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呛人生第一季

全10集

主演:史蒂文·元,黄阿丽,约瑟夫·李,崔大卫,佩蒂·安武,艾农·斯凯,安德鲁·桑提诺,贾斯汀·闵,玛丽亚·贝罗,米娅·塞拉菲诺,阿什利·朴,凯拉布莱克,伯纳德·怀特,布拉德·李·温德,埃迪·辛,Derron Ross,罗科马西希,杰斯滕·马里康达,伊娃·拉·戴尔,Mark Weiler,Zandy Hartig,提姆·乔,米娅·切赫,吴辛惠,余朝汉,彼得·布雷特曼耶,Rekstizzy,Young Mazino,Alyssa Gihee Kim,Remy Holt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2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3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4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5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6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3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4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5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6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7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8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9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怒呛人生》:每个东亚人都值得发疯5分钟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骨朵网络影视 文/知庸

东亚裔创作者,近年来在好莱坞声望见涨。一系列由他们主导,讲述美国东亚裔移民生存境遇的影视剧,开始走上前台。

韩裔移民题材的《米纳里》《弹子球游戏》《过往人生》等影视剧,被奉为年度佳作,也在奖项上收获颇丰。关于华裔移民的《瞬息全宇宙》,票房不俗,还成了奥斯卡大赢家。亚裔移民们,终于不再只是好莱坞的路人背景板,不再被西方刻板印象所困,他们的故事,开始被更多人看到和喜爱。

《瞬息全宇宙》的出品方A24,就又推出了一部几乎由全东亚裔阵容打造的美剧《怒呛人生》。延续这一题材的势头,剧集在美国影评网站烂番茄上,获得100%新鲜度的顶级评价,媒体评分同样高达85分,成为今年最佳剧集的有力候选。在国内,豆瓣8.9分的表现同样惊艳,如网友所说,这是一个“每个东亚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故事”。

剧集的两位主角,一个是韩裔,一个是中国、越南混血,男二号则是日裔。他们的故事,牵引出东亚各国移民在美国的生存图鉴。尽管几位主角都已是移民二代,但东亚文化中的自我规训与自我压抑,依然流淌在他们血脉当中。无可排解的负面情绪,最终让这两个东亚人,决定发点大疯。

01 东亚人的黑色喜剧

《怒呛人生》始于一场突如其来的“路怒”事件,心情极度压抑的男主角丹尼周,开车偶遇了极度焦虑的女主角艾米刘。两个陌生人因一起小小摩擦,瞬间发疯互怼,就此结下梁子,用尽种种离谱手段破坏对方生活,成了两人痛苦人生中的最大乐趣。两人互害与自毁的疯狂能量,也成了剧集故事的最大推动力。

与近年来亚裔移民题材影视剧大多相对严肃的风格不同,《怒呛人生》在两个主角的种种疯批行径中,成了不折不扣的黑色喜剧。但高度类型化的外壳,并未影响剧集的社会表达,角色们东亚式的行事逻辑,始终是驱动故事的核心。

在东亚文化的影响下,两位主角都并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只会要么在熟人面前一味压制痛楚,要么瞬间发飙,把积压已久的愤怒,无来由地倾泻到陌生人的生活中。对彼此发疯,成了他们获得愉悦与平静,维系表面正常面目的唯一方法。

两人在强颜欢笑与疯癫暴怒之间反复横跳,高度不稳定的精神状态,诠释了什么叫“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只在一瞬间”,让剧集始终保持如过山车般,情节从一个极端无缝冲向另一个极端的极强节奏,保证了极高的可看度。类型强度与怒火一同不断升级,最终酿成两人生活中无可挽回的灾难后果,让剧集黑色喜剧类型的“黑色”,彻底成了东亚人难以自控的情绪底色。

在黑色喜剧的“喜剧”上,剧集依然贯彻着极其东亚味的表达。密集台词中暗藏的笑点,往往是聪明且机锋的“地狱笑话”,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频频出现的种族梗、性别梗让角色们一秒破防,而他们越是冒犯别人或被别人冒犯,越暴露出他们作为东亚人,无法自洽的脆弱内心。

“地狱笑话”成为这群东亚裔角色们在表面和谐下互相伤害的双刃剑,被冒犯者瞬间狂怒脱离假面,被从未消解的创伤所席卷,冒犯者则通过抢先一步向他人捅刀,假装自己对创伤满不在乎,但其实只有同为创伤受害者的他们,才知道哪把刀伤人最深。一切笑点皆是痛点,这就是属于东亚人的黑色幽默。

更多笑点则源于两位主角不稳定精神状态下,时刻爆发的狰狞与狼狈。他们有时被对方气到如野兽般嚎叫,有时又不得不露出标准假笑,两种反差状态的随时切换,在夸张表演中被呈现得无比荒谬爆笑。观众被两人的疯批逗乐,但这却是两人最痛苦的时刻。活在东亚人生标准下的他们,从来没有真正的快乐。

02 你不是真正的快乐

好莱坞既往对东亚文化的呈现,往往流于功夫、茶道等种种刻板元素的简单拼贴,极少有真正深入的描绘。但或许得益于一众东亚裔主创的人间观察,《怒呛人生》对东亚文化的分析深入肌理,甚至比大多数东亚本土剧集还要深刻、全面。

作为移民二代,丹尼和艾米两个主角,其实并没有在东亚真的待过几天。但从父母一辈相传的,压抑情绪、鼓励牺牲的东亚价值观,依然顺着血脉,对他们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影响。东亚身份还让他们在美国社会饱受歧视,这种歧视有时表现为直接的暴力欺凌,有时是旁人不经意间一句基于种族刻板印象的调侃。处于弱势地位的他们,表面只能一笑置之,内心却伤痛郁结

这些过往,让两位主角陷入了极其矛盾的心理。他们别无选择且不自知地,成为了东亚价值观的继承人,但在明里暗里的歧视影响下,内心却憎恨着自己的东亚身份,以至于把对自己的厌恶,借着匿名的假面,发泄到同族身上。东亚文化中自卑又自尊的一面,非但没有因漂洋过海而消减,反倒在移民们身上愈演愈烈。

东亚标准对主角们的影响,还体现在事业、家庭的多重焦虑上。在强调拼搏进取、力争上游的东亚社会,为了始终保持在前列,人们必须一直努力一直卷,生怕丝毫懈怠,就会把之前的一切成就毁于一旦。尽管丹尼和艾米分属底层和中产两个不同阶级,却都被一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支配,光是维持现状,他们就不得不忍气吞声,拼尽全力,搞得身心俱疲。

对事业的高要求,源于东亚社会既定家庭分工的督促。成家立业,是东亚社会对成年男性的统一标准。正值壮年,作为家中顶梁柱的丹尼,因此必须扛起重担。东亚女性,则承担着顾家育儿的重任。作为职业女性的艾米,还不得不兼顾家庭与事业。工作没有让她实现个人解放,反倒让她背上更沉重的负担。

两人所经历的事业、家庭焦虑,都是东亚式一元价值标准所造成的,极其典型的东亚焦虑。但可悲的是,他们既是东亚焦虑的受害者,又将人生的一切建立在东亚标准之上,因此成了这种标准的最忠实拥护者。丹尼口口声声强调着传统价值的重要性,艾米虽早已无力平衡家庭与事业,但在公开场合依然贩卖着自己作为“完美女性”样板的神话,催眠别人,也成功催眠了自己。

而当他们历经波折,真正实现梦想之后,内心却依然空虚。世俗意义的成功,并不足以排解内心积压的苦痛,情绪处理模式的本质性失调,终归会让疯狂再度爆发。

在一次又一次难以抑制的发疯中,《怒呛人生》并没有止于浮夸笑闹,而是让这些疯狂指向东亚心态的深层矛盾性:人们既自尊,又自卑,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既追求成功,又不知为何追求。两位主角的个体困境,映射出的是整个东亚价值体系的结构性困境,无处发泄的他们,只能最终走向不可理喻的疯狂。

03 直到大厦崩塌

除了发疯,东亚人还有什么方式获得救赎?对于这个问题,《怒呛人生》的回答是极为悲观的。

两位主角,一个曾求助宗教,但相对虚无缥缈的教义,不足以平复熊熊燃烧的怒火。一个曾接受心理治疗,但偏向理性平和的疗法,不足以打开紧闭的心防,正如剧中一句名台词,“西方心理疗法对东方头脑没用,你就是最好的证据”。

家庭,也没能成为他们的避风港。在东亚社会结构下,家庭本就是对个体进行压迫的最小单元,因此他们希望在家庭中寻找“无缘无故的爱”来治愈自己的尝试,注定失败。通过生育或照顾小辈,寄希望于让对方来解决自己人生中的问题,也只会让压迫代代遗传。

剧集对东亚家庭观念的态度,可以说是毫无保留的否定,与其说家庭是避风港,不如说家庭和谐的表面假象,只是成员们内心躁动的一块遮羞布。这样的表述相当大胆,也是令人一声叹息的真实。

宗教、心理治疗、家庭的防护网尽数失效,两位主角似乎只剩发疯一条路可走。但剧集最终还是为他们,也为全体东亚人指出一条明路:只有不再一味压制情绪,将自己的痛苦坦率真诚地与他人沟通,才有可能走出受害与加害的轮回。

在黑色喜剧的强节奏中间,剧集不时留出气口,让主角与自己生活之外的陌生角色,产生意料外的共鸣,面对陌生人,他们才难得能敞开心扉。剧终集更是彻底反类型、反高潮,一整集都是关于两位失去了一切的主角,在流落荒郊野外面临死亡之际,终于第一次交流了彼此的无力与空虚。

这让《怒呛人生》的结局,成为剧集疯批表象下极度悲观绝望的气氛中,留下的最后一点亮光。两个在死亡面前被剥离一切家庭、阶级、种族身份的死对头,最终意识到他们其实面临着相同的困扰,甚至在幻觉中交换了身体,用对方的唇齿,讲出自己的苦痛。他们安慰着自己身体里的对方,用彼此理解,实现了自我疗愈。

这个结局无比浪漫,因为它相信人与人的联结,依然足以让人从虚无中找回一点能量。这个结局又无比失落,因为它认为只有当失去一切之时,人们才能重新建立联结。它是对东亚人“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的悲凉预言,是对东亚价值观的刮骨疗毒,在彻底的崩坏中,才能寻到彻底的重生。

但这样的疗法,对于现实中的我们来说,显然代价太大。在结构性困境难以避免的情况下,或许日常生活中对自己感受的忠诚,是我们避免陷入“怒呛人生”的唯一出路。最起码,每个东亚人,都值得在泰山压顶时,发疯5分钟。

 2 ) 驯化,调教,喂养和自我的功能性障碍——亚裔的形象建构

电视剧的开头,《怒呛人生》所建构的亚裔人物形象是典型的“蜂鸟”,借由社会学家项飙在与迈克尔·桑德尔的访谈中所提出的“悬浮”现象,我们可以用“蜂鸟”这一隐喻来充分地形容美国亚裔青年城市中产的形象——他们就像蜂鸟一样疯狂地挥动着翅膀,只是为了在空中停留,不能有哪怕一秒钟的放松,不然你就会掉下去,你不能出局,不管胜利的几率有多低[1]。

剧中的女主人公Amy Lau为了自己的事业而疲于奔波,同时在家庭中她是一个强势的女人,她负责房屋的设计和装修,担负起家庭的支出,而她的日裔丈夫是一个懦弱、无能的艺术家之子——也就是说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当然,这样的家庭并不是《瞬息全宇宙》简单的置换,因为它看上去更加圆满、和谐并且成功。但是,Amy一如同《瞬息全宇宙》中的Evelyn——全能的一家之母,同时又为了生计而精疲力尽。

当然,这也并不单单是美国亚裔的困境,这是大部分城市中产和年轻一代所面临的优绩主义陷阱,处于优绩主义内部的系统性暴力下的一代人常常面临着巨大的焦虑、迷惘和心理压力,而他们在现代城市文化的驯化中被要求继续保持着某种中产阶级的体面。这样的体面在剧中的第一集浓缩在Amy的丈夫George的“你要开始专注于生活积极的一面”的要求当中,同时这些教条也已经被内化为自我生活的逻辑——面对工作信息的轰炸和生计的折磨导致精神濒临崩溃,Amy也还是要强撑着笑容维护自己在家庭当中的以及在商业伙伴面前的体面。她不能让商业合作伙伴指导自己生活中真实发生的那些事——路怒、飙车、出轨,她不愿意让商业合作伙伴认为自己的公司沾染了很多麻烦而导致收购的破产。

这种体面的维系,在结构上也是不可持续的,处于焦虑、迷惘和不安中的人迟早要面临自我的崩溃和极端情绪的到来,这种极端情绪即可以表现为无定向、无目标的躁郁、狂暴等特征,也可能表现为某种强度、浓度极高的社会情绪。可能是仅仅因为无意识的挑衅就冲动地开启路怒式的飙车,也可能是拿着枪对着手机怒吼,同时也是在第一集中Danny Cho的台词里所说的,“我不想...我受够了总要面带微笑。”

在无异于用近乎自我催眠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强烈的焦虑、疲惫、无助的情绪时,人,作为在资本市场当中自由出卖自己劳动力的个体就会在过度的狂热当中燃尽自己。

在其中,人所突出表现的症候就是疲惫、燃尽的心灵和溢出荧幕的社会戾气。

但是Amy她不仅是优绩主义的受害者,她还是优绩主义最忠诚的摇旗手,她在光鲜亮丽的拉斯维加斯酒店大堂的发言可以说是经典的对功绩主体的规训的背书,“You can have all,you can.”

女性在优绩主义当中被训诫为既要又要的角色,她们被要求在事业上有所成功,同时也要顾及家庭生活——又要成龙又要成凤的价值要求,而满足这样的要求只能不停地给自己拧上发条。

而这句话似乎又十分地贴近现实生活中成功学的神话,“只要足够渴望和足够努力,你就能做到任何事情。”

由否定性的情态动词“不允许”和“应当”(nicht dürfen und sollen)转向肯定性的情态动词“能够”(können)恰当地表达着优绩主义的积极属性,这是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所论述的。在社会集体无意识由“应当”转向“能够”时,较之驯化的主体,功绩主体更高效、多产。“能够”也没有撤销“应当”,主体依旧接受规训,“能够”只是现代社会新戒律的效绩命令[2]。

那么我们也可以理解Amy的自我催眠,她不停地给自己拧上发条,也让自我的巨大焦虑、迷惘和心理压力在这些过度的狂热和渴望当中被掩盖。

相较于拥有商业和家庭两方面成功的Amy Lau,处于社会相对边缘的韩裔移民Danny Cho似乎更加符合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所勾勒的只会劳作的“der letzte Mensch”形象——毫无防御地陷入过度的积极性之中,没有任何的独立自主性可言[3]。他也是出于生计,为了家庭奔波劳碌,不停地接着他并不喜欢的家庭维修的工作,甚至愿意去接他不擅长的劳务。他不能说是没有外力的压迫,但是他完全处于自愿地剥削自己。

Danny Cho无比渴望获得家庭和事业上的成功。在家庭方面,他希望把自己的父母重新接回到美国,住进大别墅;在事业方面,他渴望着自己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并且是在自己的带领下事业一帆风顺。也一如剧中另一个韩裔角色Edwin对于家庭、事业成功的幻想和渴望。

以至于Danny在面对收获成功的可能性面前,他毫不犹豫地就背弃了他的老大——Isaac Cho,把Isaac送进了监狱,独吞那笔丰厚的赃款,同时,他也是对传统东亚形象里家族秩序的背弃——不无讽刺的是,在此之前,他们大谈家族的利益与共,表亲之间的亲密无间,以及兄弟合作其利断金。但是个体层面上的胜利,或是更小的家庭单位的成功面前,Danny毫不犹豫地就选择出卖Isaac,这与Danny相关的剧情所论述的韩裔家族价值结构出现强烈的反差对比。

同时,剧中的Naomi也是这样,前脚刚用所谓的“东亚姐妹花”客套寒暄,后脚就可以笑着脸用最阴险的话语来威胁Amy。“蜂鸟”和“响尾蛇”是最符合剧中东亚裔形象的隐喻,当然,也可以不止剧中。

这些形象无比符合于传统的对亚裔身份的讲述——在背负着沉重的文化价值结构和观念下,为了家庭拼死拼活,也可以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当然他们又耻于谈论自己真实的想法。

事实上,东亚人对于自我压抑情绪的行为保持高度的自觉。第三集的开头,Amy面对家庭医生的倾诉披露着自己对于东亚身份所带来的异质性情感结构的高度自觉,他们对于自己压抑情绪缺乏情感交流的行为心知肚明,也清楚地明白这种行为是由于从小的家庭环境和文化价值观所导致的,但是尽管他们对此心知肚明,但是他们依旧会选择压抑、掩盖、遮蔽自我的真实情感,而这样的“压抑”常常也指向他们面对真实自我的能力缺位和“自我的功能限制”。直到他们面对现实毫无保留的崩塌,面对再也没有选择的情况。

但是,当我们将亚裔这种异质性情感结构放置在弗洛伊德对于人类的心理图像的诊断中来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东亚家庭将作为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在从幼童成长伊始,就导致其个体层面上严重的“自我的功能限制”。

根据弗洛伊德的表述,人类婴儿相较于其他动物被延长了无助和依赖性。他们在子宫内的生存看起来相比于其他动物来说大大缩短了;他们被抛入世界时比其他动物更加的未成熟。从而外部现实世界的影响就加重了,人很早就被要求将自我和本它区分开来,外部世界的危险的意义就升高了,并且抵御这种危险并能代替子宫内生活的对象的价值就大大地提高了。这个生物学因素制造了第一个危险的处境,并且产生了人们再也无法摆脱的被爱的需要[4]。

这样一种幼儿早期“需要”的内容和方向被配以“爱”的表述,也将要回应这样一个问题,即一个被理解为危险的信号化的图示的“原初焦虑”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引起幼儿将其特定的欲力冲动排除在其精神组织的进一步过程化之外,并将其压抑至无意识之中。在弗洛伊德看来,回答的关键在于,所爱对象的分离的信号并非仅仅源于外部世界,而且也可以来自内部世界;也就是说,在儿童那里,他在自身之中所察觉到的任何愿望,(这也同时被体验为与那个曾经渴望的爱的继续存在的不想一致),毫无疑问会引起旧的、原初的分离焦虑。[5]

如果幼儿也能够发现其自身的愿望是一种可能失去所爱对象的警告信号的话,那么在弗洛伊德看来,他就会直接本能性地采取所有措施,以避免这个危险的愿望所预标出来的情形;并且能够达到这个目的的唯一手段,存在于令人不快的冲动这个代价之中,这个冲动因此被作为愿望而放弃并且抽离于意识。

而在第八集的Danny和Amy的成长回顾当中,两者的童年经历又非常吻合弗洛伊德所谓的“压抑”过程。儿童将其所有的愿望都压抑至无意识之中,对那些愿望的追求必定被他体验为他的照顾者的爱的威胁;为了不必于其母亲或者是其他某个他所爱的人相分离,他就为那些未得到表达的、从最开始保留的愿望建立起一个积蓄之所,这个积蓄之所在他之中像一个“陌生的身体”一样继续存在。但是当他有了孩子或是弟弟,就像排泄一样,将这个“陌生的身体”、情感上的压抑都注射在下一代人的身上。最为典型的实际上是,Danny Cho与他弟弟之间的关系,他对于失去所爱的人的焦虑与恐惧,转化为他对弟弟强烈的掌控欲和支配欲,他甚至无法公开地向弟弟表露对于分离的焦虑,因为他在自我情感的压抑当中失去了表露真实愿望的可能,丧失处理主体间关系的能力,而只能暗地里将他弟弟的大学申请信全部偷偷扔到垃圾桶中,用一种毁灭自己也毁灭他者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意图。这样的一种“自我的功能性限制”带来的众多后果之一,是他者的消失和个人主义的绝境,这是Danny Cho所代表的东亚家庭的状况,没有他者,只有绝对的自我,不是对他者的无视,而是对他者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主体的不承认,是一个将他人的自我功能化的家庭。

但是幼童早期所需求的“爱”却也常常是在亚裔中产家庭的特异性情感结构当中所被无视的。

中产阶级文化中的掩饰、谎言和体面常常是关于金钱的,随之而来的冲突总是深入到最诚挚的爱欲、最崇高的精神关系当中。当然,这也非常吻合大部分亚裔的观念,不仅仅是剧中的亚裔角色,也是关于东亚裔的文化价值观念,似乎是本着逻辑的自洽和对生活的透视,他们善于将所有的关系还原到它们的物质起源,当他们认为没有金钱就无法拥有圆满的家庭时,他们的潜台词就是没有“我的奔波劳累”就没有你们幸福的家庭生活,没有“我的牺牲”就没有你们母女(子)闲情逸致的生活,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地也将自我放置在了道德层面永恒的至高点上。而Amy成长的原生家庭就像张爱玲《中国人的宗教》一文里所描述的那样,“近代的中国人突然悟到,家庭是封建的余孽,父亲是专制的魔王,母亲是好意的傻子。”

由于意义总是不能摆脱其起源,因此很容易在一切掩盖或中和了物质关系的东西当中辨识出伪善、多愁善感的痕迹,其实是被掩盖的,因而毒性倍增的利益的痕迹。如果谁想要彻底按照这个观念来行动,那么他就将一切真理连同虚假的东西一起根除了,就根除了一切不管多么弱小,却依然敢于试图逃出普遍实践之囵圄的东西,根除了一切对更高贵的状况异想天开的期盼,最终直接产生了野蛮[6]。

但是不幸的是,亚裔家庭常常就是这么做的,他们也习惯如此的行动,将情感的联结溯源至最简单的物质起源,甚至简单地将情感关系用物质起源来简单地掩盖。

似乎大部分生长在东亚文化范围内的家庭的孩子都有这样的经历,资源与物质成为最基本的关怀,而非是“爱”。以至于有人愿意相信金钱就是人早期最基本的情感需要。

电视剧所建述的主体——两位男女主人公,除了是移居美国的亚裔城市中产,男女主角又有一个明显的身份特征,他们是“80后”,我想我也不用重述男女主人公在荒野当中对于自我年龄身份的抱怨——“每个80后都被毁掉了,快餐,糖果,该死对二手烟”,也不需要重述网络媒体当中对于所谓“80后一代“的身份想象。

Danny的弟弟与他们二者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与文化习性,这似乎与他的年龄身份息息相关。Danny的弟弟所成长在哥哥“面对你想要的东西,你就去争取”的肯定性命令之下,而鲜有传统文化的负担。

但是在Danny Cho对他弟弟的“做你自己”的肯定性的命令背后依旧是传统文化价值结构对个体自由意志压抑的要求,“你要取一个韩国女生,不要让父母失望。”

这是优绩主义的肯定性训诫和东亚家庭异质性情感结构导致的自我意志自由限制的结合。

在结局当中,他们如愿地将焦虑接纳至个体追求的体系上来,也即是说,他们成功地将焦虑作为人格的一个整合部分来接受;而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人类的自身关涉,完成于通过对焦虑的情感上坦诚而实现的意志自身占有的过程中。

在弗洛伊德看来,对于其自身的本性,也就是意志自由的能力,人类只有在其无限制的行驶其功能的时候,才能全范围地享有,也就是说,在良好运作与人类幸福之间存在一种条件关系,只有在愿望、价值和现实之间的理性的权衡才能保证良善的生活。

尽管《怒呛人生》以及《瞬息全宇宙》的结局看上去似乎离所谓的良善的生活可能还离得还是很远。

[1] 项飙,迈克尔·桑德尔《走出对成功的崇拜——从精英的傲慢看优绩主义的陷阱》

[2] 韩炳哲《倦怠社会》

[3] 韩炳哲《倦怠社会》

[4] Freud, Gesammelte Werke, Bd.XIV, S.186f.

[5] 霍耐特,谢永康译,《自由的占有——弗洛伊德的个人自身关涉构想》

[6] 阿多诺,夏凡译,《道德底线》

 3 ) Beef怒呛人生,安利给每一个不幸福的人

今年大火的剧也看了一些,黑暗荣耀,重启人生挺不错,可是让我共鸣最多,一气看完,还回味反思的就是Ali的怒呛人生,将东亚自我压迫到崩溃最终家破人亡的一生通过黑色幽默和各种粗话展现出来,其中原生家庭,亲密关系,沟通表达,自我压迫等课题也是我最近一直在反复思考的,我要安利给所有焦虑缺少自我的女孩子!

简要剧透(慎看):Amy辛苦工作创办一家小公司养活全家老少,丈夫中看不中用还精神出轨,女儿情绪控制有问题,更喜欢爸爸。Amy希望通过丈夫家族名声把公司卖个好价钱,从此回归家庭。结果开车撞上自杀不成退货也不成的美国蓝领Danny,他养活自己和弟弟都困难,但还要背负着父母期望努力攒钱买一块地重建家族旅馆。全剧透露着压抑,Amy为着自己实际并不想要的“完美生活”带面具生活,Danny拼死拼活为别人而活却怎么也实现不了家族期望,两人经历互相报复,Amy出轨,Danny朋友抢劫绑架等,最终亲手破坏掉了对方和自己的人生,反而获得了解脱。

原生家庭的痛苦和承袭

逃离

我在豆瓣和小红书看到了太多太多人凄惨的成长经历。父母那一辈物资困乏,普遍认为把你养大,不缺吃少穿,供你上学,满足你的基本物质条件已经算是合格。以他们的眼光看的确是,毕竟还有很多人生而不养, 不给钱上学,这种情况女生居多。

然而东亚的家庭氛围多是严父慈母,加上重男轻女,母亲被压榨的缺少情绪管控,父亲不会表达自己的爱意,孩子就在吵架/冷漠、高压甚至家暴的环境下长大,青春期走向抑郁自杀的不在少数,好不容易长大逃离家庭,却陷在小时候的痛苦中走不出来,又缺乏切割亲情的勇气,每次回家每次通话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种窒息。“你说的好像我们很邪恶,我们做了什么?”

有些父母尚可以保持理智沟通,有勇气的子女通过和父母沟通还可以解开心结,走向自己的人生。但同时也有很多父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偏执观念,无论怎么沟通都没用,他们永远不会认识到自己有问题。这种父母,我就一个建议,放过自己,尽快逃离,永远保持距离。

继承

我日常的一个焦虑点是批判父母却不自觉的成为了他们,无意识的用他们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人。比如我始终觉得爸妈压根不尊重我,没有把我当成独立的人看待,就像养了个宠物一样,希望我听话懂事,不尊重我的诉求,不重视我的情绪。导致我形成了待人的惯性:畏惧职场上位者,和他们相处会小心翼翼保持距离,然而和我亲近平等或者弱小的人,我也会不自觉的做出不尊重他们的行为,甚至自己都意识不到哪些行为属于不尊重。相比父母,我们好的一点是会自省会道歉,但这种深植在神经回路的习惯改起来的确非常困难,需要长期觉察和自我教育。

和解

就像剧中所说,父母生育子女,“以父母的身份把自己的创伤撒到下一代”,一个家庭几代人存在相同的问题。小时候觉得父母恩,现在更觉得生孩子是父母的自私,这是人之本性,父母为了自己的一些目的选择把孩子生下来。有些未自省的父母选择以相同的方式对待子女,有些努力不让孩子走老路获得救赎,还有些人选择不要孩子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亲密关系,有钱有爱就够了吗

我想问下各位女生,你们父母给的择偶建议是什么?我爸没参与过,我妈一直说“有钱没钱没关系,对你好就行”。她从自身经验出发,觉得男人体贴就可以少受点苦,可是仅仅对我好就够了嘛?她辛苦一生到老还是很穷,一直吃没钱的苦而不自知,甚至觉得钱不重要,真不理解她的脑回路。从我自身经验出来,我相处十年的男友能挣钱能照顾人,这就够了吗?并不,我们还是经常大吵小吵,所有这些吵架的根源都是三观不同。我认为物质很重要,去哪玩吃什么很重要,必要时可以冒险,而男友觉得情绪更重要,安全第一位,和谁玩和谁吃更重要。

亲密关系啊,只有爱和钱是远远不够的。

剧中没介绍Amy为何选择他丈夫,但可以明显看出他两的需求并不匹配,他丈夫喜欢丰满的身材,没有经受养家的压却经常告诉Amy要平静情绪。Amy显然喜欢钱,但更喜欢能和她一起打闹的伴侣,老公这种名声花瓶根本就不是她想要的。

所以啊,走入婚姻要慎重,生孩子更要慎重。

怎么有那么多不能说

这个东亚的刻板印象,就我个人而言,是认的。东亚家庭里有太多不能公开讨论的话题,比如父母的过错,重男轻女,性教育,情绪表达。从小到大,我和父母聊的都是成绩,就业,薪资,其他基本没聊过。爸妈吵架基本都是冷战,我妈对我哭诉,我怨恨我爸,同时还不敢表露出来,怕引发他更大的怒火。我最开始在亲密关系中,并不知道可以通过平静理智的沟通处理冲突,甚至都不知道原来冲突可以很快结束。

也就是今年春节,已满30岁的我第一次和他们浅谈我的感受,然而也都是浅尝辄止。父亲表现的有难言之隐,母亲表现得蒙混过关。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多少人压根不会沟通表达的技巧,也缺少实践,自己的感受藏在心里直到崩溃。

就像Arm所说:房间里有个大象我们都视而不见,即便所有人都知道,依然没有敞开沟通的空间。

自我压抑深入骨髓

东亚社会和家庭对于个人有太多要求,成功的标准如此单一,基本无视个人需求。人人陷于绩优主义,人人都可以成功需要成功,为了世俗成功自我剥削,长期对于所谓成功的渴望让自己焦虑迷茫疲惫,直到丢失自我。背负家族期望,从没有为自己活过的Danny,迎合父母社会期望打造完美人设的Amy,人到中年终于通过如此大的代价打破了原有生活,他们接下来还能活出自我嘛?

我不知道。

 4 ) 《怒呛人生》幕后:Ali Wong的“舞台人生”

很久没有一天之内想把一部剧刷完的这种冲动了。

《Beef》是爽剧又不是爽剧,它人物个性鲜明又极具代表性、剧情推进快、冲突爆发多,加上因为有黄阿丽的加成,台词里脱口秀似的金句频出,真的让人看的很畅快,每集半小时的时长加上各种剧情反转和悬念的设置,又让人停不下来。

但我想,《Beef》真正的好,除了它真的很好看很上头以外,它打中的是所有东亚人的软肋:亲密关系、原生家庭、沟通与表达、自恋与自卑,以及把所有这一切藏在背后的:我们那个虚假的面具,façade。

不好意思,我们东亚人软肋有点多,您多担待一下。

这部剧里关于东亚人的困境其实都讲的挺直白了。我觉得更有趣的一个切面,其实是主演Ali Wong的人生与Amy这个角色的对比中,所以与其讲片子,不如来了解一下主演的人生故事。

Ali Wong,一半中国血统、一半越南血统,这个1米52的亚裔女人在2016年,网飞为她推出的脱口秀专场上,挺着怀胎七月的大肚子,以极其夸张的表情和姿态大讲特讲了关于性、对女性的歧视、对亚裔的歧视以及很多生育相关的笑话。这是她的第一次破圈,我当时看完整个人已经快要笑到地上去了,然后想:“这个小个子女人也太敢讲也太有能量了。”

她真的很有戏。

一个穿着大豹纹的亚裔孕妇讲着三俗的肮脏笑话,有同行说她这是乘着“政治正确”的东风才起飞的,“对啊,因为从历史上看,这可真是喜剧演员脱颖而出的黄金制胜法宝。”她在广播上对这种酸话直接开嘲。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在Ali Wong外表和段子下真正埋藏的,是这个社会对女性工作者的不公、对亚裔的刻板印象以及对孕期妇女和其老公的双重标准,对这些社会现实的精准讽刺和大大咧咧的回击,才是Ali能够成功的真正关键。

她看似是填补了“市场空白”,但是她实际上是在与产生这个市场的“环境”搏斗。或者最起码,她一直在让我们意识自己真正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几个专场里,有特别多关于她前夫的吐槽,什么她第一次看到他的时候就知道:“I have to fuck him.”但结婚后才发现这个哈佛商学院毕业的“钻石王老五”非但没有钻石,反而还倒欠7万刀学生贷款,她说本来以为她捡了个大便宜,结果现在自己要顶着个大肚子出来赚钱养家,“所以真相是,他才是那个下套的人。他是怎么办到的?可能是因为他上过哈佛商学院吧。”

在关于前夫的一万个笑话里,我不知道有多少是真的。因为除了在舞台上的犀利吐槽,私底下的Ali其实经常在推特上秀恩爱,展示他们的感情和美好的生活。但我也知道,结婚前,她前夫家真的跟她签了婚前协议,为了保护他家的财产。

19年Ali在给女儿的回忆录里写道:“因为我签署了一份文件,其中明确指出了我不能依赖我的丈夫。我父亲总是称赞‘恐惧是一种天赋’,那份婚前协议是真的让我恐惧了。但是到头来,我发现被迫签署婚前协议是我在人生中和职业生涯中发生的最正确的事情之一。”

这个有着一半日本血统的前夫的爸爸是一个经常出现在电视上的日裔美国发明家(是不是跟剧里的设定完全对上了,笑),他在哈佛毕业以后,去一家科技公司当了副总,薪资肯定不低,但他在19年“为了多陪家人”,停止了工作。

而Ali专场的入场费从10美元涨到1000美元,拍了各种电影、剧,接受各种各样大牌访谈节目的采访。

Ali Wong参加《今日秀》

Ali在养家一年以后,他们终于还是离婚了,好像很惊讶,又好像没什么好惊讶的,不过我们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关于前夫的一万个段子里,并不全然是在夸张。就好像剧里的日本老公一样,明面上他拥有一切美好,还总是占领着“情绪稳定”和道德的高地指责Amy,但实际上他的问题并不比剧里任何一个人少。

在离婚风波后的第一次专场上Ali讲到:“七年前,我威逼着当时的男友向我求婚。七年后,我真的只想自己过了。”

Ali成功了,就像《Beef》里白手起家的Amy,终于获得了那些看起来很美好的物质和名气。但是这部剧真正打动我们的,其实更是这样一件事:表面如此成功的她们,在家庭生活中,也有着太多的一地鸡毛,那些夫妻之间的问题,原生家庭的矛盾,养育孩子的不易。她们的光鲜到底是用什么东西换取的?

《Beef》就是在告诉我们,人就像被太阳照着的月亮:所有光鲜一面的背后,也一定都有着难以展现给外人的阴暗一面。

把这样的阴暗面搬上电视,感觉自己生活的某部分也被看到一样,这实际上是一种治愈的过程,我们谁又不是Amy或者Danny,都有着自己的问题和自己的课题,但依然跌跌撞撞在这个世界上走着呢。

Fun fact:在离婚后,前夫哥依然是Ali的脱口秀tour的manager,他们仍然是很好的朋友。Jimmy Kimmel调侃到:你们的关系一定是已经进化到一种新的境界了。


后记

Ali Wong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主修是亚裔美国人研究。Steven Yeun本科学的是心理学。可能这也是这部剧里对东亚人的问题刻画如此之精彩的原因之一吧。

每集片尾曲也太会选了都,好多学生时期听的老摇滚,基本每首都是我超级喜欢的歌。

每集开头的画作都是Isaac的饰演者David Choe画的,这哥们也是个神人。贴一下豆瓣简介把:崔大卫,是一位韩裔美国籍人物画家、壁画家、涂鸦艺术家和连环小说画家。 他的人物画多以欲望、堕落和喜悦为主题并以粗犷豪放的线条为特征。他形容自己的艺术风格为 "肮脏主义" 。从青年时期,他就开始了喷涂式街头涂鸦作品创作,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街头涂鸦作品是獠牙鲸 。

 5 ) 东亚人晦涩的暧昧与难懂的崩溃

很久没有出现一部让我一口气追完又怅然若失决定写点什么的剧了。好剧推荐,且尤其适合于目前处于焦躁困境的你我东亚人。

恕我直言,在我有限的认知和目前的阅历下,我对未来自己的幻想就是剧中的艾米。事业成功,嫁给日裔艺术家,生一个可爱女儿,只需生育而无养育,老公在我低谷失落的时候带我做心理咨询,能够承认精神出轨且只敢对着辣妹照片打飞机。我住在有草坪的大house里,顾得起保姆,每个早晨有杯smoothie在我床头。

看似“I can have everything”,可这其实也是我们在社会注视与规训下,所理想化的生活。我们老中人的快乐来自于体面,来自于虚荣感,而非发自内心的快乐。在everything的背后,老公废柴且无法让我满足,女儿有情绪问题,怎么做也无法让婆婆满足。可那又如何?抛开这些隐忍和藏在聚光灯后的东西,我依旧成功。而那些丑陋且无法伪装的面孔,我可以在一个完全毫无瓜葛的陌生人前展露。因为他无从得知我的修养,我的体面,也无需再他面前伪装成一个成功的女人。我可以在他面前极端表露我的真实感受,俗称发疯。

东亚人一辈子都活在规训下。我们能想出来最解气最狠的报复方法也是去仇人家里撒一泡尿,且撒在厕所的地板上。而面对天不知地不知的地下情人时,也依旧过不去心中道德那一关,仅敢和情人聊天跳舞,且发生在另一个城市。如若这不是一部围绕亚裔生活的片子,那按照西方那套,应该是拿着枪直接上门爆头,然后开车狂奔数十里的狂野公路片or激情一触即发,还未进门就迫不及待脱去bra的年下爱情片。

其实很触动我的一点还有艾米和他弟聊天那段。东亚女在面对比自己不止低一档的foolish男人的时候,依旧可以从那些低端情话中找到安慰自己的点。即使深知对方是不可爱也无法爱的人,也依旧会陷入这种小情小爱中,渴望获取一种廉价却又纯真的情感。而东亚男人也从不将真实目的写在脸上,而是在一番糖衣炮弹的轰炸下,将目的描述得伟大宏伟,欺骗自己是因为爱才讲出这些话。最可笑的是,在面对这种大男子主义下的“百万宣言”,艾米认真回复“钱没有这么容易赚到”,他弟立刻恼羞成怒,用最带有贬低色彩的词语回击。多么可怜呀!那颗自大又脆弱的小心脏是多么不堪一击呀!

我们无法单纯地享受sex,享受生活,享受快乐,这一切都要加上意义与理由,才能获得享受的价值。这就是咱们东亚人,一辈子拧巴矛盾,一辈子晦涩难懂。我们痛苦来源于此,却又在这种隐晦的爱中寻找真理,获得像揭晓谜底一样的快乐。

 6 ) 剧中三大主角的性格与背景映射

黄阿丽的父亲是中国人,剧中她的人物靠着自己拼拼拼,白手起家如今有了一番事业(其实也不能算白手起家,有点靠老公艺术家庭背景的影响,感觉挺像日本产业链转移的lol)属于全剧中三大主角里最富裕的一个。她的性格也最为拧巴,她总是喜欢把一切都归在工作上,Paul怼她“工作不是你人生一团糟的原因”。剧中她和父母的关系也不是很好,有放不下的心结,父亲重男轻女当初就没打算生她,父亲出轨,而且父母极度不善于和儿女沟通,父亲一言不合饭不吃就回屋了,母亲知道父亲出轨但拒绝和女儿谈论此事,但同时父亲又指望女儿生活想让阿丽买个近点的房子,父亲喜欢说“都是为了你,还不是为了你”这种话就真的很像我爸,这种家庭氛围就很窒息,很贴合现实中的家庭形象。ali也是最善于生意的生意人,和白人富婆的收购交易,以及和Steven打算私了发现婆婆愿意背锅后直接就毫不犹豫的cancel了,睡完paul听了他想借钱后直接就说老娘才不给你,你个大傻冒真以为自己能成笑死我才不当冤大头,把屌无情hhh。但有趣的是虽然她是生意人但和白人富婆比还是小白兔,需要富婆来指点她中国人是咋做生意的,中国货又好又便宜。

日本老公生于艺术家庭,我把他归于没落贵族,挺像现实中九十年代如日中天但如今逝去的二十年的日本的。他最虚伪而且恋母,不和妻子提前说直接让母亲来家过夜,表面上关心妻子实际上和白人女生搞所谓的柏拉图恋情,有点像日本脱亚入欧,二战后一边倒的站在美国一方的政策的,剧中也是最被白人社会接受且崇拜的,父亲的一把破椅子被炒上天价。母亲也是,虽然曾经不为金钱困扰但如今不得不靠黄阿丽接济度日。丈夫也是最为果断的,在最后一集果断的成为女儿的合法监护人。母亲的形象我觉得也非常有趣,谁都看不起,但是又非常寂寞连个一起吃饭的人都没有。但同时她又非常明事理,一眼就看破一切,而且为了儿子的家庭她愿意替阿丽圆谎。

韩国三兄弟加一起我觉得恰到好处的表现了韩国的国民性格。issac最直白最gangster,洛杉矶暴动时他就在,当年韩国人举起枪保卫自己店铺财产,一战成名此后韩国人没人敢惹,喜欢欺负弱小,儿时就喜欢欺负Steven。这里面有一点有意思的是在赌场时他暗示中国人好堵而且赌博牛逼。Paul是最westernized的一个,比较chill,最渴望脱离原生家庭同时也是最好高骛远的一个,认为自己有了资源也可以像ali一样成就一番事业最后被ali一番说教。好在最后翻了墙还活了下来,也是剧中最无辜的一个?最后和哥哥割舍,不知道主创是不是在表达西化才最好lol。

Steven Yeun我觉得是剧中最复杂层次最多的角色了吧,和ali一样拧巴,虽然忙碌但又没钱,表面看似有点窝囊但实际上暗中掌控一切,害的paul没学上害issac入狱。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可以威胁ali同时也可以化名接近日本丈夫。和父母的关系也很复杂,很尊重父母,为了父母希望自己赶快买地建房好出人头地,也一直听从父母的身为长子照顾Paul,但同时看见房子被烧了父母扭头就回国了完全没有说帮孩子分担一下解决一下的,父母希望他找个韩国女人,这种家庭背景长大下的男主日后也形成了操控他人的性格,而且极度拧巴,做着不喜欢的工作不敢追求女人,出了事情又喜欢瞒着别人怪罪别人,中途靠着电饭煲的第一桶金看似生意越来越好但其也因为自己走线的原因引起火灾,知道不是纵火后又咽不下气不敢直面自己对paul撒谎操控Paul。好在最后和自己与他人和解了。

写的不好希望大家见谅,主创想表达的东西肯定比我写的这些要深入要复杂的多,该剧把亚裔角色刻画的这么鲜明这么有层次不得不说A24真的有一套,有想到别的我会更新的。

 短评

再怎么用东亚病根包装也只是一场虚晃一枪的好莱坞闹剧罢了

4分钟前
  • 豆瓣2023:)
  • 还行

能够遇到一个可以让自己完全展示出阴暗面的人也是一种幸运,甚至到最后觉得就这样一起死了也挺好的🚬东亚文化你到底害了多少人的一生。。👊🏻😭

5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水准高到和netflix调性不相符

7分钟前
  • langhhhe
  • 力荐

东亚人还没携手发疯是世界另一大奇迹

8分钟前
  • 帕玛拉特酸奶
  • 力荐

上一次有那么多亚洲人让我听90s/early 2000’s alternative rock/grunge还是我初中每个月都看《hit轻音乐》那会儿

10分钟前
  • Kreuzberg
  • 还行

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东亚人需要发疯实录!!!!!!什么体面温和相互支持,we fcking depressing!!!!路怒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13分钟前
  • 亚当司机
  • 力荐

隔壁霓虹国在重启人生,亚裔在美国怒呛人生,我在这里只想结束人生!

15分钟前
  • 用戶秋舫
  • 推荐

严厉的父母,嫉妒的同侪,势力的社群文化,极度功利化的人生态度,亚裔人生问题大集合。

18分钟前
  • 蓝房子
  • 力荐

甚至感觉是Ali自己和老公的写照

21分钟前
  • 帅哥们的辣妈
  • 力荐

亚裔自己的《白莲花酒店》

23分钟前
  • 哼一首歌给哈尼
  • 力荐

你们真的觉得这个好看?

24分钟前
  • XOXO
  • 还行

asian drama必看。最后一集比较好,虽然讲的东西是身为老东亚人天天半夜不睡觉自我审视早就想清楚的,like女人怕缺爱,男人怕被抛下,之类的。可能A24那帮中产以上文艺咖除了让主角们吃点致幻的玩意儿就想不出其它表达的契机了吧…生孩子像排泄那个理论我喜欢,都是把你精神上的垃圾都unload到下一代身上罢了,你的毒素越多,你的后代越五毒俱全,而你只会怀抱着希望后代能够弥补自身缺憾这个天真的梦想不断加重痛苦的轮回。

29分钟前
  • Lucius🥐
  • 推荐

东亚人爱起来总是那么撕裂,好像不让对方的双手沾上自己生活破碎的血,就达不到百分百的亲密。我们是没有unconditional love的民族,我们只能用unconditional hate来成就conditions.。

30分钟前
  • treenametree
  • 推荐

以往的美剧中亚裔都只是有着统一模糊面孔的形象,但在《怒呛人生》这部剧中却能很鲜明地体现出中日韩越美国裔各自的国族特性,真的是很难得。

34分钟前
  • 白羊先生
  • 还行

简直是为黄阿丽量身定制的剧本 大部分和她现实重合 华而不实的老公 靠自己打拼事业养家 喜欢里面还是有呈现一些很深度的问题 人性根本还是恶 就算是亲兄弟也没有盼你好 只想我们差别不要太大 夫妻失去共同利益也只是分分钟消散 女性出轨立马被利益抛弃 男性出轨还是默认可以被原谅 甚至还是女性是赚钱养家的状态下 女性总是被想要一个家而被蒙蔽双眼 新时代独立女性之路还是如此怒

35分钟前
  • 艾希
  • 力荐

亚裔的美国生活和个人家庭背景的矛盾真挺大的,但我们也经常有“跑到美国一切就会好起来”的心态

36分钟前
  • chichariot
  • 推荐

亚裔中年版《去xx的世界》,最后两集实在是妙!最后的hug,我们亚裔还是纯爱批……

39分钟前
  • 水猫
  • 力荐

“Western therapy doesn’t work on Eastern minds.” So damn true. 不如发疯来的有用

41分钟前
  • 孤島與橋
  • 力荐

东亚人的精神焦虑永远靠一层保护膜来维护,暗地靠路怒症来拳打人生中。

43分钟前
  • anty
  • 还行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fucked up.

47分钟前
  • Fornever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