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2015)

HD中字版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罗伯特·雷德福,伊丽莎白·莫斯,托弗·戈瑞斯,丹尼斯·奎德,布鲁斯·格林伍德,大卫·莱昂斯,约翰·本杰明·西基,瑞切尔·布莱克,斯蒂夫·巴什托尼,尼古拉斯·霍普,马丁·萨克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真相(2015) 剧照 NO.1真相(2015) 剧照 NO.2真相(2015) 剧照 NO.3真相(2015) 剧照 NO.4真相(2015) 剧照 NO.5真相(2015) 剧照 NO.6真相(2015) 剧照 NO.13真相(2015) 剧照 NO.14真相(2015) 剧照 NO.15真相(2015) 剧照 NO.16真相(2015) 剧照 NO.17真相(2015) 剧照 NO.18真相(2015) 剧照 NO.19真相(2015)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洗脑或courage——Truth

这种伟大的电影,当然,它不是水门事件,或许已经谈不上伟大,但还是很洗脑,很多时候,我总是发现某些美帝的片子就是赤裸裸地针对我们这里的社会现象的洗脑,比如发布未经证实的文件,立刻招来网络口水的质疑,这样的桥段,天天都在发生,影片呈现了专业和非专业,还有专业在非专业铺天盖地的质疑中要保持怎样的操守。比如体制的压力下,一帮人统统下岗,却一个个满满的courage,是对真相的热爱或者说是信仰生出来的勇气,好像是雾霾天里吸了一口纯氧。凯特布兰切特演出了干练强势,更衬托得对雷德福的柔情和童年创伤令人唏嘘,雷德福的气场更不必说了,出场时的垂垂老态到结尾时已经一扫而空,和布兰切特喝酒电话那一场戏结尾那个俯身撑在阳台上的镜头充满深沉的力度,想想水门事件到现在快半个世纪了,他还在!

 2 ) 真相:还是假象?!

       真相,truth!多么令人热血沸腾的一个词。所有的新闻工作者不就是为了真相而工作吗。我想所有从事新闻的人在接受职业教育的第一堂课应该就是要无论如何找到真相吧。但是大千世界,利益驱使的社会,真相就算是找到了,你确定你看到听到的就是真相吗,too young,too simple! 现在的社会机制里面,所有的真相大部分被掩埋,你看到的不过吃处理过的真相,也有可能是你认为的真相。
       我们要的是事实!真是别再瞎扯淡了,真相已如西风飘,对于所有的社会问题,所有的过去和历史,我们要的是事实和经过,而不是某些人口中真相,谁要是再更我说真相是这样的或那样的,我是真想一口浓痰啐到他的脸上。
       Mary Mapes一个人无力抵抗那么多男人的群攻,这更是来自于她无力抵抗她父亲的虐待。和Rather的深厚情谊无法言表,对于事实的挖掘不遗余力,但是面对布什总统的强大后盾团,弱女子怎能经受得起轮番的质问呢。Rather虽有对于职业精神的高度守护,但是面对那么多的忠实观众,以及对于Mary Mapes的信任,他就像一个已无力再战的老将,缓缓落下大幕。
       当所有人都在追寻真相的时候,一个完整的事实,又是何其的珍贵啊!

 3 ) Mary Mapes真的客观吗?

整整大半年,凯特女王《卡罗尔》的强势表现导致这部《真相》鲜有人问津,虽说女王+罗伯特雷德福的演员阵容给演技上了双保险,然而一部电影并不是只要主演够强悍就ok,跟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同题材电影《聚焦》相比,合理性、紧凑性和节奏感还是差了一些。《聚焦》并没有绝对的主角,是一部群像电影,影片朴实低调不炫技,但是那种暗涌的力量还是让人随时想为新闻事业献身。而《真相》凯特是绝对主角,塑造的Mary正是本片改编原著的作者,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Mary的观点是否客观?因为本片一直在表达它(她)的“客观”,整个观影过程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而在我看来CBS简直狗咬狗一嘴毛。节奏方面,前二十分钟有点浮,而后渐入佳境。演技方面,前二十分钟也是浮,除了凯特其他人也没有太多发挥的余地,而后巡视组对质戏的慌张、坚强、隐忍、爆发演技好到爆炸,跟丹的几次情绪变化,如父女般的情感流露极为自然,凯特的嘴角和发丝都是戏。两片导演都身兼编剧、导演二职,聚焦为原创剧本,真相为改编剧本且导演首执导筒,高下可见。

 4 ) 失控的凯特

本片因新闻报道的职业设定而不可避免的陷入话唠。但在台词滔滔之中,有两场戏由于其变奏的感觉相当明显而让你不得不注意到。

一场戏发生在影片结尾。女主听证会上慷慨陈词让对方主力哑口无言之后,突然有位老者开口发问,神色慈祥,语气平缓。“你是否曾经想过有一种可能,哪怕只是可能,你口中的那些显赫家族二代中一些人,靠自己的实力才效力国民卫队?”凯特沉默片刻,坦诚摇头,“没有!” ……这在聊什么?偏见!一种也许针对本案并不明显,但的确深埋在女主潜意识之中,与新闻职业准则向背的东西。

可只是一个偏见的问题吗?让我们再回到影片中段。女主在会议室与CBS老板爆发激烈争吵。她对共和党抓着字体不放而忽视内容本身的反击方式颇为不满,而老板也对她未作求证就仓促播出颇为不满。女主辩解说那不是重点。于是老板追问,什么是重点?此刻,女主突然激动起来,大声喊道,

“他们不能只靠提那些该死的问题来打击我们!”……

这场戏与其说是一次媒体关门会议的情景展示,到不如说更像是专门演给观众的性格剖析。特别是女主情绪失控脱口而出后持续数秒的鸦雀无声,镜头扫过老板与女主管略显震惊的表情(老实说,有点假。但含义指向很明确!)……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反讽效果——女主在竭力追逐真相的过程中已不自觉地变成原本要去批判的那种人!

因为稍早前,雷德福曾在飞机上告诫同业后辈,“一旦你停止了提问,美国人民就输了。”此时此刻,凯特竟然对有人提问表示强烈愤慨?……怪哉!只许你质疑别人,不许别人质疑你?媒体监督政府,责无旁贷。可谁又来监督媒体?

其实,以唇枪舌战激烈争论中突然情绪失控下意识咆哮出真相或秘密从而让自己满盘皆输,也算是一种好莱坞叙事俗套。回想一哈叛舰凯恩中的鲍嘉船长,义海雄风中的尼科尔森将军,无不是最后关头折在了这个要命气口上。但不同的是,这两部作品中被赋予此叙事手法的角色,均非常清晰地定位于主题所要挞伐的对象(即使存在不同程度的同情与宽容),而且都是男性职场高官。换做本片,照理适用对象应是小布什总统,或至少也该是某个全权代表。然后,此公在某重大场合与女主唇枪舌剑之中突然情绪失控一声咆哮,全场瞬间肃静……

可实际情形却刚好相反,“突露峥嵘”的竟然是凯特布兰切特!于是,影片因这两场惹人注目的“片刻沉默”而陷入主题争议:莫非又是一款“黑媒产品”不成?以影片上映后的美国媒体,特别是CBS业者的激烈反应来看,确乎如此。但个人却有不同看法。

首先从逻辑上讲,好莱坞不会闲得没事翻个史实旧账出来,只为把当事双方都狠黑一遍才觉痛快。再则从叙事上说,影片在揭示凯特职业性格缺陷的同时,其对手被定位的更加不堪:总统的兵役丑闻;反击时避重就轻,揪住字体不放;听证会逼问政治倾向……只是,这些不堪大部分时段都居于画外,真人本尊只在结尾才出镜交锋,而且形象风格上也未被刻意丑化(主审还超帅),因此而与凯特这条主线揭示形成了一种立场褒贬上的均势。换言之,导演更希望让“丑闻”作为一种外部压力呈现在背景中,而避免主题失焦!

那么,这主题到底是什么呢?对此,福尔摩斯早有开示:如果一部影片之中所有你期望的点都黯淡无光,那么剩下的那唯一的点,哪怕再不起眼,也一定是真正的光明所在!本片中的这个点,正是——凯特的丈夫和儿子。

事业不顺,缺陷暴露;上司冷漠,背后拆台;对手强大,无法撼动;亲生父亲也突然蹦出来捅刀!……职场危机,环境险恶,女主最终发现,唯有自己的小家始终可以信赖,值得依靠!

就连收官台词也出来点题。“老公,想去散步吗?”


 5 ) 真相只有一个

美国总统竞选迫在眉睫,新闻栏目制片人玛丽了解到竞选连任总统的布什履历存在严重问题,由此展开调查和报道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很少看新闻题材类的电影,最近看的一部好像还是很久以前由《西雅图不眠夜》的女主主演的,剧中饰演一位为了追查真相和变态杀手斗智斗勇的女记者,具体电影名字早已忘记,只记得女主的执着和杀手的变态。

真相这部电影看得很纠结。女主演技真的很赞,我很佩服女主玛丽对待新闻的热情和自我坚持,热爱这种情绪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但却又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玛丽太过坚持自我,才会葬送掉自己和整个团队的前程。她固执地认为人们的焦点出现了偏差,人们更应该关注事件本身,这没错,可她却忽略了求证原本就是事件的一部分,所以和事件本身同样重要。作为制片团队和记者,不能受到事件影响力大小的诱惑,而忘了核实所谓的真相,或者忽略原本显而易见的问题。消息的第一手传达固然重要,消息的准确性却更为重要。这才是新闻的根本所在,准确。

当一位审查官问玛丽,假如有一位身世显赫的官二代却是完全靠自己的实力进的飞行队,难道没有一点可能吗?玛丽沉默了很久,我想她应该意识到自己输在哪里了。将强烈的个人意识和主观色彩带到工作中,是所有职业都忌讳的,更何况是新闻。哪怕还有万分之一未能得到认证,都不能被播报。这应该是每个新闻人的职业操守才对。

看到玛丽她们调侃自己的第一手新闻刚播出时就有其他电视台播报她们电视台播报了一手新闻这件事,想起了刘同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里写自己做娱记时的变化过程,一开始总是第一个到达会场,准备问题,希望拿到和别人不一样的信息,后来发现即使自己不去也会有同行认真记录,所以只要借笔记就好,最后发现连笔记都不用借,因为同行一定会做出这期节目,而你只需收集她们的节目,重新编辑一下即可。这样的变化让我有种莫名的无奈。

看着国内常常有轰动一时吸人眼球的“热点新闻”,过后却总会出现澄清前面是假新闻的报道出现,真的有种无力感。没有实证就没有发言权,那么这些铺天盖地的报道和热点又是怎么出现的呢?真的只是信息发布的门坎太低了吗?

记不清是龙应台还是谁说过,很多作家在用词造句方面越来越随意,有时甚至是相反意义的词语被用在了对立的语境中,这种状况的出现归根究底是不求甚解和不负责任的表现。自那以后,再遇上对含义模棱两可的字词,总会先去查证,我害怕成为那个不负责任,误导他人的人。

 6 ) 真相和现实

好在结局就是现实结局,没有反转,这才是生活。

很难讲Mary在做这条新闻时没有立场,至少我能看到她是倾向于寻找小布什逃避服兵役的证据的,当然了,可以说这是想要挖大料的心态,也可以说是人在行动时总需要从一个立场开始,不然总是摇摆不定。哪怕在法律行业,我们分析刑事案件,也是目光在大小前提上来回流转。

只是别忘了,还需要这份流转,和对自我立场的辩驳。

我认为Mary不论与将军的电话沟通还是在与鉴定专家的对话,她都是想要证实的,可是真理应当是可证伪的。

但仍然应肯定这部影片映射出来的真相背后的故事的意义。Mary的被利用,企业的政治立场和利益相关,哪怕被调查组判断“没有政治偏见”但仍然被解雇,还有上校接受采访时一句弹幕里说的“说好的保护并没有 说好的真相也没有”。

我们到底能看到多少真相,我们好像都只维护自己的利益。

“我们新闻的本意是布什是否服完了兵役,没人想谈这一点,他们想谈论字体,伪造和阴谋论,因为现在的人如果不喜欢一个故事,他们就会这么做,他们指指点点,大声尖叫,他们质疑你的政治倾向,你的客观性,还有基本人格,他们希望真相会消失在混乱中,最终结束时,他们叫的那么大声,我们都想不起来最初的问题是什么。”

真相好难。这些接受采访的人,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动机和立场去诉说,他们的话语又是否客观。就好比,如果我不了解Mary与父亲的关系,我听到她父亲这番话,大概率会对Mary作出错误判断,可那是开了上帝视角。倘若我只是第三方,即使我知道Mary与父亲的过节,我也不能确定我是选择相信还是不相信他父亲说的话。

这就让律师那句I believe you显得有分量极了。律师最开始也是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的。我只能说,我需要与你接触,与你共事,知道你的为人,知道你的处事方式,我才好选择相信or not。

可现实中大家都是第三方,大家看到报道,如果报道中的物证都出了问题,就很难让人去信任这个结论,甚至去怀疑这是不是一个阴谋,尤其在对方总是想要证实的态度之下,当然能够理解当有人反驳自己时,首要想做的就是证明自己是对的。辩证来辩证去,自己都没法站稳脚跟。

承认证据不足,调查不够的地方,承认调查出来的事实和疑点是什么样,剩下的交给观众判断。

可是,观众,却又不是总是可值得托付的。

但是,“停止提问的话,美国人就失败了”,“但我们要的是真相,我们就是干这个的,应该豁出去,寻找真相 ,并且承担随之而来的后果”,可是到现在,有多少媒体做到了呢,“很快我们就不会播自己的故事了,因为那样太贵了 我们只会付钱给别人去做,然后在节目中读他们的东西”。

影片还让我感受到另外一点,信念。这两年来,我大方向上是把法律当成职业,只是偶尔的会想起自己曾经想要做个跨国的法律援助工作者,媒体人也许坚持的是真相,那我们法律人呢,也许是正义吧。

也是在这段时间因为一些事导致自己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工作的意义,后来与踏实的朋友进行的踏实的且有点存在主义的对话,虽然仍然没有找到答案,但不会因为意义这样的问题苦恼了,想踏实做好手上的事就好。

可是今天看到这部片子,好像我们还是需要一些远方一点的,大的,看上去还有些缥缈的信念一样的东西放在心里,它不一定是生活的支撑,但可以是平常生活中的一点英雄梦想,和一点光亮,那是能让自己眼睛里迸发星光的东西,让自己更有生命力的东西。

 短评

不能不想起“Up Close & Personal-1996”,女主换了人,男女主的关系也从情人变成“父女”,最感动的一刻应该是Mary Mapes在电话里把Dan说成了Dad吧。

3分钟前
  • vivi
  • 还行

其实影片的节奏还行,但有些地方台煽台电视剧了,编导也是非常地以凯特女王饰演的Mary Mapes为主导,反倒缺乏客观性,让观者被动地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不过说到表演,凯特女王这次可以打9分。

8分钟前
  • TheAnglesWept
  • 还行

針對這種爭議的近年事件。我覺得他的傾向太明顯。對於新聞題材來說,不夠客觀呈現全貌。像是已有定見以此聲援。這只能說是Mary Mapes視角,但片名直接下Truth不太好吧。Cate Blanchett再次展現高水準表演,演活了這個尖銳強悍,甚至有些躁進的新聞製作人

11分钟前
  • 裘笛
  • 还行

没想到看这么严肃题材的片子会看到情绪失控彻夜难眠。这和过往的经历有关。一个热爱自己职业并把职业道德当做行为准则的人容易做出常人难以逾越的成绩;但是一群无所事事的平庸之辈几句批评的话就可以让一切光华散尽。任何行业都是相通的。演技完爆蓝色茉莉,故事完爆聚焦

12分钟前
  • 麦田
  • 力荐

導演和劇本都不理想。非要搞出點光環和大意義。

17分钟前
  • sean cheung
  • 还行

“这条新闻的本意是Bush有没有服完兵役,没人想讨论这一点,大家只想讨论字体、伪造和阴谋论,因为现在的人不喜欢这条新闻,就会钻这些事,大家只会指责和怒骂,质疑你的政治色彩、客观性,还质疑你的基本人性,然后希望真相在角力中遗失。事情终于平息后,大家的叫嚣怒骂吵到我们根本不记得当初的重点。”

19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个人感觉,题材其实比《聚焦》更刺激。缺点是稍显凌乱,故事的主观性太强,最后的主旋律镜头加音乐让人有点不舒服。但是女王的表演我真心觉得胜过《卡罗尔》,所有的坚持困惑委屈无奈挣扎都表现得完美。PS:女王的衣服都好好看啊。

22分钟前
  • 烟视媚行
  • 推荐

真实性,新闻理论课上曾花了6个课时来谈论这三个字,现在才慢慢体会到老师的用意。新闻业的光晕、脆弱和深陷泥沼,在寻求事实路上的“被猎杀”,算是典型一例。不过想到自己所处不过是被喂养、被宰杀的国内新闻界,好像大笑三声再一声叹息。

26分钟前
  • cnniuge
  • 推荐

60分钟是如何被坑了的,新闻业者的噩梦,看得心焦。觉得调查委员会对她的指责没有错,肯定是先入为主地讨厌小布什啊但话说回来,对一个自己不care的对象又何来调查热情?所以实证一定要谨慎

28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FEA

33分钟前
  • Ying
  • 推荐

"This is what our business has become reporting on reporting." Soon would be movies on movies...

34分钟前
  • Mirec
  • 推荐

纯电影角度比聚焦更好,居然这么少人看过。。。fucking system

37分钟前
  • 谁人谁鬼
  • 力荐

报出假新闻应不应该承担责任?追求真相首先就应当承认错误而不是给自己洗白,立场错得太离谱。真正震到我的是布兰切特:以为“卡罗尔”已经是女王今年最好的发挥了,结果“真相”让我看到了什么是一步登天的演技!剧本好一点绝对横扫啊……

4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所有的漏洞在于剧本本身太站在一个主观的立场。如果这一点没有问题,整体来看,完全能秒杀《聚焦》。已经给魔王跪下了。

47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3.5 其实一直觉得从上帝视角看这样的故事是一种很有趣的体验。故事本身就很有戏剧张力,配上Cate卖力又精湛的表演颇具看点,可惜叙事略中规中矩,缺少亮点。又是一个探讨新闻业与政治的题材,想必或许未来也能成为不少课堂的谈资。

48分钟前
  • 逢澶Ty
  • 推荐

《真相》可以和《聚焦》配合观看,后者质疑的是宗教的象征,前者直接质疑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人性之恶。没有人关心什么是真相了,出了事全世界都是一个反应,找人背黑锅,你我没有这么做过吗?而真相永远是胜者在书写的历史。

52分钟前
  • 七姐Claudia
  • 力荐

大魔王演技真是逆天。关于新闻理想,到最后,没有人关心what the point was.

54分钟前
  • zykmilan
  • 推荐

表演和背台词功力炸裂。就是内啥,凯特女王有点丢掉自己风格变成…… 艾玛·汤普森了?

56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推荐

1,我觉得魔王应该凭借此片入围女主阿,我觉得比卡罗尔表演的更深层到位阿。2,我觉得电影比聚焦好看。

60分钟前
  • Stboo
  • 力荐

都拿它跟聚焦比。除了新闻业题材外,其实没太多可比性。本片要强调的根本不是真相,而是追逐真相背后的各种影响源。历史是人书写的,同样,真相也是人书写的。是人就有意识,是意识就会影响书写。读书时老师说,你把镜头对准谁,本身就是主观的。所以,没有记录,只有讲述。同样,没有真相,只有文本。

1小时前
  • 胖三儿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