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HD国语

主演:许鞍华,李樯,章海宁,汤唯,冯绍峰,朱亚文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2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3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4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5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6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3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4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5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6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7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8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9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将以电影《黄金时代》为起点,将历史上真实的萧红以及她的文学创作,乃至当时的中国文学特别是左翼文学的历史状况做尽可能完整的描述和还原。描述女作家萧红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她的作品、她的爱情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再依靠丰富的电影拍摄花絮、对主创深入的采访、专家的解读,在电影、历史、历史人物与明星演绎之间自由穿梭。历史(真实的萧红)和现实(电影的拍摄)将会作为两条始终贯穿的线索,彼此映照、彼此关联、互相支撑、互相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一个弥合了时空间隔的完整结构。上海往事草原歌王欢乐喜剧人·老友季谁寄锦书来谋杀派对2007保持通话超人前传 第七季天兆深水区薇薇 -萤石眼之歌-谜案寻凶特区魔法训练营穷途卧底盖塔机器人ARC识骨寻踪第六季爱上罗姗都铎王朝第四季金色大门嫉妒是我的力量战狼犬神探默多克第六季午夜钟声喋血双雄1989终极劫钞铡刀下的红梅警长索恩:贪睡鬼棒球之爱副本第二季15年舞林怪兽争霸战第一季奇缘监视搜查班继承之战第四季巴拿马裁缝伊人再见落魄保镖之危机疑云挪威7·22爆炸枪击案黑色党徒

 长篇影评

 1 ) 黄金时代与民国文青群像 [猫]

“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这是家喻户晓的鲁迅名句,却是萧红的况味,难怪他们相遇的时候,一个像父亲,给予最大的庇护和依傍,一个像女儿,给予最大的温柔和亲昵。她像个看不够世界的儿童,把遇到的一草一木一个回眸一声鸟鸣都写进文字,一直写到病得再也写不动字了,仍要让那后生骆宾基,把口述记下来,讲“王大妈是榆树屯子里最愉快的老婆子”,却如何因了小孙儿手中把玩的红玻璃花筒,一瞬“窥破了命运的奥秘,感觉到穷苦,孤独,而且生活可怕”,继而灰心死去……(《红玻璃的故事》)这故事真是被窗外日本人的炮火轰进房间结束的吗?坟头生了艾草和狼尾草,“榆树屯子的人们已经忘记了王大妈这份人家”,这难道不是萧红在异乡香港的炮弹声中猜想的自身结局吗? 但她万万想不到,死后的自己竟是个永远活着的传奇,一个了不得的人物;而带她上路写作的昔日爱侣萧军,却已是史学价值大于文学价值的平庸之辈,丈夫端木蕻良是早已看出他的不敌萧红。充其量,这来来去去的,都是些“萧红的男人”,为了她的缘故,我们才记得他们。她也想不到,华语影坛最有才情的女导演许鞍华,会拍她的《黄金时代》,以她为线索,串起与她打过交道的人们,折射整个民国30年代到40年代初,一个兵荒马乱、物质匮乏却诞生了很多文艺作品和作家的文化黄金时代。 这位原名张乃莹的东北呼兰女子,与看不起女性的封建父亲搏斗着要读书权利、要婚姻自由权利时,想不到自己一生最美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均出自她对这个永远不想回去的家乡的深情回忆。梁文道曾用一个“饿”字,形容萧红一生的状态。为求知,她在表哥的帮助下,跑去北平入女师附中求知是饿;在祖父的爱护下对爱与温暖产生永恒憧憬,也是饿;逃出家庭,在哈尔滨街头被定亲又废亲的前未婚夫汪恩甲捡到时,她更是饥寒交迫;汪恩甲将怀孕的她丢弃在交不出房费的东兴顺旅馆、与他的整个家族突然消失的时候,被旅馆老板囚禁起来不得解脱的时候,她更是饿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这时候,萧军出现了,她以为从此不会饿了。她是怎样的被萧军从哈尔滨大水中救出、恋爱、产子、把它送人、出院、与他结伴新生,在她最早的小说《弃儿》中记得清清楚楚。而《黄金时代》也是顺着她自己的小说、日记、书信,并对照身边他人的描述拍成的一部戏。但历史是无法还原的,编剧李樯和许导演,出于谨慎、尊重、或者创新的缘故,用离间效果拍戏:角色随时冲着观众独语,说出人物的现在和未来,他们这一刻的想法,甚至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让观众也明白,这是一场悲情的cosplay狂欢,他们要和观众一起探讨那些可能发生过的历史。 我们顺着这位总在写自传体、半自传体小说的少女的视线漂泊着,“欧罗巴旅馆”,“商市街”……她待过的地方,总成为散文和小说的题目和内容,而她交往的友人,罗峰白朗夫妇、金剑啸、舒群等等,未来与她和萧军,以及日后出现的端木和骆宾基,在文学史上留下“东北作家群”的名号。一生四处漂泊,萧红却没忘记过给予她温暖和爱的人们。直到香港时期,萧红依然在给她思念的“推心置腹的朋友”白朗写信,而后来牺牲的金剑啸,则在她那首《一粒泥土》的诗里开花。 从哈尔滨到青岛,再到上海生活,面见鲁迅先生,她的生活照进了一道光,她把这道光记了下来。当一个天才去记录另一个天才时,其他人只剩下阅读了。无论哪本鲁迅传记,都逃不过她这篇《回忆鲁迅先生》,它大致可以体现萧红的散文和小说的共通特质:语言平实活泼,思维跳跃、飘忽不定又很用力,非完全线性叙事,但大体脉络完整。回忆间,她进入一个纯真少女的状态,住四川北路时,“每夜饭后必到”,某天上午突然到鲁家,她的理由是“天晴啦,太阳出来啦。”她形容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令谁都能记住先生这一个笑。她善用例,先生用一句话概括公园的样貌,意思是不去也罢,那犀利的“理性派”思维令人哭笑不得;借先生随手拿起厅堂雨伞上楼的细节,说明先生的记忆力惊人,从不随意置物;借先生把原稿和校样当废纸用,暗示先生淡泊;看电影后携全家等车的先生,“坐在那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后人惊诧于萧红还原的人间鲁迅,可这于她却是再自然不过的本能书写,她甚至不怎样评论他。她用眼睛把周遭环境吃下去的劲头,也福利了《黄金时代》剧组,使他们能在鲁迅故居附近完全还原当时先生住处的样貌。 鲁迅第一次请二萧吃饭时,说了文坛的诸多凶险争斗,其间内容,除了萧军的回忆文字有所记录,后人很难想象,于是剧组把鲁迅给他们写的书信里提及自身衰老和外界谣言的语句,拍入了先生的台词,信中所提及的养孩子的苦与乐,也直接化成先生在家接待他们时的对话。最初的通信里,先生说起青年,“我所遇见的倒十之七八是少年老成的,城府也深,我大抵不和这种人来往。”由此,先生喜欢鲁莽狂野如动物的萧军和风霜冷眼也灭不掉纯真之心的萧红,也不奇怪了。 但这样的男人做伴侣,不仅没有让她摆脱饿,反倒令她陷入从前没有过的情感折磨,以至于要离开温暖的先生和许广平,离开胡风梅志夫妇、聂绀弩等先生介绍的挚友,漂泊去日本……从她在孤寂和焦虑中写的书信,一点看不出她的出走,是因为萧军的移情别恋和出轨,正如从信件看不出,她从日本回来,又远走北平,“心情还不比过去日本的心情”,是为着萧军与友人黄源之妻、二萧的共同朋友许粤华陷入尴尬的婚外恋,并让许女士堕胎这样残酷的事。维持苦恋的她,委屈多半只能写进诗歌。于作家而言,小说能卸下记忆,诗歌能摆脱情绪,真挚的心写不出妄言的诗,萧军越来越出格的背叛带给她的痛苦、不甘甚至自卑,全在《苦杯》这些诗里面了。 萧红留恋地写道:“在人生的路上,总算有一个时期在我的脚迹旁边,也踏着他的脚迹。”但这个人未必是懂她的。萧军受教育不多,几乎算是野路子出生的作家,在文学上的造诣及发展有限,鉴赏力更是不够,除了出轨和家暴,他长期对萧红文字的贬低,也撕裂了他们的关系,而更加懂得她文学价值的端木,这个日后成为曹雪芹研究专家的贾宝玉式的柔弱温公子,自然会成为让她逃离粗暴荷尔蒙时的选择。但这是从一个问题,逃入另一个问题。男人的懦弱胆小,于女人而言,亦是一种苦痛之源,但她未曾在婚后的作品中描述,我们所知的,只是把她这个孕妇遗落在兵荒马乱之地的史实。 因着视点不同,萧红的爱情以及生平成为众说纷纭的谜团,她与朋友们的关系亦然。《黄金时代》也正是展露文人群像的时代大戏。丁玲与萧红在1938年春相会于山西,萧红未提过一字,丁玲却在政治氤氲笼罩的延安,在“闷在窑洞的日子”写下《风雨中忆萧红》,那个苍白的、特别的、发出“神经质的笑声”的萧红死了,她因为失去一个同在创造美的“真实的同伴”而寂寞。丁玲的文字,有种知识女性身处任何环境、状态都无法感到满足的愁闷,内外力在冲撞,心灵无法安宁,《莎菲女士的日记》在那个年代罕见地大胆道出一个女人对情欲诱惑纠结挣扎,又对将就之爱难以割舍,无比真实。不满足于文学创作的丁玲更适合去延安,过戎马生涯,应是萧红倾慕却不敢过分亲近的那种人,从萧红给友人华岗的信中提到的写作计划里,看得出她对革命理想是旁观态度,她更关注对具体一个个人的描摹,不相信宏大理想可以凌驾于个人幸福之上。 另一个朋友胡风也是跌宕起伏的人物。在电影里,胡风在众人齐坐的饭桌上直接对大男人萧军说,你的文学造诣不如萧红,真是不通世故的直言者,而萧红后来也在给华岗的信里感叹,胡风“这种自由自在的随便,是损人不利己的”,好在胡风还有梅志这位相伴一生风云的儿童文学家爱侣。只是历史证明萧红并非不懂人世。 萧红一生悲苦,却用诗意的少女般的语言,写着艰辛的生活,仿佛事物一写得具体,就显得不那么艰苦了。我们这代文艺青年,也结伴去影院,感受似曾相识的心碎,企图在她三十一年炙热燃烧的生命光芒里,摘取一枚红叶。

------------------------------------------------

请关注我的公众号 “树屋钓月亮”。

 2 ) 『黄金时代』,人格之乱

昨晚把汤唯,冯绍峰和亚文主演的『黄金时代』纪录片看了——『她认出了风暴』。仍然讲的萧红。只是体例很怪,即是电影的纪录片,又是萧红本人的纪录片,演员全体出镜。正片中很奇怪的间离效果和仿纪录片形式,在真正的纪录片中就相得益彰,甚至让人怀疑正片是为了记录而准备的……不得不说非常好看,拿起来就停不下。比起萧红种种,更感兴趣的还是演员如何进入角色,如何塑造角色的部分。

      比如冯绍峰。在看『黄金时代』的时候,觉得他的表演光芒四射,被晃得睁不开眼睛。在优秀的导演的引领下,一个人的演技能达到怎样的高度,通过他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我没有看过他其他的戏,只能说萧军本人和演员冯绍峰差的太远,作为冯绍峰的演员把『萧军』像脱衣服一样脱了下来,坐在那里款款而谈,令我目瞪口呆。

    亚文则全程困惑,好像面对着什么不了解的东西慢慢咀嚼。扮演端木蕻良,他不明白他,不赞成他,却要进入他。片中的亚文说话很慢,仿佛在思考着什么,看起来不是那么的有自信。但他塑造的端木蕻良简直敲烂我的眼睛——整个人都弱下去,呈现出一种单薄的清澈,他的眼泪与躲闪仿佛艺术品一样,容易碎裂。我想许鞍华是珍惜『端木蕻良』的,对『萧军』则是宽容,这种奇怪的认知让两个演员的关系也变得迷人。

    黄轩最好玩,其他的演员至少称自己的角色为『他』,他则全程将『骆宾基』称为『我』。“我对萧红是有其他考虑的”,类似的语言比比即是。好像认为自己就是骆宾基了。

     据冯绍峰说,拍萧军与端木打架的那场戏,他和汤唯,亚文一连几天连对视都没有,各自酝酿情绪已达顶峰。而去打亚文的时候,他每次都会采取不同的殴打方式,就是让对方无法预测。亚文说,他害怕冯绍峰无言的沉默。『害怕』这个词用的很妙,为什么怕?因为他已经是『端木蕻良』了。

     喜欢这部纪录片,就是因为他揭示了真正的演员进入角色的方式——所谓的方法派之类的专业名词我并不懂,但有人是可以变成另一个人的,从情感上,比如冯绍峰;或思索与琢磨,脑力和情感有个斡旋,比如朱亚文。不管用什么方式,无限接近于另一个人,就像姿态优美的小行星旋转进黑洞。

      一直以来收集了很多剧本,以及表演方法的书,除了喜欢编故事外,是对舞台有着不懈的兴趣。

       有关永恒不变的对人的兴趣,我的朋友谈到『生态模仿』,他说,人群中有一部分人根本就不是『人』,他们兴趣盎然的打量人与人类生活,希望自己能变成人,于是去思考他人为何。他们身上有太多不是自己的东西了,有太多模仿的东西了。而真正的人,对别人的内在从不关心,也不思考。

     那么,“役者”会不会也不是『人』呢?(笑)总觉得他切中了实质。

     人格置换是迷人的,在病院和许多书中我无数次的目睹这个过程。困惑的灵魂在康复后,呈现出与病中完全不同的品质。那么,核心是什么?灵魂又是什么?

     有些剧作喜欢设定一种情况,像游标卡尺一样将人物威逼。范围内,看他们如何表现,如何经受考验,有的人像烂泥一样垮下来了,有的人则坚硬璀璨……是的,我喜欢这样的情节设置,像个虐待狂一样,因此总显得极端。 现实中这样观察人,看他们在事件来临前的反应,也一并观察自己。那么,自我嫌恶和对人的失望,就有了答案。

      汤唯在纪录片里显得普普,郝蕾有种世俗的大气与敞亮,镜头外,许鞍华质朴而刚健,像钢铁的灰姑娘一样为演员创造出场域。我喜欢她维持出的平衡。归根结底,我们不是没有好的演员,而是缺少有坚持、风格化的好导演,以及合作者。

 3 ) 他们的黄金时代

如果说这部纪录《黄金时代》的影片胜过《黄金时代》本身,那还是言过其实。从这部电影可以管窥许鞍华导演独特的拍摄方法和想法,但倘若强要将汤唯或者导演本身和萧红组合成一个文化符号,实际是缺乏说服力的。作为纪录片看难免过度煽情,一句话掰成几次,说了又说,此地无银三百两,不符合《黄金时代》的气度。
尤其汤唯的采访,汤唯说有时候觉得自己是,有时候又似是而非。汤唯谈话的片段,总体感觉不及她的表演,表演是很代入的,谈话则还是自谦,怀疑。结尾时讲述汤唯开机前去萧红故居,希望得到萧红在天之灵的眷顾。作为一部完整创作的结局,缺乏力量,想要点下句号,又顾虑重重,不知所谓。
影片突出了许鞍华团队的两个特点:选景考究,搭建还原度极高的场景;给演员发挥空间,演员都有很强的代入感。印象比较深的,许鞍华导演说在东北很寒冷的天气下,人在努力抵抗那个寒冷,一直处于很兴奋的状态。
第一次看这种对电影的纪录片,列举每个演员与原型相似或者与一般人解读的原型有所区别的地方,有时候确实会产生他就是电影里的那个他啊,这样的感受。对端木和萧军两个男人也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一再填充了对萧红感情历程的解读,基本上可以说圆满了《黄金时代》。不管说《黄金时代》是否是关注了一个有名女作家的八卦事,总体还是采取了中立严谨的态度。
比较有趣的地方,郝蕾对自己所饰演的丁玲对待萧红的态度,解读为一种过来人的心态,看到萧红好像看到过去的自己。丁玲在萧红死后饱含深情地回忆了萧红,好像对过去的自己的哀悼。但萧红对丁玲没留下什么评价。实际丁玲人生的转变是否可以作为萧红人生的参照呢?
《黄金时代》可以看成是过去时光的一个投影,一个经过无数时间和眼光扭曲的投影。但无论是历史,或电影里的角色,或是创作团队,多少有些求仁得仁的意味。人与时代相比,宛如航线之于海洋,从何处来,到哪里去,又可曾驶过同一片水域。事件本身实际微如草芥,流派之争构成所见景物之所以多样,归宿如何也不过沦为一场概率的博弈。但某时某刻的情愫,却人人同感,得到别样的不朽。
从别人的理想和生活里,每个人都可摘出属于自己的一星半点。他们的黄金时代,或者是谁的黄金时代,值得凭吊,也就可以了。

 4 ) 观后记录

几张截图,当作观影笔记,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将以电影《黄金时代》为起点,将历史上真实的萧红以及她的文学创作,乃至当时的中国文学特别是左翼文学的历史状况做尽可能完整的描述和还原。描述女作家萧红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她的作品、她的爱情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再依靠丰富的电影拍摄花絮、对主创深入的采访、专家的解读,在电影、历史、历史人物与明星演绎之间自由穿梭。历史(真实的萧红)和现实(电影的拍摄)将会作为两条始终贯穿的线索,彼此映照、彼此关联、互相支撑、互相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一个弥合了时空间隔的完整结构。

 5 ) 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小议

是许鞍华电影《黄金时代》拍摄纪录片,记录了《黄金时代》拍摄过程,时长152分钟。影片不仅记录拍摄情景,更通过萧红生平、朋友,来揭示萧红跌宕起伏的一生,历经苦难,仍然坚持文学的赤子之心,终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这部纪录片虽然很长,但各主创介绍如何分析人物,如何培养情绪,导演如何呈现,以及萧红当年朋友几十年后的回忆等等,观赏起来才更深刻感到一部好的电影创作真不易!看了纪录片,再看《黄金时代》感受会更深刻。

萧红作为一名伟大作家,她的复杂经历使她牵涉到现代文学史上众多著名人物,鲁迅、萧军、端木蕻良、丁玲、聂绀弩等等,所以演员阵容非常强大,汤唯(饰萧红)、冯绍峰(饰萧军)、王志文(饰鲁迅)、朱艺文(饰端木)、王千源(饰聂绀弩)、郝蕾(饰丁玲)、袁泉(饰梅志)等,大家都很认真,我想这既源于职业态度,也是鲁迅、萧红这些人物的气场,总之,看这些明星如何诠释人物,也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你会说,哦,原来电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1942逝世于香港,生命只有31年,但她却创作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不朽名篇,她敢爱敢恨,追求个性自由,视文学为生命,创造出自己的“黄金时代”,为后人所仰视。

 6 ) 记录一些我喜欢的萧红的诗句

你知道吗?我是个女性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

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

我会掉下来


当他爱我的时候

我没有一点力量

连眼睛都张不开

我问他这是为了什么

他说 爱惯就好了

啊,可珍贵的初恋之心


走吧!还是走

若生了流水一般的命运

为何又希求着安息


什么最痛苦

说不出的痛苦最痛苦


往日的爱人

为我遮蔽暴风雨

而今他变成暴风雨了

让我怎来抵抗


七月里长起来的野菜

八月里开花了

我伤感它们的命运

我赞叹它们的勇敢


说什么爱情

说什么受难者共同走尽

患难的历程

都成了昨夜的梦

昨夜的明灯


从异乡又奔向异乡

这愿望多么渺茫

而况且送着我的是海上的波浪

迎接着我的是乡村的风霜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

身先死,不甘,不甘

 7 ) 风暴中心的黄金时代,动荡年代里的大梦一场

2017.2.7看完

很好看,最近花了四五天,终于断断续续看完了这部纪录片。我一直以为自己看不了纪录片,没想到这么喜欢这部脱胎于电影《黄金时代》的纪录片,几次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超越了电影纪录片本身,融入了人物与历史,通过真实文字记录与考证无限还原细节,开放对历史可能性的想象,有几分口述历史的味道。导演带着大家做了黄金时代的大梦一场,谁都不愿意醒来。当年看完《黄金时代》去看了《呼兰河传》,很喜欢,现在打算去看《生死场》。

 短评

本片通过对主创和专家的采访、全程的旁白再加上电影片段或花絮白开水地讲述了萧红的一生,可视作《黄金时代》的同构异形体,但与电影一比高下立现,以至于平庸。还好当时在高校巡展时没有去看这个纪录片,否则看完后我是很难对电影再生兴趣的。唯一的价值就是收录了很多电影被删的片段。

7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比《黄金时代》更深入、细致和公允,关于萧红跟表哥的关系、未婚夫的失踪、萧红萧军的矛盾、萧红情感的激烈和创作的坚持、丁玲的遭遇、端木蕻良的苦衷(突然消失其实是去筹集住院费)和骆宾基的复杂,都一一呈现出来了,也才两个半小时。《黄》剪得还是不够好。想了解萧红的不如直接看这个纪录片

11分钟前
  • An
  • 力荐

这个侧拍电影纪录片比电影正片做得要好,也是蛮奇怪的。

16分钟前
  • 肥皂泡泡
  • 推荐

2.5 纪录片不是长就一定好,这个片知识/信息丰富是好.但,看完之后忍不住疑惑:江南女子汤唯真的适合演东北女汉子萧红吗?!更别说油头粉面的年轻男演员群.整个看下来最大的演出亮点只有王志文和郝蕾.许鞍华说黄金时代有她所有的价值观和艺术观,又说不知道“间离式的对镜独白”会有什么效果,这不就矫情了吗?

20分钟前
  • vivi
  • 还行

很想看丁玲传记的影像版了,恐怕还要时日。【2014.11.30】

21分钟前
  • 伊夏🪀
  • 力荐

像把萧红厚厚的传记又翻了一遍,讲述历史更多一些。看到她和萧军分开的那一下忍不住掉泪。别的不说,许鞍华的认真和用心可见一斑。两个细节:剧组在鲁迅博物馆旁边重现鲁迅故居;冯绍峰入戏太深即兴表演。很想看看正片里”间离式的人物独白“是怎么样的。

26分钟前
  • 唐小万
  • 力荐

我是你爱人啊!

28分钟前
  • Jessy.Sedgwick
  • 推荐

这纪录片真有诚意的,没多讲创作过程,倒是扫盲了很多关于萧红和他朋友的故事,150分钟也没觉得长。真人小北老萌了。里尔克: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32分钟前
  • 推荐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PS许子东老师和许鞍华的对谈也不妨一看,幸亏许子东老师说国语。https://b23.tv/k46cHR

34分钟前
  • NEKO
  • 推荐

从作品的完成度来说,拍成六到八个小时的迷你剧会更具气象。

38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黄金时代幕后纪录片,长两个半小时,料足情深。将史料、正片和花絮揉到一起,借主创、学者之口描摹萧红及文人众生相。爆点是黄金时代含间离式表演,众主演像纸牌屋对镜头独白,国内观众不一定适应吧。纪录片结构比较乱,著作照片诗句转场用心,希望电影更好,写就流离苦痛又浪漫自由的时代氛围。

4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黄金时代》的先导铺垫之作。其中还带了《黄金时代》的脉络。长达2.5小时,跟正片一样什么内容都想塞进去,最终无比臃肿。外行人提不起兴趣。估计就剩萧红饭夹道欢迎。

42分钟前
  • ZeonGin Sou
  • 较差

观看《黄金时代》之后,心情无可抑制地再次深陷萧红运命起伏的悲剧中,绝望低徊。看的时候,每播放一小段,我都要小停一会,以便使身心得到舒缓。无论是读三联的专题报道,还是读她部分的文章篇什,抑或是读解影视镜头下的帧帧画面,在心底,有一根很粗长的绳在暗自地打转纠噬。

44分钟前
  • 枫林挽秋
  • 力荐

无比悲苦又无比浪漫热情的时代和人们,那么短又那么沉的一生,如此薄的身体里曾经如此丰盛的情感。

45分钟前
  • 力荐

关于电影的纪录片,竟然比电影好看……

50分钟前
  • 水木丁
  • 推荐

8.6/10 把黃金時代的刪剪片段補回來了, 多謝兩位導演.

55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丁(hao)玲(lei)与萧(tang)红(wei)两位正面全裸过的女人的相遇。。

56分钟前
  • 犯怵中的嫌疑喵
  • 还行

汤唯脸上没有沧桑,也没有阴暗和苦难。

1小时前
  • Trafaoohienga
  • 还行

感觉比《黄金时代》电影更好

1小时前
  • 鹭起
  • 推荐

一个女人逆向式的自我选择。纪录片,看完这个两个半小时,其实才对黄金时代有更近一步的了解。也对编剧李樯没有那么多的苛刻了。“你知道吗?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1小时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