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师

HD中字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安妮·吉拉尔多,伯努瓦·马吉梅尔,苏珊娜·洛塔尔,乌多·萨梅尔,安娜·西加勒维奇,Cornelia Köndgen,Thomas Weinhappel,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Philipp Heiss,William Mang,Rudolf Melichar,Michael Schottenberg,Gabriele Schuchter,迪特尔·贝尔讷,Annemarie Schleinzer,Liliana Nelska,薇薇安·巴奇,杰尔蒂·德拉斯尔,史黛芬妮·迪亚布卓,Noam M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法语年份:200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钢琴教师 剧照 NO.1钢琴教师 剧照 NO.2钢琴教师 剧照 NO.3钢琴教师 剧照 NO.4钢琴教师 剧照 NO.5钢琴教师 剧照 NO.6钢琴教师 剧照 NO.13钢琴教师 剧照 NO.14钢琴教师 剧照 NO.15钢琴教师 剧照 NO.16钢琴教师 剧照 NO.17钢琴教师 剧照 NO.18钢琴教师 剧照 NO.19钢琴教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钢琴教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40岁的Erika Kohut(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 饰)表面上是一个优雅的钢琴老师,外形独特、气质出众,但对学生却无比严厉。同时她的母亲专制又无理,无休止的折磨令Erika的各种欲望都无法发泄。于是Erika只好躲在厕所用剃刀伤害自己以求快感,嗅着内裤上的味道以发泄欲望,还去租看色情录像带。当18岁英俊冲动的Walter(伯努瓦·马吉梅 Benoît Magimel 饰)闯进她的生活时,一切都改变了。他们互相需索互相慰藉,Erika以为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然而年少的Walter有一日厌倦了这种关系……红色夏天欧妹寒战2国语狂杀惊魂刽子手之死洗罪烈火中冬蔷薇老夫老妻重返青春电子情迷异教徒2冒险王卫斯理之蓝血人365天:明日之欲城市英雄1993奇迹列车异度觉醒黑金国语村民反击战坠雪少女一枝光棍走天涯(粤语版)海狼之岛叔·叔García y García梦幻强尼十三邀 第四季无人机代号RZ-9加油!妈妈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W的悲剧1984英雄第三季范马刃牙第二季屌丝女士 第二季我的铁血金戈梦黄昏流星群追球2021萨登的离去洛奇5梦游者2017问天录千城百匠我为养生狂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Erika:SM情结如何毁灭了她的自由向往

哈内克对Walter这个人物的形象设计堪称阳光,彬彬有礼,懂得关心弱者,在女生中间颇受欢迎(譬如在溜冰时、在听别人演奏小提琴时),因此我偏向于片子内容并不是两性权力的争夺,而是Erika根深蒂固的病态心理把两人带往了极端处境。这种病态心理和她母亲有关,也和长久以来传统社会男性对女性的态度、女性解放过程中的自我要求等等有关。Erika是女权斗争过程里的产物,是女性自我压迫的牺牲品。本片要讲的是Erika在这种压迫的心态里找到出路,找到自由和爱。

开场母女对打中间插入的一段电视画面其实道出了影片的主题。三位医生(两男一女)在缝合一位男士的嘴巴,男医生说,我看了那节目,这位先生提议如果狗主人不替宠物善后就应该罚款;女医生接着说,这个人明明是在支持女性是低级物种(être inférieur),于是男医生开始有施暴倾向,而女医生开始对男病人暴力相向。男性并没有也不必争夺话语权,但长久以来的惯性思维造成了两性矛盾的激化,而女性间的相互压迫(母对女的压迫、女人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厉害。导演用Erika与Walter的关系暗指德国社会中,这一时代的两性关系。

  1. Erika其人

Erika是个40出头的钢琴教师。女人,说是女人,却没什么女人味。骨骼长得很精致漂亮,但皮肉败坏,这是从内里渗出来的。长期过着非人的压抑生活,让她内分泌紊乱,老年斑星星点点爬上了脸。她似乎不太化妆,但把自己收拾得很干净,遇到Walter之前,她用性冷淡色彩、质感光滑的风衣把自己包裹起来,戴犀利的皮手套,头发束起,并用夹子把碎发夹起,干净利落。她带一个皮包,也是简单的皮质,四四方方。她的性格冷酷压抑,是个追求完美的工作机器,生活是与钢琴为伍,弹起琴来一丝不苟,业余时候不过是一个人在这座空荡冷酷的城市闲逛。走起路来身子笔挺,全身没有放松、柔软的迹象。声音低沉,坚硬。开场配合着钢琴出现的指导声利索有力,雌雄莫辨。她讲的话也利索,从不多说。孤独,没有一个亲密的朋友。讲法语,也许带着法国血统,又生活在德国。

  1. SM情结的产生和建立

哈内克并没有像原作小说一样重复童年闪回的部分,展现她是怎样一步步有了SM情结。但是在B线故事中,我们得以窥见。她的女学生这一人物设置,即是她童年的自己,也是她假想的情敌。她要成长,必须“打败”这个女学生。女学生的生活环境:陪伴她的永远是强权的母亲,父亲不在场,她在钢琴方面小有天赋,但在母亲和老师的双重压力下练琴,自我评价过低,会因为害怕有不能登台演出的可能性而哭泣,母亲给她的不是鼓励,而是“听见了没,不能去玩”这种威逼。母亲和老师谈话的那场,画面中的她夹在两个成年女性之间,背对着他们哭泣。她是不满的,但是失语的她,无法对抗这种强权的,她只能哭,或者发展到后来,由生理反应来对抗这种强权——拉肚子。(男性在这里,反而是温柔而深情款款的形象)Erika用碎玻璃划伤了她的手,对母亲来讲是毁灭性的打击,对女学生来说,反而是彻底的解放,她笑得难得的轻松自在。能够想见,Erika小时候也因为一点天赋而被母亲逼迫,父亲也是这种过度而霸道的“女权”的受害者,以致成了精神病人离开了这个家庭。Erika在母亲的逼迫下学琴——母亲说“没有人能弹的比你好”——这句话本身就是爱和强权统一的双关。开片第一场里,她晚归,母亲从画外的黑暗中“突袭”,争执一番,最终一起撕破了她新买的充满女性化风格的衣服,两人扭打起来。女学生母亲仅有的台词里,多次暗示了她和Erika母亲的相似甚至是同构性,她向Erika哭诉自己孩子的手被扎伤,忿恨地说“应该砍了他的双手”,这和Erika母亲在开场说的一样“竟然打你母亲,应该砍了你的双手”。而最后一场,女学生母亲看了Erika母亲的座位号,说“on est juste à côté”,也是她们相似性的描述。 母亲是压迫的来源也是安全感的来源。在这种一次次的压迫与相依为命的循环下(有点亲子间的斯特哥尔摩综合症的状态),她自然把爱与暴力联系在一起,产生SM情结。但她的这种情结并非不可解,和Walter相处的过程中,虽然她意识层面依旧是个明确的SM爱好者,但潜意识层面,“爱”的感觉已经慢慢在她身体里复苏,单从她的服道化、发型等就可以看出,她的状态变得舒展。

  1. Erika与Walter关系的构建、发展、毁灭

在这部片子里,哈内克非常注重用封闭空间来表达Erika的处境,这也可以当作帮我们解读Erika寻求“自我解放(爱)”的线索。

Walter第一次出场:Erika和母亲在电梯(笼子)里,Walter绕着她们一圈圈转;Walter刚要自我介绍,被阿姨打断,他跟随女人们进入“房间”;他关于伯克纳见解被Erika回击,Erika(为了自我保护)压制对方。

Walter第二次出场:闯入排练室(密闭空间),和Erika说想当她的学生,被冷淡对待,Erika依旧在自我保护;

Walter第三次出场:Walter入学考试弹琴,触动到Erika,但Erika投Walter的反对票,对自由情感的抗拒;

Walter第四次出场:Walter进教室,向Erika表白,她反应冷淡,Erika去溜冰场看Walter(此时Walter虽然在“室内”,分镜构思上反而是Erika被铁栅栏拦着,而Walter处在自由的场域),表达了Erika对自由的向往;

Walter第五次出场:Erika和Walter同时看排练,女学生迟到,说自己腹泻;Walter安慰女学生,女学生表现超常,Erika嫉妒,占有欲的爆发导致对女学生的仇恨;

Walter第六次出场:去洗手间找Erika,两人拥吻;(此处的空间关系——Walter进入了女厕所,即女性的私密空间,他关门的动作因为折返而被强调,而Erika此时不在洗手台,而在更深的半封闭空间里,Walter翻身进去把门打开,拥吻)Erika并非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应对这场性爱邀请,导演让观众以为她选择让Walter高潮,这种方式是禁欲甚至牺牲式的,但在最后来了个反转——Erika不让Walter达到高潮,又是对正常情爱的抗拒,或是权力的宣告,Walter第一次意识到这场恋爱的非常态。但在结尾,Walter开心地跑出洗手间,他此时依旧能全身而退;

Walter第七次出场:这次出场,是从Walter弹琴的手开始,这是他被异化的开始(开篇三位学生出场都是由弹琴的手开始,就是为了这场来表达Walter被异化)。Walter第一次处于一个封闭空间中,而不是进入。这里Erika斥责Walter不会弹激烈的舒伯特,因为“舒伯特很丑,以你的外表完全无法体会”,Walter反击“你为什么一直要破坏我们的和谐”;Erika给他信,Walter开心,希望能引导她打开封闭的心,但又被排斥,同时,Erika在引导他进入自己最封闭的内心。这场戏,并不是以Walter走出“封闭空间”结束的,Erika占据主导地位;

Walter第八次出场:Walter跟踪Erika回家,一路进到Erika的卧室,这是Erika最封闭的所在。值得注意的是,Walter说“别怕”,Erika说的是“我不害怕,我想要的和你一样(这句话后来又重复了一遍)”、“其实爱的基础很可笑”,即Erika认为男性总是要奴役女性,是她受虐心理的直接表述。而后又有“从今开始,是你发号施令,你来选我穿什么”(印证了全片开头的电视里的对白:女性认为男性思维中,女人是低等物种),Walter说“我发誓我爱过你,可惜你完全不会明白。现在你令我反胃”,离开。(离开后的电视里放了西班牙马自由奔驰的画面,是Erika对自由渴望的外化。而后对母亲施暴,说爱母亲,即是说恨,说反话是哈内克的惯用伎俩);

Walter第九次出场:这次溜冰场前有了铁丝网,Walter内心也开始被囚禁。Erika的呕吐让Walter感觉受侮辱,Erika跑到白色的溜冰场上。此时的Erika意识到自己真正渴望被平等地爱,渴望自由,却发现隔阂已经太深;

Walter第十次出场:Walter“强暴”了Erika,Walter说,“你不能这样侮辱一个男人”、“有一点爱不会死的”。Erika想要得到爱的时候,却换来了对方的粗暴对待;

Walter第十一次出场:Walter像个陌生人一样对Erika打招呼,Erika并没有得到对方正常的爱,她彻底绝望,用刀插向自己。

Haneke par Haneke

附上哈内克自己对本片的解释:

A:我们看到了您重视的命题:在物质和理性世界的严酷面前,所有感性情绪的慢慢消亡...

哈内克:我不觉得。我觉得当今世界,情绪更加激烈了,就像片子里表现的那样。“知识分子(受教育的人)”试图把生活中所有导致混乱的可能性根除。但这是种假象,因为这不过把所有问题拖延了。我们总是濒临深渊,但我们现在比从前更明白怎么更好掩饰(问题)。这不表示我们现在比以前更明智了,事实是恰恰相反的。

 2 ) 性学三论很好的影射

《钢琴教师》浅论
   《钢琴教师》这部影片是以佛洛依德的性学三论作为理论支撑而形成的一部关于性异常(性错乱)的电影。当自我与本我相差太远,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分裂,女主角看似高傲的外表,却拥有一个嫉妒自卑的心以及她种种看似不可思议,无法理解的行为都可以通过佛洛依德的理论进行解释。
     性欲与食欲作为两大原欲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两种强大的力量。而佛洛依德认为除了食物之外的通为性驱力。他认为的这种源欲力经过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生殖期这四个发展时期 ,然而任何一个个阶段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满足,那么一些人将会进行较退化的性行为方式来表达其性欲,这样便形成了性异常现象。在《钢琴教师》中,女主人公在偷窥完别人在车中做爱之后,竟是蹲下来撒尿,而这一种行为使我们可以推测出她在心性发展过程中曾受过挫折,在肛门期的性欲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其产生这样较退化的性行为。
      孩提时代对母亲的眷恋固着是指很多恋母情结的心理症者很难将原欲力移开母亲意向,原欲与母亲联结过久,即使过了青春期,母亲的特征还深烙在其选择的子女身上,而这种固着是指病态的人停留在早先的爱嗜和满足里,不敢向前跨进,其多半源于自信和安全感的缺乏,所以不探索新的状况,宁愿仍旧依恋于母亲的怀里。电影中女教师已接近不惑之年却仍旧与母亲睡在同一张床上,如小孩在一般围在母亲怀里,同妈妈重回五六岁时的感觉,强吻母亲,在被男学生施虐之后,最无助的情况下仍旧最先想到母亲。都说明了她外表高傲内心却极度自卑,以及不能放开的去接受正常性行为等等,也证实了她有着病态的内心固着。电影中早已到了婚嫁年龄的女儿带男人回家仍被母亲强烈干涉,女儿外出,每隔几分钟就会接到母亲的电话,这种来自母亲这种强大的占有欲或许证实使她这种病态固着形成的一个强大的推动力。
      弗洛伊德强调,女孩并没有像男孩那样体验到强烈的阉割恐惧,所以他们的超我发展比男孩要弱一些。阉割情结通常是由长久的恐惧造成 ,但是女人也可能受到阉割情结的困扰。女孩子在出生后不久,就发现她的身体构造与男孩子显然不同。这种察觉刺激她产生强烈的潜意识反应。她觉得受了骗,她感到身上有某个重要部分被偷去了,而错不在她,因而她也许会抱怨母亲不该这样生下她。于是她们之间可能产生一段生活上的摩擦。而这种损失感也许多多少少会影响她的一生。当一个女人具有这种感觉时,她会认为女人在社会上只占着次要的地位,她厌恶自己不幸被生为女儿身,于是她对男人,对生命,以及对自己的态度,都可能被强烈的阉割感涂上许多色彩。 而这一点直接可以解释女主人公对性的异常行为,这也是是整部电影最主要的理论支撑点,以至于导演用了女教师在浴室自己对自己进行阉割的一场戏,直接表明女主人内心的对女性身份的自卑,厌恶与对男性拥有生殖器的嫉妒,只能靠自残来发泄自己的欲望,以及解释了她对性,对男人异于常人的态度。整部电影中,女主人公不接受正常的性行为,用高傲的外表伪装自己,远离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工作群体,强势的用手掌控男学生的生殖器官,为其口交却不让其到达高潮。口交作为正常性行为的前戏却被她当成全部,当然这一点也暗示了女主人公在口腔期也没有得到良好的满足从而导致成年较退化的性行为。这些行为都表明她有着的强烈自卑感,极度扭曲的病态心理。电影中,女教师的女学生因紧张不敢上台最终因为男学生在旁陪伴而顺利经过彩排,在这种男性强大安抚力下,更加刺激了女教师的自卑与嫉妒心理,使其将玻璃渣放入自己学生的大衣里,导致自己的学生无法演出。还有一场戏即为女教师在报摊遇见自己的学生,学生的尴尬与道歉却被指控与反问学生说是对女性的鄙夷,虽然是在问自己的学生,其实也她自己的内心看法。
     电影中还有一场戏即女教师自己前往成人影像店观看影片,与此同时将小孩子的物品拿在鼻头深吸从而来发泄满足自己的性欲,这种性对象的不适当替代品被称为恋物症,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性对象被某种物品所取代,此物虽与性对象有关,却完全不适合作为正常的性目的。都可以证明她在人格发张过程中,原欲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又从剧情中得知他父亲在自己小时候就疯掉,最终死在精神病院,这对她的成长发育造成很大的影响。或许这也解释了她对舒曼的偏执狂热与理解,并且认为没有人可以像自己一样理解舒曼,因为其他人都没有像她一样拥有一个同样精神失常的父亲,和一个孤独的童年内心世界。这种恋物症属于性偏好障碍的一种。性偏好障碍原称性错乱,指一系列异常的性行为,其中也包括窥阴癖,性受虐与性施虐等等。窥阴癖中的偷窥者把偷窥的对象想象成自己,而使自己能充当他者而成为主体性爱的目标或发动者,即偷窥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一个人的性爱标的物指向自己即是自体爱,这种人通常对自己没有自信,比较在乎自己的感受,内心畏惧真正的与他人情感互动,内心敏感,很难与人产生真正的感情。电影中女教师在停车场偷看他人在车中做爱,然后通过自己的方式发泄,在厕所挑逗男学生却又不真正满足,在男学生做爱却又呕吐等等迹象都表明她性错乱的严重病态。
   前文中有提到提到性错乱的另外一个症结即为性受虐与性施虐。电影在“承”和“转”两个部分很重的篇幅来描写女教师对性受虐的癖好。一是编剧剧情发展需要,二是此部分的描述可以更加突出女教师的性行为异常从而说明她在成长过程中原欲的发展受到严重的侵害,从而导致形成了成年后性行为异常的种种症结。或许我们可以推测到她之所以希望男学生先虐待他然后“临幸”于她的原因——电影中有提到他父亲精神失常,或许他常常殴打女教师的母亲,然后与之做爱,而正在发育期的女教师看到了这一幕幕,使之形成了这样的性心理,使其认为在受苦中得到才能得到快感。而电影中,当男学生真的前来施虐她又躲避害怕,又可能使某种恐惧心理在作祟,真正的恐惧原因也许与她年某种幼时更亲密的情欲冲突有关系。
   整部影片中,女教师的行为可谓是佛洛依德性学三论大部分理论的影射。在影片中她多次看向窗外,或许她在寻找一种真正美丽的投射,可是却无果。因为她所有的行为不是只要期待,意识改变就可随之改变的,像最终当她意识到自己错误,重新寻求男学生的爱时,与其发生关系却呕吐,实现自己被虐后得到性爱的幻想时却不做回应。这是一种病症,难以完全治愈的心理病症。

 3 ) 双重人钢琴教师

   
《钢琴教师》是一部令人心悸憾人心魂的电影。由迈克尔·哈内克导演,原作者是诺奖得主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简直是一场接近完美的结合。

年届四十的维也纳钢琴教授艾莉嘉长期与专横的母亲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母亲用爱的名义限制她的自由,不许她晚归不许她买式样稍微出格的衣物,用电话监视她的行踪,一切都在母亲的控制之下。就这样,没有爱情没有男人没有生命的热力,每天一成不变地与母亲就餐甚至同睡一张床,演出时也有母亲陪同。这简直要让人颠狂,她也恼火母亲的无处不在,甚至母女发生过激烈打斗,却仍只能囿于在这个残缺畸形的家。

作为一个社会人,她有符合她高贵职业的淡定与内敛的气质,盘发,着黑、白、灰的衣裳,她的脸几乎没有表情,抿着嘴,头微微昂着,露出长长的颈项。她内心骄傲,睥睨一切,待学生严苛。看上去是个中规中矩的教师,清心寡欲。
而下班后,她会神情自若地去色情录像厅,视男人们打量的眼光不顾。她会捡起别人污秽的纸巾放鼻子底下嗅,同样的面无表情。她会偷 窥情侣做爱,被人发现后仓惶逃走。她会躲在浴室里用刀片自残,然后娴熟自若地冲洗干净血污。她借种种变态行为来渲泻长久压抑的性欲。如果没有学生华德的追求,或许也算找到了自已的方式来平衡身体的欲望。

华特是个健康而精力充沛的年青人,他爱上了艾莉嘉。艾莉嘉越冷漠,他越有征服欲。他点燃了她,打破了她固有的平衡,表面一如止水的她原来有得是毁灭一切的激情。
起先她仍冷漠地拒绝,但华德在演奏会上宽慰她的学生令她妒火中烧,将碎玻璃装进学生的衣袋里,毁了她的手。那一刻华德意识到是她所为,也意识到她其实对他怀有强烈的爱欲。在卫生间找着她时,她替他口交,却不许他渲泻。她控制着他。她开始着有颜色的衣物,柠檬黄、铁锈红令她柔和。然后,她郑而重之的写了封信给华特,她把她最隐密的性幻想全部诉于华特,她说有好几年希望有人重力打她,在母亲的隔壁绑了她,与她粗暴地作爱。在她的理念里,或许这就是爱。然而华特鄙弃了她的病态。陷入泥淖中的她,开始茫然无措,她屈辱地向华特投降,想顺从他的方式,却不能,总是挫败。业已扭曲的她已丧失爱与性的能力。后来屡屡刺激却无法释放的华特,冲进她家以她信上的方式强暴了她。当她幻想成真时,却并没有快感,只有叫人痛不欲生的伤害。华特临走前说:爱情其实算不了什么。爱在此时也消殆已尽吧。只是年青的视爱情为游戏的华特可转眼就忘了她,而在她,是全盘皆输,彻底崩溃。
身心被严重摧残践踏的她仍回到母亲身边,最后只能向一个不断伤害自己的亲人索爱,看着叫人伤心不已。

演奏会再次遇见华特,他仍愉悦而轻松地向她招呼。她脸上尚有淤痕,她转身,抽了刀,向自己的肩部刺去,一朵血花残忍而美丽地盛开。收好刀子,她仍面无表情地向大街上走去。外面黑夜弥漫。

艾莉嘉的扮演者伊沙贝尔的表演当得上震撼人心。她几乎从头到尾面无表情,却能精细地传达出急管繁弦的内心世界。僵硬的手、微微牵动的唇角、眼神的细微变化、局促不安的脸,她的世界一分为二,光明与阴暗,优雅与猥琐,漠然与激情,安宁与喧哗都在这张不表情的脸里。无为胜有为,克制的力量摧枯拉朽。

 4 ) La Pianiste中的舒伯特

Erica对于音乐的诠释跟她对于和Kemmel肉体关系的操纵在影片开头是并行的。关于舒伯特的对话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开头,Erica对Anna演示如何弹Im Dorfe时说,Schubert is not walking in the park. 后来Anna的母亲跟Erica表示,She's not attractive at all. All she has is only a bit talent. 当Erica跟Kemmel教舒伯特sonata in A major 第二乐章Andantino时,她不无讽刺地跟Kemmel说,Do you know Schubert is ugly? A handsome man like you can never be hurt. 影片显然塑造了Anna和她控制欲极强的母亲,作为Erica和自己母亲之间关系的一种投射。Kemmel演奏的舒伯特乐章是D959中明亮的scherzo, 跟他喜欢的拉赫G大调前奏曲都属于风流明丽的风格。两人在卫生间里性接触时对面音乐厅响起的是巴赫。

加入舒伯特既是对女主知识分子形象的直接烘托也是为了一种讽喻。舒伯特一生对于中产阶级的那种矛盾态度与Erica在阶级谱系上的位置互为镜像。前者夹在维也纳富裕阶层赞助者和下产知识分子里;后者位于中产边缘的Erica。然而舒伯特并不试着”迎合“两个不同阶级的口味,应该说,他本身就同时带有两个不同阶层的艺术趣味。哈内克直接将音乐中的肉欲的焦虑做了视觉呈现——Erica走出排练厅就走进了成人录像带厅。而Kemmel能被Erica枯槁的宣讲吸引,似乎也说明他自身趣味与之重合——Erica明显吸引了作为中产情爱趣味叛逆者的他。后文的棒球赛能看出他蛮中产直男大学生的。

教授通过艺术的话语权吸引学生进行交易;而在影片后半段,作为调情/博弈媒介的音乐隐去了。对于音乐的移情(先前,两个人借着音乐偷窥彼此的生活和对彼此的兴趣)被真实肉搏替代,这也许是这个片子最残酷的地方。 翻回来看,这片子另一个有趣之处大概是:性欲和职业音乐训练很多时候的确不能并存的。钢琴职业训练所要求的那种严苛的纪律性,有时能消解演奏家除了弹琴之外的一切激情的。当然,因人而异。

 5 ) SM产生的一种可能

令我感到完全的无助。这是我最贴心的欲望,手脚被反锁,所在我母亲隔壁的房间,她可近却不可即,直到翌日早晨。 别担心母亲,我会处置她。

Erika袒露出自己的欲望,像动物袒露自己的伤口等待另一只动物来舔舐时那么脆弱。她是一个性受虐者,用割伤下体来刺激痛觉,色情是死亡意识的仪式:在激烈的暴力和色情中,施虐者往往已经面目模糊,甚至反而被弱化成了一个被使用的工具,可支配的肢体快乐拥有摧毁/脱离人群的自由——在深至无人生存的拉斯科洞穴中媾和的壁画作喻:原始的秘境和令人战栗的死亡的呼唤。越被压抑,这种渴望越强烈;或者当感觉越发强烈时,沉默和自我压抑成为抵抗消耗的堡垒。

哈内克如何设定一个高度消耗且病态的中年女人。伍迪艾伦在New York Stories里的命题作文Oedipus Wrecks里扮演了一个痛恨被母亲控制的中年男人:在魔术表演上,母亲被邀请上台、钻进神奇的东方魔术箱中大变活人。当道具刀被插进箱子里时,这个男人的表情从恐惧的颤栗逐渐显露出快感和笑意。然而在电影的结尾,这个男人的恋母情结使他和一个如同他母亲一样的女人结婚。在这部电影里,两个同居的女人——四十岁、高雅的钢琴教师Erika,被母亲随意地翻查手包、评价衣着、支配/侵犯她的衣柜、窥探她与男人的交往——扯着头发扭打在一起,哭泣、拥抱、互道爱意。

母亲坐在电视机前流泪,来自屏幕的陈述:“宣扬女性是弱者的理论。”Erika面对母亲透露出的脆弱,失去控制的哭笑不得。“我们的确是脾气暴躁的一家。”相互依偎、和好。在Erika的受虐倾向里,与之性欲紧密相连的,首先看到的是她向母亲的报复,在与母亲的近距离中以被亵渎的方式被摧毁。

衣柜是私密的象征,除了床,衣柜是与身体相连的外在的藏匿之处,但这个私人领地被无限制地侵犯了。母亲的窥探,实际上是一种性侵犯。曾经忍受过将近长达二十年的两个单身女性的同居生活,当我们的关系是母女,我常常扮演着丈夫的角色、额外负担一份来自女人而非母亲的窥探欲、占有欲,应激出对边界感强烈的需求。偶尔,甚至代替丈夫(或者什么在家庭结构中与她平等地位的角色)来一场激烈的对峙。但伤害是双向的,当争吵结束,她表现出来的脆弱模样让我痛恨她、也痛恨自己。

所以哈内克如何表现一个这样的女人:这样的艰难、内耗,体现在Erika对舒曼的理解中:朦胧状态,不是失去理智的舒曼,而是之前、千钧一发的之前,他知道自己将失去理智,非常痛苦,但抓紧最后的机会,那是尚有自知的一刻,在完全放弃的边缘。在失去理智的边缘,身姿紧绷、对男性的抗拒,敏感令人疲惫。在乐曲的吟唱伴随的长镜头里,Erika从钢琴排练室穿越人潮走进色情录像厅。一切都那么平常、冷淡,音乐学院与公共场所苍白克制的色调中急转直下至色情场合的张扬与昏暗强烈。Erika被周边惊讶的男人包围、凝视,视他们若无物……即使面对赤裸的色情,挣扎的角力达到平衡:严于防守、沉浸感受后的疲倦、平静的「癫狂」。

“其实爱的基础很可笑”,Erika对Walter说。

这个男孩爱她吗?男孩无疑是爱过她的,爱她所代表的高雅、艺术的天赋,但爱能覆盖多大的责任?或者换一个问题:我们如何面对电影(钢琴代表的艺术)之外的生活。年轻的恋人被高雅的钢琴教师打动,“我迫不及待亲吻这双能把巴赫弹奏的手。”女人在男孩心中从不可侵犯的神圣之处,逐渐沦落至贱人、变态,没有人“敢靠近你”、“你把这病传染给了别人”。

你知道,爱没什么大不了的。再见。

男孩最后的闯入、殴打、强暴也许并非致命的伤害,而是当那个男孩在电影的结尾「经过」她,Erika自始至终都是紧张的,除了仅有的当欲望矛盾爆发时的松弛。哈内克拍摄了大量的于佩尔的特写片段:呆滞地观望着人群往来,Walter出现时,他那么的坦然自若、若无其事,回到了那个富裕、快乐的家庭中,谈笑着与她打招呼。实际上他是被宠溺的下一代,仿佛这一切并未发生过。这种丰满家庭造就的年轻人的快乐多么令人嫉恨——欲望抛弃了她,此时只剩下了她独自一人。Erika举起匕首刺向自己,离开演奏厅。

那么色情的基础是什么?在情爱上,倘若是毫无算计的快乐——年长者仍需要向年少者请教。Erika无法付出,她像死尸一样做爱:她在寻找一个施虐者。Erika对学生的严厉是一种权力,或者她耍弄着Walter,再躺在地板上以狼狈的姿态乞讨他的性爱。君主制及其仪式被呈现出来,刺激了对权力发生色情关系。La Pianiste展现了一种SM出现的可能的原因(虽然深谙SM的人实际更明白这其中的平等涵义):在极度的压抑与性侵犯中寻求颠覆和毁灭的快感,与人类向死的本能达成一致。

 6 ) 《钢琴教师》:女性双重自卑导引下的病态心理

文/故城

我惯于从一小点感受演绎出一大篇玄妙的哲理。可惜的是,在这座自己营造的哲学迷宫里,我也常常迷路,茫然不知所措。恍然间有种若有所失,恍然间又失而复得。奥地利影片《钢琴教师》(La Pianiste)同样也出自一位惯于提炼精神的人——迈克尔•哈尼克(Michael Haneke),他不回避隐秘的体验与生命的悲剧,在人类的心房中投掷冰冷的刺刀,用冰冷的刀锋与嗜血的残暴向世界讨问清白。福柯纳曾为加谬的猝死写过:加谬不由自主地把生命投掷在探究惟有上帝才能解答的问题上了。我想,影片结尾艾丽卡用利刃刺向胸口也是在向肉体考问精神吧。

钢琴教室艾丽卡在第一次与学生沃特会面就曾经说过,“你知道阿当奴是怎样评价舒曼C大调幻想曲的吗?他谈论朦胧状态,不是失去理智的舒曼,是之前,千钧一发的之前。舒曼知道自己将丧失理智,非常痛苦,但他抓紧了最后机会,那个尚有自知的一刻,在完全放弃的边缘。”这种朦胧状态,这种边缘状态非常模棱两可,那自然也是常人无法体味的。艾丽卡或许试图抓住最后一根稻草,摆脱逐渐坠入深渊的状态,但那都无济于事,越是努力挣脱,越是陷落愈深。

影片中对艾丽卡生命状态的另一个写照是舞台上男高音吟唱舒伯特的《冬之旅》:“别让我睡着,在这入寐的时候。我的梦已经结束,在熟睡的人群中还有何求?”舒伯特音乐里嗡鸣的钢琴伴奏声若隐若现,仿佛要将高亢的男高音从天际拉下平川,纠缠着孤独与叛逆气息,摄人心魄。

艾丽卡确实精神即将崩溃,病态的心理已经无可救药。影片开头她与有强迫症的母亲为一件名贵的衣物争执、撕扯,反抗母性的歇斯底里凸显出她内心缺失父爱的畸形。在艾丽卡的字典里,父爱是一个稀有而珍贵的东西,她从未触及也从未品尝过。父亲死于精神病院也暗示了艾丽卡在人格上不仅缺失父爱,而且扭曲、误解了父爱。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中说,少年时期父爱的缺失是成人后精神分裂产生的原因,恋父情结的扭曲是对人性的阉割。的确,人性的残缺也造成艾丽卡性格的诸多病态,如若无其事地观看自助色情录像,阴冷的用刮胡刀割身体的下处,偷窥别人在车里交欢。在这样潜在的侵犯性行为中,艾丽卡达到自我畸形性意识的满足与陶醉,这些都是在肉体的自虐与偷窥的刺激下玩味痛楚的快感。

在艾丽卡病态精神形成过程中,母亲无异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她在家庭中没有母性的温柔,她专制、强横,与女儿相处过程中处于强势地位。即使在影片开头女儿与她争执不休,但在那个长镜头中,母亲却一直处于镜头中心,而艾丽卡只能依附于周围,这里的隐喻不言自明。另外,在家庭音乐会中,男主人向母亲介绍皮舒勒制造的提琴时,她警惕地观察女儿的一举一动更是将家庭中地位不对等丝丝入扣地告诉给观众,也为后来艾丽卡交给沃特的信埋下了伏笔。

艾丽卡对爱情的扭曲和异化是根深蒂固的,年逾四十的她仍然单身,与母亲同住一个屋檐下。一方面她渴望爱情,渴望一个弥补人生缺憾的男性走进她的生活;另一方面她又拒绝爱情,她厌恶社会上的男性,总保持高昂的头颅,对男人嗤之以鼻。对于艾丽卡,她所需要的男性是她臆想的“完美者”,无疑,沃特是她无意识欲望心理上企图补偿残缺自我的“父亲”的替身。这种“爱情”是被异化了的畸形情欲,其过程必然是以暴力的施虐开始,又以暴力的毁灭结束。

从艾丽卡在女学生口袋里放碎玻璃开始,她疯狂的性虐心理爆发了。她用威逼利诱的伎俩完成了对沃特的心理强奸,这类似于《教室别恋》中女教师对史迪的诱奸,将自己无法满足的欲望施加于相对处于弱势的学生。当然,艾丽卡在厕所对沃特的强奸还停留在心理层面上,在沃特痛苦的性欲挣扎中她畸形的心理得到恣意的满足。沃特弱势与屈从的姿态也更加剧了她掌控欲的膨胀。在随后给予沃特的信中她更是将受虐与施虐狂想强加在于男性心理,发号施令般将侵略性行为肆意挥洒,将男性心理肆意蹂躏。而这些无非是为了满足施虐与受虐的双重快感,为了填补自我内心残缺遗憾。虽然昆德拉说过,“调情并不是兑现性交的许诺”,但当男人的欲望无法满足时,它会诱发更为癫狂的反噬。

在一个夜里,沃特按照她信中的指示,把无法满足的性欲发泄给了这个残缺的家庭,艾丽卡的母亲被扔进房间,无助的听着女儿被殴打被强奸的呻吟,心灵与肉体都在迎接着满目疮痍。男性的暴力终于主导了这场残忍却丝毫不让人怜悯的悲剧,在受虐真正到来时,躺在地上的艾丽卡丝毫不能感受到一丝快感,她祈求停止,但沃特无动于衷,将三次积压的欲火彻底而强硬的宣泄出来,肆虐了她孱弱的肉体和破碎的灵魂。尽管艾丽卡从性爱中的强势地位瞬时转变为男性暴力的受害者,但她病态的心理是不可能顿悟的,在茫然麻木地承担这一切后果后,她选择了复仇、自虐的复仇。影片结尾,音乐会大厅,锋利的刀刃插入胸口,衣襟上慢慢洇出的血鲜艳而冷酷。《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生命线》(Lifeline)一章,慢慢洇开的红让躁动的生命归于平静,而本片的红让生命为癫狂的神经付出了代价。

或许,女人就是自卑的动物,她们防备男人、又依赖男人,那是双重的自卑。

05/02/05 2:24 发表于3月21日广州新娱乐

 短评

x

8分钟前
  • 我还是我
  • 较差

以前非常喜欢的片子。我喜欢它有力度有痛苦有不可言说的欲望与被亲手毁灭的爱情。

11分钟前
  • 2013
  • 推荐

每一部作品都在证明哈内克是真变态,而且是比拉斯冯提尔更高级的变态。前半部看到自己,后半部自叹弗如,毕竟人家为人师婊,出人意婊但依然婊里如一。

1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Isabelle Huppert真是一個強到可怕的演員

20分钟前
  • 裘笛
  • 力荐

被强暴时,钢琴教师像一具死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钢琴教师的变态,而是在一个男人的心中,一个女人的地位如何从女神沦落到娼妇、玩物的整个过程。这一点同《十诫》中的第6集异曲同工,但其实后者稍嫌做作,而《钢琴教师》则太现实。演员的表演入木三分

23分钟前
  • 白绳
  • 力荐

男主角像方力申气质的吴奇隆。

25分钟前
  • 飞天PP猪
  • 推荐

哈内克折磨观众的功夫确实是一流,所有情色场面的长镜头都让人脑门充血目不忍视。压抑下的变态或许大家见得也多了,但这个确实相当⋯⋯于佩尔的演技让人折服!一出场就充满了绝望的气息。。。片头片尾很喜欢

3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再不要看第二遍。

33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刻骨孤寂

37分钟前
  • 耳朵。
  • 力荐

很早之前看过一遍竟然都没有了印象。哈内克的慢节奏拍“多样化”的性爱还是挺合适的,与紧凑的燃烧的激情相反,在有空隙的tempo中才能流出真实的性爱。只是觉得故事放在德国(至少是德语区)更合适,不知道为什么改编成了法国,是因为女演员么?我还是不太能相信法国人会如此压抑。

40分钟前
  • Spring
  • 推荐

所以我说嘛,搞艺术的文艺女青年,口味最重了。

42分钟前
  • 小艺
  • 推荐

“就算我有感情,也绝对战胜不了我的理智。”艾丽卡最终却败给了自己的感情,也道出了这个社会的男权主导地位。哈内克的镜头总是很扎实,电影里多次出现的门也颇有象征意义。更是从此喜欢上舒伯特。

46分钟前
  • 凉水
  • 推荐

神經病!

51分钟前
  • Griet
  • 还行

哈内克代表作,2001戛纳评审团大奖。极度压抑的情欲与扭曲的施虐-受虐情结,家庭与社会权力关系中的控制与反控制。于佩尔内敛而扎实的演技让人不寒而栗。母女间的畸形关系总令我想起[魔女嘉莉]。灰白冰冷色调,长镜头中的性爱与虐待戏(厕所,两场自残,碎杯,强暴),框中框与囚禁构图。(8.5/10)

5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她根本不懂得爱也不懂得性,甚至连生活也不会,在母亲的过度钳制和“隔离”之下,她成了一个无法接受伤害的女人。在经历过一次伤害之后,便觉得世界已经坍塌,于是她选择了死亡。过度压抑后是情绪的爆发,而结局却是内心的崩溃。

5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这类蛋疼扭曲又变态的伦理片真是法国电影永恒的主题,并没有太出彩,我也烦躁地不想去理解他藏在这个故事下面的都是些啥。这个导演在八年后拍出了白丝带,从各种方面说都是巨大的进步。

1小时前
  • 流空破刃
  • 还行

我真是腻了这种把主角设定为生长在残缺家庭,不懂自我救赎而扭曲了人格的电影。

1小时前
  • A-sun*
  • 还行

不在压抑中恋爱就在压抑中变态。

1小时前
  • 秋熙
  • 推荐

于佩尔演技的巅峰之作。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压抑导致扭曲,扭曲引发变态

1小时前
  • 艾小柯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