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自我空间

HD中字

主演:艾玛·汤普森,克里斯托弗·洛伊德,艾琳·阿特金斯,奥德拉·麦克唐纳,乔纳森·M·伍德沃德,哈罗德·品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抛开自我空间 剧照 NO.1抛开自我空间 剧照 NO.2抛开自我空间 剧照 NO.3抛开自我空间 剧照 NO.4抛开自我空间 剧照 NO.5抛开自我空间 剧照 NO.6抛开自我空间 剧照 NO.13抛开自我空间 剧照 NO.14抛开自我空间 剧照 NO.15抛开自我空间 剧照 NO.16

 剧情介绍

抛开自我空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薇薇安(艾玛·汤普森 Emma Thompson 饰)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博士,让年轻的她没有想到的是,上帝竟然给对生活和学术充满了热情的自己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经过医生的确证,她患上了卵巢癌,病情已经发展到了末期,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  从悲伤、抗拒到最后的接受,薇薇安的内心犹如踏过了千山万水。尽管康复的希望渺茫,但她还是积极地接受了可能令她形销骨立的化疗治疗。在身体逐渐枯萎,头发接连落光的过程中,这位睿智的女性也不忘对自己的前半生进行捉摸和思考,她在有限的生命中看到了无限,最终调整好了心态,以平静之姿态,面对必然到来之死亡。靓女差馆(粤语)记者返乡白噪音2022铁拳相亲馆我是僵尸第一季商魂台湾往事我的野蛮同学(国语版)奇迹缔造者第一季笼民她/她第一季以我为名的变奏曲黑洞启示录短波布里奇顿 第三季侦探者也追忆篇犯罪现场调查第十三季诺斯特拉达姆士的预言回到我身边巧克力银行心里美K先生黑暗斗士欢乐喜剧人 第二季沙娜拉传奇第一季长大的世界没有童话2乔布斯:最后一件事情相思女子客店血海狂鹰扫兴者第五季嘻哈四重奏 第二季时来运转厨艺大师(美版) 第七季神探南茜 第四季单身公寓1968末路三宝闹深圳海滩流浪汉劫后缘三年养鬼马戏团1928养老院(法语版)执念师第二季无法忍受

 长篇影评

 1 ) 让我泪崩的一部

爱玛演得太逼真了。生命尽头独自一人静静承受,当她最后光着头,瘦得似乎只剩一双瞳孔,蜷曲着听朋友念着那个小兔的故事缓缓停止呼吸时,我终于情绪崩溃了。
王朔说崩溃就是想起以前无数次的崩溃,其实崩溃也来自于预感到未来最后一次的崩溃。
那支冰棒的滋味,你也尝到了吗?

 2 )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深知我心》这部片子以前在校本部的医学伦理课上看过一次,当时还曾经试着从伦理学的角度上写过一篇影评,这次再看又有一些新的感受,从医患沟通的角度上。
    影片主要描述的是贝宁小姐由于末期癌症住院治疗的一系列过程,穿插了她的内心独白,回想的过往,在冰冷的医院,空荡荡的只有她一个人的病房中,她的患病后的感受以及医院的医务人员是如何面对她这个特殊的“实验对象”的。
    影片开篇的第一句话是贝宁小姐的主治医生说的:“you have cancer”非常直截了当的简洁的一句话,甚至没有任何多余的表情。紧接着,他又对这个癌症进行了细致的描述,用了相对专业的术语,此时的贝宁小姐也同样面无表情,简单的停顿后她只说了两个字:“go on”。换做是别人,在听到自己患了癌症之后,可能或多或少会表现出惊恐、不安、悲伤的神情,然而贝宁小姐眼中,表情中不能够捕捉到这些心理活动,从后来影片的介绍中可以慢慢了解,这可能是贝宁小姐,她同样作为一个学者的理智与冷静以及她本身的性格因素所导致的。首次的医患双方沟通是基于知识分子的谈话,因此谈话显得顺利、平等。面对相对专业的术语,贝宁小姐表现出自己可以理解,甚至还用自己的文学专业知识纠正柯林医生的措辞;面对自己的病情,她也表现得相当强势,认为自己有信心也有能力克服。然而,事情远不像她所想象的那样顺利,或者说她其实后悔没有更加详细的询问医生有关自己此次治疗的相关问题。
入院后,首先是医务人员的态度让她感到悲凉、无奈。面对狂吐一番之后的她,还会有人例行公事一般的问“how are you feeling today”。我想,这种时候病人更多的是需要安抚以及一杯温开水,而不需要任何言语,因为其实我们都不能够感同身受,问了“你感觉如何”又能怎样呢?无论病人是说了“我很好”还是说了“我不好”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治疗不能够被终止,药物的副作用也不能够停止,难受的感觉还会不停的出现,我们需要做的更多的是肢体语言的安慰,哪怕只是轻轻的拍一拍她,也能让她感到自己不是孤单一人。
接着,贝宁小姐被推去做CT以及内镜检查。
推到CT室之后,她的轮椅被撤走,护士好心的想要帮她再找一个轮椅,她却说自己可以走着去,不用为此而这么麻烦。其实,我们也不能够把所有的不对都推给医护人员,作为病人的贝宁小姐同样也没有表现出对医护人员的绝对信任。因为她始终觉得自己是有一点名声的学者,有智慧、有思想、受人尊敬,高傲。可能医护人员会忽略她作为一个学者的成就,但她也忘记自己在这里只是一个病人,她不问自己的病情,也不了解自己的病情,甚至做出不符合她身体现状的举动。在做内镜的时候,助理医生是贝宁小姐曾经的学生,贝宁小姐开始有一些开心,因为她以为有人能跟她稍微聊一聊她感兴趣又擅长的话题了,然而这个学生也只是简单的一两句带过了,甚至表现出因为这门课程没有达到甲级而感到郁闷。我姑且理解他的时间有限,不能够在不是特别重要的问题上浪费时间。问病史的时候,我们了解到贝宁小姐的个人史:未婚,没有过性生活,已过更年期。这对于接下来的内镜检查是一个铺垫。
这位男医生对待这位未婚还没有过性生活的女士像对待一个模型人偶一样机械:让床抬高,披上床单,从病床下部抽出两个脚蹬子,脱鞋并快速的扔到一边,把脚硬生生的架上去,把病人往下拽使身体接近病床下部。做完这一系列动作之后,他却忘记叫女同事,就这样把病人晾在一边。虽然,我可以理解这位医生他并不是故意的,因为贝宁小姐没有在十七世纪英诗的选修课上给他一个“甲”而对贝宁小姐十分粗鲁,他可能手头上还有很多别的事情要去做,可能需要抓紧时间。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他并没有把这个患者当成一个人去看待,他只关注疾病,没有关注得病的个体。贝宁小姐从始至终,双手紧紧环抱在胸前,表现出她的内心十分不安,她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明显缺乏安全感。因为没有过性生活,所以她对这个男医生抱有戒心,对他的粗鲁手法感到恐惧以及难为情。而这位医生则完全没有意识到,他甚至在别的医生面前提及自己曾经是贝宁小姐的学生,并且表现出对这门课程极其没兴趣,而谈论这些的时候,贝宁小姐已经因为做内镜的疼痛,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了,而这位医生则完全没意识到。看到这里,我想贝宁小姐已经对这位男医生相当的不满了,甚至可能会觉得医院里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所幸,这里还有一位怀有悯人之心的护士长在。她慢慢的把贝宁小姐扶起来,递给她一张纸巾。虽然只是小小的举动,但它可能让病人觉得心里有一点安慰,至少是被别人关注到了,至少自己的痛苦是有人知道的。还是这位护士长,察觉到没有人来探望过贝宁小姐之后,对她多了一些关注,问呕吐后的她要不要吃些果脯,拍拍她告诉她有事情尽管去叫她。我想,病人需要的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吧。像“有事尽管叫我”以及“我一直在你身边”这种话,对病人就是一种有力的支持,可以让病人觉得自己并非是孤立无援的,医生护士们和自己是站在一起与病魔抗争的,会给病人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是有力量的,能够撑得下去的。
之后,又切换到主治医生和助理医生的场景,这一次又多了其他的参与实验的医生们。
大家都非常投入的进行着这项科学研究,在他们面前的很显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实验的小白鼠。依旧是那位男医生,迅速的掀起盖在贝宁小姐肚子上的床单,然后开始在上面又按又指,旁边的boss不断提问疗程用药以及身体反应的情况,没有人问及她的感受。一系列大排场过后,浩浩荡荡的大队伍就这样走了。我看到这里,想起了我们在见习时候的做法。其实我们也是本着学习的心态去病房问诊的,有时候我们也忽略了病人的感受,有时候病人可能真的很无聊想要找我们聊天,但是每次当他们要滔滔不绝的讲起来时,我们也是不得不去打断他们。或许这种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能不能有一些补救措施呢?比如适当的说一些病人感兴趣的话题,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多听一点,打断他们讲话的方式不要那么的生硬,稍微婉转一些呢?或者安慰他说一会儿再听他说,用简洁的话跟家属说,让家属传达自己对病人的关注以及对病情康复的期待等等,这样是不是也是一种沟通,能让病人多多理解我们呢?接着,又是贝宁小姐的内心独白,与开篇相呼应,她还是没有问医生关于她疾病治疗的方面。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她想要去知道医生到底在说些什么东西,想要去了解了,不再是自命清高的认为自己能够听懂医生们说的话了。可是,她还是没有问,我觉得可能是她认为没有人有时间听她的疑问,没有人有耐心给她解释。试想,当你面对一个冷冰冰,急匆匆的面孔时,又有什么欲望想要去向他诉说自己的感受呢?又有什么勇气去开口问呢?
后来贝宁小姐因为发热寒战又来到了医院,她的主治医生睡眼惺忪的过来看了眼,说了句没什么大问题就走了,甚至都没有走到她面前仔细看看她。面对这样的情况依旧没有要给她减小剂量,无视她的痛苦,只是专注于自己的研究。主治医生这种冷漠暂且不提,这里面还有一个细节,当护士长提议要给她减小剂量时,这位男医生不同意并且认为她可以承受,她很坚强。我觉得是什么让这位医生这样认为的呢?可能还是贝宁小姐自己。从一开始,贝宁小姐就表现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无论是主治医生想要给她做一些病情的解释的时候还是护士长想要给予她帮助的时候,她都表现的过于冷淡。可能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清高在作祟吧,贝宁小姐不够足够信任医护人员,明明自己身体不舒服,还要坚持,出于为科学献身也好,为自己能够康复也罢,她本人与主治医生或者护士长的交流也几乎没有。其实,如果主治医生不愿意听没时间听,也可以说给护士长听,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有时候稍微依赖一下别人也没什么不好,没有沟通交流,别人也不知道如何去帮助才是对的。
在做B超检查之后,贝宁小姐终于有了些转变,但结果却让她很失望。她开始询问关于她病情方面的问题,主治医生也尽量用她能够理解的语言给她解答。医患沟通,医生的这一方注定要下更大的功夫,因为病人什么都不了解。人常常因为对一件东西不了解而感到恐惧。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我们懂得东西想办法让病人懂,只有病人懂了,才能更好的配合医生。本来这是一个还不错的沟通,可是问题又来了:当贝宁小姐问起他为什么要选择肿瘤科的时候,这位医生的回答就好像老师在给一个学生讲自己的研究那样津津乐道的,对癌细胞的感情就好像对恋人那样着迷,充满了赞叹。完全没有考虑他面对的是一个癌症病人,一个被他眼中的“不可思议”的东西折磨的死去活来的病人。所以,除了让病人了解病情,还要注意病人的感受。当你滔滔不绝的讲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别人的心情呢?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说才比较合适?我觉得,描述的详细固然很好,但最后一定要回归到病人身上,比如,这个癌细胞确实非常厉害,但是我们现在在给你用一种很厉害的药物,虽然它可能给你带来了很多不适的感受,但它在帮助你消灭厉害的癌细胞们。鼓励病人,给病人力量,让病人有信心战胜疾病。
之后,贝宁小姐终于在精神上撑不下去了,也是她第一次向别人主动求助。护士长进来之后一直在安抚她,用眼神以及语言肯定她。边拍她边说“I know I know”。她了解她的痛苦,理解她的坚持,并对她所做的抗争表示肯定与鼓励。在这里,护士长亲切的叫她薇薇安,而她一直的主治医生从来只是叫她贝宁教授。护士长成功的与她拉近了关系,贝宁小姐也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第一次在别人面前哭泣,表示自己的无助、恐惧。两个人在病房里吃着棒冰,贝宁小姐也终于不再眉头紧锁,内心终于渐渐平静了下来。谈话过后,贝宁小姐问护士长是不是还会一直照顾她,护士长带着很肯定的表情说了句“of course sweet heart”。紧接着,贝宁小姐的病情似乎并不太好,她已经从身体到精神全面崩溃了,她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痛苦,呻吟着。她的主治医生,表情也很凝重,似乎很难过,想要说些什么却什么也没说的走了。除了例行公事的“how are you feeling today”他再也找不出别的词汇来和患者进行沟通,这是多大的一个讽刺。虽然看着病人这么痛苦自己说什么都显得苍白无力,但是可以用同情的眼神看看她,蹲下来摸摸她,拥抱一下她,跟她说如果想要好好睡一觉可以给她一支吗啡这种话,至少说了做了这些能让她有一点点安慰。反观护士长,当贝宁小姐问这支吗啡的作用是不是会使眼皮沉重,她的回答却能够使她大笑起来,这是在从全片唯一的一次大笑,因为在这之中,贝宁小姐重新体会了当老师的感觉,她作为一个病人不是一个废物,至少她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别人解释了文字的意义。
影片到此已经接近尾声,之后的贝宁小姐陷入了昏迷,心脏停跳。但她的主治医生无视她是DNR患者,执意抢救,幸好最终被护士长制止。贝宁小姐终于作为一个人,有尊严的死去了。
最后,我想引用剧中贝宁小姐终生都在研究的十七世纪英国诗人约翰•邓恩的一句话作为这篇观后感的结束语:没有谁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走了一块岩石,陆地就小了一块。就像海岬失去一角,就像你朋友或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整体的一员。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以上是某个认真的医科生的医患沟通课作业...

 3 ) 边看边记

几个感想的片段,算不得影评。

多么讽刺啊,学者的短暂职业生涯对峙人的生死。对于大多数学者来说,死亡即事业的结束。从前的学生看好时机蜂拥而至,争抢你的饭碗,而你从此被人遗忘,著述锁于档案室,幸运的话,也会锁于几个有限生命的脑中。医生们研究、记录你就像你曾经阅读书本或教导学生那样,并把一切所得归功于自己。想到这里我不禁对做一名公共学者的想法感到恐惧——知识并不能给一个人带来永恒。生命即将结束而忧心一生无所建树,多令人惊悚。除了研究,我还能做点什么呢?我宁可什么都不去做,只丰富和成为我自己。静静地死去吧,别打扰任何东西。保持自我的完整就是最大的自尊。

贯穿整部影片,女教授对词语的敏感与尊重让人佩服。她说:"My only defense is the acquisition of vocabulary." 现代生活中,人们离一个词的本意越走越远,编造出诸多阐释与妄用,而在关乎生死之际,请交还词语本身的色彩——它与生命的紧密联系。其他都是扯淡,什么"Cancer is awesome",或者,"soporific" vs "makes you sleepy"。当一个人与研究对象活生生的碰撞与较量开始,想象中的学术光辉便不堪一击。

女教授问她曾经的学生,现在的医生:"Do you ever miss people?" 癌症让她记起从前人事中不够慈悲的瞬间。

黑人护士姑娘没有研习过诗歌,坦承她不懂得。但值得尊敬的是,即便她不“知晓”,却保留着一份对诗歌的原始崇敬。她看待女教授貌似不同于看待其他病人。她知道,这个女人是不一样的,因为诗歌的参与,就像我在古尔德传记中读到的,尽管古尔德中学时代的同学们并不真正洞察他的天赋和能耐,他们却知道这人是个天才,仅凭某种本性或直觉,从而对他刮目相看,敬而远之。回到影片,相较于那个上过女教授诗歌课程的年轻医生,护士姑娘更能了解病人的焦虑。她问医生:诗歌最终不是要解决谜团,要帮助人么?

她懂的,他可能永远都不会懂。

是啊,脱发,显而易见的症状,就轻易逃脱了医生们的观察。狄金森在诗中写道:"What's lightly hid is deepest understood"。她是伟大的诗人。

女教授读出了诗行间的空白:当我还有鞋子和眉毛的时候,我是个学者,我总是想知道更多。而现在,我尊重我心脏的要求,"Just let it stop."

In the end, it's not an intellectual game.

"Now is the time for simplicity."

只有在爱中,死亡才最终被征服。

 4 ) 看到一脸的泪水,却浑然不知

最早看到这部片子是02年在HBO ASIA。一个月的时间里,这部HBO自制的电影连播了六七遍。第一次看是大概晚上的11点多,一个人蜷在宿舍的大沙发里,几个室友都睡了,昏暗的几盏射灯还亮着,这样的环境很容易让人静下心来欣赏所谓的“艺术电影”。

深深沉迷于Emma Thompson那标准的伦敦腔,和其他几个美国演员的口音比起来,平添了几分优雅和高贵。不得不佩服HBO的中译员,台词翻译地十分精准,John Donne的诗歌也用半文半白的方式意译,美轮美奂。。。

在最后Vivian死的那段,几乎不能呼吸,等音乐响起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是满脸的泪水。。。

音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IcI74tOsMc&feature=related,好像是德语什么的配音版本,只听音乐。。

 5 ) 一部关于西医制度的反思片

作为一个差点被西医害死的人,这部片子拍到我心坎里去了,深入刻划出当代西医治疗中的各种反人性和零尊严,把人完全当机器对待;

也反映了一些问题:

1.癌症治疗的两难:治疗癌症手段同时也摧残身体,这个paradox是否有意义;

2.很多疗法只是满足了医生做研究的用途,对治愈却毫无帮助,而无法治愈的时候,关怀和减轻痛苦才是最重要的;

3.研究肿瘤的是最聪明的一群人,他们崇拜癌细胞,反而觉得病人无需被安慰,相比于病人,他们更爱的是癌细胞,因为后者才是胜者与强者;

4.明明是晚期,只求减少痛苦,却依然不愿意上麻药,毫无怜悯之心;明明放弃急救措施,尸体还被折磨一番,毫无怜悯之心的西医。

西医医生是彻底的反人性代表。是的我很偏激。如果你经历过我所经历的,你也会看清楚更多事。是中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和另外一条自我拯救的道路。而在国外已经在拍电影反思这些的时候,我们却还在一味崇洋媚外,追捧西医、打压中医。

诗歌VS医学,humanity VS science,极致的矛盾对立。一个脑海中时刻浮现诗歌的中年女教授,面对疾病独自用心中的诗歌抵抗一切,能时刻站在第三者角度观察自己的人生。病床上的她重新走过了自己的一生,与自己的父亲、启蒙老师、自己的学生对话,与镜头前的你对话。最后能在老师的怀抱中,听着自己童年是喜欢的故事中离开,有善良的护士为她善后,也算是最好的送行了。

真的超喜欢Emma Thompson.

希望更多人能看明白这部电影,谨慎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

 6 ) 不要温和地走入那个良夜

W;t 讲述了17世纪古典诗歌教授Vivian Bearing被诊断出子宫癌晚期到离世的经过。作者在线性的叙述中穿插着Bearing童年时期接触英语文学,大学师从Prof. Ashford学习John Donne诗歌,最终成为中世纪诗歌研究泰斗的等等片段。这段历程里,她重构了自己对John Donne诗歌里生命,死亡与救赎讨论的理解,在理智与情感,须臾与无穷的对立中挣扎,并最终在病床孑孓离世。这部悲剧充满了对宏大命题的讨论,但用词精准,情感丰沛,我非常幸运能在戏剧入门阶段遇见这部作品。希望能在豆瓣记录自己的两点浅见,以抛砖引玉。

Sense and sensibility

剧作中的Vivian教授是一位严谨的学术泰斗,本身就是一位极其理性的人物。追求艰深的课题,无论学术还是生活都一丝不苟。在这个层面里,她与Dr. Kelekian是同类人,故不构成冲击。可是,在病床上,她在回忆里意识到了自己的"罪“(Harmatia),并逐渐在病痛的折磨下丧失对自我意识,乃至身体的把控。这时,当绝对理性成为过去式时,观众就很容易从Kelekian与Vivian的人物对比中读出剧作的讽刺意味,以及对Dr.Bearing这个角色深深的怜惜。

Vivian本人的前后对比:Ashford教授希望她能在这个年纪享受自己的大学生活,去学校里的公园走走,而Vivian稍加思索还是一头扎进了图书馆

Dr. Bearing与Dr. Kelekian的对比:Dr.Bearing在决定死后是否紧急救治时,跟护士说自己就喜欢有挑战性的事。并且作为学者几乎穷尽一生在追求更高更难的学术成就。这个过去式的Bearing与现在时的Kelekian几乎形成了黑色幽默般的同步,Kelekian作为主治医师选择性地忽视Bearing生理的不适,不断选择更适合”研究“的治疗方案。私以为作品在Dr. Kelekian看着Bearing在病床上咬牙坚持痛苦不堪的样子说出”Excellent“时达到高潮。同样的对比也能在Bearing与Jason关于为什么学癌症中看到。

Mortal and imortality

作为17世纪诗歌界的学术领袖,Dr.Bearing在剧中多次重复自己教授的John Donne的诗作:

Holy Sonnets: Death, be not proud

BY JOHN DONNEDeath, be not proud, though some have called thee Mighty and dreadful, for thou art not so; For those whom thou think'st thou dost overthrow Die not, poor Death, nor yet canst thou kill me. From rest and sleep, which but thy pictures be, Much pleasure; then from thee much more must flow, And soonest our best men with thee do go, Rest of their bones, and soul's delivery. Thou art slave to fate, chance, kings, and desperate men, And dost with poison, war, and sickness dwell, And poppy or charms can make us sleep as well And better than thy stroke; why swell'st thou then? One short sleep past, we wake eternally And death shall be no more; Death, thou shalt die. 我对中世纪诗歌并不了解,也不再此置喙。如剧作中指出,这首诗是讨论对待死亡的态度,并从此引申出对生命,救赎的探讨,这些都是自人类初始的”原型“命题,是伴随人类发展的永恒话题。私以为戏剧的对立而就在对Dr.Bearing处境的设定。一个终其一生探讨着永恒命题的人,却不得不面对自己作为人生理上的有限性,癌症无疑加速了这个对立的碰撞。同时,子宫癌,主力医师是自己的前学生更是将矛盾激化至一个新的高度。Dr. Bearing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无疑是勇敢而又煎熬的,在病魔前,她是勇敢的,最大剂量的药物,最坚定的神情。于此并行的,却是逐渐失去对自己身体的控制,从最初的前学生检查子宫,到中途被当作教学实验品对待,到结局戏剧性的“No code”,Dr.Bearing最为人从最高阶层的自我实现(教学)到最低阶层的生理需求(死亡)的权利不断被侵犯,被剥夺。着实教人痛心。

作品里还有很多伏笔,隐喻,如人物的名字(Vivian意为生命活力,Bearing代表承受)等等,就不再过多论述,结尾Bearing伏在大学时期严苛的Ashford教授怀里的片段也分外感人,多希望作品在那个时刻戛然而止。

图书馆要关门了,就再此停笔。

一月二十九日,于波士顿。

 短评

生产再也不为我们服务,而是我们在为生产服务。医学也并没有为人类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从某种角度说去,它只是规定了我们该追求什么。当一切终结,连死亡都失去了意义..

6分钟前
  • 丰饶之海
  • 还行

睿智、自嘲的幽默、对生命的探索,一切都那么真实动人。

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Isn't it grand? It's not the grand beauty; it's the grand embarrassment. Non è la grande bellezza, è il grande imbarazzo.

9分钟前
  • 望月封道
  • 力荐

2016103 藉由约翰邓恩的十四行诗在临终前完成对于生死吊诡的解读,“恩师来望”是参透生命的纯粹,而“抢救闹剧”则是彻底断绝对于死亡的畏惧。这是一场异常冷静的生死观讨论,作为联合编剧的艾玛汤普森才如泉涌,而迈克尼科尔斯这一次也将“导演”的角色扮演得润物无声。

10分钟前
  • NeonBible
  • 力荐

只有经历过痛的人,才能够深切理解他人之痛。痛,使我们谦卑。使我们从昔日的冷漠狂妄自诩中幡然警醒,照见自身的渺小脆弱,学会柔软臣服、怜悯与慈悲。痛,使众生真正平等了。任何形式的骄矜,在痛的面前,都一击即溃。只有领悟痛的那一刻,我们才真正是一个人了。

15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作为医学生惊叹于这部电影的精准。疾病、治疗、死亡,医生的心理,患者的思想状态,自我认知的颠覆,被剥夺的尊严,难以忍受的疼痛,艰难的一丝丝呼吸,最后回归孩童般的脆弱。没有刻意煽情,没有矫揉造作,一切都是以最平常的姿态出现。是的,死亡一点也不伟大,也不辉煌。

17分钟前
  • 老虎
  • 推荐

你要问死神的名单上都有谁?我恐怕不能提前告诉你。但我能提前告诉你的是,帕特的《镜中镜》一定储存在死神的歌单里。不信?去问阿萨亚斯或者洪尚秀。仔细观察影片的第一组镜头,你会发现作者在不对称的构图中早已暗示了女主角将要《抛开自我空间》去探索更为广阔的命题:平衡。而这一结果显然是通过她与“上帝”的对话来完成的,同时这也暗示了本片是一部主题先行的作品。这部由回忆、疼痛和冥想构筑起来的话剧最终是以严肃而又不失幽默的词汇串联起了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影片将那些很煞风景的东西——死亡、焦虑、罪过、恐惧和颤抖以及绝望之类,透过女主角的独白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现在,我依然听得见爷爷临终前用气顶起来的那些话。亦如巴雷特所提前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些很煞风景的事物令一个有生有死、受苦受难的人得以完整。

18分钟前
  • Muto
  • 推荐

Death is a comma, a pause… It’s not wit, it’s truth.

20分钟前
  • Klaith
  • 推荐

人生最后一程,难熬却又必须经历。女主角Emma的演技一流。

25分钟前
  • 蛮荒之地
  • 推荐

艾玛汤普森动容的表演,让人勇敢面对痛苦,让人平静接受死亡~

30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观影手记# 1259 你要冷静客观理性的分析,你要掌握最多的知识最新的技术,你更要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我以为我坚强无比可以独自面对一切,但其实我真的需要你躺在我身边,给我温暖一抱。有时候选择死亡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Emma Thompson太伟大。

31分钟前
  • 青山眉黛
  • 力荐

片子没超过100分钟,却让人看的感觉很慢很慢,女主得病之后的身体、心理状态就这么直白的展现在观众眼前,你能看到那痛苦、恐惧、无奈,Emma Thompson演的太棒了,一个人的独角戏,不过电影整体文艺性太强稍显沉闷。

34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深入刻划出西医治疗中的反人性、零尊严,把人完全当机器对待,1.癌症治疗的两难:治疗高血压手段同时也摧残身体;2.很多疗法只是满足了医生做研究的用途,对恢复却毫无帮助,3.研究肿瘤的是最聪明的一群人,他们崇拜癌细胞,并且觉得病人无需被安慰,相比于病人,他们更爱的是癌细胞,因为后者是胜者与强者,4.明明是晚期,只求减少痛苦,却依然不愿意上麻药,明明放弃急救措施,尸体还被折磨一番,毫无怜悯之心的西医。西医是彻底的反人性代表。诗歌VS医学,humanity VS science,一个脑海中时刻浮现诗歌的中年女教授,面对疾病时独自用心中的诗歌抵抗一切。病床上的她重新走过了自己的一生,与自己的父亲、启蒙老师、自己的学生对话,与镜头前的你对话。最后能在老师读着自己童年喜欢的故事中离开,也是最好的送行了。

38分钟前
  • Estelle
  • 力荐

HBO出品虽然制作上太类似于电视电影,但是尼克尔森+汤普森的剧本太牛,真正意义上的「哲学电影」,乐观、冷静而自嘲的看待短暂的一生,即使仓促也比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真正「有意义」,尊严才是高于生命的人的主宰。

40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心灵病房”,看得挺难受的,生命逐渐消逝枯萎的过程,之前那么自信强势的文学教授最后成了蜷缩在病房里的光头“小怪物”,临终前听着儿时的童话。生命是场轮回。

42分钟前
  • 厚藤与草梧桐
  • 推荐

关于死生的独白,从晦涩复杂的John Donne绕回到Runaway Bunny这样简单的童年原点,同《午宴之歌》的表现形式很像。艾玛婶在这里竟然还有点神似KST。

47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我虽只有这短暂的一眠,醒来却已成就永生,死亡将不复存在,“逗点"。当下人物置身不同时空场景的叙事方式,十四行诗对死亡的面对。叙事手法限制了化妆对病人状态的真实把控,但艾玛·汤普森还是将癌症患者的细节特点(呕吐、呻吟、蜷缩、生理痛苦)表现的非常准确。对诗歌的伴有哲学思维的专业解构显得有些晦涩难懂。

50分钟前
  • 虚空尽无
  • 推荐

Emma Thompson实在是非常钟情于演绎高知女性,比如《儿童法案》,可能比较容易产生共鸣吧。女主角是位哲学教授,研究17世纪诗歌的学者,罹患卵巢癌,晚期。片中多次引用了John Donne的诗Holy Sonnets,And death shall be no more, death, thou shalt die.

54分钟前
  • mome
  • 推荐

Emma Thompson演活各式各样的角色。不过看她饰演女学者/女知识分子总特别具有说服人的力量。

58分钟前
  • ISA
  • 推荐

影后的演技其实是还好而已……看过House m.d.里的病人就知道,群众演员有时候也是很厉害的。而且我一直在纠结汤普森的眉毛其实是化妆盖住的。“生死”这个课题很好,只要是相关主题的电影/纪录片我一定看,一定程度上是我想“参考”他人的生死观,以完善自己的。本片这种温和看淡的态度还挺常见的。

1小时前
  • 席德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