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迪士尼

HD中字

主演:Olan,Rogers,Mark,Stuart,瑞恩·敦拉普,Tyler,Hayes,William,Haynes,崔维斯·屈特,Jonathan,Schneck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年份:201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追梦迪士尼 剧照 NO.1追梦迪士尼 剧照 NO.2追梦迪士尼 剧照 NO.3追梦迪士尼 剧照 NO.4追梦迪士尼 剧照 NO.5追梦迪士尼 剧照 NO.6追梦迪士尼 剧照 NO.13追梦迪士尼 剧照 NO.14追梦迪士尼 剧照 NO.15追梦迪士尼 剧照 NO.16追梦迪士尼 剧照 NO.17追梦迪士尼 剧照 NO.18追梦迪士尼 剧照 NO.19追梦迪士尼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佛罗里达没有乐园

Sean Baker 被誉为最关注贫穷和弱势群体的导演之一,这大概可以算是他最具特色的个人标签。

《外卖》纽约中的中国非法移民,《待绽蔷薇》来到圣费尔南多谷希望成为演员的落魄少女,《橘色》造梦好莱坞里变性性工作者,《佛罗里达乐园》里三餐不保的母女。

但这个并不受学院欢迎的倔强导演(在刚刚结束的奥斯卡里,《佛罗里达乐园》仅得到了最佳男配角的提名),又与其他钟爱同样题材的同行不太一样。

他并没有居高临下地向社会展示底层人们的生活和态度,而是以一个平视的角度来进行记录,这些底层人群的粗鲁、不修边幅、讹诈和嚣张,全部被他不带偏见地全盘接纳,真实得令不食人间烟火的学院不敢触碰。

Sean Baker 对他们的困境感同身受,对他们的恶理解但并不纵容,置身其中又始终游离在上,唯有这样才能以一个真实、全面和乐观的态度,去促进一个积极的改变。

与相当粗糙和原生态的《橘色》(2015)和《待绽蔷薇》(2012)相比,《佛罗里达乐园》显然在制作和质感上往前迈了一大步。

编剧、导演、美术和摄影都绝对在提名实力之上,更别说里面惊为天人的小演员们。尤其是主演 Moonee 一角的小女孩 Brooklynn Prince,那种天然的儿童野性和自由,一颦一笑都能触动观众的心。

当然,Brooklynn 年纪尚小,在电影中的表演可能更多地归功于导演(和表演教练 Samantha)的调度和调教,但单论在电影内容范围内对作品的贡献,也是高于甜茶对《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影响。

The Florida Project 原指兴建于佛罗里达州中部奥兰多的迪士尼东海岸分流计划,这个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造乐园附近,在阳光与巨大的魔法城堡之间的大片阴影之中,有着无数乐园的伪造品。

在佛罗里达州那幢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名叫 Magic Castle [魔法城堡]的三层经济旅馆 Motel 就是六岁小孩 Moonee 生活中的魔幻城堡。

在这里她是傲视所有人的公主,有放任她的母亲 Halley、默默守护她的旅馆经理 Bobby、三两一同“作恶”嬉戏的小伙伴,充盈着任性、自由和那无法压抑的童年活力。Scooty和 Dicky 是她最忠实的勇士,Jancey 是她最美的公主团姐妹。

离她的魔幻城堡不远处,是佛罗里达州的另外一个城市项目迪士尼乐园,一个用金钱构筑起来的魔幻城堡。

迪士尼乐园带给那些凭票入门的小朋友的欢乐,并不比经济旅馆为 Moonee 带来的要更多;同样是为梦想保驾护航的美好城堡,前者也并不比后者要牢固,一不小心就被现实击得土崩瓦解一场空。

Sean Baker 大概是最喜欢和擅长拍摄贫穷和边缘题材的导演,部分也可能是因为导演自己也很穷。大部分导演在拍摄与贫穷相关的主题时,都会不自觉地陷入将贫穷画面浪漫化的陷阱,让观众有一种“世间不缺乏美,但缺少发现美的眼光”,而事实上,有些生活就真的是绝望,毫无生活美感而言。

Sean Baker 用一种近乎淡漠到公正的镜头去还原了这种陷于贫困的绝望生活,整个电影一方面跟随 Moonee 的眼光和步伐(正确来说应该是高得令人头痛的各式各样的笑声和呼朋唤友)去探索这个被佛罗里达炽热阳光炙烤着的魔幻城堡,另一方面又冷酷地用各种细节来向观众展示何之为一个毫无希望的生活。

Moonee 的生命从一开始就注定往下走。

这种绝望不是电影或生活中出现的病危、千钧一发时刻,而是生活本身就是绝望二字,一天的 24 小时都弥漫着苟延残喘的气息。

Moonee 出生的那一刻开始,贫穷和潦倒就早已经崁进她的 DNA 里,只是她太小还没能察觉。更可怕的是,有可能在她长大之后,她也没有办法察觉到这种 DNA 里面隐藏的宿命,就像她那脱衣舞的母亲 Halley 一样。

Halley 是一个相当可怕的母亲,虽然她并没有虐待 Moonee,甚至努力去“赚钱”让 Moonee 有瓦遮头有饭可吃,但她仍然是一个可怕的母亲。

她带着 Moonee 去朋友餐厅闹事、在大街上摔东西发脾气、在附近酒店停车场向住客兜售便宜香水、在旅馆前台大吵大闹、偷窃游客、去酒店骗吃骗喝,甚至把Moonee困在洗手间里、自己在家卖淫赚钱(虽然是迫不得以)。

可怕吗?可怕。但在这里,并不罕见。当你疲于为三餐奔波时,道德和修养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佛罗里达乐园》那些亮得耀眼的紫色、粉色、蓝色建筑,却让人感到心寒。影片难得透露的一丝丝温暖,来自旅馆的经理 Bobby

虽然多次威胁着要将 Halley 赶出旅馆,但刀子口豆腐心,他是用心在关爱和守护着这楼旅馆里的贫苦住客。容忍他们的迟交房租,在父母不在的时候守护他们无暇多顾的小孩、驱赶周围来来往往的变态,比起 Halley 之类的父母,Bobby 更像是一个这群无所适从的流浪人的监护者。

Moonee 挣脱社工的包围逃走、Halley 大叫 F*ck you 的时候,那种绝望和无奈几乎要冲出屏幕,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这一幕被认为是《佛罗里达乐园》可以有的最具震撼力的收尾,但很明显所有观众都错了。

《佛罗里达乐园》全程平稳的镜头让人差点忘了这是 Sean Baker 的作品,但最后 Jancey 带着泣不成声的 Moonee 奔向那个被称之为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时,跟随他们身后的抖动的手持镜头感突然间就把我们拉回到了《橘色》那看似五光十色的好莱坞大道,回到变性性工作者 Sin-DeeMya 冷战的那个街口。

在大银幕上可以看出这一段和前面的镜头感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在迪士尼乐园内奔向城堡的这一段实际上是导演用 iPhone 6S 拍的,因为若要用专业拍摄器材就必须向迪士尼进行申请,而 iPhone 是被允许的。

这在某种程度上违反了规定,但却仍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作为一个非知名电影拍摄团队,要向迪士尼申请拍摄许可,比大家想像中要困难得多。而由导演、编导、助手、几个小孩和小孩监护人组成的所谓拍摄团队,成功申请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为了保持低调和避免被园区管理者驱逐,当天的拍摄人员(原来就没啥人的情况下)再次精简,只留下了导演 Sean Baker 、编剧 Bergoch、摄影师 Alexis Zabe、表演教练 Samantha Quan、两位小演员 PrinceCotto 及其监护人。

贫穷并没有限制拍摄团队的创造力。

关于最后这一幕,Baker 并没有作过多的解读,他希望将这个想像空间更多地留给观众。

Moonee 在她的能力范围之内,用儿童特有的想像力去创造了本不应存在的快乐,她把整个旅馆活成了自己的迪士尼魔幻城堡。

去不了动物农庄,但会带着 Jancey 绕过旅馆看草地上的牛群吃草,把这片有限的草地当作是远方的大草原,她没有办法进入鬼屋,但同样能在废弃的小楼里开启自己的冒险旅程。

而在最后,在前面的那些抓马之后,Moonee 被逼冲入了这座虚构得非常真实的梦幻乐园。但我们都知道,在那里她也并不会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那些游客脸上的笑容,她永远都无法真正拥有。

以变性性工作者 Sin-Dee 出狱后寻找并对质男友为主线的《橘色》在剧本撰写上就已经戏剧化十足,88 分钟里还加入了人肉小三、好友 Mya 夜店表演、深柜同性恋司机 Razmik 的猎艳之旅(这一段真的非常好笑)。

所有故事线在一间叫“甜甜圈时光“的小店全面爆发,全程极有节奏感的配乐又让观众更加容易入戏,观赏性和娱乐性相对来说更强。

但《佛罗里达乐园》更耐看,因为 Sean Baker 从影片之初就已经在画面里铺入各种细节来衬托魔幻城堡的绝望。

在初次观看的时候,观众未免会容易被 Moonee 和她的小伙伴各式各样的恶作剧吸引了注意力,被 Halley 可怕的养育方式所震惊,被 Bobby 看似严厉但温暖的守护所感动,被绚烂的配乐所迷惑。

狮门发行的蓝光版 DVD 更加好,由于影片不再像《橘色》那样用 iPhone 拍摄,而是采用 35 mm 电影胶片进行拍摄(大部分),转蓝光后色彩更有活力,细节清晰可见,单轨也相当得到了良好的处理。

更重要的是,蓝光 DVD 版本附加了将近 1 小时的幕后花絮记录片,包括了一些花絮镜头和拍摄现场采访,让人对影片的边拍边改和小演员们是如何进入角色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

虽然在奥斯卡的成绩惨不忍睹,但《佛罗里达乐园》在各个独立电影圈里可以说是好评如潮,观众口碑也不错,主要反映在相对不错的票房成绩上,200 万的拍摄成本收获了超过 700 万的票房收入。

拍摄一部高预算的商业大片,似乎是 Sean Baker 非常合理的下一步,毕竟这样的口碑和实力,要吸引投资人的眼光已经不是难事,这也是大部分独立片导演常规的成名之路。

Baker 对美国贫困及弱势人群的关注并没有打算因此为商业让路,几天前在《好莱坞报道》的采访中提到:

马上接手 2000 多万预算的大片拍摄目前对我来说还是不太可能,大概还是会待在同一个工作室里,继续创作一些专注于人物故事驱动为主的作品。

但当然前提是 Sean Baker 能够付得起自己的房租。


如果你愿意

欢迎移步到公众号 DramaMatters

在这里,我们分享更多关于电影的私密感想

 2 ) 只想着怎么陪孩子玩的妈妈就是“好妈妈”吗?

这个世界上,不论何种社会形态,它的结构总是金字塔形的。有居于上层的人,自然也就有居于底层的人。导演肖恩·贝克总是把他的镜头对准美国主流社会的边缘人物,他的最新作《佛罗里达乐园》也不例外。

影片主要表现的是一对母女的日常。她们生活在美国奥兰多迪士尼世界旁的汽车旅馆中。母亲哈莉没有正当职业,偶尔向游客兜售劣质盗版香水赚点外快,时不时接受她闺蜜的接济,甚至在她们母女生活的房间从事卖淫活动;女儿莫妮则与她的两个小伙伴在汽车旅馆周围玩玩闹闹,不停闯祸,偶尔还会遇到有恋童癖的老头。这些事情琐碎、没有逻辑,而正是这样的日常构成了整部影片。

肖恩·贝克显然想通过这部电影描绘底层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顺便嘲讽身处城市繁华中心的人们。首先,本片片名原文是Florida Project,而奥兰多迪士尼世界在规划之初就被称为“佛罗里达项目”;其次,影片中有段小插曲:一对巴西夫妇到汽车旅馆办理入住手续时,看到这里的环境与他们的想象完全不同,便跟旅馆管理员鲍勃闹了起来。妻子提出去别的酒店入住(并说出了几个佛罗里达州知名的度假酒店的名字),并且宣言绝不住汽车旅馆就愤而离去;最后,孩子们在电影中居于主导地位。影片花了大量笔墨去表现他们玩闹的场景。在他们看来,汽车旅馆周边就是他们的乐园,他们肆无忌惮地玩耍,探险。这里在他们眼中俨然是乌托邦。而成人世界中的种种窘迫跟他们都没什么关系。从而试图用孩子们“纯洁”的眼光来“反衬”成人世界的不堪。

可是,母亲哈莉的幼稚与乖张消解了影片辛辣的讽刺。也就是说,哈莉母女的生活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哈莉自己造成的,与社会无关。他们的生活仿佛是JD·万斯笔下的《乡下人的悲歌》的再演。

万斯出生于美国一个底层白人家庭,经历了相当悲惨的童年。他的母亲一直吸毒,酗酒,更换伴侣,时不时毒打他,而且屡教不改。幸亏他的布兰顿阿嬷一直鼓励支持他,他才能坚持努力并最后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拥有不错的人生。

《乡下人的悲歌》是万斯为自己写的传记,他试图通过这本书证明一个人的生存环境与他是否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有很大的关系。其中,他在书中的引言部分说起了他暑假打工的经历。他在进入法学院前的那个夏天找到了一份搬砖的工作。工作虽然辛苦,但工资并不算低,一个小时有13美元的收入。并且这份收入还有上升的空间,在这家公司干过几年的老员工一个小时至少能挣16美元,换算成年薪有32000美元,比贫困线高出不少。而这样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却很难招到长期工。同时他的一位工友工作态度不好,经常逃班,上班时还经常借口上厕所来逃避工作。最后他当然难逃被解雇的命运。哈莉跟万斯的工友很像,也不爱好好工作,但更过分的是,她从没有试图找一份正经工作。反观她的闺蜜艾什丽,在一家餐馆当服务员,虽然生活过得也不怎样但至少从没为房租发愁,还能时不时接济穷闺蜜哈莉。

所以,哈莉这样对自己极不负责同时疏于管教孩子的母亲并不值得同情。但吊诡的是,影片似乎有意维护哈莉的形象。电影中插入了大量他与莫妮玩乐的画面,莫妮跟她在一起玩得很开心,同时,她也从不对莫妮发火。在卖淫的时候让莫妮躲开,禁止嫖客与莫妮有接触。与此同时,电影又将儿童家庭管理局(DCF)塑造成一种接近反派的角色。DCF作为干预者“破坏”了莫妮原本幸福快乐的生活,莫妮只能随她的小伙伴手拉手逃亡到了迪士尼大世界。如此,电影成功把矛盾转移,将哈莉洗白。

但无论电影如何洗白哈莉,她人生的底色不会改变。她是个“熊母亲”的事实不会改变。而令人唏嘘的是,“熊母亲”教育出来的一定是个“熊孩子”正如万斯在《乡下人的悲歌》中以“乡下人”的口吻写道“我们自己才是罪魁祸首,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解决。”

 3 ) 佛罗里达乐园:现实中的黑童话

很难想象,当我在看这部片子时切身地体会到了氧气一丝一丝抽离的窒息感。导演从一开始就将这部电影打造成了一个矛盾体。 纯真的儿童与下流的黑话; 护犊的母亲与堕落的少女; 梦幻的乐园与破败的老屋。 全片用了明亮的画面与色彩,花了极大的篇幅描写孩子玩耍的场景,却时刻提醒着观众这不是一部合家欢的情景喜剧。电影中有一幕是度蜜月的夫妇定错了房子住进公寓。管理员与丈夫打扫时,发现了床铺背后满墙的臭虫。这么一个片段将全片的核心和盘托出。住在公寓里的贫民都是远离社会中心的“臭虫”。 看这部片子感受到的甚至不是愤懑,而是一种极强的无力感。是对社会缺失的无力。全片没有人是纯粹的坏人,不务正业的母亲无私地给予了孩子爱和陪伴,顽劣无知的孩子用纯粹的心结为朋友,不苟言笑的管理员时刻为孩子们的安危负责。所以你没办法去怪谁,可是生活就是这么面目全非,社会就是这么现实残酷。 很巧的是片中的孩子都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穆妮和斯库提与单身母亲一起生活,詹妮的母亲十四岁生下她从此由外婆抚养。他们的生活中都缺少了一位父亲的角色,女人和儿童,本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又将故事的悲剧性质进一步放大。 全片唯一的主要成年男性角色就是公寓的管理员鲍比,他也承担了父亲的形象,操心疲惫但是不失温情,他敏锐地发现靠近孩子的可疑人物并将其赶走,他劝阻住户不要在有孩子的公共场合赤裸上身,他也是唯一斥责孩子们要他们遵守规矩的人。但他也只是一个管理员,没办法成为改变生活的救世主。 身为社会的底层,明明被现实压迫着,却好像没有被社会抛弃,定时来派送免费面包的福利车,将孩子从没有抚养能力的母亲身边带走的警察。但是在面对真正问题的源头——经济,社区没办法给失业的人提供工作,给孩子提供教育环境。所以在这个社会缺失的前提下,其余一切社会福利保障都显得杯水车薪,虚伪至极。 社会对穷人缺乏责任感,穷人才会对孩子缺乏责任感,造成教育缺失。很多人对片中的母亲嗤之以鼻,说她不上进不对孩子负责,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这样的斥责质疑和何不食肉糜有什么区别?你要她怎么给,她或许也只是一个不被善待的孩子,失业,单身,孩子,她已经给了女儿她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陪伴和快乐,一个还没建成正确价值观的人怎么教育孩子。 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片子给我无力感的原因。现实就是现实,你看得见它的残破不堪,但你无从改变,已经形成的社会阶级难以逾越,贫富差距只会越来越大,上流阶级施舍的善意不会让生活变得好一点,最大的作用或许是给自己做好人的快感,让自己得以心安理得地享受上流生活。像极了冰淇淋店前施舍给孩子五分美元的路人,没有人在乎这五分钱,也没有人会想为什么这些孩子吃不上冰淇淋。 这可能就是所谓资本主义民主,社会笼罩在乐园的浮华光影下,没有人会戳破那个七彩泡泡,哪怕泡泡中的人民即将窒息而亡。

 4 ) 迪士尼旁边的美好乐园

阳光明媚的佛罗里达有着每个儿童梦想的迪士尼乐园,但就在迪士尼一墙之隔的孩子们的真正乐园却是破旧的汽车酒店。他们欢声笑语,他们肆意放纵,他们无拘无束,他们远远走过迪士尼,打量着迪士尼的大门和来往的人群。

总有些导演持续关注底层,即使他们出身富裕阶层,贝克就是其一,有人说富人关注底层是为了消费底层,但是能把底层的生活公之于众就是对底层的首要帮助。在精准扶贫的当下,看看哪个地方政府敢于把辖区内的贫困公之于众,让不知道贫穷的人们先了解贫穷,感受贫穷,或者才是帮助贫穷的第一步。

这部电影好在哪?叙事?摄影?镜头?剪辑?配乐?或者都不是,而是情绪。在成人看来如此可悲的环境下,孩子们的天真却是真真实实存在着的,相比于富裕阶层的孩子,底层孩子们的天真那才是如此鲜活而真实,难道真的是越傻越天真,还是越穷越天真?

 5 ) 抽烟喝酒纹身,但我依然是个好妈妈

1971年,佛罗里达州迪士尼乐园建成,这座占地12228公顷的游乐园,是全世界6所迪士尼乐园中面积最大的,分“动物王国”、“魔幻影城”、“科幻天地”和“梦幻世界”4个主题乐园,还有3个水上乐园,最少要5天才能将所有游乐设施玩完。

这座迪士尼乐园在初期规划的时候,也叫做佛罗里达项目(The Florida Project)。

但《佛罗里达乐园》并不是在讲迪士尼乐园初期建设过程的故事,而是讲述在它隔壁的一座由汽车旅馆组成的“儿童游乐园”,这才是故事发生的地方。

“佛罗里达乐园”里没有紧张刺激的过山车,没有精彩奇妙的动物表演,没有到处走来走去逗游客欢心的布偶公仔。

说白了,就是一个贫民窟而已。

这里住着形形色色的社会底层人士,这些人没有受过太高的教育,也没有一份像样的职业,一家人挤在一个窄小阴暗的旅馆单间里,卧室、厨房、客厅、餐厅,除了厕所以外所有的功能区都是同一块地方。

这一点,和导演肖恩·贝克上一部用iPhone 5s拍的作品《橘色》一样,都是将视线拉下来,放到了社会底层身上。

《橘色》的主角们是跨性别和变性人群体,给我的最大观感,一个是吵,另一个则是抓马(drama),这几乎原封不动地传承到了《佛罗里达乐园》里来。

《橘色》片场照

这一次比《橘色》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是,他将叙事隐藏了起来,全片没有完整地在讲述某一件事情,没有起承转合,而好像是在记录主角的某一段生活,中间还会夹杂一些汽车旅馆里其他人的无意义镜头,但这就像对《橘色》有这么一句评价——“现实中的对话这样才对嘛,而不是一个人说完一句台词等着另一个人说。”如此操作更显得生活化,毕竟这种真实感和劣质感与社会底层的生活现状相辅相成。

哈莉和穆妮就是这个贫民窟里的典型代表,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

哈莉不羁的外型似乎早就注定了她们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命运。

她们交不起房租。

哈莉上一份舞女的工作因为拒绝了为顾客提供性服务被炒了鱿鱼,之后就再也找不到工作。

每天吃饭都是靠在餐厅工作的朋友艾什丽接济一些残羹剩饭度日。

小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而然也有样学样,出口成脏,调皮捣蛋,野蛮生长。

我们能说是社会制度失衡导致她们母女如此的落魄吗,还是要责怪哈莉不思进取无法给女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条件?好像都不是,但无论如何她们就是沦落到了这样的境地,无法逃脱,并不是所有野鸡都能努力飞上枝头变凤凰。

然而即使如此,她们也没有丧失活下去的信心。

去你的有钱人,我有我的生存之道

没有工作,哈莉就去批发小商店买廉价香水,再到迪士尼的高档游客区去兜售,卖得一点是一点。

不买香水还可以乞讨。

她还会去偷别人的游乐园门票,再以低价转售给其他游客。礼义廉耻是什么,可以当饭吃吗?

和成人世界的生存压力形成鲜明对应的,是孩子们天真浪漫的童趣,每天和妈妈一起去卖香水、做黄牛、乞讨,大概只是一场冒险游戏。

这个在我们看来不堪的汽车旅馆,在她们眼中是马卡龙色的梦幻游乐园,一草一木,任何东西都能成为嬉戏的对象。

吃着剩饭,配点音乐就能开心地尬舞。

好朋友要走了,丝毫没有离别的悲伤,只有获得新玩具的喜悦。

没钱买冰淇淋,认真地撒一个蹩脚的谎言,浑然不觉。

跑到废弃的房子里放火,酿成大祸,睡一觉之后就抛到脑后。

为雨过天晴的彩虹讲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

迪士尼乐园的烟花,不介意那根本不是为自己而绽放,也能成为庆生的礼物。

多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不为世俗名利所困扰,只要能够吃,能够玩,就没有什么大不了。

贫民窟里的每个成年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保护这种宝贵的童趣,虽然无法提供给孩子们优渥的生活环境,但他们的爱却是一点都不逊于有钱人的。

饰演旅馆经理的威廉·达福,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们,总是好脾气地对待他们,和孩子们打赌吃雪糕要是掉下一滴就赶走他们,于是三个人大眼瞪小眼地玩了起来。

看到恋童癖怪老头接近正在玩耍的孩子们,在孩子面前友好地招呼他过来,走到远一点的地方才面露凶狠地赶走他。

平时看似是一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最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你房租交了吗,但当哈莉遇到困难,掏钱包却没有犹豫。

哈莉看似是一个失职的母亲,没有尽到管教穆妮的责任,但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好家长,一种对孩子严加管教,细心地将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另一种则像哈莉一样,与其做个家长,不如做个朋友,陪着他们成长。

穆妮走累了,就弯下腰来背她回家。

不在乎淋雨会不会生病感冒,肆意地在滂沱大雨中陪女儿疯玩。

刚赚了几百块马上就想到带着女儿去超市,坐在购物车里的穆妮笑得比谁都开心。

甚至走投无路到了卖淫的地步,她也会让穆妮去洗澡,开着音乐掩盖声音。

小心翼翼地将纯白色的儿童世界与肮脏的成人性交易用一扇厕所门隔绝开来,这是哈莉作为母亲能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即使她已经堕落,但仍在用双手托举着穆妮。

或许观众会戴着有色眼镜先入为主地评判,像片中想去迪士尼度假却阴差阳错来到汽车旅馆的那对夫妇,一下车就皱着眉头对旅馆的人一脸嫌弃。

但我觉得这部电影并不是在讲他们多惨,社会压迫多残酷,在这些细微、琐碎、平凡的片段中,我看到了他们陷入泥潭般的命运,越挣扎越下沉,看着他们如此无奈却又何其可爱的生活。

可就算一贫如洗,他们也依然在用力地去活着,去爱啊。

巴塞电影,尽享每寸光影

 6 ) 糖衣泡泡包裹着苦涩,再斑斓也敌不住现实和破败

《佛罗里达乐园》用轻松的外壳包裹着沉重的故事,熊家长的悲喜剧。九龙城寨般的破旧汽车旅馆,与迪士尼乐园只有一墙之隔,鲜明对比,也是无声讽刺美国梦。孩子们不懂惨,只觉好玩。包租公鲍比如同旧城堡里的骑士,努力想维护旧有秩序,也是全片为数不多,成熟理智而温暖的成年人。从不良少女到问题单亲妈妈,当哈莉卖肉也维持不了这个家时,暂时的幸福如同泡泡,一戳就破,斑斓的色彩只是让人更难过。

1.贫富差距与对比,不同人有不同命。

最强烈的感触来自于不同层面的对比,包括贫富差距、主流价值观和边缘人群、小孩和成年人等等,它们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受到这才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比如,富丽梦幻的迪士尼乐园与廉价简陋的汽车旅馆;一顿充满烤培根、树莓、草莓、橙汁的自助早餐和救济面包抹自制果酱的免费午餐;看似认真生活的人,拒绝跟不知如何在生活里自救的人交往;小孩天真烂漫,最苦恼的是天气太热,来不及吃的冰激凌会迅速融化;大人窘迫麻木,需要担忧房租、食物和不能再被抓进警察局的现实。

这个看似轻松的故事,有着温暖的色调,柔和的滤镜和充满幸福意象的烟火和彩虹。小女孩穆妮跟好朋友斯库提、简希哈哈大笑,她们埋头于寻找廉价的乐趣,在破房子里点火、跟游客要钱买冰淇淋,但实际上,那份不谙世事又略显狡猾粗俗的天真,给了坐在荧幕前的观众最沉重的一击。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家庭、环境带给一个孩子多么严重的影响。就像那些花1700美元买四个通票手环家庭里成长的小孩,不会明白为什么有人嬉皮笑脸的问自己妈妈要零钱买冰淇淋,为什么她们不穿更好看的裙子和凉鞋,为什么她们长大后会文身、抽大麻、不务正业一样。她们的世界是平整开阔的马路,而穆妮脚下是一条充满泥泞的小道。

2.当上进不可得,只能选择更加堕落。

导演也把目光集中到了穆妮和她的妈妈身上,让观众看到平和冷静的叙述,也能流淌出巨大的能量。一切都越温情越悲惨,越动人越痛苦,这就是底层人民的某种本色。电影中,哈莉的野蛮、颓废、自暴自弃让人觉得头痛,总让人忍不住问一句,如果她能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自食其力,穆妮是不是就能有另一种人生?答案是否定的。她们照样逃离不了这样的生活,顶多像哈希礼那样按时交得起房租而已。她也试图自救过,找过工作,但因为坚持原则被人解雇。哈莉的坏脾气和不服管束让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兜售廉价香水成了一个途径,可最后又被来自迪士尼乐园的工作人员堵死,最终,她选择了更加堕落。

整部电影,几乎都是剪切的生活片段,但细腻勾勒出一个群体的样貌。从一直充斥于画面内的粉紫色“魔法城堡”,到后面才真正揭开面纱的五彩的迪士尼乐园,像是痛苦长存、欢乐短暂的某种隐晦表述,如同我们每个人正经历的人生。但值得一提的是,整部电影流露出不必用语言诉说,全凭镜头表达的克制,没有过分煽情,也没有高高在上的俯视和怜悯,只是从小孩的视角切入这个贫困、被排斥的群体,看她们如何在佛罗里达湛蓝的晴空下生活。

3.小孩的友谊是真诚,大人的友谊是互利。

电影中给出了两条关于友谊的线,一条是小孩之间的分享、真诚和相互珍重,另一条是大人之间的互利、易碎到彼此陌路。这好像也在表达,天真帮孩子们抵挡住了一些外界的诱惑和有色眼镜,他们只凭对方是不是喜欢雨后的彩虹,相不相信彩虹后面有金子而相聚,并不会因为对方在某件事上跟自己有不同看法,就决绝离开。

这种鲜明的对比,变成了一根锋利针头,再次刺破了许多人虚幻如泡沫的金色美国梦。导演用写实兼具个人风格的镜头,让我们从佛罗里达的汽车旅馆看到不同人的生存状态。除了精彩的剧情和主题,演员们的精彩表现也非常惹眼。鲍勃是电影中,一个正常、温暖的好人。可能在他眼里,不管是永远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脾气的哈莉还是聪明狡黠的穆妮,都是没有长大的孩子,他看起来有些严厉和不近人情,但事实上,在用一种普通人会有的善良保护着生活在汽车旅馆里的人。这大概是导演多赋予的一丝善意和温情吧。

但看过电影,我们都会知道,再多的天真都抵挡不住现实的阴霾和破败。穆妮终究会长大,天真殆尽,谁也不知道她会成为下一个哈莉,还是人生发生逆转成为一个能够消费得起迪士尼乐园的美国中产。

———————————————————

微信订阅:cmf2015 ,可能是全网福利最多的电影话剧号。

 短评

这绝对是主竞赛拿奖水平的啊!怎么选到双周还没给奖!!!!!代表现实主义电影发展的最新境界,藏叙事藏得真是滴水不漏。想起《悲情城市》里那句“小孩子不知道残酷,一样觉得好玩”。汽车旅馆现实主义,结构性的贫困与最底层的生活,阶级分析;生活流与幽默感。似乎又可以发个年度十佳了。

10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小孩子演得太好,一种有意的成人化表演(非贬义),最后果然被打动了。很抓心的小独立片,结尾的风格变化略有不适,不过整体还是非常出色。包括与迪士尼乐园的对应,很有心思,威廉达福的角色好暖。

1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一墙之隔的迪士尼乐园既是个巨大的肿瘤持续辐射着周围的贫民窟,又是贫民窟里所有人生活与梦想的避风港。

18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谁说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我总是能看出来大人什么时候要哭”

19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不要悲天悯人,不要屈尊俯就,不要温情泛滥,不要控诉批判。只要把镜头以仰视的角度冷静不语地照向现实就好。成人世界的一切,在孩子看来都是似懂非懂的胡言乱语。浓艳色彩的镜头里,现实生活映照着蛮荒生长的童年#结尾一幕神来之笔,精彩#

21分钟前
  • davekozg
  • 力荐

都是生活拆散亲情,“妈咪”是熊孩子,这部是熊家长。和多兰不同的是Sean Baker没有任何MV空镜头,而是用生活细节把故事填得满满当当。明亮梦幻的颜色反衬出螺旋向下的命运,打光越温暖,生活越悲惨。主演除威廉·达福外全部素人,原生性的表演让人惊呆!主角小女孩是个天才吧...

2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这部电影胜在悲剧内核的故事外,包裹的那层梦幻糖果的外衣。故事越悲剧,观感越动人,那种童年的美好,血浓于水的亲情,跟一个家庭多么有钱没有关系。导演很会拍孩子,而且儿童演员的表演非常的成熟且自然,孩子们的欢乐冒险和无忧无虑,赋予了这部电影极富感染力的年轻和活力。

2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这片子摄影太好太好了。小孩子眼中的世界五彩缤纷,从来不会意识到自己在贫穷线挣扎。我这么讨厌小孩子的人能看俩小时熊孩子跑来跑去搞破坏还感同身受,拍摄技巧惊为天人。威廉达福完美。

29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美国穷,一种在融化的粉红色冰淇淋里溺死的穷法

34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这种熊孩子题材注定接受不了 一上来几个孩子吐口水还能更令人厌恶一些吗

38分钟前
  • 年逝
  • 还行

居然在短评里看到了不作死就不会死几个字。如果有混账愿意相信贫穷是个体行为的后果,那后果本身就足以被当作惩罚;如果在此之上还记不住don't judge几个字,then go fuck yourself, son of bitch.

42分钟前
  • Urbino
  • 力荐

结尾让我想起《四百击》。另鲍比是个好人,也许是这个时代最好的那种好人。再另,热评那个比苦难的真让人恶心,绝对是这个时代最让人恶心的那种恶心。

47分钟前
  • 没有枪的牛仔
  • 力荐

像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一气呵成。肖恩贝克连续两部展现了惊人的演员调教能力,几个新人天然去雕饰的演出一点都不逊佛州烂漫的色彩,相比之下威廉达福竟显得像是一个拉人气用的明星招牌😂。在他的电影里,所有人都用尽一切享受当下,取悦自己爱的人,拥抱并不完美的生活,这难道还不够动人吗

5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总有些东西会消失,紫色屋顶的彩虹、盘旋头顶的飞机,来了又走的租客、认识又陌路的朋友。总有些事情会明白,已经变凉的洗澡水、正在融化的冰淇淋,笑了又哭的牵手、打包又扔掉的食物。茁壮得像离开湿地的鹳鸟、倒了又生长的树木、迪士尼外墙的烟花。这个夏天之后,她的童年还在,六岁却永远回不来了。

53分钟前
  • 西楼尘
  • 力荐

在迪士尼的时候,经理告诉说每个美国家庭在这里要平均消费8000美金,这注定了是有钱人的烟火。电影很自然不矫揉造作,孩子们的表演让人刮目相看。不过大家都说像《美国甜心》,我倒更觉得像《南国野兽》。因为在迪士尼工作过半年,结尾超喜欢,要是早一天看就是我的年度十佳了。

5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三星半。小孩不错,部分情节还是太刻意了,威廉·达福的角色很暖。把这部和《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伯德小姐》、《三块广告牌》四部连着看,你会发现今年的北美颁奖季简直就是一场涵盖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的关于西方世界的大型presentation,痛苦的、难忘的、苦涩的、甜蜜的、悲伤的...一应俱全。

56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好久没有在电影里看到真正的儿童了,冷不丁看到,妈的,太羡慕了。人类幼兽,完美物种。年度十佳。

58分钟前
  • 老晃
  • 力荐

5/10,排除色调和大小姑娘们的演技,导演要说啥?总不至于是“我们垃圾白婊就这样,不要管我们,让我们好好培养下一代white trash”吧

1小时前
  • 猫咪建筑师
  • 较差

——“你知道吗,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棵树?”——“为什么?”——“因为她摔倒了。仍然,长大了。”

1小时前
  • 贝塔先生
  • 还行

结果那段拿着iPhone拍摄,打破现实风格奔入虚幻童话才是全片最打动我的地方 8.1分★★★★

1小时前
  • qw0aszx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