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

完结

主演:于和伟,张桐,张晚意,马启越,马少骅,朱刚日尧,曹磊,夏德俊,周显欣,杨景天,杨杏,张思乐,毕彦君,武笑羽,卢易,高爽,牟星,张露,岳鹏飞,查文浩,唐旭,林俊毅,侯京健,何政军,刘琳,徐敏,尹铸胜,卫仑,沈琳珺,迟蓬,封新天,侯煜,谭洋,郑昊,舒耀瑄,朱泳腾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觉醒年代 剧照 NO.1觉醒年代 剧照 NO.2觉醒年代 剧照 NO.3觉醒年代 剧照 NO.4觉醒年代 剧照 NO.5觉醒年代 剧照 NO.6觉醒年代 剧照 NO.13觉醒年代 剧照 NO.14觉醒年代 剧照 NO.15觉醒年代 剧照 NO.16觉醒年代 剧照 NO.17觉醒年代 剧照 NO.18觉醒年代 剧照 NO.19觉醒年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觉醒年代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剧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觉醒年代的百态人生。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批名冠中华的文化大师和一群理想飞扬的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充满激情、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X医生:外科医生大门未知子第6季转角遇到爱邻家女优我的土地我的家1920:邪灵重现大卫·林奇:艺术人生英烈的岁月局中人蛇少女我怀孕了韦恩第一季海底怪客罪后真相顾大嫂与孙新当哈利遇到莎莉(粤语版)滴血红宝石莫斯科离大同不远银河护卫队3一号化妆间维京小战士和神剑雷霆卡丁小情歌奔流到海逍遥骑士堕落第一季疯子老爸风之信梦想光荣宇宙狙击神枪手与咖喱鸡神奇2013我们的黎明新上海滩(粤语版)天地无容请你记住我新兵正传3:蛙人传爱在布鲁克林桥捉迷藏摩天大楼2020梨子树杨光的快乐生活2科搜研之女 2022解码安妮·帕克撒哈拉1995

 长篇影评

 1 ) 内容客观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该剧作为一部以历史大事线条为脉络的电视剧,其前提就是客观公正尊重历史,但就很多细节而言,不够尊重历史事实。

如二十一条的签订,并没有客观的展现出谈判的全过程(谈判旷日持久,北洋政府做了很多努力),没有展现出北洋政府的无奈和辛酸(日本政府要求谈判过程中严格保密,让北洋政府无法通过国际压力和国内舆论创造谈判优势),北洋政府无意签订协议,在谈判的整个过程中,事实上只接受了其中的十一二条,并没有接受二十一条,丧权辱国的很多协定都没有接受,基本上超水平完成了任务。

但是本部剧一开始就先入为主的定性,居然表现出袁世凯乐意接受二十一条的态度,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把整个国家整个时代的悲哀强加到某个人某个政府身上,让人对这部剧大失所望。试问在那个大环境下,哪个政府哪位领导人可以做到完美或者说更好,不了解真正的历史,只看官方定性的历史去拍电视剧,剧组没有自己的思考,无法也无能去反应真正的历史。

剧中很多内容都不客观,无法展现事实上的大时代,只能说电视剧大众化趋势无法阻挡。

 2 ) 《觉醒年代》:去完成未完成的革命

(本文刊载于澎湃新闻“有戏”栏目,原文链接://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135159

2月1日,期待已久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在央视一套开播。该剧时间跨度大致为1915年袁世凯复辟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可以视为一部剧版的《建党伟业》,相比于电影受制于篇幅,长达43集的电视剧可以更细致地把历史进程的宏大叙事与细微处的社会众生相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讲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诞生。

这部剧的剧名叫《觉醒年代》,1915-1921年的六年时间,恰恰是一个由迷茫走向觉醒的年代。近代中国的历史,始终无法拒绝回答一个问题:“中国该往何处去?”国门被迫打开以来,不同时代先进的中国人至少知道中国应该“自强求富”、应该“维新变法”、应该“共和革命”,甚至是不那么先进的义和团,也知道要“扶清灭洋”,这是他们给出的回答,对于他们来说,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条路怎么走下去?

然而对于1915年的中国人来说,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艰难。当袁世凯的北洋政府撕破辛亥革命虚假胜利的外衣,当年曾以为革命胜利就可以救中国的中国人才发现,走政治革命的道路救不了中国。

这样的惨痛局面不禁让当时的人们沉思。

“路在哪里?”

“这样的国家,还有救吗?”

公历1912年2月12日,是大清宣统三年的最后一天,寒风凛冽,紫禁城里的隆裕太后“外观大势,内审舆情”,“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三天后,南京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这是袁世凯此前早已和革命党人达成的约定。袁世凯按照约定劝退了清朝皇室,革命党自然要履行承诺,将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

革命,“胜利”了。中国,“共和”了。

当君主专制制度这个让中国积贫积弱的“罪魁祸首”被推翻,中国的富强仿佛已是指日可待,可以训练一百万新式军队,也可以修建二十万里铁路,人与人见面不用跪拜,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然而很快,历史就无情地碾碎了这番美好的愿望,袁世凯废除约法、绑架国会、镇压二次革命,还把自己运作成了终身制的、不受约束的“大总统”,在“共和”的外衣下,包裹着的还是专制主义。中华民国的庙堂之上,还是大清的官僚,总统是大清的内阁总理,军官是大清的将领,地方的都督是大清的巡抚,至于人民——那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恐怕只知道黄龙旗换成了五色旗,“大总统”不过是换了个称谓的“皇帝”,山野之间,甚至还用着光绪的年号。

“共和”的中国,依然贫苦不堪、羸弱不堪,财政全靠出卖主权,国家依然遭受着列强的肆意欺凌。

先行者们回过神来了:“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革命,胜利了吗?中国,共和了吗?

《觉醒年代》的第一场戏,是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今天我们谈起“二十一条”,总是会在前面加上“丧权辱国”的定语,它比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以来的每一部不平等条约更加危险,因为这一次,日本人的目的不再仅仅是“割地赔款”“开埠通商”,而是要趁着西方列强忙于世界大战的空隙“灭亡中国”。如果说1895年割让台湾时,大陆人还无法切身体会台湾人民的痛苦,那么这一次,则将痛苦摆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二十一条”里的部分条款。

“在中国中央政府,须聘用日本人,充为政治财政军事等各顾问。”

“所有中国内地所设日本病院、寺院、学校等,概允其土地所有权。”

“须将必要地方之警察,作为日中合办,或在此等地方之警察署,须聘用多数日本人,以资一面筹划改良中国警察机关。”

“中国允将接连武昌与九江、南昌路线之铁路,及南昌、杭州,南昌、潮州各路线铁路之建造权许与日本国。”

日本公使并且表示,如果袁世凯不接受“二十一条”,“将以东北模式接管山东”。

很显然,这样的条约一签,国将不国。面对日本的威逼利诱,袁世凯最终还是同意了,虽然他拒绝了最苛刻的部分条款,也在具体的执行中消极抵制,但仍然激起了海内外中国人的熊熊怒火。

这一场短短的开场戏,既由签约导致的民怨沸腾引出了这部剧的主要人物——李大钊、陈独秀,同时也由“二十一条”中“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的条款,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埋下了伏笔。

第二场戏则转到了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群情激奋的聚会现场,这里既有李大钊、高一涵这样的留日学生,也有陈独秀、章士钊等因为二次革命失败流亡海外的革命党人。这两种人的形象都是在同类题材的影视剧里经常出现的,在以往的印象中,那个年代的留学生都是满怀着一腔热忱向西方列强寻求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药方的,毕竟只有这样的人,才值得被铭记在历史上。

然而,在《觉醒年代》这部剧中,还存在着那个年代的第三种人。

近代中国早期的海外留学生,大多是朝廷选派的穷苦幼童,既能给自己谋个出路,也能学一些西洋先进技术报效国家,那个时候,稍有些资本的家庭都不会鼓励孩子走这条路,毕竟通过读书、参加科举就能考个功名,确实没有必要远赴异国他乡吃苦受罪。

然而,随着科举制度被废除,传统读书人的上升通道不再对后来者开放,后科举时代的新体制里,出洋留学再回国,成了读书人,特别是官宦子弟新的进阶之路。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的胡适先生,在其1910年写给母亲的家书中也表达了这样的想法:“吾家家声衰微极矣,振兴之责,惟在儿辈。而现在时势,科举既停,上进之阶,惟有出洋留学一途。”

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为谋身进阶而出洋留学的群体必定也不是少数,可能因为这些对历史进程无所助益的人没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所以我们今天回顾这段历史,看到的只有领风气之先、开时代先河的新青年们,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觉醒年代》的编剧虚构了一个跳梁小丑般的反派角色形象——张丰载,将当时形形色色的“第三种人”集中表现在这一个反派角色身上。

这样的设计其实是非常讨巧的,可能张丰载在剧中所做的一些具体的事情在现实里是不同的人所为,但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同一类人”,作为反派,对于剧情的作用主要是制造冲突、推进情节,同时也为正面角色做一个衬托。将一个时代诸多反面行为放在一个角色身上,既不需要将过多的笔墨用在“工具人”身上,同时也远比设计多个同类角色更能表现一种“反派的连贯性”。

在中国留学生的聚会现场,当李大钊为国难当头而慷慨陈词、仰天悲愤时,张丰载便阴阳怪气地嘲讽;在归国渡船的甲板上,面对惨遭日本人欺辱的中国同胞,陈独秀等人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张丰载和他的同伴们在一旁看热闹,唯恐天下不乱。一番反衬,为己与为国的境界之分就显露无遗。

从前两集张丰载的只言片语中,观众可以窥见这个角色的人物画像:公费留学的官宦子弟,在旧官场有些背景,投机钻营,年轻但守旧,品行低劣。

当然,反派角色的设计也是为了服务主线情节的发展,在《觉醒年代》中,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进步人士是这部剧的主角,也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主角。

张桐饰演李大钊

于和伟饰演陈独秀

那一年,李大钊是早稻田大学的学生,陈独秀因二次革命失败在日本流亡,两人因这场声讨袁世凯的留学生聚会而相识,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点燃了漂泊异乡的年轻学生心中积压的情绪,慷慨悲愤的革命者、新青年毅然决定回国。

“回国做什么?”

“救国。”

“怎么救?”

“不知道。”

今天的我们作为后世人,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农村包围城市,实行土地革命,广泛发动群众,支部建在连上,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但是,我们必须同样清楚地知道,这一条正确的道路不是知识精英在书房里坐而论道论出来的,也不是演说家在集会上讲出来的,而是历经了百余年血与火的锤炼,在一次次的失败与牺牲中闯出来的。

只有闯出来的,才能知道哪一条路是正确的。对于1915年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来说,他们还看不到多少希望,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行。

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轰轰烈烈,但归根结底还是精英阶层的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博弈与斗争,精英们觉醒了,民众,依然沉睡着。

当革命先行者为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的闹剧口诛笔伐时,乡村市井之间的老百姓至多能看懂一个“城头变幻大王旗”,庄士敦在《紫禁城的黄昏》中记录了张勋复辟时的北京老百姓的反应:“宣统皇帝在登基不到两个星期后,再次退位,回归隐居生活。那些飘扬在北京城的龙旗再次被认真地折好,以便有一天,如果皇帝再度归来,它们能再次挂起。”

当先进的知识分子们可以不事生产、坐而论道的时候,占了中国人口最大比重的劳动人民,却还要为一衣一饭这样的基本生存需要苦苦挣扎,甚至卖儿鬻女,这样的惨剧却是当时底层社会的日常。

不彻底的精英革命,救不了中国。

目睹了精英革命如何走向失败的李大钊、陈独秀终于意识到,要想真正地挽救濒临危亡的中国,就必须要唤醒作为大多数的普通民众,他们是农民、工人、贩夫走卒,只有将新的革命建立在这些他们参与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将革命进行到底。

回到国内的陈独秀用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后来被他们称作“德先生”“赛先生”的“民主”与“科学”,创办了一本杂志,就是后来一枝独秀的《新青年》。

《新青年》(LA JEUNESSE)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

一个“新”字,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这份刊物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向往。这是陈独秀在他过去看到的失败中总结出的教训,他认为,“只有在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觉醒之后,只有在旧社会和旧文明有了根本的改变之后,中国才有摆脱军阀桎梏的可能,若没有一种新的出版物,这种解放是不可能达成的。”

后来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也就此发端。当浅显易懂的白话文取代了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当生动形象的白话小说取代了深奥枯燥的学术论文,当工人夜校、农民讲习所将文化与思想带给了底层的劳动人民,社会才能真正改造,民众才能真正觉醒。

侯京健饰演毛泽东

此后的历史我们都知道,当这一切都准备就绪,十月革命万里之外的一声炮响,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而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则在中国社会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巨浪。

 3 ) 从《走向共和》到《觉醒年代》

剧作水平大概倒退了三十年。

但是不妨碍《觉醒年代》仍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

尤其是像我这种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物不太了解的观众,看完本剧,能对在民国初期蓬勃发展的新文化运动有一个比较感性的了解。

不过,我其实是被鲁迅出场的镜头吸引才真正开始追这部剧的。

人血馒头的典故,只要是读过《药》的人,看完这段戏都会有切肤感受。

新文化运动在这种国民群体性麻木食用人血馒头的背景里显得尤其重要。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在本剧被塑造出了一种文化人的天真和执着,要打倒旧文化,要提倡全员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要“二十年不谈政治”,而李大钊,则被赋予了和工人阶级打成一片的重任。

巴黎和会山东要被划给日本的时候,陈独秀发现不谈政治不行,想要在当时软弱的国民政府撑起的中华民国下谈解放思想基本是个空谈,新文化运动虽然意在解放思想,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支持,这种解放思想毫无实际操作空间。

所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这部戏把一群爱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过程描写得很细致,这是我认为它值得一看的原因,而更有一些镜头剪辑手法走了一种快速蒙太奇切换,比如青年太祖出场的镜头,简直像一部隐喻极强的哑剧。

《走向共和》结局的时候是张勋复辟,而《觉醒年代》刚好和它做了衔接,陈独秀和李大钊一起进入北大供职的时候,正好遭遇了张勋复辟。

本来它们大概可以一起成就中国近代历史剧的典范,但是《觉醒年代》显然远逊色于《走向共和》。

我对《走向共和》里有一个镜头印象非常深刻:李鸿章在不得不去签署马关条约之前,在家中慢条斯理的细嚼慢咽一只三黄鸡。

对比《觉醒年代》里中国几位外交官在巴黎和会现场就像打了鸡血一般的愣头青表现,天壤之别。

《觉醒年代》剧本最大的问题是把那个年代的人拍得过于激情澎湃了,就好像每一次普通的对话都是在作革命演讲,旁边有无数个摄像机录下来要作证据一样。

二十来岁的大学生激情澎拜,三十来岁的老师们激情澎湃,五十来岁的校长还是激情澎拜。

不过有一个角色脱离了这种千篇一律,辜鸿铭。

辜鸿铭的那篇《中国人的精神》的演讲,简直全剧最佳。

“你们的辫子是无形的,留在心里。”

这部戏很多演员的表演都像在朗读,让人很出戏,但辜鸿铭没有,他简直就把一个精通八国外语但不肯剪辫子的清朝遗老形象活灵活现的表现了出来。

可惜他是一个戏份非常少的配角。

本剧还有一个巨大的缺陷是配乐,动不动就宏大的音乐起,让人时时怀疑时不时剧作实力实在太差演员实在没办法好好演出水准,只好让音乐来填充这种剧作上的弱势。

但是无论如何,仅仅当作了解历史的剧来看,还是可以一看。

腾讯爱奇艺双平台播出,但是跟随央视的播放节奏,时时停播,所以迟迟没播完,想看可以一跟。

from

 4 )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27年3月6日,党国元老吴稚晖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闲谈,在坐的有同为元老的钮永建、民主人士杨杏佛和共产党员罗亦农。吴问陈:“那末据你判断, 列宁的共产, 行在中国要若干年呢?”陈答:“20年足矣!”吴惊骇至极:“那末岂不是国民党的寿限 , 止有十九年 , 便要借尸还魂了呢!”罗责怪陈过于直白。举座默然。

1927年3月27日,吴稚晖在前一日的日记中详细记下了上一段对话,在联络蔡元培、李石曾、张静江等元老后,于夜间进入蒋介石行营,游说蒋介石与中共翻脸。4月2日,有意避开国民党内的中共党员和同情者,致信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要求查办中国共产党。

1927年4月6日,在列强支持下,张作霖之末代北洋政权包围并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及其夫人赵纫兰并长女星华次女炎华被捕,长子葆华恰巧外出,迅速被挚友周作人、沈尹默等人掩护起来,先藏于沈尹默弟弟沈士远家,后因周作人夫人是日本人且沈家离侦缉队过近,藏于周作人家。由于李大钊是北京大学教授,社会各界积极营救,张作霖虽有列强支持与苏联断交,剥夺李大钊等人受到的外交豁免权庇护,但仍面临很大压力。为此他给北洋系将领如张学良、张宗昌、孙传芳、吴佩孚、阎锡山等发电征询意见,除阎锡山没有回复,其余将领都主张立即正法。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亦给张作霖发来密电,建议“速行处决,以免后患“”。

1927年4月12日,在江浙财阀和国民党西山会议派支持下,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28日,有“南陈北李”之誉的李大钊于北京英勇就义。当日晚上,赵纫兰母女三人被释放出狱回家,但却对大钊先生已经牺牲的消息一无所知。次日晨,李大钊的舅舅周玉春上街买报纸,看到了李大钊被处决的消息,嚎哭回家。《晨报》记者记述:“李妻闻耗,悲痛号泣,气绝复苏者数次,病乃愈加剧,以致卧床不走。小儿女绕榻环立,其孤苦伶仃之惨状,见者莫不泪下。”身为创党元老的李大钊,身体力行,长期深入农工,就义后家贫无力打点军阀政府以求安葬,只能暂茔长椿寺,由警察看守 。赵纫兰等人被强行递解回河北老家,李葆华在周作人、钱玄同、沈尹默等人支持保护下远赴东洋留学。挚友白眉初(地理学家,最先在地图上划定南海“九段线”)本拟为大钊先生送葬;京师德昌杠房掌柜伊寿山虽平生“最恨共产”,却敬佩大钊先生学问人品,只以半价出售柏木寿材一幅(古之帝王礼“黄肠题凑”就是柏木),并亲自帮忙入殓;军警不许,横加干涉,伊寿山被捕,多方保释方才出狱。

1927年6月25日,陈独秀长子,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陈延年被捕,自称是工人陈友生路过,转托亚东书店经理汪孟邹营救,汪请托胡适,胡适念及老友长子,携汪请陈独秀“老友”兼陈延年“老师”吴稚晖帮忙。当年陈延年在法国留学时曾受教于吴稚晖讲授的无政府主义,后入中国少年共产党,吴稚晖写信与上海警备司令杨虎,恭贺其捕获共党“巨匪”陈延年,陈延年身份暴露。

7月2日,陈延年被处决于龙华,4日汪孟邹和胡适才于申报得知自己求错了人,抱憾终身。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有杨虎致吴稚晖手书:“稚晖先生赐鉴:昨奉手教,过承嘉许,虎受宠若惊,敢不益加奋勉。逆党奸恶,人天共愤。陈延年阴鸷凶狠,巨憝中之巨憝也。洵如长者所示,第其狡诈百出,趋避多方,经虎煞费心思,卒得就擒。”

1928年4月15日,中央政治局委员罗亦农被捕,21日于龙华英勇就义。

6月6日,陈独秀次子、时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的陈乔年于枫林桥英勇就义,陈独秀长女陈玉莹携三弟松年再次奔赴上海,欲为二弟收尸而不得。一年之内,长兄与二弟相继被捕就义,玉莹悲愤之下,于上海呕血而死。

同年,东北易帜后,原效力于北洋政权的京师高等审判厅推事王振南被蒋介石赏识,以其处理李大钊之功劳,任命其为上海第一特区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月支薪400大洋及办公费400大洋。

1931年2月7日,王振南主持杀害了“龙华二十四烈士”,死难烈士包括林彪堂兄林育南、我党首批53名党员之一的何孟雄、左联作家柔石等。同年新任司法部长罗文干闻听上海有此月入八百大洋的肥缺,欲为同党谋取,问于次长郑天锡,郑次长答曰“此蒋委员长之人也,不可轻动”。

1932年10月15日,由于叛徒费克勤检举,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费克勤之小姑母即费侠,1931年因顾顺章叛变被捕,费侠被捕后亦叛变,后嫁与中统特务头目徐恩曾。早在“中东路事件”时期就被开除党籍,后又被动成为托派分子,但陈独秀仍然战斗在反帝反封建反投降一线。虽然有章士钊为其辩护,国内外文化名人为其求情,最后被以“危害民国罪”判处徒刑13年。

1933年4月,重病且自知不久在人世的李大钊夫人赵纫兰携幼子弱女登门拜访李大钊昔日北大故友以求全李大钊身后事。由沈尹默、周作人、胡适等人发起,每人捐款20大洋,梁漱溟、鲁迅等人捐款50大洋,戴季陶捐款100大洋,陈公博捐款300大洋,汪精卫捐款1000大洋,为李大钊在北京万安公墓购置墓地,并预留赵纫兰之墓地。4月23日,我党地下组织为李大钊举办公祭并送葬。《晨报》4月24日报道:灵前挽联“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恨;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堪”;妇女联合抗日救国会送挽联“南陈已囚,空教前贤笑后死;北李如在,哪用我辈哭先生”;白眉初送挽联“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张申府送无字布幛一付,仅在上款书“守常先生不死”,下书“张崧年”。由刘半农先生敬书 《故国立北京大学教授李君墓碑》 ,惜乎不出数日,被军警破坏。

5月28日,赵纫兰病逝,被葬于李大钊之侧,鉴于上月所书墓碑已被军警破坏,刘半农先生再次为李大钊先生与赵纫兰女士书写墓碑,仅书讳字、籍贯、生卒年月日及立碑子女姓名。三年后,中共河北省委追认赵纫兰女士为共产党员。

1933年4月26日,由瞿秋白先生执笔、鲁迅先生修改标题及部分内容并署名的杂文《大观园的人才》发表于《申报·自由谈》,开篇第一句:早些年,大观园里的压轴戏是刘姥姥骂山门。那是要老旦出场的,老气横秋地大“放”一通,直到裤子后穿而后止。当时指着手无寸铁或者已被缴械的人大喊“杀,杀,杀!”那呼声是多么雄壮。所以它——男角扮的老婆子,也可以算得一个人才。这句话说的就是倚老卖老的吴稚晖,名为革命,实为民贼。

1933年6月18日,因长期协助共产党活动和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加之九一八后批评国府不抵抗政策,杨杏佛与其子杨小佛于法租界中央研究院分院路口被蓝衣社(军统前身)特务暗杀。特务从四角对汽车射击,弹如雨下,司机当场身亡,杨杏佛身中三弹仍将杨小佛死死保护在身下,附近汽车行的外籍雇员贝柯克闻枪声赶来营救,总算是保下了杨小佛。杨杏佛先生一直是人民解放事业的支持者,曾营救过被捕的陈赓、丁玲、廖承志等人。两日后,鲁迅先生不顾特务威胁,走出家门参加公祭,并送挽诗: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变。据陈独秀表弟兼一生的追随者濮清泉后来回忆,消息传进监狱的高墙后,陈独秀托人准备了点酒菜,先斟满一杯酒,高呼:“大革命以来,为共产主义而牺牲的烈士,请受奠一杯,你们的深仇大恨有人给报了。”于是他把酒酹撒在地上。又斟了第二杯,呜咽起来:“延年啦,乔年,为父的为你俩酹此一杯!”老泪纵横,痛哭失声。

1937年8月23日,国民政府以“爱国情殷”为由,提前释放陈独秀。蒋介石以朱家骅为使,提议供给每年十万元,由陈另行组党并出任劳动部长,被陈言辞拒绝。

1937年9月10日, 张闻天、毛泽东致电林伯渠, 提出了对陈独秀等人的原则:“ (甲 ) 我们不拒绝同过去犯过错误而现在真心悔悟, 愿意抗日的人联合,而且竭诚欢迎他们的转变 。 (乙 ) 在陈独秀等托派分子能够实现下列三条件时, 我们亦愿与之联合抗日 。 (一 ) 公开放弃并坚决反对托派全部理论与行动, 并公开声明同托派组织脱离关系,承认自己过去加入托派的错误 。 (二 ) 公开表示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 (三 ) 在实际行动中表示这种拥护的诚意 。 (丙 ) 至于其他关系,则在上述三条件实现之后, 可以考虑。早在1932年,因托洛茨基提出要以苏联为轴心、保卫苏联等损害中华民族利益的理论时,陈独秀就已经与托派远离。董必武作为中央特使劝说陈独秀写检查回归延安(王明回忆录中称当时中央已准备接纳陈独秀回归,具体不可考),但彼时王明等人已回国,秉承共产国际“肃托”旨意,又虑及陈独秀长期反“左,”在文化界、理论界和知识分子中的威望太高、革命资历太老,于是在报刊上诬其为“汉奸”、“日本特务”。陈独秀也虑及自己年龄太大、资格太老,回归了不仅无法为革命做贡献反而是党的累赘,于是拒绝。又因长期宣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被自诩“世界主义”的托派开除。革命三十年,书生陈独秀最终回归书生。

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在重庆开始办公,各路要人聚集上清寺。据汪伪要人心腹、汉奸金雄白在回忆录中提及“有一天,汪氏在重庆上清寺的官邸宴客,与宴者都是中枢的重要人士。酒至半酣,大家不免谈论到当前的局势,人人为了累卵之危,情绪不免有了些冲动。突然,座中被人视为政坛上泰山北斗的党国元老吴稚晖,趋向汪氏的座前跪下了,无限悲戚,无限激动地对汪氏说:"救救中国吧!悬崖勒马,能救中国的也只有你了。怎样去结束这不利的战事,你有你对党国的责任,不应为了一己求自全自保之私,再这样袖手旁观下去!"汪氏为吴氏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弄得错愕不知所措,于是也只好离座对跪,彼此握手欷歔。阖座看到这情形,没有一个不为这悲凉的场面所感动,有人甚至于随着泣下沾襟。当时唯一看到这戏剧化的场面而感到高兴的,是汪氏尚在稚龄的幼女公子季筠,她不曾看到过她父亲下跪,她还真以为是席中酒后的馀兴呢!事后汪夫人陈璧君还责备汪氏说:"满堂宾客,相对长跪,像是在做戏,还成个什么体统!"汪氏长叹了一声说:"这老头子倒是为国家,他既然那样的做,难道教我仍独自高坐堂皇,生受他的一拜吗?"”汪精卫后来投敌叛国某种程度上还有吴稚晖“这一拜”的功劳,不过汪精卫没想到的是,等他真的当了汉奸去“和平反共建国”了,吴稚晖又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写了《《卖国贼是世界上最丑恶的毒物——汪精怪夫妇因学 二等娟妓而甘之》一文痛斥汪精卫。汪精卫固然丑恶,吴稚晖似乎也不能例外。

1938年7月,陈独秀避居重庆江津,靠朋友接济和为报纸撰稿为生。抗战军兴,民力维艰,昔日老友或困顿如斯或闭门不纳,陈独秀一家也是果腹甚难。叛党的张国焘受蒋介石、陈立夫等人委托,多次前来馈赠巨款,均被拒绝。

1939年1月17日,李大钊挚友钱玄同在北京因脑溢血逝世。抗战军兴后,北平诸多大学南迁,钱玄同因肺结核不良于行,留在沦陷区为了守护北大与日寇斗智斗勇。因李大钊长女星华欲携带弟妹奔赴延安,钱玄同四处奔波筹措资金并变卖李大钊昔日藏书,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多方奔走为老友尽最后一份心意后,终于病重逝世。三子秉穹,与同学游戏“桃园结义”,行三且体壮,故称“三强”,玄同闻之,大笑抚然,遂许三子改名“三强”,后留学法国,受教于诺奖得主小居里夫妇,为新中国两弹元勋

1942年5月27日,隐士陈独秀病逝于江津,当地士绅百姓不顾特务压力,为其送行。吴稚晖欢欣送挽联:思想极高明,对社会有功,于祖宗负罪,且累董狐寻直笔;政治大失败,走美西若辈,留楚口如斯,终输阿Q能跳梁。上联称赞其学术成就但称其数典忘祖,正史不容,下联则说其跟阿Q一样,是个跳梁小丑罢了。倒是与陈独秀同为乡党,同为辛亥义士,同为新文化运动旗手,同为创党元老,同为革命献出两子一女,同在特殊年代远走江湖的高语罕送的一幅挽联评价精到:喋喋毁誉难凭!大道莫容,论定尚须十世后;哀哀蜀洛谁悟?彗星既陨,再生已是百年迟。

1945年4月21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作《“七大”工作方针》的报告。毛泽东这样评价陈独秀:“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我们那个时候学习作白话文,听他说什么文章要加标点符号,这是一大发明,又听他说世界上有马克思主义。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他创造了党,有功劳。”同时也指出:“北伐胜利,轰轰烈烈。可是这一时期的末尾一段,我们党搞得不好,出了一个陈独秀主义。后来,陈独秀反对我们,搞成托陈取消派,走到反革命方面去了。

1949年2月24日,吴稚晖从广州避居台北,距当年与陈独秀闲聊不满22年,国民党已是兵败如山倒。

1949年5月24日,上海警备司令部第三大队特务副队长阎锦文在杨虎的指挥下营救出了民主人士张澜和罗隆基。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上海即将解放,杨虎自知国民党大势已去,决定投诚。

1953年2月13日,上海市军管会决定,亚东图书馆停业,所有陈独秀及托派书籍一概没收、销毁。从汪孟邹1903年在芜湖创立科学图书馆,到1913年在上海创立亚东图书馆,历经半个世纪的亚东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鲁迅先生曾在《华盖集续编》中赞之为“我以为许多事是做的人必须有这一门特长的,这才做得好。譬如,标点只能让汪原放(汪原放是汪孟邹之侄,由陈乔年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做序只能推胡适之,出版只能由亚东图书馆”。这家小小的出版社虽不像商务印书馆那样知名,但是却出版了中国最早的采用现代标点的古典小说、中山先生之《孙文学说》的最早版本、中山先生之《建国》杂志初发行、校对印刷《新青年》(《新青年》是群益书社出资,校对印刷以及合订本的版权均归亚东)、中共中央最早的机关报《向导》等等,瞿秋白先生的手稿也由汪孟邹保存至建国后上交国家。同年,这位近代史上丝毫不逊于张元济的出版家汪孟邹在郁郁中去世。

1953年10月30日,吴稚晖病逝于台北,骨灰撒入金门海域,蒋介石送匾额“痛失师表”,立半身铜像一座,该铜像于蒋介石逝世后陪祀于中正纪念堂。

1955年12月,潜伏上海6年有余的刽子手王振南被发现,1957年12月13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举行公审大会,宣判王振南死刑,立即执行。

1958年,杨虎长期不满自己的待遇,加之大饥荒初现,海峡对岸蒋介石叫嚣着要“反攻大陆”,于是写信与蒋介石,称此时绝佳时机,自己可充内应,托日侨带出。此信于海关被截获,法庭上杨虎仍是十分嚣张,矢口否认,铁证如山之下,被判死缓。1963 年2 月,念其年老,抗战和营救民主人士有功,改判无期徒刑。1966 年3 月在 北京复兴医院病故。

1963年,因吴稚晖百年诞辰,立连基座达四米以上铜像一座纪念,于台北市敦化北路与南京东路交叉口处建立,成为当时台北市的地标之一。该像于次年落成。

1988年11月19日,吴稚晖铜像因政治气候变化,以阻碍交通之名义拆除,另行安放于台北士林至善公园,时任台北市长国民党人吴伯雄声称“不拆除圆环反而使伟人铜像背着交通混乱的沉重包袱;若拆除圆环能改善交通就该去做”。于是拆除了八德路、敦化北路口的蔣介石铜像以及相应的吴稚晖铜像。

2009年2月23日,原陪祀于中正纪念堂的吴稚晖半身铜像回归江苏武进故里。

2009年10月30日,陈独秀诞辰140周年之际,陈独秀纪念馆于故乡安徽安庆开幕。

 5 ) 最强献礼剧展播年,我们将看到多少个“毛教员”?

毛泽东的出场竟然是两分钟的奔跑。

在央视一套播出重大革命历史剧《觉醒年代》中,青年毛泽东以“跑男”的形象步入该剧的历史画卷中。在这两分钟中,毛泽东在雨中跑步穿过长沙街头,浑身淋着雨,却把怀中的几本《青年杂志》紧紧护住。

矫健而沉稳的身姿,非常符合年轻观众对于“毛教员”(这是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年轻网友对于毛泽东的一种昵称,亲切、平和而不失敬意)的想象。

雨中长沙街头呈现出的众生相,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整个画面又是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时代隐喻。

事实上,这只是一个转场镜头,重点要讲的是《青年杂志》出版以后,对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的毛泽东所产生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类似的剧情会直接打上字幕:长沙,然后是人物在谈话,《觉醒年代》这种写意的表达在同类剧中还是比较少见的。

但不得不说,这两分钟的“奔跑”,传达了丰富的信息,能够将今天的观众拉回到历史情境中,并且更加理解历史人物的选择。这是艺术表现手法所独有的魔力。也因此,尽管这段戏不长,却在网上引起了不少讨论。

我们注意到,在《觉醒年代》中扮演毛泽东的是青年演员侯京健。在过去的10年中,侯京健已然成为最具影响力的青年毛泽东的特型演员。但比起唐国强和王霙,侯京健这个名字显然还不够出圈。

1、青年毛泽东特型演员“双雄”

世界上本没有“特型”,演得多了,就成了特型演员。

在世的毛泽东特型演员中,王霙与唐国强最有名望。王霙从1991的电影《开天辟地》开始,演了30年毛泽东,唐国强从1996年电影《长征》开始,也当了25年特型演员。作为一个严肃的类型,演员与角色过于离谱的年龄差,显然是重大革命历史剧所排斥的。

《开天辟地》

因而,毛泽东的特型演员也在不断迭代中。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可以称得上是“史上最强献礼剧展播年”。作为标配,“伟人剧”在献礼剧占据很大比重,2021也成为毛泽东特型演员“八仙过海”的一年。

从作品体量来看,侯京健与王仁君毫无疑问是青年毛泽东的首选。

2009年,侯京健参演了电视剧《铁肩担道义》,首次扮演毛泽东,这是一部李大钊的传记剧,发挥空间有限。真正让他名声鹊起的,是2013年由他主演的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献礼剧《毛泽东》。在该剧中,侯京健与唐国强一起,完成了青年毛泽东、中年毛泽东的接力。

相比之下,王仁君就属于“后起之秀”了。2019年,他在电影《古田军号》中第一次扮演毛泽东。事实上,在此之前,王仁君也与“伟人剧”有渊源,他在电视剧《毛泽东》中客串了光绪帝,在电视剧《中国1921》中扮演萧子升。

王仁君和唐国强相似,在扮演毛泽东之前,戏路很宽,已经有不少作品——当然,作品的经典性不可相提并论。近年来,王仁君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军师联盟》中的曹植。

除了《古田军号》,在今年最重磅的献礼片《1921》中,他是当之无愧的男一号,合作演员还有黄轩、倪妮、刘昊然、王俊凯等。

相比起电视剧,电影在选角上就要在“特型演员”与“明星制”中做到平衡。在《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中,刘烨扮演了青年毛泽东,就是这种策略之下的选择。然而,已经43岁的刘烨再扮演青年毛泽东,显然说服力不足,于是新人就出头了。

侯京健与王仁君的“江湖地位”,也表现在一个“同题竞争”上。电视剧《红船》由总台央视出品,王仁君主演;而电影《红船:开天辟地》由中央党校与浙江省委宣传部牵头,侯京健主演。

2、唐国强为什么难以超越?

中生代演员两头占,同一个角色,既可以演青年,也可以演中年。但不管是黄海冰还是保剑锋,两人在特型演员路上都不够深扎。当市场“需求量”大时,他们就演一把毛主席。

佟瑞欣是近年来新杀出来的一位中年毛泽东特型演员。在2016年,他一下子在电影《难忘的岁月》《遵义会议》《勇士》,电视剧《长征大会师》中四次扮演毛泽东。

《长征大会师》

在总局牵头的重大题材剧《光荣与梦想》中,青年毛泽东由侯京健扮演,而中年毛泽东则花落佟瑞欣。那么,为什么不像8年前的《毛泽东》,使用侯京健+唐国强的搭配呢?

因为唐国强很忙。

近期,唐国强除了当总导演,自导自演了献礼片《开国将帅授勋1955》之外,还有《跨过鸭绿江》《大决战》《香山叶正红》《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四部剧。其中,不少项目都是疫情之后开工的,唐国强显然分身乏术。

每一个重大献礼节点,都会新出一两位毛泽东特型演员。比如,在建党90周年的2011年,是黄海冰(《开天辟地》)与谷智鑫(《中国1921》,谷智鑫之前也演过红色偶像剧《恰同学少年》)。

今年则是王雷。在毛卫宁执导的电视剧《百炼成钢》中,他起用了合作过很多次的演员王雷扮演了毛泽东一角,这是毛泽东特型演员中的新面孔。

让我们回到开篇,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管如何迭代,新出现的特型演员都没有唐国强那样的国民认知度呢?

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毛泽东只是唐国强演员道路的一次拓展。在扮演毛泽东之前,他已经留下不少传世角色,其中尤以诸葛亮、雍正两个角色最为经典。

第二,唐国强得到了“重大革命历史剧”高手王朝柱的认可,由他编剧的《开国领袖毛泽东》《长征》《延安颂》《八路军》《解放》《太行山上》《换了人间》等剧,都由唐国强主演。而这些剧,基本上都上过央一。在王朝柱与唐国强合作早期,央视是中国电视剧第一播出平台,这也增强了唐国强作为毛泽东特型演员的民间认可度。

第三,长期以来,重大革命历史剧在表现形式上缺乏创新。一般拍了也就拍了,播了也就播了,这种“内循环”逐渐让主旋律成为一种“政绩工程”。

从2020年开始,官方对于主旋律剧的定位变了。主旋律不仅要拍,而且要成为文化消费市场的“主流”。

在《在一起》《石头开花》《山海情》等剧中,我们开始看到主旋律剧创作在方法论上的嬗变。这一现象的表象,是市场型创作者都来拍主旋律,更深层次则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生态正在发生的变化:官方意识形态要重新争夺在大众文化中的“文化领导权”。

有人在的地方,就有主流的声音。这种声音,不仅是上面在“对牛弹琴”,更要的是被下面的人们心悦诚服地接受。从传播学来讲,这是一种更加务实的宣传策略。

或许这样,大银幕和小荧屏上的“毛教员”会更加鲜活,而特型演员这条路也更有了奔头。

文/杨文山

 6 ) 我必须吹爆!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首先要祝所有女性朋友们节日快乐。

今个咱们要聊的,是一部当下热播的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

我们今天能欢度妇女节、儿童节、劳动节等等节日。

都和这部剧里描述的历史息息相关。

为了刷这部剧,我还提前做了一些功课。

剧中出现的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角色;

以及《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事件,单拎出名字,个个家喻户晓。

稍微冷门一点的辜鸿铭、章士钊、邓中夏、易白沙等人,你肯定看着眼熟。

有些小伙伴估计这些年网上冲浪,也看过他们的故事。

图片为辜鸿铭

但真的讲清楚这些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还缺少佳作。

以往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们,更热衷于1921年乃至1937年之后的故事。

毕竟,里面可以穿插大量战争内容和我们熟悉的那批革命元勋,更容易吸引观众。

但这也造成了自辛亥革命到建党元年之间出现了一段历史留白。

而《觉醒年代》的出现,巧妙的填补了这块空白。

整部剧,横跨了1915~1921六年多时间。

以《青年杂志》(即《新青年》)的草创诞生为契机,引出了之后的一票历史大事件。

相比较后来连绵数十载的战乱,当时的中国面临一个更严峻的问题:

“未来在哪里?”

所以,本剧的一开头从“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讲起。

正如《茶馆》里的那句台词:“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对“共和”从希望到失望的落差,让所有人陷入迷茫,也让当时的中国变成一滩浑浊的死水。

《新青年》的出现,则如同深潭中落下的一颗石子,体量虽小,却激起一片涟漪。

因为它为中国带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

迷茫的中国犹如倒卧的狮群,潜力巨大又死气沉沉。

但终究会有人率先醒来,他也许孱弱,也许不值一提。

然而,他打破了寂静的黑夜,他站了起来。

以《新青年》为代表的这批人,正是第一批站起来的雄狮。

这是向迷茫宣战的开始。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这很热血,可听上去不还是说教嘛!”

在我看来,这正是《觉醒时代》在剧情处理中最成功的地方。

我管它叫“有大道理,更有小生活”。

在面对大事件时,我们能看到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元勋拍案而起的伟岸。

可下一个镜头,褪去伟人光环的角色,又会变成一个嬉笑怒骂的普通人。

大笔一挥便翻云覆雨的陈独秀,却偏偏搞不定家庭关系,站在台上有多风光,见到儿子就有多狼狈。

严肃英勇的李大钊,也会为了没钱吃涮肉,在孩子面前编出“吃肉塞牙”这种蹩脚瞎话。

北大校长蔡元培那句:

平时冶游,考试来了,才去翻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多寡,考试结束,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以此活动于社会……

直接给我看笑了,这不就是我自己嘛。

而倡导“新文化”的胡适,恰恰是包办婚姻的“旧人”,每天被辜鸿铭、黄侃等保守派“带恶人”编排段子。

“新文化”与“旧势力”在北大这个舞台上缠斗厮杀。

他们各持己见,围绕《新青年》明争暗斗,乃至磨牙吮血。

大家似乎都在寻找对方破绽,逮到机会便要推塔拿头破高地。

可在外敌当前时,他们又枪口对外。

面对英国大使朱尔典的步步紧逼,打出撒手锏的,恰恰是留着辫子的辜鸿铭。

可等外敌退散,继续编排段子大谈“新文化”幼稚的,还是辜鸿铭。

到此为止,我没有看到太多口号和说教。

也没有看到通篇英勇无畏或者挥斥方遒的大格局。

甚至觉得某个地方、某个角色、某个行为非常“没品”和“懦弱”。

可转头细品,关于中国未来的争论和思辨,已经浓缩进了讲台、餐桌、卧室、街巷这一方方小天地里。

对比不少传统主旋律作品宣讲道理的“泰山压顶”,分分钟梦回高数课堂。

《觉醒年代》也在宣讲,却更偏向“润物无声”。

就像剧情多次提到的“新旧之争”,各家泰斗各执一词公开辩论。

冲突和争论连珠炮一样摆在观众面前,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个金句破解杂乱如麻的逻辑。

这时候,“真理”和“道理”就成了推进剧情的核心,没它抬一手,大家就只能困在死局里。

此时,再把早已准备好的理论,或言辞激昂,或娓娓道来。

这才叫“顺理成章”、“上下而求索,终得之”。

剧情矛盾得到了解决,爱国主义情怀也在观众最轻松也最亢奋的时候印在了脑子里。

用这种方式得来的结果,还是简单的说教吗?

不,这就是不言而喻的真理。

在很多近代正剧里,对于旧时代的背景刻画很好,却总难以引起我的共情。

我琢磨了很久都不得其解。

但看完《觉醒年代》,或许给了我一个答案——这些表现都过于突兀。

要么,就是直接展现旧时代高层的腐朽,再用战斗夺取胜利。

要么,就是某地又出了一个“周扒皮”,它如何鱼肉乡里,又如何被“天降猛男”推翻。

虽然历史上,穷苦大众确有这样的遭遇,但看多了,总有股“套路”之嫌。

而《觉醒年代》换了一种新思路。

前面提到,它的背景是中国自辛亥革命之后最混乱也最黑暗的时代。

它在控诉袁世凯的窃国、张勋的倒行逆施、军阀拿国器做赌桌……

很多人知道这些事,但也仅仅停留在“知道”。

而《觉醒年代》在保留主线之外,又时不时的会穿插“街景”。

比如毛泽东同志登场时的这个场景:

没有任何多余的台词,一组不到五秒钟的镜头,已经把旧时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展现的淋漓尽致。

再比如“张勋复辟”回目。

闻听“皇上回鸾”的遗老遗少挂着假辫子弹冠相庆、黄龙旗漫天飞舞、“辫子军”横冲直撞。

似乎“重回帝制”才是民心所向,共和完犊子了。

但下一场,张勋倒台,满街都是“99新马尾巴和补子服大甩卖”。

这种荒诞,配上每逢大事必出场的猴子,两组镜头一碰。

观众欣然一笑:又是一场好猴戏。

一场场混乱的时代闹剧凑在一起,很容易就把观众代入那个变革的年代。

然后像我一样开始自动思考“旧社会真的会吃人”。

再然后,即便已经“剧透”完历史趋势的人,也会忍不住多想一下“怎么办”。

好的,尖锐的问题通过细节的刻画被抛出,后面自然是解题的思路:

从《新青年》开始,一群有识之士站了出来。

他们用自己的学识、知识和认知不断探索新文化、新思想。

而他们所总结出的观念、逻辑,又被不断精进改良,成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崛起的理论基础。

再后面,便是金戈铁马血与火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恰如历史向前,曲水流觞,水到渠成。

作为一部党政献礼片,在“建党百年”这个时间点播出,《觉醒年代》肩负“纪念建党大业”和“弘扬爱国传统”的责任。

毫无疑问,它做的非常好。

但于我而言,《觉醒年代》又有另一层深意:

疫情笼罩下的2020,让中国蒙受苦难,并一度成为众矢之的。

来自美国的狙击、印度的挑衅、BBC和CNN的谎言,加上国内个别跳梁小丑的狺狺狂吠、对岸某伪政权菠萝凤梨傻傻分不清的xx行为……

加之当下正处于改革开放转型的关键时期。

《觉醒年代》很多人应该看,并引起反思,和振奋进取之心。

尤其是这样的浑人更应该好好看看

如今的我们,有能力反击图谋不轨者!

也有能力享受本该是我们享受的权益,以及挺直腰杆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一切的前提,是因为我们有了一个强大的祖国。

《觉醒年代》现在已经逐渐更新至高潮部分,我也会继续追下去。

小伙伴们如果还想继续看我讲主旋律影视作品,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点播。

提醒一下,《潜伏》也算主旋律剧哦,我一直在等机会做解说。

这就看大家留言点赞了。

大家快动动小手指吧!

一个赞,就是一颗红心!

快让我知道有多少人爱看这种正能量爆棚的好剧!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阿翟

 短评

太浪漫主义了!每个人都如此激烈愤怒悲切,但又满是火焰希望与乐观!未来的中国会好吗?未来的中国当然会好!画面台词剪辑表演,无一不精!红色宇宙,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6分钟前
  • 碎碎念
  • 推荐

周树人出场那段,将他此生所揭露的一切通过短短几分钟展现得酣畅淋漓

8分钟前
  • 瓦尔达的气球
  • 力荐

主旋律都拍这么好,那些家长里短的狗血剧可以自尽了。

10分钟前
  • 小艮
  • 推荐

年龄越大越倾佩百年前为了国家民族的奋不顾身的革命者,他们才是最酷的年轻人,最纯粹的理想主义者,革命万岁!

14分钟前
  • 环形山
  • 力荐

觉醒年代,一语双关,以旧日之觉醒再唤今日之觉醒。

16分钟前
  • Will
  • 力荐

自己参与的,一定要五星

17分钟前
  • 贤人在野
  • 力荐

建议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必看片单

18分钟前
  • 般雨
  • 力荐

他出场时,真的叫人泪目。他来了,他们有救了。

22分钟前
  • 明之
  • 力荐

很应景。毕竟经历过2020年,我国青年终于看清了国内资本主义和欧美帝国主义的丑陋嘴脸。是一次新的青年觉醒。

23分钟前
  • Easley
  • 还行

豆瓣上天天为了点p大点的事争来争去的,对于这种曾经发生在我国的思想启蒙运动的激情年代却视而不见,思想是一切行动的指挥和纲领,对于革除旧念的难度之大,及其种种那个时代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不堪,反之对于当下迷惘可能更有一点星火之意吧,这部剧是真好。

24分钟前
  • #9|
  • 力荐

直接五星,因为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闹革命!

29分钟前
  • 力荐

清明节假期前开始补追这部电视剧,现已看到38集。如此现实主义地、细致正面地表现五四前后的中国觉醒历史,艺术地再现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一批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实属罕见!我这个年纪的观众都看得目不转睛、荡气回肠;更不要说对年轻人了,看了也应该是获益匪浅。就冲这个成功地再现百年前中国历史的成绩,就应该打五颗星!本剧在艺术表现上的优秀也令人敬佩。剧本好,演员好,舞美摄影好,导演更值得夸赞!我还没看完,忍不住先写两笔,希望没有观看或没有全看的人,快去看看这部好剧,你会大有收获!

31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今天的大多数青年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在政治课上死记硬背的那些他们自己根本不相信的东西,曾经真的被一群人当作毕生的理想信念去奋斗和牺牲。”

35分钟前
  • nana
  • 力荐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鲁迅

38分钟前
  • 伽蓝寺听雨
  • 力荐

教员出场那一段的表现手法真的是相当厉害了。“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毛润之就是一道光。

39分钟前
  • Été
  • 力荐

合肥延乔路的尽头就是繁华大道

44分钟前
  • momo
  • 力荐

100年前,李大钊就在长辛店对工人们高喊,要争取8小时工作制!

47分钟前
  • 夏天来杯冰豆浆
  • 力荐

他们最早醒来,然后最先死去。

49分钟前
  • 买椟还珠冠军
  • 力荐

我不懂现在豆瓣的剧评都是什么标准 剧中的很多话都是引自原文 这些都是可以在文献中查到的 我们一直说对历史剧的拍摄要尊重历史 那现在剧本已经很考究了还需要怎么再尊重呢 还有说动物意向 蒙太奇的评论的 这本身有什么问题吗 电影 电视剧不使用蒙太奇是要回到固定摄影年代吗

53分钟前
  • 102
  • 力荐

润之出场时的一段蒙太奇 让人惊觉 央视主旋律也能有这样的表现手段了?

55分钟前
  • Wayn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