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

HD

主演:王丹妮,古天乐,林家栋,杨千嬅,廖子妤,刘俊谦,杨祐宁,邵仲衡,陈家乐,杨诗敏,黄进,蒋志光,李子雄,李敏,陈柏宇,胡子彤,白只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2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梅艳芳 剧照 NO.1梅艳芳 剧照 NO.2梅艳芳 剧照 NO.3梅艳芳 剧照 NO.4梅艳芳 剧照 NO.5梅艳芳 剧照 NO.6梅艳芳 剧照 NO.13梅艳芳 剧照 NO.14梅艳芳 剧照 NO.15梅艳芳 剧照 NO.16梅艳芳 剧照 NO.17梅艳芳 剧照 NO.18梅艳芳 剧照 NO.19梅艳芳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从《十面埋伏》的罗生门说开去

2003年11月底,在结束了一连八场的演唱会后,梅艳芳赴日本拍摄广告,返港后再无公开露面。按原定行程,接下来12月这段时间她应该到北京、四川参演《十面埋伏》。

就像当初未公开病情时的情景一样,各家报纸又开始大做文章,说梅姐病情恶化入院,电影换人的消息满天飞。

对于迟迟未入组开拍,梅姐经理人回应说是在等剧组那边的通知安排。

记者去问刘德华,得到的答案是由于他自己导致的,因为阿梅的戏份都要和他一起拍,但他这个月去海外做巡演,所以推迟。

而张艺谋则表示片子已经拍完五分之四,剩下五分之一是梅姐的,只要她有档期过来随时可拍。

2003年12月18日,媒体将以上内容报道为“《十面埋伏》变罗生门”,质疑他们各说各话。

这是梅艳芳离世前的第12天。

现在我们知道,当时梅姐的病情确实严重了,已没什么可能再参演这部电影。即便各方口径不同,但心意是统一的:不过是想再给梅姐、给大家一个希望。

梅艳芳和张艺谋的这次合作终究没能成事,十八年后的今天,《十面埋伏》的出品人江志强用一部《梅艳芳》来弥补曾经的这个遗憾,是令人信服的理由。

那些所谓“消费”、“圈钱”的声音,也不太立得住脚,如果想赚钱,大可以拍贺岁、拍主旋律、拍那些扫黑扫毒扫贪,谁会不知道传记片向来都没有大众市场。

话又说回来,电影本身能不能拍好,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片子里确实能看得出主创算尽力,大致讲出梅姐的经历和成就、对舞台的热情和专业和助人为乐的精神。选用新演员、穿插真人画面都算大胆的决定。

不过看完,我很难用成功与否,或喜欢与否来形容《梅艳芳》这部电影。

或许就像罗生门一样,人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对梅艳芳有着不同的定义。

作为对她稍有了解的粉丝来说,梅艳芳精彩的一生,还是值得一部更好、更有深度的传记片。

抛开如今不可说不能说、或涉及到众多目前仍活跃的圈中人的内容,这部电影《梅艳芳》的问题首先是做了太多减法:梅艳芳是个没有童年的人,电影一开始就没能从这一点细究单亲家庭、重男轻女环境对她长大后的影响,没能交代她成名前后的差异,没有显示八九十年代传媒舆论对一位破格女艺人的不公平与天然恶意,没能体现她开朗大方幽默的性格及与一众好友的珍贵情谊,也没提及她患病前后的担忧、选择和转变…同时,电影又在梅姐私人感情方面做了过多加法:美化了日本男星和刘培基(Eddie)两个人物。当然,梅姐对圈内、对社会的付出及影响,也远不止组织慈善演出这一项。

90年代初,成龙去美国发展见识到好莱坞演员工会制度,回港后便联手梅艳芳等人成立了演艺人协会,摆脱影视行业被黑社会的控制、为同行们谋福利。梅艳芳从协会成立第一届起就任职副会长、后来也担任会长、理事等职位。除了片中展示的一些的公益活动外,梅姐所做的最具深远意义的事,是为香港艺人北上与内地导演合作铺路(当时香港演员到大陆拍戏有比例限制)。

2002年底梅姐确诊良性肿瘤癌变,仍代表协会和各个政府部门开会、北上去跟京圈打好关系。这个时候的她做了很多接下来的计划:计划慈善演出、计划拍内地导演的电影、计划做音乐剧、计划开个唱…就是没有计划自己的治疗。

所以梅姐起初只把病情告诉了贴身工作人员,当中包括造型师刘培基。据刘培基描述,他曾经陪着梅姐到北京、上海等地看过几次中医。这段时间大约持续到2003年初,香港遭受SARS,整座城市代价惨重。随后张国荣突然离世更给她造成极大打击。此时正值筹备1:99慈善演出,这期间梅姐才将自己得了癌症的事透露给了几个亲近的好友,当中包括她的某位徒弟和刘德华。他们劝梅姐去看西医、也劝她为了身体不要开演唱会。

从几段访问摘录,可看出梅姐曾经的心境变化:「我信佛,人何时来何时走是注定的,既然上天派我来完成使命便要带我走,我没所谓,所以没想过要接受现在的治疗,只找中医用最温和的方法处理,所以没跟任何人说。」

「朋友们说leslie走后你有多凄凉,如你走了,我们又如何?…哥哥走的时候,我很痛,如果我走了,我的朋友会怎样?所以我问自己,如果我已放下生死,是不是应该连这件事(治疗),也放开呢,那时起,我才开始接受治疗。」

当时得知梅姐病情的刘德华,找来养和医院肿瘤科总监张文龙为她主诊。直到7月份,梅姐才第一次做西医电疗。张文龙回忆最初和梅姐见面,记得她说「张医生,你不要说我,我知个病医迟了,但我要开演唱会,你要帮我撑住。」

由于去医院的缘故,消息不胫而走,港媒开始写文章报道梅艳芳患病的猜测,天天派狗仔守在她家外、围堵医院、追问圈中各路明星….这种铺天盖地的情况到9月初,梅姐在一班好友(成龙、杨紫琼、梁家辉、张学友、刘德华、钟镇涛、刘天兰、岑建勋、金广成等人)的到场支持下开了记招公开患癌症事实并表示积极治疗中,同时宣布将举办个人演唱会。为了放松现场气氛,梅姐甚至在发布会上开玩笑说「我未死得住,不要日日在我家下面等我死!」

2003年11月一连八场的梅艳芳演唱会如期开启,每晚台上台下都不乏重量级人物。幕后工作人员及一班徒弟们被安排在舞台两边,怕她出事晕倒,随时准备冲上去。但是梅姐只要站上台,就仿佛病痛全都消失了一样,风采一丝不减。

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梅艳芳一人身着婚纱讲拜拜的标志性告别场面,后收录在碟片发行的是当中的场次。其实演唱会真正的尾场第八场(2003年11月15日),梅姐是被众人围绕着唱完了《夕阳之歌》的,刘德华和陈奕迅,伴在她一左一右,旁边还有徒弟们,提着她的纱裙谢幕。在全场观众“Anita!Anita!”的呼唤声中,梅姐又两度安可返场,以《珍惜再回时》结束了最后一场演出。

整场演唱会是感动的、热闹的、圆满的。

现在只能找到当年这段渣画质,红衣是华仔,右边黑衣是eason。下面还有草蜢、梁汉文、谢霆锋等人

记得去年,伊能静在采访的时候说自己很幸福而评价追求事业没结婚的梅艳芳很惨,引发一阵争议。我看到这番言论时,脑海中随即闪现了梅姐演唱会最后谢幕的画面。

不是她一人在台上讲拜拜,而是这个被大家围在核心,众星捧月的情景。

梅艳芳十几岁出道后,就迅速达到了绝大部分明星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事业巅峰。二十年后谢幕时,她的舞台之下座无虚席,安可后观众都始终不肯离开,而台上的巨星们更是一个个心甘情愿跑前跑后为她提裙。以前没见过哪位女艺人能获得如此高圈内圈外的共同喜爱,未来也不见还会有谁能获得如此地位。梅艳芳哪里还需要什么婚姻来标榜幸福呢。

所以电影《梅艳芳》的基调多少和伊能静的言论有雷同之处。里面的梅艳芳,是强加了创作人主观臆断的。

其实可以从梅姐后期的言谈中略知一二,经历过高峰隐退复出后三十多岁的她,在观念和心态上应该已经跟年轻时有了很大不同,曾经爱热闹,现在看球赛看书,也觉得过得很充实。问及感情,便说遇到合适的伴侣或许一起生活,但未必会结婚。「今天的日子,我興起時就會自己一個飛去外地玩幾天,不用人陪也可以很開心呀。」

2003年,港府在尖沙咀落实兴建星光大道,梅艳芳是首批获邀嘉许的杰出电影人之一,12月30日,还未来得及在星光大道留下手印的她离开了。

2014年,梅艳芳成为除了李小龙以外,唯二在维多利亚港星光大道设立铜像的艺人。

铜像底座刻有刘德华题字「香港女儿梅艳芳」

2014年梅艳芳铜像原貌。2019年星光大道重建后做了调整

电影《梅艳芳》全片之中,我印象最深大概是童年梅艳芳出场奋力去抓红气球的一幕。

她身上有着那个年代许多香港人的缩影,底层做起没少捱苦,小小年纪凭借一股拼搏劲头抓住机遇,功成名就。她又是个天生的艺人领袖,好像与生俱来就有种责任感、有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气,出钱出力出于本心,从不为了个谢字。

她确实是香港的女儿。

以她命名的电影远不够她好,这是自然。我猜假如梅姐自己看了大概也不会介怀。

连同2013年那场十周年十思音乐会,都算作昔日老友们对她的念想,给她的礼物,也是影迷歌迷的福分。

也只有梅艳芳,于离世十八年后仍然被圈内外众人惦念、让粉丝们有所期待。

谢谢你,Anita.

 2 ) 电影没交代清楚的背景介绍

1.“退休”是梅姐刚出道就有的想法,具体到年那种,出道后年年采访都说,原因是唱太多年了,太累了,想尝试别的人生

2. 91,92告别舞台,随后江湖事件,但在此之前就放弃枫叶国ym,原因是不被尊重,当场撕外籍/gc走人,还有就是爱港

3. 90年宣布不领奖后就看清这圈子了,资源流失、攀炎附势什么都经历了

4. 为慈善而唱她做到了,95复出舞台后每一次演唱会都有慈善性质

5.不能讲的就不讲了,能讲但没说的有:

业务方面:梅姐最遗憾的是没做musical,但她几次把它融进演唱会里。虽然梅姐拿奖太多,但个人觉得88年拿金像影后97金像女配98年拿金针奖以及外媒给的“东方麦当娜”称号还是要提的。

为人方面:94年成立个人慈善基金会,因慈善被授予多伦多、奥克兰、旧金山当地政府“梅艳芳日“的荣誉。为了反黑+保证艺人基本权利和众人成立演艺人协会并于01年票选成为会长,03年以会长身份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去北京为香港电影在内地上映争取权利。梅姐格局很大,心系天下华人,所以哪里需要帮助,她都有站出来。

6.最后,感谢剧组的用心制作,不去炒作恋情,也没有依仗梅姐强大的朋友圈光环,各方都做得相对体面,我想,江老板的心意,梅姐是一定收到了。

 3 ) 无题

平淡之作。她是香港的女儿,不是陷于感情泥潭无法自拔的脆弱女明星。功成名就星途坦荡,一切发生在梅艳芳身上的,似乎都很轻松,而牵绊她的好像只有感情。但是哪里只有这么点。 我可以理解也许这是后人想要记住的关于Anita的模样,但实际上她的人生与整个香港社会的变迁根本息息相关。但在那些人物特写中,只能通过华东水灾、非典和张国荣逝世对这座城市有所窥探。 电影中的阿梅关心公益,她出身歌厅,在夜总会如鱼得水,会在九龙城的大排档吃宵夜,最终也身披婚纱将自己嫁给了舞台和观众。这几点的描述很好。但是,还不够。在梅艳芳人生中最风采的那几年,明明是香港娱乐业最繁盛的时代。没有任何一个港星的发展,能够脱离那段岁月流金的绝代芳华。 也许我想要看到的,还是在Anita背后,那个年代的香港,那个五光十色嬉笑怒骂生动活泼迷离颓唐的香港。 最坏的时代,最好的时代。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时代,早就在某一次国歌奏响红旗飘飘之时,与那些流动着玫瑰金色的无尽回忆一起,去不复返了。

影片全作是大型怀念纪录片MV,歌很好听,彩蛋很亮,人很美。年轻版的秋官太灵动,寥寥几语却是惊喜。

 4 ) 做一場兩小時十六分鐘的夢

以婚紗開場,以婚紗結束。

「做人要有頭有尾,有交代。」

很久沒有一部電影,讓我流淚得這麼盡興。

看《Anita》的感情是很複雜的。王丹妮的扮相超乎我想像地神似,令我在觀影途中無數次恍神:「到底這是演戲還是現實?」梁樂民導演亦很適時地穿插了很多紀錄片和真實舞台片段。對於一部出色的傳記電影而言,重要的不是拍攝技巧,而是抓住觀眾對主人公回憶的共情點。在這一點上,導演可以說做到近乎極致。

梅姐四十年的人生相當燦爛,但系電影只有兩小時,主創團隊抓住了更多梅姐人生里重要的情感節點和「愛人」,圍繞著Anita一生的「愛」展開故事。無論是姐姐梅愛芳、造型師摯友Eddie、日本初戀男友定系哥哥Leslie,這些都是改變梅姐人生的存在。這同時也是討巧的,觀眾對於這些人物本身就帶有相當濃厚的感情,所以在觀影時可以很輕易地代入情緒。

主演的表現是我在觀影前最在意和擔心的。因為大家都太熟悉梅艷芳了,新人到底能否演繹出她的神韻?看完電影我只能說造型師太勁,特別是短髮演唱會造型,和巔峰狀態的梅姐簡直一模一樣。王丹妮的演技前半段還算過關,但後半段梅姐與癌症鬥爭的情節表演稍嫌遜色。Anita最令人銘記的性格特徵就系「硬淨」,她從來不認輸,不向命運低頭。王丹妮的表演在這一part還是稍嫌柔弱,不過綜合全片以及扮相的相似程度,倒也無傷大雅。

幾位老戲骨每次出場都能觸及淚點。可能系林家棟同古天樂真系老了,他倆飾演嚴父和慈父毫不違和;相對而言楊千嬅反而不像在演戲,像在做自己(可能因為佢個人風格太鮮明)。廖子妤扮演的梅愛芳反而令我眼前一亮,她將姐姐的溫柔、慈愛、善良演繹得很到位,她和王丹妮之間的對手戲也很有看點。只有在姐姐面前,梅艷芳才會卸下所有的盔甲和武裝,從「完美的神」變返一個會扭計、會耍脾氣的活生生的人。看完這部電影,觀眾會更加強烈地體會到梅家姐妹互相扶持的精神。

最後,一定要講下我最著緊嘅劉俊謙。(先聲明我很主觀地喜歡他所以這段比較subjective)很多人質疑劉俊謙不像Leslie,這是肯定的,但感覺比外貌copy更重要。劉俊謙在自己的演技加持下盡力演繹了,和Anita年輕時江邊飲酒那段側顏其實還是比較神似的。和Eddie在酒店裡食飯那場戲也著實把我看哭了,劉俊謙的眼神真的很抓人,他擠出微笑拍著Eddie的手叫他不要告訴梅姐病情,不要令她擔心。那一刻我真的相信,他是Leslie,他是張國榮。

「我成日都覺得夕陽和黃昏很美,但是很短暫。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眼前;不然眨眼一過,很多東西就會消失。」

還是要感謝這部電影,對於喜歡梅姐但錯過了她黃金年代的我們而言,提供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旅程,陪伴她走過人生的重要時刻。我很滿足。

兩小時太短了。字幕滾動結束後,我呆坐在座位上。多想沈浸在這個夢境里,久一點,再久一點。

今晚回去再看看Anita的演唱會錄像吧。

 5 ) 内心深处,也想被人“姓氏+姐”这样称呼…( ´▽`)

记忆中的03年,是消毒水的味道,是形形色色戴着口罩的面孔,是全家半夜起来喝绿豆汤预防非典的荒谬可笑。只不过很可惜,那时还是小孩子的我并没有在意在这一年之内,相继辞世的两位巨星。

直到后来继续长大,听到电视上那首旋律动人却总是带着些许落寞惆怅的《女人花》,心里仿佛埋下颗不解的种子。今天看电影,这颗种子才姗姗迟来吐芽:“慢歌要唱出唏嘘,快歌要唱出反叛”。二十多岁的自己仿佛才明白,原来十来岁时听到的歌声中那份让我不解的东西,是她唱到极致的唏嘘。

一直觉得,能够让别人用在姓后加姐的称呼,是一件过瘾且酷的事!“梅姐!”多酷的称呼!她豪饮,她吞云吐雾,她大胆,她反叛,她敢在香港的80年代年穿现在欧美Diva流行穿的黑丝紧身衣,跳热辣妩媚的舞蹈,勾魂夺魄的电眼延出长长的眼线,性感的嗓音轻哼“夜会令禁忌分解,引致淑女暗里也想变坏”,是,快歌就要唱出反叛……

面对掌掴自己黑帮头子,眼神里没有一丝畏惧闪过;对歌讲义气,帮助自己上位的歌即使不合时宜也要坚持唱;对朋友讲义气,和张国荣识于微时,一起许下成名后做彼此演唱会嘉宾不能收钱的约定;对后辈讲义气,铭记前辈帮助后辈天经地义;对香港人讲义气,不移民,坚定地说自己就留在香港,发起公益演唱会帮香港人打气捐款,渡过非典,是无可置疑的香港女儿;对舞台讲义气,去世前的四十五天,深受癌症折磨,但依然身披神圣的婚纱,嫁给她最爱的舞台……

她当之无愧地被人们称一声“姐”。

我的审美倾向在这些方面似乎难得的长情:我对有争议的人物感兴趣;面对“道德”这廉价的东西时,我的神经不会纤细羸弱;我偏爱倔强而不偏执、温柔而不软弱、勇敢而不冲动、崇尚自由而有无比的责任感……她都有。

电影有一幕让我想即刻冲进银幕抱她,非典愁云未去,她克服万难筹办公益演唱会,病症加重、场馆申请问题、演唱会噪音问题…面对这么多不确定因素,她的一句“出了事情我梅艳芳一个人担责”,坚定且迷人。

她唱:夕阳无限,无奈只一息繁华;

我回:一瞬也是永恒。

 6 ) 质问电影《梅艳芳》,张国荣的人血馒头好吃吗?

(本篇只为了澄清张国荣在电影中的不实情节,不涉及梅艳芳本人的利益,仅讨伐电影主创团队。)

我绝对不相信此电影没有拿“张国荣”作为营销噱头,捆绑吸血,证据如下:

①预告片AI换脸张国荣,欺骗观众。(我自己本人就是被预告骗去看了点映的受害者)电影实际成品货不对板。

②电影内容误区之一:1983年梅艳芳鼓励指点张国荣面对嘘声???

事实:张国荣在1983年凭借《风继续吹》事业已有很大的起色,1984年更是凭借《Monica》爆红。张国荣的确经历过被吹嘘的阶段,但是发生在1980年,那时候梅艳芳根本没有出道。发生在电影的桥段完全是为了衬托梅艳芳的仗义凭空捏造。而实际上张国荣是什么性格?自信到嚣张的人,就算遇到嘘声都会认为是观众不懂欣赏的人,就这还需要指导?

③电影内容误区之二:电影《胭脂扣》是因为梅艳芳的争取使得张国荣戏份增加???

事实:导演关锦鹏曾回忆过一段关于《胭脂扣》选角的往事。当时不同的电影公司是有「门第之见」的,演员们很难跨公司去拍片。影片的出品方是「嘉禾电影」,而张国荣是「新艺城」公司的。为了能够与张国荣跨公司合作,身为嘉禾艺人的梅艳芳便主动找到导演关锦鹏:「我去给新艺城拍一部电影,换张国荣来演十二少好不好」。这样一「换」,才促成了梅艳芳与张国荣的经典合作。

而张国荣本人,亲口在综艺《今夜不设防》中提出,关于十二少的戏份,是因为导演关锦鹏看了毛片后很喜欢这个角色,所以添加戏份。

④用张国荣的葬礼做宣传,在各大平台大肆宣扬张国荣葬礼拍摄花絮。

事实:实际上张国荣的葬礼根本不设观遗容仪式,有专业的保安团队,只有亲人,唐先生,几个至交好友才能看到遗体。其他人和任何媒体包括梅根本就没有机会看到遗体。制作方还把这作为营销噱头,张扮演者躺进去让梅尽情痛苦十分敬业这种事情还被当成制作方营销的热点。

……

这部电影真的狡猾,明明主角是梅艳芳,但是张国荣在这部电影却有如此高的存在感,而且电影里面但凡张国荣出现的场景竟然可以没有一次是符合事实的,任由主创为了衬托梅艳芳而凭空杜撰。反而梅艳芳实际更亲密的好友谭咏麟,曾志伟,成龙等却只以秒为单位出现在影片。欺负人死不能为自己辩解?怕活人还在,自由杜撰会摊上官司?

电影还严重美化渣男近藤真彦,你问问中森明菜的粉丝愿不愿意?

写这个帖子对梅艳芳本人没有任何关系。我自己很欣赏舞台皇后梅艳芳,但是《梅艳芳》这部电影的主创如此下作,我不希望自己的偶像成了别人的嫁衣。他在这部电影就是妥妥的工具人,被捏造,被矮化,成为了衬托别人的绿叶。

张国荣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我不希望被无良资本利用和消费。

 短评

过程中真是各种泪目,结束更是一个爆哭。当然,倒也不是影片有多好,只不过由之想起了曾经的梅艳芳,以及那个满是回忆的童年。影片本身真的太普通了,如此的浮皮潦草,毫无重心,好像一个大型人物流水账,你哪怕就拍那场谢幕的演唱会,应该也会更精彩一些吧。现在的感觉基本就是什么都想拍一点,却又什么都不能拍太深。连众多角色的名字也只能用英文名代替。除了去世的张国荣可以用全名,也是太刻意了一些。以及,我也觉得这片稍微有点消费张国荣了,为什么会在梅艳芳的电影里,拿那么多时间讲张国荣的去世和葬礼,也有些太明显了。感人的部分,其实都是属于梅艳芳的部分,终究,是部有些可惜的电影。

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拍得很是平庸,Leslie随便找个人乱演一下,又拿最惨痛一幕暴击我们。但梅艳芳已经蛮惨了,又不忍心看她比电影里更惨的人生。八了那个日本男朋友,我去,原来是百度词条“渣男”举例代表,电影也太美化了,梅艳芳死前还去见面也是真的。掌掴事件这种出几条人命的事,啥都不敢写,导致分手戏也毫无道理。无良梅妈也没出过场。这种传记片,还是等所有人都去世了再拍吧

5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还行

加一星给情怀、Mui姐和Leslie。粉丝向电影,身边不少落泪。传记片很容易拍成流水账或者MV,所以这部也存在一些这样的问题。演唱会部分剪辑有些乱,不如波西米亚那样的长镜头来得好。看哭了两次,一次是哥哥离世,一次是最后的夕阳之歌。

10分钟前
  • 胖彼得与狼
  • 推荐

一边吐槽流水账一边哭的稀里哗啦,我不太能够分清究竟是电影的原因还是梅艳芳的原因……

12分钟前
  • 文白
  • 还行

10/31 上海环球AMG/// 7分,我哭了,很多人都哭了,别和我讲电影技法,我喜欢就行。

17分钟前
  • Mallory
  • 推荐

超出预期的一次完成。立项时深知有些东西不可能(还)有机会拍,有些东西暂时不能拍;于是“曲线救片”,转而聚焦她生命中几个最重要的时刻- -对舞台的钟情、最重要的电影还有决意奉献与给予;虽有遗憾,但也算讨巧。猎奇的传闻、秘辛、分歧先抛低一边,却将所有心力放在“香港的女儿”与“演艺圈大姐大”之上;那一幕幕由各种大牌撑起的cameo,还有数个台词里面闪现的名字;大家挂住她不仅仅因为她,也因为那背后美好而又黄金的年代,和超出作品之外的人性光彩。王丹妮证明是惊喜,因为在外形完全吃亏下,却下苦功抓了神韵,态度难得;廖子妤和刘俊谦的诠释,和千FA的“华星人演华星人”一样让人津津乐道。【看的时候觉得差一首《梦伴》,全场大合唱竟然了了心愿;眼泪夺眶而出,圆满】

22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这种比较近的传记电影是免不了有些流水账,毕竟有些人和事不能全拍出来,可以理解。电影没有胡乱夸大编排,给了梅姐充分的尊重,但是情节不够细腻生命力不足略显平淡。主演能抓住几分梅艳芳的神韵和性格特质,表现挺不错的,就是后面年龄感和阅历没有体现。很喜欢早期舞厅的那场戏,有原型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张的选角则不太像,可能因为是配角。电影的高光在穿插的梅艳芳真人影像,尤其是末尾的婚纱舞台非常感人,敢拼敢闯不屈服于命运的梅艳芳,香港的女儿。电影可能不太能让梅姐的忠实粉满意,但是能让不太熟悉梅艳芳的年轻观众看到她的一生,进而去了解她真正的生平,这是它的意义。总体上是一部合格的电影。

23分钟前
  • 皮卡丘
  • 推荐

好像什么都讲了,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讲…隔太近的人物传记好难拍…

24分钟前
  • Dr.Duo
  • 还行

编年体传记片,经典场面一一复刻,也插入了必要的纪录片段,不违和。演员神似,虽然比较大只,但更凸显女主角地位,也不是不可。张国荣的演员,一开始觉得不像,但越往后看越觉得动态像,很不错啦。从2003年张国荣去世那里开始哭哭哭。我觉得这个票房好的话,一定会接着拍Leslie的。看的粤语版,超让我意外惊喜的是还有狄龙一个镜头。女人如花花似梦,夕阳之歌,永远的Anita,芳华绝代!!

29分钟前
  • 香水瓶
  • 力荐

传记片很难拍,电影切入的角度看出了创作者的善意,没有刻意强化其他角色负面的标签,强行制造太多冲突,可能有人觉得平淡,但我反而觉得看到了很多美好。梅艳芳的仗义、对朋友的豁达、对社会的无私,都源于她的个人成长经历,从小她跟着姐姐在歌厅驻唱,比同龄孩子早熟,也更坚强能吃苦。她从成名后,一直有人在帮助她,支持她,她知道感恩、知道回报,就像她对刘培基说的:“我四岁出来赚钱,长得没有足够美,如果没有你们支持我,我也不会这么成功。” 变幻动荡中的香港正需要这份有香港印记,永不过时的信念与善念,一起度过难关。

31分钟前
  • Ian
  • 力荐

相信自己,你的所有情绪或感动都来自阿梅本人。

32分钟前
  • 西北
  • 还行

对事件的高度尊重与还原,资料影像和现场拍摄竟然高度重合,路演场,梅艳芳扮演者王丹妮为此接受了一个人的训练营,没想到里边有几首也是王丹妮自己唱的。张国荣出场的一瞬间全场唏嘘,两个人互相不想让对方担心结果都在最漂亮的时候走掉。色调看出来有特意致敬上世纪的香港,霓虹的色调。

36分钟前
  • 罗夏
  • 推荐

因为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也撑把伞,梅艳芳小时候吃过太多苦,所以更懂如何为善。现在太多明星拿慈善公益做人设,反倒丢失了一颗真心。突然想到一直在建小学的古天乐,现在的他,有几分当年梅艳芳的影子。

38分钟前
  • 可能是对的
  • 力荐

原来快歌是唱反叛,慢歌是唱唏嘘

42分钟前
  • f
  • 推荐

为什么不是关锦鹏来拍……这个导演拍得太新太商业了,而且哥哥的演员是什么鬼!为什么会那么猥琐!一点都没有哥哥的忧郁和温润如玉的气质,不说他是张国荣我真看不出来。。但是女主挺好的,抓到了梅姐的倔强和落寞。就是中年后很拉垮,不如后半段让袁泉来演。虽然我这不满那不满,但梅姐真的很值得爱值得记住。

45分钟前
  • 狐狸甜筒
  • 推荐

对这部片子的评价很纠结,一方面觉得它没有深入去探究梅艳芳的内心世界,只是浮于表面的描写,另外一方面又被梅艳芳的真实经历所打动,观影时有时感动有时疑惑。王丹妮的表演是及格的,很多造型和神态都很像梅姐,尤其是最后穿婚纱的部分,演唱部分也不错。但是她身高实在是和阿梅差别太大了,又总是穿高跟,日本酒店的大门都快装不下了......并且可能是因为演员本身比较年轻,没有演出梅姐稍年长时的状态,稍年长时的表情和语气和刚出道时基本没有差别,让人有些出戏。

47分钟前
  • 留下来
  • 还行

慢歌唱的是唏嘘,快歌唱的是反叛。

52分钟前
  • windywinky
  • 推荐

还不如重映梅艳芳的告别演唱会。

55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若以張曼玉在《阮玲玉》裡的神級演出為標準,王丹妮其實並不差,有兩幕我甚至覺得演員已經超越單純「似唔似被扮演者」的階段:第一是舞廳首次和哥哥一同登台獻唱;第二是梅姐最後一場演唱會裡的那段獨白。王丹妮在那兩場戲裡是沒有「消失」的:前者是王丹妮作為新人出道的心境,如果是她,面對和梅姐同樣的情況會怎麼做?而後者則是作為扮演者的王丹妮從未遇過的狀況,那時候,出現在她臉上的是一場「戰爭」,一場故意要被識穿的虛假表演,沒怎麼改變的容顏所帶出的間離效果正正告訴我們,梅艷芳是不可能被原樣複製的,王丹妮必須重新掌握這副身軀的主動權,對抗依附於身上的亡魂。導演既不相信電影,又不相信演員,所以只能不斷以穿插歷史影像和流水賬的方式來製造催淚時刻,觀眾會被感動完全是因為那是看似轉瞬即逝,實則深深銘刻於腦海的回憶片段。

58分钟前
  • Landy
  • 还行

最多科普片,梅姐的粉絲不會滿意

1小时前
  • 舟一五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