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色城市

HD中字版

主演:艾德蒙·奥布莱恩,伊冯娜·德·卡洛,理查德·阿伦,巴里·菲茨杰拉德,格拉黛丝·乔治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5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银色城市 剧照 NO.1

 长篇影评

 短评

明白资料馆把《里斯本的故事》和这部一起放的用意 所以给的分会比平均分高 其实他探讨的就是影像和音乐的关系 电影是视听语言的艺术 声音作为很重要的部分 而剧情内容代表着导演对日常生活或者电影的思考

8分钟前
  • DryHairHeather
  • 推荐

深得《帝国大厦》真传 此片应该叫“慕尼黑主干街道治安及交通监控摄像头的日常” 要不是配乐的间歇性出现和转场镜头 险些忘了这是一部电影 一颗星给电视机里的滚石

10分钟前
  • 电子眼泪
  • 较差

如果不冠以文德斯之名,这条像PPT似的静态长镜头剪辑会被打几分?固然从摄影的角度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但毫无内容的街头静景以及MV画面在31分钟的时长里沉闷的让人如坐针毡。

13分钟前
  • 洛梦蝶
  • 较差

这是文德斯版《家在兰若寺》吗?倒真像趴在窗口看风景。在《里斯本的故事》之后放映,尽管前者是胶片版,倒是这一部2015年数字修复后(挂歌德学院片头)的更有胶片感。不就是16mm拍摄素材的堆积么。偶尔出现的音乐声也是呲呲啦啦。在阅读理解般看完豆瓣一大堆英文后,略明白了些。资料馆1号厅

14分钟前
  • 西瓜大侠女
  • 较差

6.5。人眼觀察視點的擬像。

19分钟前
  • Orpheus+
  • 还行

20分钟前
  • παρατηρ
  • 较差

#资料馆留影#更像是学生习作,照片+固定的镜头拍摄,林林总总都是68年慕尼黑的城市街景,说主题还不如说没有主题,非常随意。但是wenders的摄影角度还是很赞的。

24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文德斯还拍过这么偏向结构电影的片子,虽然看简介时候觉得莫非班宁后来那种片子文德斯早拍过了吗,但结果一看其实完全不一样

29分钟前
  • qw0aszx
  • 还行

基本都是些静态长镜头,不过某些静止画面上浪费的时间也太长了吧。P.S.电视上放的The Rolling Stones,不过没声音啊。

32分钟前
  • stknight
  • 还行

并不知道在干嘛,抓紧补了一觉。

33分钟前
  • 一一
  • 还行

什么鬼 #2

34分钟前
  • 核蛋Klakt
  • 还行

A.L.Rees讲过avant-garde对文德斯的直接影响是视觉空间逐渐替代了情节。理论靠不靠谱放一边,但这部绝对是这种转变最好的印证。

38分钟前
  • Trillian
  • 还行

我发现自己年龄越大越喜欢看这种类型的片子了…

40分钟前
  • CHENC
  • 力荐

强调配乐对运动状态的心理空间操纵,偏结构主义的配比,机械化的关联有助于本能的冥想,赋予更多的内涵。~~~其实看到中间静态飞机图片那里睡着了,醒了接着重看又睡着了,可能是早起太困,最后零零散散的勉强看完~~~

45分钟前
  • 无状态
  • 推荐

PPT×活动图片展示会,假如你是一颗城市监控录像头。电视里的米克·贾格尔终于提神,验证:观者的注意力大多数情况下会被人脸吸引。(译名的“重访”为什么?)

49分钟前
  • 穿山
  • 较差

我猜测,资料馆播完《里斯本的故事》播《银色城市(慕尼黑)》,是为了让我们感受了电影配音的重要性后, 再刷一遍听觉的存在感吗?………

50分钟前
  • 齐晓
  • 还行

不知为何在影院中看这类电影(《五》《24帧》)总是能给予我更多的灵感与启发,当银幕上美丽的影像画面与动人的音乐逐渐成为“静态”的背景版,营造出一种迷人氛围的时候,人很容易神游天外,借着这种环境在脑内营造出另一个世界,而这种在影院漆黑中以供冥思的氛围所提供的沉浸感绝非其他场域所能比拟。

52分钟前
  • 推荐

想起一个笑话:因为上课的时候不能带耳机,于是全程静音看完了一期《我是歌手》。

56分钟前
  • ChrisKirk
  • 还行

对“大师”这样的推崇就有点过份了吧

59分钟前
  • va bene🪴
  • 较差

里斯本的故事里自我揶揄得好:“你这个九十年代的维尔托夫,坐在垃圾车里的傻瓜,快出来完成你的电影。”鹅鹅(又为豆瓣做慈善传了海报

1小时前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