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生花1991

HD中字

主演:伊莲娜·雅各布,哈丽娜·格雷格拉谢夫斯卡,卡里娜·谢鲁斯克,亚历山大·巴尔迪尼,瓦迪斯瓦夫·科瓦尔斯基,杰兹·古德寇,菲利普·沃特,桑德琳·杜马斯,路易斯·迪克勒,克洛德·迪内通,洛莱妮·伊万诺夫,吉约姆·德·东克戴克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9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两生花1991 剧照 NO.1两生花1991 剧照 NO.2两生花1991 剧照 NO.3两生花1991 剧照 NO.4两生花1991 剧照 NO.5两生花1991 剧照 NO.6两生花1991 剧照 NO.13两生花1991 剧照 NO.14两生花1991 剧照 NO.15两生花1991 剧照 NO.16两生花1991 剧照 NO.17两生花1991 剧照 NO.18两生花1991 剧照 NO.19两生花199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两生花199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两个少女,一个生在波兰,一个生在法国,同样的相貌,同样的年龄,她们也有一样的名字:薇罗尼卡。她们都那样喜欢音乐,嗓音甜美。波兰的薇罗尼卡非常喜欢唱歌,唱高音特别出众。她觉得自己并不是独自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想到一天她真的遇到一个样子跟她一模一样的女孩,可是她自己却在一次表演中心脏病发暴毙在舞台上。此时身在法国的薇罗尼卡正沉醉在与男友的欢愉中,突然她觉得特别的空虚难过。此后她的生活中便常常响起一段极其哀怨的曲子,她爱上了一个儿童读物作家。一次与男友聊天的过程中,她发现了在波兰拍的照片中,出现了一个与自己极为相似的女子,此时她才深深相信,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自己存在。沙哈达锁锁美同学@提不起劲赏金2016童党之金牌少年犯智取威虎山电影纪录片之打虎上山是我是我 俺俺一定要抓住无罪之日杏子女生爱女生王牌逗王牌国语版西部狂野爸爸的便当世界第一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玉昭令第一季倒影风尘三侠顶楼 第二季罗拉秘史善人长屋红花遍地开情怨陷阱不能犯芊叶长笙伏魔篇移动的枪口英雄无泪1984擦枪走火2016即便如此你仍会发誓爱我吗生存游戏车票中二病会传染身为女主角!难忘的一年:春天无敌铁桥三欲望都市十三个家庭名侦探学院 第五季动物园里有什么?残酷之旅东北五仙无间道第一季至尊对决意大利之旅火线第三季逆袭女神我的街区:弗里瑞吉

 长篇影评

 1 ) 《两生花》:当湖畔的艾柯吕斯说了话

作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代表作,《两生花》诞生时间刚好夹在了两个系列即《十诫》和“三色”(《蓝白红之蓝》 《蓝白红之白》 《蓝白红之红》)的衔接点上,有趣的是作为与导演合作多部影片的编剧皮耶谢维奇自己也没料到《两生花》可以在中国获得如此强烈的欢迎。

《两生花》的内核是极具张力性的,它似乎时刻接受任何观点和理论的阐释,并且不排斥任何被再度创作的可能。同时影片关于两个女孩的相互凝望、歌唱又高度贴合了观众与银幕上镜像的影像之间凝望与被凝望之间的对视关系。或许我们可以借此来对这部电影进行一点猜谜式的想象,一个后现代的神秘故事,一对像两滴水一般相像的少女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城市间的想象。

影片的开场,波兰的维罗妮卡(简称“波维”)在放声歌唱,摄影机给予了一个波维的近景镜头,于是我们从这个镜头里现在地得知这是一个关于少女与歌唱的故事。接下来的一段,在暴雨中奔跑的波维与载有领导人铜像的卡车擦身而过,卡车与铜像同时表明了波维的地理和时间双重坐标,即一个cold war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度,而在之后的一场广场示威段落中,也将电影的时间锁定在了一个更为确定的阶段,一个东欧剧变的时代。在广场示威之后的段落,则是对波维唱歌后脆弱的身体反应叙述。两个段落的衔接使社会的巨塔摇摇欲坠,城市街道的骚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波维的身体形成了一种平行的易碎关系,而波维不出所料,则在一场演出中倒在了舞台之上。一个死者视角的主观镜头之后,镜头转向法国,法国的维罗妮卡(简称法维)在床上和男人交欢却感到一丝孤寂,她同样具有音乐天赋,却退出了音乐的舞台给一群孩子授课。在电影中,法维时刻感受到彼岸缺失的存在。如果说波维是完整的,传统叙事意义上角色即具有音乐天赋——得到展示机会——为音乐而死,那么法维则恰恰相反,电影在后半程所做的正是对波维所做的行动的探索与颠覆,它是反叙事高潮的,或者说当我们跟随法维在进行感知与探索时,恰恰是对传统叙事期待的一种打破。当传统叙事被打破时,打破的还有传统意义上的观影快感。

斯拉沃热齐泽克将维罗妮卡的二次选择看作是狄更斯《远大前程》等文学中发现的、传统升华式逆转的一个新的版本。在出生时,皮普被指定为一个“远大前程的人”,每个人都认为这预言着他的巨大成功;然而在小说结尾,当他放弃伦敦虚假浮华的生活回归童年社区时,我们才开始明白,他确实实现了那标记他生命的预言——只有在找到力量,离开伦敦上流社会的空虚喧嚣之后,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远大前程”的人。我们在此遇到了一个黑格尔式的自反;在英雄经受考验的过程,不仅仅他的性格发生了改变,我们用以衡量他的性格的伦理标准也相应的转变。

如果说影片有一个一以贯之的行为动作,那就是相互对望的凝视。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影片中展现了不同的凝视动作如克里斯蒂安麦茨在电影第二符号学所讨论那样,电影成功地制造了一种混淆自我与他人,真实与虚构的状态,充分唤起了一种心理认同机制。眼睛是我们欲望的器官,我们观看电影感受着影院机制所带来的:“认同、窥视、恋物”之感。同时电影院所形成的暧昧环境意味着我们可以跳脱身处的象征秩序,重回镜像阶段的理想王国。而电影中不停的观看凝视动作,也是对两个维罗妮卡相互凝望中建立主体性的一次次确证。两个维罗妮卡在游行示威的广场上凝望、在照片中凝望,时刻感受到对方的存在,但值得注意的是,凝望的目光是永恒的单向,似乎基耶有意为之,不想形成两种视线的对视,而打破其间的暧昧关系,就如同在电影创作法则中,凝视摄影机意味着对封闭自足的完美幻想世界的打破。而两个维罗妮卡也如同观众在观影时所形成的具身性身体反应那样,为镜像中的人哀悼哭泣。

另一方面,电影给予了我们高于相较于两个女性主角高一级别的全知视角,让我们在第二个段落中不与法维平行,设置了另一个男性角色“木偶师”,和观众共享全知视点。而这个男性角色在后半段成为了一个占据了支配者的主导地位角色。他操纵木偶,制作木偶,又给予法维以所寻波维的生命线索,而他所做的一切,目的就是为了创作关于两个女性的木偶剧本。男性视点的介入打破了原本两个女性相互探索的平衡,反而变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他者,甚至似乎更像一个拉康意义上的“大他者”形象而存在,无所不知,无所不看。如果我们将叙事看作一种权力的象征。那么整个法维的故事就变成了,一个女性追寻着她复杂的情感动向去探索事物、去感知世界,但她最终发现自己可以感知,却是始终被书写的对象,是被分解的素材。

于是,结合上面三种解析,就获得了一个这样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观看的故事,一个观看中学会哀悼学会哭泣故事,同时这又是一个注定悲伤的故事,因为无论是观看还是被观看,电影中的两个女性始终是男性木偶师的创作素材,她们注定只能给更大的权力拥有者左右,同时套用齐泽克以远大前程分析本片的看法,这又是一个我们默认着悲伤却被篡夺了对电影中人物命运观点的电影。传统意义上希望主角放声歌唱的期待被打破,我们被影片潜移默化的定义了一种新的观念标准,来体味一个关于看与望的故事。

我们将基耶斯洛夫斯基进行一种身份的定位,他似乎身上更多地纠缠了一种cold war延长线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间的身份认同焦虑,使得他的电影无时无刻不是政治的,但他的电影却又从来不对政治直抒胸臆,而是一道水中的折影。而两生花中透过镜像、玻璃球、映像的观看,也正是对cold war年代东欧与西欧水火不容对峙的化解,将异己、昔日的恶魔映照为自我的形象。也如那个古希腊神话一般,那喀索斯迷恋水中的倒影,顾影自怜中变成一株垂于湖畔的水仙花。然而即使古希腊人也知道,没有艾柯吕斯的故事,那喀索斯的故事也是不完整的。艾柯吕斯爱恋着那喀索斯,却被诅咒只能重复她所能听到的声音。而那喀索斯故事的完满性也指向了一种电影的完满:“是声镜使视镜完满。”在有声电影出现之前,声带(收音机)曾具有创造言辞的能力迫使观众去长时间在家倾听,却因为观众的不忠而嫉妒,电影女王惩罚了她可怜的声带,剥夺了她的创造力,迫使她重复声带上人发出的声音。当艾柯吕斯遇见那喀索斯,被他的青春美貌所撩拨,但那喀索斯倾心于水中倒影,无心理会艾柯吕斯。她本应向他求爱,可是不先对她开口说话,她就不能说话,那喀索斯的世界被限定为两个想象的世界,也就是无法得到的情人,那喀索斯终于忧郁而死。

而如果说拉康意义上镜像阶段的主体性形成,其间的机制是视觉形象之上建立的,那么影片中声之影对两个女主角命运性的决定作用正是对单调的光之影的补足。于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了这样一种现象,声音说话了,她说了自己的话,艾柯吕斯的声带在《两生花》中痊愈。波维放声歌唱,声音的游荡刺穿了波维的心脏,于是艾柯吕斯的声音来到了法维的身上,法维一边如那喀索斯般迷恋水中倒影(波维),一边又在哭泣,因为她感觉到水中倒影的消失,而她却注意到了可以开口的艾柯吕斯。法维选择离开了她唱歌的命运天赋,如同从水面起身的那喀索斯拒绝了艾柯吕斯的求爱,转而蜷缩在平静的湖面等待下一次倒影。

 2 ) 关于情感的电影

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这是一部关于情感的电影.
基耶斯洛夫斯基曾被批评说他电影中的女性总是单维的,而他所关注的总是男性,而这部电影正是继<永无止尽>之后彻底的以女性为对象的电影.
基耶斯洛夫斯基说他从不隐喻,在他的影片中,牛奶只是牛奶,并不代表没有婴儿没有母亲抚养,点燃的雪茄也只是雪茄,真正创造过奇迹,使这些东西有了客观意义上的导演只有塔克夫斯基,伯格曼,费里尼.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这部电影里开始关注直觉,预感等等,这也正是他一直追求的人物的内心描写,情感描写,他说他从未背离过自己的价值观.
基耶斯洛夫斯基说他并不在乎,他是否把观众融入故事还是启发了他们去分析这个故事,他在乎的是以电影强迫他们走进了某些事情或以某种方式感动了他们.
基耶斯洛夫斯基认为,艺术质量的衡量标志,即是观众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会感觉到曾经有过相同感触,会觉得现在或者曾经经历过相同的事情.
基耶斯洛夫斯基用在镜头上套上透光镜的方式让整部电影充满着金黄色,使电影更充满暖意,而不向其先前的十戒那样看起来非常的冰冷.
而电影音乐用了旦丁的诗,古希腊语的演唱,让观众有一种似乎要进入天堂及至的感觉.
基耶斯洛夫斯基让男主角的职业是一位木偶表演家,据说这位表演家在剧外的现实生活里已经对木偶表演失去了信心而不再愿意进行表演.当看完剧本后,答应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中担任表演,在给几百名儿童表演的时候,他重新从孩子的表情中获得了被认同感,因此基耶斯洛夫斯基曾说这段场景的拍摄是他最快乐的一天.
......
......

 3 ) 两个Veronique,东欧的倒掉以及Kieslowski的政治无意识

    我又想起了“薇洛尼卡的双重生活”。每当我身体不好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部电影。这也许是因为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身心状态都很差。我其实只看过一次,然后不太愿意再看。这不是因为不喜欢,相反是由于我很喜欢它。有的电影和书我不愿意看第二次只是因为我需要很长的时间消化它,而第二次必须要和第一次有所区别。我觉得现在是时候再看一次了,可是我在NETFLIX, AMAZON, BN和BUY.COM上都找不到"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
 
    我对这部电影最初的理解是Narcissism。那时候我还没有听说过LACAN,我把两个Veronique的忧伤理解为存在的伤痕,正配合着我当时读着的一本存在主义的普及小书。巴黎的Veronique去克拉科夫旅游的时候无意中拍下了波兰的Veronique的照片。她看着那些照片的时候不发一言。如果波兰的Veronique是巴黎那一个Veronique的镜像,她就是被看的那一个——波兰的Veronique不知道巴黎的Veronique的存在。如果影片开头那个模糊的童年记忆是巴黎或波兰的Veronique的原始记忆,那么她们都经历了自我的分离的疼痛。如果巴黎的Veronique在克拉科夫的旅行是一次逃避和寻找之旅,她则在这次旅行中发现了另一个自己——她有着和她一样的外貌,不太一样的神情,然而一样的忧伤。如果我们把这两个女孩生命中的神秘关系看作西欧和东欧的隐秘联系,把波兰的Veronique戛然而止的歌声和仓猝的死看作对几乎一夜之间发生的东欧的倒掉的指涉,我们就不难发现Kieslowski的政治无意识在这部电影中的投射。
 
    于是对这部电影的意识形态分析可以迎刃而为了。Veronique们的童年也是欧洲的童年。电影没有讲述两个Veronique是如何被分开,唯一的原因似乎是地理因素,这也同样适用于东欧和西欧。当巴黎的Veronique发现照片里波兰的Veronique时她同时产生的感受是震惊和悲伤。这部影片拍摄于1991年,在大变革的年代的尾巴上,因此我们不难想象当西欧再次面对东欧时的复杂感受。波兰的Veronique是突然闯入巴黎Veronique的眼帘的,作为她摄影作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巴黎的女孩必须面对她自己在波兰的那个镜像,或者说,另一个她自己,正如西欧必须面对和“接受”东欧。我不知道这种必须是历史的必然、西欧人的普遍认同、抑或仅仅是Kieslowski的美好愿望。有趣的是,作为一个在巴黎工作的波兰裔导演,Kieslowski不仅选择了让波兰的Veronique死去,而且让她成为了被看的那一位,并且表达主观感受的任务几乎全部被巴黎的Veronique承担了。这是否也点明了东欧在这一历史和政治进程中的被动地位呢?或者说,Kieslowski在用他的电影推动西欧对东欧的认同?因为若干年以后我们将用欧盟来慢慢取代我们对东西欧甚至中欧、南欧的称谓。
 
    四年多以前,看完这部电影后的某个下午,我写了一篇关于这部电影和“红”的文章,在我语焉不详的分析结尾处,我写道:
 
    薇洛尼卡带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忧伤回到乡下的家中。院子外面有一棵参天老树,皱纹满身。她坐在车里,伸出手去抚摩树皮。忘了她是否留下了眼泪,但电影就在这里结束了。树皮的幽深凝重和她的手的年轻晶莹形成尖锐的对比。岁月就这么轻轻地溜走了,忽略了所有的沉重。
 
    现在想来,岁月不仅在两个女孩之间溜走,同样注视着这段岁月的还有身处同一块大陆却又曾经被东西阵营分离的欧洲国家。

http://baipang.spaces.live.com/blog/cns!FCC9724153E97164!190.entry

 4 ) 一个人的电影

    初看这个电影,只是因为它的中文译名:两生花。喜欢这个名字的神秘与浪漫,就找来看了。
    它只是孤独。
    有两个女孩,她们有着一模一样的名字,都叫薇罗尼卡。并且,她们长得也一模一样。她们都喜欢唱歌,也都青春年少,美得盛大,美得无法呼吸。唯一不同的是:一个在波兰,一个在法国。
     波兰的薇罗尼卡是名高音歌手,她会在雨里唱歌,唱到泪流满面。有一天,她唱歌,为了发一个高音,死在了舞台上。她是那么地美,那场唱歌的情节,看着就有种死亡感。她死去的瞬间,法国的薇罗尼卡顿时心痛如割。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然而,她感觉到孤独了。偶然,她看了一出木偶剧:一个生着蝴蝶翅膀的少女倒下,死去,一个和她一模一样的木偶出现在台上。从此她收到一系列神秘的礼物,死去的薇罗尼卡的照片和遗物。她迷惑但决不惊异,从前她仿佛一直感到,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里,有另一个自己。她赴了那位木偶艺人的约会,他讲了一番神秘的话:“木偶是很珍贵的,很脆弱的,容易打碎,所以我总是做两个一模一样的。”薇罗尼卡是否就是上帝手中的木偶呢?
     从此,她无论走到哪里,那场音乐都会响起,她思念着那死去的女孩,爱情也抚慰不了这种思念。就象是一个苹果的两半,波兰的,是梦境中的薇罗尼卡,而法国的,她属于现实,所以一个死了,另一个活着。
     她们只相遇过一次,在车站,波兰的薇罗尼卡无意中看见了法国的另一半在公共汽车上,车子正在开走,她有些没看清楚。镜头一晃而过,她们再没能相遇。岩井俊二在《情书》里采用过这细节。两个腾井树相遇,揉了揉眼睛,对方已经消失在人海里。然而,情书仍然是光明的,爱是光明,甚至到了片尾,女腾井会因为少年时代未曾发现的爱意在阳光里重新出现而笑了出声。可是,《薇罗尼卡的双重生活》里,爱什么也不是,它不能克服孤独,它不能驱逐孤独,男女的情爱让位于姐妹情感,或者,让位于一个女子自身的两部分。
     慈悲,孤独,无限好的音乐,无限的悲悯,无限的宿命,无限美的女孩,美得繁华,无限的黑暗与无望。波兰女子薇罗尼卡在演唱会中暴毙前所颂唱的,正是梵.德.布登梅尔的〈Concerto in E minor〉。
     基洛耶夫斯基后来的《红色》、《白色》、《蓝色》不过是伸展了这部片里所有的主题,红色里的女孩美得夺目,蓝色里漂亮的音乐,还有白色里关于爱和拯救的话题。《薇罗尼卡的双重生活》成片于1991年,那时候,基洛显得还不大相信人性的温暖,再后来,他在《红色》里让女孩最终与老法官的替身相遇,在《蓝色》里安排茱莉亚与前夫的助手重新的生活,还有《白色》里,爱的回归。他调整了一下调色板,终于给出了一丝希望。
      只是,这一部,仍然是完全孤独的。它只是孤独。除了这个,没有任何其他言语。对了,它还是宿命的,死神化身为老太婆,穿风衣的男人擦肩而过,那场木偶剧美得让人心碎,眼泪忍不住要夺眶。死去的木偶小舞者长出了翅膀,羽化成蝶,莫非这样的故事不止是东方才有么?原来整个世界里,人们都盼望能蜕去一身的痛苦与追逐,蜕去欲望,蜕去所有的束缚和藩篱,长出一双翅膀,自由飞翔。

 5 ) 我相信世界上另一个我存在

偶然翻见Roussau的镜像相遇论,想起基希洛夫斯基的两生花。Kieslowski 是受Roussau的影响吧?因为Roussau的基因镜像相遇论发表于1988年,两生花则上映于1991年。而Roussau会不会又是受中国佛教的启发呐?曼珠沙华这个名字出自梵语「摩诃曼珠沙华」,意为开在天界的大红花。天降吉兆,是天界四华之一。《法华经·卷一》语:“乱坠天花有四花,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珠沙华,摩诃曼殊沙华。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佛典中也说曼陀罗华是天上开的花,白色而柔软,见此花者,恶自去除。《佛经》语“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如果真是这样,波兰的Véronique竟然能和法国的 Véronique擦肩而过,可谓奇迹!要知道,按照Roussau的镜像相遇论,两生相遇的几率仅为15∕4,815,162,342啊!!

我相信这世上有另一个我存在。“最近我总是莫名地忧伤,好象有人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 Véronique说。我们每一次莫名的哀伤,是不是都因为在世界某个地方,有另一个我正经历着痛苦悲哀,或者正悄悄离开?几米《布瓜的世界》里有一段话,用来形容另一个我再恰当不过:“我将右手抚于我的心口,并以此确定你的所在。我有多么想摸摸你的额头啊,亲吻你的长发,柔软的捏住你的腰肢。我将右手抚于我的心口,并以此向神起誓,确定你的所在。 如果,我死去,远方的你,是会惶恐的吧,一如在无人的隧道行走的我,因为感知不到你的牵引,而疯癫嗔语,踌躇无措。在我的心脏里,居住着你。 我将右手抚于我的心口,并以此确定你的所在,像圣主祈祷。”所以,这一刻,我决心为你珍惜自己,我,不再是一个人。好吧,就算我们最长只有45年时间同时在世,我也要让你为我骄傲,亲爱的,这世上的另一个我。

Genetic Mirror Theory (鲁索基因镜像相遇论)

There is a book (theory) called "Genetic Mirror Theory and other Natuarlly Occuring Phenomenon," by Marsille Roussau. Someone posted online this:I recently found an interesting natuarlly occuring thoery found in our world that states everyone has a mirror image somewhere in the world. You may have heard of this. Its called Roussau's genetic mirror theory, and I must say it is very interesting. Roussau's genetic mirror theory says that everyone in the world has an exact twin somewhere,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you never encounter this person, by laws of probablitly and other natuaral occuring phemnomen. Its the theory that was devised by a French Mathematician named Marseille Roussau in the year 1988. He used a series of numbers to explain his theory. Now I know you're not going to believe this but here goes.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镜象存在于这个世界。就是所谓的「鲁索基因镜象理论」。 鲁索的理论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双胞胎存在这个世界的某一处。根据他的理论,从机率和自然定律推断,你永远也不会遇见这个人。这是法国数学家马赛鲁索(Marseille Rousseau)1988年发表的,他同时用了几个数字来解释他的理论。

4 8 15 16 23 42

Let me explain...

The 4 stands for 4 degrees of separation (not 6 or 7 as commonly stated.) Roussau believed that everyone in the world was connected by four different people. So in theory could meet yourself by using four different people connected to you. Example: Your brother's, boss's, neighbor nephew, knows your mirror. Hard to believe, I know but keep reading.

4 意指四种层次的距离。(并非常见的六或七。)鲁索相信世界上任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不会超过四个人连结。所以,根据此理论,你可以透过四个人五种关系来连结到你 的镜象。例如∶你兄弟的老板的邻居的侄子恰巧认识你的镜象……很难以置信吧?我也这么认为,后面还有更惊奇的呐~

The 8 stands for the eight continent, or the only place in the world where you could meet your mirror. He calculated it to be somewhere in the south pacific. Now we know its not actually as large as the other contintents but its used figurtively because everyone in all 7 continents could meet there mirror on the 8th universal continent.

8 则是指第八块大陆,也就是在这世界上,你唯一可能遇到你的镜象的地方。鲁索计算的结果认为这地方应该在南太平洋的某处。我们知道,它不一定是一个面积庞大的洲,也可能是个小岛。称它为大陆,因为来自其它七个大陆的人们,都可能在这里遇到自己的镜象。

The 15 stands for the chances of you acually meeting yourself on this place, as in 15 out of 4,815,162,342. Look at the second set "815." Ring any bells? Interesting huh?

15是你真的遇到你自己(镜象)的机率,那是15∕4,815,162,342的机率。分母则是这几个数字依次排列的结果,是不是很有意思?

The 16 stands for the maximum amount of people that could encounter thier twin all at the same time. Think about the number of main characters.

16 则是同一个时间,推测能遇到自己镜象的最高人数。

The 23 is the number of years apart your twin and yourself are. You are not the same age as your twin. By chance and probablity it takes 23 years exactly for the same genes that made you to be connected again to form another you.

23 则是你和你的双胞胎年龄的差距。根据机会和机率,大概每二十三年,构成你的基因才会再发生一模一样的组合,因而形成另外一个你。  

The 42 stands for the maximimum number of years your twin and yourself can be alive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people do die at diffferent times so thats why everyone isn't dead at 75. For example my twin was born on Sept. 6 2003 b/c i was born on Spet. 6 1980. Now that doesn't mean i will die in the year 2045, I could, but its not set in stone. My twin could die when he is 16, and then the whole thing starts over again.    

42 则是则是你和你的镜象能够同时存在于世界上的最高年数。所以,人们会在不同时间死去,而非人人都在七十五岁过世。例如我的镜象在2003年九月六号诞生,而我在 1980年九月六号诞生,这并不代表,我会在2045年死去,当然也有这个可能性。但我的镜象也可能只活到十六岁。那么,一切就会重新开始。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两生花)

导演:Krzysztof Kieslowski (克日什托夫·基希洛夫斯基)
主演: Irène Jacob Halina Gryglaszewska Kalina Jedrusik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波兰/挪威 挪威 波兰
上映年度: 1991
语言: 法语 波兰语
imdb编号: tt0101765
又名: 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ca 薇罗妮卡的双重生命 维诺尼卡的双重生活 双面薇若妮卡 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 今生今世

两个少女,一个生在波兰,一个生在法国,同样的相貌,同样的年龄,她们也有一样的名字:薇罗尼卡。她们都那样喜欢音乐,嗓音甜美。波兰的薇罗尼卡非常喜欢唱歌,唱高音特别出众。她觉得自己并不是独自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想到一天她真的遇到一个样子跟她一模一样的女孩,可是她自己却在一次表演中心脏病发暴毙在舞台上。此时身在法国的薇罗尼卡正沉醉在与男友的欢愉中,突然她觉得特别的空虚难过。此后她的生活中便常常响起一段极其哀怨的曲子,她爱上了一个儿童读物作家。一次与男友聊天的过程中,她发现了在波兰拍的照片中,出现了一个与自己极为相似的女子,此时她才深深相信,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自己存在。

彼岸花

又名两生花、曼珠沙华(manjusaka)——红色彼岸花、曼陀罗华(mandarava)——白色彼岸花,学名“红花石蒜”,是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目石蒜科石蒜属植物。 英文学名“Lycoris radiata”,“Lycoris”一词是来自与西腊神话中海之女神的名字,而“radita”则表示辐射状的意思,用来形容花的外型。除红色外还有白色、黄色等品种。 日文学名マンジュシャゲ。

传说中,彼岸花是开在冥界忘川彼岸的血一样绚烂鲜红的花,是生长在三途河边的接引之花。 有花无叶,当灵魂度过忘川,便忘却生前的种种,曾经的一切留在了彼岸,开成妖艳的花。

详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6284.html?wtp=tt

本文引用链接:http://ariel037.blogspot.com/2009/01/daily-abstract-090102.html

 6 ) 灵魂在黑暗中啜泣

有人说基斯洛夫斯基是一位善于运用声音的大师,在《薇罗尼卡的双重生活》中,他为观众营造的声音世界是那么圣洁,影像世界又是那么质朴,有着直击生命的钝重力量。

这部影片的故事不用赘述,它已经被多少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过了,带着诗意,带着梦境。两个有着相同样貌、相同个性的女孩子,她们善良,单纯,一个生长在法国,一个在波兰。她们彼此从未相见,但却在冥冥中感觉到这世界上有另一个相同的自己的存在。在基氏的眼里,这就是身体和灵魂的照见。

基氏不是要简单地叙述一个两个女孩相识的过程,否则便会与身体和灵魂的对决这一主旨失之交臂。她们的生活简单而平静,但却无法掩饰发自心底的孤独感和疑惑感。她在做爱之后哭泣,她在跟爸爸的交谈中发出对生命的疑惑,一切原本都是人类遇到的共同的问题。灵魂被束缚在身体里,当波兰的薇罗尼卡做音阶发声练习时,随着音调的渐渐拔高,她也将手指间的一根细带攥得越来越紧,似乎就要崩断。这是灵魂企图冲破身体囚笼的信号,而在最后,薇罗尼卡成功了,她在歌声的缥缈拔高中使灵魂得以冲破这肉身的囚禁。高音处戛然而止,身体轰然倒下,灵魂得到了释放,轻逸自由地飘荡在音乐礼堂上空。

此时,远在法国的薇罗尼卡正和男朋友做爱,她忽然感受到一阵心悸,接着陷入了深深的难过之中。她的灵魂死亡了,死在音乐的高潮中,而她则在做爱的高潮中受到一阵死亡寒潮的侵袭。带着对生命的好奇,对灵魂的企望,她开始走上寻找她的灵魂的道路。

我喜欢刘小枫对这部影片的解读,细腻,深沉,他笔下娓娓道来的文字就像摩挲在你心头的一只温暖的大手,当你被覆盖时,便能立刻回应来自掌心的温度。他这样写道:

“身体有在世的欲望,但没有选择价值偏好的能力,身体的影子——灵魂有能力选择价值偏好但没有在世欲望。”“每一个体的身体都是造化的偶然结果,造化并不可能依照个体灵魂的意愿来设计和早就这灵魂所需要的身体,因为个体灵魂使这一个身体在被造化的过程中才形成的。身体由自然的偶然造化决定,而身体的影子来自天堂的偶然。”

波兰的薇罗尼卡生性热爱唱歌,可是她的身体却无法达成她的夙愿。她终于在舞台上通过绝唱来释放了灵魂,让它永远在天空自由地歌唱而不再受缚。

这里有太多的偶然太多的失控,当我们的身体和灵魂无法走近的时候,我们便不会快乐,因此我们看到两个薇罗尼卡的脸上都有着一致的寂寞的神情。而只有灵魂才能慰藉身体,否则,她们不会一直保持着对生命追问的表情,也不会在享受高潮的性爱中悄然哭泣。做爱是用身体的温度来温暖自己,而心灵的温度却不会因此不再降低。只有灵魂和身体的契合才能让生命勃发生机,这是远比做爱更深沉更雄厚更新鲜的力量。

刘小枫说,每个人的身体和灵魂都有一条细线连接着,“这个世界上愿意或能够了解女人肉体上的那根细线的男人愈来愈少,尽管懂得女人的肉体何处会被触发性感的男人愈来愈多。”

当布偶师手下的舞者死亡后变做蝴蝶而重生,薇罗尼卡发现了那个可以了解她生命里那条细线的男人。当她看到布偶师递给她的照片上的女孩居然就是自己的时候,她忍不住啜泣。

最后,布偶师为她做了两个一模一样的布偶女孩,一个在她的手中被细细端详,一个则躺在工作台上,一如已经葬下的那个歌者薇罗尼卡。布偶师为她读了一段故事:

November 23,1966, was the most improtant day of their lives. That day, at 3:00 in the morning, they were both born, each ia a different city on a different continent. They both had dark hair and brownish-green eyes. At two years old, when they knew how to walk, one of them burned her hand on a stove. A few days later, the other one reached out to touch the stove, but pulled back just in time. Yet she couldn’t have known she was about to burn herself… I think I’ll call it The double life of…

薇罗尼卡泪流满面。

在故事刚刚开始没多久,女主角演唱的那一段《迈向天堂之歌》令我深深地震颤。悠扬深远的女高音,缥缈动听,就像来自天堂的天使之音。我被这首曲子打动了,反复地听,反复地体验这种灵魂冲离身体的感觉,我坚持认为,在某个时刻,我的灵魂一定会冲出身体,那时,我的身体将会轻轻地叹息一声,飘然倒地。

 短评

广场上那个旋转的镜头。定格了一切

7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世上存在另一个自我吗?黄绿主色调的画面唯美烂漫,配乐圣洁哀婉,颇具宗教感。着迷于神秘主义和宿命论的基耶斯洛夫斯基运用了多种微妙的隐喻与象征手法(片头星夜与绿叶,枯叶,鞋带-心电图,偶师-上帝,唇膏,弹珠,眼镜,黑衣女等),使影片值得多次观赏并深入解读。红色闪回与灵魂主观镜头赞极。PS:2021.9.24.北影节-深影国际影城-4K修复(转2K版?)重温,有点失望,观感不若初看时好。有可能是因为我从来没有过对“另一个我”或曰Doppelgänger(同貌人/二重身)的疑虑,所以没法深切共情,另一方面我对基耶斯洛夫斯基这套符号早已不觉新鲜了,甚而感到有些直白和虚浮(特别是后半部,真的只有符号与那抹情绪在支撑了),或许我应该重新评价基耶,但目前还不到时候,尚待重看其他作品与补完另几部~(8.8/10)

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SIFF14。老基是很好,伊莲娜仍是我觉得最美最有禁欲气质的女演员,但我已经过了“世界上另一个我”的神秘主义年龄段了。不喜欢法国段,过于用力过于冗长,太符号化以至于老基说自己没有喻义我都不相信。波兰段还是很好的,维罗尼卡唱歌时心脏仍会痛,说明我还未麻木。最好最美的是Preisner的OST.

9分钟前
  • jagpumpkin
  • 推荐

不知道那些看完之后说 “我也相信世界上存在另一个我” 的朋友们是否记得 他们曾经这样在失败面前自我安慰 “要相信自己你是独一无二的” 呵呵呵呵呵

13分钟前
  • 小伙锅
  • 推荐

波兰方面的故事短了一些,但法国的那个确实烂漫很多啊,相当文艺了,很多镜头好奇特,颜色运用太美妙了(和昨天的毒品网络又是不同的风格),很多地方一片昏暗然后突然一点点大红⋯⋯挺美的

1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连着重看两次,奇士劳斯基居然计划在法国的17个电影院放17个不同的结局!其中一个是法国的女孩再次去波兰,看到了第三个维诺妮卡!机遇、命运、意愿。当亚历山大第二次背叛,维诺妮卡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离开。“薇若妮卡”在拉丁文中为“真”vera和“影像”icon的合字. 2021.11.27 都不记得是第几次重看了,这次是大银幕。这是基耶最丰富的一部。第9诫那个爱唱歌但心脏的不好的女孩,她是怎样的故事?这里她只有爸爸而没有妈妈,这个爸爸刚好又是第8诫的父亲,这次他的故事不是被偷走的女儿,而是和别人的一样的女儿。

18分钟前
  • vivi
  • 力荐

几乎可以把我写给《白》的短评完全照搬过来——热评区执着于看懂的观众们已经误入歧途,因为它根本不需要你看懂啊!只有摆脱了“电影必须看懂”这种成见的束缚,你才能打开感官来体验那些微妙的情绪。再者,它有什么不好懂的?无非是两个女孩受到爱的感召,而她们碰巧分享了同一张面庞。情欲戏似有潋滟水光,伊莲娜真真美到不可方物。纯净的歌声涤荡心灵,声画构筑的冲击力超越了语言。这样的电影,年轻时看塑造审美,长大后再看能领略真正的电影之美。深刻地感受到大师们的电影世界在框架之外,他们试图通过电影触及人性与情感的未知领域,而大多数电影只是通过技巧迎合观众的经验罢了。

23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两个维罗妮卡,同样的姿颜姝丽、天资聪慧,连先天遗留的病症都不无二致,而生者就如同玻璃球中的倒影,始终不会与死者重合。她会选择安稳而不是冒险高歌、向死而生,她迷失、孤独、努力探寻真实的世界,得到的却只有性与虚无。基氏提出了一种生命的假设,而他的镜头也一直在阐述着这个母题——即,在命运的洪流中寻找自己。

25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终于看了,心里的感觉淡淡的,世上会不会有另外一个人也跟我有感应呢?

28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四星半。这部电影有一种奇特的魅力,看完可能并不明确它讲了什么,维罗妮卡最后怎么了,她和那些男孩发生了什么,但会被它深深吸引:一种神秘、美丽、不可知的忧伤和希望,笼罩在金黄色的色调下。那种奇特命运的相似,好像神向我们心中写下注脚,给我们启示,又好像某种残酷的戏弄。木偶师就是那操纵者,诱惑者,指引者,诗一般让生命中的悲伤与爱意显影的人。天使般的维罗妮卡,细腻的如阳光一般照入每个观者的灵魂,好像但丁笔下的诗"每一颗星星把他的光辉和德行/雨点般得倾泻到我的眼睛中/我的美丽对这个世界十分新颖/因为它来自深不可测的天空",

3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我没有看懂!!!!!!!!!!!!我要气死了!!!!!!!!!!!!!

33分钟前
  • 阿咪老师Ami
  • 较差

以美丽不可方物的色调渲染出一片神秘氤氲,雨下闭眼如莲花般盛放吟唱的姿态,在舞台上吟唱出璀璨如星辰的歌声后倒地,双生花相遇时的惊鸿一瞥,与木偶师电光石火地对望。世上至美之物都是辉煌而灿烂、脆弱而短暂的,皆不可解释无法言说。

3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对我来说,滤镜哥的牛逼之处从来都不简单在于意义. 我也说不清楚它好在哪, 说的出的那些又觉得也都不是. 但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享受, 会陷进去, 也许因为音乐什么的, 不管第几遍都会大哭, 又疼又爽. 很治愈. 好的那种.

38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兰波说,我是我,但我是另一个我。如果其中一个死去了,剩下的那个就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任何爱情都无法慰藉

43分钟前
  • 麻油叶
  • 力荐

翻译的不好,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ca波兰的广场的那一幕我好爱

45分钟前
  • 徐小花
  • 力荐

你真的好美。

48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两生花其实可以作政治(国家)的提喻,但这样显然破坏了电影的意境,使其变得凝涩。从叙事等角度去评价也显得刻板。所以还是感受为上:一种糅合了液态、气态和固态的多维度感知结构(或者已不成结构)。但却不知怎么的,自己并没有很感动。一个瞬间:克拉科夫的广场旋转“发现”镜头击中心灵。

50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不是克氏最佳的作品,而是一次雄心的尝试。克氏毕竟不是塔可夫斯基,他的现实主义性格太重了。

52分钟前
  • 能工巧匠沙门哥
  • 推荐

文艺片真可怕,我又没看懂……

55分钟前
  • 今天小熊不吃糖
  • 还行

我觉得这是那种值得一看再看并且不会烦腻的电影,并且随着自己的情感和认知,会发现更多的神秘。电影是美到了骨子里头的,色调、音乐、女人、情绪等,有太多的东西可以挖掘了。但是电影真的太美了。

56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