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传

HD

主演:沃尔特·休斯顿,Lucille La Verne,海伦·弗里曼,Otto Hoffman,Edgar Dearing,尤娜·默克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3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林肯传 剧照 NO.1林肯传 剧照 NO.2林肯传 剧照 NO.3林肯传 剧照 NO.4林肯传 剧照 NO.5林肯传 剧照 NO.6林肯传 剧照 NO.13林肯传 剧照 NO.14林肯传 剧照 NO.15林肯传 剧照 NO.16林肯传 剧照 NO.17林肯传 剧照 NO.18林肯传 剧照 NO.19林肯传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林肯爷爷教你如何四周内在众议院通过宪法第13修正案

纪传体电影向来是很难拍的,无数名导栽在这个题材上过。最明显的就是东木爷爷去年折腾的《胡佛》,原本意在给小李子顺水人情送一个影帝头衔的片子拍得不基不类。大多数影评人(除了对小李子搅基充满违和感的腐女外)纷纷表示:这部纪传电影犯了同类电影最大的忌讳和错误:拍出了一部事无巨细蜻蜓点水毫无详略的流水账。

斯皮尔伯格导演深刻吸取了东木爷爷《胡佛》的教训,在擅长排主旋律电影的他看来,不能犯同样错误,于是切入点一定要小。于是这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就基本拍成了《林肯爷爷教你如何在众议院少数席位条件下帮助共和党在四周内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这种政治教学片,甚至连内战的大背景及若干战争镜头也变成毫无嚼头可有可无无甚意义的点缀。

美国有一个电视台叫C-SPAN,专门直播各种参众两院政治辩论及听证会。Joe Wong当初有一个段子:“我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就打开电视看C-SPAN,如果还是睡不着,没事儿,我可以看C-SPAN2和C-SPAN3”。斯皮尔伯格电影《林肯爷爷教你如何四周内在众议院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相比C-SPAN唯一的优势在于戴尼尔戴刘易斯的逆天演技和不时出现的正统规矩的大提琴+钢琴+圆号组成的严肃正经原声。

话说回来,即便真的是要拍成《林肯爷爷教你如何在众议院少数席位条件下帮助共和党在四周内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那么斯皮尔伯格更显然应该去History Channel做迷你剧,而不是把大段大段的人物对白讨价还价凑成一部2个半小时的电影。原作者为了写这1000页的小说呕心沥血,所言之事确凿无疑,准确无误地还原了历史。但纵使人物演技再逆天;史实再分毫不差;画面再工整学院;原声再恰如其分,这毕竟是一部要上映给普通观众介绍还原那段历史的让人娱乐的电影,而非拍出来扔到国会图书馆视频资料中心/普林斯顿研究中心/斯坦福胡佛研究所供穷经皓首的老学究和PhD苦逼钻研的史料。而且,即便从史实角度出发,百年来美国两院的议员和总统之间关于法案的讨价还价也绝非电影中描摹的那样扯扯淡,作作秀发表一下演讲就能解决的。厚黑手段绝与天朝无异,即便总统人格魅力再无可匹敌,也毫无可能就凭自己和手下三寸不烂之舌面对上百号人精般的老油条搞定宪法修正案。若是尊重事实,就应该去History Channel,若是想讲好故事,请看马丁斯科塞斯的《大西洋帝国》,再不行,看看同样是基于史实,帅本的《逃离德黑兰》就讲了一个很圆满的故事。

斯皮尔伯格自《战马》开始,似乎电影就变成了这样:画面、色调、演技、原声都无可挑剔而故事却索然无味。但看电影不就是来看故事的么?

额外吐槽:Sally Field扮演的林肯妻子时年不过40岁,片中的他要说是林肯的姐姐/姑姑都毫无违和感。此外:囧瑟夫你是来打酱油的么?看着一堆人的胳膊和腿就开始发飙一下,然后再说几句台词就算完了么?

 2 ) 我认为这是最好的评价!

注意:
(1)以下文字系转帖的一部分,即我个人十分欣赏的。
(2)该文字出自: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723397/
(3)建议对比该网址全部讨论对比着看,可得精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华丽的分割线-----------------------------
 2013-01-14 13:20:37 为人帅表 (满红满蓝,全处全收)
  来吧,让我们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请看一下林达的文章,我的观点如果相左,那么我是错的,以林达的观点为主,她的观点我是信服的。
  =====================================================
  
  关键在于,对美国这样一个联邦形式的国家,究竟是靠什么建立和维系的。在这一点上,林肯总统与美国的建国者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美国这样一个建国原则,对于联邦的各个区域似乎没有什么约束力。好象肯定是离心力很大的一盘散沙。看上去美国是非常容易变得四分五裂的。可是,一个应该是导致分离的原因却奇怪地成了一个具有极大吸引力的磁心,这个磁心就是自由和不干涉区域自由前提下的互利共存。如果说,今天有许多人离开自己难以割舍的传统,文化和母语,来到这里,是为了寻找一个富裕生活的话,当初的美国却曾是一个贫穷的地方。然而它却不但吸引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还吸引了一个个加盟的地区。因为自由是符合最基本人性的状态,不论作为个人还是一个地区,人们的本性在寻求一个自由的状态,以及在这个状态下的互利共存。联邦显然不是依靠爱国主义口号加上枪炮来维系的。这一点,林肯总统是逐步醒悟的,醒悟在怵目惊心的战场上。
  
  林肯总统在两难之间挣扎出一个战争决定之后,他自己就落入了一个痛苦的深渊。战线越拉开,战斗越深入,双方的死伤也越惨重,他也越明白这个选择的代价是什么。林肯总统毕竟与一些只追求自己政治目标的政客是不同的,他无法漠视死亡。因此,在整个战争期间,无论是胜是败,他都心情沉重。他已经阻止不了战争的发展,他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自己的心灵重负,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帮助这个国家摆脱这场灾难。而他深知自己对今天这个局面是有责任的。
  
  葛提斯堡战役是联邦军队转败为胜的关键一仗,可是,站在这个战场上,林肯却无法摆脱双方将近五万士兵的伤亡,给他带来的浓重阴影。战争还要继续,他作为总统必须说些什么,但是,他无法在死亡面前以夸耀胜利鼓舞士兵的斗志。一个无法排解的沉痛心情,这就是林肯总统在葛提斯堡战役之后,短短的演讲的基调。
  
  最终,林肯为自己找到一个突破口,在南北战争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为战争的目标作了一个主题切换,把联邦对这场战争的诉求从防止联邦的分裂转换为废除奴隶制度解放黑奴。这就是你印象中的南北战争是一场解放奴隶的战争的来由。之所以要作这个目标切换,就是因为林肯总统还是一个很有历史眼光的政治家。他看到,假如打一场三个月的仗,有个几百上千人的伤亡,迅速平定"叛军",维护联邦统一,兴许,在历史上就成为一个成功的定论了。因为,南方分离诉求的本身,是有它的历史阶段性的。拖过这一段,分离的原因消失,联邦的完整也就保住了。美国的子孙后代也就可能接受曾经有过的一场短短的"维护统一"的战争,死亡的将士被奉为英雄,战争被冠於爱国,只需建立一个纪念碑和不断的鲜花,战争残酷的一面就被掩盖,它的意义就会得到升华。历史上的无数战争不都是这样过去的吗?
  
  可是,林肯总统领悟到,不论维护联邦统一的政治目标对于一个总统来说,是多么地理由充足,义正词严,在美国这样一个国家,他都没有理由为此打一场历时四年,吞噬六十万生命的残酷战争。
  
  更何况,州与联邦的关系,自由分离的权利和联邦统一 的永久性,这些引发战争的焦点还是一个可以争执没有定论的政治学命题。如果再坚守这个"统一"的政治目标,那么,也许这个政治诉求可以光彩地坚守到战争结束,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在一个以人性和人道为原则建立起来的国家,无论林肯总统建立多么雄伟的一座纪念碑,都无法平息这六十万灵魂在地下的呻吟。他意识到,即使他打胜了这场基于政治诉求的战争,他仍将永无宁日。不论他活着,还是他死去,终有一天,他都无法逃脱历史的谴责。这是林肯总统真正高出其他一些政治首领的地方,他是一个有历史感的政治人物。他站到了历史的山顶上,看得很远,甚至超越了他自己的生命。因此,人们从来没有看到过林肯总统为战斗的胜利喜形于色,洋洋得意。他始终沉沉地揣着他的心灵重负。就象我前面提到的,他醒悟在战场上,然而,此刻的战场上已经血流成河。
  
  假设林肯总统没有这样一个醒悟的话,这样一个战争目标的主题切换是没有必要的。他尽可以打着原来保卫联邦的爱国主义的旗帜,直到战争的最后一刻。而不必拾起他一开始就明确宣称是超越他的总统行政权利的武力废奴。但是,在这个时候,他已经明白,他不能把这样一面爱国旗帜继续打下去了,如果没有一个高扬的道德理由,他会真的成为一个以枪炮维系联邦,因而造成近百万人伤亡的一场内战的"千古罪人"。
  
  这个战争主题的切换是非常及时的,而且很有道理。美国的立国精神就是平等自由。区域自治的理论源于区域自由,就是一个区域的人民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自由。但是,这样一种自由不能建立在奴役他人的基础上。也就是说,美国保障个人自由,可是,人是平等的,一个人没有侵犯他人自由的"自由"。
  
  所以,假如南方"邦联"的诉求是建立在"区域自由"上的"分离",而联邦的动武理由只是"不准分离"的话,在美国,这样的理由为一场如此惨烈的战争作辩解的话,是难以长期站住脚的。但是,如果动武的理由是"解放奴隶",即"还奴隶以自由"的话,那么,"为被奴役人们的自由而战"这样一个道德诉求,是"区域自由"这样一个政治诉求所无法与之匹敌的。这两个诉求远不在一个层次上。在美国的立国精神之下,"解放奴隶"这样最贴近基本人性的道德诉求,是永远可以站得住的。甚至时间越久远,越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这场战争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林肯总统的"解放奴隶宣言"。在今天看来,大量的历史学家还是觉得,这个宣言更多的是一种瓦解敌军后方的战略考虑,而不是纯粹的道德公告。因为在这份宣言里,林肯总统宣布解放的,只是南军占领区的奴隶,而已经被北军占领地区的奴隶,则并不在"被解放"之列。然而,这却是林肯总统开始转移战争主题的一个关键步骤。
  
  到了四年以后林肯连任总统的第二次就职演说上,我们看到,与他的第一次就职演说相比,他早已经全部完成了联邦军队战争目标的切换。在这个接近战争胜利的演说中,奴隶问题已经明确地被林肯总统标明为战争的起因,而解放奴隶的道德诉求已经成为这个演说的主要构成部分。可以说,联邦军队在林肯总统完成这一主题切换的时刻,已经胜利了。而且,他们可以长久地拥有这个胜利成果了。
  
  我必须向你强调的是,林肯总统的这个切换,并不是任意的。他能够这样做,其实是有着坚实的历史基础作为他的支撑的。几百年来,美国的精神主流为了寻求一个人人生而平等的人性的目标,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努力。你在我以前的信中所讲到的故事中,已经可以看到了。在这样持续数代人的废除奴隶制的努力下,在北方对奴隶制深痛恶绝的普遍气氛中,战场上一个解放奴隶口号的提出,才可能是成功的。
  
  就和当初的"独立战争"一样,这基本上是一场白人的战争。尤其是在南北战争的初期,当林肯总统还没有对战争目标作这样的切换的时候,联邦军队是不吸收黑人参军的。即使在战争后期,黑人虽然也参与了这场以自由为目标的战争,但是他们仍然是军队中的少数。黑人士兵自己组队,不和白人士兵混编,不过军官都是白人担任。然而,我们今天不能不肃然起敬的是,这个以白人为主的联邦军队,能够毫无障碍地接受这个战斗口号,为当时在南方全部是黑人的奴隶,为他们的自由去战去流血去牺牲。并且在此后,他们的后代依然以此为荣。在一百多年前,在人们还普遍存在种族偏见的年代,这是必须在一块有着深厚人道主义传统的土地上,才有可能发生的。
  
  南方"邦联"对于林肯总统这个战争目标的切换,反应整整慢了一拍。其原因就在于战争开始以后,双方已经有过明确的战斗目标。在那个时候,南方不论战斗胜负,在战斗的目标上,一直感觉是理直气壮的。对于林肯总统的"解放奴隶公告",他们的理解也只是一个战略措施。等到他们醒悟过来,已经百口莫辩。虽然战争的胜负还未最后决出,可是,在战争正义性这个立论上,他们已经一败涂地。
  
  关键就在于,南方是有奴隶制,那几个极端南方州要求离开美国的最初动因,也是希望能够不受干扰地太太平平地把奴隶制维持下去。他们知道,他们在奴隶制是否道德,是否符合人性的问题上,是无法和美国的精神主流"探讨"的。在这一点上,他们自知理亏,甚至因此不惜离开美国,以避免北方死死追在后面,时时要求对簿公堂的"道德辩论"。
  
  可是,在他们提出离开美国的诉求之后,林肯总统以"保卫联邦统一"的名义,组织联邦军队一举进攻南方,发生了这场以"分离"和"不准分离"为争执焦点的战争。南方在这场战争面前,原来是丝毫没有理亏的感觉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离开美国的权利。更何况,战火燃烧在南方的土地上,他们是被入侵者,保家卫国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们把这场战争看着是独立战争以后的又一次争取独立自由的革命。可是,当他们终于发现对方的战争目标已经转换时,他们落入了一个挣不脱的罗网。因为,不论他们愿意还是不愿意,既然对方的战斗目标已经转换,他们的地位也就同时被转换了。也就是说,既然联邦军队是在"解放奴隶",他们就必然被随之定位在"为维护奴隶制而战"的位置上,逃也逃不掉了。
  
  这时的南方"邦联"真是狼狈之极。举着解放奴隶大旗的联邦军队高喊着自由的口号冲杀过来,正义凛然,死也死得其所。南方却突然之间发现自己拿不出一个相应的战斗口号与之抗衡。南方再一次理亏,可是又好象亏得莫名其妙。他们想指责林肯总统这种战争主题切换的不公道,可是又张口结舌,欲辩无言。因为,人家宣称打的就是奴隶制,而南方就是存在奴隶制,真可谓是"打个正着"在这种情况之下,南方"邦联"发现,唯一还有可能把双方拉回原来的争执焦点,"以正视听"的办法,就是使得林肯总统切换进去的新目标消失,这样,才可能回到原来战争争执的焦点。这才可能使得南方坚持认为联邦军事行动的非正义性和非法性,重新暴露出来。
  
  于是,南方"邦联"宣布,南方废除奴隶制。在这一瞬间,战争进入了一个荒诞的状态,联邦军队的战斗目标突然消失了。
  
  可是,南方的这个反应已经是在太晚了。这个时候,已经是战争的后期,南方大势已去。林肯总统决定不管三七二十一,继续高举解放奴隶的旗帜,一路打到胜利。南方"邦联"一直处于劣势,疲于应战,再也没有真正得到机会,重新讨论他们是否有权利离开美国的问题。
  
  
  如果说,后人一定要对这场战争在是非上分出一个胜负的话,那么,自从林肯总统将一个"爱国的维护联邦统一"的政治诉求,切换成"解放奴隶,为自由而战"的道德诉求的这一刻起,南方就已经输定了。战争一结束,南北双方的学者就不断地对这场战争,发表各种观点的研究成果。因为,南北战争这样一个历史上的非常状态,并没有中断美国的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的传统,美国人依然可以看到各种对于南北战争的学术争论和不同观点。
  
  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一个事实:曾经有无数联邦军队的士兵,把自己的鲜血抛洒在"解放奴隶"的自由旗帜之下;也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在南北战争之前,南方依然存在非人道的奴隶制。
  
  结果,正如林肯总统所预见的,随着历史的进步,也随着人们对于超越种族属性的普遍人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当年"解放奴隶,为自由而战"的道德诉求的份量,也就越来越重。任何一个政治诉求,哪怕有天大的理由,也会在这样的人道诉求面前黯然失色。也正如林肯总统所预见的,在以"平等自由"的人道原则建立起来的美国,只有在"解放奴隶,为自由而战"的人道目标之下,人们才可能在长久的岁月里,认可如此众多的年轻生命的奉献。因此,在美国,人们也普遍接受了林肯总统在他的第二次就职演说中,对于南北战争的解释。而且,就连林肯自己都承认过的武力解放奴隶在这个国家的非法性,都被北方民众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南方在战后的继续辩解,也显得十分苍白。
  
  在美国,这场战争不可能有真正的胜利者。因为战争尚未结束,对于战争伤痛的人道关怀已经逐渐压倒了一切。在南北战争最大的一个战役,葛提斯堡的昔日战场上,保留着一个纪念馆。你在里面找不到对于胜利者英雄式的歌颂,也找不到对"敌人","叛乱者"的轻辱。你能够看到的只是对于战争悲剧性的平和与客观的陈述。
  

 3 ) 现在他属于永世

关于林肯的记录可谓多如牛毛。在林肯死后,战争部长Edwin Stanton说的到底是“现在他属于永世”还是”现在他属于天使”都足以让今天的《纽约客》杂志撰写长文。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心目中的林肯几乎大多是平面的。作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林肯被大多数人神话,被少数人(尤其是南方人)丑化,这使得林肯的形象基本上已经定型。在外表上,林肯被定型为高大蓄胡;在性格上,林肯成为了解放努力、维护美国统一的圣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片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对林肯的刻画恐怕是最符合林肯本人形象的。Daniel Day Lewis在外表上符合林肯的传统形象,但他演的林肯是根据史实丰富了的林肯。这个林肯外柔内刚,平时轻声细语,但在关键时刻能够一锤定音。这个林肯最爱讲故事,有时甚至会出言粗鄙,但就像他热爱引用的《圣经》和莎士比亚一样,他简单的言语和通俗的故事中往往包含着永恒的真理。

由于影片的故事大多集中在1864年末、1865年初,电影无法介绍林肯个人的经历,甚至连对整个内战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也笔墨不多。然而,影片的细节依然颇具匠心。通过玛丽·林肯的言语说出之前人们对来自乡村的林肯的鄙视,通过民主党说出人们认为林肯丑陋不堪的暴君形象这样的细节实际上都为观众带来了大量信息,并且让观众可以看到在林肯走上神坛之前的一些境遇。

一个活的林肯自然有自己的毛病。在奴隶问题上,林肯本人的认知显然是不符合现代的标准的。他至死都不肯承认白人和黑人是平等的。这和我们心目中通过《解放奴隶宣言》解放了黑人的林肯自然是不同的,但却也是真实的。林肯本人的种族意识一直是在不断进化的,他的观念虽然比很多人领先,但也有当时的局限性。《解放奴隶宣言》和林肯的其他所作所为一样,虽然帮助黑人实现了进步,但并不彻底(比如《解放奴隶宣言》并没有解放所有的黑人),而且主要是维护美国统一。

为了衬托林肯的个性,影片中选择的配角也颇具深意。比如,电影让Thaddeus Stevens来作为主张废除奴隶制的Radicals的领军人物就很有深意。在史书上,Radicals中最有名的Charles Sumner,但Sumner是一名参议员,而本片的重点则是发生在众议院的故事。更重要的是,Stevens的个人故事更有戏剧张力,而正是这一点形成了电影片尾的高潮之一。

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是林肯的太太玛丽。这名富家女即使在下嫁林肯后依然傲气不减当年,但直到林肯最后功成名就之后才证明了玛丽的选择是正确的。玛丽在剧院数落Stevens都细节都是对玛丽经历的写照,而玛丽的所作所为,包括她的歇斯底里、滥用公费装修白宫等举动不但衬托了林肯的超脱,也让林肯的角色更具复杂性:为什么安静忧郁的林肯,会选择这样一位太太?

无论是Stevens还是玛丽,他们在片中都在和林肯争吵。他们争吵的主题既有琐事,也有影响美国走向的国家大事,这又是影片的一个妙笔。在生活中,争吵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在政治层面,吵成一团恐怕是美国政治最真实的写照。直至今日,美国政治除了争吵就是黑暗,所以才会有各种层出不穷的丑闻。

然而,就是在这般混乱的过程中,民意奇迹般的得到了体现,利益奇迹般的得到了平衡。正是通过这一机制,美国从伊利诺伊州选举了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律师来领导国家度过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刻。
林肯的名言依然脍炙人口。但“我们本性中的更为美好的天使”没有阻止内战的发生,内战的结束也没能让美国人“不要以怨恨相对,应以慈悲为怀”。林肯也很清楚自己从事的职业,甚至包括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不能说得上是光明磊落。但他坚信,无论过程多么丑陋,只要他能够让“自由和联邦,从现在到永远,不可分离”,那么一个“ 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一定能够打造“更完美的联邦”。

美国有谚语称:“不要问香肠是怎么做的”。如果人们得知香肠原料和制作过程的肮脏细节,那么不论香肠看起来多么美味,人都会没胃口。本片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尽可能的原汁原味呈现了一个原生态的林肯、一个原生态的19世纪中期的美国,而这不仅没有人让人对美国精神幻灭,反而让其变得更闪亮。

电影是一门大众艺术。对于观众来说,本片的前半部分可能缺乏张力。对于不了解背景的中国观众来说可能整个电影都索然无味。但对于相信美国人民的林肯来说,再没有任何作品能够更好的体现他的精神、实现他的夙愿的作品了。和林肯一样,这部影片也会属于永世。

 4 ) 《林肯》:亚伯拉罕护宪记

12项提名,最终只收获了最佳男主角和最佳艺术指导两个奖项,斯皮尔伯格算是第85届奥斯卡颁奖礼上最失意的人之一了,但这并不能抹杀《林肯》一片的艺术价值,在很多人看来,《林肯》在成熟度和导演技法上都要高出《逃离德黑兰》一筹,但是,谁知道呢,斯皮尔伯格手里毕竟已经有了两尊小金人,近年来执导的《慕尼黑》《战马》又接连获得提名,对于这样一位奥斯卡的常客来说,或许很难让人惊喜,由此而落败,也是斯皮尔伯格高处不胜寒的真实写照吧。

三获影帝的丹尼尔·戴-刘易斯得奖几乎毫无悬念,他塑造的林肯形象和手里的三尊影帝小金人都已经彪炳影史,教科书级别的表演已然让同侪难以望其项背,也给这部传记片夯实了主心骨。

《林肯》仅仅把视角对准了亚伯拉罕·林肯生命中最后两年,集中叙述了林肯力推美国宪法第十三修正案通过的故事。可以说,宪法奠定了美国的立国基石,短短的7条规定,构成了200多年的美利坚立国之本,美国人很重视宪法的稳定性,不会轻易修改,只是通过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宪法原始条款进行解释和补充(迄今共有27条宪法修正案)。在《林肯》一片中,林肯念兹在兹的大事,就是力推宪法第十三修正案的通过——其内容正是关乎奴隶制的废除,而林肯也正是通过宪法修正案来维护宪法的尊严。

在南北战争中,林肯曾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不过这份法律文书并未通过正常的法律流程认定,林肯自己也认为,总统并不具有宪法授予的解放黑奴的权力,《解放黑奴宣言》只是自己作为军队总司令颁布的一项战时命令,因而在战后很有可能因违宪而失效,所以,林肯在战争接近尾声时着力推进废除奴隶制的条款作为宪法修正案被国会通过。

刘易斯版的林肯很爱讲段子,每当有事情发生,他总是习惯性的先讲个小故事,从《圣经》或莎士比亚戏剧里引个典故什么的,除了恰到好处的幽默,林肯是略显虚弱且文质彬彬的。斯皮尔伯格把主要的政治战场放在了众议院,带有传奇色彩的激进废奴主义者、众议员撒迪厄斯·斯蒂文斯成了影片的二号人物,他的激进态度甚至让林肯不得不以退为进,但斯蒂文斯最终还是跟林肯形成了有效的呼应,从而让共和党牢牢掌控着这场政治战役的关键节点。

作为“再造共和”的美国总统,林肯也充分显示了他雄才大略的一面,一俟认准战略目标,便会齐集全部力量来实现之——作为新生的共和党的第一位总统,林肯开始指挥一场“贿选”战役,不惜封官许爵,从政治对手民主党议员那里搜集选票,以利修正案的通过。其间,林肯充分发挥了他的政治谈判和妥协艺术,没有简单的划分敌对阵营,既维护了联邦的统一,也想法设法的避免北方阵营的内部分裂,用“干脏活”的态度赢得了足够多数的民主党选票。

斯皮尔伯格还见缝插针的刻画了林肯的家庭生活,他跟“悍妻”和爱子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与几位主要助手之间的工作交往,都被刘易斯举重若轻的展现在了大银幕上,影片的基调是阴冷、缓慢的,也正符合这场政治斗争的调性。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除了《林肯》,好莱坞还贡献了《吸血鬼猎人林肯》和《林肯大战僵尸》两部电影,看来随着奥巴马的当选,这位解放黑人的伟大前辈在大众文化里也空前火热起来。当然,后面两部都只能算是B级片,不能跟“登堂入室”的《林肯》相提并论。

为了通过废除奴隶制这么“光辉”的宪法修正案,林肯居然用贿赂的手段来“收买”选票,是不是有点龌龊?不过,充满着利益算计和争吵、折衷、妥协,为了通过阳光下的法律流程而在暗地里完成政治交易,这不正是宪政的本来面目?

(刊载于《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第7期)

 5 ) A wonderful film

Finally saw Lincoln, and I definitely didn't find it boring in any way. In fact, it's probably my favorite film of the year so far. Loved the decision to concentrate on the last four months of his life as it gave the film a much tighter feel. It also had a lot more humors than I expected. Loved all the scenes on the House floor, loved DDL's portrayal of Lincoln (he IS Lincoln instead of just being a mimicry), and Tommy Lee Jones shined as well. They should be winning Best Actor and Best Supporting Actor respectively. Still, the best part is the dialogs; I could listen to them all day. Would have no problem to see the film winning Best Picture.

 6 ) 不肯妥协的林肯的电影背后

完全不剧透,只是剧外铺垫,有老袁的见解。

美国历史上出生最贫寒的总统,9岁丧母,曾辍学,种过地,当过邮差,码头扛过活,自学成才,考上律师,然后竞选联邦参议员,51岁当总统。民主制度给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

不是财富上的平等,而是创造财富机会的平等。林肯的出身决定了他了解民间疾苦,知道奴隶制度不人道,于是主张限制奴隶制度,惹了南方各州,就开打。南方的李将军西点军校校长,跟他对抗的都是他学生,南方还有欧洲列强的支持,南北战争刚开始时北方失利,林肯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给白人土地,给黑人自由,解决了内战所急需的民心问题,促进美国西部开发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黑人一下也被煽动起来,参加联邦军队20多万,战况扭转。

“什么样的政府能够为人民所拥护?必须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干什么事得老百姓同意。”

林肯穷小子出身,夫人是千金小姐,他很爱护老婆,这个或许大家看出来了吧。战争刚结束,林肯就说服国会,首先重建南方。不久,遇刺身亡。副总统继任,提出不要报复,先重建南方。大家都是美国人,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导演的角度由小处见大处,还原了一个活总统。

 短评

什么叫好电影,就是让美国人拍理想主义、英国人拍黑色幽默、东欧人拍犬儒主义、日本人拍2b热血、中国人拍小农主义。什么叫坏电影,就是让美国人拍犬儒主义、英国人拍小农主义、东欧人拍2B热血、日本人拍黑色幽默、中国人拍理想主义。

9分钟前
  • Bono
  • 力荐

这部电影应该改名叫《宪法第十三修正案是如何通过的》,而不是《林肯》。片中大段大段人物对白全靠刘易斯逆天的演技支撑。话说斯皮尔伯格《战马》之后貌似都是这个调调:画面工整、原声优秀、表演出色,故事索然无味。

10分钟前
  • davekozg
  • 还行

通过此片人们所收到的头号历史信息是今天总标榜政治正确的自由民主党当时可是强烈反对废奴;国会演讲的叙事手法很难不受到卡普拉的影响——旁听台上的女人激励了演讲者;林肯讲段子可真是一把好手比如那个英国厕所看见华盛顿画像的笑话……重点要说一下结尾:南方停战谈判代表不接受林肯的民主理念说教,认定北方的胜利本质是用战争强加的,林肯此时再次展现出智敏善辩,他没有完全否定对方的观点,而是开辟了另外一个更高境界更有说服力的逻辑视角:如此惨烈代价之后还能妥协和解重塑联盟岂不是更加彰显民主理念的伟大?注意他最后一句,英文原句是:Shall we stop this bleeding ?后面并没有跟war!于是这个在剧情之内特指南北战争的重要问题,在斯皮尔伯格的叙事意图之内引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停止流血?林肯遇刺!

12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虽说我很喜欢传纪片,但拍的太闷就受不了了!通篇几乎全是各种对话,挑战留学人士听力无下限,我伤心地表示听的很吃力。要不是两位男主演表现尚可,真有起身离席的冲动。

15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导演是好导演,电影是好电影。可惜对我来说,二者都太正统,太主流,太正确了。相对于阳关大道,我更喜欢独木小桥,甚至旁门左道。

16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无战争场面无葛底斯堡演说,只有无穷尽的修正案会议,然而克制不住的设计感由内而外,暗调中光线透过灰尘,主配角咆哮体飙演技,总统僵直的身体藏在暗处,更何况还有冗余的结尾。DDL演过解救印第安的白人、爱尔兰派黑帮老大、美国石油大亨,一如片中冲撞又融合的美国。无甚新意,看建国大业更有共鸣。

1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流的本子,二流的导演。

23分钟前
  • 你的芝士
  • 还行

电影紧紧围绕废奴法案,用红炉小火徐徐炖出正反双方的博弈和妥协,无论政治韧性还是历史厚度都是近年来人物传记中最好的。林肯被公认为美国最伟大总统,除手腕魄力外,主要因为其治国如烹小鲜的怡然态度。刘易斯演的林肯让人看完后真心相信这就是历史上的林肯,其演技同样只能用伟大来形容。叹服~

2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怎么说呢。。。如果对美国政治和历史不了解到话,恐怕是无法欣赏这个影片吧。恐怕是无法理解这其中理想主义者的妥协,斗争与痛苦吧。这的确是一部基本上没有情节没有悬念只有对话只有演技只有理想主义的片,但是我真的好喜欢。

27分钟前
  • FluorineSpark
  • 力荐

不太了解这段历史,不过还是有好多地方让人完全沉进去鼓掌致敬,演员不用多加赞美,编剧真心牛逼,对白燃的人坐立不安啊简直,哈哈,故事就见人见智了。明年奥斯卡男主改编剧本应该八九不离十了,哈哈。ps 2012年最后一部电影

31分钟前
  • 身居地狱求杯水
  • 推荐

和去年的战马如出一辙,虽然电影各方面质量上乘但是就没有更突出的地方了,全部都是靠DDL的演技和斯皮尔伯格惯用的小细节撑起来的。

36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还行

去年找了个美国人演铁娘子,还拿了奥斯卡,今年英国人算是找回来了~

41分钟前
  • Chan
  • 推荐

切入点选得好,反高潮,去戏剧化,斯皮尔伯格难得这么克制,只是有些段落还可以更克制一些,我对约翰·威廉姆斯的大型管弦交响配乐已经有本能的抵触了;对于一部靠对白支持的影片来讲,这一帮演员真是个个出彩。

4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美国主旋律片~斯大导演这次成功了嗯~老美们看得都好激动,排大队情况很严重…仔细回想一下,丹虽然空间不大,但是依然很震撼,因为历史人物很容易有假大空的感觉,克服这一点已经要拍手,不晓得明年奥斯卡和杰昆会战况如何…政治戏确实有点难懂啊,但是到几个关键点还是很激动-用来自地球另头的视角~

50分钟前
  • 推荐

原谅我对这片子实在不感冒,150分钟对我来说实在太煎熬……即便是严肃传记,也可以往更精彩了拍,枯燥、沉闷,所有演员的表演都不觉得有哪里过于好……不过我当然支持这类电影存在,好莱坞纯学院派永远加油!只是想想上一部《战马》,斯皮尔伯格要这样下去,我只能对他无期待了……

55分钟前
  • 心生
  • 较差

其实叙事核心并不是传记,而是事件,关于13修正案。人物众多,但仍是很正统的形式,斯皮并不喜欢玩太多花样。起先信息量会略大,之后就能很快入戏。为了一个正义的目标,同样也可以使用一些见不得人的伎俩,这就是政治嘛。作为美国民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高潮仍激动人心。我们的隔膜在于代入感不强

5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对话写得真精彩啊,有莎翁之风。斯皮排得够踏实,不耍手腕也不取巧,把斗争的艰巨、关系的复杂、战争对人的摧毁完全交还给历史本身,镜头老实内敛,林肯的特写少之又少。刘易斯的表演极精彩,soft spoken, yet immensely tortured & powerful。投票前一夜的小宇宙爆发瞬间无比惊人。4.5星。

1小时前
  • 艾小柯
  • 推荐

我觉得斯皮尔伯格特做作

1小时前
  • Q
  • 还行

一部充满了政治法律概念和繁杂人物信息量极大并长达150分钟如此严肃的主旋律历史政治传记影片能拍得那么“好看”也是斯老的一项成就,当然DDL镇住每一场戏的霸气也功不可没。影片仍然不敢大胆全面的塑造林肯,只能说在保守范围内做到了最人性化的刻画。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美国学院派的教科书,在技术方面绝对一流,演员的表演同样是奥斯卡水准。尽管依旧是主旋律题材,斯皮尔伯格却有意避开了通俗意义上的煽情做法,不用配乐和剪辑制造娱乐性的高潮,而是尽可能的弱化戏剧性以留白的方式还原历史,于是十三修正案、南北战争、葛底斯堡演说和遇刺等都归于了历史。★★★★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