华氏451

HD

主演:迈克尔·B·乔丹,索菲亚·波多拉,迈克尔·珊农,梅寇·阮,迪伦·泰勒,萨阿德·西迪基,莉莉·辛格,德鲁·尼尔森,雷欧·巴奈扎,凯尔·杜拉,乔安妮·博兰德,林恩·格里芬,Zachary Wiseman,Alexander Yarwood,Scott Edgecombe,杜安·莫瑞,马丁·唐文,乔·平格,大卫·托帕,提姆·波斯特,查得卡米列里,坎蒂·亚历山大,格蕾丝·林恩·孔,简·莫凡特,肖恩·琼斯,丹尼尔·祖尔格哈德利,迈克尔·塞尔切基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华氏451 剧照 NO.1华氏451 剧照 NO.2华氏451 剧照 NO.3华氏451 剧照 NO.4华氏451 剧照 NO.5华氏451 剧照 NO.6华氏451 剧照 NO.13华氏451 剧照 NO.14华氏451 剧照 NO.15华氏451 剧照 NO.16华氏451 剧照 NO.17华氏451 剧照 NO.18华氏451 剧照 NO.19华氏45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华氏45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科幻大师雷·布拉德伯雷的经典小说《华氏451》(Fahrenheit 451)将被HBO拍成电视电影,这不是该书第一次拍电影了,这次是一个当代美国的改编版。迈克尔·B·乔丹和迈克尔·珊农主演,故事设定在一个不允许人有自由思想的独裁世界,统治者焚烧一切图书,消防员的工作 也并非灭火,而是焚书。华氏451度就是纸的燃点(当然这个数字只是一个典故)。  乔丹饰男主Montag,一个年轻的消防员,和很多反乌托邦小说的主人公一样,本来麻木愚昧的他经历了“觉醒”,并因此与曾经的导师——消防队队长比蒂(珊农饰)反目。该片由拉敏·巴哈尼(《99个家》《推手推车的男人》)导演,他和阿米尔·纳德瑞一起写剧本。亲人爱人阿尔法爸爸真正的侦探第一季东京暴族飞吧企鹅辛白林黑暗中的一束光我不在这儿2017小镇突袭金吾卫之风起金陵隔离巢玩转全家福无人喝彩我的梦中情人2吸血鬼这周,妻子要劈腿了新小子难缠狂暴3:击倒总统乡愁聘猫记宋飞之前是杰瑞香火2003地下孩童哈丽特深圳合租记顽皮鬼1957一杯上路2021三国演义1994自由国度最后的意志杀手寓言为了桑尼加油一条道走到亮刘易斯探案 第六季约定的梦幻岛 第二季魔法小女巫第九道门内衣少女(国语版)

 长篇影评

 1 ) 不讀書的城市

Fahrenheit 451,恰好是書會被燒成灰的溫度。有一群叫做Fireman的人,工作不是滅火,而是搜書、然後焚書,以及逮捕看書的人。所以這個城市不讀書,不印書,只讀圖、看同一個電視台。居住在那裡的人吃各種藥片,藥片的名字也只有“紅色6號”之類。 Montag的職業便是fireman,擅長焚書。直到被人問:你有沒有看過你所燒的書?他才開始嘗試去偷偷藏起書閱讀。妻子卻受不了,而舉報了他。 Montag說,他要把書藏進每一個fireman的家中,然後舉報他們。如此一來,System will kill itself。可,他的藏書被妻子舉報了,只能逃到遙遠的小村。那裡的人自覺地燒書,用背書的形式記住。 每一個人的都是一本書,他們等有一天書籍可以被出版,就背下來。口口相傳。

 2 ) 信仰书籍还是立足现实

这是一部非典型性反乌托邦片。未来社会,读书即犯罪。读书的人就会被逮捕,而缴获的书籍便会被“消防员”烧毁。一名消防员莫塔各在一位女抵抗者的诱导下爱上了书籍,并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怀疑。最终其行径被当局发现,而他则被迫烧掉了自己的房子,“逼上梁山”,加入了反抗者的行列。

作为法国“左岸新浪潮”的领头人之一,特吕弗的这部电影更偏向于实验电影,充满大量意识流和哲学暗示。但这也导致该片叙事上并不连贯,情节与情节之间经常跳跃,转折生硬。同时,就内容而言,抵抗者的行为也较为猥琐,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诱惑莫塔各。最令人感到不解的是,电影中出现的天线是如何侦测到读书人的?消防员的滑梯又如何检察到莫塔各读过书而失灵的?电影中完全没有交待。

反乌托邦,顾名思义,就是塑造一个并不美好,完全违背人类愿景的未来社会。而反乌托邦影片大多也符合这条定义,通过创造一个极端压抑人性的体制而批判未来或是影射现实的某些制度。但《华氏451》则与之不同。影片并未建立一套完整的政*治体制,所有的事务似乎均由“消防队”在办,而这个“反乌托邦体制”如何运作影片丝毫没有提及。这也成为了相当一部分观众差评的理由。甚至你会感觉是不是导演有意为之……事实的确是这样,导演对黑暗体制并无兴趣,他所要探讨的正是书本、精神与现实生活之间,甚至广泛至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大信仰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

影片中有很多影射宗教与神话的象征。比如开头男主焚烧书籍的衣着,像极了中世纪天主教神父的教袍;而影片中无处不在的“苹果”,其实也是在影射《创世纪》中亚当夏娃偷吃的“智慧之果”,男主边读书边吃苹果,意旨其由蒙昧变得思考(亚当),也映和当局宣传的“书籍是罪恶之源”;男主逃出城市是在映和亚当被逐出“蒙昧”的伊甸园……而叔侄之间的口耳相传,不就是人类文明的早期传播方式吗?

没有了书籍——或是舍弃了它——人类便依靠着虚假和浮夸的电视节目来排解空虚——就像片中的节目“family”一样。莫塔各的妻子终日用电视和“神经药丸”度日,与丈夫的关系逐渐冷淡,最后举报了丈夫并选择离开。娱乐渐渐成为了民众生活的全部,失去了现实的民众,“娱乐至死”必将成为结束。

其实,影片中的城市可以看作现实主义的实体化,一方面,民众(或当局)否定人精神世界的价值,另一方面却用科技(电视,药丸)和宗教式的运动(“烧书”——破四旧)来巩固人民精神的统一性——换言之,“城市”认为精神是可以由物质支配的(是不是有点儿熟悉:))。而“抵抗区”则认同书籍和他背后的精神的价值。看似导演应是批判前者而认同后者,但从男主角长官在一次焚书前对他说的话可以看出,导演对过分重视精神而忽视现实的行为同样不认同:“书里什么都没有,真的。看这些小说,里面的人都不存在,但是却让读书的人对生活感到失望不开心,让他们想过一种根本不可能的生活……回忆录,日记,只不过是作者有了一点写字的冲动,他们写了一两本书以后,由于空虚、想与众不同,就开始写回忆录……”抵抗区的人们,每个人好像都有一个伟大的使命,不在乎现实,偏执地背诵着他们“负责”的那本书,他们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在自我介绍时会说:“我是XX编写的《XXX》”。他们甚至会“强迫”自己的后代背诵——无论他们是否理解并认同。这真的是一件很恐怖的事。这种行为实际上已经演变为了另一种强权——强迫他人认同思想的强权。它与“强迫他人放弃思想”的“城市”强权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精神还是物质,是每一个人在人生的某一阶段所必须去做的必选题。我无意去强辩两者的对与错,因为无论做出何种选择,这都是需要对自己选择负责的义务与权利。我只想说,不要做失去灵魂的投机者,更不要做缥缈无根的空想家。

 3 ) 电影对小说的改写

第一次知道这部小说/电影是从黑水公园的节目,听了节目之后就很想看电影,但是对电影其实印象不深,这次凑巧买到了一本小说,就读了小说,又看了一遍电影。

小说很短,很快就读完了。以下是一些能想到的电影对小说的改编。(电影指1966年版本)

1. 对Clarisse的改写

电影中Clarisse和老婆是同一个演员,不同的发型,小说中没有提到这一点。小说中Clarisse(应该)是真的死了,电影中没有。小说中被烧死的女人也有Clarisse没关系。

2. 删掉了Faber

小说中男主遇到了一位退休的教授Faber,在后期基本是Faber在帮助男主,电影中删掉了Faber这一角色,把Faber的职能交给了Clarisse。小说中Faber还发明了一个小耳机给男主,让男主一直戴着耳机听他说话。他还会在男主睡前给男主念小说听,陪男主去刚上司。小说中男主最后烧掉上司,是因为上司发现了小耳机,威胁男主要去找到耳机背后的人,男主为了保护Faber烧死了上司。(真是可歌可泣的友谊啊!)小说中也是Faber,而不是Clarisse告诉男主去找书中人。

3. 男主老婆没那么可爱

小说中男主的老婆叫Mildred,电影改成了Linda,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和男主的名字太像(误)。电影里的Linda我觉得还蛮可爱的,多少还会比较关心男主的精神状态。小说里的Mildred就是一个只知道看电视的傻子(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工具傻子?)。

4. 机器狗

小说里男主被机器狗威胁,电影中删掉了。可能1966年不好拍机器狗?

5. 第四面墙的电视

小说中男主家里是装了三面墙的电视的,男主老婆听到男主要升职后,想要男主也在第四面墙装电视。

6. 小说中的男主脾气更炸一点

毕竟是小说嘛,对男主的心理有更详细地描写。男主在意识到了书的好之后,想做的事是把这个畸形的世界整个推翻,他在逃跑时还跑去一个消防员同事家里塞了几本书嫁祸给他。

7. 替死鬼

电影中最后追踪的镜头似乎是找了个演员假死了一下,小说中是找了个嫌疑犯,机器狗把嫌疑犯咬死了。

8. 读一首诗

男主老婆的朋友们去男主家聚会时,电影中男主似乎读的是一段故事,小说中男主读了一首诗,就把朋友读哭了。

9. 战争

小说中男主的国家在和其他国家打架,世界的贫富差距也很大,电影中把这些背景删掉了。

总的来说最大的区别是两点:1. 女主和Faber故事线的合并;2. 对科幻细节的删减。

合并可能是为了故事更简单,更好理解?科幻细节可能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

70年前的故事,到现在还在发生着。今日头条、抖音等软件就像小说中电视里的“家人”一样,”杀掉“人们的时间,用所谓的快乐填补空档。

但是小说中对电视的批判也过于绝对,影视作品也不都是”杀时间“的作品,毕竟还是有电影/电视艺术的存在嘛。

 4 ) 反乌托邦者才会遁入乌托邦的怪圈

并不能说是失望,也许这种电影。本就没有太高的希望吧。

为什么呢?

因为我还是更希望于电影承载着健康的娱乐,而背负着意识形态的龟壳,很难彰显大师的纵横手笔。

明显的感觉到编剧是很用力的。对书为象征的人类的好奇心的反噬以及特立独行的人性的阉割,编剧就像拿着一把刻刀硬生生的展现了反乌托邦的力道。

但是,人性的核心总是从一个极端不知不觉的滑向另一个极端。一个以人为书,以书为人的世外桃源,是否真的可以承载万花筒一样的文化与人性。嗯,权威的治下,千篇一律的生存。是否可以武断的用标本式的复制保存取而代之?

 5 ) 21世纪以来的最大读书危机

寒冬之时,人类最渴望的是什么?是火,带来温暖,传递光明,驱散黑暗。

电影便是从火开始,以火结束。有别于作者雷·布拉德伯里的同名小说,电影故事脱开了充满暗喻嘲讽的环境,有意钝化矛盾,利用舞台效果与戏剧化来重塑人的意识冲撞,将原作品中的尖锐批判温和地降格为人文思考与无声反抗。

无论是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亦或是陶渊明的桃花源,他们都构架在一个飘渺之地,那里人人平等,共享资源没有争斗。在我们意识中,往往把平等等同于相同,剧中的“消防队长”就秉承着如此思想,遵循这一原则来统领这个“消防局”(烧书局)。

他们围绕理论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社会体系:消弭思维差异而带来的争端,将所有人“放置”在一个低教育度泛娱乐化的氛围里,所有人识字但并不看书,识字仅供他们维持日常交流,其他时间更多的在工作,看电视综艺娱乐,嗑药汲取精神欢愉。避免了争论与战争,整个体系一片祥和。

在逻辑上,拥有相同思维的人往往会做出相似的决定,在其发展上才会保持统一步伐。而当人拥有不同思维后,便会衍生出不同想法,需要统一意见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拥有权力的定夺者或者少数服从多数的类似规定。这又与完全平等,尊重个人意志相违背。

为了满足个人表达,电影里中描绘出男主妻子在家看电视娱乐时,会被受邀参加电视节目的互动环节,在屏幕前做出决定剧情走向的判断。这和不久前推出的交互式英剧《黑镜:潘达斯奈基》出奇相似。然而几个问答环节,明眼人都能看出所谓交互式剧情根本是事先安排好的,并不会影响剧情发展。只有男主的妻子沉浸其中,并为自己能答出所有问题而沾沾自喜,不以为异。

导演特吕弗故意隐去了诸多社会背景,将其碎片化,很多相关镜头往往是惊鸿一瞥。对其拼凑整理,就会还原出一个怪异的世界。所有人总会无意识抚摸自己的身体(脸颊,小腿),包括男主的妻子站在镜前不断抚摸自己的胸部,举止怪异,呈现出某种症候群,像极了集体癔症。而这背后的原因剧中并未表达。男主作为一个正常人,就显得格格不入,但男主又是整个体系最为核心的维护者(烧书员保证体系的完美运行),这样的位置割裂必然带来思想的决裂,反抗不可避免(背后的隐喻不言而喻)。

不过电影并未走向激化的矛盾,出现类似《V字仇杀队》中恢弘景象和激烈拷问,反而更深层次地挖掘主角内心,从一个烧书员变为一个偷书贼。主角开始偷偷往家里藏书,从无聊的娱乐中脱离,投入到阅读的怀抱。天性不可夺,人类自始至终血液里流淌着对知识的渴望,书籍无疑是最佳的甜品。这样的剧情走向也符合了它是一个反乌托邦的故事,用乌托邦的幻想手段来反驳乌托邦,将其不可实现性一一揭露,寓意远大于内容。

电影《后天》中有一桥段:冰雪降临,主角的儿子山姆和小伙伴被困图书馆,他们被迫烧书自保。在过程中他们就烧什么书进行了探讨,最后选择了国税法典焚烧。我们知道书籍是伴随人类发展的重要工具,早期作为知识载体,同时承担传播和传承两大支柱作用。把书籍作为人类的文明象征也不为过,所以当社会秩序遭遇到崩塌式的毁灭时,山姆他们考虑到为后人留存文明火种,从社会秩序最末端的书籍开始烧起,是一种人文考虑。

本电影中其实就遇到了这样的危机抉择,为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创造异想的书籍必须全部付之一炬,填为庞然大物前进的动力,如此釜底抽薪的做法必然带来整个文明的荡然无存。故而作者安排了一批怀着强烈人文主义的“Bookmen”来保留文明记忆。他们将书本完全记下,以待“寒冬”过去,等复苏的日子来临,再次播下文明的火种。

回到电影标题:华氏451度代表什么?人类的体温是37摄氏度,水的常温是4摄氏度,华氏451度就是书籍纸张燃烧的温度。万物皆有温度,那么我们文明的温度又是多少呢?

故事结尾大雪纷飞,数十人在湖畔来回踱步,念念有词,背诵着某一书本的内容。旧东西在烈火中消亡,新事物将在我们心中的火焰里诞生。电影就是这样前后呼应,于无声中呐喊。

这部1966年的作品在今看来依旧具有前瞻性。有报告指出去年中国成年人一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67本,成年人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2本,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阅读书籍量。

在更多时候,我们更愿意在电梯里,餐桌上讨论看了什么电视剧,周末去什么地方玩,买了什么日用品护肤品。电影中的桥段在遥遥60年后再一次上演了。不可否认,大众娱乐的多样性带来许多欢乐,但同样摧毁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逐渐走向空虚的深渊。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厌恶看书,让消防员们举起手里的喷枪。

这一次喷出的不是水,而是毁灭的火焰。

 6 ) 新浪潮科幻之《华氏451》:人格化的书籍与暧昧化的态度

打分:76/100,★★★★。

      《华氏451》是新浪潮“电影手册派”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于1966年创作的长片。这部电影略显特别:导演本人是法国人,原著小说作者雷·布拉德伯里是美国人,而电影又是由英国公司出品。同时,它还是特吕弗的第一部彩色片。
      本片描绘了一个书籍受到禁止的反乌托邦社会,消防员在片中以清查并焚毁一切书籍为职责。故事则围绕一个名叫蒙塔格的消防员展开,讲述了他从焚书到读书到爱书并最终脱逃的历程。
      就电影本身而言,《华氏451》并不属于特吕弗最优秀的那批作品,但依然有颇为值得玩味的地方,以下主要说两点。至于电影与原著在剧情细节和思想内涵上的异同,本文不作阐述。
      首先是对书籍的人格化表现。
 <图片1>
      在以《朱尔与吉姆》(1962)为代表的过往作品中,特吕弗一直着力于抒写男女之间的复杂感情;但是在《华氏451》中,女性角色却退居次席,地位被书籍取而代之。于是细心的观众便会有一种感觉——特吕弗似乎将书作为了角色来表现。他在蒙塔格初次读书时以特写长镜头拍摄手指缓缓划过文字,仿佛男主角在尝试与书籍交流;在几场重要的焚书戏中又反复以特写镜头拍摄烈火中蜷曲的书页,仿佛生命葬身于火海。而且,蒙塔格阅读的起点,正是狄更斯名作《大卫·科波菲尔》的第一章——“我来到这个世上。”其意味不言自明。
 <图片2>
      更有趣的是,蒙塔格痴迷于书后日益神不守舍的表现,也像极了一个坠入情网的人。
      其次是在主题上的暧昧态度。
      片中出现了一个生活在乡间林中、不受禁书规则束缚的群体,自称“书族”(book-people)。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能背诵一本书,并将书名当做自己的名字。
 <图片3>
      按常理说,“书族”作为禁书的反乌托邦社会的对立面,应该被描绘成光明与未来的象征,但特吕弗采取的角度却并非如此。我们可以在片尾的场景中看到,“书族”只是在机械地背诵书籍,似乎既没有较紧密的组织,也没有更明确的目标,甚至相互之间都近乎没有日常的交谈。他们仿佛甘愿将自己当成了纯粹传承书的器具,只是被动地等待着世界的改变而不是主动去改变世界。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成为书的化身的人们,并不比禁书规则束缚下只能看电视节目和无字漫画的群体更具主观能动性。
      在这样暧昧化的表现下,蒙塔格加入“书族”这一抉择的象征性也变得暧昧起来。
      总体上,《华氏451》虽然明显有着特吕弗的个人印记,但新浪潮风格体现得并不算突出。不过,这也让本片相对通俗化了些,没有《堤》与观众那么疏远。

 短评

《华氏451》里没有任何一个情节是真正关乎书籍的,尽管它无时无刻不在作出爱书珍视书的姿态。影片的唯一矛盾点是在直接压迫进步人士的神经,毕竟远到秦始皇近到纳粹,焚书一事总是许多人最惊悚的梦靥。但这背后没有考虑到的是,书籍本身仅仅是文化记忆的载体,重点之事在于什么样的书得以出版,而又有什么书会葬身火堆。影片如此假道学地做出书籍拯救者的姿态,是落入了五六十年代对新媒体怀疑主义的窠臼。于是影片里唯一可看的是特吕弗的美学,影片的科幻布景简直是上承查克琼斯下启星球大战啊。

4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片中焚烧的书大部分是特吕弗的最爱...还烧了本特吕弗写的书封面是筋疲力尽。祖哥和特吕弗全拧巴了互相讨厌对方,拍摄的最后两个星期俩人一句话没说过...祖哥还故意理发制造bug...贝尔蒙多曾被考虑出演此片,但由于英语国家观众不熟悉没能出演。

8分钟前
  • --
  • 还行

前半段手法比新浪潮时期的几部还花哨,如果能贯穿全片并把人物抽离出来肯定会更好看,可惜角色塑造太表面,政治寓言太直白肤浅,同戈达尔的《阿尔法城》相比真是差了不少。

11分钟前
  • 日灼
  • 还行

原作的绝望、黑暗、压抑在这里统统被弱化,呈现出一个诡异的城市和浪漫的bookman社区,尤其是后者在原作中几乎是以一种信道群体的方式呈现的,宗教的神秘气息在这里被改造成了一个精神上的理想国,那个雪地里操着不同语言的人在背诵不同文字的书籍的场景,真像是某个晨读的清晨,充满希望。(其实这个故事可以有个续集,书籍禁令消失后,bookman以知识组织起新的知识信仰,长时间的背诵习惯使得他们停止思考专注传承,形成新的思维禁锢……)

14分钟前
  • 安短
  • 推荐

我最爱的科幻小说被改编地面目全非,看得我好心塞,尤其是结尾简直令人发指。。。色彩和构图很美,总体风格向希区柯克靠近(尤其Vertigo),配乐还是bernard herrmann, 不过从剧情本身而言,改编地很失败。

16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还行

无法想象没有书籍,统一思想的世界是多么无聊与贫瘠,没有精神食粮的人类将多么空虚寂寞。结尾人们对书籍的背诵和传承令人鼓舞,能被销毁的是书籍本身,而存在头脑中则被更好的铭记。其实那个被烧死的老消防队长不是对每本书讲什么都了然于胸吗?这不是代表他都读过?故事和1984有相似之处。

19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看到那个老太太被烧书的火光吞噬,真是触目惊心。

21分钟前
  • 大黑骡子
  • 力荐

特吕弗的第一部彩色片,居然是英语片,还是软科幻片。焚书坑儒这种事对我们是2000多年前的秦朝已有的传统。电影设定更极端化,读书会使人产生不平等,索性禁止所有阅读,让民众沉溺于”奶头乐“娱乐节目就足够了。电影开头的演职人员表是用旁白说的,从形式上呼应”禁止文字阅读“的设定。和1984稍有相似之处,一线执法者长期接触禁止品,最容易被禁止品吸引发生转变。男主角家里的壁挂平板电视,和21世纪当今的显示效果几乎相同,足足领先了三十多年。

26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特吕弗首部彩色片,反乌托邦科幻。1.苦大仇深的宏大叙事拍成了优雅清新的小家碧玉,同戈达尔[阿尔法城]差距不小。2.焚书殉道场景和片头的多个单色滤镜快推蒙太奇很赞。3.给达利画册的特写时间长得犯规,基本翻个遍。4.所有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们说同样一件事,只有我才是对的,其他人全是错的。(8.0/10)

2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总觉得有些地方勉强,但跟小说比还是电影好。镜头对准书,让那些代表文明的书醒目地展现,比空讲道理好。另外特吕弗加重了两个女性角色,让女孩有始有终,也给了妻子一些同情,但同时这也另一方面削弱了男主角的力量。其实原著最重要的也只是卖个概念而已。

32分钟前
  • Wednesday
  • 推荐

如果可以像这部片子一样,多一点跟超能,外太空无关的科幻片就好了。

33分钟前
  • 女魔头
  • 力荐

虽然许多人对这部片子评价不高,特吕弗自个也如此看待,但我觉得带点未来科幻味道的感觉,在1966年看来还是很酷的

34分钟前
  • ofelia11
  • 推荐

从基督教烧死女巫等异己到宗教裁判所烧死哥白尼,再到一九八四,也包括这个华氏451,都是当局对意见对知识对自由对理性的恐惧,当然事物有其两面性,但是对资源的独占是危险的潜流,是把独占者本身推向深渊的警示,从电影本身来讲同奥威尔的小说一样都是遵循堡垒从内部攻克的方式叙事,体制内先反

36分钟前
  • 格瓦拉
  • 推荐

意外得还算在好好讲故事,就还挺好看的~各种五毛钱特效很是欢乐,私货吐槽满地,结局book men部分也挺动人的~以及,本来以为法国新浪潮应该全灭的,这么看来,说不定,莫非,其实,是能对上特吕弗电波的。。。

37分钟前
  • Woodring
  • 推荐

反乌托邦类型又一神作。华氏451度是让书页能够燃烧起来的温度。非常喜欢其中一幕的设计,fireman闯进老妇人的家里要烧她的书,老妇人站在被扔的散乱成堆的书籍上自己点起了一把火,她和她的书,宛如船长和她将沉的船,随着船一起沉入海底,电影里表现的也就那样可是这一幕太令人印象深刻了。烧毁书籍的画面也是让我觉得心酸,像看见人类文化与智慧的结晶被简单付之一炬,忍不住两眼一黑。还有最后每个人都是一部书那里,书是活的,书是可以说话的,特别是还有各种不同的语言,他们每个人像书籍的拟人一样,在被雪覆盖的道路尽头,宛如精神世界逃难的孤魂。更加离谱的是,这样荒诞的事情在历史上真的发生过。“We're a minority of undesirables crying out in the wilderness.”

41分钟前
  • 纯情奶1
  • 力荐

戈达尔的《阿尔法城》上映后,时隔仅一年,特吕弗也用一部反乌托邦电影开始了自己的彩色电影历程。如果说戈达尔只是用科幻的外壳引出语言的重要性,特吕弗则实实在在的描绘了那个“焚烧”语言的社会。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与思想的固化,无论是2018版还是本片都没能突破原著的格局。

44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比原作好看很多,我很受不了原作的反現代電器。

48分钟前
  • 侯二六
  • 推荐

特吕弗的。。彩色。。科幻。。英语片。。。其实我觉得这故事不错,概念还行,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拍得笑点频频的,大概是因为没钱吧。。男主看了老半天才想起来是祖与占里面的,而且我真的好喜欢朱莉克里斯蒂!

50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讲述人们被禁止读书,消防员专事焚书的年代,故事值得了解。结尾的book people部分感人,而特吕弗居然能把如此宏大的题材拍得如此之小家子气象而带着法式浪漫,也不知该佩服还是批评。

51分钟前
  • 青衿
  • 推荐

一个无聊的套路故事(一个烧书的消防员遇到一个爱书的姑娘,姑娘的几个提问引发了他对书籍的好奇,于是他开始藏书,他被妻子举报后逃到了一群爱书背书的人的群落里),未来感非常弱,看了电影后与之前光看了剧情简介时的感觉一样,还是那个时代的电影特色:只有背景音乐出彩。其实觉得被烧死的消防队长挺通透的(他显然看过很多书),人们即使能看到很多有思想的书,那又有什么用呢,还是改变不了世界,徒增烦恼而已。

55分钟前
  • 巧克力可丽饼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