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

HD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年份:202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方舟 剧照 NO.1方舟 剧照 NO.2方舟 剧照 NO.3方舟 剧照 NO.4方舟 剧照 NO.5方舟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方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当新闻中传出武汉爆发新冠疫情的第一批报道时,在国内其他地方,张秀华——正遭受着另一种疾病的折磨并为她自己的生命而战。医生们可能已经放弃了她,但是她的孩子和孙子们却没有,他们正在尽一切可能让她和他们在一起多呆一会儿。   这部作品以克制的黑白画面观察这个家庭、他们与母亲的处境、疫情造成的后果以及彼此之间的斗争。自尊心和对立的世界观最终使兄妹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但他们仍然没有从母亲那边让步。   对于家庭内部情况的呈现仍然是最重要的不分,但观众能不断地从新冠引发的危机和由此产生的限制中捕捉一些瞬间。通过这种方式,该片巧妙地将一场私人家庭危机与一场全球性紧急事件交织在一起,并在微观和宏观层面显示了它们对人类生活的相互影响。真相大白(国语版)第十大道和狼激情时速宇宙门票:82的奇迹绝望主妇 第七季破胆三次5:血光再起惊险之旅(原声版)超能查派我的儿子是奇葩尽情游戏甜蜜计划雪在烧 2007国民安保官之绝命护卫新战海浮生魔鬼佣兵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烛焰之力狐妖小红娘剧场版:下沙猩球崛起:新世界潘朵拉延南洞吻神北郊1936年凶宅处理专员 第二季爆裂直播之全城追缉星月童话绝密飞行机智的捕快日常福根进城督察班克斯第二季天书秘境窈窕淑男的日记八武将打架出头天拜金人生米兰达第一季北漂爱情故事2016需要浪漫2朋友圈灵异事件危险吸引约书亚蓝调女王2015

 长篇影评

 1 ) 非正式影评-短评字写太多了

在微博首页刷到了这条于是来看了。在封城期间听到医院里的疫情广播感觉挺微妙的,过去了两年了疫情依旧没有好。前面的部分我简直梦回2018年的医院,我也是那样握着她的手,那么瘦,至今触感都深刻。我觉得这是一个客观甚至冷漠的纪录片,把医院里的争吵、经济上的难处都通通拍给你看。老人的痛苦呻吟太让人揪心。我想到到这个时候的医疗手段不过是子女的一厢情愿。

其实作为个人的偏见来说,摄像头终究是冷冰冰的。这样的阶段举着摄像头还挺奇怪的..

后面老人离世后,大舅进来吻了一下老人的额头,然后又吻了一下。在争论是以何种方式处理后事的时候,他站起来,又看了看母亲,又亲吻了一下她的额头,然后整理裤脚。在家里人吵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他抱着妈妈痛哭。这一段是我全片最动容的地方,很直观的爱。

同时我也想到,很多年前一个朋友的姥爷病重,他跟我说家里为了后事是是按教徒方式还是世俗方式吵的不可开交,我当时觉得很荒诞,但是想象的场景也是这般样子。

 2 ) 看了这部在疫情下拍摄至亲的纪录片,再也止不住泪水

在最近的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DFA),一部华语纪录片打动了我。

《方舟》是魏丹导演在疫情期间拍摄的一部关于家人的纪录片。这部片子在IDFA的Luminous单元展映,因为其疫情时代相关的主题,也受到许多国际媒体的关注。

然而疫情本身并非影片的主题,而是作为宏观背景与家庭的个人危机交织在一起,影响着影片中每一个个体。方舱医院正如“方舟”一般的存在,给天灾下的人们提供庇护。

而在影片中的医院里,姥姥正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她的儿女们时刻围绕着她,轮流照顾着她,也像是方舟一般。其中一个儿子,魏丹的小舅,更是片刻不离老人身边,试图抓住任何一个让她活下去的希望,不惜低声下气四处求人,“为了母亲,下地狱也不怕”。

影片视角非常私人,毫无保留地把家人真实的一面展现给观众,即便是彼此间激烈的争吵。世俗与宗教的隔阂难以化解,积压许久的矛盾终于在姥姥过世后爆发。

最令人动容的一幕,是争吵过后,小舅用一只手温柔地握住已故母亲的手,亲吻她的额头,哽咽着,“妈,在天堂等我。”

爱与信仰,是他的方舟。

大环境下的担忧,小家庭中的矛盾与悲痛,眼泪汹涌而至。

我远程采访了《方舟》的导演魏丹,和他聊了聊这部我非常喜欢的片子。

采访、整理:笑意

公众号:抛开书本

这是一部非常私人的纪录片,以家人为拍摄对象,是什么契机让你拍这部纪录片的?

年初的时候,姥姥病了,我就回去照顾她。她的子女,也就是我那些姨舅也都在。回去之后,她已经快不行了。我跟姥姥关系特别亲近,我在那段时间就比较郁闷,每天都在医院,有时候家也不回,就待在医院陪她。

我感觉这一次她可能挺不过去了,所以一直犹豫,要不要用影像记录下来。在照顾的过程中,这种想法不断地在脑海中产生,就想留下影像做个纪念。因为她如果离开的话,就永远没机会了。

当时也没有器材,就拿手机先拍一下试试,就这样每天记录一点,每天照顾完之后,她睡觉了或者没什么事的时候,我就拍一拍。所以画质没有那么高。

我其实也想问为什么用黑白画面和1:1画幅,也是受到手机的限制吗?

手机拍摄也有一方面,但不是主要的。如果用摄影机拍的话,我可能也会用黑白。黑白本身也是一种比较纯粹,比较简单的风格,也能体现一种我想要的那种本质的东西,一种宗教精神。还有医院颜色比较杂,黑白会让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角色上,色彩不会那么干扰。

方形画幅的上下比较高,有一种宗教的肃穆感,比较庄严。空间上又比较闭塞,给人视觉感受是比较压抑的。

影片中大部分都是方形画幅,但后面有一幕“群戏”拉长了画幅,为什么这么处理呢?

我当时感觉需要在画幅上稍微做一些改变。然后我就想到,其实那一幕意味着家庭进入了一种更尖锐、更深刻的对立状态,也是他们积压在心里的矛盾集中爆发的时刻。拉长的画幅能够提供一种突破,或者一种宣泄的出口。随着画幅的展开,观众能够在情绪爆发时刻更聚焦在老人前的这个家庭。相比之前狭窄的画幅,这种形式也能在感受上达到一种平衡。

你刚刚开始拍的时候,有没有什么预想?最后成片和当初的预想会不会有很大的差异?

这个倒没有。我当时想的就是一种比较客观的记录,不太想要让自己介入太多,去影响他们,其实还是一个观察的角度,最后成片也是都在预想中。

这部纪录片是拍摄于疫情下,是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拍的。疫情下的电影制作是否有一些困难?

当时在医院里面也没有人管,在医院跟大夫提前打好招呼,所以其实也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就是素材拍了好多,最后不知道该用哪些。

大概拍了多久?

拍了有20多天。后来姥姥出院,我就离开了。其实出院也是因为在医院待着没什么用,就只能回去养着。然后我就回北京又待了两个月。回去之后,她就一天不如一天了,因为有老年肺炎,比较顽固,然后就越来越严重。

最后有一天是下午两点多(姥姥去世),我当天就赶回去,还在路上,就让我妹妹拍了一些镜头。后半段吵架那些镜头其实都是我妹妹拿手机拍的,因为我不在,就临时教了她,让她尽量画面稳住,就用手机临时培训了一下。

所以都是家人配合着一起拍的。

对,老人刚去世那一块激烈的镜头都是她拍的,因为我还在路上。

你着重描绘了大舅这个人物,我觉得他在影片中处于一个很关键的位置,为什么选择聚焦于这个人物?

他们总共姐弟五个人。我妈是老大,里头还有一个戴黑框眼镜的长头发男孩,那个是我亲哥哥。

我大舅其实以前在社会上混,尽管没有混得很好,自己手头经常拮据,但他这个人有情有义,特别重感情。我发现他身上带有一种很独特的气质,所以让他成为影片的一个主要人物。当医院也没有办法的时候,他一直在想办法,甚至网上查,各种着急借钱,非常打动我。所以就把他重点记录,也跟他聊了聊。

他还让我蛮感动的,特别是他和姥姥那几幕,都把我看哭了。

是吗?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这种情感经历?

对,看到姥姥在医院里那个时候的感觉,会让我想起以前自己爷爷去世前在医院里的感觉,挺痛苦的。我觉得这也是很多人都能体会的,那种害怕失去亲人的感觉。

还想问一下有关“方舟”这个主题,片子里大舅有提到方舱医院与基督教的诺亚方舟的联系,为什么用它来作为主题,对你来说它的寓意是什么?

因为当时有方舱医院的新闻,我的大舅是个基督徒,他看到时就说,这不就是方舟嘛。

当时正好赶上疫情、蝗灾,各种灾难,整个世界都很像圣经里世界末日的感觉。人们建方舱医院本身有一种避难所的象征,就像方舟一样,象征着希望、获救,生命重生。正好贴合了他们在医院照顾老人,老人被她的五个孩子保护起来,有一些对应的意义。

背景音乐也是用了巴赫的D小调管风琴协奏曲,很有宗教感。可以具体说说为什么用巴赫吗?

因为巴赫的音乐比较神圣。虽然这部是比较糙一点的纪录片,但我希望这个影片本身传达出一种神圣、肃穆、庄严的宗教精神,一种来自神性的怜悯和爱的情感。巴赫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我平时写剧本也会听他的音乐,非常有我想要的气质。

姥姥去世后那场关于葬礼的争论,是世俗和宗教的冲突。这一段是我觉得在这部纪录片里冲突最激烈,也是最精彩的一部分。大家积压了很久的矛盾爆发了,拍到这个素材确实是挺棒的。能不能具体谈一谈?

我妈跟大舅都是基督徒,其他二姨三姨二舅都是没有信仰的。一家人经常因为信仰问题吵起来,不只是片子里结尾这块,这一块可能比平时他们争吵要强烈好多倍,感觉像压抑在心里的情绪集中爆发。我妈性格又比较强势,她也是太想让自己兄弟姐妹也能有信仰,最后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可以在天堂再见,但有时候太着急了。

最后结尾拿手机竖屏拍的那一幕是有什么用意?

最后姥姥下葬之后,我们回到小时候玩到大的那个院。那个院已经被拆了很多,周围盖了楼,已经一片狼藉。我们就进去看看还有啥,回忆一下童年。从窗户爬进去,发现里面非常乱,跟往日完全不一样了,让我感触很深。

那一段其实是用手机随便录下来给家人看的,拍的时候也没想用在片子里。拍下来之后,我发现里头有老照片,以前的那些柜子和碗,各种人生活过的痕迹,这些东西就触发了我对童年的回忆。回来后一直在想用什么结尾,最后就决定用那一段。

放在结尾的用意是,老人以前也是一直在这生活,到最后去世,她的家也成了废墟,有一种生命的虚无感。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一切都结束了。最后也呼应我想表达的主题。

你的处女作剧情长片是《母腹之外》,也是讲述了你自己家庭的故事,也是由家人出演。你觉得对拍剧情片和纪录片哪个更适应?

说实话,我之前没有拍过纪录片,其实对纪录片研究也并不多。但是有一个创作观念,我比较喜欢真实的、客观的东西,所以拍纪录片的时候也是尽量让自己客观。包括拍第一部剧情片《母腹之外》的时候,也是尽量让视角客观一些,不想太主观地输入个人情感和想表达的东西。

但是剧情片还是有很强的虚构成分,如果想拍好,我自己感觉比纪录片要难拍很多。拍纪录片更多的时候需要时间,需要等待,等待那个时刻到来。剧情片在把控上我觉得会更难一些。

《母腹之外》剧照

我看到有人评价说那部剧情片用了一些纪录片的手法,然后这部纪录片也有点剧情片的感觉。

是有一点。那部剧情片自己其实也挺不满意,觉得有点太草率。因为当时比较喜欢达内兄弟,特别喜欢他们那种摄影手法,就想在第一部电影尝试使用这种手法,但用了这种表现形式之后,感觉其实并没有和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

然后剪这个纪录片的时候,每天的素材其实就是照顾姥姥,还是希望能有一些故事情节,所有的素材能有一根主线串上,把剧情的东西连接起来。也不是说剧情片必须怎么样,纪录片必须怎么样,我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弄,别的也没想那么多。

刚刚提到达内兄弟,可以谈一下其他喜欢的导演或者作品吗?

拍了一两部之后,就会发现自己更适合什么,或者更喜欢什么。我现在比较喜欢布列松,贝拉塔尔,还有德莱叶。他们都也是拍了黑白片,比较多宗教题材。尤其像布列松那种极简的处理,直奔主题,我特别喜欢。还有伯格曼,很简洁,但非常有力量。他们表达信仰的主题,也是我接下来创作的方向,在国内这种宗教电影本身就很少。

是的,国内还挺少看到这种基督教题材的片子,特别是纪录片。其实想问这一部在国内会有机会看到吗?

现在视幻在帮我代理,我也很希望这部片子能尽快和国内观众见面吧!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3 ) 这才是现中国最真实的一幕

看了很多遍了 魏丹导演以最真实的情况像观众展现了中国在疫情下艰难生存的情况 患得患失 展现了一个群向问题 在疫情下看病 没有收入 中国人面对困境也要努力挣扎 看多了爽文爽剧 今年的《隐入尘烟》《方舟》真的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在某书上聊天时意外发现是一个老学长 哈哈哈哈 中国电影 未来可期!

 4 ) 一些想法记录,短评写不下了

在我为数不多的观影记录里比较另类的一部。各片段几乎是没怎么修饰的原材料,连手机镜头对焦的抖动也保留下。虽然个人感觉新闻播报的穿插显得刻意,但很真实地反应尤其是在疫情背景下,小家庭面对重大疾病与生死的挣扎。人财两空是常事。绝望的连击后希望突然而至,它让你欢欣跳跃,结果你依然无法抵抗来自现实的重力,在所有人都不曾觉察的一瞬间,倏然落地,归入泥土。然后什么也没有了。 影片最后我甚至都能闻到农村土房,仲春阳光里尘土的味道。旧时光试图拥抱你,你已经,或者不愿去认得它了。 什么也没有了。 影片很多地方都让我想逃离。老人救还是不救,因为钱说气话让妻子摸不着头脑,最后还因信仰问题在老人遗体面前大吵特吵。受不了了。太荒诞了。痛苦难熬,我甚至开始玩起了手机,一抬头和电影中也在玩手机的妹妹撞了个对眼。 我的家庭环境决定了我的为人和想法,是的,我凭什么去审判别人。 愚昧的人们,挣扎着的人们,茫然的人们。我们都是。 我不信神。我信我对具体的人热烈的爱。

感谢导演看见。忘了告诉您已经支付电影票钱。能够直面这份沉重真的非常勇敢,望珍重,祝好。

========更新======

看完之后对海报的一点理解:

影片里,那个信仰耶稣的女人讲,在方舟上,诺亚一开始放走了一只乌鸦,但乌鸦没有回来;后来又放走了一只白鸽,白鸽衔着橄榄枝回来了——诺亚知道,洪水退去了。 圣经视乌鸦为不洁,因它食腐肉,满足审判,眷恋死亡。而白鸽洁净,立位于复活或安息。影片的最后,镜头铺开,家族姐妹为后事争吵不止。大舅深深亲吻母亲的额头,镜头逐渐回缩为1:1,这一场基于中国语境和西方信仰的撕扯声音也渐渐消弥。 到底是垂死挣扎只为子女尽孝,还是将离开视为解脱顺其自然入土为安,这片土地的人们总是很难给出自己的答案。 也正如我们或许永远无法得知,汹涌的浪涛上,乌鸦正穿过天堂之门。

 5 ) 壓抑之中,死亡恰恰是我個人感覺輕鬆的部分

“姥姥”是絕對的主角,但也是絕對的他者。 在片中“姥姥”的呻吟和哀號,究竟是一種死亡來臨時,生的意志的體現呢?還是無意識地想要在子孫心裡留下不被遺忘的印記? 我一直想體會導演“方舟”的用意,可惜沒有太大的感覺,直到看到導演訪談對話。 我想這便是一家人因“死亡”而圍起來的一種精神寄託吧。 片尾一個家里人爭吵以基督信仰下葬還是傳統風俗下葬的問題,也展現了一種文化衝突所帶來的觀念的撕裂。 他們因“姥姥”的死亡聚到了一起,我想這裡是否有著某種導演都未經審視或察覺的可解釋的隱喻,那便是塵歸塵土歸土時,人的平等。 這不僅是基於宗教信仰的信念,更是每個人的直觀感受,既然死的時候是平等的,為何不能以此來認識人生而有之的平等(獨立於宗教信仰體系外),而非一種基於“上帝子民”思想的平等。

 6 ) 仿佛预见了自己更惨烈的结局

我想我仿佛能理解为什么不让在影院上映了,在分级制度没有建立之前,让每个普通人通过纪录片的形式直面自己今后可能面临的结局无疑是很残酷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种承受能力,这部影片几乎是每个中国普通家庭的缩影,但是至少影片中老人的子女都有兄弟姐妹,大家能在困境中相互依偎,相互帮助,即使是在与死神的拉锯战中,也不至于孤军奋战,孤立无援。而作为独生子女一代,我仿佛预见了自己更加惨烈的结局,无论是作为父母(不会有这么一天),还是作为子女,都是一种不可想象的未来。也许只有基因不再被延续,才能打破这种可怕的轮回。

 短评

这种十分个人的影像作品很难冷血地去评论其中的人物、技巧和冲突什么的。对人生苦境的展示想必许多人都亲身经历过。所以我只能吐槽一下宗教了。遵循律法就能得幸福,不遵循就被诅咒或者得不到幸福,恰好是我们不去信这种神的原因。

4分钟前
  • Jin
  • 还行

3.5,关于国内基督教家庭的电影本来就少,这种非虚构的更是几乎没有,也因此带来了同类题材里难得一见的关于信仰的讨论。整体还是拍的比较拙,有一些很刻意的处理,但同样是关于家里老人去世、兄弟姊妹间的争吵,比《吉祥如意》要真诚太多

9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又一位公开作品的导演,是一个有想法的追梦人。

12分钟前
  • 熊能能脚不沾地
  • 推荐

被「拍摄者」有意无意藏在纪录片《方舟》当中,不易被「大舅」觉察,具有高度隐蔽性和传染性的极端「病态」意识形态值得高度警惕。这类「二舅式」影片很容易流于单纯的「苦难和困境」展示,进而将苦难「解构」消解,变成一个即兴而粗糙,具体而真实的审美对象。登上「方舟」的人是谁?是被「现代医学」宣判死刑的当事人吗?事实上,通过创作发放「赎罪券」消费当事人及子女们的苦难,创作者拿到了《方舟》入场券,而且获得了「部分西方评委」认可和鼓励。讽刺的是,子女明明知道,她们用「攒的」钱、机器和「治愈系」药物,在「上帝」摄影机的凝视下维持着一种终究会破灭的「不死」神话;但在西方基督文明对东方人如此「单向度」灌输和渗透下,祈祷大舅能意识到,他用「借的」钱、人和场地,在「人民群众」手机的监督下守护着一种表演给他者观看的孝道。

17分钟前
  • Muto
  • 较差

7.5/10 从导演镜头到家人手机录屏,不仅是展现家庭状况,而是代表性地展现kino内外的包装、表演艺术

22分钟前
  • Valuska
  • 推荐

第一次看到片源是伦敦的电影节,据说很一般所以最后也没去看,是最近看到豆瓣上的转发热潮才去看了。结果真的很一般……审查制度不可置疑地对中国影视行业造成了巨大影响,但也成了平庸作者的遮羞布……

23分钟前
  • Lori
  • 还行

3.5;沉重的喘息,嵌满皱纹的干枯皮肤,病房里的哭泣,走廊里过于明晃惨白的灯,辗转纠结的乱投医,亲历经验者重温犹如噩梦重演,然而最终都不能解决,无论上帝还是老天爷,尘一样要归尘,土一样要归土,病痛的尖锐刺痛折磨并不能沥炼圆满修成正果;作为时间坐标的疫情背景加重了死亡迫近的残忍,「方舟」作为西方宗教概念引入到东方世俗要务更具某种末日感,一个在新闻播报中凸显的家庭浮岛,他们无法计较人类生死大事,但必须在买房、医疗、教育的重重枷锁中磨损着人生。片名出现的时机(时间跨度和“情节”上的跨越),画幅改变的涵义(争吵场面的起始与画幅开合的同步,以及生命真正的结束)。

2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IDFA有一句官方介绍很惊艳且贴切“自尊心和对立的世界观最终使兄妹的关系变得紧张,尽管如此,他们却从未离开母亲半步。”最精彩的是结局画幅转变的时候,很难想象同为基督教的导演,选择了如此客观的,且基督教在争论中处于劣势的镜头,人死了不是结束,而是新的争论开始。一开始病房的时候就很不适了,想到奶奶年龄也大了,爷爷身体不好,总有一天也会如此,就些许难受。且有一句大实话“钱面前,谁也做不了主”。还是定一个小目标,给父母攒够100万养老钱,我就混蛋。

31分钟前
  • 茗政.
  • 推荐

信教魔怔人好可怕…心有戚戚焉。私影像,冷静而克制,一个年老生命的逝去,夹杂着中国传统大家庭的信仰和价值观,让我想起大鹏的伪纪录片《吉祥如意》。疫情初期阶段,管控措施的社会影响尚未完全显现,此时的新冠疫情更像是一个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

33分钟前
  • m89
  • 推荐

共鸣很多。变画幅的技巧用的恰到好处。最后兄妹争吵时被有些气话逗笑了,越发确定任何宗教信仰第一教义应是包容。如无包容,则不必信。

36分钟前
  • W.Y.F
  • 推荐

人物神采、情绪抓得很好,故事发生的背景新闻“画外音”介入,以及关于宗教的讨论恰到好处,形成一种荒凉的语境;凝视死亡,直视残忍,是不容易的,只有经历过亲人病故才能做到感同身受,让我想起自己的家事。本片可以和王兵的《方绣英》类比观看。亲人的一场大病就足以拖垮中国很多家庭,让很多人精神崩溃,作为观众,我感受到了这种蝼蚁般的无能为力。

4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机器有节奏的嗡嗡声,老人痛苦的呻吟声,亲属们的低语哭泣声,共同构成了死神迫近的声音。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

44分钟前
  • 微澜
  • 推荐

那是疫情还没开始巡演并大肆挤兑医疗资源的时候,那是因为有家人信仰基督更习惯表达爱意的家庭,这个样本的背后是更多相似又不同的故事,不乏狰狞而冷漠的版本,那个护士大声叫她名字的时候,想到了河南的急救事故…“诺亚方舟”,舅舅指着电视里的方舱笑,如今看起来更像苦笑…一点联想:镜头离人越近不一定会拉近观众与镜中人的距离,记得基耶说过类似的话,也是他放弃纪录片的初衷

46分钟前
  • 吴邪
  • 还行

用理性克制的iPhone镜头记录正在发生的现实,却丝毫不放弃对形式美感的追求。1:1的画幅,黑白色处理,是对技术局限的规避,也是超越,电影是局限的艺术。老人过世后儿女关于选用民俗还是基督教式葬礼的争论是悲痛的宣泄,也是对信仰与命运的终极质询。画幅由此处展开,犹如上帝敞开了全知全能的视角,旁观这一出一大家子为自己是否存在而争论不休的人间悲喜剧。新冠疫情背景下的人显得尤其脆弱,中国传统大家庭结构下的亲情与孝道,个体在临终前的尊严与死后的去处,真实的病痛与矛盾的信仰,作者将这些宏大的命题放入巴赫的D小调管风琴协奏曲中,任由观者的思想与眼泪一同流淌。爱是人到中年事事不如意的舅舅烙在逝去的老母亲额头上的吻,是持摄影机的人在葬礼上竭力克制哭泣时的沉重呼吸。

49分钟前
  • 薯本华
  • 力荐

#IDFA #个人十佳巴赫的粘稠的时代、地球与生命的记忆,是上帝的爱。真实的人类病痛和苦难与梦幻圣洁的副歌的差别和对立,恰似片名方舟这个西方文化符号应用于中国家庭故事的“植入”感。穿插的疫情新闻播报构成时空坐标,而亲人们又将个体经验向集体记忆展开。因为医院里也经常看到的那些用力的肌肉起伏和人的样态,所以为导演创造的这种情境下的美学而震撼。昨天王兵的讲座恰巧谈到video art,认为本片完全符合,是反戏剧的,是叙述性的,是人生。

51分钟前
  • 水豚拉面
  • 力荐

陪护视角的私影像,忠实于住院的日常,带出家庭成员的困境与情感,但没有做出什么超越性的表达。只是足够多的「在场」,足够近(暴力)的拍摄,足够机敏的捕捉,足够坚持的风格。黑白色调明显是对手机画质的藏拙,1:1画幅倒呈现出主动且相对完备的美学体系,到为筹备老人葬礼而争执一幕再徐徐展开,但感觉实用性的要求多过形式设计。——我们在《吉祥如意》和《家庭会议》中都领略过这种不体面的情境,接近冲突的地方也就有了戏剧性的真相。亮点在于对基督教信仰的反复提及,也就孕育出《方舟》的片名。所有人都在一条船上,所有人都要面对与处理死亡。#DOK.fest München#

56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8/10难得一部疫情下的纪录片基督家庭加上特殊背景还是很能反映一部分边缘群体的感叹生老病死的同时也自觉幸运等到自己到老也希望能痛快走掉但是在那之前还是要为健康付出很多至于最后上天堂还是下地狱持保留意见但对于家庭关系与宗教信仰的碰撞的展现很有意义,疫情的影响穿插其中但没有过多展现,只是作为一个弱影响存在"一部用手机记录至亲生命消逝的作品"这一点足以让人尊敬

1小时前
  • 怪人
  • 推荐

摄影机聚焦的是母亲临终前的最后时刻,所有的人间事物、亲人话语都变得没有了意义,所有画面都指向了母亲即将死亡。我相信,照顾过病号的观众都能再次体会病人与亲属的痛苦。不断出现的“新冠”只提供了粗浅的背景信息,可有可无,它没能同生老病死的主题直接关联。“方舟”的概念也只通过“方舱”的一段话出现,同样没能扣题,导演定是喜欢这片名,还专门加插了插图去做戏剧上的关联,画蛇添足了。最后家庭内部的宗教辩论是点睛之笔,如能在前面稍稍建立起一点宗教情绪,到这里自然水到渠成,并且是能够同“诺亚方舟”联系上的。还是素材太单薄,剪辑时就会束手束脚。作为家庭私影像还是有意义的。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的一粒灰。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应该让更多人看到

1小时前
  • 大妇女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