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国语版

主演:郭晓东,李佳,香川照之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0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暖 剧照 NO.1暖 剧照 NO.2暖 剧照 NO.3暖 剧照 NO.4暖 剧照 NO.5暖 剧照 NO.6暖 剧照 NO.13暖 剧照 NO.14暖 剧照 NO.15暖 剧照 NO.16暖 剧照 NO.17暖 剧照 NO.18暖 剧照 NO.19暖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暖

    霍建起是一位非常具有个人风格的导演,他的作品恬淡清雅,追求唯美的画面效果,善于制造朦胧氛围,在看似平淡的细节中感动观众。《暖》的背景发生在风景如画的江西农村,徽派建筑,潮湿的青石板路,深巷,戴斗笠的乡民,竹桥,芦苇叶,淡淡的土黄,还有绵绵不绝的雨,视觉上就给观众营造出怀旧、哀伤的情绪,更不用说一直回响在耳边大河流淌与雨水滴滴答答的声响。电影一开场,随着井河骑着自行车穿越迂曲回环的乡路,随着一曲柔美而感伤的音乐,随着远处大河哗啦啦的奔流,还有那低沉的旁白,导演就把我们带入到这种追忆怀念的基调中。关于故乡,总是有太多的故事要说。
    关于结构——
    电影采用的是一种双时空转换的叙述方式,将现实和回忆交错在一起,在回忆与现实之前来回穿梭。第一次由现实进入回忆,是井河把脸插入水盆的一个慢镜头,伴随着脸盆中水溢出的响声,回忆定格在了十年前的公社院场,劳作的人群,荡秋千的人群,暖聪慧的疑问,回忆就在这样明亮温暖的背景中展开了。这种穿插的结构有时会让观众迷惑,刹那间不知是现实还是回忆,可是沉醉在回忆中的人们恰恰是分不清时空的,而幡然省悟时眼前的物是人非更加让人体会时间的残酷和不可琢磨。我想导演没有硬生生把回忆和现实当作两个独立部分安排一方面是情节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也是在今昔的不断对比中展现苍凉与无奈的意蕴。
     关于画面——
     霍建起导演是个唯美主义者,我想从影片的画面中观众便能够感觉出来。首先是如黛的远山,随风摆动的大草甸,斑驳墙壁的徽式建筑,狭窄悠长的雨巷,檐上的滴水,灶头的热气……朦胧的意境与影片哀伤的基调十分熨帖。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影片的用光,关于回忆的部分是明亮的暖调,而现实当中,尤其是暖现在的家,一直是昏暗的冷调。暖调的回忆,使得一切似乎都是那样的美好、恬静。无论是打谷场上丰收的人群,快乐的秋千,还是小武生给暖上妆时那种近乎金黄的晖光,都透出一种欢乐的希望之光。而现实却恰恰相反。现实的世界里,从前那个美丽的暖因为从秋千上摔了下来而变成一个不再怀抱希望的瘸子,她经历了两次没有结果的等待,只有接受残酷的现实,所以,她的世界是灰冷的,她的世界中,只有那永远也下不完的雨。——冷调和暖调的交替使用,很明显地将现实和回忆区分开来,也直接反映了人物的心情。而现实中尽管是在雨天昏暗的家中,但小丫总是处在一片光鲜的自然光中,与屋里环境显得极不协调。那是一片未受污染的心灵之地,而且暗示了小丫满怀期冀与理想之心,正如年轻时的暖一样。
除此之外,导演对单独画面的精彩把握也达到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如井河初到暖家看到那只漂浮着蔬菜的水缸,鲜艳的红色和绿色衬映在黯淡的环境中,宛若一幅静物油画。井河撑着的那把城里才有的红色自动伞,在灰暗的雨天小巷里格外鲜艳,我想那不仅是为了画面的视觉感,自动伞充当了情节的一个重要道具,它是城里生活的象征,城里对于年轻的暖和小丫都颇具吸引力的地方,可以说是她们少女梦和理想的寄托。再如哑巴追暖那场戏,他怀里发乌的旧草帽打开来,露出一个个滚圆的鸭蛋,当中一只半破,黄橙橙颤巍巍的蛋黄,晶莹剔透。我不知道导演是以那鲜艳的蛋黄暗喻哑巴的拳拳之心还是单纯的为了视觉上的精致唯美,但毫无疑问,这些细节的处理,也是影片深入人心的一个原因。
关于声音——
三宝的作曲,把管弦乐和农村题材电影融合的丝毫不显突兀。影片一开始,便是那一曲悠扬又透着忧伤的音乐,把主人公井河的情绪感染给观众,带领观众走进一种追忆、怀念的氛围。这种调子,还贯穿于整部影片,成为全片的基本调子。不管是井河在桥头偶遇阔别十年的暖,还是回忆里荡秋千的场景,还是小武生和暖在芦苇丛里拥抱,都包裹在这首曲子里。此外,京剧也是重要的配乐,小武生给暖画眉时,京剧的音乐里交织了柔美的管弦乐,使得京剧音乐与暖对小武生的爱慕之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仿佛代表了暖的希冀,柔美的管弦乐如暖,京剧音乐如小武生,二者结合正是暖的所期所盼。还有一处是几个姑娘在弄蚕时的流行音乐,几个小姑娘聊天,谈到大城市,谈到婚嫁,又谈到暖和小武生的关系。流行音乐流露出的正是暖心里的那种哀伤,同时流行音乐作为城里的象征城市文化渗透到农村,而这种渗透也冥冥之中奠定了暖的悲剧。当井河与暖坐在草垛子上,争执小武生会不会回来接暖时,井河搓草的声音,正是暖内心矛盾的写照。影片结尾,影片开头同样的音乐又响,这时所表达的,是离别的惆怅,是井河对这段恋情和暖的愧疚与忧伤,也配合观众作为旁观者惋惜缠绵的心境。
影片中除了音乐的运用,音响也是格外出色的。最耐人寻味的就是一直若有似无的大河流淌的声音和雨水淅沥的声音,一方面是环境的映衬,一方面也是主人公心理的展示,滴滴答答的雨声始终紧扣主人公井河的怀旧心理,这其实也是敲打在井河心里雨,朦胧、潮湿、连绵不绝,就是对他不愿面对但忘却不了的初恋的回忆。
关于运动拍摄——
影片中不乏运动镜头,推、拉、摇、移、跟无不兼有。这些镜头不仅给人画面的美感,更多的是在展现人物命运与心理上起了重要作用。如暖和小武生在芦苇丛里拥抱的拉镜头,由二人眼神开来,把人物置身在广阔的芦苇丛里,暗示了暖幸福的陶醉在爱情以及对未来的畅想里。在暖与井河荡秋千,最后绳断,把暖的腿摔残这一段戏中,就充分运用横移、推进等镜头,来渲染一种气氛,使得最后绳断人摔成为一个小高潮。
而片中比较有特色的运动镜头,则是模拟人物在秋千荡动过程中上升下降的主观镜头。要拍出秋千荡动中上升下降的“弧线”镜头,实在很要一番功夫。而秋千断裂时,没有对二人伤势的描绘,而只是一只断了线的秋千来回摆动,断了的秋千停止了,下雨了。这个秋千的空镜头给人更大的悲凉,秋千一断,暖的青春也就埋葬了。这里秋千的特写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暖的青春就从这断了线的秋千开始变的残缺,她的理想因此而毁灭,更重要的是她的心态,她不再因为自己的优秀条件而对未来充满幻想,她因身体的残疾而变的自卑,她在井河走之前,满腹心事的对井河说的话可以看出暖的改变。因此这个镜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于表演——
无可否认,影片中表演最出色的应当是出演哑巴的日本演员香川照之。他把哑巴的憨厚、淳朴、固执的形象表演的淋漓尽致,无论是表情、手势、身板再现,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在他的塑造下,我们看到了一个身体残疾但是心灵纯洁的年轻人,在他的心中也有爱,但一直觉得自己配不上暖而悄悄把感情隐藏,但是他也暗自怀有对暖的渴望。他故意做恶作剧欺负暖,只是为了多一次接近她的机会。他在小巷撞到暖,先是惊愕不知所措,然后挤出的那个痴痴呆呆的笑,之后追着暖跑,看到暖躲到小武生背后时他一脸失望略带敌意,然后颤巍巍的捧出一怀鸭蛋。这个情节是我十分感动的,香川照之在这短短的一幕戏中表情的变化及其细致的展现出哑巴对暖纯真的爱,就象那有残缺但非常美丽的鸭蛋,比起把暖挡在身后貌似保护的暖的小武生更加真诚、温暖人心。还有一幕戏,在一个薄雾掩映的清晨,哑巴独自一人对着暖荡过的秋千,深情的用手语做了一个“我爱你”的姿势,他似乎想象暖就坐在秋千上,于是他快乐的推着空的秋千荡起来,此时哑巴表现的异常亢奋,他张着嘴快乐的笑,他用力的近乎疯狂的推动着秋千,完全陶醉在幻想的幸福之中。香川照之用表情和简单的动作将哑巴深沉的爱和暗恋的酸楚展现的淋漓尽致。另外,在现实中井河探访暖的家,一个个小的细节都丰富的展现出情绪的变化。直到最后他发疯似的让井河带走暖和丫,他的凄楚、不舍但因为爱而成全的心境更是让人为之动容。
关于象征——
影片里有很多处象征,城里的自动雨伞。在现实灰冷的色调中,这把伞的出现带来了一抹亮色,但也是突兀的,它代表了与这个山村不同的外来的东西。暖心里清楚已经不再需要这把伞,而对于暖的女儿来说,这把伞又是一种对新生活、新生物的希望与期待。她同样会重复着她母亲年轻时的幻想,期待着有一天能走出这块地方。
秋千是本片最重要的一个道具,它不仅关系到情节的发展,同时也是暖青春梦想的象征。暖喜欢荡秋千,秋千可以让她有种飞起来的感觉,她和井河一起荡秋千的时候说:“我看见北京了!我看见天安门了!”在年轻美丽的暖心中,未来总是充满美好的希望,秋千成就了她展翅高飞的梦想。秋千某种程度上也就是暖本人的象征。秋千是村子里男女老少最喜欢的娱乐项目,它总是吸引着众人的目光,就象出众的暖,也是村子里的焦点,她是女孩子羡慕男孩子爱慕的对象。而京剧团来了之后,人们的目光被代表城里的剧团吸引,秋千渐渐失宠了。在京剧团走后,暖已经不是众人崇拜的对象,其他女孩子在弄蚕时悄悄议论的话语便可看出,许多女孩子的心已经向外面的世界打开,她们不再把暖放在遥不可及的地位,暖再出众也只是个村姑,和城里的女孩子还是没办法比。而后来秋千的断裂则意味着暖身体的残缺、青春梦想的破灭,她的命运变成了悲剧,和秋千一样沉沦了。
雨也是人物命运的一个象征。影片的现实中总是笼罩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昏暗、阴冷。回忆中多半是明亮鲜艳的色彩,是暖充满希望的美好青春。从秋千断裂的那一刻起,天开始下雨,这是暖命运的转折。导演用雨这个意象暗示了人物的命运与心理,同时也为剧情烘托悲凉、无奈的气氛。
关于台词——
本片台词除了人物对话,还有井河的旁白。台词虽然不多,但有一些琢磨起来还有着深意的。比如暖和井河一起荡秋千时,
暖:井河,你看见什么了?
 井河:我看见稻草堆的尖了……
 井河:哑巴在干活呢。
 井河:暖,你看见什么了?
 暖:我看见北京了!我看见天安门了!
从他们的互问互答中可以看出:井河是一个很朴实的人,他看到了什么就是什么;而暖在回答时是望向虚无处,那时的她有着比村里一般姑娘更好的条件,所以她心怀憧憬,她的眼里,更多的是这个小山村以外的东西。她向往着城里的生活,向往着走出去,她聪慧、天真、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梦想,并且暗自相信这理想会实现。她向往着城里的生活,向往着走出去,秋千成全了她假想的飞翔。
还有一场戏,井河在暖的家里,谈起暖起初在城里的相亲,说:“以后就没有合适的?”暖说:“啥叫合适的?”然后走到哑巴跟前,说:“弯瓜对着瓢舌菜,合适着呢。”这个时候的暖经过小武生、井河还有城里的那个不愿意带她上街的年轻人,早就已经丧失了原先的自信和朝气,她不再追求梦想中的生活,现实的残酷、自身的残疾让她最终选择了低微并且同样残疾的哑巴。她把自己和哑巴比作弯瓜和瓢舌菜,相比较从前她和小姐妹们谈到被剧团选上以后的“飞上枝头变凤凰”,差距是多么大啊!她把自己比喻的低贱,潜台词井河已经“飞上枝头变凤凰”,他们是不般配的。而她的这句话也一定刺伤着井河,或许离开山村的井河也曾经这样看待暖吧,虽然他曾经也象仰慕女神一样仰慕过这个曾经美丽的女孩子。
暖还对井河说过一句话:“你越不回来越证明你忘不了”。我们可以看出暖的宽容、善解人意,她不怨井河,只是轻轻的这么一句,算是对他们恋情的归纳。虽然背叛,但只要忘不了,暖也就满足了。
结局是井河的一段独白:“我的承诺就是我的忏悔,人都会做错事,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弥补自己的过失,如此说来,我是幸运的。我的忘却就是我的怀念,一个人即便永不还乡也逃不出自己的初恋,如此说来哑巴是幸运的。我的忧虑就是我的安慰,哑巴给予暖的,我并不具备,如此说来暖是幸运的。”这可以是全剧主题的升华,其实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一种开脱。不管是暖、井河还是一直默默奉献的哑巴都无法逃脱那种岁月赋予的无奈。我们看着小丫清澈的眼睛,默默希望她的等待不要重蹈暖的覆辙。

如果说这部片子的缺点,我想李佳的表演有些地方略显生硬。还有就是暖刚出场时背着草垛一瘸一枴邋遢憔悴的模样,还有她粗俗的话语与之后在家里的样子似乎有些差距。之后的暖除了腿瘸跟十年前还是一样的美丽,这样对比效果的减弱就没有一出场那么震撼人心。毕竟,美的东西毁灭的越彻底悲剧就越有力。可能导演添加了温情的元素进去,认为暖和哑巴的结合也是一种幸福,所以仁慈的把之后暖的形象美化了。

 2 ) 曾经的暖

 关于情节


看完<暖>也好些日子了
心里一直酝酿着写些什么东西出来
对于电影的感觉好久好久一直淡漠着
直到看到了<暖>
那些曾经有过的激情一瞬间迸发了出来
照例点上了一根烟
打开了<暖>
听到了那段音乐
那段这些天来一直在心中频频奏起的旋律
再一次我走了进去
看多了爱情的大起大落
看惯了那么多歇斯底里的热与冰
猛然觉得只有那些淡淡的情绪才是最最强烈的情感
<暖>一直进行的很平稳
几乎没有什么很大的起落
过去和现在交错着
那些鲜明对比的画面在脑海中交错着
时间的概念恍惚开来
暖始终没有能够等回来她要的那个人
一个曾经有过美好愿望的女孩最终还是做回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女人
见到井河的时候暖早已经习惯了自然的生活
她说的很对
有丈夫有孩子有吃有穿除了腿不好该有的她都有了
那些回忆真的就该让她过去了
或许正是因为井河的再次出现暖才会有了那些本来属于她的悲哀
那么多的错过
那么长的等待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用掉的不单单是时间
还有她所有的精力所有对于爱情对于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井河还是回来了
还是走进了她的生活
或许这样的重逢会在几年之前或许就该是永远
井河真的应该把暖接走的
我反反复复的对自己说
可是即使撇开现实不说
暖就真的会拥有想要的幸福吗
从井河离开家乡的那一刻他们就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了
所有的曾经有过的故事都因此消逝了
井河说的很对
哑巴给予暖的是他做不到的
如此说来暖是幸运的
那一再的错过
没有人是错的
因为或许这样的错过才是最美的
我们的回忆正是因为那么多的错过那么多的无法实现才如此的让人回味
总有一些东西要成为回忆
而暖拥有的正是那些最值得回味的部分
一切都很好
很好

   
    关于音乐

一直很喜欢电影音乐
有时会因为那些配乐去看一部不太想看的电影
<暖>里面萧的声音加上低沉悠缓的弦乐
不是让你想到去痛哭
而是让你有种一直有种伤感的情绪
那种情绪裹的你很紧
时刻都想爆发却能始终这样包裹着
那是种很安静的感觉
让你有时间有空间去想一些东西
一些影片里的东西
一些自己的东西

    关于画面

霍建起一贯的风格
画面很唯美
让人有无限的遐想
现实里灰暗阴沉的天空
过去里暗黄褪色的天空
一片一片淡黄的高粱地
风中摇摆的高粱穗
碧清的河水
一片一片醉到人心里去的绿
雨水洗刷过的石板路
部分剥落的石灰墙壁
韵味很浓的秋千架
这所有的一切构成了我们神往的基源

 关于自己

"我的承诺就是我的忏悔
人都会做错事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弥补自己的过失
如此说来我是幸运的"
井河是幸运的
他终于还是回来
看到了暖
那个一直想见不想见的人
终于还是用这样的重逢弥补着自己犯下的不是错的错
可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没有了这样的勇气
于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内心低哑的忏悔成了我们痛苦的根源

一直念念不忘秋千上的一幕
画面是相当精致的
那些慢镜头的摇摆总会把人带进尴尬的境地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曾有过那样的一个人
都曾经有过那些一辈子忘不掉的事情
我们总是在承诺
就像井河对暖说的一样
我要把你荡到天上去
井河终于还是没有能够
我们终于还是落寞

人们都说一个人的初恋是一生中最不能忘怀的感情
因为那毕竟是人生第一次的爱情
第一次给出承诺
而很少有人初恋会是明朗的
因为很少有人兑现过那些承诺
其实我们都没有错
我们都还年轻
我们都还没有错过写情书的年龄
我们的手指都还能在琴弦上舞动
我们的内心都还能像春意般荡漾

 3 ) 释怀的爱

-浅析《暖》的镜头语言

“哑巴能给的,我给不了,从这点来说,暖是幸运的。”其实暖一直是幸运的,但也是悲剧的。暖也是井河心中的一团火,星星火苗,到熊熊燃烧,最后熄灭释然。霍建起的《暖》正是以井河为视角,讲述他和暖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异彩纷呈的视觉奇观,它所表达的是只一种感受,一种追问。影片用丰富的镜头语言为观众展现了别样的乡村爱情。

影片用不同的色彩区分时空交叉式的叙事手法,形象分明又富有含义。回忆的生活常常是暖色调,营造了唯美浪漫的生活环境,又将井河对暖的爱恋形象化。无论是打谷场上丰收的人群,快乐的秋千,还是小武生给暖上妆时那种近乎金黄的晖光,都透出一种欢乐的希望之光。而现实却恰恰相反。现实的世界里,从前那个美丽的暖因为从秋千上摔了下来而变成一个不再怀抱希望的瘸子,她经历了两次没有结果的等待,只有接受残酷的现实,所以,她的世界是灰冷的,她的世界中,只有那永远也下不完的雨。——冷调和暖调的交替使用,很明显地将现实和回忆区分开来,也直接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道具的使用具象化了人物内心,又具有隐喻象征的意味。片中最重要的道具秋千,秋千是井河回忆中最重要的东西,和暖在一起时,总和秋千有关。在公社场院上,那里有劳作的人群,那里有荡秋千的人群,当然最重要的是,那里有秋千,那是暖欢乐的开始,也是暖欢乐的终止。暖和井河一起荡秋千时,暖说看到了北京,天安门。这也交代了当时的暖,内心有理想,最想冲出乡村,走向城市。伞也是重要道具,在现实灰冷的色调中,这把伞的出现带来了一抹亮色,但也是突兀的,它代表了与这个山村不同的外来的东西。暖心里清楚已经不再需要这把伞,而对于暖的女儿来说,这把伞又是一种对新生活、新生物的希望与期待。鸭子时回忆时的重要道具哑巴总是赶着一群鸭子,这个安排也是很巧妙的。哑巴不会说话,鸭子的那种嘎嘎声虽然简单,却也让哑巴成了一个听得见角色,哑巴的心声犹如嘎嘎声一样简单——他就是喜欢暖,真心地喜欢,他不可能花言巧语,更不可能承诺什么,他有的只是他的真心。

固定镜头加长镜头使影片更具写实性,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副栩栩如生的水墨画,长镜头的运用含蓄、内敛,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地展示着一个个人物的命运。那种情愫如小桥流水般缓缓而过,但平淡中孕育的力量却足以打动每一个人。此外,镜头下的山村有着油画般的质感:秀丽的远山,随风摆动的大草甸,斑驳墙壁的徽式建筑,狭窄悠长的雨巷,檐上的滴水,灶头的热气……加上舒缓深情的音乐,这一切都很好地配合了剧情的发展,为情节营造着气氛,将影片风格形象丰满。

鲜明的色彩丰富内容,道具的设置隐喻内心,长镜头的使用独具风格。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刺骨。暖在一次次等待中慢慢成长,她意识到真正爱她的人,她总是寄托他人,但始终没有上进心,这也是暖悲剧的根源。井河在最后的道别中释然,他终于放下内心的心坎,和她做最终的道别。

 4 ) 暖——人一定要靠自己

这是部2003年的老片子了,周日闲来无事,去百老汇看这部电影,不知道是不是莫言获奖的缘故,这部改编自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的电影又一次重映。
虽然获了奖,但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却不如同样改编自莫言小说的《红高粱》那样震撼。
看完电影才明白,暖——不过是村子里漂亮姑娘的名字。
长的好看,也和男娃一般念书,唯一走出这大山的机会可能就是考上大学。但是漂亮姑娘往往还有第二种甚至是第N种选择。例如,相亲去嫁个省城里的好人家。再比如戏唱得好,去考一个省剧团的铁饭碗也一样离开。
只是,暖的运气似乎总时差了那么一点点。
省剧团驻演的时候,一下子在少女的心里荡起涟漪。似乎每个剧团里都有个英俊的小武生。也总是能在下乡驻演的时候和村子里的漂亮姑娘发生点若有似无的回忆。
小武生也并没有什么错,只是在他走的时候没有勇气带暖一起走。我们后来在暖的追忆和拒绝中才知道,原来他还承诺了更多。
“等(剧团)有招生指标了,我就回来接你……”
“暖,我一定会回来……”
就这样,轻飘飘地承诺,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小武生离开了。而暖却能够轻易放弃县剧团来招生的机会,甚至是连试都懒得一试,只因为那个承诺带她走的人来自省剧团、。
学习,自然是因为看戏给耽误了,人的时间用在哪里是看得见的,井和考上了大学,那是这个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全村送他上大学的盛况至今还历历在目。忘却的记忆里,似乎只有暖吧。
对了,有两件事忘了交代一下,小武生走后,井和在和暖的一次荡秋千时同时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井和考上大学了,所以他对暖表白了;而另一件事是在井和表白的瞬间,秋千断了,两个人从飞翔的秋千上摔了下来。
暖摔断了腿,奇怪的是送她去看病的竟是一直欺负她的哑巴……井和呢?片子中并没有交代,我们只能一厢情愿地认为他同样也因为摔伤行动不便罢。
在井和走的时候,在他看来,他和暖的关系已经公开化了,他甚至不仅对暖承诺,也对暖的父亲提出了承诺,而走过的桥比他走的路还多的暖的父亲,只是笑了笑,让他别说孩子话。
而这时的暖,瘸了腿的暖,已经觉得自己配不上井和了,所以她对连信封信纸都准备好的井和说,“如果你连着来三封信我还不回,你就把我忘了吧。”
井和走了,同样也给暖留下了许诺,他还以为自己和小武生不一样,以为自己的承诺更有效。
然而讽刺的是,他十年后因为老师的嘱托才回乡,他似乎一直有意无意地回避着这里,其实他心知他是回避着暖。他甚至给自己找了无数个理由:是的,暖在他上大学后再没有给他回信;是的,有一次回乡时,听说暖已经去了省城相亲。他想,暖一定嫁到省城去了。
于是,井和便也心安理得地娶妻生子,成为乡亲们眼睛里那个和镇长说得上话的人,只是,临走的时候,他又碰见了暖。
他拿暖曾经说过三封信的话安慰自己,但是他知道也许他不知道。(不过看电影的观众都知道),他写给暖的第一封信,暖撕了,没有回;但是后面的信,也许根本就没有到暖的手里。是哑巴撕了。
他还知道也许不知道,暖去相亲的人家也许因为她跛脚,虽然看到照片很喜欢她,虽然一再邀请她去省城玩,但是就是不跟她提结婚这件事。
于是暖回了家,那个一心想跳出大山外的漂亮姑娘暖,最终仍是回家了,暖——嫁给了哑巴。
十年之后再见暖的井和什么话也不会说,或许是也不能说,只是艰涩地说,如果有什么事,一定要去北京找他。他承诺要带暖的孩子去坐火车,要等她长大,接她去北京上大学。只是,这样的承诺,暖还会信么?
影片的旁白,力图让我们相信,井和会兑现他的承诺,以实现对自己的救赎。但暖还相信么?我即使不是女权主义者,也深觉这承诺的苍白与无力。
其实每个人都无错,特别是这个影片所处的那个年代。暖自恃美丽,以为能改变人生
只是她忽略了,或者她从来就不曾明白:人——只能靠自己。
所以,一次又一次,她放弃自己可以争取到的看似卑微的机会,寄希望于虚无的承诺。可以说,走到这一步的暖初看会被同情,但更多的可能是无语。也许,这部电影唯一改变的人生就是演员郭晓冬(片中男主角井和的扮演者),一个山村里走出的孩子,他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东京电影节的最佳男主角,也从此走上了更为宽广的演艺之路。
戏里戏外的人生,如此相似却又如此不同。

 5 ) 无法割舍的暖意

        霍建起的乡村题材电影都表露出浓浓的温情,在他的电影中,农村的生活不再像《黄土地》那样的贫瘠,画面也不是那么的荒凉,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那人 那山 那狗》是在大片大片的绿意中讲述故事,而《暖》也是如此,整部影片呈现出唯美的电影诗风格。
一、残酷的故事内核
     《暖》是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而成的,电影与小说在整体故事情节上无大变化,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给人第一印象便是人物命运尤其是女主人公暖的命运的残酷性。在小说中,暖本是一个漂亮、能歌善舞,最有希望走出村子的女生,但是由于秋千的年久失修被刺瞎了一只眼,成了“个眼暖”。在爱情上,两次无结果的等待,使得她嫁给了哑巴,一个她讨厌的,整天“捉弄”她的男人,但是悲剧在此并未结束,暖后来又生了三个孩子,全是哑巴,对于暖,一个地道的农村妇人来说,这种人生无疑是残忍的。好在电影《暖》在改编过程中缓和了这种残酷性,让暖变成了一个瘸子,三个小哑巴也改成了一个可爱美丽身体健康的小女孩。这种改编让观众感觉不那么残忍与绝望,这样观众更易接受,因为没有谁愿意看到如此彻底的绝望,在每个人心中都留有着希望与美好的种子。
二、温情与诗意的表达
        尽管在小说和电影中,残酷的故事内核不曾删去,但我们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并没有强烈地感受到主人公命运的残酷性,反而感到了一份温情与诗意,这种温情与诗意主要来自于影片唯美的影像画面。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便是宁静悠扬,清新淡雅,每个定格画面都是一副优美且讲究的古典画,每个长镜头都是一行对仗工整的诗。影片节奏舒缓,镜头运用含蓄内敛,如同一条缓缓而行的小溪,平淡,却又不失力量,而这种力量却足以打动每个观众。
镜头之下的江南小乡村,白墙黑瓦,青石路,木板桥…都在无声的诉说着他的美丽与包容,大片大片的黄色的芦苇在阳光的照射下,让整个大地呈现出金黄的色调,它们在风中欢快地摇曳着,发出阵阵声响,遍布石块与沙滩的小河静静的流淌着,偶尔溅起白色的水花…这种自然的美景仿佛是一个天然的舞台,而故事也在这个舞台上缓缓上演。
        这种如诗如画的景色,勿需言语,它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蕴含着一种简单质朴的诗意,在镜头的表现下,使得它“在整体上体现出一种唯美的诗化风格,营造了寓温馨于平常,寓浓烈于朴素的情感和意境。平静的农村生活,平凡的质朴人生,其中却隐约涌动着一股暖流” ,如同片中村口那条小河,虽无波涛汹涌的气势,却也仍然悠远绵长。
        影片表现诗意的另一方面是井河的十几段独白,这些娓娓道来的话语并非叙述而是抒情。比如,“感伤像空气一样包裹着你” ,“我的承诺就是我的忏悔,人都会做错事,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弥补的,如此说来,我是幸运的” …这些富有诗意的独白的运用,使得影片更添一种哀愁和感伤,折射出井河无奈、愧疚等不可言明的复杂心情。
        唯美的电影镜头与井河的独白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了电影诗一般的气氛。这种诗一般的影像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故事本身的残酷意味。另外,在影片的叙述方式上,也趋于散文化,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没有一个明朗的结局,有的只是一个个让人或感动或感慨的人物形象。“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片断代替了激烈的‘冲突’和‘高潮’,使得影片得以似平静的河水缓缓流淌,在平缓中涌动着力量。”
三、象征性的意象
        在整部影片中,秋千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也是最具有象征意义的一个意象。开头一句“我和暖之间发生的事情好像都和秋千有关”,便奠定了秋千在片中不可替换的重要作用。秋千在片中或叙事或抒情,让一切事件与情绪在秋千的飘荡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影片编剧秋实曾说过,秋千是一种假想的飞翔,它快要离开的时候又会有一种离不开的纠缠。这在暖和井河身上都得以体现。
        暖在秋千上“看到”了北京和天安门,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可以说,是秋千给了暖一颗飞翔的心,让她充满了飞向外界的希望,但却又是秋千让暖发生了意外,让她失去了最后一点走出乡村的机会,把暖所有的希望都覆灭了。因此,秋千是暖梦想人生的起点,也是她梦想结束的地方。
        对于井河来说,除却那次意外,秋千是他记忆中最美丽的地方。他们一起在秋千上庆祝丰收;一起畅想未来;他在秋千上看到暖和小武生在谈“恋爱”;他在秋千上送暖红纱巾,并且借助飞扬的秋千鼓起勇气向暖表达爱意,并向她许下承诺;也正是秋千上的意外,让他疯狂的想走向外界。秋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井河实现理想的催化剂。井河考上了大学,留在了城里,看似离开了家乡,离开了暖,但他内心深处无处安放的纠缠,如同晃荡的秋千一样,始终无法的彻底的摆脱,真正的飞翔。秋千其实是这十年来井河的一个心结所在。
        镜子,也是片中的一个重要道具。镜子,本是对事物的客观再现,但是在影片中,却被赋予了梦幻色彩,成为了一把梦之镜。当暖拿着镜子看着被小武生化妆后的自己,她欣喜激动,这样的一个全新的自己,让她感到梦想触手可及,却全然忘了,镜子也会“说谎”,而她看到的,其实只是一个化过妆之后的戏剧脸谱,是一个美丽的梦幻场景。这种梦幻让暖始终坚信小武生会回来接她,直到发生意外后,把镜子扔进了湖里,激起层层涟漪,复而又归于平静,这种平静映射的是暖死寂的心。
        除过秋千与镜子,还有许多意象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如井河撑伞走过的狭长曲折的雨巷,象征着井河面对暖复杂的心境;糖和糖纸是丫对外面花花世界的向往与憧憬;那把红色的自动伞,是整个现在时空中的一抹最艳丽的色彩。在落后老旧的暖的家中,这把伞显得那样的突兀与不自然,与之前暖戴的斗笠相对照,它更清晰地说明了两人之间不可逾越的距离,但对于丫来说,伞又象征这一种希望,走出村子的希望。
四、以色彩为区分的双时空
        《暖》将故事放置在过去,现在两个时空中来讲述,过去时空基本是暖色调,代表着过去美好的回忆,现在时空是冷色调,以青蓝色为主打色调,再加上淅淅沥沥的雨,使得影片呈现出一种冷静与沉重的气氛。
        “歌德在《色彩理论》中认为,黄色和蓝色是两种基本色彩,构成色轴上的两个极点。蓝色是一种能量,它处于负轴,最纯粹的蓝色有一种夺人的虚无。它是蛊惑与宁静这对矛盾的综合体。也许是因为优雅、忧伤、深邃、荡漾、纯净和内敛的‘代言人’,蓝色深得众多大导演的喜爱。”
        《暖》的现实时空中主要以蓝、青、灰、黑、白五种色彩构成。灰蒙蒙的天,蓝黑的雨巷,灰暗的阁楼,蓝灰的砖瓦等,而人物的服装多以白色等浅色调为主,丫穿的红色也偏暗,不引人注意的红,在屋里也看不到一丝亮意。这种场景的设计除了是展示暖的现实生活之外,还让人搞到无比的沉闷与压抑,一如井河此时的心情。
       然而在井河的回忆片断里,温馨的暖色调一扫之前的阴霾,天空是晴朗无比的,温暖的阳光,金黄的大地,黄色的芦苇,高高的稻草堆…一派祥和明朗的景象,在记忆里,暖有着很多种颜色,这么多颜色中都透着幸福与期盼。化妆过的脸谱是暖颜色最多的时候,也是暖最美好的回忆。暖色的灯光在化妆镜的反射下让整个屋子都蒙上一层梦幻色彩,透过镜头我们看到了暖那张美丽的脸庞,这张脸谱是暖人生中最华丽的一幕。

 6 ) 施舍承诺

    暖对井河说:“他不回来我就嫁给你。”
    井河回答暖说:“等我回来接你。”
    所谓爱情,大抵都是一样的,给予承诺,期待实现。
    故事发生在暖和井河之间,发生在温暖与阴暗的光影交错里。

    开始的时候两小无猜,你青梅,我竹马。井河和暖在秋千上荡,一上一下,起伏飘扬,妳看到我的未来,我看到妳的凄惨。后来的爱情里,出现了个跑龙套的王子小武生和一只站在角落的懒蛤蟆哑巴。小武生牵暖的手,小武生亲暖的脸,小武生给暖一面镜子,小武生对暖说我会回来的。暖收到了爱情中的第一份承诺。镜子里的暖甘之如饴,满怀期待的过着每一天,固执的只愿参加省城的艺术招生,却在无可奈何中选择自动遗忘小武生的一切,向时间举手投降。再一次和井河荡上高低起伏的秋千,当高高荡起的秋千重重的抛落时,暖的世界变得比现实还要残酷,所有的梦想被摔得支离破碎。于是暖坐在井河的车后上下学,暖坐在井河的车后送他上大学,井河许了暖一双皮鞋和等我回来接你的承诺。这样暖的爱情里又多出了另一个承诺。暖是骄傲又自尊的,只给自己三封信等待的时间,却在矛盾的胶着中撕掉来信等到一双承诺过的皮鞋。井河遗忘了结果,暖遗憾的错过。也许辜负这样的事,从来都是由此而及彼。无所谓承诺的日子里,暖接受了哑巴的存在,哑巴帮暖拉水牛,哑巴帮暖做农活,甚至哑巴帮暖等回信,哑巴没有说什么,却承诺一张瘦弱的后背托起困境里的暖。顺理成章,毫无期待的暖和哑巴成了亲,弯刀对着瓢舌菜,谁也没吃亏。

    伍尔夫说,女人应该要有一间自己的房。暖有这样一间房,房间里盛满了三个男人给的承诺还有井河对她的忏悔,摆放着一面镜子,一双鞋子,依靠着的瘦弱臂膀,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男人们给予和施舍的,暖带着期待将它们摆放的整整齐齐,只差顶礼膜拜。暖只是个小女人,她需要承诺的保证和期待的自慰,她将承诺当作宝贝看待,甚至连井河的忏悔,暖也好好安放,欣然接受,却没想过给予的承诺只是施舍的安慰品。于暖而言,幸福不在自己身上,而寄托于男人的肩膀,依赖于父权给予的赏赐。

    我们终究不去纠结暖的命运多舛,再难以承受的命运都有它的客观原因。暖是个可怜的女人,更可悲的是暖还是个带着期待与希望生活在父权社会中的可怜女人。井河可以考大学,而暖却只期待着被老师举荐上艺术团,这里不存在限制的问题,却是潜意识的心理作怪;跛了脚的暖终于鼓足勇气去相亲,就算被当作依附品也终究敌不过相亲对象眼中难以掩饰的尴尬;暖中规中矩,接受了父权社会给她的安排,成了哑巴的妻子,过上女人的普通生活,生儿育女。

    当井河再次遇见暖时,就在那一瞬间开始了自己长达十几年的忏悔,他一边忏悔一边赎罪,希望用接丫去北京读书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过错,却在最后恍然大悟,自己的承诺是忏悔,自己的怀念是望却,自己的忧虑是安慰,而和哑巴一起过活的暖是幸运的。如此说来,暖是不是该感谢井河和小武生呢?或是谢谢命运给她哑巴作依靠呢?

   暖经历如此之多的失落与伤害,到头来却恨不起任何人。在这个父权社会里,暖能感叹的也许只有一句:“为何自己不是男人”。

 短评

感觉本子没什么力度,双线交织叙述,但节奏感都很弱。据说原著是很“惨烈”的,倘若以此为基调,势必上个层次…我是说也是能有点老谋子的当年(…估计这是我的问题罢)。 满嘴普通话没有一点韵味儿…不过雾迷漫的画面还是很美的。这女主的一生只剩一声叹息。ps影长过去3/4我突然意识到哑巴是香川

8分钟前
  • Mmm
  • 还行

我的承诺就是我的忏悔。人都会做错事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弥补自己的过失;从来没有承诺让你真正相信,但总有鸟儿为你歌唱,世间百态冷暖自知;画面如诗。

1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普鲁斯特式回忆的柔情一同和相像于江南烟雨的懒散、潮湿画外音缓缓来临。摒弃西方私人化的暧昧呓语和充满暖湿气流的逼仄空间,所有的情感都定格于“秋千”之单纯意象。暖的两段失意情感和哑巴对前者可望不可及的倾慕两条叙事线同时含蓄地传出孤独之意,而不鹜于通过分道扬镳、岁月苦长的气息的虚声,使不同境遇的状况得到表达,相反的是不少升格镜头表达的安详之美,且不驰于一味的空想使镜头对准祥和的空想达到皆大欢喜的效果。最后井河之独白“如此说来,我是幸运的、哑巴是幸运的、暖是幸运的。”是始于不同的时代更迭,止于相同的悲欢离合的圆圈式告白,而秋千也是如此,将影像推到了转折点。

17分钟前
  • 文吉
  • 力荐

一个负心男的忏悔录。很多男人都有过负心的经历吧。不过也许他们的“忏悔”和男主角一样,实质只是自我安慰罢了。虽也煽情但拍得比想象中好。男女主角演技在“优秀的日本表演艺术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香川照之面前立显逊色。香川照之居然演活了中国乡村哑巴农民的形象,演技碉堡。最后有被震撼感动到

18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等....以后,一定.....!”这种句式= =忒假别信

23分钟前
  • 可可肚子
  • 还行

香川照之演的真是好,都看哭了~~命运弄人却又公允,最后的旁白非常点题,“我的承诺就是我的忏悔……我的忘却就是我的怀念……我的忧虑就是我的安慰“莫言的文字还是很抓人的~~现在的电影也很少能这样娓娓道来,不急不慢的讲个故事了~~

26分钟前
  • 疯子抱抱
  • 推荐

6/10。哑巴的角色改得寄托了暖人的力量,两个男人给暖期盼的假承诺,如丢入池塘的镜子般镜花水月,如撕毁的来信般毁人希望,武生给暖上妆的金黄晖光被时间冲淡,井河撑起城里的红色折叠伞那抹红色希望在灰雨中格外突兀,女儿穿极不合脚的皮鞋下楼又暗示城乡身份的不合适。哑巴说不出虚伪承诺,心声如赶鸭的嘎嘎叫一样简单,却把口中未化的糖硬塞给暖表达爱意,牵牛背暖走完泥泞路,最后比划着要井河把女儿带进城,原著的残酷彻底柔化成温情和纯净。大量运用远景和曲线构图使人物命运前呼后应,开头井河骑车的镜头由远及近,山路蜿蜒预示着直面现实的丑陋,养蚕的议论中暖跑向田埂的远景是武生代表的城市梦想在远离她,而井河紧依着暖高高荡起的大环摇证明两人关系的贴近,并无秋千断裂的悲剧征兆,考上大学全村人送行的山村远景又是一种远离的含义。

31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金色的阳光是她的面庞,蒙蒙的雾气是她的眼睛,细碎的雨滴是她的泪水,温柔的风儿是她的长发,而等待,等待是她的命运。

36分钟前
  • vyan
  • 力荐

9年了从高中第一次看到现在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了。但这仍是我最喜欢的中国电影。也是少数认为比原著要好的文本之一。湿漉漉的乡村和道不明的情感,这一切都是因为爱。影片的情绪控制得非常隐晦,直到最后哑巴那支支吾吾的表达才让人再也控制不住这动人的情怀。我爱这电影的一切,还有“暖”这个名字。

39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力荐

影片的旁白,力图让我们相信,井和会兑现他的承诺,以实现对自己的救赎。但暖还相信么?我即使不是女权主义者,也深觉这承诺的苍白与无力。其实每个人都无错,特别是这个影片所处的那个年代。暖自恃美丽,以为能改变人生只是她忽略了,或者她从来就不曾明白:人——只能靠自己。

44分钟前
  • 宝珞
  • 推荐

只有哑巴真的不离不弃,但他如果不是哑巴呢?人都一样。

47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还行

挺好的;秋千是望向外面世界的道具,男主一开始只向往暖,后来也是因为她说的一番话去了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并不是坏的,只是人在一个落后世界(经济落后,物质落后)呆久了,面对花花世界,精神上思想上就没这天生抵抗力,大部分人会忘本。男主是另一个迷失的小武生,他送的伞就是小武生穿的红色格子衣。哑巴没有出去的机会,他没机会迷失。暖没机会出去,她也没迷失。他们在一起是最好的选择;哑巴当年看到暖撕信之后,也认为男主甩了暖,第二次收到信便帮她做了选择,自己撕了信陪伴她。然后这次男主回来,他看了男主很久,是认为男主回心转意了,要带走暖。

51分钟前
  • 马828
  • 还行

遇到一个人 你对现实生活的全部感受 就突然改变了 感伤像空气一样包裹着你 这时候 它就是要你的命 你也不会逃避

53分钟前
  • boks
  • 推荐

如果说“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常常有非常鲜明的个人影像风格,那鲜明更多表现为某种视觉语言的极端偏好。” 那么霍建起导演的确算得上一个非常不同的例子。《暖》中表达的是电影永恒的主题之一:游子回乡。故事很清淡,人物关系也很简单,而霍建起用一种朴素但不失工整的手法表现出了一种流动的情绪。用冷暖两种极具反差却又互相纠葛的色调,使得过去与现在的时空缠绕交错在了一起,那是一段逝去的感情,是对错失并且无法弥补的悔恨的缅怀,而这种错失似乎最终又成为了主人公们的幸运。

55分钟前
  • 诱导师
  • 推荐

3.8 郭和李都太北方太洋气, 一讲话就让人出戏. 还是香川照之比较赞~ 霍建起的乡村镜头实在是美, 娘亲也是其脑残粉. 故事到后来有些疲倦, 没有把已经预知的事情更好的展现, 还不如娓娓道来得好. 莫言的小说一直是改编剧本的良伴呐, (再看补记) P.S.女人都是爱看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泪.

56分钟前
  • va bene🪴
  • 推荐

极美的摄影,不仅呈现出偏远山村的风俗人情,也勾勒着人物轻喜轻忧的情绪和人物之间的那份哀愁之感。结尾处男主的独白不知道会不会被很多人认为是渣男的辩解,但是那句“我的忘却就是我的怀念,一个人即便永不还乡,也逃不出自己的初恋”,让我颇有感触。此外,“秋千”这一意象,放置于男女主角的情愫里面,颇有意思。

5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

59分钟前
  • 付玲
  • 推荐

这部片子好就好在,兜兜转转一圈后,高攀不起,终于得到了一个看似很不堪的归宿,可是哑巴那么爱暖,从感情层面讲,这才是最好的归宿。假如暖和井和在一起了,结局会怎样?教育不同,身份不同,隔阂很深,矛盾会越来越多,最终两个人可能只是为了当初一份责任,苦不堪言。年轻时谁都如暖那样,过高地估计自己,希望找一个配得上自己的伴侣,说是配得上,其实就是高攀,但往往结局是遭到戏弄,回到原地。生活的戏剧性远比电影要强烈,十年一梦,从前那些志得意满的玩伴,已经混得不堪,从前默默无闻的人,如今却是踌躇满志。暖等待的那些金光闪闪的男孩,终究没有回来,可是上帝给了她一个深爱她的哑巴。上帝是聪明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福,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报,一切又仿佛刚刚好,看不清自己,现实会给教训。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女版《人生》。

1小时前
  • 小袁同学
  • 力荐

《暖》2003年的内地爱情片,讲述的是父辈那个年代的爱情,生活变迁中人的改变和感情的变与不变。叙事结构中回忆与现实的穿插很有节奏感,记忆中的一切都是发光的,闪亮而美好的,现实中的周遭是阴霾的,阴雨连绵而永不停歇的惆怅。味道很独特的一部片子,让我想起了我的初恋,小舞舞四星深情推荐!

1小时前
  • 小舞舞
  • 推荐

7 看似近乎完满的古典村子,一开场便以陪酒镇长切入。再到社戏秋千年代的懵懂青春期对远方未知外世界的憧憬所形成的故事张力,其内核上和第六代的站台情感也近似,但后续的表现力上都略浪漫主义。

1小时前
  • 水怪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