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梦想家

HD中字

主演:本·斯蒂勒,克里斯汀·韦格,亚当·斯科特,西恩·潘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白日梦想家 剧照 NO.1白日梦想家 剧照 NO.2白日梦想家 剧照 NO.3白日梦想家 剧照 NO.4白日梦想家 剧照 NO.5白日梦想家 剧照 NO.6白日梦想家 剧照 NO.13白日梦想家 剧照 NO.14白日梦想家 剧照 NO.15白日梦想家 剧照 NO.16白日梦想家 剧照 NO.17白日梦想家 剧照 NO.18白日梦想家 剧照 NO.19白日梦想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白日梦想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沃特.密提(本·斯蒂勒 Ben Stiller 饰)是一名在《生活》杂志工作了16年的胶片洗印经理,他性格内向,甚至无法跟心仪的同事谢莉尔(克里斯汀·韦格 Kristen Wiig 饰)开口搭讪,面对生活他像个旁观者,时常“放空”做白日英雄梦。直到有一天公司被并购,杂志需要做最后一期的封面,而封面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找到狂野摄影师尚恩(西恩·潘 Sean Penn)的一卷胶片,沃特终于开口搭讪谢莉尔,并在她和母亲(雪莉·麦克雷恩 Shirley MacLaine 饰)的鼓励下踏上真正的冒险之旅,冰原、大海、喜马拉雅山……沃特的白日梦远不及现实壮丽琥珀,在清澈与温柔中宿醉看守人求婚大作战特别篇可爱巧虎岛阿卡普高第一季如何吃炸毛虫爱的麻花甜心的报复卡戴珊家族第四季鬼精灵5:跳街舞男子游泳部 第一季学校怪谈2最后一次理发爱之咬痕萨沙的国度苏捷斯卡战役正妻(国语版)延平王郑成功传奇白鲸2011自闭症少年的内心世界谯国夫人想结婚的女人穿靴子的猫迷域行者丹尼男孩上天救命国家反抗者弗里茨·鲍尔白龙马之逆天之龙铁骨芳心怒海狂蛛 海霧永不止息当天真遇见爱情真爱如血 第四季古董局中局之掠宝清单大雪茄神秘博士第十一季阿基拉1988叛离边缘(国语版)奇趣美术馆第二季动物急症室 第一季上甘岭2024

 长篇影评

 1 ) 白日梦想家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Beautiful things don't ask for attention .”

Sometimes I don't .If I like a moment ...

I mean, me , personally ... I don't like to have the distraction of the camera .Just want to stay in it .

🏔 人生的真谛:开拓视野,冲破艰险,看见世界,贴近彼此,感受生活。 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Arcade fire 的《Wake Up》的出现,Walter从一副副巨型杂志封面前跑过的镜头时冒出。镜头从拥挤的洛杉矶切到壮美的格林兰岛,从Vatnajokull 雪山,到Grundarfjörður湖镇,最后去了the Himalaya拍摄,顿时血脉沸腾。

🐾 【旅行 + 滑板】 Stay Alive,格陵兰🇬🇱、冰岛🇮🇸、喜马拉雅山的壮丽风景,平原、火山、冰川、瀑布、冰岛1号公路... 还记得男主玩滑板潇洒地在公路上滑行,那般自信与洒脱,那刻的震撼无与伦比,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啊。冰岛宛如一块坠入人间的澄澈明净的宝石,镶嵌在人间,未来一定要亲自去探索;还有格陵兰的直升机与跃起的海豚,宛如直布罗陀出海的时候镀着细碎阳光、波光粼粼的水面。 关于蛇形板与速滑,是我童年的记忆。我一直自夸自己比很男孩子都滑得好,犹记得夕阳里我一圈圈练习速滑,晚上吃饭后陪奶奶散步,我在她身旁玩滑蛇形板;我小学毕业去了澳洲,和表弟在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前的台阶上玩滑板,当时还打赌在澳洲的半个月要学会,看来在墨尔本过夏天玩滑板这个愿望只能等以后再实现啦。

📸️ 【摄影的dialectical ideas】 我是个摄影学生。单反、微单、手机、gopro... 每次去旅行都会带上很多的设备,旅游的意义与我而言其中一部分就是摄影。the gaze of photography / the composition / the shuttle, aperture, iso... 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theory以及Prof布置的作业,学摄影,按理说应当去拍摄啊。 犹记得去直布罗陀出海,我扛着单反想要记录下跃动起来的海豚群;纽约落日成晖,我在负三度的天气里想录制下船只驶离自由女神像的情境;在广州塔之巅的摩天轮,我想凌空拍摄这璀璨的都市的夜景...

换设备,拍摄/录制,拍人像,我总是在用相机记录,按理说我是合格的摄影学生啦。可有时候我却匆忙地忘记了用眼睛去捕捉片段,直到If I like a moment ...I mean ,me , personally ...I don't like to have the distraction of the camera .Just want to stay in it . 我突然恍悟。 去安吉云上草原的那个晚上,漫天繁星镶嵌在黑夜里,城市里没有的透亮与闪耀,可谓是手可摘星辰。我遗憾:可惜单反也拍不出这片星空。但那天却用肉眼看了好久的星空,这篇影评五月中旬就写好了但一直没发,前几天去了迪斯尼,看到了最浪漫的烟火,人潮涌动我无法防抖拍摄,也只能用心记录这刹那的璀璨。

☁️ 【洛杉矶 + 白日梦】 影片是在洛杉矶拍摄的,我最喜欢的美国城市估计就是LA和NYC啦。突然出神的“白日梦”真是一个有趣的设定,在未来的电影节我也可以尝试用这种拼接的手法,特效与现实形成强烈发差,多次插叙情节来实现这种风格。

P.S 我去网易云搜索了《Wake Up》这首歌却发现了云友曾经评论过 他是我高一很久不联系的同桌 然后我们识起了回忆聊了几句 在一首歌下面遇到可真是有趣的遇见呀。

 2 ) 《白日梦想家》:自定义的生活

这部电影的前半段,我以为是Ted一类的搞笑讽刺片。Mitty做着他一直神游天外的白日梦,让我觉得几乎有点莫名其妙。对我来说,这部电影的亮点是从冰岛开始的。当Mitty为了爱情和最后的工作踏上旅途,去寻找他崇拜多年却一直素未谋面的LIFT杂志头牌摄影师Sean时,这部电影才真正对我开始展开它的意义。绿色的岛,蓝色的海,几乎无人的世界,直升飞机在低低的云层里飞,像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画家的油画。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梦想的生活是Sean式的,漫步喜马拉雅,俯冲喷发的火山,他的生活没有“做到”和“做不到”的区别,只有“喜欢”和“不喜欢”的区别;而现实的生活,是Mitty式的,有一个专横跋扈的老板,诸多不如意的生活,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以及,心里每时每刻都在想,却从来没有去做的梦想。

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是平淡的、单一的,就像装程序时的标准配置,沿着既定的道路一条道走到黑;对于那些走了不寻常路的人,是抱着看八卦、看失败的心态开始,而以嫉妒或者幸灾乐祸的心态而终。确实,能做到像Sean那样首屈一指的大师一样的人寥寥可数,可是我们至少可以在一些小事上面,做一些自定义人生的选择。

所以有些人选择了集邮,有些人选择了听戏,有些人选择了跑马拉松,有些人选择了旅游。我觉得,我们还可以做得更深入些,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都可以。更重要的是,如Sean所说,“有时候我并不为拍一张照片。”他是超越了一切束缚的人,在世界上,没有任何物质的东西可以限制他了;名、利、甚至他的作品,都能不为所动。他达到了生活的最高境界——自由,这也是Mitty坐在醉酒的飞行员驾驶的直升飞机里,看着北冰洋海天一色的风景时所领会到的,尽管只有五秒钟;这也是跑北马的人在终点时领会到的,是各种背包族、追星族想要领会的,也是像我一样的文字爱好者在写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领会到的。

最好的生活不在物质,不在能做到与不能做到;而在心里,在于喜欢,在于盼望。

 3 ) 生命和大脑

思想是个很神奇的存在,大脑是实体的物质组成,然而思想作为大脑的产物却没有定性定形,让人想不透摸不着。

在我们所知道的生命体中,人的思想和感情是最复杂的。动物生存本性的吃饱穿暖并不再保证人的满足,我们日复一日的不满、低落、消极,其实有多少不是主观的空虚呢。

白日梦想家似乎是在说这么件事,去大胆的做吧。但是也可能不是。整部电影面子工程做的不错,格陵兰、冰岛、喜马拉雅,对于城市中如蚂蚁一般生活的我们,那种广阔的空间冲击太大了,画面的震撼性让影院里的观众时不时忍不住的“哇”。故事本身却偷了懒,单纯运送美好影像,却没有好好梳理自己想表达的情感。

白日梦想家从开始就给自己设了个很远大的目标,想探寻生命的目的--拾起勇气,奔向未知。然而故事投机取巧,完全靠风景和Life杂志的精神遗产这一概念拉感情票。整部电影都在使劲积聚情感,期望达到生命意义这一高度,可是碎片化的情节不停给故事泄气。角色过于自我中心,主人公Walter走到了这些未知土地上,却没有走进这些土地的文化。未知并不只是陌生景色的新鲜感,旅行之所以带给我们震撼,是视野的开阔,视角的转换,用全新的视角理解世界。格陵兰、冰岛、喜马拉雅投影出的异国风情、Life杂志的象征意义,最终只是被利用了而已。

科学证明,人的大脑是渴求震撼的,震撼所造成的情感反应可以转化为物质层面的健康提升。经历震撼感后,我们会感到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更有耐心、更愿意去帮助别人,也不再那么物质。虽然生活继续,一切照常,然而震撼的经历却改变了我们的思想。
(想读有关这个科学研究的看这里:http://www.theatlantic.com/health/archive/2013/12/make-time-for-awe/282245/

整部电影,真正打动我,让我感受到与角色相通的一刻,是Walter在幻想的Cheryl为他弹唱着鼓励的曲子的激励下,跳上起飞的直升机,那一刻,他随着机身起飞,慢镜头下的Walter眼睛瞪的滚圆,跟随他眼睛一起打开的,是他看到的世界的另一种景象。那一个镜头真的可以让我想起自己被世界的美打动、震撼时的感受。这些时刻是可以改变我们的。

但是这部电影并没有。

"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this is the purpose of 'Life' ".

想象整部电影的高潮只是美景和几句激励人心的话,那还要故事做什么。

(另,电影里的格陵兰和阿富汗部分都是在冰岛拍摄的。)

 4 ) Life

越是演惯没心没肺喜剧的笑匠,演起正剧来就越有平时隐匿起的悲辛,越有欢笑背后对这个世界略含忧伤的透彻认识。远有卓别林,近有金凯瑞、周星驰。而后二者的《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和《喜剧之王》,更是在我心目中地位特殊的两部心灵电影。
当然还有本斯蒂勒,虽然这部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依然算得上主流喜剧片。因为无论笑点、还是故事的走向,观众和演员都是驾轻就熟,影院里大家准时发笑,准时有些许感动。
故事本身老套到不用担心剧透,简单来说,就是一个loser,终于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归来之后,世界没有变的更好,但他的人生已经不一样了。俗套中有些小清新,“想要找的一直就在你身边”更是老迈的桥段。当然,旅行途中的摄影和配乐在这类电影中大概算得上亮点。
然而,正是因为拍惯了闹腾的喜剧,本斯蒂勒正经起来,却有一份普通小清新励志没有的淡然。比如结尾的处理方式:底片的去向好猜,内容却让我着实费了番思量,到底以什么内容揭开悬念才算得上温情脉脉?结果却是普通,没有期待中的“瞬间击中”,只是一张认真工作的主角。
这样的处理算得上类型上的反高潮。一场旅行,一次顿悟,都无法将你从无力的生活中解救出来。旅行,挂在嘴边的梦想,激励人心的电影,颠覆世界观的书,其实跟Walter的一场白日梦并无区别,无害,但也并不是拯救一切的良药。
所以即使最终找到了一切想要的东西,杂志还是要结束,钢琴还是要卖掉,还是要重新开始找工作。结尾我倒希望两人并没有牵手,一起去看演出就已经足够。life的精华,是在这个不会突然变得美好的世界上,认真生活,认真工作,是看到雪豹时不急着拍下,而是享受那一刻的美妙。
可是等等,为什么在喜马拉雅看到雪豹的那个人不是我?不是Walter?与《生活多美好》的George Bailey一样,那个年少时心怀全世界的Walter,不也是在生活的负担下远离了曾经梦想的一切么?George被一辈子困在了小镇上,Walter被困在了底片室16年,你我,也都被困在平凡的生活里,也许直到死。那些珍惜当下每一刻的crap,只是阿Q精神罢了,假如你有机会去遍世界每个角落,还有大笔的钱的话,你大概只会嘲笑这些自我麻痹的庸人。

被什么才是Life的精华搞得晕头转向了吧,让我们再次看回这部电影吧,它的妙处就在于,没有试图提炼出任何真理。Life不是一个漂浮的能指,它是现实的不断发生,是无数的无力,是无数的琐碎。可这是我们唯一真正拥有的东西。我们的生活是琐碎无力,但也许你我都有一个帮我们收集每个琐碎的母亲呢。
The motto of life?太长太难记了,可能不是geroge bailey自欺欺人的“it's a wonderful life”, 也不是杂志被收购后悲观的"it's the end of life"——online life也是life。事实上,如果非要找一个motto的话,也许那个讨厌的beard manager说的更好:Life? I'm lovin' it.

 5 ) 被相机打扰

大摄影家蹲守在喜马拉雅多日,终于等来了他此行的目的—雪豹短短几十秒的现身。但他却把眼睛从取景器中移开,用肉眼静静欣赏这一幕。他告诉米蒂:“有时候我不拍。如果我很喜欢某个瞬间,我不喜欢相机干扰我,而只是这样静静地享受这个时刻。” 欧大师和酷爱摄影的刘师傅和杨工程师一同自驾去西藏。在珠峰脚下,欧大师想静静看一看这座圣山。但刘杨二人在拍到自己满意的作品以后急着要赶在日落前赶到另一个著名的地点去拍“金山”,催着欧大师要走。实际上,由于经度不同,“金山”的日落时间要比北京时间晚,他们完全有时间。但对“出一个金山的作品”的渴望已经冲掉了刘杨二人对地理知识原本就不牢靠的认知。欧大师实在拗不过他们,匆匆离开了珠峰。到达“金山”时不但还没落山,太阳甚至还没到那个可以把雪山映成“金山”的角度,他们白等了三个小时。 麦迪来柳州的那场比赛,我拿了一台摄像机和一台单反,希望能记录下一些精彩的瞬间。实际上最开始的时候我打算把全场都拍下来。但很快我就开始纠结,我实在不知道到底是定格的瞬间好还是动态的影像好。因此我手忙脚乱地切换着手里的单反和摄像机,不时还要改用一下手机在朋友圈里分享一下。录像的时候录了挺长时间发现无甚精彩,一关掉却马上就是三分命中或者快攻扣篮。有些精彩的拍到了,但是因为拿着器材不能过于摇晃所以不能大声喝彩。有时用相机拍到了精彩瞬间,却又觉得如果用摄像机录个连贯的也许更好。 最后到了麦迪绝杀时刻,我是先用相机拍了很多,在他出手前几秒钟才换成的摄像机。三分命中,我很兴奋,但眼睛是盯着那小屏幕看到的。小屏幕并不如肉眼来的开阔和细致,但不看小屏幕又无法保证是否真的很好滴拍了下来。兴奋感被这些冲淡以后,剩下的更多已不是关于亲眼看到了最爱的球星投进了一个绝杀,而是拍下来了一段不错的录像。 更重要的是,因为机器来回切换,我并没有留意时间,以为这只是一个剩余时间还多的关键球而已。 现如今,我一遍又一遍地回味着这一段录像,却依旧为当初错失了那种经历绝杀的感觉而遗憾。 后来去看CBA,都带着单反。看比赛的时候两腿还要托着相机包,站起来欢呼两下还生怕东西掉了。所以一般拍个半场就不想再拍了。 牛背山。我们在半山腰冻了一夜,爬到山顶发现大雾弥漫。心想受了那么多委屈最终还是一场空,心中很是低落。但到了晚上,在火炉旁烤化了袜子,听老板说着昨晚山顶上千人在帐篷里被冻得鬼哭狼嚎宛如《活着》里国民党的伤兵一般的故事。突然听到有人喊下雪了。我跑了出去,望着天空,雪花由少到多飘落下来的同时,天上的厚云也一点一点地散开,星星一颗一颗地跳出来,汇成一片又一片密密麻麻的小眼睛,在那样的星空中,星星真的是会眨眼睛的,耳边是tear streams down your face的歌词,似乎落在我脸上的雪花也化成了我激动的泪水。明天有日出看了,希望就这么触手可及。我拿出相机,却无法捕捉到这个夜晚中的天堂的任何一点细节。我知道用上三脚架,把快门速度减缓到几十秒,可以在相机里留下星光,甚至留下星轨。但我看到的每一张用此法拍下的星空,都不可以与那晚我肉眼所见的相媲美。它们没有灵魂,直观上说,那些星星并不会眨眼,深层次些说,那些星星并未见到今夜我所见。 大师一生大作无数,偶尔放弃一两个名留千古的瞬间似乎无甚损失,甚至还有些吹嘘的感觉。而我们这些没有出过作品的爱好者似乎没有这份底气和豁达去吹嘘自己得到过什么,更别提放弃过什么了。 但为何又一定是吹嘘呢?不拍,并非放弃了美景,而是放弃了一次分享给未来的自己和未来的他人直观感受的机会。说到底,就是给别人的机会。而分享,成了这个时代最为奇怪的美德。这个时代似乎更青睐事实而非故事,但同时,人又更爱活在故事中从而改造事实。 大师也好爱好者也好,都被他人或者自己从身份上剥离了本质。实际上作为人,无需吹嘘什么,都是喜欢用肉眼去感受生活的。 我很喜欢电影台词原文中distraction这个词,我看的版本翻译成“我不喜欢为了照相而照相”,虽然这么翻很大气很豁达,但是还是有所偏离。相机实际上带离了我们目光的焦点,也带离了我们生活的焦点。

 6 ) 给重度意淫患者的一剂兴奋

以喜剧成名的Ben Stiller 老师在2013年末献给了观众他至今为止最励志的电影: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电影根据James Thurber 1939年在《纽约客》杂志上刊登的2,083短篇小说改编。RKO 制片曾在1947年让著名制片人Samuel Goldwyn 翻拍, 由当时当红的歌舞剧演员Danny Kaye 主演。作者Thurber 先生嗤之以鼻称之为《The Public Life of Danny Kaye》。可见改编这样的短小精辟的幽默哲理绝非易事。

在2005年本子版权到了派拉蒙手上,多年过去,众多达人跃跃欲试。从Jim Carrey, 到Sacha Baron Cohen 再到Owen Wlison。从Steven Spielberg 到 Ron Howard,都曾再次尝试,已放弃告终。最终,Stiller在2011年成为了导演兼男一号。任务艰巨,他在采访中解释:"We were aiming for something indefinable, a movie that left you with a feeling at the end. I have never made a movie like that". (我们试图创造一些无法定义的东西,一部电影到最后带给你一些感受,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电影)。

影片中的男主角Walter Mitty,是某杂志一名默默无闻的底片冲洗经理 。他常常在生活中进入一种幻想状态,这样的状态常常是由他人激发的,暂时性的思想自慰。 大多数时候他的幻想来自于各种英雄救美的老套程序,也有一些对老板的愤恨意淫。有一天,为了寻找一张遗失的底片,他受到心仪的人的启发踏上了奇幻的人生旅程。在各种挑战极限的冒险经历里寻找自我。飞檐走壁,探山听海。

电影的反响并不算理想,在烂番茄上138位影片人只有47% 给了平均60分。其中当然包括了卫报以唱反调为名的Peter Bradshaw。影人片的总体评价是:不缺乏雄心,但在绝美壮丽的镜头设计下没有足够的内容实质。《名利场》的Peter Debruge 评价说缺少了原著的黑色幽默(为什么叫Peter的人都这么刻薄?)。话虽如此,励志向上的套路从来都不是以独立为旗的影评人的菜。

作为一名轻度意淫患者,我对此片抱有好感。不单单是冰岛壮丽的山河,从Vatnajokull 雪山,到Grundarfjörður湖镇,这是自《Thor》,《Prometheus》,及《Oblivion》后,好莱坞又一次大手笔地为冰岛免费拍摄旅游大片。也不单单是我对雪豹的钟爱,我在2010年收养了一只雪豹,墙头也挂着2014年的山猫日历。也不单单是电影对任何意淫患者的调侃,有谁没有在某一特定时刻幻想和老板大干一场呢?谁没有幻想过心意的人在某一特别场合出现在自己身边?此片把这种调侃放大到了极限,以毒攻毒罢了。撇开一些不太切实际的细节(如在阿富汗无人区的电信信号,美国护照短时间搞到也门签证,丝绸领带绑着石块滑行18公里。)

此外片中有三个地方让我有深深共鸣:

一是关于摄影的真谛。在影片中,Sean Penn扮演的大师,有一句绝妙的台词:Beautiful things do not ask for attentions. 顿时心里拍案叫绝。虽然关于摄影我懂得很少,但我憎恨那些廉价视觉处理,instagram , iphone给世界带来的假象。那些铺天盖地的自拍,那些摆好姿势的男男女女,那些被大量处理复制的美,让世界得了眼疾。影片在最后回答了这个问题,摄影的真谛是一个能反射真实生活的故事。

二是关于母亲的小事。在影片中,Walter Mitty 的母亲在垃圾桶里找回了他的钱包。在现实生活中,母亲在我房间的垃圾桶里为我找回过房门钥匙,饭卡,信件及种种其他。共鸣。

三是关于Arcade fire 的那首《Wake Up》的出现。在影片中,它恰到好处地在Walter从一副副巨型杂志封面前跑过的镜头时冒出。那种顿时觉醒的高潮配合这样高亮的曲调,让我血液沸腾。 几年前当我第一次听到《Wake Up》时,大脑杏核合里冒出的是同样的感受。像是快要干枯的花朵,突然得到几滴雨水。镜头从拥挤的纽约切到壮美的格林兰岛,顿时血脉沸腾。

总之,影片不算太坏, 虽说视觉的快感快要盖过感情的释放与理性的思考,但至少能看出Stiller老师是真诚的。不是每个喜剧演员都可以这么成功转型的。试想一下如果让Sacha Baron Cohen演绎此角会是什么后果。

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不真实的,因为他们只将外界的景象当成真实,压抑了自己内心的世界。Walter Mitty的故事给大多数人带来一剂兴奋,它虽治愈不了一辈子的精神自慰, 但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提示我们,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YOLO

 短评

本片其实讲的是一个胶片摄影师和底片处理师之间深厚的基情。

8分钟前
  • fomalhaut
  • 力荐

有没有十颗星可以给!本斯蒂勒都成精了,Space Oddity那段不知道为什么看一次哭一次,可能是卢瑟的脑波正好对上了的关系吧

11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还是前部分更有趣,大玩脑内小剧场,估计很多爱做白日梦的人都有这种体验吧。不过这个主题最终转向了必须走出去,just do it这种。世界风景无限好,宅男啥也干不了。太鸡汤,也太浅了

1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美好从来不主动寻求关注。

19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虽然还是太过罐头励志,缺乏细节,不少片段还是优美感人的。

20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其实早就想到25号底片大概是什么了。预告片准确给到了全片精华,正片反而是收着来的,西恩·潘的点睛之笔看到热泪盈眶,可以说Ben作为导演不够商业甚至专业,但本片对生活本质的触碰却异常深刻,况且风景和原声也值回票价了……stop dreaming,start living,喊口号的有很多,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22分钟前
  • ==
  • 力荐

喜剧片中将大自然风景拍得最美的、风景片中拍得最富喜剧感的、会拍风景的喜剧片中配乐最燃最激昂的、风景好配乐佳的喜剧片中预告片剪得最热血沸腾的。自导自演的本·斯蒂勒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用标志性的冷面滑稽演绎了一部献给所有有过白日梦的观众的心灵鸡汤。Stop Dreaming & Start Living

24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推荐

只能看看风景,其他...就没有其他了。白日梦是噱头,到后面连噱头都省了!呸!

2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加缪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人生无意义的勇气。如果你一直在找人生的意义,你永远不会生活。”自勉。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33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如果你见过格陵兰,喜马拉雅和冰岛的火山,就再不会被生活打败。

38分钟前
  • 福娃迎迎
  • 推荐

在香港看的,跟一个很喜欢的人,现在想起这个片子就很幸福。

42分钟前
  • 自由极光
  • 力荐

本来是年度最期待,因为之前谈过一个类似的剧本,一个摄影师因为一个遗愿走遍世界各地,亲情一丝一缕的被维系,眼里是一片大陆的变迁。这片子的创意差不多,只是执行力太差,情节都是好莱坞这类电影中被用烂的陈词滥调,幸好还有剧本的那点想象力,主流的美式价值观注定也只能是心灵鸡汤了。★★★

4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给这片子挑毛病的话,那真是没法挑。因为到处是窟窿,到处都是硬伤,到处都是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还是打五星因为喜欢啊,因为这就是表达内心任性的时刻嘛!画面好看,音乐好听,而且燃啊!真他妈的燃!PS:电影中出现的格陵兰冰岛喜马拉雅山竟然都是在冰岛取景的。

48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不是心灵鸡汤,是我等老男人非常受用的心灵老鸭汤。

53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在片中《LIFE》杂志闭刊号封面出现的那一刻,我完全被击穿了。

55分钟前
  • 仙剑风晨
  • 推荐

“认识世界,克服困难。洞悉所有,贴近生活。寻找真爱,感受彼此。这就是生活的意义”、“美好的东西从来不会寻求关注”上一部本·斯蒂勒自导自演还是08年《热带惊雷》,没想这部竟来了个如此大的转变与惊喜,走走停停,简单生活。“如果我很喜欢某个瞬间,只想享受在那一刻。Stay in it. Right here”

5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这种构想也只适合拍部短片,浅显幼稚的心灵鸡汤,激昂配乐+绝美风景就像尼康广告一样具有煽动性和迷惑性,本·斯蒂勒不是冷面而是面瘫。

5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每个人都想突破自己的平淡生活,成就不凡冒险。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完成生命中的精彩,但有一种电影能让我们有那么片刻的怅然所失。

1小时前
  • 张小北
  • 推荐

是时候让梦想照进现实了

1小时前
  • 憨大仁
  • 力荐

好好看!电影从表面上来看,是对纸媒文化的衰败默哀,实则却是悼念着正在消失的记者精神。为了拍火山爆发而把双脚绑在飞机翼,为了拍雪豹而在雪山装成一块岩石…这些都是不复再的记者精神。年度五星推荐😭😭😭

1小时前
  • A-su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