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交车站直到天明

HD中字

主演:板谷由夏,大西礼芳,三浦贵大,松浦祐也,ルビーモレノ,片冈礼子,土居志央梨,柄本佑,筒井真理子,下元史朗,根岸季衣,柄本明,あめくみちこ,幕雄仁,鈴木秀人,長尾和宏,福地展成,小倉早貴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在公交车站直到天明 剧照 NO.1在公交车站直到天明 剧照 NO.2在公交车站直到天明 剧照 NO.3在公交车站直到天明 剧照 NO.4在公交车站直到天明 剧照 NO.5在公交车站直到天明 剧照 NO.6在公交车站直到天明 剧照 NO.13在公交车站直到天明 剧照 NO.14在公交车站直到天明 剧照 NO.15在公交车站直到天明 剧照 NO.16在公交车站直到天明 剧照 NO.17在公交车站直到天明 剧照 NO.18在公交车站直到天明 剧照 NO.19在公交车站直到天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在公交车站直到天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梶原阿贵担任剧本,高桥伴明担任导演的本作品是描绘“社会孤立”的故事。板谷饰演的主人公北林三知子白天在工作室卖自己制作的首饰,晚上在烤鸡店作为住宿的兼职工作,但由于疫情而失去了工作和家。没有新的工作,家庭餐厅和漫画咖啡馆也关门了。伫立在走投无路的三知子面前的是被路灯照射的公交车站。谁也看不出弱点的她,成了在公交车站过夜的流浪汉。波特兰迪亚第二季亚特兰蒂斯第二季昌南的风马丁的早晨反贪风暴5:最终章粤语回到十六岁超人前传第八季打鬼救夫狐妖小红娘:两生花篇致命营救兵出潼关你的微笑云下的日子孤星泪1998体感予报狗狗的疯狂假期街头女斗士最紧要许冠杰音乐特辑粤语共和国荣誉2012风味人间第四季夺冠2020看不见的苏天生一对(2006)纵然五郎八卦棍坏老师高墙边的混乱 第一季沙风暴写不出来!? 衍生剧 ~ 大学生仙川俊也的无剧情人生 ~变身契约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37我,萨德侯爵晚钟最佳女配:阿尔法之境择天记 第三季霹雳蓝天使之不老传说冬脊007:大破天幕杀机英语

 长篇影评

 1 ) 在公车站等日出,人生却等不到一次黎明

女主是一个白天做手工首饰,晚上在居酒屋打工的独身女性。居酒屋的工作提供住宿,所以她即使拮据也在努力生活。她会帮前夫还债,替哥哥分担母亲的养老,还会尽可能的帮助同事,经营自己爱好的事业。她看起来干净体面,热心招人喜欢。然而突如其来得疫情让生活急转直下,被辞退无工作无住所的她只能流落街头,和公园的老人为伴,夜晚在公交车站度过。

故事的灵感来自日本真实事件,64岁的大林三佐子在公车站被打死了。不管是关于大林的描述开始对施暴者的描述都让人非常的痛心,甚至掀起了“她就是我”的运动。这些都是在电影上映前很多宣传中所提到的。而电影的呈现并不像现实那么沉重,反而在故事的结尾出现了反转,充满了很多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

不管是电影还是现实,女主的身份和她最后的状态都是大家一直讨论和充满疑问的。她有亲人但不联系,她流浪但又要在公车站睡觉,她拎着行李,保持体面,不求助不接受救济…她好像有很多心事也有很高的心气,不愿被看轻又无力面对生活。所以才会让很多人觉得“她就是我”。

这部电影从创作上来说是有遗憾的,不考虑真实事件的话,很多情感不太能触达观众。虽然结尾好像有了一个新的开始和希望,但是远没有大多数日本电影拍摄的动人和震撼。日本的电影工业是成熟的,优秀的电影作品也很多,这样的现实题材其实应该是可以有更震慑人心的力量。电影想要表现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一些职场霸凌性骚扰,流浪汉的现状,公共设施,经济高速发展等等吧,但片子又没有这么大的能量去展示,就显得有些遗憾吧。

在一个社会洪流下,可能有很多很多人在被冲散,淘汰,但面对这些无可改变的环境,很多人都失去了原本的生活,这也是大家最心碎也最痛心之处。

 2 ) 没有救赎:人性的惊悚

1.惊悚

首先,这部片子给我的最深刻印象是“惊悚”。

我想谈论一下惊悚的定义。或许,是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开始。阿加莎是我最早认真看的侦探小说家,对于已经从小跟比我大好几岁的表哥看过德州电锯杀人狂,翻表哥的《看电影》杂志了解过奇奇怪怪电影的我,我不觉得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有惊悚的元素在。但看完这部电影,我想或许是每个时代人们对惊悚的感受不同。

在阿加莎的时代,大英帝国的余晖仍在,世界仍保持一种古典的秩序,甚至是狄更斯笔下伦敦的贫民窟(社会改良)和福尔摩斯里秘密结社的阴谋(以另一种秩序代替现有秩序),一种希望和秩序是存在的。在这个世界里,基督教的善恶观是普遍的道德原则,蛇的欺骗和该隐的谋杀作为人类起初的两幢罪行,是最大的罪。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克里斯蒂的小说里和剧集里人们看到谋杀为什么会如此震惊:“Murder! It's a murder!",而我们意识不到“谋杀”有什么可怕的。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里惊悚的来源。(同时联想到《英国式谋杀的衰落》,但我没读过。。我好希望自己能达到能写出《论麦克白中的敲门声》的水平。。)

另一种是以推理、感官刺激引发的惊悚。比如无人生还(阿婆作品里惊悚程度比较高的)、八面埋伏。

这部片子是另一种,我不知道怎么定义,说心理的太宽泛了。我称之为大和民族民族性的惊悚。就是那两段:1.三只子去找猫,然后和养猫老头聊天。在看到“找猫”的时候,我凭借我自以为的敏感,我以为这是一个“救赎”的信号,加上和“老人”这个形象的聊天,我以为是再普通不过的“知心姐姐”情节。但没想到在养猫老头祈祷的时候,在三知子问他在祈祷什么,老头说:“祈祷自己看不到明天的世界”。2.“小千,你对炸弹感兴趣吗?”、肚肚钟。我无法具体描述我感受到了什么,是一种空无的、non-hopeless-nor-hopeful的惊悚。

(Btw为什么我看很多短评给我的感觉是他们看的版本删掉了最后的“肚肚钟”?)

2.其次是一些精巧的设计,有一些可能不是有意而为之,可能是剧本在创作过程中自然达到的,但作为观众的我看完整部电影还是觉得很精巧。

比如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的对比。

在三知子刚和炸弹老头聊完,刚好碰到了公园大妈,给她送了一大袋卫生巾。这里或许有男性和女性形象的对立。女性——帮助、体贴,男性——暴力、改变。还有最后小千在公交车站找到三知子时,小千的形象和施暴男形象的对比。

三知子从制作首饰到制造炸弹,首饰和炸弹的转变、对比。

还有一些画面,可能导演在拍摄过程中没有赋予这个造型/动作更深的含义,但这些造型和动作确实让我想到古典雕塑和油画里的人物形象。所以就见仁见智。

圣母玛利亚

3.棱镜

这部片子在情节和对话里自然地反映了很多其他社会议题,并且没有给我突兀的感觉。Social activity,politics,职场性骚扰、女性议题、Covid-19,社会对流浪者的看法。

 3 ) 一场突如其然的郊游

等了很久,《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终于出熟肉资源了。

全球疫情结束,没想到是日本人首先拍出了疫情影响下的弱势群体的生存危机。

知道这部电影,是由于今年2月份它被列入日本#2022年电影旬报十佳电影榜单#第三名,之后有个在日本的华人发的微博:

//share.api.weibo.cn/share/370018815,4865027662153467.html?weibo_id=4865027662153467

电影看完有点失望,完全没有当时第一次听说这件事的时候震撼。

可能是女主角看上去太体面了,哪怕流离失所,和流浪汉为伍,似乎也还是过着有尊严的生活。

甚至她在公园和老年流浪汉们为伍,还玩起了去警察局扔假炸弹的恶作剧。

不了解真实的流浪生活是什么样的,但电影里所展现的,显然不是一个女人穷困潦倒走投无路的黑暗丧意,而是带着郊游感觉的积极感。

所以和悲剧的现实相反,电影女主角最后得到了一个happy ending的结局,也就不让人意外了。

现实当然残酷得多,受害者64岁,年轻时也貌美如花,但一辈子没有好好安排,阴差阳错,最后60多了还是孑然一生,靠打零工过活。

疫情来临的时候理所当然的失业,没有收入,也就没有住所了。

从新闻内容看,她努力做到了体面,不给人添麻烦,但就这样一个连过夜都不愿意去那些能遮风挡雨的24小时营业的地方给人添麻烦的人,最后却无声无息的被一个精神有障碍的人砸死在了公交车站。

很多人会想起2022年在上海电话亭住着的那个女人,我曾经为她写过一篇文章浦东被封第39天,两位神奇女性

当时给她的定义是“一个平和的、内心坦荡的、穷苦但自由的人。”

《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的女主角有点这个意思,现实中的大林三佐子可能也是,只是运气不好,遇到了神经病。

针对这部电影,看到了太多诸如孤独死或者老无所依之类的营造单身焦虑的文章,但我觉得,大家可能都误解导演了。

导演的态度显然还是很积极的,所以女主角失去收入后的流浪生活根本看不到什么狼狈,反而有一种冒险感。

最后那位女店长带来的girls help girls的桥段也是满满的正能量。

相比较这位大林三佐子被害,可能那位男性凶手的心理状态才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社会议题。

毕竟,在公交车过夜的人不会伤害社会。

但手里扛着石头随时准备砸死看不顺眼的人,这种人才是社会不安定分子,需要定点关爱。

 4 ) (含剧透与再创作虚构成分)关于大林女士的结局

  想不清楚在剧团时的我了。二十岁的女孩滥用着廉价的化妆品,在夏季燥热的影棚里坐着。漫着粉色的双颊浸汗,暑气蒸得人身体发软,干涩的眼球分泌着泪水,棕榈叶掌隙中透过来的、琴键一般的阳光淬在脸上。你是如何穿着某处买来的打折衬衣,在那个午后笑得那般灿烂的呢?我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了。   但我还是能猜出一两个理由的。比如,这世界对孩子总是分外柔软。每个新生儿都有资格出现在厚劳省的统计数据里,子供向的童话也总是有着好听的主题曲。在那一年里万种可能还留在你的手中,或许你真的有灿烂笑着的资本。可那些虚无缥缈的存在,究竟是如何失去的呢?   “女士啊,明天起涩谷就要降温了。”   “别理她。那奇怪的女人,一日一日地,天知道在公交站里做些什么。”   两道声音从混沌的初冬夜里穿来,又落回无尽的黑暗里去。我只是听着,我无力反驳。我早已不在意那些话了——大家总是擅长说些莫名其妙的话。如果我只想听些虚浮的赞美与安慰,我自然可以找一间公用电话亭给我的弟弟……   啊。我想起来去摸一摸口袋。八日元。原来早就不能了。   我上一次和他联系,是什么时候呢?似乎是四年前吧,我寄过一封圣诞贺卡,说些照顾身体之类的空话。我不知道说些什么好,所以此后再也没有了。我说不上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连主动联系家人的想法都再没有了。   算了吧,他也五十多岁了。他活在他的幸福里,我没有脸面去打破他宁静的晚年。我总是如是一次次地阻挠自己,可当我如此声嘶力竭地需要着关怀的时刻,阻挡我走向电话亭的只有口袋里的那八日元。那间电话亭的距离怎么能那么远呢?   “哐当!”冰凉的物体砸向后脑,疼痛感都没有,只有一阵酸胀。我听到一句低声的咒骂,但我早就无心去辨认,那是男人还是女人了。   人们其实不总是这么对我的,至少在我来到公交站之前。疫情前在超市里做试吃员的日子没有那么难过,只是薪水太少。我喜欢那些孩子的笑容,我会一日一日地等着他们。吃酸奶、蛋糕、甜瓜时的笑容都不一样,千姿百态的灿烂,会让我想起自己的二十岁。尽管他们总是以天真的面容叫出那声令我无法抗拒的“阿姨”。   在来到公交站之前,我也不是就此放弃了。我无数次打出求助的电话,也会怀着期待的心情等待无数次。像童话里的公主等待着她的王子——我有时这么调侃自己。只是结果总是一致地偏离于故事的结局:电话亭的距离太远了,救济处也是。   所幸的是,在来到公交站之后,我再也不用等了。啊,除了每个深沉的夜晚,连路灯也睡去的时候,我会难以自抑地、出于本能地,等待黎明到来。黎明与人不同,黎明总会到来的。带着我爱着的初生的阳光,在每一个足以用来纪日的早晨,温和地灿烂着。   “咣咚!”又是冷冰冰的,这次终于有痛感了。   我的躯干脱力滑落、年老的身体半跪在石砖之上。像剧团里的搞笑役摆着滑稽的姿势。我听见耳旁的忙音,世界在嘲笑我,污蔑与咒骂……   我的后脑汩汩流血,冷冰冰的夜风飞掠此处。   我汩汩流血、汩汩流血,二十岁的我汩汩流血。那个夏季的燥热呼唤起无边的烈火,烧去孩子一般天真的面容,那张涂满了廉价化妆品的脸。   我被烧伤。   我汩汩流血、汩汩流血、汩汩流血……   终于我连黎明也不再等了,它们离我太远。

 5 ) 她就是刺杀安倍的那个人

这个电影是部电影,这并不是一句废话。

它而不是纪录片,也没有在片头片尾写上“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所以它不仅仅是想把真实故事原型叙述一遍,它想更进一步地引人思考和表达。

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失败者”不安于露宿公交车站的流浪生活,而偏执地把糟糕的境遇归罪于其他人,而去制作炸弹以泄愤。那会怎样?

现实中我们见到了一例,即山上彻也刺杀安倍晋三。可参考网友分享的肛编的故事: 山上徹也,堪称“完美复仇者”,把道德高地上的笋都拔光了 - 知乎 (zhihu.com)

因此,与众多影评不同,我认为电影并没有描绘虚假的希望,而是更深的绝望。

女二为主角争取到的30万日元辞退补偿,如果不是杯水车薪,那也来得有些迟了:片尾时主角的精神状态堪忧,念叨着“炸弹”,正常的人生已经离她远去,接下来她可能也会像山上彻也一样,去执行私刑,这个电影中唯一可能的受害者,是私吞辞退补偿的经理。

那个混蛋经理,自然是贪污性骚扰道德败坏的恶人,但没有人应该被执行私刑。

当然,更没有人应该露宿在公交车站,即使她婚姻失败、遭遇自然灾害。

真实世界是,主角这样的“失败者”,被混蛋经理那样的恶人们逼到绝境后,采取了疯狂的手段。除了最知名的牺牲者安倍晋三以外,还有很多。

比如,幼儿园门口为何要有保安持器械站岗?

 6 ) 疫情大环境下,个人的处境。

大题材很好。但是编剧就差劲了。有的桥段没有生活,也没有调研,就自己想当然的闭门造车。功力浅,所以整个浮于表面。没有多角度剖析,没有层次感,人物相对简单化。

可能是投资人相对有点钱的大学毕业设计吧。

居然要凑140字。居然要凑140字。居然要凑140字。居然要凑140字。居然要凑140字。居然要凑140字。

 短评

把底层阶级的问题归咎于性别意味着放弃了唯一能团结大多数取得胜利的渺茫希望的武器。

5分钟前
  • 苏辛SX
  • 还行

在微博看完这个故事,自己的推上关注的影院就发了上映的消息。这并非纪录片,所以角色的设定和故事的脉络和现实有不同。改编并没有消费这个悲剧。电影里,女性贫困、格差、歧视、“家里蹲”、社会达尔文、无家可归者,这些现实不再被满东京的奥运会标识掩饰,它们落在了一个努力活着的女性身上,她的归处变成了公交车站前的椅子。电影最后留了一枚炸弹。借它的“爆炸”给了剧中人另一个结局。这时候的剧中人已经不是她了,是她之后仍然活着的我们。发生、创作、拍摄、上映都是在那段特殊时期,这样的速度,是在追着这个信息时代的忘性。不要忘记她,不要忘记我们自己。

7分钟前
  • 雨音🌧️
  • 推荐

电影零分。甚至不如nhk点到即止的半小时纪录片。旬报第三的嘉奖,只能理解为致献给过去三年因新冠,更因这个社会而贫困、孤独、痛苦、无以为家,甚至跟事件原型大林美佐子一样被杀害的普通人的一束花。导演高桥伴明的工作,就如花店店员:他负责包好这束花,但包装纸毫不郑重,裹得松松垮垮,甚至忘了放卡片进去。拍法粗劣到很难相信是电影,但对电影语言的放弃却并没有换来现实感,人物一例扁平,不少段落表演痕迹过重。而高桥伴明也根本没有心思深挖主角何以陷入困境,只是简单又暧昧地把东京奥运、安倍和菅义伟的讲话、老年街友对泡沫经济破灭前的追忆的符号堆砌进来,甚至不负责任地虚构造炸弹的戏剧情节。她本来的生活,则自作聪明地用女性互助来替换,这也直接改写了现实结局。可惜建立在低质叙事之上的美好,毫不可信而只觉可悲。

9分钟前
  • 奥兰少
  • 较差

2023.0301电影很短但想讲的东西很多,疫情期间底层人生存的艰难、女性职场性骚扰…对比原型事件,没想电影的结局是好的,创造出女二这样有温度的角色,也弱化了一些悲凉感。不想计较是什么审核的原因,人那边也不存在这个问题。纵然改编理想化了,但更改了结局可能是寄托一种希望吧!电影有时本身就是美化现实的工具。人总爱在一件事情发生后各种哀叹惋惜,但其实很多悲剧之前某一瞬间如果可以给予一些关注与帮助可能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不要总是“她死后,人们才开始爱她”。

10分钟前
  • 萌发奇想
  • 还行

忽然想起了狗头萝莉,她没有伤害任何一个人,只是以自我的认知去生活着,很多人高高在上的自顾自的说着些话,但,在人间有时候是没有选择权的。

14分钟前
  • 且惊蛰
  • 推荐

旬报No.3。整体来说不咸不淡,乱杂杂的,故事讲得不是太好。前半部分很一般,没什么想象力的叙述,尤其是经理这个角色非常败笔。后半部分还行,很敢嘴的老头子就像是长谷川和彦的《盗日者》里老掉的样子,炸弹变成了闹铃,真让人心碎得感慨啊。另外很羡慕日本的电影环境,能这么轻松的嘴zz,还能评上个旬报十佳。

15分钟前
  • 笑忘書
  • 还行

1.5,莫名其妙。把真实事件大幅简化成了疫情环境下不幸个体的不幸遭遇,而导演最终在流浪汉的台词中,表达的其实是对于高速发展之后空虚感的不满,将大林三佐子的遭遇作为自己政治泄愤的工具,毫无真诚可言。

16分钟前
  • 鬼腳七
  • 较差

真实事件太令人痛心,改编不要用虚假希望打发了观众啊

17分钟前
  • SundanceKid🌈
  • 还行

导演没什么才华,用了最直白且想塞入最多东西的方式讲故事,既然女主已经跟流浪汉们打成一片,那就根本无需再去睡车站,这种基本逻辑都没办法理顺的创作,不知道是怎么能出作品的。

21分钟前
  • 暗地妖娆
  • 还行

被原型故事吸引来看的,然而电影并没怎么触动到我。不喜欢电影的改编,女二这个角色的安排多少有点太童话故事了。

26分钟前
  • 千人为禾
  • 还行

改编自新冠疫情期间发生的真实事件,片中展现了不少社会问题(性别歧视、年龄歧视、职场骚扰、信贷风险等),但整体上显得四平八稳却心余力绌(被纪录片吊打)。结尾的桥段如同“卖火柴的小女孩”最终遇到了石油国的小王子是个什么鬼?苦难就是苦难,它不值得被歌颂,把底层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当做励志故事心灵鸡汤强行灌输给底层人民就是一种罪恶,形同圣母附体雷劈八方扑街一片圣母无恙。“和其他地方相比,这里是最明亮的地方,有人流,也有汽车经过。因为是车站,它一直都有灯亮着。大概只有这里,能让她稍微有还活着的感觉吧。”然而在那一晚,她没能在公交车站等来“黎明”。“她就是我。”同时期国内发生也了不少“世界奇妙物语”,譬如与本作最相似的就是在沪上蜗居电话亭的外地阿姨的故事......天地不仁,万物刍狗。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8分钟前
  • 夏季的天空
  • 还行

独身者,似乎确实要多交几个朋友。

30分钟前
  • 桥下雪
  • 还行

“她就是我”

31分钟前
  • 鲁伯禽
  • 力荐

看完的直观感受,前面是当下社会的纪实素描,后三分之一是学生运动那一代人长久以来一直想寄给政府的“炸弹”(顺手点进导演简介,还真是那一代人)。电影的改编又想写大龄女性非正式员工在新冠期间的困境,又想对忽视边缘人群的政府开炮,再加上相较于残酷现实给了个非常梦幻的童话式结尾,所以就算走字幕时呈现了大楼爆炸的画面,也很难带来释放或者沉痛的心情。虽然不知道日本人怎么想,但看到安倍晋三和菅义伟确实有点恍如隔世的感觉,只是不管内阁怎么换,这种社会问题都像是无解的难题。其实都是潜在的问题,新冠像是催化剂,加速着将人逼到极限,有的人因巨变被迫永远留在夜晚的公交车站。有一点说来惭愧,之前看新闻时完全没想到过流浪女性还要负担卫生巾的事。另外plan75里也有菲律宾打工人,看来超高龄社会移工问题也不容忽视了。

32分钟前
  • momo
  • 还行

能关注这些人,这些人真的很到位了,但是你不要拍成这样的流水账啊

36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较差

必须依赖日本电影来拯救我对新冠的失忆,这件事本身何其讽刺。正如上野昂志指出的,把肮脏的剩菜剩饭倾倒干净这种清洁的常识性伦理正是社会野蛮的病理。指出最底层的劳动阶级正是任人处置的垃圾这一点并不难,但是从清理街道到清理人口的过于自然的过渡还是令人触目惊心;当新冠来临时,文明开化社会破了洞的底就赤裸裸地暴露在我们面前,穿着整洁衣装端坐在办公楼里的人若不是没心没肺,若还有一丝羞耻之心就会被刺痛到流泪吧。不戴口罩的菲律宾大妈看不懂文字,面对让她在文件上签字的好心的店长,用手摘下她的口罩让她再发一遍誓,对“未开化”的她来说戴口罩正是把自己=病菌阻隔在外的行为,看到这里我们只能泪流不止。

40分钟前
  • 三条分部
  • 还行

看的是记录篇。为什么一个人要这么坚强?太心疼大林小姐了,明明有可以依靠的弟弟和妈妈,却选择自己一个人流浪,把所以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包括社会的。就像节目名字human cossroads一样,你的现况是很多选择组成的,你走的每个十字路都是大家都可能走的,不是对错,是几率,今天是大林小姐,明天就是你我他,所以不要这么坚强了,大胆放心依靠自己的朋友、家人、爱人吧 拜托

43分钟前
  • Alliask
  • 力荐

不要歌颂苦难

48分钟前
  • Orchideous
  • 还行

跟事件本身相比差太多了

50分钟前
  • 艾晨
  • 还行

把疫情时代下的个体命运拍得清汤寡水,人物塑造也比较扁平,尤其三浦贵大饰演的角色像是卡通片里的反派,片子整个质感有点像日剧SP,光明的结尾完全没必要,观众不需要这种刻意的希望,还削减了现实的残酷。

54分钟前
  • 超cute侠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