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

全37集

主演:陈晓,李沁,张嘉倪,王天辰,唐曾,林永健,郭晓婷,刘威,李羽桐,刘奕铁,刘润南,赵峥,李光复,何赛飞,周野芒,黄梅莹,岳红,张天阳,郭凯敏,樊登,练练,涂凌,李宝安,赵千紫,红花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人生之路 剧照 NO.1人生之路 剧照 NO.2人生之路 剧照 NO.3人生之路 剧照 NO.4人生之路 剧照 NO.5人生之路 剧照 NO.6人生之路 剧照 NO.13人生之路 剧照 NO.14人生之路 剧照 NO.15人生之路 剧照 NO.16人生之路 剧照 NO.17人生之路 剧照 NO.18人生之路 剧照 NO.19人生之路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人生之路简评前七集:大气明快的实景,真实自然的表演,农村青年也在做着最后的挣扎

——第一次更新——

更新一下我对高双星这个人物及这条线的作用的分析:

原著中没有高双星此人,但编剧加入了这么个人物,明显就是为了制造更多的、更长线的矛盾冲突和悬念,并通过高家村与上海双线叙事来形成对比,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更衬托出高加林的能力与才华,和他在逆境中坚韧不屈的意志,可以说是为整部剧增加了一定的厚度。

这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也是为后续剧情埋长线。想必很多人都期待看到高双星被狠狠摔进泥里的一天。

——以下原文——

很多时候,人生的选择可以说是没有选择。

尤其是在那种年代下,你没有背景、没有权、还没有钱,是很难与命运抗争的。

高加林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但我依旧想说,人生的每一步,都不是白走的,也都应择善而行。

————手动分割————

这部电视剧在路遥原著《人生》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编剧将高加林民办教师资格被顶替一事(目前还未看出高加林的教师资格有没有可能再次被顶替),改为了大学资格被顶替,目前更到第七集,高加林做了教师,并且文章成功发表,但上海那边依旧被高双星冒领,先不说其他的,就目前这七集的改编而言,是比较成功的。

我这里想先简单从视听语言的角度来说几点。

1.搭建影视实景,从根本上求真

包括高家村、县城,剧组都是搭建了影视实景的,想必之后也会被开发成文旅景点,这一点上有助于带动当地的文旅发展,是值得肯定的。虽然有部分地方可能会没那么旧,但剧组也算是用了心制作的。

2.大全景镜头+具有陕北民族风情的配乐

电视剧第一集开头,以及后续剧集中,一些俯拍大全景的镜头,看起来的确是相当震撼。尤其开头还有民歌配乐,就更有感觉了。

3.画面干净明快,平行叙事形成鲜明对比

黄土地中夹杂着一抹抹生机盎然的绿色,这部剧的整体视觉观感是干净明快的,并不沉闷、昏黄。演员脸上抹黑粉,是拍摄需要、塑造人物需要。可能有点太黑了,但无伤大雅。整体调色是真的很舒服,也不失真实感。

目前故事分高家村这一片与上海那一片两条线平行叙事,从第四集、第五集就开始形成了鲜明对比,高加林在黄土地尽心尽责地教书,带领观众也一同看到了那个年代农村教育的贫苦现状,而高双星在上海心安理得地读大学却实在无能,还冒领了高加林的文章。

还是那句话,一个谎,要用无数个谎来圆。他明明有无数次可以说清楚的机会,但就是不说。高明楼不让他回家,他也听话照做。我只想问问你高双星,你在拿着高加林送的笔、写着高加林名字的笔写字时,真的没有一瞬间手抖吗?你真的每天都能睡得着吗?

高双星无疑是虚伪的,而高明楼则更复杂。他看起来真的不坏,也算尽心尽力帮高加林一家,但他还是夺走了高加林原本非常美好的人生。他的种种善意,可能是建立在一些些想要弥补的愧疚心态上,当然也可能并没有。毕竟他又变相阻止了高加林复读,合着他的儿子是儿子,别人的儿子就不是儿子了?

目前最大的悬念,就是高双星冒名顶替一事何时败露,高家村与上海这两条线何时汇聚。

4.节奏较快,转折很多

预考、高考、被顶替、当教师、发文章、被评优秀教师,剧情是一环扣一环,节奏快到起飞,我现在居然开始担心以这样的节奏,原著不是很快就拍完了吗?后期不确定是不是能稳住,和前期一样精彩。先观望着吧。

5.情节感人,几度落泪

无论是高加林当老师教课,和学生们的种种互动,还是在刘立本家里发表的那一通知识改变命运的言论,都很让人触动。很喜欢小高老师,但我知道他值得更大的舞台,去往更大的世界。他的人生,的确不应该被这一方土地给限制了。

6.演员表演自然真实

不得不说老演员们就是稳,高明楼、刘立本、德顺爷,以及高加林父母,都演得非常好,非常自然。年轻些的,主角高加林、女主刘巧珍、马栓等我觉得也不错,陈晓演技和台词还是有明显进步的,这我真的很欣慰……李沁表情灵动,淳朴可爱,我没觉得过火。男女主两人之间的互动也很可爱——“你坏”“什么我坏?我怎么坏了?”

还有那一段,高加林在讲黄河时,一转头看到了门口站着偷听的刘巧珍表情瞬间错愕,巧珍也跑开了。看着很有趣。

最后再说改编一事,的确没有完完全全按照原著来拍,但是这些改编是精彩的,思想核心也是与原著一脉相承的——农村青年的挣扎,向往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却又面临着诸多不同的重要抉择。

高加林的内心始终是向往远方的,带着一些些诗意,也带着他想要为国家做贡献的人生抱负。

对于原著党,如果你能静下心来看,我认为还是很让人惊喜的。

最最后夸夸片尾曲《人生路遥》,也太好听了吧,并且完美贴合剧情和人物。

(后续还有想说的会再更新本文)

 2 ) 现实中的清涧,还是路遥笔下的《人生》吗?

1965年,爷爷从机关下放边疆修公路,1980年代,爸爸和姑姑先后凭个人努力考回河南考到武汉,从此改变命运。我爸和马栓很像,学习不行,靠绘画从83年考到87年才被湖美录取,我爸和高加林也有点像,85年他被河南一所大学录取了,但他想去更大的城市,违抗爷爷的意思放弃名额。86年他被北京一所大学录取,通知书到家里时,父子矛盾激化他离家出走了,痛失良机。87年爷爷瞒着我爸跪求当地招B办,白白浪费了五年青春,他认为只剩当B能救儿子。我爸看着向来骄傲、暴躁的爷爷为自己低头,再次离家考学,这次,他终于如愿以偿。

爸妈和姑姑当年都是《人生》小说、电影的忠实粉丝,这次听说改编电视剧,过去翻墙进电影厂偷看拷贝的高中生,美滋滋的充会员,仪式感很强的补上了电影票。那个场景,我刷微博的时候发现有个女儿跟我很像:虽然不知道发生过什么,可是回头看到父母激动唏嘘甚至落泪的样子,突然也难过起来,想要陪他们一起追剧。

爸爸也提出了诸如二八大杠不现实的细节问题,但《人生之路》中的场景和氛围依然在他的回忆里栩栩如生,他挺着急想知道高加林后面如何续写,所以让我上豆瓣看看。遗憾的是,我看到大多是对细节的口诛笔伐、站在原著制高点要求一比一翻拍或者纠结演员黑白胖瘦,却很少有人愿意像当年的爸妈分析《人生》一样,去探讨《人生之路》中的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

为了考证《人生之路》到底能否还原路遥《人生》中的真实环境,我找出讨论组@人生逆旅整理的片花制作特辑看了看。这才知道剧是实景拍摄,主创为了向路遥先生致敬,保留小说《人生》中原汁原味的黄土地灵魂,带着全组几百人在路遥老家清涧县耗时将近一年置景筹备。剧中刘巧珍家开的粉店,用的是清涧特产淀粉粉条,自古以来就是清涧县家家户户的主要农副产品,用绿豆红薯高粱马铃薯加工而成,都是非常真实的陕北特色。

四十年过去,黄土高原的实景已经无法完全还原书中描绘的苍凉荒芜;而80年代的小镇,也没有选择棚拍,而是花大力气从无到有建造了一个“宽州县”。演员和制作团队在拍摄时遇到了疫情隔离、暴雨山洪、泥石流滑坡,成本拉满实地造景,还坚持在原著描写的地方拍摄。谁又能指摘现实生活中的清涧县,不是路遥先生笔下的家乡呢?

每个人的原生环境不同,哪怕都经历过八十年代,也各有各的生活细节和喜怒哀乐。有人骑摩托,有人推着破烂的二八大杠,有的只能坐“11路公共汽车”,想读书的被迫当文盲,端着铁饭碗的没几年说不定就下海做生意了——道具、造型在尽可能贴近80年代中期的同时,更多在塑造高家村、宽州县几个家庭和主人公的人物背景。

被诟病的口音方面,我觉得豆友们的解读蛮到位的。老一辈没有想过走出去,终生在土地里刨挖,操着地道方言;巧珍向往文化,但读书有限,她为了贴近加林,努力说着陕北普通话;而黄亚萍是从大上海空降黄土高坡的理想之花,又是学校播音员,高加林一心想去大上海发展,向往现代化、高度文明的城市环境,有一口字腔正圆的标准普通话。

这部剧我会和爸爸妈妈一起追下去的,因为爸爸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也间接改变了我的人生。十年前,和爸爸一样选择艺术专业的我,考上了1986年他错失的那所北京高校。人生之路,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不断续写,通向注定会实现的梦想。

 3 ) 《人生之路》首播,质感演员不错,但只是借路遥《人生》讲了个新故事

根据路遥成名作《人生》改编的电视剧《人生之路》终于开播了!追完第1集,说说追剧感受:这部剧看起来拍得确实挺用心的,画面大气,质感不错,演员演技也在线,但就是这味道不太对啊!

只看第1集,再加上后面的剧情预告,就能感觉到:虽然这部剧打着改编自路遥作品的旗号,但,除了里面的主要角色以及人物关系,整部剧的故事和基调,已经跟路遥的《人生》没什么关系了!

先说优点:

一,画面大气,质感佳。

该剧特意选在路遥的家乡,陕西榆林清涧县取景拍摄,剧情开篇,就为观众展现出了一幅西北土地辽阔壮美的画面,还有那滔滔不绝的黄河水,那一眼望不到边的黄土地,画面大气,质感不错。

还有那沟沟坎坎的山路,那一孔孔窑洞,老树、石碾,充满了质朴又美丽的西北乡土气息。

二,所选演员比较贴合角色气质和特点,演员演技都在线。

陈晓饰演的高加林,李沁饰演的刘巧珍,从服化道到演技,还是比较接地气的。

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自信,对未来的憧憬,对自身命运的认知,高加林,这个雄心勃勃的陕北青年,陈晓将其比较不错地诠释出来了。

但是陈晓毕竟也是35周岁的男人了,虽然不显老,但很明显,他身上缺少一名高中毕业生那种朝气蓬勃的活力,眼神中也没有对于未来的野心与欲望。

李沁的动作灵敏矫健,有个农村姑娘的样儿。开起拖拉机来毫不含糊,停下拖拉机时,右腿大幅度跨过方向盘,显得大大咧咧,有点女汉子的风采。

不过,李沁这个“巧珍”,完全不是原著中的巧珍,活脱脱就是一个现代农村女青年,剧中的拖拉机也是原著中没有的,李沁的演技也稍微有些刻意了。

李沁(巧珍)作为一个农村的漂亮姑娘,其实脸可以不必涂这么黑的。谁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就一定是脸黑乎乎的?

农村有许多漂亮姑娘天生白皮肤,晒不黑,而且毕竟年轻爱美,再黑又能黑哪儿去?

剧中李沁的脸有点抹得太黑了,而且她太瘦了,所以显得脸有点干巴巴的。

农村姑娘,凡是勤劳能干的,其实都不是太苗条,不会是弱不禁风那种,因为干农活可以让人壮实,所以都是比较健壮、充满活力的美。原著中也是这样描述巧珍的。

剧中已出场的几位老演员,表现都很棒。

一出场一亮相,几句台词下来,就演绎出了各自角色的性格特点,让人一下子就能分清谁是谁,绝不会混淆。

林永健饰演的村主任高明楼,几个细节就能看出来,这个高主任精明、自私、圆滑、有心机、望子成龙。

刘威饰演的刘立本,虽然在第1集只有两个镜头,但是,一看就不是普通农民的角色,在原著中,他是村里的“二能人”,有生意头脑,在剧版中,设定不变。

还有李宝安饰演的高玉德,也就是高加林的父亲,一看就是个老实巴交、疼爱儿子的憨厚农民角色。

以及老戏骨李光复饰演的德顺爷,简直让人认不出是他本人来了。在该剧中,李光复好像使用了配音,说话不像是他的原声。

虽然几位老演员的陕西味道方言,听上去貌似不太正宗,但不妨碍他们精湛演技的发挥。

再说缺点:

一,虽然《人生之路》的服化道,尽量想要去贴合上世纪80年代,但所呈现出来的味道却不太对!

开篇一个镜头,味道就不是路遥作品的味道了!

开篇镜头,高加林和同村同学高双星,一人骑一辆自行车,居然在山路上飙起了车!

这哪里还是原著中那个家庭贫穷、内心有自卑感的高加林啊!分明是一个无忧无虑、生活丝毫不愁的农村时尚青年!

高加林的家里,也丝毫没有给人一种贫穷、落后、卑微、寒伧的气息,感觉就是一户普普通通的农村人家。

读过路遥作品的人都能感觉到,路遥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既饱含着热爱,又对那种贫穷和苦难的生活体验深刻,描绘细腻,感慨万千,使人能时时共情。

只看《人生之路》第1集, 我就感觉到,路遥原著中那种贫苦家庭出身的子弟,在同村富裕和有权的家庭(村主任高明楼家和经商者刘立本家)面前,在县城的高中同学面前,那种自卑与傲娇、自信与屈辱交织的矛盾心理,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与原著相比,这个剧版的《人生之路》太新,太时尚了,简直就不像是路遥笔下那个80年代的陕西农村。

或许,导演就是要拍出这样一种带有时尚基调的农村年代剧,只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喜爱该剧?

可是,《山海情》中所展示的农民生活那么苦那么土气,照样有大批的年轻观众喜爱呀!

二,剧情设定高加林是县城高中的学霸,考上大学却被双星顶替,这与路遥《人生》的主题,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其实是挺简单的一个故事,但它所反映的时代现实和复杂人性,却又非常深刻。

原著中,高加林就是高考落榜后回村,当了民办教师,然后,民办教师被双星(原著中名叫“三星”,剧中把“三星”改为了双星的弟弟)顶了。

后来,高加林因为叔叔高玉智从部队转业回地区,当了劳动局的一把手,县里的劳动局副局长为了讨好高家,所以才给高加林安排了一个“以工代干”的县通讯干事的美差。

高加林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文学才能和写作特长,踌躇满志地筹划着未来。在这期间,他的高中同学黄亚萍爱上了他,并和自己的男友张克南分手,大胆示爱高加林,并许诺将来可以一起去她的家乡江苏南京发展。

于是,高加林和农村女友刘巧珍分手,与黄亚萍在一起了。但是,命运却再次给他开了个玩笑。

高加林被张克南的妈妈举报走后门找工作,被报社辞退,灰溜溜地回了老家。而这时,巧珍已经和马栓结婚了!

高加林悔不当初。

然而如果再给高加林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他可能还是会选择抛弃巧珍的!

路遥的小说,情节看起来很简单,但却真实又尖锐地反映了上世纪80年代,巨大的城乡差别,农村户口对农村青年的束缚和难以逾越,以及有野心的青年,在面临诱惑时,人性如何经不住考验。

可是到了剧版《人生之路》中,高加林摇身一变成了县城学霸,并且考出了县城第一名的好成绩!

这样的高加林,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了啊。是农村的人中龙凤了。

后面剧情,竟然还有高加林大学名额被顶替的剧情。

我不知道,80年代到底有没有这样顶替入学的现实事情。

但是,单说这种剧情故事设置,就已经落入了俗套!导演把命运无情之手,变成了高明楼的黑心,这无疑是削弱了故事的现实力量。

被顶替上大学,这的确是一件很悲哀、令人很愤怒的事情,但是,导演们,难道不觉得这样的剧情,现在有点太泛滥了么。

单单去年,就有《幸福到万家》《玫瑰之战》,都写到了大学名额被顶替的剧情。

在《人生之路》中加入这样的剧情,到底是为了披露现实,还是为了引起和迎合观众热议,就只有导演知道了。

综上,感觉《人生之路》从服化道到演员,剧组、导演和演员都用心了,这部剧会是一部收视和口碑都不错的剧。

就只是,这部剧其实和路遥的原著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

只是借着路遥的名头以及他在读者和观众心目中的分量,来讲述一个全新的时尚大众版的励志故事而已。

 4 ) 是不是大家都瞒着我变成有钱人了

我老家现在的水泥路都没有剧里那个年代的陕北高原的路好,我老家的孩子现在骑车都不敢像那个年代黄土高原的穷孩子糟蹋车子,我老家现在的年轻人说的普通话都没有那个年代黄土高原的穷孩子说的标准。

以前只是资本拍的剧离群众太远,韩雪之流不懂真正的穷是什么,现在央视又是出让人奋斗就能开豪车,又是拍这种脱离现实的剧,真的让人绝望,穷人还没灭绝呢,那个年代的人也都还在呢,就要把我们遗弃在滚滚车轮里了吗?

是不是大家其实都变富了独独在演我啊???是不是全世界只有我一个穷人了???

 5 ) 改的一塌糊涂,以后魔改剧都会用“取材”二字做透明衣呗!

编剧把小说改得一塌糊涂,随意删减和添加。你要是没这二两刷子就不要自找骂名啊!

几个“年轻”演员都飘在天上下不来。方言说的不伦不类。拍这种地方味道浓郁的戏难道不应该先做一定时间的生活体验么?

路遥的小说改编别碰,真的,会被骂死的。是死透了那种。

有人用此剧秉承了路遥的高加林难题的内核云云作为袒护的借口,我只想笑。尊重那个时代本就有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把高加林难题作为命题放入剧中(如果它真的有这个内核),才是应该被讨论的点所在。如果众多看似琐碎的东西都远远偏离于那个时代,高加林难题还能根植于土壤之中而不是漂浮在天上?编剧 “取材” 二字用的好啊,给自己留了面子。我估计以后改编剧都会这么用词,因为可以逃过魔改的名头而作魔改之实。

本来是一分,多出的那一分只是因为路遥,和剧无关。

加一段对话,要是还看不懂,那就不懂吧,我又不欠你们的

 6 ) 80年代的青春与奋斗鼓荡了我的心

漫山遍野的绿意昂扬,双马尾的少女和知青头的少年,奔驰的拖拉机、味道纯正的方言、拐弯磨出“火星子”的二八大杠,朝气蓬勃、慷慨激昂的青春力量……在《人生之路》中看到既陌生又熟悉的场景,想必不少观众一下子就被打动了。

3月20日,由总台央视、爱奇艺出品,当代时光制作及联合出品,阎建钢执导,洪靖惠、未夕编剧,陈晓、李沁领衔主演,部分改编自路遥小说《人生》的现实题材剧《人生之路》于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爱奇艺同步播出。

如果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展现了西北农村变迁的历程,写的是家族化史诗;那么,他的《人生》写的则是青葱岁月少年转角的“紧要几步”。作为一部只有15万字的中篇小说,要想改成一部37集的长篇电视剧,并不容易。

《人生之路》给了观众一个很大的惊喜。初看3集,即感受到青春的脉动与力量。当刘巧珍(李沁 饰)从拖拉机翻身而下,当高加林(陈晓 饰)与高双星(王天辰 饰)踩着自行车瞪眼竞速,当马栓(唐曾 饰)在雨夜沮丧失意地念出“晓云将入岳阳天”……

客观地说,味对了。这就是观众想看到的“青年力量”。

方言、陕北,真实的中国土地

《人生之路》的故事始于1984年。1984年陕北的农村,是什么样子?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还是蓬头垢面、面朝黄土背朝天?是缺衣少食、贫穷落后,还是改革开放、一往无前?

老实说,在看《人生之路》前,我曾数次想过主创会如何展示路遥原著中的场景。毕竟,那个年代距离如今太过久远了,久远到不敢真实。一旦真实,生恐让人产生隔阂。但没想到,它真的拍了真实的陕北农村,真实的1984年。

《人生之路》的真实,是历史的真实,也是艺术的真实。

它重塑了路遥笔下的陕北农村,也再造了以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张嘉倪饰)为首的一代奋进青年,高双星是原创人物,马栓的角色有所拓展,但放在剧中毫不违和。它写了彼时的乡土中国,也写了与如今年轻人并无不同的父辈的青春与奋斗。

先来说方言的真实。

2021年,脱贫剧《山海情》热播,剧中演员的宁夏方言、福建方言被观众不断夸奖。《人生之路》里也用了方言。但陕西话和宁夏话不同,高加林所在的陕北农村方言也和西安方言不同。路遥是榆林人,高加林自然也是如此。榆林位于陕西最北端,其方言其实是晋语,山西人用得比较多。

年轻一代与老一代,对方言的态度也各有不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开的风已经吹到了内陆。如今被不断珍视的方言,在当时更像是一种“土”的代名词。人家一张嘴,是标准的普通话;你一张嘴,满满的陕普味。自卑顿时涌现。

于是我们能看到,高加林、刘巧珍、高双星,说的是带着陕北味道的普通话;黄亚萍最标准,她来自上海,“早晚要回大城市的”;老一辈的人,不论是村支书高明楼(林永健 饰),还是有文化的民办教师,都是一嘴方言。

再说制度的真实。《人生之路》开篇提到一个词:预考。

什么是预考?这个词,对如今的很多观众来说很陌生,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有印象。

知乎有个问题:八十年代高考有多难?不少回答谈到,最难的不是7月的高考,而是5月的预考。预考过后,班里还能剩下一半人就算不错。

除了预考,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考,还有年龄要求。

在2001年教育部放宽高考报名条件之前,只有不超过25周岁、未婚者才有资格参加高考。所以马栓第三次预考失败时,他哭得不能自已。这是最后一次机会,明年就超龄了。

或许很多观众疑惑,高加林明明决定复读,最后怎么还是去当民办教师了?一方面,是因为他从小顺遂,突遭挫折,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另一方面,则是更重要的现实考量。这里插句题外话。其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学习好的穷人家孩子,都会放弃上高中的机会,去上中专。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回家就只能当农民。但你只要中专毕业,出来就有干部身份,国家包分配。

像这样的细节,剧中还有很多很多,比如陕北梯田,学校的撞钟,优秀学生奖品是暖水瓶,大星、双星、三星以及高杨氏的名字,电视机里的中国女排……可以说,在观众看得到、看不到的地方,《人生之路》都做了最充分的准备。而这些精良的细节,都成为搭建起了这部品质大剧的砖瓦,用极具真实感的场景,唤起了一代人的记忆,也让当今的更多年轻人共情。

奋斗、青春,人生的转折

路遥的原著中,高加林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他俨然唯一枢纽,不论是黄亚萍还是刘巧珍,都是为了服务他而存在的。路遥在他身上倾注了无数的骨血,叩问着自己的灵魂,写出了知识分子身上的青春与昂扬,也写出了软弱与局限。

但要拍成电视剧,只写高加林一个人远远不够,《人生之路》是一部群像剧。

高加林自然是当之无愧的一号角色。但高双星的出现,让这个人物变得更有温度与魅力。他依然张狂,却多了一分少年之气。不做滔滔不绝的流水,骑自行车也要飙到第一名。他依然意气,却多了一丝人情味。知道马栓无处而去,将其领到自己的宿舍,恳求刘巧珍给他一份工做。他依然热忱,临别时他将写着自己名字的钢笔赠给高双星;他依然诚恳,对老师、对长辈、对同学皆是如此。

更难得的,是高加林身上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他的一生,不断遭受挫折。被冒名顶替,被村里人议论,失去教师资格,不再担任宣传干事……

放在常人身上,每一件都要扒掉一层皮。但高加仍然走出来了。预告片中,有个一闪而过的镜头:热烈欢迎著名作家高加林老师。比起原著中的失意结局,这个高加林更见力量。诚如他自己所说,“只要理想在,人就不会倒下。”

高双星是另一颗“定盘星”。

他是以高加林影子的姿态出现的。学习不如他,交际也不如他,模样还没有他俊俏。高考报志愿,他不知所以,也不懂得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但他有一个“好父亲”。他是善良的,但这种善良不足以扭转对大城市的渴望;他知道冒名顶替是错误的,但有人推一把也就甘之如饴了。

高加林与高双星,因一次有意为之的“事故”,人生命运陡然而变。

刘巧珍也变了大模样。剧中的她,更活泼也更自信。

她仍然在为父亲没让她读高中耿耿于怀,但她绝不自卑。翻身下拖拉机的洒脱,烫大波浪头时的恣意,劝解马栓时的质朴,以及对心爱之人始终如一的情感,都让她熠熠生辉。看预告,刘巧珍后面还要去上海,先当保姆再开店,最终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

黄亚萍是孤高的孔雀,也是陷入泥潭的白天鹅。高双星去了上海,恐怕也见不到几个气质媲美黄亚萍的姑娘。黄亚萍是浪漫的,她对穷小子高加林颇有好感,甚至后来数次邀请他去上海、去美国;她也是现实的,爱情终究不能战胜面包。她为了照顾父亲放弃高考,为了去美国也愿意付出一切。就像演员张嘉倪在微博写的那样:她是开在贫瘠土壤上的理想之花…忠于自我想要的人生。

还有马栓。前几集他的笔墨不多,但有一个情节很有意思。

雨夜,高加林和高双星偷跑到图书馆。诗兴大发,诵温庭筠之《咸阳值雨》,却忘了最后一句。马栓悠悠坐起,念“晓云将入岳阳天”,吓了高加林一跳。一则,他没想到这里藏个人;二来,他也没想过,三次预考失败的马栓,能背出自己忘的诗。

这群青年,曾是1984年陕北农村最普通的一批高三学生。

他们不了解国家大事,对时政的知晓还不如高明楼这个老支书;他们也不懂得爱与被爱,只知道对谁有好感,又对谁有热情。但他们敢做选择,敢为了选择不断奋斗。他们身上,有合辙的戏剧逻辑,丰富的人物弧光,还有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精神。

大时代、小人物,永恒不变的青春命题

《人生之路》原名叫《人生·路遥》,这个名字有两重意思,一个是指这部剧改编自路遥的小说《人生》;另一个意思是说,人生路遥远漫长,要不忘初心。改成了《人生之路》,减了灵动多了质朴,更有“续旧作开新篇”的味道了。

《人生》的小说发表于1982年,今年是2023年。1982年,中国的GDP是5373.5亿元;2022年,中国的GDP是121万亿元,相差超过200倍。四十年来,我国经济腾飞,脱贫攻坚顺利完成,青年一代的理想也从昔日的“走出山沟沟”,变成了如今的返乡创业、带动家乡一起致富。41年过去了,高加林们似乎也不再是如今年轻读者的心头好了。但青春、挫折、奋斗的命题永不过时。

高考依旧是最公平的考试。每年依旧有学生晕倒在考场上,依旧有学生代表领诵宣誓词,依旧有教师对学生“题太难”的开解——你不会,别人也不会。

青春依旧是最萌动的阶段。面对心爱的人,喜欢没有那么容易说出口,每天只要见一面,心中就会涌起无限欢喜。面对家长的唠叨,恨不得放空到爪哇国。

奋斗依然是最炙热的主旋律。高加林的选择,如今仍被无数高中学子面对。只不过,成功不再有唯一注解了。即使考不上好大学,也可以去学门技术,可以自主创业,甚至可以“专升本”。但这一代人也有了新的困惑需要解答。

导演阎建钢在采访中表示,谁不曾年轻过,谁不曾在青春道路上与挫折不期而遇,遭遇挫折后,作何选择、如何奋斗以改变命运,是一道能超越时间的人生课题。

《人生之路》并不能为困惑的青年做出决定,但新一代的观众能在高加林的人生抉择中,照见当下的困惑,找到面对人生两难困境的乐观与勇气。

 短评

美黑版李沁一时没认出来哈哈哈

4分钟前
  • 这个杀手
  • 推荐

真的非常庆幸我们生逢当下这个信息发达的世代,不用担心自己的身份被人顶用。

6分钟前
  • 恋江山爱美人
  • 推荐

小说里人生的苦难,变成了电视剧里的奋斗鸡汤,就像高考的一道命题作文,立意很高,但没什么价值。

9分钟前
  • 戒烟在2009
  • 还行

李沁的演技好细节,刘巧珍的很多小表情都十分灵动,爱了爱了

14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巧珍真的是一个很有行动力的女孩,她好勇敢

18分钟前
  • 葡萄乐桃桃
  • 推荐

李沁就像是被刻意做旧后丢进潘家园的假文物……

19分钟前
  • 夏日终年
  • 较差

原著里的一些基本设定都做了修改 咱们亲爱的巧珍开起了拖拉机 而且主角们竟然没有一个说方言?《平凡的世界》里连晓霞都说的是方言,好!你说他们是在县城里上学的学生,也就罢了!可是巧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搞什么飞机呀!

20分钟前
  • 王天真
  • 较差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所有的文学作品其实讲的都是同一件事:‘人生太难了’”。剧中,被玩弄被错待的,在生活里碰得头破血流;偷走他人人生的,双脚被荆棘磨烂;把自我寄托在别人身上的,注定会被辜负。也许到最后,剧中过得最幸福的人是脚踏实地认清现实的马栓,以及内心自洽的黄亚萍。

21分钟前
  • 枨不戒
  • 推荐

不建议对这么经典的文学作品做明显的“改编”!编剧的文学功底没有作家好,想大刀阔斧改编还是对网文下手吧!

23分钟前
  • 菠萝羊角
  • 较差

单从角色来看李沁演的挺好的,而且有很多小细节都是经过用心设计的,赞一个。

27分钟前
  • 为什么会这样呢
  • 推荐

黄土地教育疼痛文学。。这种剧 看多了就累了。。

30分钟前
  • ChaosLio
  • 还行

为什么米粉和羊肉烩面会出现在同一个陕北高原?陕北高原怎么可能会有米粉??谁能告诉我??没办法打分,我觉得这是魔幻剧,平行于中国任何一个地方的平行时空!!!

31分钟前
  • 夜礼服假面
  • 还行

前半段(到上海之前),我准备给这部剧五星,但后半段开始,越看越觉得剧情怎么如此拉胯,一查发现不是路遥原著里的内容,1. 在老奶奶家当佣人的剧情太过单薄,作为从未来过城里生活的人,不可能没有生活习惯差异导致的冲击和不和,这个很正常啊,为什么不写呢?2. 马拴和奶奶的死都太过突然,为了造悲剧而造悲剧,奶奶早上查出胰腺癌晚上就去世了,实在是突兀。3. 后半段编剧的逻辑就是:只要来了大上海啥都能干成:高加林事业有成,高双星步步高升,巧珍说贷款就贷,说开面馆就开,说承包食堂就承包,编剧这样“何不食肉糜”,剧情怎么可能打动人?4. 奶奶把洋房留给巧珍本来就很戏剧了,最后加个多余的打官司的环节后,又把房子捐了?捐了…?编剧是在逼着穷人去给社会行善吗?一点也不动人。5. 编剧对上海人的偏见太重。编剧能力太差

35分钟前
  • Lolitaʚɞ
  • 还行

李沁在这部剧里的演技确实不错,可圈可点,每一集都有高光

40分钟前
  • 谢辞呀
  • 推荐

把文学名著变成普通励志剧,将人生的无奈改成自强不息、愈挫愈勇的主旋律励志传奇,肯定不对味儿了呀

44分钟前
  • 林木郎
  • 还行

李沁把刘巧珍演活了,眼神揣摩的很到位

49分钟前
  • ssica li🐈
  • 推荐

现在这样的剧很不好拍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不好还原老一代的建筑,不过还算是做到了,很不错的场景还原

54分钟前
  • come!night
  • 力荐

陈晓真的很好的演绎出了高加林身上的自尊,自卑,脆弱,勇敢,朴实,虚荣,坚毅,浮躁等各种情绪,而且陈晓的演技完全能够把高加林的自尊和自卑,脆弱和勇敢这种复杂的情绪表达出来~看他的剧总能被他惊艳到!

58分钟前
  • 力荐

为什么就必须按照原著拍呢?剧组已经声明,是部分取材,并不是拍原著,有什么问题吗?请问西游记是还原了原著吗?还是说金庸还原了哪朝的历史呢?虽然早在八几年就看过原著,但不妨剖析一下,原著党一般有两种心理,一种是表达自己早已看过原著,且先入为主,思维已定型,你们这些看剧的人不过拾人牙慧,还津津乐道,一副没见识的样子,他们最想说的是:你们不懂....你们知道什么....。另一种是以自己为世界中心,企图阻止别人修改原著,破坏自己心中先入为主的“神圣”,当然他知道自己没这个能力,所以打1星泄愤。

1小时前
  • Sabre
  • 推荐

看到预告李沁为了和人物形象贴合,直接变身小黑妞,造型上的突破增强了角色的真实感,是印象中纯真质朴的农村姑娘没错了!

1小时前
  • 鹿苑长春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