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男孩

HD中字

主演:崔凡特·罗兹,安德烈·霍兰,马赫沙拉·阿里,娜奥米·哈里斯,加奈儿·梦奈,艾什顿·桑德斯,贾雷尔·杰罗姆,艾利克斯·希伯特,杰登·派纳,段·桑德森,艾德森·吉恩,斯蒂芬·布隆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月光男孩 剧照 NO.1月光男孩 剧照 NO.2月光男孩 剧照 NO.3月光男孩 剧照 NO.4月光男孩 剧照 NO.5月光男孩 剧照 NO.6月光男孩 剧照 NO.13月光男孩 剧照 NO.14月光男孩 剧照 NO.15月光男孩 剧照 NO.16月光男孩 剧照 NO.17月光男孩 剧照 NO.18月光男孩 剧照 NO.19月光男孩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月光男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奇伦(艾什顿·桑德斯 Ashton Sanders 饰)的母亲宝拉(娜奥米·哈里斯 Naomie Harris 饰)吸毒成瘾根本无心照顾孩子,奇伦从小在孤独中长大,因为过于瘦小的身材而时常遭到周围人的欺侮和作弄。一次偶然中,奇伦结识了毒贩胡安(马赫沙拉·阿里 Maher shala Ali 饰),从此,胡安和其女友特蕾莎(加奈儿·梦奈 Janelle Monae 饰)的住处成为了奇伦的第二个家。   凯文(贾雷尔·杰罗姆 Jharrel Jerome 饰)是奇伦唯一的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的感情渐渐超越了友谊。然而,为了隐藏自己的性取向,凯文不得不在同伴的怂恿下对奇伦大打出手,之后,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一晃眼多年过去,奇伦忽然接到了凯文打来的电话,两人终于决定正视各自心中真正的感情。同志亦凡人第四季沉睡的旧账艳之夜法网边缘超大号美人(国语版)假如王子睡着了战上海阿穆魔鬼任务1997监狱学园贩肤走卒沉默的教室切斯纳特:中央公园的英雄(国语版)燃烧的青春胖子的穿越之旅寻龙之发丘天棺污垢闪亮的日子第三季离你有多远性福演算法 第二季铿锵铁骨梅花档案2有这样一个医生A Beautiful Angel第一季魔卡少女樱 剧场版心理迷宫天罗地网[1955]阿佤兄弟爱欲之神为了正义死亡笔记3:L改变世界日语龙马!新生网球王子地狱边缘再见已是白月光音乐江湖非凡英雄狮子今夜死亡在地下城寻求邂逅是否搞错了什么我的乡村音乐第一季喜羊羊与灰太狼之飞马奇遇记御法度

 长篇影评

 1 ) 费城电影节第二日《月光》观后感

个人的费城电影节第二日我去看了之前在网络上备受好评的《Moonlight月光》,也是今年聚焦的几部话题性的美国电影中唯一一部买到票的。当然电影本身的话题性决定了是不能跟剩下的几部美国参展影片的票房市场相提并论了,所以电影开始之前电影节工作人员也极力鼓吹我们spread the word,因为这可能会决定到这部电影的生死。

看过后最直接的观感首先是这只是一部尚可的影片。一方面由于首日观看的《追捕聂鲁达》实在是太优秀了,而这一部看上去从各个方面都有些生硬,观看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这很像是新导演的模仿致敬之作,情节虽然没有违和但是有故意人为制造的冲突与矛盾,所以整体的表达并非特别自然。有个别人物portrait的慢镜头看上去稍显得滑稽,当时还让我想到了王家卫的《重庆森林》跟《堕落天使》,结果回来research了一下发现这黑人小哥导演果真是墨镜王的粉丝。不过如果这样比较,我们说镜头的运用,光影的布置,叙事的流畅以及台词,这位粉丝和王家卫大概都还有十条街的距离。但是作为一部诞生在美国本土的艺术电影,与好莱坞流水线上制造加工的商业片以及纽约浪漫精致的独立电影比起来,它都缺乏一种被行业模式建筑起来的气息,更像是一种远离美国电影制作模式的产物。也许是因为故事发生在迈阿密的缘故,电影里好多镜头与对白都总让我想起东南亚的电影,永远不乏对世界艺术电影的模仿,以及对于本地电影的探索。

但是就是这样一部跟美国主流电影文化显得格格不入的作品,在剧本台词甚至演员的表演都显得生嫩的,远称不上成熟或是说有些平淡无味的作品,却在日后的这两天里总令我不住回想起某些片段来。在吃饭,睡觉与散步的过程中很容易从精神上回到电影最后出现的那间餐厅与那片海滩上,从月下到破晓画面淡出得像是一盏油灯被烧干。

我觉得或许这某种程度的牵绊是因为电影里的世界同我过去生活三年的美国确实太远,也丝毫与好莱坞电影里的美国白人青少年生活圈的腔调无关,事实上是我们甚少接触的美国南部非洲裔平民社区的一种少有展示,所以才收获到了这么多的关注。

我也原本认为如今多数的关于这部电影的优秀评分大概是被美国评论界的某种猎奇心里与政治正确所主导后的表现,但是如今我却是宁愿相信是导演致力于在观众心目中栽种的某些情感生效了。三段式的电影结构里毫无疑问个人最喜欢的第二段,少年时期的男主角最挣扎,海滩戏虽然开始得生硬,结局却有某些前几年大热的同类题材青春电影的味道。第三段本身似乎只有两场戏,第二场开始的拖沓却最终帮助把一个不幸的故事圆回了温暖的边界,算是不偏不倚的功德圆满。

我很难制止自己去联想,那些同时参与电影节而把观影大厅塞得水泄不通的参与观影的本地电影节会员中占绝大多数人口的白人老年人们在兴冲冲地赶来观看这部电影时的真实感受为何,因为我身边恰好就有这样一个上了年纪的白人女性。她在全片为数不多的几个tragedy moment过程中都虔诚祈祷,甚至留下十分伤感泪水,令我不得不相信其实很多人早已经把这部电影当成了一个社会事件的缩影而非一个单纯的艺术作品来欣赏了。但是好在,无论出于那种目的来看,它都值得。

但这也不得不令我想到:要是詹金斯导演在自己的下一部作品中如果无法再摆脱那些纯粹为了模仿偶像的某些电影技巧方面的硬伤,大概就不会像这次这般走运了吧。

 2 ) 严肃影评#27:再看《月光男孩》——新生的黑人电影

“Who is you, Chiron”(塞隆,你是谁)

这是《月光男孩》中的主角塞隆被不同人多次问道的问题。对自我的理解与认识,这是电影史上不断被探寻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话题。而在2016年,《月光男孩》要探寻的除了主角到底是谁之外,似乎还探寻了黑人电影对自身的认识理解以及蜕变。

《月光男孩》以及黑人电影的自我认识

可能很多人已经不记得2016年的开端是怎么对待黑人电影的了。在全球瞩目的奥斯卡上,没有任何黑人演员或者关于黑人的作品得到主要奖项的提名。这在推崇政治正确的好莱坞里闹出了不少争议,而社交网络上也出现了不少关于#OscarSoWhite(奥斯卡太白)的讨论,甚至连黑人超级影星威尔•史密斯也公开抵制奥斯卡,认为奥斯卡的投票会员对黑人影视创作人们种族歧视。

但如果翻阅2015年的电影作品,尤其是美国国内的电影作品,客观地说却并没有哪一部因为种族的关系而受到了不公的待遇。细细回想,你还能列出哪几部特别好的2015黑人电影甚至电视作品吗?你不能提黑人女导演艾娃•德约列的佳作《塞尔玛》,因为那是2014年的电影,更何况它已经在2015年的奥斯卡上被提名了;你不能提《冲出康普顿》,因为虽然它的票房意外地喜人,却不能说是一部特别出彩的电影;你不能说《奎迪》,因为即便瑞恩•库格勒作为导演和编剧是多么的出彩,都没有明显好于被提名的5人,而同样的话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饰演男主的迈克尔•B•乔丹没有被提名;你还不能说《酷毙了》和《橘色》,因为虽然它们是那么的清新,却都不能撇下小众独立电影的身份,而不能进入大众的视线因而无法被提名似乎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作为(业余)影评人,我虽然能全心全意地向读者们推荐上述提到的所有作品,却不能过分同情它们没有获得奥斯卡提名的所谓困境。如果威尔•史密斯那么关心奥斯卡对黑人作品的歧视,为什么作为好莱坞数一数二影星的他不去接受甚至制作更好的黑人题材电影呢?为什么理应成为黑人电影人领军人物的他却连年去接像《震荡效应》和《附属美丽》这些缺乏灵魂的冲奥作品,或者像《自杀小队》这样的纯粹烂片呢?

而作为一个正常人,我也不喜欢被生硬戴上种族歧视者的帽子。对于一件艺术品的评价应该仅仅基于它的优劣,而不应因为他它所涉及素材的敏感程度而勉强加分(或减分)。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评价电影甚至是身边的事情时从来不提种族或者性别的原因。我们对种族或者性别这些敏感话题能够给予的最大尊重,大概就是完全不在作出评价前生硬地思考它们,而是把所要审视的东西放在与平常事物一样的起跑线上吧?

2016年有着众多的黑人电影佳作

而当舆论都还沉浸在1月奥斯卡提名是多么的种族歧视时,1月底的圣丹斯电影节却似乎给这些舆论的始作俑者提供了等待已久的话题。内特•帕克带着他自编自导自演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席卷了这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最为闻名的独立电影节,更是得到了福克斯探照灯1750万美元的版权收购。各大媒体犹如饥渴已久一般纷纷对这部影片进行了赞誉,认为它已经提前锁定2017年的奥斯卡提名了,甚至以此预测2016将成为黑人电影的大年,对陈旧的奥斯卡进行反击。

而事实呢?因为内特•帕克自身的争议事件,这部圣丹斯上的大赢家后来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口诛笔伐。撇开创作者过往的罪行以独立思考评论作品的好坏是理所应当的,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在波兰斯基的丑闻后依然接受他的传世佳作《钢琴家》。但我对《一个国家的诞生》最中肯的评价,却是觉得它亮点不多,甚至为它在圣丹斯上赢得各项大奖感到莫名其妙,尤其当它的对手是年度最佳候选《海边的曼彻斯特》和《瑞士军刀男》等等的时候。

躁动的媒体说错了,《一个国家的诞生》由于其不太出彩的质量并不会被2017的奥斯卡提名。但他们的另一点却说对了——2016年确实是黑人电影的一个大年。

在《一个国家的诞生》后,高质量的黑人电影开始如约而至。《辛普森:美国制造》这一部长达七个半小时的纪录片以它惊人的制作质量赢得所有人的赞誉,我甚至在第一次观看时就认定这是2016年的第一部传世杰作;同样不落下风的还有另一部由艾娃•德约列制作的《第十三修正案》,从法律的角度阐述美国社会在今日依然存在的奴隶困境;而年末由著名黑人演员塞缪尔•杰克逊旁述的《我不是你的黑鬼》,虽然再次因为种族的话题受到观众两极分化的对待,在影评界里却依然赢得一致好评;独立作品中则有被广大观众遗忘的那部关于奥巴马夫妇第一次约会的优秀作品《南边有你》;当然少不了的还有短小而精美的《抽搐症候群》。

不过尽管有着这些优秀的作品,2016的黑人影视界似乎依然缺乏着一部一锤定音的作品。虽然《辛普森:美国制造》是那么的完美,它却是一部纪录片,要走入广大观众的视线还是有点困难;而《南边有你》和《抽搐症候群》虽然细腻精彩,却依然缺乏着传世佳作所需要的深度。

这个时候,《月光男孩》出现了。

《月光男孩》的创作团队,包括导演兼编剧巴里•詹金斯(左二)

《月光男孩》是黑人导演巴里•詹金斯在处女作《忧郁的解药》后时隔八年的回归之作。作为非同性恋者的他,这次选择的却是与其背景有着相似之处,却也不尽相同的那最为狭窄小众的设定——贫民区,黑人,同性恋。然而电影却靠着这些最为小众的设定探索着人类最为深沉又最为广泛的主题——对自我的认识,外界的影响,成长。

而帮助詹金斯完美探索这些主题的,首当其冲是那优秀的剧本。这份改编自舞台剧《月光下黑色男孩却似蓝》的剧本,来自于与詹金斯从未合作,却又与他有着极为类似背景的塔瑞尔•麦卡尼。作为麦卡锡天才奖的得主,麦卡尼创作了这个深沉的故事,可惜因为其复杂的结构一直无法搬上舞台。但在舞台上的复杂,在詹金斯的眼中却意味着成为电影的潜力。这两位同在湿热的迈阿密长大,小时候住处仅隔数个街区却素未谋面的黑人创作者,联手为观众带来了这部2016年一众影评们评价最高的作品。

我们通常在讨论电影的时候都会问这部电影说的是什么。《月光男孩》说的是什么?主角塞隆住在南弗罗里达的贫民区,他是一个同性恋者,然后他长大了。The End。看过这部作品的观众相信不会反对上面的这个概述,因为这确实就是电影所说的。

但细心的观众同样会知道,这实际上也并不是电影所说的。

《月光男孩》说的是一瞬间的故事,也是一生的故事

当《月光男孩》以最为简练的故事结构为我们呈现塞隆一生中仅有的那短暂的三段时间时,我们得以感受詹金斯为我们带来的这份最纯粹的人物演示。我们得以从近处观察塞隆,我们得以直视他的眼睛。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这也是为什么詹金斯提到他在选角时关注的只有演员们的眼睛。他相信只要三位演员的眼睛足够相似,他们对这个角色的理解和表达也将会足够让人可信。在《月光男孩》里,我们得以花一个多小时去跟塞隆相处在一起,通过他的眼睛直视他的内心。而这部看似最为简单的电影,却也是2016年最需要深刻沉思的电影。

这正是为什么如果被问道这部电影“说的是什么”时,用心的观众很可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的原因。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关注它“说的是什么”,就如同错过了它想要表达的主题一样。

“说的是什么”对于这部电影而言,就像试着列出一个人的过往事件来理解他一般。这大概是可行的吧?他在哪里出生,他在哪里读书,他什么时候结婚生子。但这些问题真的能让我们更了解他的这一生吗?应该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的一生都要比列出来这些事件的总和更为深沉和更有意义。虽然这些事件总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难道不正是这些里程碑之间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日子所铸成的吗?

和塞隆一样,你我的生命没有所谓的剧情,无所谓“说的是什么”。有的只是我们如何去感受这个世界,如何去对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作出反应。而这,也正是《月光男孩》最为优雅,最为美丽的地方。我们跟踪着塞隆,去关心他,去同情他,去为他呐喊,去为他揪心,去为他落泪。我们因为他生活的困境而悲伤,我们因为社会对他那歧视的目光而愤怒,我们因为他以一身健硕的肌肉作为盔甲来回应社会的目光而理解和遗憾。我们可以感同身受,因为与塞隆一样,我们的生命中总有着某个不安的时刻。

关注更为平凡而容易让人产生怜悯的故事——新黑人电影的自我认识

关于电影,美国著名的影评家伊伯特曾经这么说过:“对于我来说,电影就像一部产生同情的机器一样。它让你对不同的希望、抱负、梦想以及恐惧产生那么一点更多的理解。它帮助我们去认识这些跟我们一样在旅途上的人们。”

《月光男孩》,正是这样的一部电影。作为一部黑人电影,它有着毒品、贫民区、同性恋,但这些都不是它所关注的重点。它希望做到的唯一一件事情是让我们产生对塞隆的理解和同情,而它在这一点上做得是那么的成功,以致于当我们走出电影院时,我们能对身边更多的人表示理解和同情。

而当黑人电影终于放弃去为所谓的种族歧视与政治正确呐喊时,当黑人创作者们终于把目光关注在更为平凡而容易让人产生怜悯的故事时,我们也终于看到了黑人电影的进步。我们在《月光男孩》中看到这种进步,也同样在2016年的新美剧《亚特兰大》中看到这种进步。这些有着自己独特灵魂的黑人作品,让观众们有机会去观察自身以外的其他故事,让观众们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刻的新认识。

而这,或许正是新生黑人电影的自我认识吧?

“Who is you?”

“我是《月光男孩》,我是新生的黑人电影。”

 3 ) 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最后一部“黑人电影”

【就在刚才,奥斯卡颁奖典礼爆出史上最大乌龙。好莱坞传奇沃伦·比蒂和他当年的银幕搭档费·唐纳薇宣布《爱乐之城》获得最佳影片,该片制片人已经在台上致受奖辞了,结果发现信封里的卡片上写的不是自己的片子。目前官方说法是工作人员搞错了信封,比蒂拿到的是最佳女主角的信封,因为卡片下方的“最佳女主角”字很小,估计老爷爷老奶奶眼睛看不清,虽然有疑问但也只好照着大字宣布了。就这样,《月光男孩》上演惊天大逆转,直接从台上拿走了《爱乐之城》本已到手的小金人。坊间的另一个玩笑是,伊莎贝尔·于佩尔应该好好检查一下最佳女主角的颁奖信封是不是也有错误。《托尼·厄德曼》的导演马伦·阿德估计没有必要复查最佳外语片信封,伊朗影片《推销员》爆冷获胜,基本上是特朗普做了免费推手——他一月份将伊朗列入禁止入境国家,导演法哈蒂宣布不出席奥斯卡以示抗议,于是没看过片的学院成员也就直接把自己的抗议票投给了《推销员》。】

美国非裔与好莱坞的恩怨是个值得大书特书的社会文化史题目,从源于戏剧传统的白人画“黑脸”(现被认为极具歧视性)到海蒂·麦克丹尼尔斯凭《乱世佳人》(1939)拿下黑人演员第一座奥斯卡奖,虽然有传奇导演普莱明格大获成功的全黑人音乐歌舞片《卡门·琼斯》(1954),但非裔银幕形象长期被局限于奴隶、佣人、罪犯等社会边缘角色。九十年代起,非裔电影人开始成规模地获得突破,银幕上正面形象猛增,有了更多黑人艺术家创作、黑人演员演绎、从非裔社群角度讲述自身经历和故事的电影,有人为了图方便称之为“黑人电影”。

然而这样的影片数量还很少。去年奥斯卡因为连年没有非裔演员获得提名而犯了众怒,推特上#OscarsSoWhite(奥斯卡太白)的话题标签铺天盖地,身为非裔女性的学院主席谢丽尔·布尼·艾萨克斯被迫宣布在2016年学院新成员中多吸纳少数族裔。仅仅一年后,“黑人电影”就在学院奖上大放异彩:有极具娱乐精神又有教育大众意义的《隐藏人物》,有脱胎于戏剧专供演员飙戏的《藩篱》,有感人至深且艺术成就很高的《爱恋》讲述美国反异族通婚法的终结,纪录长片单元更有三部涉及非裔话题的作品。

然而,除了纪录片的真实之眼,剧情片中的“黑人电影”在内容上仍然程式化地展示黑人社群形象,缺乏多样性。2014年问鼎奥斯卡的《为奴十二载》是一部美国非裔“正史”的宏大叙事,2011年大热《相助》和今年的《隐藏人物》也以平权运动为背景。很多“黑人片”实际上是对白人作品和社会的一种反作用,虽然这里面有不少必要的工作,但这样的创作应该在八九十年代就做得差不多了。《为奴十二载》上映居然是2014年而不是1994年,本身就说明美国电影工业长期以来种族问题严重。其余如两年前的《芝拉克》和《奎迪》这种把刻板印象用古希腊戏剧或者好莱坞经典包装一下继续拿出去卖的,只能算是非裔影人对大众娱乐的一些贡献了。

去年圣丹斯大红大紫但因导演内特·派克曾涉嫌性侵而被遗忘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从片名就剑指传奇导演格里菲斯的同名作品。那部1915年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在影史上地位显赫,但片中黑人形象的不堪和对三K党的正面刻画都引起很大争议。本届最佳纪录片提名作品《我不是你的黑鬼》中提到,格里菲斯这部电影直接引起上世纪二十年代三K党在美国的复兴。内特·派克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正是格里菲斯作品的一种反转,讲述一个黑人奴隶牧师逐渐成长为起义领袖的故事,把格里菲斯的白人英雄主义直接转译成了黑人英雄主义。这种“黑人电影”表面上的繁荣,实际上是把许多非裔艺术家的创造力汇成一种有套路可循的亚类型,要求作品击中身份政治中的每个敏感点,塑造另一种定式的黑人形象,几乎成了一种文化上的种族隔离。

幸好,有了《月光男孩》。

影片改编自耶鲁戏剧教授、黑人同性恋者塔瑞尔·阿尔文·麦克拉尼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剧目《月光下黑人男孩很忧郁》(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再加上导演巴里·詹金斯自己小时候的经历(片中的母亲形象几乎就是他自己的妈妈)。全片分为三段,分别讲述主人公童年、青少年和成年时期的故事。黑人男孩奇伦因母亲吸毒而长期缺乏爱和关心,性格内向、身材瘦小的他常被同学欺负,被唤作“死基佬”(faggot)。奇伦结识毒贩胡昂和他的女朋友特蕾莎,并在他们那里找到了久违的家庭温暖。青少年时期的奇伦与唯一好友凯文发生性关系,但凯文迫于同辈压力对他拳脚相向后,奇伦彻底狂暴,对长期欺凌他的校园恶霸下了狠手,也因此与很多美国黑人男性一样,跟警察、监狱打上了交道(黑人男性入狱问题参见提名最佳纪录长片的《第十三修正案》)。最后一段中,奇伦到了新的城市,和过世的胡昂一样成为毒贩头子,但对自己身份的犹豫和对凯文的爱依然占据他内心的全部。

詹金斯和沙泽勒一样明白,作为一个拍第二部长片的年轻导演,他必须从一开始就慑住评论者和观众。就像《爱乐之城》开头歌舞的一镜到底,詹金斯从一开始就调动自己最精湛的电影语言,为全片定调。他选择从毒贩胡昂冷酷高傲、不可一世的形象开始,高调开场,镜头围绕本就雄壮非凡的演员马赫沙拉·阿里漩涡式旋转,把充满危险的环境包裹在自信满满的胡昂身上,也昭示着他对周围环境的高度警觉。接着是奇伦被同学追打时的手摇镜头,堪称年度最恰当的手摇使用之一,进入主观世界无限放大人物情绪。这样精准的镜头语言贯彻全片,加上配乐中交响乐的使用,让强者柔和下来,让弱者崇高起来,两者间的转换也就一点都不突兀。

如果硬要按身份归类,《月光男孩》是一部真正意义上21世纪的“黑人电影”,它给黑人男性的刻板印象打上了问号,以一个黑人同性恋男孩的成长历程,拷问美国文化和黑人文化中的男性形象。它讲的不再是美国非裔苦大仇深的正史,也超越了黑白二分的世界观,进入一个细腻而个人的叙事中去,真正把少数族裔人物作为有血有肉的个体展现给我们看。同为黑人同性恋者的《纽约客》戏剧评论家希尔顿·阿尔斯说:“詹金斯在整部影片中都避免了我称之为黑人式夸张(Negro hyperbole)的东西,即那些常用来表现美国黑人生活的陈词滥调。

詹金斯不给你看胡昂生活中暴力的一面,而是展现他的家庭生活,他对奇伦的温柔。他与小男孩“男人间的谈话”不是任何残酷的成长仪式,而是在海上教他游泳,肉体、海水和天光的美感让人忘记他的黑道背景。他托住孩子学浮水的一幕,固定镜头和舒缓的音乐与之前毒贩三百六十度的警觉和小男孩的仓皇奔逃形成极端对立——这是在教他爱和信任,教他说人生中有些时刻你不必防备身后或是惊恐不安,紧紧盯住眼前你爱的人,哪怕要为此付出沉痛的代价。

这样一部影片对性的处理难度极高,首先在银幕形象的传统中,起初有把黑人男性塑造成性欲过强的原始人、强奸犯的污名化,也有后来大众传媒里被“去性化”的黑人男性。这两种极端恰恰也是银幕同性恋形象的历史,从一开始的“去性化”,到后来酷儿电影对性爱镜头的痴迷。詹金斯利用片中迈阿密的气候背景,大量展示男女肉体,全片保持很高的性张力,但唯一一次做实是沙滩上两个青少年间笨拙的浅尝辄止。初尝禁果的青涩大家都有,两个底层的黑人男孩和中产白人家的男孩女孩并没有不同,他们有真实的欲望,但并不是性爱机器。

影片让这些“有违常理”的细节显得如此自然,然后我们才发现,其实有问题的是这个“常理”本身,它不过是社会对一个群体的固有印象。童年的奇伦问胡昂和特蕾莎什么是“死基佬”(faggot),自己是不是“死基佬”。我们得到的不是暴怒、戏虐或怎样“做个男人”的说教,满身腱子肉的毒枭表现得像个开明睿智的大学教授,给出了影视作品中最好的性教育戏之一。这真实吗?正常吗?也许是之前那些类型化、脸谱化的“黑人电影”让人觉得这样细腻自然的细节不该出现吧。虚构作品本身没有“真实”之说,只有“可信”,而观众对可信度的判断与社会话语紧密相关,这个话语反过来又是要作品参与制造的。

《月光男孩》呈现的是一个全非裔的世界,所有有台词的角色都是黑人,片中也找不到刻意对白人言说或对白人社会的反动作。这是个自成一体的黑人社会,它有底层有毒品有犯罪,但也有其他所有群体所拥有的一切。它不相对于任何他者而存在,它是自洽的。但这个纯黑人的世界又调动观众的常识,时时指向现实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不怒不悲地展现下层社会,暗示种族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还有黑人男孩和国家暴力机器的关系。于佩尔说《她》是一部“后女权”电影,对于主人公米歇尔来说所有斗争都已取得胜利,她只需要做她自己。套用同样的说法,《月光男孩》是一部想做“后种族”而不能的电影,但这至少是一次伟大的尝试。所以当我说它是“最后一部‘黑人电影’”时,是说它所努力的方向在于废弃“黑人电影”这个毫无意义的说法,完全跳出刻板印象的束缚。(之前做过同样尝试的,可能只有2014年的讽刺喜剧片《亲爱的白人们》。)虽然为时代所限,无论从创作、传播还是舆论的解读上,詹金斯的作品还是背负着非裔艺术家命运的沉重,但它却给今后美国电影所有少数族裔的实践指了一条明路。当然,路可以有很多,这只是其中一条。

这部片子与“黑人电影”传统真正的关系不在银幕上或剧本里,而是在幕后。《月光男孩》的三位制片人之一正是《为奴十二载》的幕后主宰杰瑞米·克莱纳,他凭后者拿下最佳影片后,立刻炮制出一部同样黑人题材的《塞尔玛》(2014),反响大不如前,去年就弃黑人题材而转投政治片《大空头》。《月光男孩》的另外两个制片人迪·加德纳和阿黛尔·罗曼斯基都是女性,这也是奥斯卡八十九年历史上第一次看到台上手握最佳影片小金人的女性多过男性。她们带来一部不急不躁的个体叙事,把集体困境具化为一时一地的特定人物,而不是把人当符号来对待。如果说克莱纳把“黑人电影”送上了美国电影产业的最高宝座,那么《月光男孩》则为这一“类型”打开艺术和社会意义上新的创作纪元——《为奴十二载》需要奥斯卡,但奥斯卡需要《月光男孩》

(本文发表于《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2017年2月27日。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引用。)


本文提到的片子,按出现顺序排:


个人微信公号PostCoitum

 4 ) 关于成长的诗意寓言

这部改编自Tarell Alvin Mccraney自传性质剧本(甚至不能算是剧本,按照tarell本人的说法,只是artist try to figure things out)的电影,讲述了迈阿密海滩边一个黑人男孩的成长。三个篇章,little-chiron-black, 以非连续性的时间,串联起主人公在不同阶段的经历。故事的开端被设定在Miami的 Liberty City,这个因african american聚集度而出名的neighborhood。同龄人的欺凌,喜怒无常的嗜毒母亲,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主人公chiron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童年时,生活中难得的温暖来自向母亲提供毒品的毒贩,他解救了被困在小房间里惊魂未定的chiron,请他吃饭,教他游泳,坐在海边讲述自己的童年,温柔地告诉瘦弱缺爱的男孩,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男孩站在海边,抬起脚,跳进扑来的浪花,红色的衣服在蓝色海面的衬托下跳跃出难得的轻盈。这是一次点题式的交谈,更是电影中创造出时空交错感的最重要的回忆。海滩从此成为一个标志,青春期初次身体触碰的忐忑,公路旅行时的叠镜,以及成年后初恋爱人屋外的浪花声,蓝色串联起经历,无比慷慨,摆脱时空的限制。Barry Jenkins,这个幼年时的家庭环境与主人公相似的黑人导演,用区别于一般黑人文化的含蓄而满怀忧愁的诗意,将tarell个人化的瞬间与记忆转换成流畅的视听语言。给简单的故事注入了不动声色的力量。

    除此之外,细心的观众会在诸多细节中捕捉到这个细腻的黑人导演和东方文化之间的联系。三段故事里,无论是家中的装饰,旅途中响起的伴奏,或者穿着白色工作服的厨师kevin,都和王家卫的美学有着相近的气息。的确,导演也坦诚,《最好的时光》与《春光乍泄》,都是他的心爱之作。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它所呈现出的黑人男孩的成长与生活,与以往影视作品中的所描绘的,有巨大的改变和差别。如果说08年那部medicine for melancholy像是一部出色又极具情绪张力的实验作品,moonlight就是导演对自身审美体系的一次扩充、加强与整合。对比强烈的色彩,闪回的梦境,某些时刻声音的消失,都能看出他对形式感和诗意的追求。在纪录片the first Monday in May中,王家卫作为met gala的文化顾问,和当时的策展人Andrew Bolton讲到过一句听起来与鸡汤无异的道理:seeing everything is seeing nothing。这句话放在这里,似乎能很好的阐释这部电影在某方面所陷入的一种处境:导演尽力在每一处需要彰显情绪的情节中渲染,却终究还未领悟到留白的重要性。

    然而即便有这点不足,电影的表达方式依旧是令人着迷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三次主人公视角的旋转,前两次是危机中幸运遇到相救的手,第三次则是在微渺的希望中被彻彻底底打倒。如果少年的觉醒都需要一个时间节点,那么chiron的则诞生于被绝望激发出的反叛意识的实践。从此以后,未来和过去被割裂,彼此平行于异时空,瘦弱的少年变得强壮,在佐治亚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这种割裂又是极其被动的,觉醒之后的少年并没有得到本该到来的公平和理解,而是在爱恋对象百感交集却又无力的眼神中,遗失了少年时代最后一根稻草。第三章中,镜头下寡言的full grown up man, 拥有着和少年时一样似张非张、犹豫紧张的双唇,独来独往,醒来时身边只有金表和闹钟,看不见俗世定义中毒贩应有的气魄。

    对于chiron来说,觉醒只像是饥肠辘辘时反复摩擦的胃壁,纵使成年后努力摆脱年少时被罢凌的记忆,得来的也不过是日复一日的隐痛。他的内心永远停在了好友kevin重拳相加的那一瞬。关于背叛,关于谅解,关于告别,在贫民区长大又拥有一个毒虫老妈的他从未有过明朗的认识,然而一片模糊中,世界又给他一次打击。这样看来,所谓新生活实在像是一个荒谬的玩笑。在自救的渴望中背离,世界却从未察觉这个年轻人的痛楚。就算日后练成一副健硕,模仿着儿时的偶像干起了毒品交易,拨开一层层不可摧的外壳,内心的疮痍依然在,而那些奋力修补好的回忆,其实一碰即碎。

    因此,那场因突然而至的一通电话而起的旅行,意义更加重大。

    旅行的开端,导演镜头里的空气是清冷的,遥遥看去,画面被切成两块,几秒内,某种强烈的情绪由点连成线,再汇集成面,由静止到蔓延,流淌出眼眶,充满整个旅途,却又在被感知的一瞬间,被突如其来的海浪稀释了:万般难言说,化为忧郁,冷静的镜头语言之下,蓄势张力。然后,车慢慢驶入那一片翻涌的记忆,在模糊中前进,最终消失不见。一片蓝色中,少年的白衬衫被海风吹起,陌生的背影让人想起另外两个奔跑的孩子,好像又回到刺目的青草地。追赶,解围,靠近的侧脸,那里有关于爱最接近现实的存在。

    十年之前,黑人男孩儿固执的向与家相反的方向走去,可是现实告诉他,逃避并不是摆脱。于是10年过去,当再次触碰到家的外缘,曾经的little驾车驶过清晨的愿景与黄昏的暧昧,终于发现,一条相反的路代表的,从不是另一个目的地,而是人生给予他阴差阳错的兜转与等待,让我们在推开新的一扇门之前,能够拥有足够的勇敢,去赋予爱以自己宽容的新定义。

    chef’s special, 一饮而尽的红酒,逼仄空间里的对视,开启的是真正的成长,爱人的温柔不再是一片斑斓梦境中飘渺的烟圈,而是那一片从来没有被遗忘的海滩,是海浪拍打岸沙,是可以袒露心声放下伪装的哽咽,是终于可以轻靠的肩膀。
   
     影片的最后,站在海边的little扭过头,看向荧幕前每一张被蓝色映照得莹莹的脸庞。时间从这里开始非线性的旅程,过去与未来,以最熟悉的姿态初开新的篇章。梦中人拥你入怀,车牌上的nickname不再只是一个贞操般的悼念,而是生活的又一个起点。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他的眼神坚定,却又缱绻着时间托付给成长的意义,在那一瞬间,人生终于找到了原谅与和解的出口。

    而这一个瞬间也让太多人明白,为什么即使瑕疵存在,媒体仍愿意用真挚和热烈的赞美表达对这部电影的喜爱。偷师东方美学的诗意,导演在光影中给了所有人一个看似破碎时则完美的童话,它告诉每一个曾经或者正在试图摆脱惨痛回忆的观众,aching memory是能蜕变为温柔的,这与政治正确无关,与黑人议题无关。那些挂着眼泪走出影院的男男女女,也又一次验证了:

    原来回归与被拯救的方式,全球,全人类,都通行。

 5 ) 《月光男孩》:借我一身月光,做铠甲

十年未见,忽然某一天他打来电话。寒暄几句过后,电话那头突然问起,等一下,你还记得我吗?心猛地顿了一下,四周阒寂。你说呢,我怎么会忘记你,又怎么会忘记那一晚的月光?

或许电影从这里才是刚刚开始——时光回溯,童年时期,小不点饱受同龄人的欺凌。他敏感、自闭、沉默,被好心人收留,仿佛生活投进一束光,但并未将他闭锁的心房彻底照亮。球场上跑来一个男孩,他说踢球踢一会就无聊了,但是你很有趣。而小不点从来不知道,“有趣”这个词,是可以被用来形容他的;少年时期,奇伦疲于应付着嗜毒成瘾的母亲、成天找茬的校园混混。沙滩上坐过来一个少年,他同他聊起晚风。他说感受着街区吹来的微风,竟然会想流泪。他只是随口说说,奇伦却莫名流下了眼泪。

也许过了很多年,我仍会记得那样一个晚上,关了灯拉上窗帘不开空调的冬夜,独自一人在投影上静静看完《月光男孩》时的情景。看到最后一帧画面暗掉,看到最后一条字幕走完,忽然很想拥抱电影里的他,也想好好拥抱一下自己。

《月光男孩》讲了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这个故事可以移植到任何一个国度任何一个肤色的人身上。不禁想起,曾经自己也是一个沉默敏感又自卑的孩子,那种怕被冷落、被排挤的愁绪时刻萦绕在心中。我至今还记得高二刚转到一个新班级后的一节体育课,主题是户外足球,体育老师让男生们两两分组练习运球。当时班上一共11个男生,大家自然而然地组成了搭档,而我就是那个唯一被剩下的男生。至今我仍记得那天午后操场上明晃晃的日光,和海啸一般向我袭来的巨大无助与尴尬。

所以我们总是需要抱团取暖,尤其是在学生时代,孩子不懂世事,但业已掌握了人间的恶意。困在校园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如果你孑然一人,孤独会被无限放大。从小到大,我们身边总有像奇伦这样的同学。他们因为某种先天缺陷或后天丑闻,成为被同学孤立和排挤的对象。掌握话语权的似乎总是那些四处横行的小混混,而更多人只能是远远地看着他们,投去同情却无用的目光,然后匆匆走过。

奇伦是这样一个典型的被孤立的对象,他的母亲行为不检点,在藏不住秘密的小镇上被周围人取笑。而她的孩子仿佛理所当然要承受这种流言蜚语的代价。瘦小怯懦的奇伦该是忍受了多少难以想象的困窘。他只有一具黑色的肉身,该如何去抵御外界的刀枪剑戟,如何日复一日承受同龄人不分轻重的恶意。

所以,那个月下海滩的吻才变得异常珍贵。在这个吻之前,没有人真正走入他的内心,带给他爱抚。在这个吻之后,他也拒绝一切的触碰,视为对自己身体的亵渎。可能是那晚的夜色太温柔,那样一个吻却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这很像《杀死汝爱》里,敏感的艾伦·金斯堡和疯癫的卢西安·卡尔之间那个吻,也如同《燃烧蓝》里两个海军飞行员丹尼尔和马修之间的吻。同样都发生在夜色中,同样如此出人意料,但仿佛一切又顺理成章。

私以为《月光男孩》才是豆瓣今年颁奖季最被低估的影片,强调所谓性向和种族的“政治正确”都显得太过粗暴地贴标签。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奇伦被凯文打了那么多拳,但一次次还是硬要站起来,因为那是一个少年最后的尊严。童年球场上那句你很有趣、少年海滩上和着月色的那个吻,那不是爱,或者对于奇伦来说不仅仅是爱,更是代表一种尊严。那个特别的人曾经给过他这个世界拒绝给予的尊严,这无关肤色无关性别,只关于爱。

少年总是会成长的。当有一天奇伦坐拥豪宅,手下有一群唯唯诺诺的小弟,练就一身肌肉,过上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却有那么一个人始终是他的软肋。开着豪车带上金牙,整理好头发去见他。那个无数次在梦回中出现过的他,是过去岁月的一束光,也是一件难言之隐。终于真切地见到他,虽然他没有征服世界叱咤人生,没有踩过七彩祥云,只是一个在普通的小饭馆做着一份平凡工作的中年人,但四目相对,仿佛穿越了十年的时光,他们又坐回那年的海滩,听着温润的潮声、吹着沁人的微风、伴着如水的月光,一眼少年。

而他在那个特别的人面前,又是寡言、语塞,佯装轻松和健谈,却慢慢露出了十岁时的敏感和脆弱。看着他钱夹里孩子的照片,听他唠叨着生活的琐碎,那种横跨时光鸿沟的巨大无力感袭击了他。却在凯文随口问他,今夜要去哪里睡的时候,天涯近如咫尺,相视一笑后泯然于心。最后一幕,他靠在他的肩膀上,导演终于用这经典的一幕,完成了向王家卫最后的致敬。此刻,跨越种族肤色地域,《春光乍泄》里被影迷牵挂,情未尽的黎耀辉与何宝荣,仿若重现银幕。

《月光男孩》用细腻婉转的笔触讲了一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成长故事,但这种抓人的细腻,十分高明。片子被引用的西班牙歌曲《Cucurrucucu Paloma》,同样被《对她说》《春光乍泄》用过,仿若一件时光纽带,这样一段故事好似很多段旧日银幕上经典感情的还魂与重现。而那种欲说还休绵延不绝的暧昧,在几乎每一帧都有蓝色的画面里充盈满溢,令人在视觉上得到极大的满足。

沐浴着清冷月光,我的皮肤变成蓝色,我的吻印在你的唇上,我的爱荡漾进无边海洋。某一天你打来电话,问我安好,说听到一首歌想起了我。倏然让人觉得时光是个筹码,年少时母亲曾大声斥责他不要看她,如今却喑哑着嗓音在电话里求他去看她。就像他戴上了耳钉,另一个人已将它摘下。

曾经有人对我说,黑人男孩在月光下,会变成蓝色。一见误终生,少时伴着月光的一个轻吻,就似你给我披附的一件不存在的铠甲,让我从此胆敢凭借赤诚的肉身面对世界。在遇见恶的时候,我会痛,然后自己长出更坚硬的铠甲。而你,不要忘记那晚的夜色。我在记忆的水面泛舟划桨,唯有你抚摸过的肌肤泛着月光。

 6 ) 回应差评:慰藉人心之作

从看预告片开始,《月光男孩》就是非常令人期待的作品。今天在微博搜索这部影片的时候,却发现不少评论表示影片低过预期,节奏缓慢,不过是应了美国的“政治正确”,否则不可能有这么高的评价。对此,我深深地不能认同。当影片结束的一刻,它已经和《断背山》《春光乍泄》排在了一起,成为那些给我深深灵魂慰藉的电影之一。
        首先说“节奏缓慢”。并不是一个片子因为走文艺路线,才会故意弄得人昏昏欲睡。“慢”是对抗那些现代电影中的感官刺激,让观众静下心来去感受一个画面、一句台词背后的意味。这部片子的节奏确实“慢”,这完全源于主人公卡戎的内心世界。我们知道,卡戎是个单亲孩子,电影开场小男孩半天不说话甚至让人有点着急。但这就是这个小男孩,他的沉默寡言来自于,他不知道要如何与这个世界对话。他看到的世界充满了暴力、毒品和偏见,他感到害怕。其实电影最长的线索就是卡戎对自己同性恋身份的认同过程。当他与昔日的好友再次见面时,镜头的节奏再次慢下来,这是因为他们在回忆里试探,在彼此的目光间寻找认同,每一句看似无关紧要、小心翼翼的对白,都表示着我心中还有你,只是我怕失去你而不敢说出来。节奏的缓慢却最真实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让人心生感动。
        最不能接受的是有人认为电影的美誉来自于“政治正确”。试想,如果电影换成白人,换成异性恋,片子还会这么动人吗?也许不会。因为在美国或者说在全球范围内,异性恋的爱情常常表现为是向外扩张的,被人称颂的。这种电影也许不会缺少对抗爱情的外部力量,比如第三者、父母等,但通常不会有主人公本身内部力量的冲突。表现异性恋的电影通常的命题是:我如何更爱你;而表现同性恋的电影除此之外,还要完成一个命题:我应不应该爱你。所以导演选择这样一个故事设定来拍,就是为了展现在外部、内部多重冲突之下,一个人如何长大,如何学会去爱。只是说黑人同性恋的设定能使这种冲突最大化。如果单从政治正确方面来批评这部电影,我想只能说这些人心中还会为一段爱情去判断“正确”或“错误”,他根本没有去掉这些标签,去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这部影片。这个片子的故事内核完全也可以放在亚洲背景下拍,我想也足以拍出打动人的力量。
        这部电影的海报必定成为经典,因为他用一张图最好地诠释了小说的内核。三张面庞初看上去好像很相似,但细看却又发现了年龄的差异。虽说电影的主题是成长,但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某些部分是永远长不大的。第三段卡戎虽然已经开豪车、戴金链,俨然第一段中那个教他游泳、告诉他“要做自己”的男人形象。但我们从演员的表演中感受到,在他强壮身躯的深处,依然是那个在月光下的孤独男孩。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为自己柔软的内心建筑厚厚的堡垒,学会独立,学会与这个世界对话;然后在自己深爱的人面前拆掉堡垒,轻轻靠在爱人的肩头,学会用爱来慰藉孤独的灵魂。电影的最后一个画面,又切回到那个月光下面朝大海的男孩的身影,那一刻我眼眶湿润。主人公后来生命中的种种,也许就是为了给曾经的那个小男孩一个温暖拥抱。

 短评

沐浴着清冷月光,我的皮肤变成蓝色,我的吻印在你的唇上,我的爱荡漾进无边海洋。某一天你打来电话,问我安好,说听到一首歌想起了我。时光是个筹码,年少时母亲斥责我不要看她,如今却求我去看她。就像我戴上了耳钉,你已将它摘下。我在记忆的水面泛舟划桨,沉醉进今晚的夜色,借我一身月光,做铠甲。

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童年、少年、青年,如此残酷的人生中又闪耀出“坚持做自己想做的”的美好。简洁是优点,也带来了单薄的不足。没想到它会得那么多奖项。

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kevin给chiron做菜的那个镜头,看哭了。就是那种,珍爱的对不起过的老朋友回来了,我要给他做顿好的那种感觉。真的好感动。最后chiron说,你是唯一一个碰过我身体的人,我再也没有让别人碰过我。沉默,惊讶,欣喜。喜欢配乐和镜头语言,尤其是chiron见旧情人时候镜头的视角,好美。

10分钟前
  • 朵朵鸭🦍💨
  • 推荐

今年颁奖季政治正确的产物,碍于三段式的故事,最终只能流于情绪化和形式感的表面,倒是和以往那些苦大仇深政治正确的黑人平权电影不一样,它是小清新。片子在摄影上追求情绪上的忧伤氛围,也凸显了导演镜头调度能力的不足,同时也牺牲了叙事的节奏,最大的问题时三段故事流于表面无法深入。

1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黑人版王家卫

17分钟前
  • 孜然一身
  • 还行

比其他几部奥斯卡高级太多太多了。豆瓣打分低的有点出奇,可能更适合低幼爱情或者情感直接摆在台面上的这种,而且看电影带入的话,真的很不高级,拿自己的出柜经历去对比电影中的人?无聊。恰好这部电影还真是只有黑人背景才能有,只看到政治正确,本身眼光就有问题。很漂亮情感很饱满,喜欢。

19分钟前
  • 阿巴厮
  • 力荐

并没看到什么种族。 这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

22分钟前
  • 蔬菜浪味仙°
  • 力荐

可贵之处正是他的“一般”。你原以为是乏味的政治正确,结果他一点都不激进,甚至没有力气,轻柔又平和,还原黑人、同性恋、贫穷、暴力、毒品外壳之下凡人的本质。说《月光男孩》是肤色版的《断背山》,因为《断背山》给人“无关性别只是爱情”的启蒙,《月光男孩》异曲同工。

27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简简单单的成长故事,但汹涌的情感就像月光下的海潮。跟肤色无关,跟性向无关,它只是关于一个男孩的成长,就像一个人跳着“春光乍泄”里的探戈,跳着跳着就变成了现在的模样。我们会变成我们想象不出的人,但都会记得初恋时的海潮和月光。

2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Highly overrated

33分钟前
  • 大 蜹 蜹
  • 还行

看了热门短评,就像知乎有些人觉得自己比美国人更懂美国大选局势一样,豆瓣有些人觉得自己比美国人更能看出美国佳片的好歹。说本片是靠着肤色和题材拿小金人的,基本上不懂电影,简直是对不知道比你高到哪里去的几千专业评委的侮辱。还有那个说把本片换成白人的,这故事可能发生在白人社区?

36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少见多怪。

40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3.5 沙滩上的那一抓一抹。

4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导演喜欢任性的夹带私货,不像王家卫的部分都动人,像王家卫的部分都多余。成年版已成毒枭的little,在见到他最初恋慕的人时,眼神依然回复孩童般的温柔不设防。一个人果然最爱自己的伤口,简直是循着伤口的轨迹报复性的长大成人,且还必须得回头凭吊那道伤口,与伤口再三缠绵,才能释掉心结。

47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月光下的男孩是蓝色的,蓝色是一种温暖色。IMDB上8.5分太虚了,就是一部文艺小片而已。最令人感动的其实是小黑长大之后他挣扎、飘摇于世,武装到牙齿,可见到凯文的一霎那他怯懦的神情。本质上是对自我的探讨,牙套、车、月光其实都是掩盖了真实的自己。希望娜奥米哈里斯能拿奥斯卡女配。

51分钟前
  • 迦南Canaan
  • 还行

与主流电影公司还在给美国人大上特上黑人平权的历史课比起来,这部电影真的算是黑人电影中的一股清流了。表演精准细腻,但节奏调度的不好。人权,毒品,同性恋,敏感元素一应具全;总的来说是一部话题性大于电影本身的作品。

53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三星半,那些话题性的设定让这部影片总是有些别扭。不过,深入到人物的情感与困扰的时候,又会因为那些抒情的细节让人小小感动,美国王家卫,黑人小清新

5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这部电影实在清新、美好,甚至像一份经过过滤的带着光芒的回忆。故事很简单,加不加三个标题都无所谓,而且全部发生在黑人社区,没有任何想象中的肤色冲突。我想导演只是想拍一个普通同志男孩的成长,无关肤色;他的生活有和我们一样的困扰,他遭人欺侮也会愤怒,他为了爱情也可以一等十年…

6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黑人/底层/同性恋,占齐了弱势群体主题的全部设定,没有比这更投机的了。老套的剧情,老旧的桥段。名不符实。

1小时前
  • frozenmoon
  • 还行

最后居然没搞你们还是人吗???

1小时前
  • 王大根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