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2017

HD

主演:路易·加瑞尔,斯塔西·马汀,贝热尼丝·贝乔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意大利,缅甸语言: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年份:201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敬畏2017 剧照 NO.1敬畏2017 剧照 NO.2敬畏2017 剧照 NO.3敬畏2017 剧照 NO.4敬畏2017 剧照 NO.5敬畏2017 剧照 NO.6敬畏2017 剧照 NO.13敬畏2017 剧照 NO.14敬畏2017 剧照 NO.15敬畏2017 剧照 NO.16敬畏2017 剧照 NO.17敬畏2017 剧照 NO.18敬畏2017 剧照 NO.19敬畏2017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人生就是两点之间的运动,停留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运动的过程本身

去年戛纳,法国导演哈扎纳维希乌斯的《敬畏》受到了两极分化严重的评价,说好的人喜欢他恶搞新浪潮电影大师戈达尔的自由和幽默,说坏的人也讨厌他恶搞新浪潮电影大师戈达尔的自由和幽默。

诚然,107分钟还原这样一位伟大而复杂的导演的一生是不可能的,影片截取了1968年这个对法国、对戈达尔来说的转折年。

1968年发生了什么呢?五月风暴,法左和许许多多的大学生走上街头,他们抗议政府的新闻政策,抗议越战,带着一种全球化和无产阶级的口吻要求和平,要求平等,要求马克思和毛泽东。这场红色运动激起了戈达尔心底的激情,作为生于一个布尔乔亚新教家庭的叛逆子,他从小便有着一种自发的割裂倾向,他离家出走,跟富有的祖父断绝关系,自甘成为巴黎街头小流氓,与另外一些孤儿(特吕弗)和浪子(里维特)鬼混。

他的身上有着一种深深的不平衡,或者说无所适从:

他生来就是小资产阶级,却对此深恶痛绝;他渴望与穷人、学生和第三世界国家成为朋友,但他身上深深的精英气质却将他们天然隔离。

五月风暴一来,戈达尔燥起来了,要跟学生、工人们站在一起,砸了戛纳的场子,甚至要跟自己决裂,宣称自己过去拍的电影都是垃圾,所有过去的导演也都一文不值……

戈达尔的理念一直在游移,无法把握,提出“作者电影”,又反对它,拍出一部杰作,再痛恨它…… 就像他曾说的,“人生就是两点之间的运动,停留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运动的过程本身。”

《敬畏》试图呈现戈达尔的分裂与矛盾,戏仿了他当年创造出来的许多电影技法:跳切、不知从何而来的画外音、不匹配的字幕、声画分离…… 若你熟悉戈达尔,甚至会从中窥出一幕幕致敬的场景。导演的幽默和他对大师的解构也在许多时候让人笑出声来:“哈哈!我就知道,戈达尔就是个情商为零的笨蛋!”

在这一点上,《敬畏》确实是一部令人兴奋的导演传记片,至于它的表现手法是否公允,那就无人可以评说了。

P.S 让-吕克·戈达尔89岁了,仍然在拍电影,很想知道他看完会有什么评价,但他可能压根不会去看吧。

 2 ) 666

回复一下评论前几那位除了骂人就拉黑封评论的人:

安妮拍这个,说明这部电影主要就是经验性的电影,你却要偏偏执着于戈达尔本身对于电影或者政治上的建构性,来讥讽别人没有拍出你心中的戈达尔。你心中的戈达尔是历史的还是经验的还是符号的?既然瞧不起这个编剧的表达方式又干嘛引用别人对于戈达尔的评价显得你很高深?她能说出这话你说不出来说明还是要比你强一点,你凭借自身想象所构筑的戈达尔形象,不比别人在日日夜夜与当时事件的时刻接触下所感受到的高贵。金庸写的是小说,照你这么说是不是金庸的小说笔下所有人都要跟戈达尔一样不能改编了,而且人家金庸是东邪西毒编剧我又没有喷:这个电影好得真烂,完全破坏了东邪西毒的伟大形象!

P.S.

戈达尔在68年五月风暴后的业界形象可以说是两头不讨好,一方面他想搞完美化的毛主义,一方面中方不买他票,而且走向了极端,跟当时文化革命与日常生活批评的综合走向格格不入,具体怎么样你可以去参考一下《东风》这本书。

@比耶侯

以及,戏仿不等于嘲笑。

随意

 3 ) 古怪又幽默,可爱又嫌弃

敬畏这个名字太正式,更喜欢台版翻译:情陷高达。

路易加瑞尔,梦戏巴黎里面的男二,难怪高达拿掉眼镜的时候,看着非常的眼熟。对比他的正常有头发的照片,看来这次是先预演了年老脱发谢顶的模样,这么想想有点辣眼睛。但是,演员的本职来说,真的完成的很棒。高达古怪又幽默,话多又爱吃醋,觉得真的又可爱又嫌弃。

~~~~~~分了两次写的分割线~~~~~~

《情陷高达》的电影,整个配色都是我喜欢的风格,真的想把每一格剧照都收下来,慢慢观看。在看电影的时候,就觉得高达的演员,摘下眼镜之后,有点面熟。但是,因为高达的古怪又幽默,对他喜欢又嫌弃的情感,让我眼前只有高达而想不到有别的什么角色。电影放映结束之后,去豆瓣上搜索,啊,原来是梦戏巴黎里面的那个法国性感的弟弟。两个电影的剧照判若两人,放在一起才发觉,哦,原来是同一个人。高达到像是演员谢顶胡渣中年版的样子,可见发型多么重要。

看了电影才知道,原来那时候,毛泽东的思想对法国影响这么大,尤其是让工人们走上街头,进行革命,到处都是举着红色带着黄色星星的旗帜,还有共产党镰刀➕锤子的徽记。我记得电影里描述当时的学运思想是,老板如果被被工人否定了,那他就没有意义,老师也是同样。而高达所在的那两个人组成的派别里面,则是认为,拍摄电影需要由演员和导演一起讨论来决定拍摄,并非由导演一个人说了算,他是服从政治的。然而这样又会带来电影拍摄毫无效率,又不得不服从电影的。

而那时候,高达已经拍摄了轻蔑和断了气,还有狂人皮埃洛,中国姑娘也是刚刚拍摄完毕,那时候是1967年,但是这部电影并没有达到跟高达想要的那种跟上革命步伐的效果。

电影里面,最多的一个意象就是高达的眼镜,自从他结束中国姑娘的拍摄,参与到革命,就不断参与到学运公开发表言论,但是学生却不理解和看不起他,屡次被全场嘘声,于是他的眼镜就不断地因为各种原因被踩碎。这里,导演用了喜剧的方式来处理,第一次是高达最开始参与游行逃跑滑倒被踩碎,第二次是走在路上,被逃跑的游行者撞倒再次牺牲了眼镜,后来是通过广播播放,高达在记者会上反对电影节的继续举办,在人群的推挤中又被踩碎。最后,经过很多次的失败和挫折,电影说,高达因为高额的眼镜更换费用,而不再参与革命了,这里既是幽默也是讽刺,高达后来总是把理由浓缩成一句话:我感兴趣的是学运,而不是参与学运的学生。

 4 ) 哈扎纳维希乌斯还是回到迷影题材有意思。

这部电影可说的太多了,传记片有趣的点都有了,还原历史情境、人物正反勾勒、临摹戈达尔的电影风格和影像变异形式……而调侃戛纳电影节的部分对于70周年来说太应景,根本就是一部献礼片。看完好希望能看到一部在世中国导演的传记片。总是打趣一句话,人家的艺术家真是令人羡慕,无论想做什么都是自由的,而现在的我们连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两位beauty路易·加瑞尔和斯塔西·马汀都全裸了,马汀完全照着经典女神的路子去了,无可限量。

 5 ) 高达的命怎么就不能革了?

(又是因为短评下不下了只好写在长评区了,算不上影评,几句碎碎念而已)

1. 好像不踩两脚这个片子显不出自己看过戈达尔哈~~我自己带着并不高的预期,看完倒是有点喜欢上这片子了,它拍出了长久以来我对戈达尔的一个直观印象:革命在他那还就是请客吃饭,就是一边喝着咖啡抽着烟,一边跟漂亮姑娘吹出的牛逼。同时它也拍出了我对戈达尔的一个终极疑问:假如疙瘩觉得别人都是傻逼,那有没有可能他自己也是个傻逼尼?或者客气点说,他也有犯傻逼的地方和时候?

2. 这片子有简化、矮化、庸俗化的倾向吗?就算有,那又怎样呢?耍一耍疙瘩当年玩过的小伎俩,那又如何呢?渎神了?不管戈达尔自己乐不乐意、承不承认,他已经被摆在神坛上供起来很久了,用(至少那个时期)戈达尔会用的语气说,他戈达尔的命怎么就不能革了?

3. 看到(路易·加瑞尔扮演的)戈达尔一脸疑惑地抱怨中国那边居然讨厌《中国姑娘》,说我拍得一坨翔,天知道我笑得有多开心~

4. 我特别好奇,疙瘩本人宅在瑞士的家里,有没有看过这片子呢?这片子以后要是能出戈达尔的评论音轨,那绝对无敌。

5. 我原以为斯塔西·马汀的肉体是全片唯一的精华,看完之后要改口说那只是最精华的部分而已了。我的天哪她也太好看了,不禁遐想在大银幕上观看这么标致的肉体是什么效果——IMAX最好,对了,高达对IMAX会作何评论?好奇 again。

 6 ) 《敬畏》想要打倒电影之神,却没黑到点子上

(原载《虹膜》)

作为一个戈达尔影迷,当这位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与第二任妻子安妮·维亚泽姆斯基的情事,被法国导演米歇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搬上银幕时,我不仅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想笑。

我对这部去年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敬畏》之所以毫无期待,有两个原因。首先,所有对戈达尔的生平有所了解的影迷,都知道他的第一任妻子安娜·卡丽娜,才是他的一生挚爱和灵感来源。

两人的合作,催生了戈达尔最具影响力的几部杰作:《随心所欲》、《法外之徒》、《狂人皮埃罗》、《阿尔法城》;而两人之间疾风骤雨般的情感关系,也如同八点档肥皂剧一般既狗血,又精彩。所以如果一定要把戈达尔人生中的某段情感关系搬上银幕,那么最合适的选择,显然是他的第一段婚姻,而不是他与维亚泽姆斯基之间较为平淡的关系。

我对《敬畏》难以产生期待的第二个原因,源自它的导演人选。戈达尔这个同时引发着敬畏和蔑视情绪的文化人物,显然值得被人们讨论,但我不相信哈扎纳维希乌斯能为这种讨论提出什么有见地的观点,因为在我看来,他一直是个平庸的导演。

哈扎纳维希乌斯最擅长的电影次类型,大概是戏仿类电影。他的成名作《OSS-117之开罗谍影》,是对007系列电影的恶搞,而让他问鼎奥斯卡的作品《艺术家》,则是对无声电影的戏仿与“致敬”。

然而他对经典文本的戏仿,只是停留在过家家层面上的低龄游戏;他通过对影像的把玩与复刻消费了原文本,却对原文本的内在逻辑毫无反思。他的戏仿电影既不具有梅尔·布鲁克斯对文本进行解构的破坏力(《灼热的马鞍》、《新科学怪人》),也不具有戈达尔与斯科塞斯对文本进行重构时的独到见地(《筋疲力尽》、《纽约,纽约》),甚至不具备伍迪·艾伦忠于原文本精神内核的真诚态度(致敬《婚姻生活》的《丈夫、太太与情人》;致敬《野草莓》的《结构爱情狂》)。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他抛弃戏仿路线,拍摄气质严肃的“原创”电影《搜寻》时,他所面对的处境,竟然是无人问津。而《敬畏》的温吞表现,再次证明了他才能的平庸,和原创力的匮乏。

当《敬畏》的剧情进行到第五分钟时,我已经能理解哈扎纳维希乌斯为什么要把1967到1970年之间的戈达尔,作为自己影片的男主人公了。因为当时自视为政治激进分子的戈达尔,正在狂热地信仰毛泽东主义等左派思想,而哈扎纳维希乌斯想要通过《敬畏》,尽情地嘲笑他。

哈扎纳维希乌斯可以嘲笑戈达尔吗?当然可以。处于激进时期的戈达尔,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很荒唐。这位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导演,想让自己的电影接近“工农阶级”,但他想要接近的观众根本读不懂他精英化的电影语言,他们最喜欢的恰恰是他厌倦与蔑视的美式电影。于是他通过电影来闹革命的理想,就此成为了空中楼阁。

但《敬畏》的问题在于,它对戈达尔电影所处的语境,以及把他推向激进主义的时代精神与社会环境,完全缺乏关注。戴高乐执政时代无处不在、令人窒息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以及法国政府在处理阿尔及利亚问题时的殖民主义态度,都是让左派知识分子对现存体制充满失望,最终走向激进的原因。

不过在《敬畏》中,所有这些时代背景,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表现。哈扎纳维希乌斯眼中的戈达尔,仅仅是一个因为深陷中年危机,变得荷尔蒙分泌失调的中二病患者。这个角色为了寻回往昔的青春活力,娶了个比自己小了接近二十岁的年轻妻子,成天混在大学生的政治辩论会中,却因为完全抓不住辩论重点,被年轻人嫌弃。

至于原本也是位左派青年的维亚泽姆斯基,则在《敬畏》的镜头中变成了对戈达尔惟命是从,毫无个人意志的花瓶角色。然而在现实中,恰恰是这位少女的激进与勇敢,让戈达尔把自己对革命与青春的憧憬,倾注在她的身上。这是两人之间情感关系的真正基础,但它同样没有被《敬畏》所表现,因为哈扎纳维希乌斯太陶醉于自己对戈达尔的恶作剧式嘲弄了,以至于他完全没有看到男女主人公关系中的微妙之处。

而影片的选角,也称得上是败笔。两位主演路易·加莱尔和斯塔西·马汀,与戈达尔和维亚泽姆斯基都谈不上形似。在精神还原方面,他们就差得更远了:加莱尔表现出了戈达尔的坏脾气和粗鲁无礼,却没能表现出戈达尔的旺盛精力和他略带顽皮的机灵劲儿。而马汀在整部电影中只是安心地待在男主角身边,尽到了一个花瓶的职责。

在我看来,戈达尔在六十年代末的挣扎,显然不是缘自中年危机与内分泌失调,而是一个电影语言革新者所必然会面临的困境。当你在个人创作生涯的前几年里,一直在把电影媒介的可能性推向极限,如今却发现现实世界与政治生活所发生的变化,要远远胜过你所谓的艺术创新时,你该作何选择?是接受自己手中媒介的局限,安心地做一个守成者,还是彻底打破电影的边界,将它与抗议运动、教学行动、政治思潮和时代精神,通通融为一体呢?

戈达尔选择了后者,他迎接了挑战。虽然他在“革命时期”拍摄的电影过度理论化、艰涩无比,且带有说教气息,但它们对于电影语言的创造性运用,依然充满了想象力。而我们这个时代的犬儒主义代言者——哈扎纳维希乌斯先生,则用一个老祖父般包容的目光,嘲笑着戈达尔的反资本主义/反好莱坞理想;至于他自己的电影是不是空无一物,他倒是完全不在意。

其实戈达尔根本不是圣人与完人,哈扎纳维希乌斯哪怕对他的档案素材多下点功夫,也不至于会像现在这样,摸不准戈达尔的死穴。安妮·维亚泽姆斯基生前接受采访时,便讲述过如下的一段往事:

1968年6月,让-吕克在我面前和特吕弗吵了架。让-吕克想去中止亚维农戏剧节的举办;特吕弗则与帕索里尼站在同一立场上,因为后者曾说:‘我没法支持和工人阶级出身的卫兵们作对的中产阶级学生。’当时我们在特吕弗制片公司的办公室里。让-吕克生气地说:‘我本来以为你是我的兄弟,可你却是个叛徒。’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单单是这段一百多字的往事,就胜过浪费了观众一百分钟的一整部《敬畏》。

 短评

导演用戈达尔风格的影像构建戈达尔的影像(新闻、漫画随意插贴,超长推轨横摄,音画非完全对位,红蓝黄色块铺张,打破第四面墙),影片展现的是一个走下神坛,醋意浓浓的戈达尔,这让那些用散落碎片捏塑起一个他们自己一厢情愿想让其成为那个戈达尔的影迷们感到了侮辱,但这可能就是真实的戈达尔。

7分钟前
  • titwo
  • 还行

关于戈老头中年时期的纯爱故事:从“我一开始就知道她会离开我”,到最后“我那么努力让全世界其他人都不喜欢我,然而你居然也抛弃了我”。细节各种致敬,导演特别特别懂,夜车反光、唱片卡带、裸戏吐槽、潜台词字幕、与观众对话都是神一样的梗,太可爱了。作为被戈老头嫌弃的影迷的一员,表示满足。

10分钟前
  • Nouvelle
  • 力荐

开心就好

1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哈哈哈哈哈,实在太搞笑了。片子又可以叫做《戈达尔和他碎了无数次的眼镜》。用戏访戈达尔的风格,塑造了一个又丧又蠢、大男子主义、自我中心、还有点小可怜的戈达尔。听说导演拍完电影,第一时间寄给戈达尔,请他提提意见,但戈达尔没鸟他,还好戈达尔没看。。。。

16分钟前
  • 余小岛
  • 还行

本届戛纳个人最佳。手法复杂多样,花式间离让人目瞪口呆。戈达尔、伍迪艾伦都成为哈扎纳维希乌斯的食材,包裹在一个爱情的外壳里,简直外香里嫩。路易·加莱尔奉献了顶级表演,把戈达尔这个智商超高情商超低的怪咖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尾对电影制作探讨极深刻,也是一次历史回望。

18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非常轻浮、浅薄、符号化,装B之作,摄影布景演员美则美矣,毫无灵魂。

21分钟前
  • 浅蓝大肥猫
  • 较差

一个傻了吧唧的戈达尔。

25分钟前
  • Xao
  • 还行

人有轻蔑你有敬畏。基本就是个恶搞喜剧,导演在迷影复古以及喜剧方面的才能尽情发挥,一方面完全复原戈达尔作品的形式,美术、剪辑,间离……另一方面则是尽可能的恶搞和吐槽,比较嗨

3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庸俗化革命也是时代症候之一

34分钟前
  • 妖灵妖
  • 还行

形式玩儿出花样的小品喜剧,比起主竞赛更适合作为开幕片或者70周年献礼,斯塔西马汀比原型好看太多了,简直理想型。

36分钟前
  • 郭连凯
  • 还行

馬汀的肉體,在我的眼裡真是完美~構圖、配色佳。加瑞爾真會‘毀’自己⋯

4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看好70周年纪念大奖。全场欢腾。阿扎维修斯真是戏仿吐槽高手,这片子模仿戈达尔的手法,比他「艺术家」模仿默片的完成度还好。黑戈达尔之余顺手黑了五月风暴,最后连带着把68年戛纳电影节黑了个透。看样子可以发个个人年度十佳了#2017个人观影十佳#

44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創作者當然可以「笑」當時的Godard,連他在80年代尾也要來一次重構自身,但抽空了各種問題,難道Godard 只是一個和戀愛、生活過不去,陷入中年危機的藝術家嗎?(這就是回到平凡人的方法?),正如我不明白電影為何要「戲仿」他的電影裡各種片段,一個以「主流」製作成功的電影導演,真的能去拍Godard嗎

48分钟前
  • 何阿嵐
  • 还行

满屏全是小聪明,却无任何可回味的智慧。愈发觉得Michel Hazanavicius是个饶有趣味的投机主义者。

52分钟前
  • Amelie
  • 还行

作为狗蛋儿黑慕名前来观影。其实各位看完愤而给低分的朋友的评价已经让我感到乐不可支了。我很少干这么狭隘的事,但今天必须快乐地狭隘一回(更新,在被戏仿手法恶心了数次后突然能接受并看下去了,看佢自黑太好笑了,满意(我对狗蛋儿的心理阴影实在是太深了

57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黑的漂亮,仿的漂亮,Stacy Martin更漂亮。你问我资辞不资辞,批判1968我怎么能不资辞?(导演Q&A说戈达尔艺术上天才政治上he sucks简直太对了,Stacy Martin真人比银幕上还漂亮!

58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有一点做得好,就是影片的自反性:将叙事嵌入了这次叙事本身所描绘和记录(或恶搞)的现实中,因此呈现的效果是超过了简单的布景模仿,而稍稍触及到了戈达尔本人。同时,如果观众能够看到最后能产生厌恶——戈达尔自相矛盾摇摆不定恰如我们每个人——电影其实就及格了。但整体还是有些肤浅。

1小时前
  • Derridager
  • 还行

带领的人和跟随的人都洋洋得意;创造的人和重复的人都满心欢喜。

1小时前
  • 战将波舰金
  • 还行

他需要一副不会碎的镜片、一双不会滑倒的皮鞋,以及一位知己般的女人。现实却是他粘了一手指胶水、废了一整卷胶片,带着一份注定破碎的爱情上了敬畏之船。潜艇下沉到艺术的深海,他的生活也置于密闭的真空。戈达尔的刚愎变成爱情中的毒药,自负成为创作里的独裁。他为爱情死过一次,又因电影重获新生。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

本来困得不行,笑精神了,太搞了。从头到尾一脸丧的戈达尔,哈扎再次把形式玩出了新花样,用疙瘩的方式刻画出一个自私刻薄、大男子主义、可怜可爱的疙瘩形象。“政治就是左右脚,最终都会想光脚”、“我连疙瘩都不是,我只是扮演他的演员,而且是个烂演员!”、“谁TM会去戛纳这种电影节?”女主真美呀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