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滩

HD中字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丹尼尔·约克,维吉妮·拉朵嫣,吉约姆·卡内,蒂尔达·斯文顿,罗伯特·卡莱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海滩 剧照 NO.1海滩 剧照 NO.2海滩 剧照 NO.3海滩 剧照 NO.4海滩 剧照 NO.5海滩 剧照 NO.6海滩 剧照 NO.13海滩 剧照 NO.14海滩 剧照 NO.15海滩 剧照 NO.16海滩 剧照 NO.17海滩 剧照 NO.18海滩 剧照 NO.19海滩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一杯咖啡談話 交待台灣歷史

 《海灘的一天》大氣魄 尤如史詩

  有幸在1983年便於香港大空館看到楊德昌第一部長片《海灘的一天》(167分鐘),該部電影層層的結構、豐富的內容,娓娓道來的故事,極具感染力量,當時所感覺的震撼,至今仍然留在心中。在25年後的今天,於香港藝術中心再看這部中國電影經典一次,細節地方看得清楚,充份感受這部電影的力量,更覺得楊德昌編和導功力膨湃厲害。

  楊德昌在第一部長片《海灘的一天》便表現自己的特長,故事結構層層叠叠,情節豐富,人物刻劃深入。他藉一個家庭來寫台灣的社會和它的歷史,氣魄甚大,尤如寫一首史詩。

  電影中心是個台南四人家庭,父親是留學日本的老醫生,兒子是在台灣本土訓練出來的醫生。這個生活在日式大屋裡的家庭父權當道,嚴厲的父親尤如一言堂主,一個臉色已令全家上下的人心驚膽戰。他要他的一對小兒女乖乖認真聽西洋古典音樂。到兒女長大後,他要他的兒子當他的診所(在台灣叫「醫院」)的接班人,並且安排兒女的婚事。

  楊德昌鏡頭下這個台南家庭便是台灣這個社會的縮影,日本文化影響深深根植在那裡。這部電影的內容便是交待這個堅固的家庭一步一步走向崩潰瓦解,而電影的主角是由張艾嘉飾演的女兒,她違抗父命、離家出走,在台北經濟起飛的時候與事業前途一片光明的公司高層人員私訂終身。突然有一天,她接到警方電話,說在偏僻海灘發現她丈夫的精神藥物,懷疑他已沉在海中。影片最後其實沒有交待那失蹤的丈夫是否真的死在大海裡,但卻強調了一點:那個天真可愛的女孩今天已變為成熟的婦人。

  楊德昌以很多細微情節,一點一點的鋪排小女孩轉變為成熟婦人,十分有說服力。在楊德昌經營下,這個女孩逐漸成長轉變,多少與台灣歷史發展呼應,該個海島經過陣痛、多次磨練,而演變成為自立自主的地方。

  楊德昌擅用鏡頭說話,他經營的畫面,不著跡交待出豐富的內容,例如片中那間台南日式大屋,便充份表現父權社會、強權人治的氛圍,以及該家人的教育修養。女兒在雨夜出走那場戲,處理十分精采,在月光燈照下,女兒出走的影子打在日式房屋的紙屏風上,而睡在房間塌塌米上的母親察覺到那個影子,卻不起來反應,明顯是接受女兒出走。這個細節安排包含千言萬語,真令人感動。
  女兒出走,原來有前因,影片裡有詳細交待,原來小女兒曾目睹父親非禮自己診所的護士,又曾目睹自己的父母怎樣遺走那個被強暴了的護士。一切前因後果都在無聲畫面中交待,而無聲的力量更勝有聲。這個原本有兩個醫生的四人家庭後來全面破裂,而生意興隆的診所亦要結束,整個過程令人入信。

  這部電影以倒鈙方式來交待整個故事,楊德昌巧妙設計留學奧地利的鋼琴家(胡茵夢飾演)回台灣演出,在演出前跟昔日戀人的妹妹(也就是張艾嘉)飲咖啡見面,電影開始不久她們便坐下來交談,到該兩人分手,電影也便結束。這部長167分鐘的電影,我感覺片中沒有一個畫面是多餘、是無意義的,楊德昌能做到這個成績,盡見他的苦心和功力。他在1983年完成他的第一部長片,便已經奠定他在華語電影歷史的地位,這樣的情況在世界電影史上也是少見。
  片中各演員都稱職,胡茵夢在這部電影所表現的氣質,恰如其份,由於她的電影作品不多,所以她更令這部電影增添傳奇。這部電影美術設計方面亦不錯,大概是楊德昌親力親為的結果,而攝影由張惠恭與第一次拍電影的杜可風負責,也表現良好。可惜今回看這部電影,已發現拷貝褪色,看來此部電影將來不可能以最佳狀態流傳下去。

  另外,今回重看此片時才發現,香港林敏怡為這部電影做音樂,清新有餘,然而感染力量並不足,或許當時製作預算不够、或者製作時間不足,又或者具備才華的她剛從外國學成歸來,畢竟配樂經驗仍未够。我相信如果這部電影是由後來的林敏怡做音樂的話,效果肯定會更好。 (完)
  

 2 ) 生活教会我们的

“我最主要的意图,是希望你能够完全的信赖自己和用自己的方式去做一个选择。也许,我这一生当中,所学到最好的教训就是这个,我这一辈子一切都靠自己,可是我却盲目地相信了一个人。不要太盲目地去相信任何一个人。”

2017年,陈升在最新专辑《南机场人》里,用《牯岭街那年》一首歌的时间纪念杨德昌——

“忧伤的女人在海滩上坐了一天,把每个人的天空都感染得很无言。”

歌词里化用的“海滩的一天”,正是杨德昌首部剧情长片的名字。

这一年,距离杨导离世已经过去十载。2017年7月14日,台湾中影在戏院重映《海滩的一天》。2017年12月15日,中影发行《海滩的一天》的全新数码修复版蓝光。新一代的影迷,终于有机会用一个高清的介质重新审视这部“惊人首作”。

重映版海报

在《牯岭街那年》的歌词里,陈升把杨德昌称作“早熟的天才”。但《海滩的一天》上映的时候,杨德昌已经36岁了。此前,他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做了7年电脑工程师。但在这部长达2小时46分钟的处女作里,他已经展现出新人导演所普遍稀缺的掌控力。

杨德昌在“海滩的一天”讲座上

叙事:层层嵌套的回忆

海滩的一天,是一个女人生命中最富转折性的一天。

为了抵达这个至关重要的时间点,整部电影被设计成一个层层嵌套的回忆。

钢琴家谭蔚青(胡因梦饰)首先登场,但她的故事实际是为引出林佳莉(张艾嘉饰)的讲述。电影的主体部分也正是两人在咖啡馆的会面交谈。十三年后老友重逢,彼此身上存有太多谜团,角色的困惑同样是观众的困惑。于是谭蔚青的身份迅速转变为倾听者,林佳莉的半生经历如冰山一般渐渐浮上海面。

胡因梦

只要看过电影,你定会惊叹于那繁复却又稳健的叙事结构。直到结尾,一部宏大的都会女性成长史才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剪辑成为必不可少的电影修辞手法,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台湾交大电影社的影迷甚至专门为本片做了一张叙事分析结构图

未观影的读者请跳过

杨德昌刻意打破叙事时间线,充分挖掘蒙太奇的艺术威力。从这点来看,他的确是一个“早慧”的导演,在从影初期就已经把握住故事的本质、电影的本质。但分析杨的编程专业出身,又能为他的叙事策略找到一个很好的解释——那些闪回分明就是代码里的程序调用,主程序调用子程序,在子程序结束以后再返回主程序。理科生缜密的逻辑思维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的拼接下,镜头与镜头,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与影响被再三突出、强调。可以说他不只是一个导演,也化身为一个不露声色的观察家、客观冷静的评论家。

如果说侯孝贤的电影是一片自然的风景,那杨德昌的电影就是一台精密的仪器。一个深入乡土,一个专攻都市。这似乎也可以解释“台湾新电影”这两员大将为何在后来的电影创作路线上渐行渐远。

侯孝贤客串《海滩的一天》,他还在杨德昌《青梅竹马》担当男一号。而杨德昌也客串出演了侯孝贤《冬冬的假期》

台词:论文式的自我剖析

在叙事手法上,《海滩的一天》显得极为成熟老练,而在人物对白的设计上,杨德昌则平衡了生活化与戏剧腔。他并没有隐藏自己的精英立场,把自己关于生活的看法借角色之口和盘托出。而电影也因此带上了一点寓言的味道。

面对婚姻危机,林佳莉说:

“我们读过那么多书,小时候一关一关的考试,为什么没有人教过我们,怎么样去面对这么重要的难题。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总是两个人结婚以后,都是圆满大结局。大结局以后呢?没有人教过我们,也没有给我们任何练习的机会。”

林佳莉(张艾嘉 饰)

而患癌濒死前,林佳森也有一段独白:

“我想,这一定是下午两点多的阳光吧,它让我不觉得这是冬天,反而像极了阳光普照的春天。我好像听到鸟叫的声音,世界似乎又在我身边苏醒过来。我渴望重新认识我周围的一切。这是多么强烈的矛盾,周围一切冰冷,而我的心脏却仍然那么热烈地跳动着。到底是哪一种无形的力量,让它在这冰冷的世界里,还这么卖力地工作着?不过我已经够幸福了,不是吗?能拥有这么渺小的生命这么久,已经是值得庆幸的奇迹了。”
林佳森临死前

这些格言式的、理论性的对白是《海滩的一天》的点睛之笔,而本片另一个编剧吴念真则认为杨德昌电影里的生活不太像生活,

“他像是跳开一个距离,观察、理解整体社会状态之后做出的综合评述。先创造出一种理念,再填入细节。他是在写论文,而非描述。”

这些台词表面是人物的自我剖析,深层次是对角色所处环境的思考——高压都市、原生家庭对人的压迫与扭曲。个人无法改变环境,但却可以与环境作斗争。一部电影没有也不能给出解决方案。但这几句人生箴言就像深水炸弹,将在观众心底留下深沉的回响。

技术:死磕到底,绝不让步

《海滩的一天》的声音指导是如今鼎鼎大名的杜笃之,直到现在他还能记得当年香港导演对这部电影声音的赞美——“没想到台湾的同步录音做得这么好。”他高兴的地方在于,这部电影没有采取现场收音,

“所有的声音都要一点一点制作出来:每一句对白、每一个脚步声、每一个我们听到的背景声都是一个一个堆叠出来的。”
杜笃之在《十年,再见杨德昌》中接受采访,工作室的背景海报是《一一》

主演张艾嘉是这部电影的策划,她和杨德昌结识于单元剧《十一种女人》。当时她想把工作委托给有国外留学经历的导演,以突显背景和视角的多样化,于是杨德昌被请来拍其中一集《浮萍》,由于片长问题,不得不分为上下两集。《海滩的一天》也是一样,片子最后剪出两小时四十七分钟。中影公司希望剪短,杨德昌一分钟都不肯剪。剪辑师廖庆松在金马影展映后谈中坦言:

“当时我在想,我怎么这么没有能力把它剪短?不过刚刚看完这部片子我发现还好没有把它剪短。”
张艾嘉在电影中

《海滩的一天》开拍第一天,杨德昌坚持要用杜可风当摄影师。而杜可风不是中影的人,而且那时候他还没有拍过电影。中影的老板扬言,如果杨德昌继续这么坚持,就换掉他好了。幸好策划小野及时拉来新艺城公司的投资,这样就不必全听中影的决定。本以为事情就这样顺利解决,结果杨德昌因为懂得太多摄影的知识,常跟杜可风在现场起争执。

杨德昌在海滩的片场照

就是秉着这样的态度,杨德昌完成了他人生中的七部长片。据说他家有一面墙都是白板,上面写满了以流程图示意的剧本。所有跟他合作过的人都说,他是创作上的疯子、片场里的暴君。海滩的一天,不也可以看成他电影生涯的缩影吗?


《海滩的一天》有一个杨德昌电影里少见的较为明亮的结尾:走出阴霾的林佳莉大步流星地走在台北的街道上。海滩事件的真相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小女孩已经长大,成为一个完美的妇人了。”

望着佳莉远去的背影,我自然为她的结局感到欣喜。但想到她经历的一切,人生之重再次压上我的心头。生活教会我们的道理,是我们用天真和快乐换得的。

本文系“FIRST青年电影展志愿者”公众号专稿:处女泉 | 生活教会我们的

 3 ) 大结局之后的日子

“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总是以两个人结婚作为圆满的大结局。大结局以后呢?没有人教过我们。” 《海滩的一天》里杨德昌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林佳莉问她抛弃了女友,屈服于父亲包办婚姻的哥哥:“你觉得快乐吗?”哥哥回答:“你先说什么是快乐。“ 那一天晚上,佳莉并没有在哥哥那里得到满意的答案,所以她决定和男朋友德伟私奔。看到佳莉和男友手牵手领结婚证的时候,就有了开头的那个问题:所有的青春小说、电影写到这里就已经是happy ending,因为男女主人公终于挣脱重重阻碍,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可是在杨德昌的眼里,电影才刚刚开始。 哥哥佳森说自己的快乐越来越小,听到一首好听的歌,老同学寄来的信就是他现在的快乐。在妹妹眼里,嫂嫂的脸永远阴沉,只知道照顾孩子;哥哥每天忙碌,家里毫无生趣可言。所以听完这段台词,她当然理直气壮地跟随自己的内心,和男朋友私奔了。 关于婚姻,我不知道自己是比别人更有发言权,还是更没有发言权,又或者只是仅仅看到冰山一角的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在我眼里见到的绝大多数的婚姻就跟佳森说的一样:快乐越来越小,甚至这种快乐,跟最初的所谓爱情所谓浪漫已经毫无关系。生活只是在无情又无奈地继续,仅此而已。 电影的第二个问题,是佳莉问小慧(第三者):“你爱德伟吗?”小慧回答说,只有你这样从小生活无忧无虑的人,才会相信爱情。 在小慧眼里,爱情只是短暂的冲动,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佳莉当然不会同意这样感情观,可她也找不出自己和德伟的问题到底在哪儿,曾经的浪漫和幸福不知去了哪儿。 她学插花,每天准备饭菜等德伟回家,在她看来自己一直都在付出,她的要求又是那么的渺小:德伟能经常回家陪她吃饭。而在德伟眼里,佳莉和他已经生活在两个世界,她根本不懂自己辛苦,自己每天被逼应酬,喝得烂醉回家,还要被她怀疑。佳莉的任何一句自以为安慰的关心,都像是给他的肩上再加了一块石头。 林奕华说,杨德昌拍的不是纪录片,却比纪录片更加残忍。明明一场在四分之一处就该皆大欢喜的电影,杨德昌却让它继续下去,让人看他们最不愿意想的那部分。我甚至觉得,这种时间的控制简直是在隐喻人生。因为绝大多数人结婚的年龄,都是在人生的四分之一处。我们总是被人教导该怎样谈恋爱,或者谈怎样的恋爱,结果往往忽略了之后的四分之三更长。 或许是因为我生在一个并不幸福的单亲家庭的关系,所以我对婚姻的看法向来都是很悲观的。据说美国的离婚率差不多是50%,但吊诡的是,每一对新婚夫妇发誓时,都信心十足地认为自己绝不会离婚,就像电影的林嘉莉和德伟。 生活真的是一把无情的刻刀。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婚姻呢? 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真的是无解。我想,最后不管从哪个角度,不管是谁,都不得不承认幸福这个东西真的是越来越小的,否则的话,就不需要励志故事了。那些老先生老太太手牵手过马路的照片或许感人,但这份感动,终究是在旁人的眼里更加热烈。说到底,人生是可悲的。 然而这可悲并非不能带来一点正面的意义,因为只有认识到生活和情感的界限,才会知道眼前的是什么,应该如何面对它,才懂得珍惜那些微小的快乐,失去的时候才能更加坦然。 或者说,活得更加坚定吧。

 4 ) 海滩的一天 咖啡厅的两小时或者更多

作为新电影运动一波接一波的排头高浪,《海滩的一天》,1983年的它可以用“梦幻阵容”和“出色演绎”来形容。除了新电影推动者和主力干将的特别出演外,影片的主演阵容是在今天看来都具有特殊意义的两位台湾女星,一个是四栖乃至更多栖、活跃于诸多领域,红到现在的张艾嘉;一个胡因梦(影片中还是打“胡茵梦”),她17年从影经历并不长,在1986年的《我们都是那样长大》之后就不再担任演员身份,但足够令人怀念。
  
回忆录里,胡因梦形容自己演出的几十部电影“哭笑不得”,称得上佳作的,只有杨德昌《海滩的一天》。她说,有次剧组在中影看毛片时,侯孝贤正在剪《风归来的人》,杨德昌看到侯孝贤采用的超级长拍镜头画面时,禁不住兴奋大喊:你敢这样搞啊!那我也要这样搞啊!
  
杨德昌毫不示弱地展示着他的野心,这种野心也预示这群人正处于1983年到1985年的新电影黄金时期,杨德昌和他的朋友们互相支持对方的电影,客串些角色或者担当剧组职位。
  
如果再把它和同一年《风柜来的人》放在一起,两部电影的题材差异巨大——也就是老生常谈的乡土和都市差异。杨德昌打算通过一次对话,交待6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台北的社会面貌变化,反映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题材选取上依然偏重于女性题材,这点可从《指望》往后判断得知。
  
尽管张艾嘉的学生扮相也看不出太多清纯,好在这并不影响整个故事。一头长发的胡因梦亦是个好选择,她的表现无可挑剔。《海滩的一天》的编剧是杨德昌和吴念真,录音、剪辑等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摄影还有个现在很多人知道的杜可风。新电影的幕后推动者,策划上赫然列有他们的名字,结尾上面的特别演出则包括有:侯孝贤、陈坤厚、柯一正、陶德辰、万仁、曾壮祥、小野、许淑真、段钟沂、吴念真等(就是公司里那群庆贺的同事们,也是新电影标志性的一批人)。

《海滩的一天》有三个时空的讲述——俗说就是倒叙的倒叙、倒叙中又有插叙。一个是现在时空、一个是讲话中的回忆时空、一个是回忆时空中的回忆,它们交错出现又丝毫不会凌乱。时空倒错无疑是来源自西方流派,但杨德昌还保持着叙事的完整性,论不上无以弗追的“完全意识流”。但《海滩的一天》在表现生活的状态、人物的爱情以及两种不同思想的冲突上则具有代表性,它们的特点可以延续到后来的杨德昌作品,问题会落到他热衷的都市中产阶级头上。
  
影片以阴云笼罩的海滩边情景开始,却没交待任何信息,直接切到了女钢琴家的归来演出。稍后,通过追思情绪打破时空,又完整带出张艾嘉(林佳莉)和胡因梦(谭蔚青)的对话,两人不断讲述起往事(绝大多数是林佳莉的往事)。不仅由于哥哥的关系,旅居西方多年后归来的谭蔚青,她更代表着林佳莉心中一直牵挂和向往的自由女性形象,然而,谭蔚青的过去经历被抹淡天平,我们只知她是在外国,除了钢琴,还是钢琴。但一提起旧日恋人,她却有些难以理清心中纠葛。更多层面上,谭蔚青是林佳莉自我意识苏醒的一个参照物。
  
如果以1983年的影片时间为基准,谭蔚青和林佳莉分开了13年,仅以中间回忆讲述里两次出现的舞厅为例(可以留意两次跳舞方式的不同),大约是隔了8、9年。《海滩的一天》的故事正好是跨越整个70年代台湾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的变化。
  
杨德昌一向为人津津乐道的对白,许多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力:
  
  谭蔚青在多年后对林佳莉说:(当初)我见了你,又能改变什么?
  
  林佳莉回忆学生时代的结束:其实那时候我也是迷迷糊糊,不敢相信大学四年就这样过去了。我也像其他人一样,没什么目的地去考虑申请学校考托福。
  
  林佳森反问妹妹道:你先告诉我,什么叫快乐。你也是大学毕业生,你应该知道快乐是什么?
  
  ……
  
如果你认为,杨德昌还有贩卖毕业生青春情怀,那又错了。这些内容顶多支撑45分钟,在166分钟的电影里只占一部分,更多篇幅用来描写导演本人驾轻就熟的婚姻生活,突显两代人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异。由于片长,影响到当年报送戛纳,然而杨德昌更长的片子还有。
  
从《海滩的一天》可以清晰看出,台湾女性自我意识的复苏和变化(恰好是在70年代到80年代初)。最初的林佳莉是个害羞腼腆的国中女生(哥哥叫她自我介绍勇敢一点),她的美好记忆也都是在过去,小时候和哥哥在一起的时光。比之《指望》中情窦初开又无人指引的迷惘女孩,林佳莉的更大困惑是逃离家庭对个人情感的牵绊,果断出走后,她又在都会生活中遭遇到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情感困扰。
  
片中兄妹二人的婚姻生活都受到了外力干扰,一个是委身小诊所,面对无可避免的人生败落,一个是丈夫早出晚归的工作,并不快乐。看似改变和成熟了的哥哥,很不幸地被时代所遗弃,就跟他父亲一样。或者没有这么严重,他受迫于强势父权强势,在哥哥表述中,那是对父亲的一种信任(多么感人的说法)。如果结合之后佳莉回忆起父亲的一些片段,很容易发现父权的阴影有多么可怕。
  
佳莉和哥哥完成了“什么是快乐”的言语交流后,她选择了离家出走,雨夜的摄影拍得一气呵成,有所不忍又义无反顾。一样出色的,还有海滩的行走等等。
  
不应忽略的还有杨德昌在群体角色塑造上的功力,白大褂下有着一张严肃面孔的父亲,描述不多却带着绝对威严;似乎无所忧虑、旧式妇女的母亲形象,暗中默许着女儿的做法;脸上总是笼罩着阴霾的嫂子,甚至一句话都没有,予人印象却很深刻。其他还有欣欣、小慧等角色,她们都表现另外几种女性意识苏醒的特征,即使表现出来的东西,不一定是正面的。
  
在结尾,哥哥佳森又说了一大通临死感慨,关于人生卑微的幸福,“我渴望再重新认识我周围的一切”,它和《一一》里洋洋在结尾悼念致辞是如此相像。可能另一个词被用得更多,那就是杨德昌的“说教”。
  
在《海滩的一天》,还有信任的主题,然而结尾是充满希望的,不论是成为独立自主女性的林佳莉背影,还是林佳森的感言以及谭蔚青的旁白,也因此,海滩上的尸体属于谁并不重要。开放式结局对杨德昌作品乃至台湾电影而言都是第一次出现,之后的《恐怖分子》则有似真似假的两个结局,同样叫人拍手称赞。阿财对佳莉说,两种可能对你来说都是一样的,与其受它困扰,不如就地放下。这是否陷入杨德昌一贯的理想化收尾,我们不得而知,但在当时,确有其意义所在。

 5 ) 我想一切重新开始。

第一部作品有些略微偏长,有些地方处理手法有些幼稚,导演个人宏观视角和叙事方法在第一部作品中就已经可以看见,看来一个导演行不行,拍三部片子基本就知道了。这一部这么多年一直放着没看,之前可能对自己下载的模糊的画质,复古的画面 没有信心,对于标题也没有什么吸引力,今天才知道原来是讲述当代人的生活,跟以后的作品如出一撤。

年轻人,从青年到老年,该如何过自己的生活呢?什么是快乐的生活呢?德伟到底是死是活?哥哥的两次对话,像导演在审视自己,也多么像无数个面临选择问自己的时刻。面对成长中的无时无刻的竞争,我们拼命的向前冲,拼尽自己所有的力气,想冲到更多人前面,一刻都无法停下, 到了中年,人们又要考虑生活中什么是幸福,两人在一起如何过生活。没有人会告诉你这个答案,也没有彩排。

导演在这个时期已经意识到,人每天看似按照自己的意愿在行动,其实人在社会之中,人的成长不过是按照社会安排好的,包括人的一切行为,意识,决定。 男人和女人刻意被分开,让他们无法过自己的日子。仿佛这一些都是故意设置成这样的。。而到如今,自己在生活中才有深切的体会。

最后有哥哥在病床上用虚弱的手指触摸着床单,床边的铁架子,书桌,再一次重新感受这个世界,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活了这么久,已经足够感受到幸福。 我想杨德昌导演在病床上的最后时光,是否会触摸身边的一切呢?该如何过自己的一生?要充分的信任一个人?不要充分的信任一个人?还是听从自己的决定?我想这些都需要自己亲自去体会。 生命的诞生了,是什么支撑这个渺小的生命一直持续活着呢?

看着身边的一切,我想一切重新开始。

技术部分:

杨德昌的影像这时候就已经到看自己的特点,不像是王家卫的暧昧,潮流,也不是侯孝贤 李屏宾的朴实,随心而为抓取出现在眼前的生活。杨德昌导演的影响可以称作超理性的影像构架,对于这类影像的美,我想不能按照传统视觉画面的标准去评判,它可以很平实,可以很没有特点,甚至有些角度构图有些丑,这些一切都不是他考虑的重点,影像美学在他看来,能够完成叙事,画面每一处刚好能表达他的意图即可。杜可风在这部影片里的一些手持摄影,已经看出来一些特点,可是并不适合杨德昌。杨德昌的电影,不需要摄影方面表达强烈,他只需要画面框住的是他构建的世界即可。杜可风的手持灵活的视角,还有他拍的一些人物漂亮的近景,在日后与王家卫的合作中发挥了最大的能量。

 6 ) 2015年金马影展《海滩的一天》映后谈

前前言:本人日记搬运

========================================================================

前言:现在是美国时间2016年3月22日,为了纪念《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修复版CC蓝光发售,我终于,记得把这段录音整理出来了……

背景:2015年11月15日,地点台北国宾长春影城,杨德昌导演处女作长片《海滩的一天》修复版在金马影展进行亚洲首映。女主张艾嘉、剪辑师廖庆松、录音师杜笃之在现场观看并出席了映后座谈,该日记为座谈内容。

========================================================================

杜笃之:在拍《海滩的一天》的年代没有现场收音,所有的声音都要一点一点制作出来:每一句对白、每一个脚步声、每一个我们听到的背景声都是一个一个堆叠出来的。我的印象是这部电影在最后要final的阶段,赶着要送亚太影展的时候,破了我的记录,我五天四夜不停地工作。最后好像是为了赶片,很多人在路上送片子,送到新闻局啊,送到影展给人家看,从冲印厂跑来跑去,中间给人家出了车祸,没时间处理,丢个名片说:“啊,我有事在赶,你们晚一点再来找我。我先把片子送完再说。” (笑)今天在这边看这个片子真的很感动,我们在之前准备的工作——对白、配音,现在看都还是很厉害的(笑)。尤其是我们张(艾嘉)导演,在那个时候配音可以说是很少有人这样做的,就是由演员自己来配音,然后可以配到连呼吸的声音都完全一样,这个事情在当时是非常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主持人:现在的年轻的朋友比较难想象,在那个没有3D电影,国片很多的时代,没有明星会为自己在电影的角色而发声的,因为那表示没有身价嘛,对吧,张姐?你们在台湾新电影的那个时期有了完全不同的、相反的概念,为自己的角色发声,那种感情、那种状态。这部电影也真是古怪的噢,最小的那个林佳莉竟然是在电影两小时之后才出现的,然后影片整个叙事的观点在最后也是发生了好多次的转移,这在当时来讲也是个非常不寻常的事情吧?你们当时是怎么工作,怎么沟通的?

廖庆松:那段时间真的是非常赶,我记得我也有五六天是没有睡觉的,剪辑剪到眼睛没有焦点。没有焦点我就睡一下,睡一下半个小时我就醒过来,看到阿德,就是杨德昌,我说:“欸,你没睡啊?”杨德昌说:“我都在听你打呼噜。”所以那个时候真的是非常赶,每个片子抱到金马奖评审那里都还是热的,而且都是陆续一本一本送过去的。然后自己剪辑老是剪完就是两个小时四十几分钟,事实上中影公司有要让我们剪短,可是那天我剪不出来,我就问杨德昌:“杨德昌,你愿意剪短吗?”然后杨德昌就看看我,我笑一笑走出去了。我走出去看月亮,眼眶有点湿湿的,在想,我怎么这么没有能力把它剪短?不过刚刚看完这部片子我发现还好没有把它剪短。

主持人:在那个年代里面,因为电影院一天要放好多场,一部电影超过两小时每天就会少掉一场两场,像这部片子超过160分钟的长度,对戏院来说就是很大的损失了,尤其像中影自己也有经营戏院,怎么能让老板同意的?是因为张姐的关系吗?为什么那时候会让这样的版本出现?因为我的印象没错的话即使到了1985年,我在戏院看《童年往事》的时候就不是现在看到的130多分钟的版本,我记得我在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时候,也比我后来看的版本少了将近要一个小时的长度。所以真是太恐怖、太难得了,在那样子的时代,那样子的市场,那样子的环境,为什么、凭什么这部电影可以当时以这样的长度在戏院被看到?

张艾嘉:当时我们拼了老命了,因为那个时候我是代表新艺城做这个戏的兼职。然后中影的老总是非常挺我们的,非常相信说那个时候所谓的新锐导演是应该要支持的,所以有很多东西跟传统很不一样,但他们觉得应该要支持我们,所以我们就这样子做了。可是没有多久之后我就离开新艺城了。

主持人:跟这部片没关系吧?

张艾嘉:多多少少会有点关系。当然了,因为那时候我做了几部片,这也算是杨德昌第一部完整的长片,之前做了柯一正,之后就离开了。今天看完自己心里也是很激动的,我记得之前我们做杨德昌回顾展的时候我就会找照片,会找到一些老照片,然后在一张照片后面我看到自己写的“我今天三十岁。”所以我刚刚坐在那边我觉得我不只是在看《海滩的一天》,我在看着三十多年来在我的生命中代表那个年代的社会,不少我们熟悉的人物,还有我的家、我的衣服、我妈妈的家,所有东西都在那里面一幕幕地出现,当然了很多东西也是有很多的回忆,可是只有在一幕中,我眼泪忍不住流出来了。可能你们都不知道,但是你(看杜笃之)记不记得,我的那个“外遇”平平,他的声音是杨德昌配的。所以我就觉得有太多太多的回忆,在那个年代可以拍出这样一部电影其实是很难的,可是好笑的是,到了现在还是一样的难。不过开心的是我们都还在坚持。我们年代的人、喜爱电影的朋友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主持人:三十多年前我还很小,我记得我读报纸的影评时,这部电影推出的时候并不是像今天这样说大家来瞻仰一部经典,当时争议其实很大的。大家说这部电影模仿什么安东尼奥尼啊,模仿欧洲电影啊,没有台湾味道。而今天看到整个是一个相反的事情,不仅是张姐变成女强人,在银幕当中不仅是发型的改变,从小诊所到公务人员,从整个时代的性别观念(这里听不清)……这样子太厉害了,在讲一个时代的变迁时把整个时代都压在了这个女人的身上还有她的这种背景,现在也不记得有多少部电影可以做到了,这样的程度。我很好奇张姐当时虽然也是新艺城在台湾的总监,有权力可以决定或推动这个案子,但看到杨德昌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有没有犹豫过说这个东西可以做吗?还是说,哇,太棒了,这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这对电影人来讲也是莫大的一个挑战。

张艾嘉:其实在这部电影之前我和杨德昌就合作了《十一个女人》,《十一个女人》虽然是电视剧,但镜头都是用电影的语言来拍的。从那时候我就知道并不是我们要去推翻一些所谓的老导演,而是电影的语言是可以一直往前走的。你说杨德昌有没有受到国外导演的影响?必然有的。每个导演都会受到看过的东西,看过的电影,艺术表现的东西所影响的。可是你也知道这是杨德昌第一部长片,可以看到他几乎想把他所有想讲的东西全部放在里面。三十多年后我会想说,你会看到杨德昌这么多年一直在转变,他也在转变,好的是他所转变的是他一直在往前一直在进步,他很有诚意地把所有当下那个时刻无论他想什么,他想为谁发声,他想为什么故事在说话的时候,他希望全部都能让观众看得到。所以他还是蛮诚实的,就是把他所有想说的东西都做出来。那时候我们几乎就是一股热情,不用去想太多的事情,还有好多导演,大家也都是这样就过来了。

主持人:另外我听说,只是听说,恰好也在这里验证一下,当时在拍这部片的时候有蛮大的冲突。像杨导这种心中有自己的坚持,但跟传统产业的做法很不相同,所以一定会有冲突,那该怎么办呢?

张艾嘉:所以其实我在演戏的时候要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要照顾他的情绪的,另一个是演戏里面压抑的女人。因为那时候你要拍中影的戏时中影会派一名摄影师,当时张惠恭是中影派出来的摄影师,而杨德昌那时非常地喜爱杜可风,其实杜可风那时候还没有拍过电影。然后就不知道为什么张惠恭也就接受了,(杨导)当时就去说服,说可不可以有两个摄影师。刚开始一直都合作得很好,可是到那个海滩的时候,我就看到他们两个在那边吵架,杨导跟杜可风在吵架。好像在戏里面,我远远地看,就可以看到那边听不见的声音(笑)。然后摄影师就走了,含着泪走的哦,我就不知道要去追哪个,过一会儿导演就喊说:“叫杜可风回来!叫杜可风回来!”他就是懂太多东西了,比如说你光打得对不对,他什么都懂,所以基本上你骗不了他什么东西。尤其是你想象一下一个摄影师在打光的时候,导演就拿着测光表在旁边,这个压力其实是蛮大的。基本上每一个部门他(杨德昌)都可以坐在那边说“你走掉好了。”当然除了我的角色(笑)。

主持人:因为杜可风也在台北嘛,他的新片也要在金马影展放映,然后那天晚上他喝多了还跟我一直说如果没有你的话《海滩的一天》是不可能完成的。然后他又跟我说了一件事,也要求证于您,因为我不知道他说的真的假的。(听不清,可能是在说杨德昌)就在旁边看他,怎么摆,怎么拍,他也不干涉不参与,然后就离开了,是真的这样让杜可风发挥的?

张艾嘉:是,杜可风是非常非常好的一个摄影师。

主持人:然后杜可风说当时他连打光怎么打都不知道,在拍这部片之前他不知道摄影是要打光的。我说会不会太夸张了一点,这样你也能来工作?他说是啊,那个时代什么都有可能性。

张艾嘉:我记得在配音的时候,中影当时的配音场是非常大的,导演要求也就蛮多的,杜哥(杜笃之)在里面搭了一个房子。

杜笃之:因为那个房屋很大,吸音的处理不是很好,你在里面讲话有点像一个礼堂,(我们)就在这个大礼堂里面搭了一个小房子。这个片子里面在小房屋讲话(的场景)我们就把演员放到这个小房子里面讲,你需要一个比较大的回音。有时候我们到银幕后面去配音,因为银幕后面还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没有吸音处理,是有回音的。所以我们就在录音室里面到处找适合的空间,(电影)那里面有很多日本式的房子,走路会有木板的声音。我们就让电影公司订了很大一个木板在录音室里面,然后在木板上走路才做出那些声响。

主持人:我记得当时很多外国的影评啊影展都不晓得我们台湾当时的做法,很多人都以为这部片子是同步收音的,造成很多误会。

杜笃之:不过我们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为这部片子做声音而骄傲,很长一段时间。

主持人(问廖庆松):你到底觉得谁的片比较难剪?侯孝贤还是杨德昌?

廖庆松:这两个都超难剪的,一个是精密的设计,一个是精密的设计要剪出不设计(的感觉),一个是完全自然,一个是要剪出比自然更自然。两个剪完看起来都像没剪过一样。

主持人:这就是你为什么至今没有得到过金马奖最佳剪辑的原因吗(笑)。开玩笑啦。

接下来观众提问。

观众甲:我想请问一下杜笃之,听到张主席说《海滩的一天》里面那个角色是杨导配音,我在想说可能还没有挖到很多的宝,以您跟杨导的交情知道他还在其他哪些电影里面配音过吗?

杜笃之:好像《独立时代》还是《麻将》里面的张国柱是杨导帮他配的。

主持人:那杨导在选择帮某个角色配音的时候有没有特别的原因?除了里面的声音不是很适合之外,有没有说我比较认同这个角色(然后就给他配音)?

杜笃之:他好像有一点想要留他自己表演过的感觉下来,就找一个他很喜欢表演的角色。

张艾嘉:平平的角色就跟他还蛮像的。

观众乙:我想问一下张姐在刚刚这部片里面您印象最深、自己最喜欢或感觉演出最困难的是哪一段,谢谢。

张艾嘉:其实我刚刚看就觉得这个角色跟我本人是非常不像的,因为我不是一个压抑的人,所以从头到尾我未必可以了解这样一个女人是在想什么。可能在我们那个时代我也算一个,不能算前卫吧,就一个敢说、敢做的那种人,而这个女人她什么事情都压下来,都不敢说不敢做,把所有东西都投射在某一个人身上依赖在某一个人身上,比较不像我。所以我觉得从头到尾对我来说都必须要进入另一个状况,一会儿要跳入那个角色一会儿要跳出那个角色对我来说是最难的。还有一场戏,是当我在海滩的时候,徐明对我讲说:“不管哪一个结果对你来说都是一样的。”我就在那一霎那终于明白了说“对,得走了。”

主持人:因为这个角色跟你个性完全不一样,所以你有提出跟杨导完全不一样的看法去刺激、驳倒他吗?

张艾嘉:没有欸,因为杨导的剧本是非常精密的。我只记得在最初写这个剧本的时候他会常常跟我讨论说每个女性的成长,怎么样让她……因为你看得出刚开始的时候,特别是胡因梦这样一个角色,当她跟那样一个男孩子去谈恋爱,其实是非常不相像的背景的两个人在相爱,要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所有的事情都交代得很清楚。后来我就说,我们可以把她(胡因梦)带回我老家,父亲就能很快知道。我就记得这么一件事是我们两个谈出来的,父母亲看到这么一个外来的女孩子马上会做出的反应,会做出来的事情。可以看出来每个角色他(杨德昌)都花了很多时间去想他们的背景,他们会做的事情会说的话。我相信在那个年代很多导演跟编剧都受到了杨导蛮多影响的,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是觉得自己学到很多受益很多。当然也受了很多气(笑)。

主持人:就像杜可风说的嘛,没有你这部片就不可能完成。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可能没办法再开放现场的朋友问问题,难得今天三位都在这边可以同台,大家可以再做个简单的结论吗?就是对这部片子可以再简单地聊聊。先从廖桑开始。

廖庆松:其实我很完整地看这部片子也是这次,因为我从剪片子到最后都没有看到,今天是第一次看。也很讶异说杨导对女孩子这么了解,也感受到张主席演得真好,而且里面很多画面我剪的时候还感觉没有那么漂亮。

杜笃之:我也是跟廖桑一样,也是三十几年没有看,今天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修复版)。虽然说不是我们做的,尤其是隔了三十几年有一些东西,有一些东西已经忘了,但今天看了真的还是让我觉得杨导真的是非常非常不简单。我还是一样为曾经参与这部片子感到很光荣。

张艾嘉:我想就像戏里面杨导写的说“时间很伟大,可是也很恐怖。”可是我觉得那个时候大家都努力过做了这么一部戏,然后三十多年后拿出来看我们不觉得丢脸,那个时候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还是坚持那么一句话,我们就是要做好的东西。

主持人:好我们最后再次以掌声谢谢三位。

 短评

佳森太过于相信一个人,佳莉则是不相信,两人却都不幸福,杨德昌的电影有难题,最后又都解决不了难题。

4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4.5,其探讨的女性觉醒和中产阶级迷失的主题即使放在今天,也是相当前卫的,再者超强的电影意识像交响乐一般恢宏,张艾嘉看着跳舞的人,舞姿的投影映照在旁边白墙上,还有哪些黑暗中的细节和光影,具象的电影竟可像文字一般描摹人物内心,不可想象,缺点是说得有点多

8分钟前
  • 长发奎因
  • 推荐

虽然有瑕疵,但瑕不掩瑜,没啥多说的,抛开那些乱七八糟说给迷影青年的鸡汤,杨德昌本人就是天才。并且杨德昌也再次证明了,在男权社会下,男性创作者审视女性的态度,反映(影响、甚至决定)了他的段位——道理很简单,这体现得是你的洞察力与共情能力

13分钟前
  • 撕撕撕
  • 力荐

三重叙事,长度可怕(但是难得不乱),简直是一个二十集电视剧的架构。老杨第一次拍电影,各种东西都往里塞,理一理其实足够拍三部片了。核心是都市对人的异化,强悍小三面对正妻那段着实惊艳。国语台语日语德语,侯孝贤吴念真。声音剪辑是亮点。海滩那个刻意模糊的处理很欧洲范儿。

1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在海灘那一天,佳莉解開了某種生活的謎,得到嶄新的自己,這一切說是德偉消失給她帶來的也不為過。然而,德偉呢?必須瞞著老婆同事吃藥的他,有解開這個謎嗎?被困住的男人,連離開海灘的權利都沒有。

21分钟前
  • 焚紙樓
  • 推荐

159min版。杨德昌处女长片,仍聚焦于都市症候群患者,此时风格已初现,只是惊叹于已有情感时空化的概念:电影用闪回与叠加闪回辅助叙事,把每个人封锁在单独的困境,逼发出不同个体在空间中的情感变化;同时注重于对过去的重塑,对不同视角的回忆进行回音式处理,与现实共同编织出畸形的都市传说。

25分钟前
  • ChrisKirk
  • 推荐

八一年,徐复观在美国,名动朝野,华人知识分子纷涌而至,一面诉说思乡之情,一面怒斥大陆的知识青年深陷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媚外的心理极盛。时光若倒退四十年,我们也可以说,杨德昌也是那个深陷虚无主义、怀疑主义的台湾新青年。生活仪式化给他的启发,就是离开男人的女人烫着杀马特的卷发,在马路上一走一扭;而濒死的男人只好躺在病床摇头晃脑,爸爸的威权让儿子没有选择,毕竟千错万错都是肉体的错!这哪里是身体长了癌,分明是脑壳也坏掉了,不是说杨德昌和侯孝贤这样的电影没法看,而是只能眯着眼睛看,看得太清楚怕是金马顶上了鸡屁股,铁鸡啄歪了毛驴的蹄。

30分钟前
  • 欢喜陀
  • 很差

真是难得牛逼的处女作。160分钟的片子,但是一点不觉得累赘。看了一些人的影评,深有同感的一句话是,独立意识对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确有帮助,但未必是婚姻的一剂良药。女儿对妈妈说当初我错了的时候,妈妈只是淡淡的笑了笑。我以为的理解是,无论她当初的选择是什么,在时间的覆盖之后,结局未必会比

31分钟前
  • 伤心苹果
  • 力荐

有胡因梦这样的大美妞在,谁还看张艾嘉演什么受气小媳妇啊,真是选角失败……话说回来,爱德华杨的视听观念确实甩当时华语片一大截,可他的问题也暴露无遗,太爱用台词发问、说教,要个答案。

33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没想到杨德昌的第一部长片我到最后才看,惊讶的是他在近四十年前就在探讨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了。女主佳莉逃离了家庭中的父权控制,却又无意中掉入新的婚姻陷阱中。在和丈夫貌合神离后,她一边回忆儿时父亲的出轨,一边问母亲,难道你不怕爸爸抛弃你,然后没人照顾你吗?母亲回答,你爸爸一直都是小孩子,是我在照顾他才对。全片几乎所有的男性角色不是自私强权就是虚伪懦弱,就连逃避都各有不同的方向,德伟面对难题缺乏担当,佳森面对强权不敢反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杨德昌似乎一直都是这样,无论是什么选择,最后总是指向人生的遗憾与失意。但好在仍有一些人,无论经历了什么都能保持着直面人生的勇气,所以佳莉忤逆父母之命选择了爱情,又在丈夫出轨失踪后重新振作起来回归到事业中,好友小慧也离开了年轻男友开始了新生活。也算是一点鼓励和希望吧

36分钟前
  • RealNoémi
  • 力荐

一口气看完《海滩的一天》蓝光修复,166分钟,摄影、色彩、剪辑极佳,实在精彩,杨德昌这个人像哲学家,太通透,好像生下来就苍老了,从没幼稚过,长片处女作就这么厉害,80年代这批年轻人时髦大气,个个气度不凡,尤其张艾嘉灵气逼人,懵懂少女,纯情学生,成熟人妻,深闺怨妇,职场女性,全包圆了。

4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杨德昌第一部长片就166分钟,的确容量很大,多线交织还原一个女孩成长为女人的史诗,时间线剪切很到位,情节交代的很清晰明白。刚开始以为是两个女人忆恋爱旧事而已,没想到话题越扩越开,展示了一个家庭的图景和一个女人的成长史。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后来都成了华语电影的神话。

41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如果蔚青如愿以偿嫁给佳森,恐怕与佳莉嫁给德伟的本质是一样的。。“沟通”其实是句鬼话。

46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有人說,我們的問題是我們沒有孩子,可是我不覺得,因為,如果我都沒有辦法告訴自己生命是有把握的幸福,我怎麼可以對另外一個生命說,只要你來,我就可以給你幸福。」

49分钟前
  • kayiw912
  • 力荐

“社会好像故意将丈夫和太太分开,男人有男人的场合,女人有女人的范围”,这是婚姻模式的外在窘境,而其内在冲突,源于男权支配扩张的习性遭遇了女性平等意识的觉醒。再加上情到浓时情转薄的天性,由臣服向平等过渡的道路步履维艰。独立意识虽能让女性找回自我,但未必是拯救婚姻的一剂良药【9 ↑】

52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新的开始」是杨德昌电影从处女作开始就在探讨的一个母题:试着开始完全信任对方,试着去美国,试着搬出去住,试着和旧情人重新开始。但无论如何挣扎,一切都会像宿命般指向徒劳。生活很冷,在风中奔跑更冷,所以我们只好停下脚步,独自拧巴成一团。

57分钟前
  • 張抽空
  • 力荐

大二时候百老汇有杨德昌电影展,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1小时前
  • 尾生
  • 推荐

超强悍的处女作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我们读过那么多的书,小时候一关一关的考试,为什么没有人教过我们,怎样去面对这么重要的难题。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总是两个人结婚以后都是圆满大结局,大结局以后呢?没有人教过我们,也没有给我们任何练习的机会。”正如谭蔚青所说,那一刻最残忍的,莫过于追问那天海滩上还发生了什么。

1小时前
  • Obtson
  • 推荐

在台湾看2K修复版大银幕,效果极佳,画质感人,如同新片一般清新亮丽。张艾嘉与胡因梦的美无比清晰。徐明的表演也很出彩。全片倒叙且几乎无配乐,令很多段落显得沉闷冗长。杨德昌处女作便直击台湾的中产危机与情感困境问题,非常凌厉,开放结尾也很厉害。但台词过于直白说教,不如后面几作成熟

1小时前
  • 汪金卫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