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使2020

HD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瑞秋·布罗斯纳安,梅拉布·尼尼泽,玛丽亚·米罗诺娃,安东·莱瑟,安格斯·瑞特,大卫·巴克·琼斯,米尔斯·理查森,杰西·巴克利,基里尔·彼洛高夫,Yuri Klimov ,马里安·洛伦西克,艾丽丝·奥尔尤因,乔纳森·哈登,伊莲娜·艾尔米纳斯,阿勒斯·比利克,安德烈·库尔加诺夫,奥德·马利,贝恩·科拉科,迪诺·布加迪,Emma Penzina,Fred Haig,Charles Walters,James Schofield,Keir Hills,Vladimir Chuprikov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信使2020 剧照 NO.1信使2020 剧照 NO.2信使2020 剧照 NO.3信使2020 剧照 NO.4信使2020 剧照 NO.5信使2020 剧照 NO.6信使2020 剧照 NO.13信使2020 剧照 NO.14信使2020 剧照 NO.15信使2020 剧照 NO.16信使2020 剧照 NO.17信使2020 剧照 NO.18信使2020 剧照 NO.19信使2020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很神奇的感觉

如题,以我的立场和匮乏的历史知识外国文化知识,来看这个电影是一个很神奇的感觉

标签里有惊悚,我感觉顶多算个谍战吧,还是那种,叙事风格很另类的谍战(直白一点就是我觉得有些地方交代的不太清楚有点懵)(当然也可能是有一些他们觉得不需提醒的我不知道的内容在),我在大概一半的时候就在想结局,男主是死是活,中间的紧张状态铺垫不太够,后半段才开始比较紧张。对故事的真实与否和意识形态不做评价,只能说,电影还可以,以单个人物来(试图)解释一段历史,还可以。(虽然……最后二位男主的握手和男主的激动有感动到我)

又一次被本尼的演技惊艳到,看上映时间是20年,应该是在犬之力之前吧。在飞机上意识到情况不对之后的表情和眼神,大特写镜头下格外考验演技,我真实地读出来了他的不安慌乱试图震惊甚至一些“终究还是什么不对的事情发生了”的释然。还有监狱里几个月后因病的暴瘦,我的天,真真切切地被吓到,脸完全凹进去,手腕之细,骨头分明。还有最后宛如重生的沐浴。还有回到家后的那段。还有在监狱和妻子相见那段。哇,怎么说呢,时至今日,我永远可以相信本尼。看有朋友说发现本尼也在制作人staff中,好像他现在有自己的公司,估计有参与吧。

电影看完了,我要去查查古巴导弹危机的历史了,我想

(看到后半段关于要不要救人啊啥的的,还以为会有关于人性和人际的讨论,没想到很直白简单。)

 2 ) 文化入侵的悲哀

看了些许评论 感觉很多人 我意思真的是很多人 真的可能把电影当成真实的历史, 就像金庸武侠对当年那群乳臭未干小朋友的洗脑一样。

诚然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但希望 那真实的历史事件 人物 不要被淹没在虚拟的 篡改的 信息把控中的历史长河里。

本片卷福的演技确实没的说 电影的节奏感 音乐 构图也相当漂亮 除了剧情让人看了无法下咽 真是可圈可点, 相信也一定会斩获各种西方大奖吧。

 3 ) 阻止战争,维护和平

英国的军情六处和美国的CIA,找了一个普通的英国商人格雷维尔· 韦恩,以往来莫斯科做生意的名义来充当信使,负责传递情报。

奥列格·潘科夫斯基,是苏联某工业委员会的主席,他本打算在下个月的伦敦商品交易会携妻女一起叛逃。可是被克格勃盯上了,出国的计划于是被取消。而韦恩本来已被英国军情六处撤回。但他为了救出潘科夫斯基,主动要求去莫斯科带回古巴导弹危机的最新情报。

1962年,由于美国在土耳其布置的核导弹瞄准了苏联,所以苏联也打算在古巴布置核导弹对准美国。一场核战争一触即发。

而赫鲁晓夫是个混乱而又冲动的蠢货,他是一心想要寻找机会与美国发生冲突。让这样的人掌控核指令该有多可怕。

潘科夫斯基虽然身居高位,但是他反对战争。他希望通过自己提供的信息,能让世界保持和平。

而正是由于潘科夫斯基提供的信息,帮助美国的侦察机找到了正在古巴建设的导弹基地。经过各种外交斡旋,迫使苏联撤回了在古巴的导弹,最终避免了一场核危机。

核战争是躲过了,但他们俩都没有躲过以间谍罪被捕。

潘科夫斯基做到这么大的官,可是被逮捕的时候都不能有尊严地与妻子和女儿告别。

在一个极权国家,他最终一定是像狗一样的被枪决。

韦恩在监狱被关押两年之后,以交换间谍的方式被释放。

 4 ) 关于古巴导弹危机你不得不知道的事

这次危机的化解并不是几个特务的功劳,事实上,古巴导弹危机最终让美苏都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所有的参与者,在更高层面的意义都是炮灰,甚至包括古巴这个国家。

这次危机发生的大前提是:美国在土耳其、意大利和西德都部署了核导弹,这些导弹无一例外,全部瞄准苏联,苏联为了寻求战略平衡,也必须在美国的后院部署核导弹,不然我就活该被你骑在头上打?但不幸的是,苏联的部署很快被美国发现,其中的参与者就包括电影中的特工。但是!基于苏联的战略目的,人家下的是一盘大棋!古巴导弹基地被美国发现与否其实对他们并不重要,苏联的逻辑是这样的:你在我的后院建了导弹基地,那我也要在你后院建导弹基地,这会带来两个结果:1,我建成了,你拿我没办法,达成平衡。2,坐下来谈判,你撤走我后院的基地,我也撤走你后院的基地,同样达成平衡。

现在我们都知道,古巴导弹危机的最终解决方案是第2条,苏联撤走了古巴的导弹,作为交换,美国也撤走了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导弹(这两个国家是苏联的后院),美国看似输了,但表面赢了,因为苏联先撤,美国后撤,挣回了一点“体面”。苏联则不一样,表面上丢了面子,实际上这正是他的目的,面子值几个钱?里子最重要,在这场名为“谁是懦夫”的零和博弈里,苏联是名义上的输家。

再者,要在一个国家部署核导弹,这是一个超级工程,你根本捂不住,任何侦查飞机都能轻易发现,而且这种工程牵动的参与者太多太多了,根本不需要间谍的参与,它的暴露只是时间问题,这不是纸包火,这是纸包核弹,所以苏联压根就没指望把这件事捂得严严实实,甚至让美国发现才是坐下来谈判的前提。

其次,赫鲁晓夫早就在为这盘棋布局了,美国领导人访问苏联的时候,他专门带去参观苏联的导弹工厂,他的原话是:“苏联能像生产香肠一样生产核导弹”,这是冷战最著名的战略讹诈,美国领导人也确实信了(因为那个工厂确实在像生产香肠一样生产导弹,而实际上那是临时搞的专门给老美看的)这是古巴导弹危机的底味,而事实上,60年代初期苏联的核战略是全面落后美国的,赫鲁晓夫只能采用讹诈的方式与美国做看似平等的交易,而这个交易就是古巴导弹危机,苏联以绝对的劣势换取了绝对优势一方的同等让步。间谍和情报部门在其中的作用都是棋子而已。。。

当危机结束,双方都撤走对方后院的核弹之后,苏联才集中精力研发战略核武器及其载具,在这之前,苏联的投送能力还不及美国的零头,他们在1960年才开始组建自己的战略导弹部队,直到1969年南方设计局才定型足以抗衡美国的洲际导弹——SS-18(北约代号撒旦)这才追平美国,并与其达成恐怖平衡(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开始)。而这个战略机遇期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争取的。什么间谍的正义和勇气换来了世界的和平。。。这就有点过家家的味道了,因为真正的和平只存在于平衡中,一方远远落后另一方才会带来战争,这个事实几乎与电影想表达的东西完全相反,不信可以看看印第安人的下场,伊拉克的下场,叙利亚的下场。

另一个小插曲,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后,美国总统就转入战时司令部了(在地下几百米深),美国所有的战略轰炸机也都带核弹升空,24小时战略值班,保证天上有足够的核弹可以随时投送,美国反应这么大,就是苏联的成功,苏联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们一开始摆出一副想主动开战的架势就是为后面的谈判增加筹码,老美吓的越厉害,苏联在谈判桌上说话就越硬气,后面战略目标达成了,苏联才停止表演——他们也怕爆发核战,这才有军事热线的开通以及1963年的核不扩散条约和1972年的核裁军条约,所以请看看,在势均力敌下,反而开始裁军了,而这,才是和平的正确打开方式。站在这个层面看,电影的格局就小多了。

另外,人类历史上离核战最近的一次其实并不是古巴导弹危机,而是一次电脑故障——美国在阿拉斯加的预警雷达发现堪察加半岛方向(苏联领土)有几百枚导弹飞向美国,系统自动触发了核战警报,中央司令部也启动了反击命令(因为核战的特殊性,这些命令都被设计成自动触发)最先接到命令的是美国本土的一个“民兵导弹”发射井的值班员,由于事关重大,这货居然犹豫了,没有按照程序按下发射按钮~~~正是他犹豫了几十秒钟,警报自动解除了。这次事件之后,美国彻底修改了核战触发机制,并通过特殊渠道也通知了苏联,建议他们也完善自己的触发机制,避免类似事件发生,把人类稀里糊涂带去废土。。。。

最后,关于片中对赫鲁晓夫的描述,我只能说,老美开心就好。虽说赫鲁晓夫是中国人民的老敌人,站在这个立场上我们应和美国统一口径,但他绝对不是个酒疯子+变态。你们熟知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裘德洛主演的兵临城下的背景)赫鲁晓夫就是指挥官之一,他有着出色的指挥调度能力,战后也是他终结了斯大林的白色恐怖,将苏联带上正规,同时也是他开启了大国沙文主义,要与中国组建联合舰队,企图操控中国军队,但被中国拒绝,于是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他这个人,是个绝对的政治强人,苏联后面成为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他有一大半的功劳,也正因如此,西方对他极尽抹黑,“天杀的苏联”由他缔造。

 5 ) “请让我成为双面间谍,如背叛誓言,杀我全家”

MI6和CIA告诉Oleg Penkovsky,作为协议的一部分,两国政府授予了他上校军衔,图为Oleg Penkovsky试穿两国军服,但实际却是在忽悠他

Oleg Penkovsky最先接触的是美国,他在美国大使馆外游荡了几个月也没找到机会 ,根据加拿大1991年解密的档案显示,Oleg Penkovsky曾两次试图通过加拿大外交官传递信件,但被对方拒绝,据所承报告,当时递给加拿大外交官的信封里除了导弹情报,还有写给Eisenhower和Kennedy的私人信件,后来如同电影里展现的,终于跟美国接上头了,但美国并非没合适的联络人,而是Angleton不相信上门投诚者,美国没音信后,遂与英国接触。

1963年5月,Greville Wynne在莫斯科受审

Greville Wynne二战时并非普通士兵 ,而是加入了军事情报部门,退伍后至迟1955年既被MI6招募,当时他有两家贸易公司,均由MI6出资成立,Greville Wynne一直认为自己是名间谍,但从最后被当成弃子来看,MI6只是用他来掩护其他联络人,Greville Wynne并未参与到Oleg Penkovsky的逃跑计划(因为并不存在逃跑计划),他是在匈牙利参加贸易展会时被捕,此前MI6并未警告过他。

Greville Wynne后来曾写过回忆录报复MI6(部分内容存疑,但关于其二战及退伍后的经历有佐证),后被MI6御用史学家反驳,认为Greville Wynne只是个平民,“He had no previous intelligence experience or training”,没证据?是的,没有其他证据,MI6一直坚称Greville Wynne只是平民,是爱国热情驱动他参与这一伟大活动,实际上Greville Wynne只是个替罪羊,KGB一开始也以为钓到条大鱼,最后发现就一小虾米,遂同意交换。

1963年5月,Oleg Penkovsky在莫斯科受审

Oleg Penkovsky是个官迷,驻外的时候因为上司挡路,曾向驻在国的其情报机构举报上司是间谍,Greville Wynne回忆,Oleg Penkovsky最喜欢听的就是“你将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并且非常渴望与大人物见面,Oleg Penkovsky曾让Greville Wynne安排跟英女王的会面,“I must talk with her, Greville. She ought to know what I am doing for the cause of peace. I'm sure she will speak to me”,还有传言说Oleg Penkovsky跟Kennedy见过面。

他也并非从家中被带走,1962年10月,Oleg Penkovsky被KGB从国家科委大楼接走,而此时的KGB在几个月前就已经知道Oleg Penkovsky是个鼹鼠(KGB说法,实际更早)。

Oleg Penkovsky被捕后写的忏悔信曾提议让自己充当双面间谍,认为自己还有价值,“我能从敌人那里获取比我出卖还要多的情报”,如果背叛誓言,或提供虚假情报、低质情报,“请杀我全家”。

英国在早期承诺的逃跑计划是,会派一艘潜水艇来接他们全家……

实际上,英美均无实际意愿助其全家逃跑,Oleg Penkovsky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他能接触到苏联当前的情报和战略思想,他们认为离开莫斯科后的Oleg Penkovsky将失去价值。

行动成员之一的Joe Bulik终其一生都未曾原谅CIA,他在一次会议中,问及Oleg Penkovsky被捕前如果发现苗头,我们会救他吗?

Joe Bulik回忆说“他们从未想过帮Oleg Penkovsky一家逃到西方世界,他们给我的回答是……我们不会去干预他的命运”

花絮:

关于Oleg Penkovsky的被捕,如果不存在阴谋论,我印象里下面这几个渠道会让KGB怀疑有内部有鼹鼠:

美国方面:陆军参谋长情报顾问William Whalen、国家安全局Jack Dunlap

英国方面:海军大臣Tam Galbraith私人秘书John Vassall、MI6的Frank Bossard和George Blake(由于他的叛变,Chisholm夫妇的真实身份被KGB掌握)

如前所述,Oleg Penkovsky不只Greville Wynne一个联络人 ,英国外交官Ruari Chisholm(MI6驻伦敦情报站站长)的妻子Janet Chisholm就是其中之一,Janet Chisholm早年曾加入MI6,是Ruari Chisholm的秘书,两人结婚后,Janet Chisholm从MI6辞职,在选定Oleg Penkovsky的联络人时,MI6认为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Janet Chisholm应该不会被怀疑。

1961年12月30日,两人曾有一张在公园内交换情报的照片,跟电影里Greville Wynne与Oleg Penkovsky家人碰面类似,只是以糖果盒做为掩护,也就是这次会面,让Oleg Penkovsky进入了KGB的视线(KGB说法,苏联解体后,曾有一份1961年1月两人交换情报的录像被公布)。

后来如KGB所言,经过缜密的侦察,发现了Oleg Penkovsky出卖祖国的铁证,但实际上1961年1月KGB就已经拍到两人交换情报的照片,为什么会在一年多后才进行抓捕?

不提George Blake,Chisholm夫妇的密友,《The Daily Telegraph》记者Jeremy Wolfenden就是KGB间谍(先被MI6招募,后被KGB策反,他还娶了Chisholm家的保姆)

曾负责在Greville Wynne回国后进行询问的MI5高级官员回忆说,Greville Wynne曾提起一件怪事,KGB在审问他的时候,曾追问他一个名字很怪的东欧间谍,Greville Wynne一直说不知道,后来KGB放了一段两人的录音,Greville Wynne说这不是间谍,是MI6在伦敦为Oleg Penkovsky安排的妓女,但Greville Wynne随即反应过来,两人这段谈话发生于1961年5月。

KGB伦敦情报站站长曾在纪录片中说“第二总局的朋友告诉自己,Oleg Penkovsky不是被偶然发现的,我们一直都知道他”

KGB第一总局假情报处处长曾告诉一位密友“刚到假情报处任副处长时,处长曾经告诉自己,Oleg Penkovsky实际刚被MI6招募,我们就知道了,他是被西方鼹鼠出卖的,为了保护这名鼹鼠,我们一直在看着他们玩,当处长后,我曾在一份档案中看到1961年10月的申请表,是关于更换Oleg Penkovsky家监控设备的”

1965年,CIA曾出版过Oleg Penkovsky的日记,但就连美国人、英国人都觉得这太特么扯淡了,编也要走点心呀。

真真假假,故步迷阵,情报界上的事,没有人能真正说清。

 6 ) 友谊与信任

首先当然是因为本尼的大头出现在海报上。(喂)他一如既往喜欢选这种历史中闪闪发亮的小人物角色。结果我在最后的staff列表发现他还兼任执行制作呢。大家都在走幕后吗?

故事是冷战时期一个小销售被CIA和军情六处选作和苏联线人接头传送资料,成功阻止古巴导弹危机。这是真人真事改编,电影最后也出现了当年的新闻画面。看了本人的视频才发现本尼好厉害,把口音和说话的语气都模仿得一毛一样。

本尼的演技就不多说了。非常入戏。他夫人也非常有意思。苏联线人和他从不得不相识到慢慢成为朋友。最后在KGB监狱里再见的那一段真的太痛苦了。男主角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但他心里有一个信念:他的朋友不会背叛他。他最后带着微笑的嘶吼、紧紧抓住的手,还有最后回到家里恍惚间突然意识到:原来那就是最后一面。生活还要继续。

这个逐渐建立起来的友谊和他朴素的正义感,是这个故事里最闪闪发亮的东西。

补充:美国CIA女特工角色显得比较多余,或者说,可能是角色造型的原因,显得有点格格不入。特别是和男主角的夫人一起的时候,有一种真正的60年代女性和一个007女郎聊天的错位。[叹气]

 短评

谍战片...拍得不错。 一套套的理论,把苏联叛国间谍都合理化了。把霉国美颜得有点过头了...居然感性得出位去胁迫英国政府去营救人质。影片配乐很棒,福卷发力的表演。4星

6分钟前
  • bugz
  • 推荐

电影中心思想:珍惜老婆!(最赞的影评为啥不能转发呢?比电影本身精彩!联想到福赛斯的《魔鬼的抉择》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政治就是一种艺术,博弈的艺术、谈判的艺术)

10分钟前
  • Wongwongwong
  • 推荐

虽只二人,改变已始。(和Oslo讲的的变化却不同)

14分钟前
  • CJM
  • 推荐

3.5吧,怎么讲,很复杂,也不是不好看,其实是好看的,但是呢这种好看不是愉快的那种好看,然后因为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所以你也不能讲说是没有必要,就前半部分我真的会给五星,非常有意思整个节奏啊表演啊故事都很有趣,但是后半部分就真的特别痛苦,我盼着赶紧结束吧,太不舒服了,但人真实事情就是这么个过程你也没办法改变历史,所以也不能讲什么这都是何必呢,毕竟这么拍也没有错,不过我在想是不是能改编得稍微让人舒服一点啊?没被感动到甚至说有点痛苦,我真的只是想看个间谍爽片,我上了一天班回来看个这种片我今晚就不会开心嘛。不开心啊!!!!!康伯巴奇!!!!!(出来还遇上做影片调查的,我非常脑残的脱口而出我纯粹是来看康伯巴奇的🥲)当然来康伯巴奇表演值得五星,那绿眼睛在黑暗的电影院里越发美丽了🥰

18分钟前
  • 巨米雨
  • 推荐

电影最糟糕的地方在,一个有妻有女的苏联高官为何投诚西方?居然一点都没交待。算是西方常年自以为是的教育和信息的胜利,自己就是正义。

19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还行

站在西方的角度拍的故事

20分钟前
  • 芬芬达
  • 还行

为真实的、善良的、勇敢的人立碑,是活着的平凡人的责任

25分钟前
  • 大作人家王書紀
  • 推荐

邪恶苏俄最终还是解体了,这是生活在当代人们的一大幸事

30分钟前
  • 神气猪🌈
  • 推荐

接了这么多2020年的片hhhhh

31分钟前
  • 隔壁三大爷
  • 力荐

卷福太敬业了,演得特别好。芭蕾那一场和监狱会面太动情了。美国女演员不适合这片子,气质格格不入。

34分钟前
  • 大脸颜
  • 推荐

零碎粗糙,割裂感强,大量废笔和distraction,人物塑造失败,真实感弱,无法有效呈现严肃议题。(另外希望欧美导演不要这么想当然地assume己方观点判断的普适性,仿佛根本不需要费力气解释为什么一个身居高位功勋满身有妻有崽的苏联人会忽然决心为了世界和平投诚。(同理仿佛根本不需要解释为何oleg第一波试探性入伙后执意指定这个完全没准备继续的业余接头人,是assume观众都会面带微妙的笑意在脑中补足原因还是怎样。(另外资料片里的原型人物即便在谈笑看起来也已经broken beyond repair,演员…和真人差距还挺大的。

39分钟前
  • Finrod
  • 还行

两个不畏强暴,追求自由的人,在热血和愚蠢中踏入修罗场,却在友谊与激情的支撑中超越凡人,重新做人。伟大的故事,伟大的情感,无论是美国代表的西方自由世界,还是苏联的极权通知,都在两个人的理想与真挚下相形见绌,人类最珍贵的情谊在双重的灭顶威压下闪烁光辉,这是超越任何意识形态和国家机器的力量,无数帝国化为灰土,唯有理想与激情留存人世。致敬!这就是超越传统间谍片的升华之处。

41分钟前
  • 张星翰
  • 力荐

天鹅湖那段很棒啊。当一个人坐在你身边和你一起看完天鹅湖,和你流下同样的眼泪,你确实难以再仅仅把他当做一个工具人了不是吗?他已经是你的朋友了,你已经不可避免地在乎他了。不管人类事实上是不是这样的,至少我愿意相信人类是这样的。

44分钟前
  • phoebe
  • 推荐

三颗星送卷福的表演和为角色而牺牲形象。一颗星送这位英国人为世界和平甘愿做间谍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于作品延续英伦谍战片严谨工整冷峻特色。剧情紧张程度不够有些平稳特别是苏联那段本应出彩的可惜没达到效果,除主角其他人设没交代清楚

46分钟前
  • oh la la
  • 推荐

The.Courier.2020.1080p.WEBRip.DD5.1.x264-CM

48分钟前
  • Zcc911
  • 推荐

开镜告知真实事件改编,说明希区经典西北偏北至少在故事起点上是有据可依的:现实之中一位无辜商人真会突然被卷入谍战甚至还能居功至伟!当然,情节展开与叙事风格上要大相径庭改走卡雷写实残酷路线。但问题也正是因为缺少了浪漫奇情或曲折跌宕,使得对于主人公某些胆色和壮举的叙述无法引起观众共情。是,他选择承受风险接受任务,后来冒了更大风险重回莫斯科去搭救朋友!可风险和抉择都是观众无法融入的内化物,外部矛盾由于事件性质决定了又不可能存在揪出内奸这种悬念戏码,出于保守立场对家庭婚姻的坚贞又不能开辟浪漫线索,于是居于核心篇幅的谍战主戏被迫陷入到卡雷所言关于写实谍战最主要的创作困境:一方面要去神秘化和去浪漫化,可同时仍需将其装配成一个好故事。只有天才才能将二者得兼。卡雷谦称自己不是天才,本片导演自然更加不是。

50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看了首映,天鹅湖和最后两个间谍监狱一见拍的都很克制,这两段特别好。饰演潘考夫斯基的苏联演员很棒。 CIA和MI6的两位领导则非常假。卷福为这片受到脱相也是牺牲不小。

53分钟前
  • 伊苏林迪夜光蟲
  • 推荐

我强迫症式的努力啊,我该拿你怎么办?—— 类似题材的电影,比起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信使》,还是虚构的韩国电影《铁雨》让我更喜欢。最后的结局联想到《间谍之桥》。

5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难得一部英语片里的俄国人讲俄语而不是俄式英语,不过剩下的一些细节上明显的纰漏就很遗憾了:且不说妻子的角色在影片里相当尴尬,潘科夫斯基的动机还被符合当下话术地从对苏联失望变成了“世界和平”,他的情报也并非缓和了古巴导弹危机而是让美国看穿了苏联的底牌

59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卷福贡献了丰满的表演,减重和监狱的几场审讯舞台感十足。主要是后段情节拖沓,尤以探视戏为最。那个年代,应该留给我们的不只有反思,历史也不仅仅是成王败寇,勇者屠龙,龙可以假装成勇者,勇者也可以变成了龙。

60分钟前
  • wallace李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