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

HD中字

主演:赫尔穆特·贝格,罗密·施耐德,特瑞沃·霍华德,西尔瓦娜·曼加诺,杰特·弗罗比,赫尔穆特·格里姆,Izabella Telezynska,翁贝托·奥尔西尼,约翰 梅尔德-布朗,索尼娅·彼得罗芙娜,弗尔克·博内特,海因茨·穆格,阿德里娅娜·阿斯蒂,马克·波雷尔,诺拉·里奇,马克·伯恩斯,Maurizio Bonuglia,亚历山大·阿勒森,Kurt Großkurth,卡拉·曼奇尼,Karl-Heinz Peters,Wolfram Schaerf,Henning Schlüter,埃娃·阿克森,Alexan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197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路德维希 剧照 NO.1路德维希 剧照 NO.2路德维希 剧照 NO.3路德维希 剧照 NO.4路德维希 剧照 NO.5路德维希 剧照 NO.6路德维希 剧照 NO.13路德维希 剧照 NO.14路德维希 剧照 NO.15路德维希 剧照 NO.16路德维希 剧照 NO.17路德维希 剧照 NO.18路德维希 剧照 NO.19路德维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路德维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开始于1864年的德国,年仅19岁的路德维希二世(赫尔穆特·贝格 Helmut Berger 饰)登上了王位,成为了统治巴伐利亚的国王。实际上,路德维希是一个性格非常优柔寡断的男子,根本就不适合作为国家的统治者,他脆弱的自尊和薄弱的意志力常常将他置于痛苦的境地之中,这种痛苦在他挚爱的表姐伊丽莎白(罗密·施奈德 Romy Schneider 饰)含恨远嫁他乡之后,变得更加的强烈。  实际上,路德维希也曾设想过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他身边聚集着的,是各怀鬼胎的三教九流,当时间来到19世纪下半叶时,他的所有设想都化作了泡影。之后,为了逃避繁琐的政事,路德维希躲进了一座城堡之中,并且最终被大臣视为患有精神疾病,而遭到了废黜。龙的新娘:一见倾心设得兰谜案第四季紫禁城奇恋万万没想到 第三季创客兄弟两个世界之间莫斯科陷落国语黑白潜行 粤语版另一个时间妄想萤之光第一季尖峰守护神之保险调查蒙眼缉凶失控围城双峰第一季约会大作战 剧场版 万由里裁决鲁邦三世VS名侦探柯南高兴逮笨贼挣扎垂直极限国语被遗忘的孩子2005坠入深渊海盗2014地狱厨神美食大对决第一季武林女大学生的士速递5(国语版)灵异摄影师公主变形记漫长的沉默之路寂寞的人战千年怒火攻心代号花木兰萨克森:迟来的正义第一季我们是幸运儿圣诞玫瑰粤语版没有我的日子曼波舞王动态漫画·六宫风华第一季天下乌鸦有些室友不能碰

 长篇影评

 1 ) 新天鹅散落的羽毛

历史是串环状结构,这注定后人难以窥其全貌。记得第一次知道路德维西这个人物,是看了部老电影《Ludwig II》,而后是巴伐利亚的风光片,娜塔莉对路易二世死亡的介绍,世界十大古堡介绍,1886年埃宾医生的《性变记号》……每一次擦边都加深了我对这个人物的兴趣。

路德维西二世是那种充满幻想、极度浪漫而过于敏感的人。也许正是这样,他需要一中种多情爱恋的方式来体验友情。而瓦格纳和表姐恰如其分地扮演了这个角色,之后的冯·瓦里库男爵、男演员约瑟夫·凯因策都没能展现出如此之多的直觉和灵感。

他那个柏拉图式的对象,应该能使他一直保有悲怆感人的幻想,同时能使之带有一种迷惑人的情感抒发、热情和诚意。显然,结局都让他失望。

国王迷失在爱情的花园里,丝毫没有注意到《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里的二重唱只有自己独唱,他手上只有一封亲自书写的热情洋溢的信:“对您永恒的爱,您的路德维西,极其幸福并且永远忠贞。”

瓦格纳定居拜罗伊特,暗示着和尼采的疏远,而路易二世却在那里为他筹建了这个净化了的幻想所创造出的剧院...

这部电影的戏剧性,或许远远不及其本人的十分之一,但仍不失精彩地为我们呈现了这位天鹅散落在巴伐利亚的羽毛。

 2 ) 可怜生在帝王家

这部电影的碟片早就买了,可是一直没有看,起码不是列在必须看或是马上看的名单里面。这次暑假旅游去了德国的天鹅堡,欣赏了路德维希的杰作,在回慕尼黑的路上,导游(一位德国老太太)隆重地推荐了这部电影,所以一回到上海便翻箱倒柜找出碟片。
这部电影的节奏很慢,情绪也在慢慢渲染。从加冕伊始的风光,到对表姐西西公主的执着恋情,对音乐大师瓦格纳的无条件支持,逐步过渡到随着巴伐利亚王国加盟到德意志联盟,路德维希对政治的无比讨厌而沉迷于自己的幻想世界,最后被逼辞职而自溺于湖中。悲剧的结尾,使人不禁想起了后人悼念李后主的一句诗“可怜生在帝王家”。相较于其艺术上的成就,路德维希的命运的确悲惨,可是和普通人相比,他又何尝不是个幸运儿呢,至少他有机会实现了他的梦想。

 3 ) 《路德维希》:“失踪”的国王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750.html

最后,是被围攻的城堡,他愤怒地大喊:“把他们都抓起来,统统枪毙!”最后,是被废黜的现实,他问仆人:“你相信灵魂不灭吗?”最后,是被监禁的困局,他轻轻说了一声:“我不饿,我想休息。”城堡外面的雨如注地下着,黑夜又一次降临,他最后一次要求外出散步,他对随行的教授说:“我喜欢月亮,它是母性的象征,它是理性的世界。”但是这个母性的象征不会出现在下雨的夜晚,这个理性的世界注定会被感性浇灭,撑着伞走向那扇铁门,仿佛是进入一个幽古的传说,从此,他再也没有出来。

1886年的这一个雨夜成为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生命最后的一幕,几个小时后,教授的尸体首先被发现在河里,几分钟后,他的尸体也被打捞上来,“陛下杀死了教授,然后自杀。”这似乎成了这一事件最后的结论,但是那一刻到底发生了什么,历史都没有被清晰地书写,就像路德维希的死亡一样,在只有一种结局的呈现中,只剩下一个王权落幕的意象:他躺着,一张被河水浸白的脸向上仰起,却再也无法向上帝祈祷——当他以被废黜的国王身份死去,是不是在不拥有王权的生命中第一次拥有了自由?就像他曾经对仆人说的:“自溺并不丑陋,至少毫发无损。”

不是以国王的身份,不是用谋杀的手段,在被预见的自溺而亡结局里,路德维希或许真的在那一刻找到了生命中的自由,而从1864年加冕开始,他一直想要找到属于一个人的自由,那是爱,那是艺术,那是热情,那是真实,但是当他戴上王冠,穿上王袍,手拿权杖,甚至在神父面前行礼,他就已经是一个自由世界的“他者”,种种的身份让他无法以一个个体的人追寻想要的自由。他是国王,他是拥有王权的国王,他是可以支配国库的国王,对于他来说,当命运把他推上这至尊宝座的时候,他就已经不再是一个自由的人,但是,对于路德维希来说,命运真正的困境不是失去了自由,而是从成为国王的那一刻起,他既被国王的身份束缚而成为他者,又想以国王的特权赢得自由——就如一把双刃剑,在想摆脱又无法摆脱、想拥有却又被消耗的矛盾中,成为时代和自我的牺牲品。

“每个人都在追求物质,但是我想要自由。”这是路德维希作为一个人喊出的声音,对于他来说,这却也是对于成为国王这一命运的某种反抗,“我不想结婚。”“我不喜欢战争。”“我不关心政治。”路德维希就是用这样一种否定方式来回击作为一个国王的身份束缚,而他想要摆脱这一切的目的只是为了成为一个想要自由的真实的人。如果路德维希只是一个普通人,或许这些目标都可能实现,但是当身为国王,他不是个体的人,他代表的是国家,他活在制度和规则里。神甫对他说:“国王不可以有丑闻。”他所钟爱的表姐、奥地利皇后伊丽莎白对他说:“爱是一种义务,你必须面对现实。”杜尔克海姆上尉对他说:“特权也有自由,但和真正的自由不一样,热爱生活的人需要谨慎,如果拥有大权,却给快乐以各种自由的解释却是错的。”

神甫、表姐和上尉,都是站在一个国家的利益上对他提出忠告,在他们眼里,他就是国王,就是国家形象。但是这样一种定位对于路德维希来说,却是一种丧失自由的错位。他喜欢伊丽莎白,当加冕成为国王,当五年未见面再次相遇,路德维希大胆地对她说:“我永远等着你。”伊丽莎白身为王后,其实也想要自由,想要真正的爱,她也曾在他面前说起自己的丈夫,“完全是一个陌生人”,她也说起生活的宫殿,“到处是阴气”,所以她会到欧洲各地旅行,但是这一种自由是有限的,甚至在理性支配下她必须再次回到自己的身份中,所以面对路德维希,她对他说:“爱是一种义务,你必须面对现实。”她把自己的妹妹苏菲介绍给路德维希,“他是一个能成为好丈夫的理想人选。”所谓理想,无非也是门当户对,无非也是避免丑闻。

但是,这不是路德维希想要的爱情和婚姻,他只想在伊丽莎白那里找到“纯粹的幸福”,即使伊丽莎白极力撮合他们,即使她总是逃避,即使路德维希最后向母亲宣布自己要和苏菲结婚,对于一个追求“纯粹幸福”的人,又是何等的痛苦,而这种痛苦不仅仅对于路德维希,也对于苏菲也造成了伤害,她爱着他,但是看不见他,他对她的冷漠,苏菲只能在弹奏钢琴是唱出自己的心声:“每天只有我一个人过,我只能向上帝祈祷……”她也知道路德维希爱的是伊丽莎白,当她面对伊丽莎白说出真相时,一个耳光是对她的惩罚,也是对于宫廷秩序的一种维护——伊丽莎白无法爱,苏菲得不到爱,而路德维希又何尝不是在无爱的世界里折磨自己?

“我不想结婚。”向母亲宣布要结婚,是一种政治需要,延期婚礼是内心的挣扎,而最后接触婚约则是回归自我,路德维希其实是勇敢的,在无法获得“纯粹的幸福”的世界里,在只能出卖灵魂的婚姻里,结婚又有什么意义?无非是另一种束缚,另一种痛苦。这是真实的路德维希,只是当真实成为一个国王的性格,他必定走上的是一条错位的路:他为一心最爱的人建造了豪华的天鹅堡,他希望伊丽莎白完全可以拥有他,但是当伊丽莎白游历了整个城堡,他却无法再和她见最后一面,听到楼梯的脚步声,路德维希靠在门上却无法打开那扇隔绝的门,作为一个生病的国王,他已经不能再见她,他只能听着她清脆的脚步声,只能压制住声音一遍又一遍喊她的名字——靠得如此之近,却又隔得如此之远。

因为是国王,他无法拥有那份爱情,是国王这个身份让他失去了爱的自由,但是当他用国库的资金完成了天鹅堡的建造,是不是也是在权力中获得了爱的感受,尽管痛苦,尽管隔绝,但是对于追求纯粹的幸福的路德维希来说,这何尝不是爱的体验?所以路德维希的矛盾就在于权力的双重性,对于爱情如此,对于艺术也是如此。“通往目的的路上充满艰辛,你需要谦逊,倾听身边人的忠告,不要被荣誉迷惑,只有内心的平静,才能知道怎样用好手中的权力。”这是在他加冕之前,跪在上帝面前,神甫对他说的话。而这样一种忠告在路德维希的世界里,其实混淆了权力和权利。他喜欢艺术,“艺术是真实的。”所以他在成为国王之后为了寻找真正的智慧,把音乐家瓦格纳看成是自己接近艺术天堂、拯救自我的使者。

这是一种神话,他不惜一切代价要把瓦格纳接到自己的宫中,他投入了大量金钱为瓦格纳建造剧院,他倾注全部精力让瓦格纳准备六年的《崔斯坦》上演,因为他在瓦格纳身上看到了艺术之美,“艺术是最上层的东西。”但是艺术和艺术家是不同的,“我不爱女人,不爱父母,不爱兄弟,不爱亲戚,没有任何人让我牵挂,但是只有您!”这是他写给瓦格纳的信,在信中这样的溢美之词已经完全超越了对于一个艺术家的钦慕。瓦格纳的歌剧让他在艺术中得到了享受,而对于瓦格纳个人异乎寻常的感情,却超越了一个艺术欣赏者的范围,而这种狂热最后变成了对于王权的消费,当他动用国库的钱支持瓦格纳的艺术事业,其实更大一笔钱流入了瓦格纳的个人腰包,当他去接见瓦格纳的时候,看到瓦格纳身体不舒服,和瓦格纳有私情的布罗夫人柯西玛却说,瓦格纳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而造成这一病患的原因是他欠下了20万的债。为了让艺术家没有后顾之忧,为了能听到更让人心潮澎湃的艺术作品,路德维希竟然答应他们还债,而大臣霍菲斯塔对他说:“瓦格纳只是一个浪费税收的人,布罗夫人是一个卑鄙的投机主义者。”在国内一片批评声中,路德维希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甚至他认为所谓的忠告都是诽谤。

尊重艺术,热爱艺术,把艺术看成是一种真实,路德维希追求艺术无可厚非,但是当他用自己的权力建立艺术王国,豢养艺术家,就是走上了一条错位的路,对于瓦格纳的神化甚至让他变得极端,变得偏执——他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在无法挣脱权力的束缚时又利用了权力,他的悲剧不是对于艺术和艺术家的混淆,而是对于自我身份的错位。面对战争也是一样,他是国王,决定着和谁结盟,在普鲁士和奥地利开展前,他站在了奥地利的一方,在他看来,“我们的敌人也是我们的表兄弟。我们做什么都在家庭里,结婚、生子……我们互相乱伦,又自相残杀。”但是这样的决定在他看来却是对于战争的拒绝,“对我来说不存在战争。”像是一种逃避,宣战和反战结合在一起,最后的牺牲品却是自己的弟弟奥托亲王。奥托即将奔赴战场的时候,已经身心疲惫,路德维希的反战论根本无法终止战争,而走向战场的奥托也走上了悲剧之路,一开始是眼睛无法直视光亮,后来战争结束,当奥托以战败者身份回来,他的身心更是遭受了摧残,最后疾病加重,他患上了精神分裂,当路德维希最后一次去看他,他完全已经失去了理智,他在叫喊,他在挣扎,他濒临死亡,路德维希抱着他,抚慰他。

“战争结束我就满意了。”而战争结束意味着痛苦,意味着如奥托一样的分裂,对于想要躲避战争却又不得不做出决定的路德维希来说,他的错位式悲剧已经越来越无法逃离宿命的束缚,甚至奥托的人生已经给了他一种预言,“我绝不能让他们想对待弟弟那样对我。”当德国统一的步伐加快,当俾斯曼推进统一进程,路德维希却是拒绝,“如果统一,我们将会成为奴隶。”这是路德维希站在国王的立场的判断,但是国情却又让他无法以一己之力独立在这一统一形式之外,当最后被废黜,路德维希又回到了拥有权力的国王宝座上,他要把那些官员关起来,要把他们枪毙。此时的路德维希已经患上了和奥托一样的精神分裂症,甚至是一种妄想症,而其实,这一种疾病从他加冕为国王开始就已经患上了,他对于爱情,对于艺术,对于自由的纯粹感觉,都像是一种妄想式的虚构,在这个被他痛斥为只知道物质享受的世界里,他只能以这样的方式逃避,但是他却又无法完全逃离宫殿,无法去除身份——这不仅是一个个体无法完成的解脱,也是一个时代无法提供给他的机会,甚至在这样一种想象里,他必须依靠权力才能完成对于自由的追寻,所以他本身就是矛盾的,分裂的,错位的。

“真挚的爱和深切的仰慕以及温馨的依附感早在我还是孩童时代就已深深埋在我的心中,它使人间变成了天堂,只有死亡才能使我解脱。”唯有死亡才不会有丑闻有义务,唯有死亡会消除肉体的痛苦和精神的折磨,也唯有死亡才能得到纯粹的感觉,或者说,唯有死亡才是他一生所追求的最终极的艺术品:他把自己的生命放入其中,在雨天,在水中,在国王“失踪”的夜晚,他以最后的死亡意象完成了对于个体的注解:“自溺并不丑陋,至少毫发无损。”

 4 ) 10年5月再观感言

又看了一遍《路德维希》,惊异于如今这个片子在我眼里变得如此……无聊。难道当年的惊艳感完全是来源于Helmut Berger的美貌么。新的体验只有几个点:
1、Duerckheim的劝诫。第一次看时我记住了神父的劝诫,却忽略了Duerckheim,实际后者是同等重要的,甚至比神父更切中要害。“特权带来的自由”,以及凡夫俗子们存在的意义。其实我一直是鄙视特权带来的自由的,或许从鄙视卡利古拉时就开始了——凭借一件完全不曾自主选择过的东西(血统出身)来实现终极自由,岂不是滑稽至极!路德维希尽管没有卡利古拉的高姿态,如今仍是不可避免地让我感到可鄙,虽然我依旧怜悯他。话说回来能够不依凭特权去追求终极自由的人到底真的存在吗?或许如基里洛夫那样任意决定自己的死期多少算是向目标迈出了一步吧。
2、Holstein的笑。他总是在笑,而且总是带着敷衍的意味,于是路德维希面对这样的笑还能够一本正经地谈下去倒让人称奇了。如果可以把他定义为疯子,那么他一直就是,而Holstein们也一直都是把他当做疯子来敷衍的。
3、路德维希和半裸的仆役们。路德维希是个唯美主义者,但这个场面一点也不唯美不是吗?我相信还有很多这样的唯美主义者最终总是忍不住屈服于粗俗的肉欲。
4、路德维希的牙齿。后半部分可以明显看到他的牙齿发黑并且变得参差不齐。确实那个时候有多少人年纪轻轻就掉光了牙齿啊,不管他/她是多么的高高在上和渴求完美。这个片子毕竟是正视这一点了,这是非常罕有和可贵的。
5、冯·贝洛夫人。乐队奏乐的那个场景里她被称作瓦格纳夫人——那么她和瓦格纳结婚了?冯·贝洛先生杯具了?或者是我认错了人?
6、王太后。假如字幕是正确的,她确实说过她不信教——那个时代的巴伐利亚宫廷可以包容无神论者?
7、颜。有名有姓的男角大多颜不错,从路德维希到奥托到马克西米利安到Duerckheim到Kainz到仆役甲乙丙丁,对我来说这总归是值得高兴的。
8、Berger还是可以打动我。看到瓦格纳的信时的表情每看一次都想鼓掌。而给弗尔克披上大衣、然后以混杂了痛苦和恼怒的姿态转过身去,也是多么绝妙的表演。

 5 ) 在艺术中迎接毁灭-《路德维希》观后(旧作)

越来越发现欣赏文艺电影是需要有耐心的,特别当你将一部237分钟的作品推入碟机时。元旦假日的第一天,我便是这样消磨了一个下午时间,终于看完了维斯康蒂的《路德维希》/《诸神的黄昏》,疲惫而又
压抑......

一直都觉得《诸神的黄昏》这个译名有些荒唐,难道仅仅是因为这部电影中出现了瓦格纳,所以就一定要如此附和?整部《指环》的情节就是为了烘托那早已注定却又是北欧诸神在竭尽权力设法避免的最后一战,也就是诸神的黄昏。神话的最后,众神之宫殿瓦尔哈拉焚灭于英雄和蛮族的决战之中,一个新的世界却已在废墟中孕育。而影片的最后,我们看到的只是Helmut Berger那张脸,颓废与高贵交织,死一般的苍白与病态的火红色相映,烘托出欧洲历史上最疯狂,最富戏剧色彩的帝王最后的遗容。

诚然,路德维希二世绝非一位成功的皇帝,对于艺术与建筑的肆意挥霍,暧昧不明的外交政策,有着精神病史的家族血缘......使得巴伐利亚王国在他死后仅历两代便被普鲁士吞并,只留下蒙其恩惠而得以写就
的一部部不朽的瓦格纳歌剧,美轮美奂的天鹅堡,和拜罗伊特的辉煌剧院供音乐爱好者朝圣。如同我们国家的李后主和宋徽宗一样,只能留给后人类似记忆的君主,往往没有太好的下场。生于帝王家可说是一种无比幸运的不幸,因为这样的工作,根本不适合这些人。路德维希二世虽然并未遭遇亡国之君的厄运,其一生也可谓是大悲大喜,最后的死亡更是成为千古之谜,很难说,谁比谁幸运些!


故事开始于路德维希那场华丽而又繁复的加冕典礼,而在这之前我们还刚刚看到了一场这位未来帝王的忏悔。卸去皇袍皇冠修饰的脸,高贵而又敏感,略带一点歇斯底里。Berger在我看来,始终还是属于本色演员的范畴的,眼神中永远充满一份天真和颓废,不论是在这部电影,还是在《纳粹狂魔》当中都是一样,可以说是一个绝佳的match!维斯康蒂在选角上向来是从不走眼的,最好的例子莫过于《魂断威尼斯》中的Bjorn Andresen,久久让人难忘!

情节随着路德维希身边的大臣的讲述一节节地展开,从瓦格纳,表姐茜茜公主,没有结果的婚约,普奥战争,弟弟奥特亲王的崩溃,到最后路德维希的自我封闭与毁灭,一步步地勾勒出了这一传奇君主的一生。

追求完美的维斯康蒂是不会放过任何一处细节的,甚至在茜茜公主这一角色上,也毫不犹豫地请出了罗密大姐来担纲演出,虽然这一板的罗密早已不再年轻,但却呈现给我们一个更加真实的茜茜:冷峻,睿智,洞察一切,万事止于礼。也许欧洲的观众,也和我们这边的茜粉一样,早已将罗密默认成了茜茜的不二人选了吧。在布景和道具上,维斯康蒂也永远是那个大气的维斯康蒂,宫庭的奢华,贵族们精致的衣着,甚至路德维希钟爱的那个溶洞,也是迤逦精工,极见功力。不过,看完后终究还是带了一点遗憾。对于剧中非常重要的瓦格纳,导演几乎将其刻画成一个醉心于“皇帝几乎要向我下跪”的小丑。也没有分配任何一个镜头给瓦格纳的任何一部歌剧的首演,不知是出于谨慎还是别的考虑。而对于天鹅堡的描绘,全剧中也没有看到任何一幕全景画面,唯一的完整影像只存在于路德维希向茜茜展示的那几张画。

与其他维斯康蒂的影片一样,同性恋情节仍然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影片中最让人激赏的一幕便是路德维希的贴身侍卫在月光照射下在湖中畅游的身影。维斯康蒂的摄影机也绝不会错过他上岸后的朦胧男体,
不由让人想到《豹》中萨利那亲王的那场沐浴戏。而国王与侍卫在火光中的媾和,又和《纳粹狂魔》中的长刀之夜那一段的摄影技法神似。

在配乐上,《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主题音乐和《唐豪塞》中的《晚星颂》被反复采用,贯穿始终。同是注定的悲剧,决定了两者的无缝切合,正如《魂断威尼斯》中维斯康蒂对于《马五》的运用一样。

 艺术到底是助灵魂升华,还是令其愈加堕落?或许,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不同的答案吧!在影片中,路德维希因痴迷艺术而毁灭,但显然,在维斯康蒂的版本中,这位帝王对这种宿命并没有丝毫的不情
愿......

2008-1

 6 ) 西方版的"南唐后主"

  这部电影的每一个场景,演员的每一句台词,每一次举手头足。都充满了古典主义美感。这当然主要得益于没落贵族出身,拥有渊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修养的Visconti本人。{电影中的金碧辉煌的宫殿我相信是“真正”的宫殿。(我觉得这也是靠Visconti的贵族关系才能进去拍摄的)。]
  如果一个人具有贵族血统,又深具文艺气质和才能。他可能会成为又一个Luchino Visconti。她也有可能成为又一个Audrey Hepburn,可他千万不要掌权,甚至贵为一国之主,那他铁定是ludwig!(或者说是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构…… )他费尽大量的国力物力把伟大的音乐家瓦格纳请到国内,让他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才能,演出他热爱的歌剧艺术。他的愿望是让国民得到最伟大的艺术享受。但国民并不理解他,对于他的人民来说:“瓦格纳只是一个浪费了大量国家税收的家伙!”甚至连他的一生最爱Elisabeth也不理解他:”(我不知道你怎么想的?你以为可以利用瓦格纳使自己永垂不朽吗?不,永垂不朽的只会是瓦格纳和他的音乐!”)他应该被人们所理解吗?这确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就像一个母亲让自己并不喜好钢琴,也根本没有丝毫音乐才能的,并对此感觉万分痛苦的子女练钢琴。我们应该理解这位母亲吗?我真的说不清楚。我只能说,作为一国之君,他的国民在他统治下,感觉很痛苦,所以说他不称职,他应该被推翻。
  幸福从来都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所以瓦格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就感觉很快乐。 Ludwig贵为一国之主,也感觉不到快乐,他希望拥有所谓“绝对的自由”。但就像他手下那位上校告诉他的,“问问那些平民百姓,这世界何曾有过“绝对的自由”。”?是的,他是一个在自己的国家中得到自由程度最高的人,但还想要“绝对的自由”!真是何等的讽刺和荒谬。
  太具文艺气质的人,(或者说更准确的说,一个太感性的人,几乎不具理性的人。)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软弱,软弱,导致不敢面对现实。所以Ludwig面对和同胞兄弟普鲁士战争时,他选择逃避,(一厢情愿的和对方谈和平)。当面对国家被(统一的德意志王国)吞并的危险时,(他的祖国巴伐利亚),他又一次选择逃避。直接导致了巴伐利亚的亡国。甚至在接近人生的终点,面对自己的一生挚爱Elisabeth时,他再一次选择逃避。(不愿意见她)。
  黑格尔说:“性格决定命运。”Ludwig的性格不适合做一国之君。但他生来是做国王的命。所以他自己和这个国家的悲剧命运也就此被注定了。



                                 

 短评

巴伐利亚版宋徽宗,袁四爷的视角重述霸王别姬。瓦格纳真乃吃软饭界的大神:啃老傍贵妇,吃到君王掏空国库。亲爱的妻子,我要赐给你世上最绝妙的礼物:带你去见瓦格纳。不堪生活之重压时,艺术是逃避的出口。跨越生死与兴衰,这才是伟大的艺术。我们是凡夫俗子,要赞助瓦格纳的艺术。

7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我一直坚信Richard Wagner才是他的最爱

11分钟前
  • 螺蛳粉兔
  • 推荐

这片子里有最美的Helmut Berger。

15分钟前
  • 拾陆
  • 力荐

迷恋的艺术,玩物丧志。那一个天鹅毛飘落的年代,在那新的城堡里。爱情记录着对您永恒的爱。您的路德维希。然后慢慢暗淡下来,衰弱的神经

19分钟前
  • Amandachun
  • 力荐

千秋万世名,寂寞身后事。卿本多情,奈何薄命。

2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Helmut Berg是我心目中吸血鬼扮演者的不二人选;但其实。。。我是被这部片子里路德维希的弟弟给秒了~

26分钟前
  • 考拉克拉考
  • 力荐

HB那双眼,像氤氲的蓝色大海。喜欢这电影,不仅为红颜,华景,长镜头,也为看出镜头后那些悄悄流淌的情感——脆弱,神经质,暗夜里紧扭双手无声啜泣,像跌进蛛网的飞蛾,挣扎得让我心疼 。路德维希是夕阳,维斯康蒂是黄昏,HB是黄昏里最后一抹余晖,然后就都寂灭了

31分钟前
  • 大熊星座
  • 力荐

简而言之就是一见渣男误终身。本来路德维希虽然不靠谱,也不算祸害。但自从遇到瓦格纳,命运的齿轮就挡不住地往亡国昏君的方向狂转了。特喜欢他在天鹅堡和一群侍卫喝得烂醉,然后他用充满情欲的眼神看裸体侍卫那段。

33分钟前
  • naoko
  • 力荐

4 hrs~~~, really tested my patience

36分钟前
  • sarah🇺🇦
  • 推荐

我从来没有觉得原来Helmut Berger那么那么帅!!神马强尼戴普都弱爆了好嘛!!!anyway……最终Ludwig还是弯的哇

39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推荐

祈祷你像英勇的禁卫军,动也不动的守护爱情

40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Thomas Mann the writer, Visconti the director, Helmut Berger the actor, are all the King's gaymen that create great artwork. But then I am only sad. It is not that I don't understand this apparently to many people incomprehensible madness, it is perhaps that I don't want to.

44分钟前
  • 闻人林
  • 推荐

字幕和画质略影响观感。维斯康蒂的每部电影都流露着挽歌气质。

46分钟前
  • 充蜜
  • 推荐

就像是为了成全维斯康蒂,路德维希二世过完了他丰富的一生。

48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大家居然都讲意大利语,这本来就够komisch的了!字幕翻译得就更奇怪,经常前言不搭后语,专有名词的翻译尤其晕,比如林德霍夫宫被译成林塔布普城,赫尔伦基姆泽宫被译成贝克姆,明明是伊丽莎白却被译成埃里查贝多,真是让人郁闷,掀桌!整个漫长的3小时58分看下来搞得我完全没有安全感

51分钟前
  • 弥呀
  • 推荐

字幕烂了点儿。另:这是四个小时的闷片啊!t4c356b37f

55分钟前
  • 打不死的兔子
  • 推荐

3h46min好长的片子。湖中洗澡的少年和otto亲王符合纳粹美学:纯种雅利安teenageboy真乃人间绝色,难怪30年代前柏林是欧洲GAY都!!!

57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这部电影的宗旨其实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太文艺了,总归是不能在现实世界里生存的。君王是如此,我们普通人也是如此。

1小时前
  • 离香
  • 力荐

如果你听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就会明白我对你的爱。

1小时前
  • Irgendwann
  • 力荐

个人觉得Helmut Berger同时像两个帅哥:阿兰德龙和约翰DEEP,同时又有男同性恋特有的妖媚和优雅。。。他将路德维希刻画的非常到位,而且是位为了电影可以自毁形象的好演员。。。

1小时前
  • 萝卜镇小猴子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