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员

HD

主演:高仓健,大竹忍,广末凉子,吉冈秀隆,安藤政信,志村健,奈良冈朋子,田中好子,小林稔侍,板东英二,平田满,本田博太郎,石桥莲司,古关安广,小林成男,中原理惠,中本贤,田中要次,谷口纱耶香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199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铁道员 剧照 NO.1铁道员 剧照 NO.2铁道员 剧照 NO.3铁道员 剧照 NO.4铁道员 剧照 NO.5铁道员 剧照 NO.6铁道员 剧照 NO.13铁道员 剧照 NO.14铁道员 剧照 NO.15铁道员 剧照 NO.16铁道员 剧照 NO.17铁道员 剧照 NO.18铁道员 剧照 NO.19铁道员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铁道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幌舞作为煤矿产地曾繁华过,无奈现今人口衰减。幌舞支线也决定即将废线,停止使用。佐藤乙松(高仓健饰)是北海道地方支线幌舞车站的站长,乙松每天得独自负责剪票,用小旗指挥列车进站、出站,清扫车站内部以及其他琐碎工作。 老同事杉浦仙次造访幌舞车站,想游说乙松在退休后,和他一起去渡假村工作,可是遭到乙松的拒绝,他深信不移地用生命陪伴着铁路。由于坚守岗位,17年前夭折的女儿雪子和2年前去世的妻子静枝(大竹忍饰)都只能孤独地走向死亡,乙松强忍着心头疼痛。一天,一个小女孩出现,之后又有个小女生来找丢失的娃娃,在寒夜里,一个少女(广末凉子饰)出现,乙松这才突然记起她是谁……千里香失落的世界(上)特别行动:母狮第一季珍珠港超级名模2021爱情是Beautiful,人生是Wonderful近距离2016麻辣教师电影版甜蜜复仇原始生活40天第三季单凤积爱之人深圳故事魔神英雄传拾光里的我们啦啦队女王第一季下一站,幸福凯尔特人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勇士之门真爱之路2015白毛女真假济公花开有晴天第一季月代头布丁第8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生化危机:无尽黑暗捉妖大仙环环相扣第一季鬼怪一泡而红捕快血之刃公司可不是学校新世代逆袭篇年兽书店真相 ~ 聒噪吊唁的结局 ~遇见董小姐玛丽莲·梦露之谜:首次现世的录音巴瑞第三季长灯歌美国迦顿处女恋。市长的自白情义心The Lost Portrait of Bonnie Prince Charlie: A Culture Show S

 长篇影评

 1 ) 写一点

从“日本电影美学”中随意挑的一部电影,节奏很缓,但看到最后半个小时没有我预想中的那么温情。 对于高仓健,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是他去世的时候,那个时候念初中,微博上很多电影界大佬都说自己曾经躲在被子里看过高仓健的电影,便看了《追捕》 ,最经典的片段后来也在不同的场合出现过很多次,但很久没有再记起这个人名。这部电影打动我的并不是高仓健的角色,固执、坚持、不善表达的男性角色并不少见,可我不喜欢“他只是不善表达”这种借口将自己的冷漠一带而过。打动我的是小镇里曾经存在过温暖和很美很美的雪景(是真的会想起《雪国》开头的那段描写虽然我真的看不懂这本书哈哈哈哈

广末凉子真的好灵好好看呀,虽然雪子这个形象把“妻”和“女”重叠在一起,营造出了恋叔的诡异气氛...而且看到最后才明白这部电影居然加入了充满了日本魔幻色彩的鬼故事这是我妹想到的!

静枝很美,但电影实在过于传统,“我一直很自责自己没能为你生个孩子”、“我好像不能一直照顾你了” 还是想要塑造最典型的日本妻子⑧,还有男主在听到“是女孩”之后的失落😠

“幌舞”和“美寄”;昭和和平成;乙松和仙夫;旧的和新的... 我知道乙松不会离开幌舞的,就像知道1900不会下船一样

 2 ) 《铁道员》的一生,或说普通人平凡而充满缺憾的一生

本文首发个人公号【电影客厅】,不跟风热门剧,只推荐好电影。

佐藤乙松(高仓健饰)是一名铁道员,子承父业,从前他开火车,现在他是北海道地方支线幌舞车站的站长,一个人负责包括剪票、指挥列车进出站、清扫月台上的积雪、登记乘客遗失物品等几乎所有大小事务,这里曾因煤矿兴盛一时,如今由于矿厂关闭而变得萧条,镇子上的人基本都彼此认识,熟悉的地方、人情和工作,乙松在此奉献了他的青春和热血,娶妻生女,干了一辈子的铁道员,直到在冬天的月台上,孤独的死去。

杉浦仙次是他的老同事,也是他一生的好友,从还是蒸汽机车时,他们就一起工作,两个人满脸煤灰,忍受着高温,吃力地往锅炉里送煤,每天都很辛苦,有一次,仙次吸了一些瓦斯差点送命,是乙松救了他,仙次缅怀过去那些美好的日子,乙松是个有原则的靠谱的朋友,仙次爱他,时常挂念和为他担忧,曾经一起燃烧的岁月和挥洒的汗水,是他们一生友谊的见证。

乙松公私分明有原则,有两次——一次是幼女雪儿(大雪天出生,故名雪<的女>儿)发烧,另一次是妻子静枝生病住院—— 他都依然坚守在岗位上,“残忍”地让妻子一人去面对,没想到两次都是永别,他们结婚17年,好不容易才晚年得女,却因为一时疏忽夭折了,妻子因此埋怨他,记得刚知道自己怀孕时,静枝兴奋地跑来找他,开心得像个少女,她撒娇,嘟着嘴恼他一张依旧严肃的脸,只因他还在上班,静枝耍着性子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头上,她既是为自己很长时间以来不能为丈夫生儿育女而深感愧疚,心里觉得乙松一定有埋怨她,又为此刻他不能同她一起大肆欢欣而满心委屈,乙松是外冷内热型的传统男人,他踌躇着还是把妻子揽入怀里,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过了一会儿,静枝说它们在看我们,乙松转过头去,原来是一群小羊驼。

前一次,静枝很不理解,后面自己那一次,她释然了,理解了和她厮守一生的男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乙松把戴着手套的手放到车窗的玻璃上,虚弱的静枝倚在座位的背靠上,也努力地伸出手,刚碰到,火车就开了,乙松吹响了手中的哨子,“列车前方正常”,这样的距离就是他们一生缘分的写照。

“我本想照顾你一辈子,但是我做不到了...”,分别时妻子这样说到,乙松也一定有所感知,他才伸出那只戴着手套的手。

原本他们曾有机会收养孤儿小敏,恰巧那时静枝生病了,只好由镇上食堂的奶奶收养,因此,妻子和女儿离开后,乙松一直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和工作。

有一天,一个小女孩突然出现,手里拿着一个布娃娃,天真无邪地笑着,她跑到月台上,做完指挥列车出站的动作后,就跑开了,但她把娃娃落下了,乙松深感惊奇,还是认真地在工作簿上做了失物登记,当晚,自称是小女孩的姐姐来找回娃娃,乙松和她开心地聊了聊,意外想起了那个似曾相识的娃娃,那是他在美寄给女儿买的礼物,怎么会有一模一样的娃娃,他满腹疑问,第二天,又来了那两个女孩的大姐姐,一个古灵精怪的高中生(广末凉子,饰雪儿),她说喜欢铁路,在学校是铁路爱好者俱乐部的成员,乙松给她看了自己的收藏,有AD-51引擎盘、AC-26压力计、D-52名牌、柴油引擎汽笛、AD-51汽笛......她兴奋异常,梦想以后要嫁给一名铁道员,最后还穿着妻子的红夹袄给他做了顿晚餐,乙松感到有些恍惚,悔疚地说:“自己运气不错,一辈子只顾干自己想干的事,结果连累老伴和女儿先走了,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对他那么好”,他有些哽咽......接了一个电话后,一切都明白了,三个不同年龄的女孩,都是他过度思念妻女的幻想,对她们疏于照顾的内疚,想要有人继承他的工作。

我想我是有点理解他的。他只是在践行父亲说过的话,要说乙松这个人物的好,就在于他从不夸饰任何东西,不讲什么大道理,只是默默地恪尽职守,也不奢望自身能力之外的东西,固守本分,因此,当杉浦劝其退休后(又帮找了份)和自己一起工作——因为他们好多人都怕他一个人孤独终老——但他还是谢绝了,他始终觉得离开铁路,自己只会一文不值,所以宁可孤独地死去,父亲、妻子和女儿都死在这里,他是离不开他们,才会像故土一样无比眷念,而所谓“心中的故土”,只因那里曾有过的诸多人情和生长岁月,也许不少人会觉得他过于偏执,要我说,一生执拗,这样的人还是太少。

远方的小镇,蜿蜒而去的铁轨,呼啸着划破长空的汽笛,如画般的松林雪山,大地一片白茫茫真干净,与苍茫的大自然相比,人是多么的渺小,那么多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到头来和凋敝的小镇、停运的火车线路一样,有一天,铁轨会被白雪覆盖,房子坍塌,不再有炊烟袅袅,一切都会消逝不见,想来不无伤感,好在曾有温厚人情,冷暖相知。

这就是普通人平凡且充满缺憾——而不止是铁道员——的一生,影片超出题材本身的意义正在于此,你一辈子辛苦工作,最后还是要孤独地面对死亡,妻子(丈夫)和儿女、亲人相继意外离世,在一生中遗下的日子里深感愧疚,深夜独自舔舐伤痛,终于明白意外就是生命的本质,就像你出生降临到这个美丽的世上,也是一场意外......骤然想起穆旦的《冥想》

“为什么万物之灵的我们,

遭遇还比不上一棵小树?

今天你摇摇它,优越地微笑,

明天就化为根下的泥土。

为什么由手写出的这些字,

竟比这只手更长久,健壮?

它们会把腐烂的手抛开,

而默默生存在一张破纸上。

因此,我傲然生活了几十年,

仿佛曾做着万物的导演,

实则在它们长久的秩序下

我只当一会小小的演员。

把生命的突泉捧在我手里,

我只觉得它来得新鲜,

是浓烈的酒,清新的泡沫

注入我的奔波、劳作、冒险。

仿佛前人从未经临的园地

就要展现在我的面前。

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

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

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3 ) 忍住泪水,拉响汽笛

铁道员是不能流泪的,但最终开动红色Kiha 12 23号车的仙次,以及一旁的年轻驾驶员,恐怕都没做到这一点。
片中的感情,是一群男人的感情,和一个男人坚强、固执之外的细腻感情。铁路上的工作是枯燥的,梦想是短浅的,年轻的铁路工人逐渐老去,维系他生活与梦想的铁路、煤矿、甚至整个城镇都渐渐消亡。
年轻的司机,固然无法理解这些老一辈铁路工人的心路历程。日本是一个“铁道立国”的国家,“D51、C62是让日本复兴的动力”,老一代铁路工人们背负着复兴日本的责任,显然比后来者步履要沉重、坚实地多,尽管后来人也“对50公里以上的速度一无所知。”
一个铁路工人的故事,其实背后体现了日本战后整个发展的历史,北海道煤矿开采业的衰败,国际红色运动,离开家到都市的年轻人。佐藤的不动,映衬出这些涌动的潮流,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在动。
佐藤的感情并非冷酷,但可以算作呆板。女儿和妻子过世,他并非无动于衷,但自身的信念过分地表现出来,让旁人觉得不近人情。仙次作为一个理解佐藤、对他充满忧虑却无能为力的战友,只能在规劝之余,说一句“我想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的重量,不容任何人猜想。
女儿幽灵的出现,为全片带来了温情而不是恐怖,其实也完善了佐藤的内心,“哪有爸爸害怕自己的女儿的”,这幻觉与真实之间的变换,接缝在那里并不重要。
最后为佐藤送行的一刻,幌舞线的列车再一次满员,三个月之后就要废止,每个人的心情也许各有不同,当列车启动拉响汽笛的时候,苍凉的笛声回荡在山谷中的时候,
我终于潸然泪下。

此外,从背景上看,北海道有一条“幌内线”,是过去煤矿输送的重要线路,从那条线路的历程看,很可能是片中“幌舞线”的原型。幌内线拼作Horonai Sen,而幌舞拼作Horomai,十分神似,引人怀念。
片中的幌舞线幌舞车站,实际上利用了北海道富良野线的几寅车站作为外景,而且这个车站并不是一个尽头站,终端的车挡是在正班列车时刻外搭设的。拍片之后,布景没有拆除,仍旧作为展示用,但近来可能是由于岁月的原因,显得有些破败。
至于原作中的幌舞车站,其实被表述的挺宏大,若在北京,可以到门大线的终点木城涧煤矿感受一下,如果说经历中最接近描述的,是山西大同乔村支线的雁儿崖车站,气场和小说中的幌舞车站别无二致。
片中的另一主人公,柴油动车Kiha 12 23号,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为Kiha 12型作为Kiha 10系柴油动车中的酷寒气候对应车,只制造了22台,并全部在道内服役终老,为拍片而改造的23号车,实际上是Kiha 40系北海道寒带气候车中的一台,目前这台车也已经退役,一半车体被放置在富良野线几寅车站作为展室使用。
片头的D51 498号车是东日本铁道公司动态保存的一台蒸汽机车,后面拉的12系车体也是有价值的铁道遗产,写仙次煤气中毒,和学生就职(好像是)两个场景中担当的蒸汽机车C11型,是大井川铁道公司拥有的车辆。很遗憾,没看到C62型的英姿。

 4 ) 昭和悲情:日本战后掠影

大部分人都把这片子当做一个催泪片子看的,但我由于最近看了很多反映人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生存状态与社会地位变化的电影(也就是《钢的琴》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因此不自觉的把这部电影带入到了日本的战后历史上,从而有了这个标题。

从叙事结构上来说,本文采用了现实线与回忆线以平实的平行蒙太奇交替出现的双线叙事结构。回忆线主要讲述主人公乙松是如何变成今天的样子的,而剧情张力则来自于现实线,而这条现实线可以拆分为一虚一实的两条线,实线或者说外在线为幌舞站即将在明年三月份关闭,而在乙松得知幌舞站将提前关闭而达到矛盾顶峰;虚线或者说内在线为乙松如何与愧对家人的情感做出和解,同时内在线也是与回忆线紧密结合的。

在实线上其实剧情只有短短的2天,这2天中,老友仙次造访主人公乙松然后力离去,3个年龄的雪子达成了3次造访,而雪子是影片导演通过浪漫主义的手段,解决主角内心线矛盾的重要手段,因此该段为整个影片的高潮。

乙松其人

先列举几个时间。

影片最终结束的时间是平成7年1月7日,即1995年1月7日。妻子静枝两年前去世,即1993年。

雪子的出生日期是十七年前,昭和52年11月20日,即1977年11月20日。乙松成为幌舞站长是同一年的10月1日。雪子去世是昭和53年1月5日,即1978年1月5日。

乙松和静枝结婚的时间是怀上雪子的再17年之前,即1960年。

为啥要提到上面这几个时间?因为片中最重要的一个社会背景事件,是影片40分钟左右出现的罢工回忆,我们可以清晰地在乙松的袖箍上看到“生产性向上运动粉碎”(图在下面),即反对日本提高生产率运动的罢工,大概是发生在1970~1975年左右的日本铁路工人罢工事件,详细背景可以搜索“日本国铁分割民营化”,从此日本铁路工人从国家公务员变成了私有化的铁路公司的职员。

这里涉及非常复杂的日本铁路历史,具体我的也没太深入研究,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搜索。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影片中通过这个并不长的片段,就把故事放置在了社会背景下,揭示了幌舞线废弃的原因,以及“不挣钱是因为以前挣过钱”的深刻历史含义。

片中还有一段重要的社会背景事件,是在酒吧斗殴,敏行(即乙松夫妻二人想要收养但最终由于妻子身体恶化而没能收养的男孩)的父亲是一名矿工,与罢工的正式员工产生了冲突,为了打工从老家来了北海道并打算扎根在此,但没想到被罢工运动波及,并且在一次矿难中殉难了。

敏行的父亲和乙松是同一个年代的人,但由于是临时工而处境更差,因此可以说是被时代牺牲了的人。那么乙松呢?

乙松要在1995年退休,而退休年龄和我国一样是60岁,因此乙松是1935年生人,即昭和10年;1960年结婚,25岁;35岁左右的时候参加罢工;1977年成为幌舞站长、女儿降生,42岁,次年女儿去世;1993年妻子去世,58岁;1995年去世,60岁。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济腾飞,直到90年代经济发展放缓,可以说这40年的时间就是乙松所代表的昭和后半段大众所经历的人生。

这是什么样的人生呢?

幌舞与美寄

幌舞曾经有5000人,是一个典型的由于资源——煤矿——而建立起来的居民点,而到了影片中的1995年,则只剩下了200个老人。5000人算多吗?其实也不算,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个学院就有两三千人,而5000人就是幌舞的顶峰了。

影片中的整个世界,只存在于北海道的两个舞台上——幌舞与美寄。

幌舞是“昭和”的,曾经辉煌而没落的、乡下的、蒸汽动力的、没有年轻人的、老工业的。

美寄是“平成”的,代表着新一代的日本社会的、都市的、有医疗资源的、现代的、三十几层高的酒店有四栋的。

日本战后崛起靠什么?靠工业。工业发展靠什么?最起码要有能源与交通,而这两样东西,本片里都有了。幌舞产煤,而乙松所在的铁路运煤。因此按我个人的理解,乙松所在的铁路线代表了从1950到1990年间,为了日本经济崛起而做出了贡献的一代日本人,与其说他们享受了日本经济的起飞,不如说是为了日本经济起飞而被牺牲掉的人。

敏行的生父最惨,代表是纯粹被牺牲掉了的人群,就像我国由于下岗而流离失所,甚是最终家破人亡的人群一样。

乙松没有敏行那么惨,他虽然连房子都没有住在车站里,但毕竟比起战后的日本赤贫难民们要体面得多(昭和早年日本老百姓别提有多穷了,还不如中国70年代),因此在这个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享有了社会进步的红利的。乙松总的来说是一个老派的人,严厉,自律,不擅表达(连谴责也是沉默的),大男人主义,不顾家,想要儿子,把集体放在个人前面,想要儿子继续干自己的活儿,活脱脱一个日本石光荣(但嘴上更积德),而这种角色是高仓健本人很善于演绎的(多多少少他本人也有着这种战后昭和年代这类日本男儿的气质),另外乙松还继承了在战争年间度过了大部分岁月的父一辈(大正一代)的思想,相信实干,靠自己的努力可以让日本强大起来(和仙次的儿子通电话,仙次的儿子告诉他幌舞要提前关闭的时候说的)。但由于其已经不适应日本社会的变化了,依然保持着老一派的昭和做派,注定是要被历史所淘汰的。

这一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一个除了铁路一无所有的人,无力阻止少子化,也无力阻止老蒸汽机的过时,更无力阻止铁路线由国有转私有,也无力阻止铁路的废弃。

当你没有任何选择的时候,死亡就成为了唯一的抗争手段。而导演以温柔的笔触,让乙松在了结了心愿后,以他所理解的荣耀的方式,倒在了最后一班岗上,成为了一座悲剧的昭和丰碑。

因此乙松的悲剧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为日本奉献了一生中绝大部分时光的昭和一代下层、底层劳动人民的缩影。

那么有没有人和变化的日本社会和解了呢?

有,仙次。

在本片中,由“昭和”向“平成”和解的标志,是从“蒸汽火车头”向“在旅馆里向人低头”。

蒸汽火车头代表了已经过时了的工业,而在旅馆里向人低头则象征了服务业的崛起。

任何国家在工业崛起后,都必将争取高端工业、金融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而蒸汽火车头不光和这些第三产业不合时宜,甚至和高端工业也没法比,即“新干线”、“子弹头”。

导演并没有批判为什么幌舞为没落,也没有埋怨罢工等铁路工人的待遇问题,只是通过饱含浪漫主义色彩的通过了这句“虽然新干线和子弹头火车的汽笛声很动听,不过蒸汽车的汽笛声会让人想哭”,讴歌了为日本的腾飞无怨无悔的付出了一生的无数个乙松们。他们不一定非得是铁路工人,也可能是《钢的琴》里面的炼钢工人,也可能是《三和大神》的父辈一代,他们可以是任何人,而且就是你我父辈的一代人。

只有仙次达成了与时代的和解,在影片的一开端,他就抱上了孙子,儿子是大学生并且已经在公司里就业了,自己也找到了退休后在美寄的容身之处(而乙松是个鳏夫,还没有孩子,收养也失败了,毕竟孤独终老),通过这一点导演也表达了,只有选择了接受新时代生活方式的人,才能延续血脉。

敏行离开了幌舞去了美寄开了意大利饭店,仙次也去了美寄,而乙松深深地知道,幌舞是“昭和”的,是属于自己的,而美寄是“平成”的,是不属于自己的,因此他早早的就把自己的墓碑立在了幌舞的山上,宁愿让自己伴着幌舞一同落幕。

导演的角度

关于导演的角度,前文已经说了两次——浪漫主义。甚至从豆瓣上的影评来看,很多人都只关注到了浪漫主义,而忽略了我上面所分析的日本社会历史背景。

本片改编自小说,小说发表于1995年,因此是一部刚刚进入平成年代的作品。在这个日本经济已经开始下滑的年代,导演在1999年依然选取了通过浪漫主义与昭和进行和解的角度,这个实际上在日本中是很常见的一种批判姿态。

实际上,1999年的幌舞,就是2019年或者2020年的中国。日本的少子化预言、日本的老工业被淘汰预言,已经都在20、30年后的我国被重新印证。

本片中还经常登场一种动物——鹿。乙松还对雪子说了周围有熊。最后还和雪子说了,站台没了之后就没了,变回荒野。这里我认为体现出了日本文艺创作者一贯的、来自日本神道教传统的、万物有灵的、与大自然紧密连接的日本传统侘寂美学。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幌舞的没落也是美的。这是一种很难得的角度,因为我是一个东北人,我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下岗打击后的现状的体认,只有两个字——破败。而本片则向我展示了另外一种被社会发展抛弃的老工业——而且不得不承认,比东北老工业基地被抛弃得更为彻底——也许无所谓破败,或者说,也许破败本身也是美的的这样一种解读角度。

我国的文艺作品,也许主流还是停留在反应老工业基地衰败后导致的社会黑暗面上,创作者的角度大多是批判的,不满的,反权威的(或者说敢怒不敢言的),万能青年旅店式的,揭露伤疤给人看的,整体偏左。而这个片子从这个角度看甚至可以说是偏右的,用“超自然力量怪力乱神”来掩盖血淋淋的、无法被否认也无法被解决的社会黑暗,但越是在这种黑暗中,表现出一种光明的姿态,可能也越是难得的吧,毕竟人生已经够难了,偶尔得到一些安慰也无妨。

我一度认为东北的破败影响了我的人生底色,因此对于导演崭新的解读方式感到新奇,也许我也可以用类似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所来自的地方吧!

最后

下图附上了我看的版本,字幕翻译质量很不错,具体下载地址大家自己搜吧。

[快准网www.kuaizhun.net]铁道员.BD1280超清日语中字.mp4

豆瓣上给了优酷和腾讯的地址,这两版的字幕翻译的特别屎,很多地方翻译的相当垃圾,所以千万别在这俩地方看,而且还删掉了48分钟左右的吻戏(下面图1),而按我个人的理解,这场吻戏完全改变了幻想中的雪子的意味,在乙松的心中,其实这个雪子已经不是单纯的女儿了,而是女儿与妻子相混合的一个角色,包含着性的意味。这在12岁的雪子身上有诸多表现:小女孩说她姓佐藤,反正日本人女儿和妻子都跟自己一个姓你也分不清这个定位;而“来爷爷家过年”就更模糊了雪子的代际关系;乙松夸12岁的雪子“腿好长啊”,你再琢磨琢磨;然后12岁的雪子又上了趟厕所让他在外面等,又喝了他的饮料然后亲了他,诸君划重点!而这些尤其在最后高中版的雪子——广末凉子的戏份中更加明显,比如一回来看到的是老婆而不是雪子(下面图4),什么“只有你妈是最优秀,真的很像良枝”(说明良枝是乙松的梦中情人吧?),一见面的迷之亲密接触(下图2),“将来会成为好妻子”(下面图3),还给乙松倒酒(一般这都是日本老婆的活儿),什么“我的梦想是嫁给铁道员”,乙松还给雪子穿上了自己老婆的背心(广末凉子穿上的时候还意味深长的摸了摸),让雪子用自己老婆的碗……这太明显不过了好吗!

正如陈凯歌所说,电影是细节的艺术,这些看不到,电影就没看懂。

所以我认为他和雪子不是单纯的父女情深(至少12岁的版本以及广末凉子的版本不是),更确切的说,雪子是乙松这个平生内心压抑的人所幻想出的完美女性角色混合物吧,直到电话打来得知真相,雪子也带上了帽子后,才重新恢复成女儿的身份。而通过这顿回光返照式的晚饭,乙松完成了与生命中亏欠最多的两个女人的和解,用一笔意味深长的“没有异常”为昭和时代敲下了定音的一锤——是啊,就连你的女儿死了,对这个无情的社会来说,也依然是“没有异常”的一天罢了。

 5 ) 戏里戏外的感动

1982年2月16日,江利智惠美躺在家里悄悄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一天是高仓健的生日,也是她和高仓健的结婚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高仓健总会给江利智惠美送上一束鲜花,可今年的鲜花却来迟了。她躺在地板上,穿着她的婚纱。空寂的屋子里,只有一台老式的电唱机还依旧在唱歌,那是多年前江利智惠美的声音:“我仍记得那一夜,是啊,就在那个晚上,我失去了我的爱人……”

                                   ——与高仓健有关的题外

几个月前高仓健的名字又热了一阵,很多人知道了他的内心疾苦,对死去妻子的愧疚,流产掉的胎儿。这些和《铁道员》都有关联……



可能一开始还觉得幌舞的老铁道员手势有做作的嫌疑,随着影片铺叙展开,自己一步步和忠于岗位的铁道员陷入了回忆的旋涡,无法自拔。更可怜的是自己完全经不起坂本美雨(日本配乐大师坂本龙一的女儿)的歌声飘荡。

那空灵的歌声真的可以穿透一切,看到高仓健扮演的铁道员竟然前后两次把自己的女儿和妻子送上了不归的火车,而自己则坚持在站台上目送她们远走。一去竟都是永别,委实为这个老铁道员悲伤难过,这该是多少隐忍的内心巨创。在回忆妻子时,还可以招架那些熟悉的场景,但是,当早亡的女儿雪子用一种神秘方式出现时,回忆里的点滴让自己感动得可以。

难言的愧疚,可恰恰是被感动了。高仓健、大竹忍、广末凉子、安藤政信……不管年纪大小,或者戏份多少,都可以催促着自己由衷的感动。

最单纯的一个原因是这个故事即使不是发生在日本北海道的幌舞小镇,也可以一样搬移到任何国度的某个小镇,当然,一样要有皑皑白雪,苍茫的远山以及孤独的铁轨。

2005.3

 6 ) 《铁道员》中有哪些令你动容的温暖画面或情节?

1.《铁道员》中幌舞站站长佐藤乙松送别妻子静枝去美寄站看病结果却是最后一面时,两人的对视、道别时有感于自己。

2.女儿不同年龄的模样与父亲的相处,然后双方都有说出,曾经拥有过彼此,自己已经是很幸福的人了。

3.漫天风雪里,火车不断前行。艰苦环境中,渺小的人类挣扎着求生,发出了自己的光亮。

4.作为坚守自己事业的男人,对同事和小镇年轻一辈的正面影响。

 短评

感慨那天地之间的苍凉,白雪茫茫,孤独的生命,坚守着无形的承诺。

9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两星给高仓健,两星广末凉子,一星给导演。

1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小时候我也很迷火车、车站和扳道岔。

16分钟前
  • 鹿米
  • 力荐

高仓健站在妻子灵柩前的表情堪称神一般的演技,后来才知道原来他的妻子过世,孩子流产和电影的主人公身世一样坎坷. 本来是想去温暖一下内心,结果发现内心反而更冷了. 当一个身影从自己的世界里消失之后,还能不能填上那个空缺?乙松为啥就心甘情愿站在那个铁道站上一路到废弃啊!等待是世界上最奢侈的礼物

19分钟前
  • 逆袭的龙猫
  • 推荐

毕竟自己的情感世界,距离高仓健这类传统的“士”,实在太远,所以没法代入和赞赏他的固执和深情,就全当欣赏漫天冰雪的富良野以及蕴含其中的隽永孤独吧。

23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了。夜空下一片苍茫。列车在小站前停下。一位姑娘从对面座站起来,将玻璃窗推开。一股冷空气袭卷进来。姑娘把身子探出窗外,仿佛向远方呼唤似地喊道:“站长先生!站长先生…

25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长笛,回眸,雪地,小镇,火车头,口哨,铁道…一切都充满着对这个世界的敬畏和执念,感情如铁轨一样紧密连接着,断不掉而又伸向远方,每一次的鸣笛都像对挚爱的呼唤,逝去了却美好永存…“我本想照顾你一辈子,但是我做不到了…” 可以泪奔的片子。

2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siff24艺海613,如果你觉得它很烂,很意淫,很男性凝视,很小日本鬼子,请你对此口诛笔伐,而不是跑到电影院来全程聊天玩手机踹别人椅背还在字幕没出完的时候聚众大声吐槽,这不会显得你博闻强识,只会告诉大家你是个傻逼,大傻逼。

31分钟前
  • solaris
  • 推荐

电影本身乏善可陈,甚至有些厌恶类似的煽情手法,但是看到最后,还是被打动了。 @电影资料馆

34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高仓健这种坚毅老男人果然适合演坚守岗位的固执角色。18岁广末凉子太美了。连打酱油的都是安藤政信。优美主题曲竟是坂本龙一作曲!配合剧情里现实与回忆的穿插,造成强烈煽情效果。略过火,但确实细腻动人催人泪下。结尾联想现实,让人动容泪目!//20150614上海影城1厅修复版

35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这里面的佐藤真是个传统意义上的"男人"啊,隐忍,坚毅,像山一样.最后的心结解开了之后,也是不带遗憾地走了吧.故事每一个走向其实都可以预料得到,但平和的讲述就是能击中你.btw,今天突然对日式固定镜头有所领悟,因为这片子绝大多数时候都没让我感觉到是在看电影,而是真切地在角色们身边.

38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1、集英社短篇漫画改编。2、高仓健本位出演,动情且深入,片尾曲系现实生活中亡妻所做。3、1999年,68岁的高仓健,24岁的安藤政信,19岁的广末凉子,这卡司,绝!4、穿过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小说即视感,外:好想去冬日里的北海道!

41分钟前
  • 乔大路
  • 推荐

太复古了,完全就是对团块世代的纪念,其中一以贯之的是日本崇尚的职业精神,和去年的《摄影机不要停》内核一样,正如影片中所说,它带领日本走出了战后的困境,其中的家庭戏与之相比就显得薄弱了些,职业和家庭的平衡也是无解的难题,影片后段的三次灵魂相认显得有太多设计的痕迹,许多细节还展现出北海道的历史变迁,资源的大开发时代、新干线的开通、外来文化的融合和那纷纷飘下的粉状雪,和红色的复古列车相互映衬,非常美丽,JR的企业精神也在不知不觉之中传达到观众,那种一丝不苟、富有人情味的方式也正如影片中所说“豪华度假村完全不能与之媲美”,也许JR应该把这片当做入职教育的必修课吧,在日本时也坐过各种各样的JR列车,能时刻感受到工作人员的专业和敬业

42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都打了脸,寓主旋律于狗血,在当年简直纯熟

43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深夜看这个到了最后情绪崩了。第一次没绷住是他和妻子告别,两个人隔着车窗,心里其实清楚是最后一面,真是拍出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第二次是车站要关了,死去多年的女儿来见他,女儿怕吓到父亲,但那句“哪有父母会看的自己的孩子怕的呢”。最后就是站长去世时,老友那句以后我只能在梦里见你了。我们这一生就是一路在告别,直至最后我们自己和世间告别。有些事情总要面对和经历,这就是人生了。

48分钟前
  • 行走京沪线KML
  • 力荐

我也没想到这么隐忍静默的电影能让我哭得止不住,最喜欢静枝跑去告诉乙松自己有孩子了的那段,笑容清亮,乙松满心的喜悦也是淡淡,想起黎戈说自己丈夫得知自己怀孕后半夜坐在客厅里喝酒的画面。这是第一次去电影资料馆,是一年多时间里资料馆第一次放日本电影,也是我第一次在看完电影后听到掌声。

52分钟前
  • 桑陌
  • 力荐

2021SIFF NO.2 很难想象这样一部停留在崇高化集体记忆的主旋律日影 在「法医物语」「跳跃大搜查线」等日剧早已将职业书写“去神化”的1999年 依然能有一席之地 诚然 铁道员于洗练大雪和温馨小屋中谱写的个人史诗 充溢着匠人精神与人散曲未终的回甘之味 但为了烘托这位老人刚毅伟岸又不失人情味的姿态(虽然究其本质不乏愚忠色彩) 女性的生命需要被扼杀两次 再化为幽魂借幻想复生 而他冰释前嫌的态度 反将真正的惨痛抹去 作为发展牺牲品、用后即弃的小镇和旷工的生存困境 只是以一种底层不体面互掐的方式 寥寥几句台词带过 但比起“以挥旗来代替愤怒 以笛声代替眼泪 以内心呼唤来代替呐喊”的铁道员精神 我只关心他们为什么愤怒 为什么流泪 为什么呐喊

53分钟前
  • 法外之徒
  • 较差

这是央视六套进入2020年以来,第22次播出高仓健老师的作品。“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56分钟前
  • 黑色大丽花
  • 力荐

一回忆就色彩提取很拙劣唷 配乐真O__O"… “两个姐姐”表现得都像大叔控一样 广末敬礼太矫情的段落之一 小敏和仙次儿子演员的演技次噢

60分钟前
  • cassidy
  • 还行

三星半。日本主旋律

1小时前
  • 华夏最美同妻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