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生

HD中字

主演:黄家正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音乐人生 剧照 NO.1音乐人生 剧照 NO.2音乐人生 剧照 NO.3音乐人生 剧照 NO.4音乐人生 剧照 NO.5音乐人生 剧照 NO.6音乐人生 剧照 NO.13音乐人生 剧照 NO.14音乐人生 剧照 NO.15音乐人生 剧照 NO.16音乐人生 剧照 NO.17音乐人生 剧照 NO.18音乐人生 剧照 NO.19音乐人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音乐人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横跨六年时间记述挖掘了香港钢琴神童黄家正在音乐和人生上的成长历程。黄家正作为十一岁便赴捷克与专业交响乐团合作演出的天才神童,在香港本土更是获得无数赞誉。这样的成就在其他人看来已经非常圆满,可是天才的孤独和苦闷只有他自己知道。与兄弟姐妹的矛盾、与同校同学的隔阂、与父亲的分歧,本片在记述黄家正音乐生涯的同时也通过记述他亲人、恩师罗乃新等人之间的关系,侧面刻画了这一神童作为平凡的孩子的一面。六年的心路历程,让观众看到了黄家正从一个桀骜不驯的天才儿童向一个成熟少年蜕变的过程。   本片在香港本土和台湾地区获得极大声誉。本片于2009年获得第46届金马奖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及最佳纪录片奖项,2010年获得第16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电影奖。绝对不可能 ~侦探・上水流涼子的解析怒火战线生死邂逅鬼铃暗夜来电幸福是一条温暖的毛毯真事改编辛亥革命橄榄树害怕看不见的人鹿鼎记2:神龙教校园仙侠传鹰王我不会恨你以毒攻毒良宵血案水月洞天疯狂天使之风流院的诱惑家有喜事(修复加长版)战士 第一季约会大作战4对不起,生活双面胶魔域飞龙当我们17岁来自星星的教练约翰·列侬谋杀案:审判疑云公主日记乡关何处啦啦队夏令营数码宝贝3:驯兽师之王今晚你要去哪里第一季曾经咖啡之恋重生2011我们遇见的奇迹欲望都市 第一季中国第三季玛雅帮第二季入黑之时僧探慈心大时代

 长篇影评

 1 ) 他是个天才,首先,他是一个人

他是个天才,首先,他是一个人

“音乐是什么?音乐是一个大满足。音乐满足了你以后,其他的东西你都不会在乎。”“我不喜欢为了比赛而音乐。音乐是为自己的。真正的享受是在音乐里的,不是比赛,不是赢。”“生和死是什么?”“有的音乐是为了献给神的,但是我是一个人,音乐是给人的。”

说这些话的人,他十七岁。

“人为什么活着?大多数人都不开心。可是音乐会化解掉所有这些。我想把所有人召集到一起,告诉他们这一点。”“我以后的人生啊,三分之一是音乐,三分之一是生活,三分之一是钱。”

说这些话的时候,他十岁。

纪录片的时间脉络是他组织了一群小孩参加音乐比赛。纪录片的章节以人物来划分:老师,哥哥,妹妹,父亲,学院。我想之所以用人来划分,也许就是电影一开始,他说的第一句话:“我想做一个人。一个有人性的人。”

他并不可爱。天才就像除草剂,走过的地方,寸草不生。你看到他周围的人为他所遮蔽,所伤。你能看到他同样学习音乐的哥哥,用怎样顺服忍耐的眼神看着他。同样学习音乐的妹妹是如何的沉默,被他偶然夸奖时,露出那样开心的表情。庸人学会了忍耐,但是天才不会。被他指责和批评的同伴,笑着说:“他……他好残忍的!”他最好的朋友说:“为什么我会忍耐他十年?……好问题。是神的安排吧!”

他十岁时,他直接的,真诚的表达不解:“哥哥为什么那么慢?他错那么多!我不能容忍。”他与别人合作,也总是在说:“他们好慢的,等起来好无聊。”

他实在是太自信了,自信到狂妄的地步。他经常弹奏完,自言自语说:“好棒啊,弹得好好!”“我当然不是万人迷,但是我是有魅力的领袖。有魅力的领袖才能改变别人的想法!”

如果说,一个四十岁的人在镜头前说:“钱真的不重要。音乐能满足一切。”我一定在心里说:扯淡呢你吧!但是他十七岁,他说这些话时,无比的笃定,无比的纯粹。那个时候,我不觉得他在扯淡。

青春也许就是,对未来毫无理由的笃定。以及,真诚的造作,真诚的表演,真诚的夸张。

没错,他不可爱,但是有些部分,他可敬。比如说,他永远非常真实。问他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他不会闪避,也不会撒谎。他就是戏谑的笑着问:“你真的要知道答案?你真的要我讲出来?”问题关于他父母的离婚。他就用最直接,最简单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因为我爸爸有外遇。这是我这么多年来,学到最多的一件事。他逃避责任……他没有人性。”镜头里平行剪切的,恰恰是他十岁时,父亲用疼爱到满溢出来的一种手势,不断的不断的,不断的抚摸着他的头。

比如说,他的特立独行。他永远不为了赢而比赛,只是为了表达音乐而比赛。所以,他选择了超时的曲目,哪怕会被扣分。

比如说,他拒绝成为职业钢琴家,每个月在国外飞来飞去表演的那种生涯。他在拒绝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拒绝赢。

比如说,你看他排练,看他表演。他在人群中央转折如意,潇洒自如。那样极端的自信,舒展,陶醉,优雅。那样一种深沉的喜悦,超过了快乐,那样的天然的癫狂。这些不是演的,不是我们常见的钢琴家,动情的一甩头那样的,是完全即兴的。

看过太多天才的标本,但是这一只是活的。活的,意味着,就像他说的“我是一个人”,他有缺点,甚至有缺陷,有问题,同时,他光彩夺目。活着,意味着,他要经历人世,去体会人间的艰辛和喜悦,无奈和沉重,情欲和禁锢,荒废和压榨。然后,他会明白很多事,会全部带进他的音乐里。

看纪录片的时候,我常常惊讶于,周围的成年人,有那么高的境界,那么好的耐心去引导他。少年看才情,中年看功力,老年看境界。他周围的成年人,告诉他:“谁说贝多芬一定要快的啊?”“来,说一遍,一个艺术家,除了才华,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谦虚。”“表情很重要,表情是你音乐的一部分。”“想象丝绸,湖面,枝条,音乐盒……”他们是人性的。我想,这是他志愿于“做一个人”的种子。

再然后,这部纪录片的作者也是人性的。他的观点和立场都在,但是没有强加于任何人。他就是温和的呈现出来,让观众自己去看,去感受,去思考和辩论。

是的,这个天才不可爱,但是他恰恰值得爱。和撒娇,讨好,故做姿态的可爱相比。他的不可爱,是他作为“人”的那一部分。我一直在想,我们国内,我所见到的音乐天才。他们才是真正的不可爱。他们是成功的标本,是痛苦的成品,他们的音乐并不献给神,也不送给人。有人,有性,但是没有人性。

这部纪录片是来自香港的《音乐人生》。影片中的这个天才叫黄家正。





 2 ) 人生有夜亦有霧

 從二零零二到二零零八,《KJ的音樂人生》跨度整整六年,影片的名字會讓所有人都以爲這是一齣拍攝神童的紀錄片,但在比古典音樂更澎湃的是現代香港社會的變幻。影片的主人公黃家正(KJ)出生予香港的專業階層,爸爸是醫生,從小讓家裏所有的孩子學音樂。KJ在音樂上是有天賦的,11歲時贏得香港校際音樂節鋼琴組大獎,受捷克專業樂團邀請錄製貝多芬第一鋼琴協奏曲。導演張經緯就一路跟拍他們父子從香港到捷克。光陰荏苒,再拍他時,KJ已經是17歲的少年,就讀于香港的精英名校:拔萃男書院,是學校樂團的指揮,鋼琴和小提琴都很出色。六年的跨度是一場留白,再見時,已響起人生的變奏。大家都沒想到一部紀錄片也能拍得如此好看 ,KJ的内心世界要比一個表面上的音樂神童來得更精彩。
「當初我也選擇了十多個習音樂的孩子來拍,最後剩下的就是KJ」,導演張經緯本身就是拉大提琴出身,有人猜選擇KJ是他本人的寫照。而張經緯這麽說「我沒有像KJ那麽有天分,他彈奏出的琴聲很迷人」。如何調教一個音樂天才,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充滿戲劇的,更何況處理這樣一個題材,張經緯知道其中的張力在哪裏:讓音樂成爲人物的恰接,時而上揚,時而低沉,有跳躍,還有顫音,偶爾還有休止符.......KJ的早慧、對待人生的思考和他人的態度都離不開音樂對他的影響:音樂讓他成爲神童又左右了他的人生,音樂讓他從小就受寵於父親但又成爲父子之間的隔閡。片名入了窠臼,但真的沒有再比“音樂人生”更恰如其分。
 一個眼瞧着老套的故事卻被構思出了新意。導演的重點不是在講述一個少年如何習音樂,而是他如何悟人生。所以KJ年紀不大,卻常常語出驚人,而導演就抓住了KJ的突出個性,和周圍人的常態剪輯在一起,變得格外鮮明誇張,他的桀驁不馴,他的恃才傲物,將周圍所有的人都比下去。他同在拔萃樂隊的最好朋友Samuel說:他是神放在我身邊的。比賽中,KJ就是要選擇超過規定時間的作品,而他們竟然也贏了,「有的人,在某些地方,他就是王」。這講的不僅僅在音樂上,在鏡頭前也是。張經緯說許鞍華看了這部片子后覺得應該找KJ去演電影。可見張經緯是選對了人。
  影片分爲三個部分,分別從KJ和鋼琴啓蒙老師羅乃新、KJ和拔萃書院管弦樂隊以及KJ和父親黃醫生三個主題來敍事。六年前的片斷和現在拍攝的影像隨時穿插交替,造成了物是人非的效果。這六年中,一個曾經嶄露頭角的音樂神童,在經歷了父母離婚、遠離音樂兩年的人生失落之重新在張經緯面前,在鏡頭面前打開他的心扉。這好像是舊友重逢,彼此互為參照,才恍然曾經滄海。在被問到自己家庭内的變化時,KJ都會在每一句回答前反問張經緯:“你真的要我說?”導演都完成地保留在影片中,這些都是細節,宛如白描,並不刻意地寫實,三兩畫點睛之筆,人物就呼之欲出。
  走上音樂這條路的孩子,大多是沒有回頭路的,但是張經緯回頭當了導演和編劇,並把鏡頭對準了在音樂道路上彷徨的的KJ。因爲懂得,所以慈悲。整個拍攝過程中,他都有些“縱容”KJ:一定等到他在狀態很好的情況下拍攝,而且絕對不勉強。張經緯想拍KJ去看他媽媽,但是KJ總是不置可否,他也就算了。這是他作爲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哲學,不過分地強求,也不追求完整。也有人覺得KJ的故事沒有完,希望他的故事能有延續,但是經緯說他不會再拍了。留一個開放式的結尾也許是導演的一種智慧:KJ去了美國深造音樂,他是否能韜光養晦取得成就?還是他的將來只是一個習藝為生的凡人?這也是冷暖自知的事,生活有夜也有霧,霧裏朦朧,夜生寒,外人又何嘗知道呢?

 3 ) 人不轻狂枉少年

    我承认,我之前是懒懒半倚在沙发上的,交叉着双腿,手里还发着短信。当看到那个少年抿着嘴说:“我选此曲是因为我们会获益良多,并非要在比赛中胜出,为音乐而音乐,而非为比赛。”,我慢慢坐直了身子,放下手机。

   我在看的是介绍香港音乐神童黄家正的纪录片《音乐人生》,之前在台北爱乐电台的podcast《电影最前线》里听到DJ蓝祖蔚介绍了一下原声,这部片子在金像奖和金马奖都有斩获。列入豆瓣“想看”,漫漫等待终于等到了下载。

   片子开始,他才10岁,笑容狡黠,还有一点点龅牙。他烦躁,因为录音时他拉大提琴的哥哥总是不能和他同时发出第一个音符,也始终和他不在一个音准上,他皱着眉头,直截了当地表示他的不满。镜头闪回,他17岁,已经长成了一个清秀的少年,头发毛茸茸的。但对着采访者的镜头,他依旧直截了当:“有魅力的领袖能够改变人的思维,我非万人迷,但我绝对有魅力!”

   我嗤笑,本以为,这又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从小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承托太多希望,最后变得心理不健全,狂妄自大的例子,直到他说出文章开头的那句话——他指挥拔萃书院的乐团排练曲目参加比赛,选了个超时两分钟的曲子,尽管明知道会因此而扣分,也遭到反对,但他坚定不移,因为他要“为音乐而音乐”,最终他们仍以绝对的优势拔得了头筹。

   所有乐团的少年都在欢呼,只有他,游离于人群外围,仰头看天上的飞机。所有乐团的少年都在有节奏地鼓掌喊着口号,只有他,趴在栏杆上,只用两只手指象征性地点点,笑容平淡,唇角讥诮。因为他觉得:“拔萃精神非我所要,这是建基于比赛之上的,我们太想赢音乐节,这种心态超过追求音乐的心。胜出时感到团结,仅此而已,我想要的是,大家追寻音乐,宣告我们在演奏,不理胜负。我从小就有这种想法,但我知道别人会鄙视,但我会感染他们,不要为比赛去弹琴。”

   我对他平淡的笑容和讥诮的唇角,肃然起敬。

  他确实轻狂, 不知天高地厚地宣称“世上最好的钢琴演奏家是谁?我! ”“我不需要用赢来证明自己,我比他们好十倍。取消资格好了,我已赢过,锦旗拿去擦屁股。”他总是那样满不在乎,怪不得他的同学说他“把自己当做神”,受不了他的指责而直接在排练时拍屁股走人。

   但他的这份轻狂,来自“爱”,全身心地爱音乐;来自“信”,对自己的实力有信心,对艺术有信仰;来自“纯”,用最本真的心看待音乐本身,而非人们附加给音乐的种种光环与意义,用最本真的心看待生命。

   尽管从小一直在老师、爸爸的指导下刻苦地练琴,但他拥有的其实是一份不被打扰的成长,他不是活在他人的意志之下,参照他人的标准,或活在纵横对比之中,拘于那些外人的设定。他始终自然而清醒地忠于音乐,忠于自己,尊重自己。这才是最难能可贵,也是最奢侈的。

    也许,你会说,这份奢侈是因为他是一个少年,他还没有受过挫折,不知道江湖险恶,不知道天高地厚。可是,有谁规定,我们比他年长,我们撞过南墙,就应该自然而然地让成人世界的生存标准进入青春,从默默地忠于自己的内心,到内心也变得面目模糊,最终变成一个唯唯诺诺的中年人?

  也许,我们在渐渐熟谙世界的游戏规则的同时,应该更多珍惜一点自己内心的本真,多信仰一些自己生命的规则,多一份少年的纯粹与张扬,多一份建立在底气与坚持上的轻狂,而不是多一份因麻木与妥协而生的谦逊与恭谨。

    是为记。

 4 ) 一个不完美的世界和一个完美的人

The world is imperfect, and yet you are a perfect human being.

当影片开场仅仅一二分钟,K.J.说出那句I want to be a human being.的时候,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涌了一下,不过,还是没有掉下来。

影片的前半部分,K.J.的年少轻狂是给我最深的印象,不过当他越来越多的展露心迹,我越来越可以理解那种作为一个最最纯粹的人,最最洁净的灵魂,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甚至是充满了恶的世界里,是何等孤独。

在摄像机的镜头前,Samuel是不会说出真正的心声的。其实,他,或者小胖,或者很多K.J.身边的人都有一种被K.J.的光芒shadow的感觉。因为他是神童,因为他获得的国际认可,所以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咯。K.J.的指导——何时轻,何时响,何时停顿,所有的技巧性的东西——这些当然要听,听了就可以得奖,得了奖就可以……

当K.J.说他特地选了一首超过主办方时间要求的曲子,为了让参与的人能够更多的感受到音乐,更多的感受纯粹,更多的让他们体味那种“神性”(请允许我用这个词)。我可以感受到他给自己所加的责任,和渗透骨髓的同这个社会的格格不入。

他是对的,年龄必须足够的小,必须要碰到一个好老师,才能成为音乐家。Samuel和小胖这样不能算作“小”,他们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比如要成为一个音乐家,比如K.J.的性格很古怪,在这种不纯净的心灵状态下,你可以获奖,但是无法internalize音乐,使它成为你的一部分,就像Ms. Loo说的。

又或许,其实是可以的,如果有一个好老师。而难的是当你有了整个世界,当你功成名就,你还能保持这份纯粹和纯净。这也许,就只能是上帝的旨意了。

K.J.有很多问题要问上帝,而我要问的是,为什么上帝选择了一部分人让他们清醒,让他们保有一部分的神性,却艰辛的活着。像K.J.这样,且不被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所理解。

我的泪水是在影片快要结束时K.J.在捷克被采访时流下的。当他说完了live, survive, suicide之后,他哭了。那种绝望,hopeless and helpless,那种对人生,对这个世界的通透让人流泪。

在这个世界里,任何“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论调都只会让你周围的人远离你,一点一点。仿佛你做的并不是对的,而且活该不被这个世界接受。原因仅仅是你是一个perfect human being,而别人的生活是totally meaningless的。

 5 )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我是一个喜欢问为什么的人,我喜欢这种生活吗?我喜欢我现在在做的事情吗?诸如此类。我甚至会问自己为什么要活着,我为什么会存在。正如苏菲接到艾伯特的第一封信里问到的一样,你是谁?世界从何处来?我们不会想到宇宙来自于一个极小但密度极大的点。我们在夜空看到的星星都是几光年甚至是几十亿光年前的样子,我们自身也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

总以为这样的困惑只我才有,看过纪录片《音乐人生》后才发现,11岁的黄家正就问过人为什么会存在。而11岁的我,还在跟爸爸较真,动画片是我要看一辈子的,你根本不懂。

黄家正有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质,那种天才的疯狂。他学大提琴的哥哥没有,他的妹妹也没有。他那拉小提琴的朋友更没有,他们只是把音乐当做某种爱好,他们长大后想要成为的只是企业家之类的人。而17岁的黄家正是把音乐当做生命的人,他想要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他们领略到音乐的魅力。他从来不信神,他只信自己。

每一个天才都会迷失。因为他们总是走的太快,把我们这些普通人远远抛在后面。这个世界的许多规则又是为普通人设计的,并不适用于天才。他看着自己的手,问为什么手会弹琴?他也曾骄傲的对朋友说,因为我弹得比你好,所以你嫉妒我。在带领学弟学妹们夺得冠军后,他却显得异常的寂寞。一群人在狂欢时,他总是一个人默默走向寂静。他说,我不是为了演奏而演奏,我不是为了冠军去比赛,我的能力不需要冠军来证明。

比赛散场后,有人拉着他问钢琴弹得这么好,几级了?他回答,我不考级。11岁的他被问到,长大后想成为什么?他说想成为一个human being,想成为一个人,要有人性。这场历时6年的拍摄,一个天才少年变成了一个“叛逆”的青年。期间,父母离婚。花了2年的时间找回自己。由于对父亲的反抗,以至于厌恶音乐。然而,音乐已经渗透到他的生命里,无论如何是丢不掉的。至于父亲,关系越来越糟糕,再也回不到11岁那年了。

光鲜的背后总有着某些不为人知的痛苦,少年黄家正在谈到人生和死亡时说,如果我喜欢生命,我也有权结束它。人生沒有完美,死亡才是完美的。我想那只是他对练琴这件事的变相的反抗,因为父亲的殷切希望而倍感压力。最后,只是因为父亲说我以后要多找你聊聊,他便抑制不住的哭泣起来。我想,他说的快乐都不是真的,他11岁的笑容后面隐藏了许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然而,我们都无法抉择的存在了。那么,我们该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才对得起那短促的一生?11岁的黄家正说他的生命三分之一是父母亲人、三分之一是音乐、三分之一是钱。17岁的黄家正说音乐是他的生命,钱不过是用来生活和享受。父母亲人彻底的从他生命中褪去。

萨特认为,存在不等于活着。植物和动物也活着,它们虽然存在,但并不需要思考存在的意义。人是唯一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生物。他说,存在先于本质。我存在比我是谁重要。

黄家正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存在,重要的是他比我们都更早的探寻了生活的意义。重要的是他用他的音乐影响了一些人,感动了一些人。正如泰戈尔说的,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P.S电影的剪辑非常好。)

 6 ) 家正的音乐路能否坦然

昨天看了《音乐人生》,其实我看完最想干的事情就是去查查黄家正这个人是否真的可以走在音乐家的行列里面。

不可否认,家正的天赋不是我们这些常人能够比拟,家正的幸运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少数的施舍。可贵的不是技法,而是技法背后的那份对于音乐的心态。

其实11岁的家正,其所说所想,17岁的家正,其所作所为,依然非这个是时代同龄人所能思索。家正的偏执,却让我想起了Beethoven各种传记中的刻画的那个傲慢而偏执的矮个子德国人。

家正是好的,但是却也体现了太多和这个成人社会和这个现实社会的冲突,而这些我觉得压在他身上的太多了。其实影片中,我个人非常希望有那么一段静静的时间,看到家正沉浸在他的音乐中,而不是一遍遍的打断和被打断,黑屏的那一段室内乐演奏,太短也太刻意。

不知道家正的生活是否也如影片刻画一般,而我们作为现实社会的凡夫俗子,只能希望这个社会难得的天才能够走好他的音乐路,能够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让一个醉心于音乐的少年,始终都延续他的Human Being. 闪亮的风采。

 短评

天才都是有點討人厭的。

6分钟前
  • h2ody
  • 推荐

太好看了。

7分钟前
  • 水木丁
  • 力荐

纪录片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能够记录时间。

1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黃家正其實並不擅言詞,所謂的哲學思辯也無深度,但他讓我懷念從前,讓我覺得不孤單。11歲的家正哭時,我就在想,會不會每個孩子都曾經覺得有不被瞭解的寂寞?

15分钟前
  • lolam
  • 推荐

你渐渐变成你憎恶的那个人一样让人憎恶。中产阶级家庭的怪胎?一时的天才?母爱的不在场和转移?练琴让脑部早熟?

17分钟前
  • ealonlee
  • 力荐

痴人正是黄家正:我这个人,懦弱、犹疑,热爱和稀泥和当墙头草,总是很容易被外物影响。所以我一直偏爱内心坚定骄傲的人,黄家正自成的小宇宙内公转自转,从上到下,由生到死,各种宏大元命题都有自己坚不可摧的理念信仰,被孤立也不要紧,被讨厌也不要紧,得罪人也不要紧,永远知道什么对自己是要紧的

18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他的音乐很朋克,他的人生不拧巴

19分钟前
  • kulilin
  • 力荐

看一颗敏感而又完美主义的心如何自处却终究败北。

24分钟前
  • 罗伯特小姐
  • 力荐

家勁眼中的光芒由閃耀到消失,是令人唏噓的話題之一。曾經用音樂的激情沖破俗氣榮耀的天才,也避不開因為家庭破裂所造成的內心傷痛。痛之無可避免,同樣也適用於天才。然而或許,我們應該再多看一眼,生活在天才身邊的哥哥。從他的臉上,所感受到流行於社會的“比較”所造成的悲哀,是否更是,很多孩子與大人躲不開的沈重

27分钟前
  • 喬奕思
  • 推荐

故事本身当然已足够吸引人,黄家正这个射手男本身当然也赚尽眼球。但是张经纬也太会拍纪录片了吧!全都做足且超出水准以上,真厉害。

28分钟前
  • Kikiko
  • 力荐

看哭了,年度十佳之一,勾起了对童年学乐器时的大段回忆,有的时候经常会想,音乐演奏家是需要天赋的,而且需要一个好老师,另外还需要自省如何做人,才能得到人生的飞越。

31分钟前
  • 韧勉
  • 力荐

有一场戏:父亲对kj说,爸爸以后会经常跟你聊天。kj坐在旁边玩弄着手指,没有回应,他继续玩弄着手指,没有回应,玩弄着手指,直到眼泪哗的就流了出来。在他眼泪流出来的同时,我的眼泪几乎同时就流了出来。电影的魅力之一,让我们两个这辈子也见不到的人有了交集,那一刻的感受,是那么的相似。

33分钟前
  • 帖拉索伊朵
  • 力荐

这孩子少年老成,真够苦的,想起我小时学琴的痛苦时光啦~

38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26-8-2009 12:00pm bc

43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我想的和他一样多,不过他的成熟让我无地自容。年度最佳。

44分钟前
  • Touma
  • 力荐

全中,黄家正就是理想型。做一个真正的“人”,投入全身追求纯粹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理想不是人生的全部,活着才是。

46分钟前
  • 撕撕撕
  • 力荐

有才华的人,就该什么都不怕。。。当十岁的他说出一串耸人听闻的话,他爸在一边又是惊讶又是微笑。。。而当十七岁的他说爸爸没有人性,他爸又该是副什么表情?

49分钟前
  • 肖浑
  • 推荐

To myself:无可评论,不会忘记。

53分钟前
  • mOco
  • 推荐

有些东西真的必须有天分才行。

5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香港最好(也可能是唯一)的纪录片。

56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