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的圣诞节

HD

主演:Amanda Righetti,Lindsay Wagner,Laur Allen,Archie Kao,Dia Frampton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牧场的圣诞节 剧照 NO.1牧场的圣诞节 剧照 NO.2牧场的圣诞节 剧照 NO.3牧场的圣诞节 剧照 NO.4牧场的圣诞节 剧照 NO.5牧场的圣诞节 剧照 NO.6牧场的圣诞节 剧照 NO.13牧场的圣诞节 剧照 NO.14牧场的圣诞节 剧照 NO.15牧场的圣诞节 剧照 NO.16牧场的圣诞节 剧照 NO.17牧场的圣诞节 剧照 NO.18牧场的圣诞节 剧照 NO.19牧场的圣诞节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杀手人学

迷影背后是科恩昆丁。麦克唐纳延续《枕头人》里的关怀,童年、暴力和无所适从。戏剧观上接通《等待戈多》,文本则与《麦吉与尼基》互文,导演显然期待《低级小说》式的“绞合性的爆发”。对于误杀儿童的不容忍更多出于一种原教旨的人道主义而不能够被认为是追求完美的犯罪者强迫症发作。麦克唐纳偏执的道义观与写实主义完全不可兼容,正如他在片中反复提及的《时光大盗》,吉列姆提供的写作方式或许是他有意参照的:去历史主义的宗教漫画和反对现代影像科技主义的疯癫超现实(本片中最后一场由布鲁日片场的拍摄场面完成“戏仿”对于现实的介入)。可贵之处在于麦克唐纳精心设计的循环赋予了这一脱线日志以杀手职业本质(反上帝)与道德理想主义的悖论视野,并几乎完成了对这一论题的评价。如同片中展示中世纪宗教画作有关但丁神话及审判日寓言的视觉呈式,《杀手无假期》头尾相接的因果狡计揭示的是有关救赎历史的密码,人物行动所遭遇的不可预知的往复无间反对的是不再信仰自然宇宙理性或“上帝之国”的“历史的命运”或“进步之轮”。麦克唐纳将一切的人物关系和动力给定在了报复性的反复之中,但最终留给法瑞尔一条性命(由于坠楼者的舍身警告)则似乎说明导演本人站在历史神意论的对立面,仍然最大限度的肯定人性,并将之视为取消救赎后唯一超越性的可能。

 2 ) 我误杀小孩嘲笑侏儒殴打游客,但我知道我是个好杀手

《在布鲁日》绝对是部后劲很足的电影。虽然还不至于冲动到马上打开订票软件订一张去布鲁日的机票,但却时不时想起那座大雾笼罩楼梯很窄的塔楼,两张单人床的临河房间,艺术馆里三幅血淋淋的画,河道和广场的小桌,法瑞尔那张忧伤的脸,和他那像迎风乱舞的气球人一样360度扭动的眉毛。

《在布鲁日》也是一部很难定义的电影。有血浆和断肢,枪击,谋杀儿童,迷幻药;有非常越界的黑色幽默和令人不适的笑话,嘲讽"都有自杀倾向的"侏儒、超重美国人、黑人女性;有宗教映射,神性的城市,以“惩罚”为主题的绘画,被枪杀的神父,教堂里保存的圣血;也有黑吃黑,追与逃,有悲剧的宿命论,情绪和情感,父子关系,甚至还有点空间来一段浪漫剧情。

这些过于丰富的类型元素,还有藏在台词中的耍机灵、掉书袋,让《在布鲁日》像四五部影片的集合,牢牢勾住又放大观众的情绪。跳跃在悲剧喜剧甚至闹剧之间,影片带来了一种很新奇又略带割裂的体验,就像Ray游走在悲伤和愤怒之间一样,观众也被迫在情绪之间转换,时哭时笑,时而不适于血腥场面的尺度,时而为自己被政治不正确的笑话逗笑而感到隐秘的内疚。


出身剧院的麦克唐纳,是操纵语言和情绪的高手。他剧作中的台词是出了名地有趣而富有音乐感,常利用人物的音调变化和不断重复,营造出一种有来有回的对峙。比如Ken和Ray谈论之前的一次误杀经历,Ken举例说有可能他误杀的那个lolipop man(引导小朋友们过马路的一种工作)会空手道,那就成了纯粹的自卫行为。两人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Ray: You said he was a lolipop man ?!

Ken: He was a lolipop man.

Ray: What's a lolipop man doing on fucking karate?!

Ken: I'm just saying.

Ray: How old is he ?

Ken: 50.

Ray: What's a 50 years old lolipop man doing in fuckin karate ?! What was he a Chinese lolipop man ?!

读麦克唐纳的剧作集和剧本后才进一步发现,他真的很喜欢用"?!"这个充满惊叹和反讽意味的标点符号。这段对话中Ray通过抬高音调和重复Ken刚说过的话,对Ken不恰当的想象进行无情的拆穿,颇有点日系吐槽的味道。

《在布鲁日》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片段,比如Ray在餐厅揍完(他以为的)美国人以后大喊“That's for John Lennon, Yankee fucking cunt!“,或是在约会的时候自以为是地调侃比利时的儿童虐杀案,这些以死亡和悲剧为话题的尴尬幽默,和一堆充斥着刻板印象却又被演绎得无比好笑的笑话,构成了麦克唐纳笔下的对话,总是让人当场笑出来,却又马上讪讪地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厚道。

虽然是不可否认的好笑,这大段大段的政治不正确幽默却也为《在布鲁日》招来了大量恶评。诚然这些笑话会让部分人群感到不舒服和被冒犯,然而正如麦克唐纳《枕头人》中主角作家卡图兰发问,“就因为现实世界里真的有小孩被杀,你就不准我在书里写小孩被杀吗”一样,讲故事的人只是在讲故事,他不必为所有听众的不适负责,而我们内心的那部分阴暗面,就留给我们自己在大笑后自省吧。

《在布鲁日》另一被大肆批判的元素,是过于铺张的血腥和暴力。麦克唐纳将主角设置为杀手已经一定程度缓解了一些暴力的无因性,但直到之后的《三块广告牌》时,他才找到了弗兰纳里·奥康纳这把为暴力背书的万能钥匙,将暴力和崇尚暴力真正地合理化,做出了不割裂不拧巴的一部作品。这是一段令人蛮振奋和欣慰的后话。


除开精妙的对话,麦克唐纳也是写人物的高手。虽然Buddy film这样的搭配形式已经太过常见,麦克唐纳却能用充分的银幕时间去细细展现了人物的状态和心理,让Ken和Ray这样一对有点脱线的老少杀手,成为了银幕上继抱盆栽的大叔、穿西装的话痨之后深入人心的杀手形象代言人。

外观像个不太得志的理工科大学讲师的Ken,一下火车就开始了认真的观光。杀手观光客这个身份设置本来就有种反差趣味,而Ken的不苟言笑和要打卡每个景点的那股子坚持,让他显得更加有种格格不入的好笑。而没耐心的Ray,脚一沾到布鲁日的土地就拧着眉毛开始抱怨这是个"shithole",又在看到电影片场的时候高兴得像个上蹿下跳的孩子。

两个人物初来乍到时的这第一层描写,就已经相当有层次。而对于两人精神状态的进一步观察,在揭示了Ray的心结和Ken的真正任务后逐渐展开,我们才能看到Ken的同理心和纠结,Ray百转千回的痛苦,和两人类似师徒,父子,和玩伴的关系。

杀手老板Harry,在剧情的前三分之二都只活在信件和电话中。但这并不代表他的人物发展被耽搁了,信里满溢的脏字儿,电话里咄咄逼人的口气,都在塑造一个暴戾又原则至上的反派形象。当他的脸顺着电话线出现在景框之中,Harry立马贡献了一段摔电话和安抚孩子的戏码,增添他属于黑帮老大和慈爱父亲的人物厚度。当他驾临布鲁日,我们也能更多看到他的原则,他更人性的情感,和他在紧张追击中拿出一张地图的路痴属性。


麦克唐纳之前的剧作作品常被贴上黑暗的标签,弑父、弑母、虐杀儿童和自杀是反复出现的主题,人物常处于道德困境之中。而《在布鲁日》中,每个人物也都面临着没有正确答案的道德难题,做出了必然的选择,付出了必需的代价。

Ray在第一次出任务时意外射杀了一个正在祈祷的小男孩。还保持着跪姿的男孩手里轻握着一张纸片,上面列着他请求上帝原谅的三条罪孽:容易生气,数学不好,容易悲伤。酿下大错的Ray从此背上了宿命论的诅咒,小男孩的三条罪孽开始生长为Ray的一部分。让他杀一个人他却杀了两个,这当然是数学不好,而在整部影片中,Ray都又生气又悲伤,极度情绪化极度没有安全感,最终企图以自杀的方式寻求救赎。

而Ray或许没意识到的是,他身上还有另外一条诅咒,而这条诅咒的应验,是他自身行为的连环效应带来的必然结果。不计后果的两次打架,让他在快离开布鲁日时被命运的引力拽了回来,最终被困在这个他在地球上最厌恶的地方。我相信影片最后Ray是死去了的,死在他最厌恶的布鲁日,让这个自作自受的宿命链成为一个漂亮的闭环。

Ken面对道德选择时,也经历过一番纠结,最终被Ray的求死意志给动摇了立场。Ken或许相信,当一个人愿意用死来弥补他的错误时,他已经罪不至死了。得出了结论的Ken想必对自己是很满意的,所以当他不得不付出这个坚定选择背后的相应代价时,他几乎没有犹豫。口袋里没花出去的硬币成了开路钱,叮当叮当地落在石板地上,Ken站在大雾中才意识到,Ray或许是对的,那些建筑在地面上就能看得见。

Harry是三人中面对道德困境最坚定的,他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所以矜矜业业亲力亲为地追杀下属,在对自己处刑时也毫不犹豫。但最讽刺的是,在他的标准下他自己本是无罪的,然而整个《在布鲁日》的剧本都在铺垫这最后的一个强力反转,Harry就只能带着他的高贵含笑九泉。

来到剧场之外,麦克唐纳终于有了舞台和聚光灯之外的视觉工具,而他用柔和的光和褪色油画般的色彩去还原了一个神性的布鲁日。这个故事不再只是黑暗的,而是黑暗与温柔并存,血与柔美的河水,夺命追逃和慢速的游船,枪声和那首洗脑的钢琴主题曲,都同时出现在这个巨大的舞台上。

Ken和Ray参观的美术馆中有这样一幅画,法官向代表死神的骷髅递上纸片,那是他在人间最后的一笔债。最后的最后,三个人都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付出了代价,Ken洒下了金币,Ray倒在了片场梦幻的雪地,而Harry伦敦家中的那棵圣诞树下,堆着再也不会被打开的礼物。审判日最终谁也逃不过,我们只能祈祷当惩罚到来时,我们能在一个完美的地方,能在布鲁日

 3 ) 盗亦有道

仅仅看影片简介,《In Bruges》显然不是我的那杯茶,但我还是选择与之共度两个小时。

电影讲得是两个杀手奉命展开的一场“假期”之旅,辗转间竟谱就一出黑色幽默,让人忍俊不禁之余也会静心想一想。影片景设欧洲名镇——布鲁日,建筑古老沧桑中暗藏一种淡定从容,风景典雅清丽中自显一丝悠闲自在,音乐舒缓轻扬中时有一份忧伤低沉,人物性格鲜明,嬉笑怒骂举手投足间,演技无懈可击。

Ray,抵达布鲁日之初,就非常烦躁郁闷,竖着个浓黑八字眉,古迹美景视若无睹,牢骚满腹,四处挑衅。他的伙伴Ken,则悠哉游哉,一副既来之则安之的游客心态,欣享着名画古迹,流连在美景酒肆。及后,方知初出茅庐的Ray,因为失手错杀无辜孩童,不得不避祸布鲁日。他不能摆脱记忆中的血色,美酒佳人,也难减灵魂的重荷。而老练的职业杀手Ken,则在无情指令下犹豫踌躇,不但不忍把枪口指向并肩的同伴,还及时喝止了他自杀的冲动。温情,在那一刻绽放,但这样的转折,却又出离了杀手本应具备的冷酷与理智。

不知是因为厌倦了打打杀杀的日子呢,还是因为封存在来不及打开的遗书里的某个缘由,或者就是生无可恋,Ken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毛头小伙,自己则公然挑衅坦然向死。令不能行的Harry,大怒之下,披挂上阵,亲自追杀到布鲁日。面对垂手就死的Ken,Harry也矛盾、也挣扎,最终还是选择了他的原则——无论如何,他要为枉死的男童索命。而当自己犯下同样的错,穿透Ray的子弹也殃及到其身后视线不能及的侏儒,残留着余烟的枪管毫不犹豫得转向自己,坚定得扣下扳机,以命偿命。

细节的精致,让我品咂出盗亦有道的味道。但为此赔上四条人命?与所谓原则相比,人命似乎反而变得轻贱起来......

这部影片里的三个杀手,都脱离了刻板的职业形象,各有特色;情节流转,更是出人意料,的确如你所言,不落俗套。而且自己鲜少看这一类型的片子,所以观影中充满了新鲜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精彩的电影原声。

影片一开始,音乐就一直在背景里铺垫过渡着,钢琴的轻快与大提琴的低沉交织,映衬着角色情绪的波动与矛盾;不急不徐的韵律,与欧洲一贯以之的缓慢节奏相呼应,似乎让人松弛了神经,而其实若有似无的不安躁动,一直在焖烧锅内积聚,等着沸腾的那一刻。当Ken拖着流血的躯体,艰难得拾阶而上,《On Raglan Road》开始响起,低沉的男中音在耳边轻吟浅唱,远远的爱尔兰风笛飘来,酝酿了很久的情绪开始喷薄而出;等他在塔顶站定,俯身远眺,四周雾气朦胧;当硬币一个个坠落,路人好奇得驻足仰望;他整饰好衣装,凌空一跃,此刻的我,已全然沉浸在The Dubliners带来的充满爱尔兰风情的民谣中,哀而不伤,等待着一个似乎无可避免的结局。

On Raglan Road

On Raglan Road on an autumn day
I saw her first and knew
That her dark hair would weave a snare
That I might one day rue
I saw the danger and I passed
Along the enchanted way
And I said:"Let grief, be a fallen leafAt the dawning of the day"

On Grafton Street in November
We tripped lightly along the ledge
Of a deep ravine where can be seen
The worth of passion’s pledge
The Queen of Hearts still making tarts
And I not making hay
Oh I loved too much and by such
By such is happiness thrown away

I gave her gifts of the mind
I gave her the secret signs
That's known to the artists who have known
The true gods of sound and stone
And word and tint did not stint
I gave her poems to say
With her own name there and her own dark hair
Like clouds over fields of May

On a quiet street where old ghosts meet
I see her walking now
Away from me so hurriedly
My reason must allow
That had I loved not as I should
A creature made of clay
When the angel woos the clay
He'd lose his wings at the dawn of day

 4 ) 杀手的理想主义

    它被归入“喜剧片”序列,标签有“黑色幽默”、“黑帮片”、“剧情片”、“英式喜剧”……它的情节中确实穿插着一个个英式幽默的桥段,让人不时会心一笑。但到了它出人意表的、有着漫长高潮的结尾,我却哭得肝肠寸断,无法停止。

  这是一个应该被归入童话的故事,虽然是黑色的。

  雷和肯是两个合作的杀手,雷年轻,肯年老。雷在一次执行任务中,误杀了一个小孩,从此陷入自责之中,蒙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这一次,他们俩接到一个任务,去布鲁日,住在定好的一个酒店房间,逛街、等头目哈里的电话。

  他们逛了,在布鲁日这个童话一般的城市里,欣赏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建筑、梦境一般的雾气、美丽的河道以及徜徉其上的天鹅。肯乐在其中,雷却毫无兴趣。

  电话终于来了,打给肯,让他杀掉雷,“终止他的负罪感”。而当肯怀着矛盾的心情,准备偷偷执行命令时,却赶上雷因为无法越过内心的负疚,而终于决定饮弹自杀。

  肯放走了雷,要他去“救一个男孩”来赎自己杀了一个男孩的罪,而他自己则留下来等待头目哈里的惩罚。

  始终以“要坚持原则”为内心指导的哈里果然来了,在影片接近末尾的时候,他才真正说出他执意要杀雷的原因“一个杀了孩子的人不能不受到惩罚”。他要杀雷,肯要救雷,他们都觉得自己罪孽深重,而要做坚持内心向善的原则的事情,为此肯献出了生命,而哈里惩罚了雷之后,却发现自己误杀了一个男孩——其实是个成年的侏儒——而坚持自己的原则,饮弹自尽。

  “要坚持原则”,是从片头至片尾,被几个人屡次重复的主题。杀手干的是犯罪的事情,但他们有他们的善恶观——不可以打妇女、不可以杀孩子。他们坚信自己杀的那些人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人,因此杀人并不让他们负疚,而只有猥琐,才让他们鄙视,让他们忏悔。

  他们的价值观,是中世纪的价值观。他们是现代意义上的坏人,但他们却彬彬有礼、有骑士风度,坦诚而平等地对待对手。而且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颗柔软的心。哈里要杀掉雷,却为他们安排了布鲁日的旅行,因为他小时候来过这里,对这里有美好的印象,他希望雷在临死前能够享受到幸福;肯为了救雷,从高塔顶上跳了下来,而跳之前,为避免砸到无辜者,先扔硬币把游客吓走;雷会为一句冒犯的话打人,却会在公园里看孩子们游戏,会把自己的积蓄给怀孕的旅馆老板娘,让她照顾自己的孩子……最感人的一段在哈里和雷在旅馆决斗的部分,为怕伤及无辜的老板娘,两个人同时选择了离开旅馆的方式。

  三个“坏人”最后都死了,被杀的、和自戕的。而和这几个坏人比起来,那些所谓的好人却显得猥琐得多。秃头用敲诈的方法抢钱、用告密的方式报自己眼睛被打瞎的仇;加拿大人貌似有教养,却率先出言不逊事后又靠警察主张权利。正是这巨大的反差,让人看到几个坚守原则,内心善良坦荡的杀手一一死去的时候,会为属于中世纪的道德随他们消逝而感到伤痛,会宁愿要这样的“坏人”,而不要那些懦弱猥琐的“好人”。

  血淋淋的故事,上演在一个童话般的地方,那粼粼的石板街道、傍晚的灯光,那蒸腾在半空的雾气、中世纪的建筑,配着优美的钢琴乐曲,就如同三个杀手身上的中古气质一样,“知道自己清醒着,却感觉好像在梦里”(剧中台词)。景色与时代的反差,正是他们三人的内心与当代人的反差。

  当肯对哈里说“我爱你,你一直很正直”的时候,我还不能理解这句话。待到他为了旅馆老板娘而放雷一马,又因为以为自己杀了孩子而吞弹的时候,我才终于明了这句话的含义。哈里真是值得他爱的,虽然三个人都是善良而又原则的人,但哈里是他们中间最坚持信念的一个,坚持到了教条的地步。由此也解释了他接到肯的电话,决心亲赴布鲁日杀人的时候,导演安排他温和地与孩子们道别,并为一时的粗暴向妻子道歉的用心。多么好的一个男人,几乎可以称为崇高。而这样的人的逝去,怎么能不让人痛惜呢。

  饰演哈里的演员,是拉尔夫·费因斯,这个有着贵族气质的整洁的男人,完美地诠释了这个有中世纪情怀的杀手老大。在自杀那一刻,他把枪从嘴里掏出来,重述了一遍“必须要坚持原则”,然后才有塞回去开枪,那很英式,很幽默,却让人笑不出,眼泪不由得掉下来。

  樊无期为荆轲的义举砍下自己的头颅、高渐离为了朋友弄瞎了自己的眼睛——这些重义轻死的壮举,永远地属于了古代。原来外国,也有同样的感叹。

  童话一般的地方,童话一般的氛围。这一切的安排,都是在告诉大家:这只是个童话,因为,这样的杀手,在这样一个时代,恐怕根本活不到办这些事的年纪。

 5 ) Rock&Rolla遇到菠萝快线

最近看了很多Man片
先看了Rock&rolla
然后看了Crank
之后看了Pineapple Express
然后看了Gran Torino
看Man片看的有些反胃
排除Gran Torino是Old Man片以外
其它的片子有如下共同特点
1.主角是杀手或者黑帮混的,最少也是个贩毒的
2.都有个老大
3.都被自己的老大迫害

从这类人物背景出发,能发展出的情节其实不外乎几种
而In Bruges和Pineapple Express走的是一个路线
描写的是男人的友谊

Pineapple Express更为荒诞搞笑些,片子是很轻松的喜剧,夹杂一点感动。人物都是枪打不死的,而几个成年人之间的友谊则更倾向于儿时的小朋友间的友谊。在菠萝快线里,小朋友们会闹毛盾,闹了毛盾后会哭,会闹,但是一道歉后两个人立刻又和好了。
in Bruges则是稍微严肃一点的片子,稍微严肃了一点点而已,其中的幽默有浓厚的英国风,带着一点点黑色。片中男人间的友谊则更为深刻,更为肝胆醇厚。
当兄弟间的友谊与工作冲突了,男人会选择什么?
为了一个好兄弟,一个男人能为止给予什么?
片子里做了解答
英国人的幽默往往体现在语言上,相比我们从小被美国文化所熏陶,理解英式幽默比较难一些,在In Bruges里,英国人的段子无外乎嘲笑美国人,嘲笑其它东欧以及第三世界国家。In Bruges没有Rock&Rolla的盖里奇元素,但是当你单独把对白和笑点揪出来,Rock&Rolla和In Bruges都打着一样的英国电影的烙印。
而在本片里,有一样元素是别的片子都没有的,这也是带着英国标签的内容,是一个英国电影里少有的专利,片子里讲到了我们已经不太熟悉的绅士风度。
绅士风度是什么,绅士风度是不伤害父女儿童
绅士风度是说话算话,即便代价是生命
绅士风度是原则,绅士风度是适当的时候打破原则
绅士风度是临死前的幽默
绅士风度是荣耀,是声望
绅士风度是无畏
痞子文化已经在英国电影中成了一个鲜明的标签了
而真正我们曾经知道的英国人特有的那点让我们着迷的东西
在这部电影中能看到一个苗头
我想编剧一定是一个充满了民族自豪感的人
一边绅士着,一边蔑视着其它

 6 ) In English。

我並不想隱瞞一開始我對這個片子是充滿叻不屑。
覺得好無聊。
比利時噠一個小城鎮和殺手能扯上甚麼關係。
也許是被美式警匪片薰陶噠看甚麼清淡噠片子都覺得沒味道。
但到最後一幕伏地魔兩槍三命噠結束自己噠生命時我才明白。
這才是英國人想要表達噠。
像個紳士一樣活著。
像個紳士一樣死去。
可能就是因為這樣。
本片中Harry噠才會因為面子特意離開倫敦來到童話一般噠Bruges。
這個電影把英國男人噠傲慢、偏見、固執、正直全都表現出來。
歐洲噠味道就是無論多美好多幸福都會帶有一絲中世紀噠黑暗和血腥。

 短评

应当是属于杜琪峰的故事,很明显灵感是来自枪火和放逐。片子不错,但完全可以拍的更有味更好看,可惜柯林法瑞尔和他那些可有可无的恋爱戏给片子拖了后腿。

5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囧囧有神

10分钟前
  • 心猿意马
  • 力荐

杀这样的字,盯的久了会发现你不认识了;而一个杀手,当你认识了他,这个词再不能描述他。这中译名是有够悲凉的。是部出乎意料的好片。

13分钟前
  • shu
  • 力荐

处女长片即彰显剧本的功力不凡,虽有设计感,但被包裹在黑色喜剧走向的宿命论里,几乎消失无痕;冷面热心的仨杀手,依旧保持着道上人的职业操守与行业规矩,依旧葆有珍稀的兄弟情义,不无荒唐的行径背后,是对凉薄命运发出的惨淡微笑,是挣扎在炼狱与地狱之间的卑微恳求。

1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Hey guys, I wouldn’t go up there, it’s really narrow.

20分钟前
  • 浪味仙
  • 力荐

1,柯林的表演有学习德尼罗的倾向;2,港化,无间团队可以翻拍,or老杜的作坊也成;3,事关救赎、荣誉,色调和音乐都很出位

23分钟前
  • boks
  • 力荐

科林法瑞尔这个时候还没长残呢……费因斯演个黑帮老大结果被一个看门的戳额头戳戳戳戳的笑死了

26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你有怀念过什么吗?”哪怕是一座城市的美丽与宁静——导演长片处女作,即用静诣与慈怀杀死我们。“杀了个小男孩。那就拯救下一个小男孩吧,随便去个什么地方,离开这一行,做点好事。人死不能复生,你不可能让那孩子复活,但是你可以拯救下一个。”布鲁日,充满着诡异离奇同时又有未知数的品质。2008

2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主打黑色幽默的变格杀手片,俨然成为另一种次类型。杀手们不断被拖离岗位,替换冷酷的是中年危机与救赎,从解决问题的人变成了问题所在。今次的三位杀手,让导演兼编剧的McDonagh玩弄于一连串漫不经心的巧合间,节约利用任何一个伏笔,炮制了最后一场徒劳悲情的虚无救赎。一个死的徒劳,什么都没能阻止;一个死的讽刺,虚无的原则经不起上帝开玩笑;一个死的遗憾,嗑药涌起的自杀倾向没能挽回他人生最后的三步错棋:杀小孩、打食客、瞎劫匪,都是暴力惹得祸。Bruges原本只是几个英国人的度假圣地,没想到却成了他们的永久天堂。

30分钟前
  • 畸小山
  • 推荐

生活毁于哪里呢?毁于无效的天真和腐朽的世故。可竟然被这三个杀手身上的天真和世故打动,英国人的黑色幽默还真煽情。布鲁日不适合度假,适合赎罪。

34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坚持看下去并且看完,你才会发现,这是多么优秀的一部电影

35分钟前
  • Miss Lucky
  • 还行

照着电影走了一趟布鲁日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20220680/

40分钟前
  • týr
  • 力荐

如此幽默的悲剧,如此悲伤的喜剧。新经典。

43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这么讲信用的老板真是少见

44分钟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推荐

或许很多人会被类型分类所迷惑,但如果静下心来看,会一点一点被它所吸引。那种静谧气氛下的黑色幽默难以言状,荒诞而又始终保持着阴郁让人感到忧伤。只能说,这些杀手都不太冷。★★★★

48分钟前
  • Q。
  • 推荐

笑不出来,只有感动。

53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说到底,是身为一个杀手的原则、和身为一个人的爱。

56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科林法瑞尔的眉毛可以360°全旋!!!!!!!!!!!!!!!!!

57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太有味道的电影 配乐完美 好生孤独啊!

5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据悉,韩式半永久纹眉店将邀请科林法瑞尔做形象代言,科林法瑞尔当即表示愿把一半眉毛捐给拉尔夫费因斯用作植发。

1小时前
  • shininglov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