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谋杀案

HD中字

主演:肯尼思·布拉纳,汤姆·巴特曼,米歇尔·菲佛,黛西·雷德利,威廉·达福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1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2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3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4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5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6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3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4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5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6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7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8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9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东方快车谋杀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雷神》和《灰姑娘》的英国导演、莎翁戏剧大师肯尼思·布拉纳(Kenneth Branagh)即将为20世纪福克斯公司翻拍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的侦探悬疑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的消息。福克斯宣布,肯尼思·布拉纳不仅将担任导演,同时还将出演片中主角——比利时大侦探赫克尔·波洛(Hercule Poirot)!波洛是阿加莎笔下最著名的角色之一,曾出现在她33部小说之中。1934年出版的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描写了发生在著名的“东方快车”上一起离奇命案,每个人都有作案的嫌疑,比利时大侦探波洛(Hercule Poirot)经过缜密的、抽丝剥茧的逻辑分析,终于让案情大白于天下。据悉,新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将由莱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赛蒙·金伯格(Simon Kinberg)、马克·高顿(Mark Gordon)联合出品,《银翼杀手2》的编剧迈克尔·格林(Michael Green)将负责剧本的改编。如果《东方快车谋杀案》取得票房成功,福克斯还将把更多波洛破案的故事搬上大银幕。西西里著名的熊入侵事件库德行动择爱SPEC物语黎明篇《Knockin/on冷泉/s SPEC Door》~绝对预言者冷泉俊明守望的幸福碎片~零度以下的生活 第五季煞风景的早间首班车我的书仙女友生红娘三戏张君瑞哥们儿,别闹!女侠简恩索密娅的抉择喊·山哥布林杀手金斯敦市长 第二季朱莉娅2022灭绝2018(国语版)假面骑士剑欢乐谷狂妃千寻2首尔大作战我的妈呀爱情Amoeba索命河谷镇第七季还会与你相见3次年少的我们初恋无限Touch国语路易不容易第二季我们的村庄疾速追杀4情陷百乐门爱与荣耀中元夜全台唯一2022恒春古城国际竖孤棚大赛儿女一箩筐幻爱2019出发吧,凯莉求主垂怜妙亲家与俏冤家裸归电影版

 长篇影评

 1 ) 经典影片,这个波罗是最符合克里斯蒂原著的。

影片里出现了好几处涉及英国陆军的地方。开头那位感谢波罗的驻约旦英军军官,阿姆斯特朗上校和他的勤务兵贝多斯先生,在英印军服役的阿布斯诺特上校。那个驻约旦英军的军官似乎是皇家炮兵团Royal Artillry,影片中交代阿姆斯特朗上校是曾经在印度驻扎过的英国陆军苏格兰禁卫团Scots Guards的军官,因此他只会有一个英国勤务兵,而不可能有印度勤务兵,那个年代印度人不可能加入英国陆军。而阿布斯诺特上校从条纹领带上判断,是British Indian Army里的某个现在已经消失了的廓尔喀来福枪团Gurkhas Rifles的军官,从法律上讲,1947年印度独立以前,所有的廓尔喀团队都隶属印度陆军。因此,印度陆军里的英国军官,和驻扎在印度的英国陆军里的军官,法律地位是完全不同的。

 2 ) 东方快车谋杀案一点拙见

本来是自己的兴趣,最终因为结课论文还是写了一些小东西。都是拙见,大家指教。
——案情简介

暮色笼罩中,伊斯坦布尔有着不同身份和背景乘客纷纷登上从这里开出的东方快车,著名大侦探波洛在朋友布克先生的安排下也坐上了这趟列车。
    早晨在餐车里,大商人雷切特找到波洛,说有人给写匿名信,威胁要杀死他。希望波洛侦探充当他的私人保镖,波洛深知雷切特以前的劣迹,断然地拒绝了他的要求,夜晚,车上的旅客们都已睡下,整个车厢里一片寂静。突然从雷切特的包厢里传出了惊叫声,侍者贝多斯给雷切特送药时,发现他已经死在了床上,列车上人都被惊动了。波洛也从睡梦中惊醒。

    第二天波洛展开了周密调查。盘问了在同一车厢里的所有乘客,但从他们身上都发现了种种疑点,联系多年前发生的一起儿童绑架案,波洛终于明白了案情的由来。
雷切特多年前曾绑架了一名儿童黛茜并且将其杀害,多年后受害者十二个家属联合起来向雷切特讨还血债,让凶手得到了罪有应得的下场。社会已经宣判过雷切特死刑,现在判决终于被执行了。阻塞列车行进的雪堆终于清除,南斯拉夫警察即将到来,正义的波洛为大家解了围。

——对犯罪动机的理论(理解、论述)
理解: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犯罪动机就是典型的报复性犯罪。整个犯罪都是有原因有目的的。当一是内在的条件,即需要。欲望。二是外在条件、即诱因、刺激。本来出于一种犯罪动机可以导致几个或不同的犯罪目的。但是本次谋杀案中,凶手都是出于同一个犯罪动机,确定了同一个犯罪的目的。

论述:车上除了波洛、他的朋友和医生外,这节列车上的12个人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看起来没有联系的12人每个人都和五年前那起绑架案的家庭有关系。有联系才会有共同犯罪的发生。
但是推理还是有过程的,波洛通过每个人的证词,找到一条可以把他们连起来的线。车厢里的12个人初看是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阶层,但是却能将他们通过证词联系起来。

波洛的推理就是建立在自己的现场调查和逻辑推理找出其中的漏洞和自相矛盾之处。比如本案里波洛一直在找证据推翻嫌犯的不在场证明。
本案不仅仅是推理案件,更是一个复仇的恐怖故事。本案所有的嫌疑犯都是凶手,手法巧妙。而波洛的推理过程更是精彩。首先都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明确问题,然后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一步步剥丝抽茧的找到问题的核心,找到那关键的连接点,最后得出结论。

——对本案的分析
每个人都有不在场的证明,但是波洛都找到了不少的疑点,比如:1安德烈伯爵夫人的护照的名字上有一块油渍,波洛一询问伯爵就非常的激动。2哈巴德太太说她的包里有一颗凶手留下的纽扣。3奥尔松说自己英语不好,但是她的词语用的很恰当。4玛丽说自己没去过美国,但是却说没有义务回答你的问题,我随时可以和我的律师打电话。(标准的美国式回答)5阿巴斯诺特上校说不认识阿姆斯特朗上校,但却清楚的知道上校的资历极佳,还得过维多利亚十字勋章。最后经过波洛的反复询问和推敲证词,终于发现了车上12人的身份。

12个凶手的人物关系:
1 雷切特的秘书麦奎因,是死去军官家的朋友,他父亲经办了那次绑架案,对军官夫人很敬慕。

2.雷切特的英国男仆贝多斯被绑架女孩的男仆,跳楼自杀的女仆的恋人。
3大惊小怪的哈巴德太太,死去军官的岳母,军官夫人和伯爵夫人的母亲。

4阿巴思诺特上校,军官的战友。
5家庭教师玛丽·德贝厄姆,死去军官夫人的女秘书。

6德拉戈米罗夫公爵夫人,死去军官夫人的教母。
7公爵夫人的女仆希尔德加德,军官一家的厨娘。

8德烈尼伯爵,死去军官的连襟,主要配合他妻子。
9安德烈尼伯爵夫人,死去军官夫人的亲生妹妹。

10意大利司机福斯卡雷利,死去军官家的司机。
11瑞典护士葛蕾塔·奥尔松,死去孩子的保姆,自己心里充满自责。

12乘务员皮埃尔,自杀女仆的父亲。
当人物关系一理清楚,所有的因果都一目了然。一切的开始都是五年前的那起绑架案。被害人雷切特就是五年前绑架军官女儿的卡塞蒂。五年前的绑架案不仅仅军官的小女儿死去,上校的妻子的索尼娅当时又怀孕了,当她听到女儿的死讯时,发生休克并早产,母子医治无效当场死亡。阿姆斯壮上校悲伤过度,也开枪自杀。黛茜的保姆苏珊被警方认为是共犯,从窗口坠楼身亡,之后她被证实是清白的。一共五条人命!所以才会有五年后的12人的齐聚,才会有这样的报复性犯罪。总而言之,五年前的那场绑架案,就是最开始的原因,复仇、惩罚凶手就是犯罪目的。
有趣的是美国的陪审团是由12个人组成的,本案中的12个人自发的组成了惩罚钻了法律空子逃跑的雷切特。不过反映出的更多是一种可悲,当司法无法伸冤而让罪犯逃走,被害人家属迫于无奈的反抗。
片中最后将要揭穿真相时,波洛的无奈悲伤正是反映出他的纠结,到底是法律正义还是道德正义?理智和情感的选择也是非常的精彩。最后波洛选择放过这12人也算是毫不意外,毕竟被害人是罪犯,而且波洛并不是警察,而是私家侦探。
东方快车谋杀案不仅仅是一个推理谋杀的案件,它表现出来的道德正义和法律正义如何选择的纠结,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3 )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影片一开始,迅速出现的报纸、切换的场景画面,都让我有些疑惑——我对这些看似和片名毫无联系的事件并不怎么在意,当然了,即使在意了也猜不透它的真正含义,我只能顺着影片的展开继续看下去。
著名的大侦探波罗要搭上东方快车去往伦敦,可惜注定要在快车上好一顿忙活了,因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就真应了那句“有侦探在的地方,就一定有杀人案”:快车上的一位旅客,雷切特先生死在了快车上。而此时,由于暴风雪的缘故,列车早已停止前进。

可这个雷切特先生,看上去只是一个普通的旅客而已,他又为何被残忍的杀死?他的身上被人捅了十二刀,这个凶手看样子对他恨之入骨。

随着电影之后的进展,侦探波罗渐渐为观众查清了许多疑惑,原来雷切特早在五年前,绑架了美国阿姆斯壮上校的三岁的女儿黛茜,尽管上校交付了大量的赎金,可恶贯满盈的雷切特竟将这个三岁的小女孩杀死了。上校的妻子当时怀孕了,而她得知黛西的死亡之后,悲痛欲绝,意外早产,导致自己和肚子里的孩子当场死亡,而他的丈夫,上校也因此开枪自杀。之后,被警方认为是雷切特共犯的保姆也选择自杀来洗清自己的清白。而背负着这五条性命的罪犯雷切特呢,却隐姓埋名、远走高飞,靠着手头的巨额财产重新过日子。

直到他也乘上了这列东方快车,等候在列车上的十二名复仇者们,趁着这个大恶人熟睡的时候,每人一刀,将他送往了地狱。

这便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那些罪有应得的人们,都终将会受到你们的报应。

 4 ) 对美国电影过度工业化后的思考和担忧

《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英国

《东方快车谋杀案2017》美国

东方快车谋杀案2017的预告,我在大约今年五月回美国时便早早看过预告,当时对这个电影大约是抱着12分的期待去等它的到来。而且其中casting里有我超喜欢的Johny Depp。但周五看完首映的我真的是牢骚满满。尤其今天还抽空看了1974年版的《东方快车》后,更是觉得新版的水准不值得一提。

以下言论涉及剧情内容,介意的请移步:

一、新版个人主义过分强烈,喧宾夺主:

老版的大侦探波洛是一个身高较矮,除去标志性的胡须外,长相不能说是一个十分招人的外貌。其中还有一个小细节时,当波洛出现的时候,还被嘲笑是矮小的法国佬。而新片里的波洛,身姿挺拔,风度翩翩,开篇还曾花了大量笔墨来塑造其“高大”的侦探形象。用一个在伊斯坦布无关紧要的案件去极力神化波洛的侦探形象。甚至还给出一个细节,描述波洛在早餐用膳时刁难厨房,早餐要求吃两个鸡蛋,要刚生的鸡蛋,连大小都要精确到每一分每一寸。我还没有看过原著,我不知道书里的波洛是不是这么一个神神叨叨的怪癖大侦探。但我的理解里,其实真正的大神,就应该入1974年版的那般,看起来朴实,不起眼,大智若愚,内在却暗藏着惊人的能量和智慧。在塑造主角这一点上,可以说新版真的十分失败。

二、情节支离破碎,杂乱无章,贪多嚼不烂:

导演这个故事讲的是真的不好,我也不确定到底是剧本不好?还是剪辑不好?还是说就是拍的不好。

1974版的老片子定位十分的清楚和坚定。就是很纯粹的“悬疑”方向,但由于剧作本身的优势,剧情本身就是倾向探讨真挚的人性、同理心等感情流露。所以旧版能把悬疑+人性两个方向都把控得特别到位。74年版的电影还带有着悬疑片大师希区柯克的影子,无论从配乐抑或是镜头语言,即便到画面滤镜颜色和颗粒感,都跟大师希区柯克的作品《西北偏北》有几分神似。谈及情节发展,旧版在开篇迅速进入剧情发展,没有一丝一毫多余的个人主义和形象神化,只是通过一些周围小角色的对白“噢他是个大侦探”之类的来给观众一些提示。而真正精彩的又恰恰在这里,因为现在的观众其实无论从理解能力还是眼界上,都是十分强的,大部分时候,导演不需要那么直白地告诉观众说“这个侦探很厉害哦。怎么厉害呢?举个例子。”不需要,咱不需要。74版直接从波洛上车、作案人物的纷纷出场来展开,简单明了。不多余、不做作。74版将大量的笔墨花在波洛如何拆解案件,如何论证和反论证凶手们的作案手法。而新版除了开篇的神化行为外,还花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在“你追我赶”的追杀镜头,以此来营造视觉和听觉上的紧张感,这也是失败的。我们要的,是真正震撼心灵的,剧情上的紧张。最后一点情节上的失败,新版还花了心思想要去“感动”观众。开篇形容波洛是一个黑白分明,十分理智的侦探,却在案子的最后被这群“凶手们”的人性之光所感动,而做出了所谓的“人物性格的成长”。说实话,这一举动除了多余外,还让观众不得不质疑导演,你到底想讲什么?悬疑你也没有悬疑到底,走心你也不够触动和感人。那么这个电影最后就徒留几个漂亮的长镜头和灯光布景,十分空洞。所以说,讲好一个故事,是一个导演最最最最最最最最基本要做到的一件事,显然新版的东方快车在这一件事上失败的足够彻底。这是我还没看过老版前就有的感觉,看过以后更觉如此。不过也不知道该版是否有剪辑过度还是别的原因,总之让我看的时候觉得剧情和节奏都很跳跃。

文末,忽然有点理解为什么杨德昌当年退学usc电影系,工业化过度的作品已经很难被定位为“艺术”,而杨老先生恰恰又是个有着强烈艺术追求与诉求的电影人。实在有些失望,给你们打个强心针,去看的话别太高期望就好。但可以看看老版的!剧本真的很好,看的很过瘾!

11/13/2017

 5 ) 一场精彩绝伦的群戏表演

本文发表在本人的同名公众号、百家号和头条号“半截小丑”,欢迎关注、交流。

剧透提示:本文中包含对《东方快车谋杀案》的1974年版和2017年版的内容剧透。建议此文读者先看过1974年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一片。

本部片子主要出现的人物多达17个,具体如下(译名可能有差异):

死者:雷切特

犯罪嫌疑人(关系较近的列在一起):麦奎恩(雷切特的秘书);贝多斯(雷切特的男仆 );阿布斯诺上校 & 德本汉小姐(两人为爱人);赫伯德夫人;安德烈伯爵 & 安德烈伯爵夫人;德拉戈米罗夫公主 & 施米特小姐(德拉戈米罗夫公主的女仆);福斯卡雷里先生;奥尔森小姐;皮埃尔列车员;哈德曼警察

调查人员:波洛侦探;比安奇董事;康斯坦丁医生

由于出现人物众多,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对多人场面的调度是电影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对于这两点,1974年版和2017年版有着不同的处理。与2017年版相比,由西德尼·吕美特执导的1974年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在人物刻画和场面调度上有着更出色的表现,本文也主要围绕后者进行分析。

人物刻画

麦奎恩(雷切特的秘书)

麦奎恩在整个审讯过程中,一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精神紧张。例如,当董事比安奇向车厢里的人说明雷切特被杀的情况后,他质疑比安奇没有立即通知他的时候,说话十分结巴。又例如,在与波洛说到“母亲”这一话题时,他的情绪突然变得歇斯底里。

在1974年的版本中,麦奎恩的扮演者是安东尼·博金斯。此演员还扮演过希区柯克的《惊魂记》里面的精神分裂者患者一角。巧合的是,在《惊魂记》一片中,他同样也是存在恋母情怀的凶手,与《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角色一致。可能正是这一原因,在第一次看《东方快车谋杀案》时,我一直存有他是凶手的感觉。

安东尼·博金斯很好地演绎了《东方快车谋杀案》中胆战心惊、充满不安的秘书这一角色,将秘书心中压抑的对雷切特的不满和厌恶体现得淋漓尽致。

贝多斯(雷切特的男仆 )

英伦范儿十足的管家。优雅得体,举手投足礼貌有风度;且镇定自若,在波洛指出他与阿姆斯特朗一家的关系时,他也没有丝毫的慌张。

阿布斯诺上校 & 德本汉小姐

阿布斯诺上校一角由 007 扮演者肖恩·康纳利扮演。该角色正义勇敢,并经常为自己的所爱德本汉小姐挺身而出。例如,在波洛对德本汉小姐严格审讯的时候,上校不顾大家阻拦,与波洛理论。又例如,在波洛展开案情推理,并讨论到德本汉小姐时,他为德本汉小姐辩护,并下意识把手放在德本汉小姐的肩膀上,给她以安全感。

赫伯德夫人

赫伯德夫人在本片中的戏份十足。她住在死者雷切特的隔壁,为谋杀案的主要策划者,并在破案过程中,试图给破案者以错误的引导,具体有以下几幕:

  1. 向比安奇董事表示昨晚凶手就出现在他房间,并以自己的婚史为例,坚信自己的判断
  2. 审讯时,提供了一颗列车员衣服上掉落的纽扣,来错误引导波洛的判断
  3. 在波洛审讯福斯卡雷里先生时,带着自己发现的凶器出现

当波洛点出她的真实身份,她的眼神失去了之间的坚定、果断,变成了往下和往旁边的闪躲。

安德烈伯爵 & 安德烈伯爵夫人

在波洛的审讯过程中,两人显示出明显慌张却又故作镇定的样子。

德拉戈米罗夫公主 & 施米特小姐(德拉戈米罗夫公主的女仆)

德拉戈米罗夫公主是波洛唯一亲自去房间审讯的人。正是这一高贵的身份,她一直都表现出不屑和专横,但在案情推理时,被波洛几个“evasion”揭露真相时,她变得慌张,用抖动的手抽着烟,假装镇定。(不得不说,这部分的台词写的真好)

作为公主的贴身女仆,施米特小姐也有相当的戏份。在审讯的过程中,她有两个细节值得关注。一是在公主的房间内,她试图回避女仆名字的问题;二是在她自己的房间内,她被波洛套出她可能不是女主的贴身女仆时,她的笑容瞬间消失。这两个细节为后面谜底的揭开做好了铺垫。

福斯卡雷里先生

福斯卡雷里先生的审讯过程中显得相当有趣,他认为雷切特先生是卷入了黑帮事件,并生动地描述了自己的看法,显得自己像个过客一样。老实讲,要不是看到最后的结局,我一度觉得他只是一个多余的角色,为影片添加喜剧色彩而已。

奥尔森小姐

英格丽·褒曼饰演的这一角色让她顺利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在电影中,英格丽·褒曼将神经紧张、迟钝愚懦的奥尔森小姐表现地惟妙惟肖。奥尔森小姐张口闭口上帝,十分虔诚;时刻处于紧张和不安中;只会一丁点的英语,因此连话都说不利落。在奥尔森小姐的审讯中,导演用了五分钟的近镜长镜头来刻画奥尔森小姐的形象,而褒曼也用她精湛的演技给出了近乎完美的表现。

皮埃尔列车员、哈德曼警察

同样也是案件参与者,但戏份不多。

波洛

相比2017年版中波洛的一味爽酷的无聊,1974年版的波洛在扮相、举止、神态、口音等各个层面特色都十分丰富鲜明,可以说将这一角色给演活了。列举几个片段:

  1. 在调查贝多斯(雷切特的男仆 )时,贝多斯讲了昨晚他上铺的那个人问他在看什么书,说“Is't about sex?”,他回“It' s not about six, it' s about 10:30”,波洛大笑
  2. 在审讯赫伯德夫人时,他的“Yes or no”审讯方式与赫伯德夫人想要仔细解释形成冲突
  3. 在与德本汉小姐对质时,他情绪激动。

相比,2017年版的波洛在审讯中一直是这样的表情:

比安奇董事,康斯坦丁医生

这两个角色添加了影片的喜剧效果,极度想要参与在破案过程中,每次审讯完都是“他就是凶手”。

场面调度

影片有两个主要多人场面,本文将通过对比的方式来体现1974年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在场面调度上的优异表现。

场景一:比安奇董事向乘客说明情况(1974年版:41分钟开始;2017年版:41分钟开始)

在1974年版中,乘客都挤在一个狭小而吵闹的空间里,而2017年版则是大家轮流安静地论述自己的看法。相比1974年版版,2017年版缺乏了列车停运且杀人事件而带来的混乱感。

再细致化地分析1994年版《东方快车谋杀案》这一场面发生的片段:

  1. 奥尔森小姐:打断比安奇董事的说话,并对杀人事件表示痛心和害怕
  2. 麦奎恩(雷切特的秘书):结巴地质问比安奇董事没有立即通知他雷切特被杀的消息
  3. 赫伯德夫人:打断对话,并坚信昨晚凶手出现在他房间(中间,皮埃尔列车员出现,邀请比安奇去与波洛对话,打断了赫伯德夫人的描述)
  4. 德拉戈米罗夫公主:打断对话,对赫伯德夫人的推断表达质疑和不满
  5. 其他人如阿布斯诺上校等一直在观望

频繁的打断对话而场景中展示的多个对话更好地体现了混乱感。

场景二:波洛推理案件(1974年版:95分钟开始;2017年版:87分钟开始)

与场景一一样,2017年版缺少了狭窄空间带来的冲突,更像是波洛1vs13的独角戏。不过2017年版中,有意思的一点是致敬了名画《最后的晚餐》。

在1974年版中,波洛更像是一个串联的作用。通过巧妙的对白和运镜,所有人的犯罪动机如同流水般,自然地被一一展开,而且狭窄的空间感让观众如临其境,深切地体会到了犯罪嫌疑人在狭小空间里增加的紧张感和压迫感。

通过对1974年版的解析以及其与2017年版的对比,可以看出人物刻画和场面调度对于群戏的重要性。只有把这两部分做好了,才能制作出优秀的电影。

如果你看到这里,欢迎点赞、评论。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本人的公众号“半截小丑”。

 6 ) 人物关系与演员对应表

我只是想给个人物关系表,居然要140字才行。。。只能把文字复制下来了,虽然一点都不好看:

--------------------家人-----------------

搞事太太 -Mrs. Hubbard -Daisy的祖母 -Lauren Bacall

公爵夫人 -Princess Dragomiroff -Daisy的教母 -Wendy Hiller

伯爵 -Count Andrenyi -Daisy妈妈的妹夫 -Michael York

伯爵夫人 -Countess Andrenyi -Daisy妈妈的妹妹 -Jacqueline Bisset

--------------------朋友-----------------

上校 -Col. Arbuthnot -军官战友 -Sean Connery

雷切特秘书 -McQueen -仰慕夫人 -Anthony Perkins

--------------------家庭仆人-----------------

雷切特男仆 -Beddoes -男仆 -John Gielgud

家庭教师 -Mary Debenham -夫人秘书 -Vanessa Redgrave

公爵夫人女仆 -Hildegarde -厨子 -Rachel Roberts

汽车销售 -Foscarelli -司机 -Dennis Quilley

传教士 -Greta Ohlsson -保姆 -Ingrid Bergman

--------------------自杀女仆相关-----------------

美国侦探 -Hardman -女仆的恋人 -Colin Blakely

乘务员 -Pierre -女仆的父亲 -Jean-Pierre Cassel

 短评

其实结局是很无奈的,为何要拍成狂欢的喝香槟放愉快的音乐呢?!。。。

8分钟前
  • 狸空
  • 推荐

不要被房间俯视图搞晕

12分钟前
  • Andor-Genesis
  • 力荐

看到最后大家在讨论法律和道德 我想 人生在世 我们不是要做到不犯法 我们真正应该要做到的是 问心无愧。

15分钟前
  • 黄悦_
  • 力荐

稍稍欠缺一些深刻 但是不得不说男主的推理逻辑太强悍了 没文化根本发现不了这些破绽

16分钟前
  • Qing
  • 推荐

我都不好意思说我不是凶手...

1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要不是看了话剧,就不会想到看这片。要不是看了这片,就不会想到如此牛逼。要不是如此牛逼,此片就不会传世。

23分钟前
  • janjanski
  • 力荐

时隔多年才意识到原来阵容是这样强大。

25分钟前
  • 小艺
  • 力荐

对原作的删改还是挺合适,但这节奏感和表演都感觉怪怪的;吕美特在顺叙与倒叙中用不同的机位、景别和用光去表现同一事件在不同人称叙述下作用的这个小花招还是比较令人受用。

27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在波洛的调查中,有一个人说自己10:00左右在看书。他上铺的那个人问他在看什么书,说「is' t about sex?」,看书的人说,「It' s not about six, it' s about ten」波洛大笑,说我喜欢你那个回答。

32分钟前
  • 逆鳞
  • 推荐

原来阿加莎写这本书是为了隐射林白绑架案。最后12人如同12个陪审员仪式一般的刺向杀手时真是看得我泪崩,因爱而恨因爱而杀。前半段节奏略长,但其实对应了小说。虽然知道了结局,但还是看得很揪心。老年的英格丽把女神气质掩盖得好深,第一次看时没认出那张口闭口上帝的老太是她,奥斯卡女配实至名归

37分钟前
  • 推荐

吕美特这版的剧本比新版扎实太多了,而且拍出了群戏感觉。英格丽·褒曼虽然戏份寥寥,但精湛演技当得起又一座奥斯卡。问题是大侦探波洛这个核心人物被塑造得太像小丑了,越看越手动滑稽...

3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故事结局早已了解,一众名作加身的实力派,在这个彰显正义的故事里甘当配角。劳伦·白考尔冷艳高傲,肖恩·康纳利硬汉气场,最厉害的还数英格丽·褒曼,女神光环完全褪去,一脸老态与懦弱,完全看不出过去的绝世容貌。

39分钟前
  • Odair
  • 力荐

阿尔伯特-芬尼版波洛虽不如彼得·乌斯蒂诺夫版,但是其询问时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样令人影响深刻。片中“阿姆斯特朗案”明显影射“林白绑架案”。2012-08-14,四星改五星

40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力荐

轻松说出八国语言的列车员牛逼!刚开始有一点点恐怖,看波洛的破案过程我也发现了疑点,不过因为文化差异还是有许多不能理解到的地方。看到后面竟为结局松了一口气,从波洛说“请各位记住我的第一个简单版本”时我就有预感会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非常精彩。

41分钟前
  • Neroat
  • 推荐

当年夸张而一板一眼的表演~很有爱。

45分钟前
  • Arch-Murder
  • 推荐

已逝的西德尼·吕美特最负盛名的作品

47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女神鲍曼居然能用演技遮掩艳色到这个地步,以至于我第一眼没认出那个神神叨叨的小老太太就是她。奥斯卡名至实归。没人想给克里斯蒂女王一座小金人咩?除了莎士比亚和福尔摩斯,她的小说改的片子获奖率算最高的吧?

49分钟前
  • gabi
  • 力荐

虽然是经典改编吧,但是节奏也太缓慢了点,波洛太癫狂了点,剪刀能再利索点么。

50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除了波洛跟我想象的有点不同,还是跟原著吻合度高的(书看太早了,细节全都记不得了。。。)。好宗教仪式的谋杀啊。褒曼变中老年妇女了都那么优雅并且演技好惊人!

5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雪花潜入夜,报仇细无声

56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