缉凶

HD

主演:卡罗尔·凯恩,汤姆·史莫勒斯,艾琳·布伦南,祖德·莱茵霍尔德,菲尔·哈特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8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缉凶 剧照 NO.1缉凶 剧照 NO.2缉凶 剧照 NO.3缉凶 剧照 NO.4缉凶 剧照 NO.5缉凶 剧照 NO.6缉凶 剧照 NO.13缉凶 剧照 NO.14缉凶 剧照 NO.15缉凶 剧照 NO.16缉凶 剧照 NO.17缉凶 剧照 NO.18缉凶 剧照 NO.19缉凶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讲完一个故事和讲好一个故事是两回事

到底《心理罪》和《刑警罗飞之死亡通知单》系列哪一个才是中国第一的推理小说,其实没有人可以给出答案,不过从开发的速度和质量来说,我们可以说《心理罪》是比《死亡通知单》更适合影像化的系列。从2015年第一部《心理罪》网剧的问世,到目前为止已经制作了两部网剧和两部电影。

其实个人并不是很喜欢国内的推理小说,而上述两个系列也不例外,相对于《白夜追凶》呈现出来的极具现实感的刑侦推理,《心理罪》和《死亡通知单》都是杂交了美式警匪和日式中二的产物,可读性很强,但是你真的很难看到真正本土化的东西。《死亡通知单》系列拖沓、絮叨,用五本书讲述了一个其实一本就可以说完的故事,大多数的字数不过就是在骗稿费,而《心理罪》主打心理画像,几乎完全抛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推理,更多地追求着凶案的猎奇和心理的扭曲。

两部作品或许已经是中国人气最高的推理小说系列,但是在我心中离优秀两个字还过于遥远,不过,《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这部系列的完结作品倒是让我找到了这个系列优于《死亡通知单》的地方。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小说是一部较为成熟的犯罪惊悚小说,尤其是对比着我仅看过的那本《画像》来说,不论是完成度还是故事的深度都是进步很多的。《城市之光》算是系列的一个总结,所有残留人物关系的终结,所有思考的终极答案以及方木这个人物的盛大谢幕,相对于中二顺拐的《画像》,《城市之光》中的方木完全没有了神性的那一面,再也没有那毫无理由准确的心理画像,雷米只是认认真真不再哗众取宠地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还顺便一本书讲述完了《死亡通知单》5本书的内容,也算是有良心了。

不过,《城市之光》的影像化却是一个非常吃力不讨好的过程,原著的信息不单单是围绕着连环凶杀展开,还有和前几部小说的连结,错从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大量的侦破情节都会让改编时候对于情节的取舍和再创造变成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就是我之前一直期待《城市之光》也一直担忧影片质量的最大原因。

可惜的是,当我看完了《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之后,我担忧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和今年上半年那个仅仅改编了原著一个章节然后疯狂放飞自我的假《心理罪》不同,《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是一个几乎忠于原著的改编电影,不论是制作、剧本还是整体质感,《城市之光》都是甩出前者好几条街,但是它最终依然只是一个合格线左右的电影而已。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原著故事非常复杂,开头以猎奇的电锯惊魂式的罪案博人眼球,但是随着故事的慢慢发展,作者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人物上面,不论是方木和廖亚凡的关系,方木和米楠的关系甚至是杨学武和他们的关系都有非常细腻的展现,而到了故事的后半段,我们会发现纵然充满了故事的意外和反转,这个故事最终讲述的其实就是方木和自己的一次和解,以至于到最后,罪案本身已经完全不重要了。雷米通过《城市之光》所讲述的是方木一路艰难前行,最终救赎一切成为真正城市之光的故事,这也是这部小说最具力量的所在。

但是过于“尊重”原著的电影版几乎复刻了原著中所有精彩的内容,却在故事的叙述中之间失去了原著故事真正的灵魂所在,到头来也不过就是一部主打猎奇杀人的罪案娱乐片。

影片在改编上第一个失败的地方就是导演不分轻重想要把原著80%的内容全部呈现的野心,其实看前20分钟的时候我还在心想,这个导演可以呀,叙事这么紧凑,完全没有尿点,对于情节的把控能力很值得表扬呀。

但是之后,我就完全失去了对于叙事的好感,因为整部电影其实根本不存在一个叫做叙事的东西,也不存在一个叫做节奏的东西,我们之所以觉得影片节奏紧凑是因为影片的信息过于拥挤,导演完全没有取舍,一股脑完全抛向观众,完全不给消化和喘息的时间,以助于整部电影的情节都处于一种赶场的感觉之中,看20分钟还可以接受,看120分钟真的就疲惫了。

而个人角色撕开了本片看似快节奏的假面具之后,我们会发现整个剧本完全就是一个流水账,其实如果片长多出30分钟,很多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影片在改编上第二个失败的地方就是没有做到原创部分和原著部分的很好结合,作为一个重点不是让观众猜测谁是凶手的故事,电影和原著一样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已经告诉了江亚是凶手这个信息,而原著优秀的地方就是在凶手露面之后整个故事依然保有很好的悬念感,双boss的设置还有方木对于过去的挖掘都让整个故事极富层次感,而电影版其实在方木和江亚第一次对峙之后,整个剧本的重点几乎完全放在了方木怎么证明江亚是凶手这样一条肤浅和扁平的故事线上去了,对于另一个boss的删除以及几组人物关系的简单处理都让故事的后半部分显得重复和单调。

影片在改编上第三个失败的地方就是对于人物关系的描写,为了保留原著角色同时讲完故事,导演非常简单粗暴地保留下了廖亚凡、魏巍以及米楠、杨学武这样的原著角色,其实每个角色在原著中都背负着不同的东西,他们的前史都是他们痛苦的来源,而他们现在的行为都被附着着某种悲剧性,但是最终,我们看到的就是没什么戏份并且精神不大正常的廖亚凡,看到了完全打酱油的魏巍,看到了傻白甜的米楠,看到了跟班式的杨学武,所有的人物保留着原著的名字却都失去了原著的灵魂。

原著非常重点的地方应该是方木和自己的抗争以及周围人物对他的影响,但是在影片中那些周围的人没有一个是不能去掉的,尤其是影片开头还试图让米楠成为故事的叙述者,但是不但一半就忘记了这一点,使得这个角色唯一存在的价值都失去了。

影片在改编上第四个失败的地方也就是表演了,抱着对于邓超和阮经天演技的巨大期待的我是被狠狠地扇了一个耳光。《心理罪》系列虽然讲述的罪犯大多数都是心理变态,但是这些心理变态其实都是内敛并且表面上看起来很正常的人,而阮经天不知道是不是参考了《暗夜骑士》中小丑的演法,从头到尾把疯狂和病态写在了脸上,尤其是那个人物造型,特别的扎眼。而我们这边好不容易认真一次的邓超也贡献了极其浮夸的表演,在他身上你并没有看到方木内心的抗争和矛盾,你看到的只是一个正义的疯子,一个从造型上就可以看出带有着明星光环的警察。也就是因为两位演员对于这两个角色表面的、肤浅的甚至拙劣的演绎,使得整个电影到最后沦为了神经病的拳击场,一切的戏剧张力都是靠撕扯、嘶吼顶上去的,看得人感觉非常不适。

说到底,表演疯狂最好的方式就是藏,在不经意间流露凶光,表面化的疯狂永远都是廉价的玩意儿。

不过,对于《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我还是可以打一个合格分的,毕竟这部电影的娱乐性和制作都不差,120分钟也算完整地说完了故事,但是对于类型片的创作者来说,你们所要追求的远远不是讲完一个故事这么简单,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才是你们的终身事业,只希望你们可以记住这一点。

 2 ) 阮经天演技炸裂

阮经天在心理罪城市之光里演的变态简直了,从未发现他是被偶像剧埋没的实力派呀。这部剧觉得阮经天的演技比邓超更胜一筹,尤其阮经天被关押问审的一段表演,吃惊中带着恐惧,恐惧中又带着绝望,绝望后又变得无所谓,然后是狂悲到狂喜连贯性表情传递,这段属于变态的内心以及面部表演简直要成为变态类型电影戏剧教科书的典范,真真是没有想到阮经天的功力如此深厚。

再来说说女一刘诗诗的演技还是有点欠,在两个演技派大神的对比下显的很单薄。剧里难过、无奈、担心都是一种表情,除了楚楚可怜满含泪水,应该又的情感表达的层次递进完全看不到。ps我是不是要求太高了?刘诗诗在剧中的女一演技不如林嘉欣的友情客串。林嘉欣的恐惧和痛苦拿捏的特别到位。心理罪太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太着重描绘人性阴暗面,所以剧情显得有点薄弱,每个命案之间的关键点都是为了衬托凶手,刻意打造一个典型变态人物反而觉得剧情太直白没有趣味性,少了悬疑片在观众心里的内心深处的互动,同样的悬疑片题材的《盲探》里面塑造的变态真真是吓到我了。还有对比同类型作品《白夜追凶》,心理罪城市之光在剧情方面稍逊一筹,作品缺失了破案的如何破,而是把重心放在凶手如何成为凶手上,这会让观众觉得只有恐怖氛围而没有悬疑特色,有点顾弄玄虚。因为这个电影需要变态,所以变态就应该这样或那样,脱离现实的人物塑造缺失了人情味就显得有点假,创作还是要以现实为基准。这也是电影比起电视剧的难处。120分钟既要丰富故事内容又要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两者完美结合的佳作太少。所以那些在电影上有所成就的导演真的是有才的。我猜这部电影的编剧应该是个直男。说那么多,我又想到去年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驴得水》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这部电影。在我心里少有的佳片。心理罪城市之光是剧情逊于演员演技的。与那些好剧本差演技的作品正好相反。所以我一直都觉得是演员成就作品,演技这东西就是忘记曾经是谁,此刻就是剧中人。所以这部电影被阮经天的演技惊艳到了。最后想说,心理罪城市之光值得一看,电影最后幸好没有烂尾,升华了一下。10分我会打7分,4分阮经天、2分邓超、1分音效。ps这部电影不建议带小朋友看,剧尾打斗略重口味。

 3 ) 光

要有光。这是我最近常说的一句话。

《创世纪》第一章第3-4节写道: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光真的是好的。明亮。温暖。普照大地。生机勃勃。它滋养万物,也制造阴影。而影子,是我们最初对于世界延展出的想象。

我一直都迷恋影子。小时候,常常在黑暗的房间里,把玩具人偶放在一支打开的手电筒前,将他们的影子投射在对面的墙壁上。让他们相互打斗,或是默然肃立。在光圈中,这些高大又沉默的影子让我兴奋,同时浮想联翩。光为我制造了这样的梦境,让一个孤独的孩子在单调又枯燥的生活中,有了些许放肆的可能。这种冲动延续到我长大成人。开始写作之后,我就决定要写一部关于光的小说。于是,就有了《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动笔之前,曾经和我的编辑刘玉浦先生聊起过这个创意,他很严肃的告诉我,你写的已经不仅是小说了,而是寓言。动笔之后,我也一直在想,为什么是光?谁才是这个城市最需要的光?最后,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读者。因为,作者提出问题,却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人。

直到徐纪周导演从北京跑来沈阳,直截了当地提出,老雷,我很喜欢,给我吧。

我当时莫名其妙地想起一句台词:悟空,你不要这么猴急嘛。

你喜欢它什么?

光这个概念。他补充了一句,以及光所代表的价值观。

这是个容易兴奋的家伙,手舞足蹈地开始表演书中的某个人物。据说在《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刚刚出版的时候,恰逢他在重庆拍戏,直接杀到重庆出版集团,抢先搞到一本样书。阅毕喜不自胜,当即调来几个演员现场表演书中的某个片断。

我看着面前这个神经病,不由自主地被他感染,心里说,好吧好吧。

徐纪周是喜欢直来直去的人,我同样不愿意磨磨唧唧。所以,合作事宜很快就敲定。之后就进入了漫长而艰难的筹备期。题材敏感,改编难度大。导演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直到几年后的一天,他打电话给我,老雷,知道安乐么?我:不知道,我知道安利。他报出一连串如雷贯耳的电影片名。我说我靠,成了?

成了。

兴奋劲儿过了,我才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好在有安乐和江志强先生保驾护航,项目的进展还算顺利。江先生运筹帷幄,码盘子,谈演员。徐纪周继续完善剧本。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段颇令人崩溃的时间。26万字的小说要压缩到合理片长的体量,要展现案件的同时保留塑造人物的空间,同时还要考虑审查等因素。在导演的工作室抽烟抽到头昏眼花,聊故事聊到大脑短路。

我:导演要不咱拿掉几个案件吧?

导演:不。

我:靠,你看哪个作者主动要求删减原著小说的?

导演:我不!

最终,这个倔强的神经病完成了剧本。同时,江先生也请到了国内犯罪题材电影中最强大、也是最适合的演员阵容。2016年8月,电影正式开机,彼时恰逢我人生中最灰暗的岁月。导演专门跑来沈阳看我,还带来了电影的美术资料。这份礼物并不贵重,但足以安慰低谷中的我。

光,就在前面。

他和江先生的团队给了作者应有的尊重。对影片拍摄的整个过程我都了如指掌。接到导演源源不断发来的剧照和片断,整个电影在我心中渐渐清晰。11月底去探班,并有了人生中第一次当演员的经历。卸妆的时候,我想,出过书,拍过网剧,拍过电影,当过演员——老雷你可以可以。

2月开发布会,见到聪明又诚恳的邓超、温婉又大气的刘诗诗、帅气又谦和的阮经天、优雅又豁达的林嘉欣、多才又低调的余皑磊、幽默又体贴的郭京飞。他们是从小说里走出来的方木、米楠、江亚、魏巍、杨学武和任川。

那道光已经触手可及。虽然经历调档风波,但是徐纪周导演和江志强先生的坚持还在,打造国产犯罪题材电影新标杆的热血还在。光,迟早会来。

12月9日,媒体点映会。电影《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第一次呈现。我坐在放映厅的最后一排,看着银幕一点点亮起。124分钟的时间稍纵即逝,我看到了五年来无数人的心血和坚持。我是小说的原著作者,但是当一幕幕高度还原的场面出现在眼前,我仍然按捺不住心中的起伏澎湃。

点映结束。徐纪周导演问我,你觉得怎么样?

我点点头,我很喜欢。

其实今天是我生日。

哦?我看看他,那这部电影就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这也是给我的最好的礼物。因为那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

警察是这个城市最需要的一缕光。

正义是这个城市最需要的一缕光。

爱是这个城市最需要的一缕光。

如果你曾奋力点亮这个城市,那么,你就是那缕光。

徐纪周曾经对我说过,我要拍一部对得起你,对得起这部小说的电影。

他做到了。

正如片尾那段字幕。

仅以本片献给那些在黑暗中守卫光明的战士。

这,就是我要的光。

 4 )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探讨的“舆论”和“网络暴力”的问题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原计划在国庆节上映,后来推迟到年底才终于与我们见面。

电影改编自雷米的同名小说《心理罪》,如今已经改编为2版电视剧和2版电影。

其中李易峰、廖凡主演的影版《心理罪》在今年8月上映,但口碑并不理想。

而《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从导演到编剧、演员全都不同,和李易峰版《心理罪》并无联系,是两个不同的系列。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演员阵容还是颇为强大,其中邓超凭借《烈日灼心》成为金鸡奖影帝,阮经天凭借《艋舺》成为金马奖影帝,文琪凭借《血观音》成为金马奖最佳女配角,林嘉欣更是在各种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上提名或获奖。

不少观众对邓超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他是一流的实力派演员,恨是因为他经常演烂片。

刚刚在《中国合伙人》得到观众的表扬,转身就去拍了《分手大师》。

上一秒在《烈日灼心》展示优异的演技,下一秒就去演《恶棍天使》。

好在邓超在《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

邓超认真起来真的很可怕,他把方木聪明的同时又过度自信、理性的同时又兼具感性、冷静的同时又夹杂冲动、善良的同时又胸有城府的性格都展示了出来。

方木在分析案件时的大局在握,在恍然大悟时的细思恐极,在证据不足时的气急败坏等一系列情绪都被邓超演绎得淋漓尽致。

什么叫细思恐极?就是当方木听到江亚说“你不该让一个女人独自留在家”时,方木火急火燎来到酒店却发现米楠毫发无伤。他立刻明白,江亚说的“女人”指的是另一个女人……

尤其是面对廖亚凡的死亡,方木五味杂陈,心乱如麻,从他的表情中我们能看到失去亲人的伤心之情、江亚对孩子痛下杀手的愤怒之情、不该把廖亚凡一个人留在家里的后悔之情,以及没能保护好廖亚凡的自责之情。

他跪在廖亚凡身边,想哭又哭不出来,他的眼神中流露出爱意、愧疚、难过,他不知道能做些什么,甚至连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他想将江亚就地正法,却又不得不遵守法律,他对着空中打光子弹所流露出的复杂情绪让人印象非常深刻,这些丝丝入扣的细腻演绎,都让这个形象立住了。

邓超再次告诉大家什么叫演技,也再次证明自己是实力派演员。

值得一提的是,《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早早就告诉观众,阮经天饰演的江亚就是凶手,所以电影的重点就从“凶手是谁”转移为“怎么找到证据”和“他为什么犯罪”上。

这样拍的好处在于,电影没有落入猜凶手的俗套。凶手是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杀人的目的是什么。

许多悬疑片中,导演为了避免观众猜到凶手是谁,会减少凶手的戏份,导致凶手的戏份太少,使得形象塑造有所欠缺。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早早揭晓凶手,导演也就可以增加江亚的戏份,使他的形象更加立体。

江亚的父亲认为他不是亲生的,于是从小虐待他、殴打他,江亚逐渐变得心理扭曲,成为了一个疯子。

终于,当江亚愤怒、仇恨到极点的时候,他使用斧头砍死了对方,然后把他当成撒气的对象、泄火的玩偶,直到几年前找到新的猎物,强奸幼女的李一。

江亚时而正常,时而癫狂,而阮经天的表演也使得网友褒贬不一,有人表示称赞,也有人说像神经病。

可关键在于,他演的就是一个神经病啊,把神经病的角色演得像神经病,没有任何问题啊。

也有人说,真正厉害的罪犯,都是表面上不动声色、人畜无害,但实际上阴险狡诈,冷酷无情。

其实我们联想一下那些童年阴影,比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的冯远征,

比如《神雕侠侣》的裘千尺,

这些童年阴影不少都是面目狰狞、凶神恶煞的,你越说他们是童年阴影,越说明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越害怕,越说明他们演得好。

对于邓超、阮经天略显夸张的表演,我们很难评价好坏,没有谁规定表情丰富就一定好,也没有谁规定收敛克制就一定好。

至少在我看来,哪怕是用力过猛,也比面无表情的面瘫式表演好。

当然,演技固然重要,也只能起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无法做到雪中送炭,一部犯罪片最重要的还是内容。

电影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结尾方木和江亚打了一架,目的是将江亚的皮肉吃进胃里,方木想让法医解剖自己的尸体从而找到江亚的皮肉,结果最后根本没有用这个伏笔,那么方木和江亚的打戏就显得相当多余了,方木的自拍录像本应该起一个未卜先知、锦郎妙计的作用,最终变成了故弄玄虚、虚张声势。

如果方木死亡,然后警方从他体内找到江亚的皮肉进一步抓获江亚,电影会更好。

不过这个问题很多网友也有不同看法,这里不展开讨论。

诚然,《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算不上特别优秀,和《看不见的客人》《心迷宫》之类的佳作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甚至都不如邓超的另一部犯罪片《烈日灼心》。

但一直以来,我们都过于看重电影的评分,而忽略了评分之外的东西。

不够优秀的电影也有它的可取之处,8分以下的电影也有它的价值所在。

我给《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打四星,并非是因为这部电影多么优秀,而是它让我感触很深,让我思考了很多,这个时候电影好不好已经不是特别重要了。

退一万步说,哪怕这是一部大烂片,电影里探讨的“舆论”和“网络暴力”的话题也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先说说电影里的案件。

这一系列案件都非常有趣,作案手法非常具有形式感,类似《七宗罪》。

比如老师给学生一本试题叫他一晚上做完,导致学生跳楼自杀。

于是,江亚就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用铁链将其牢牢拷住,并割破他的手腕放血,只留下一部手机用于报警或求救,而手机的解锁密码就是那本试题所有答案总和的开平方。

由于老师没能在休克之前解出答案,最终流血过多而死。

一个男人占用消防通道,使得消防员错过最佳救火时机,导致受害者被活活烧死。

江亚又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在男人家里纵火,并用他的汽车占用消防通道,使得消防员没能及时将他救下。

一位女生搀扶摔倒的老太,不料遭到老太的讹诈。

于是,江亚在老太家里装上雷管,使得老太不得不承认是她陷害了别人。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是犯了错,并且遭到无数网友谴责,无数网友希望他们死。而江亚就把网友的想法变为了现实。

主犯当然是江亚,但参与网络暴力的网友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黑镜》第三季第六集中,程序员开展了一个“后果游戏”,网民在社交网络上发布最不喜欢的人的照片和名字,再加上“去死”的标签。

程序员会统计每天得到“去死”标签最多的人,然后控制人造蜜蜂将其杀死。

这样的剧情让人细思恐极,因为太贴近现实生活了。

日本留学生被闺蜜救了一命,却对受害者一家冷漠无情,有多少人想要她死?

幼儿园老师性侵儿童,有多少人想要将他大卸八块?

家属拒绝剖腹产,导致孕妇坠楼身亡,又有多少人恨不得将之碎尸万段?

这样的新闻每天都在上演,有些人违背道德,但没有违反法律,法律不能将他们定罪;还有些人知法犯法,却逍遥法外。于是,网友就辱骂他们、诅咒他们。

我们可以想象,假如真的有人站出来,私下杀了留学生、老师、家属,杀了那些网友最痛恨的人,很多网友都会称他是百姓的英雄,是正义的化身。

而江亚就是这样的人。

江亚选择的对象都是网友最痛恨的人,这些人干了坏事,法律又拿他们没办法的时候,江亚就站出来替天行道。

表面上江亚好像并没有做错什么,仿佛是在行侠仗义,为民除害,仿佛是在实现网友的心愿。

如果你觉得反派杀人是有道理的,就说明对他的形象塑造成功了。

并不是说江亚杀人是对的,但他的犯罪动机是成立的。

许多犯罪片中,反派杀人的理由太牵强,站不住脚,根本无法使人信服。《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无疑是弥补了这一缺陷,让你能够理解江亚为什么杀人,而他的犯罪动机就是想要做一个“城市之光”,照亮城市的黑暗。

换言之,你支持江亚也有道理,不支持江亚也有道理。

当一座城市腐烂、黑暗的时候,当坏人逍遥法外的时候,确实需要有人站出来伸张正义,比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但如果他杀人是出于私心、虚荣心、得到人们赞扬,如果他靠虐待别人来宣泄苦闷,如果他对无辜的孩子下手,那他就是错的。

(这里再多说几句,导演编剧是有办法引导观众支持或反对一个角色的,导演编剧可以把相似的行为拍出不同的效果。比如同样是私刑者,就可以拍出不同的效果。当私刑者是主角的时候,导演编剧要让观众支持他有很多方法,比如就把主角塑造成正义人士,比如讲述世界被黑暗势力掌控,主角要奋起反抗。《死亡笔记》《星球大战》《碟中谍》,以及大量动作片、科幻片、反乌托邦电影、犯罪片、超级英雄片就是这样的例子,主角都是游走于法律之外,私自决定别人的生死,但同时又为人正直;而当私刑者是反派的时候,导演编剧要让观众反对他,就可以将他塑造得很邪恶,比如动作片、科幻片、超级英雄片里的反派,同样是游走于法律之外,私自决定别人的生死,主角是英雄,他只是坏蛋。《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中,导演编剧安排江亚对干儿子下手、对廖亚凡下手,就是为了达到让观众反对江亚的目的。)

电影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电影中,在法庭审理女生扶老太的案件时,一名律师帮助老太辩护,促使法官判决女生赔偿老太数万元。

于是,江亚绑架了律师并在他身上安装炸药,号召网友在网上投票,如果超过10万人想让律师死,他就炸死律师。

这其实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舆论和道德不能代表法律。

律师的确是害了那位女生,但这件事情应该通过法律途径处理,江亚没有权利决定别人的生死,网友也没有这个权利。

江亚自诩正义人士、城市之光,他藐视法律的存在随意杀人,其实他才是最应该被绳之以法的。

江亚的做法,其“扰乱治安造成的坏处”远远大于“寻求正义得到的好处”。

我们可以想象,假如江亚这样的人变多了,社会只会更加混乱。

如果人人都像江亚那样,想杀谁就杀谁,事情只会变得更坏。

无论是逼得学生自杀的老师,还是占用消防通道的男人,还是讹诈女生的老太,的确是该接受惩罚,但他们该接受法律的制裁,不该被江亚和网友处以私刑。

江亚固然有错,而在网上嚷嚷着要把那些恶棍杀死的网民同样也是帮凶。原本江亚只是一个普通的杀人犯,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他自己都知道自己是个失败者,他自己都没有活下去的勇气。然而,正是有了这群怨念极深的网民,才使江亚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也就是打着正义的幌子擅用私刑。如果没有那么多键盘侠,没有那么多网络暴力,也就不会有江亚这样的人来把网民的想法变为现实。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络变得乌烟瘴气、混乱污浊。

你发张自拍,会有人喷你;你发条微博,会有人喷你;你发篇影评,会有人喷你。你在网上做什么都有人喷你。

以前我们进入网络是为了逃避现实,现在回到现实是为了逃避网络。

而《黑镜》第三季第六集中,程序员开展“后果游戏”的最终目的,并非杀死网民最讨厌的人,而是引诱心理阴暗的网民给不喜欢的人贴“去死”的标签,然后杀光这30万参与网络暴力的键盘侠。

参与网络暴力的网友中,我相信有一部分是善良的,但同样有很多是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打击,只好在网上靠伤害他人来宣泄苦闷的人渣。

但是网络暴力发生的时候,你很难判断谁是善良的,谁是人渣。

于是,《黑镜》的程序员选择了一网打尽,选择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错杀一个。

因此,想要和辱骂他人来排忧解闷的人渣区分开来,唯一方法就是不要参与网络暴力。

人们确实有自由发表观点的权利,但前提是不能伤害到他人。

《黑镜》和《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恐怖之处在于,它们太贴近现实生活,甚至可能发生在未来。

说不定哪天就有人效仿江亚,号召网友投票选择最讨厌的人,然后杀死票数最高的一个;说不定哪天就有人效仿程序员,对参与网络暴力的网友心生怨恨,然后将他们赶尽杀绝。

我不知道这样的虚构故事是否会变为现实,但只要我们不参与网络暴力,那我们就不会有危险。

总的来说,《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不仅仅是一部犯罪片,也是在教育我们不要参与网络暴力。

面对不同看法的言论,面对不能认同的行为,少一点侮辱和谩骂,多一点包容和理解。

 5 ) 撑死两星半,不跟原著比,只跟电影的基本要求比

真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城市之光》在我这里撑死两星半,而且太浪费邓超演技了。换成黄晓明化个妆也就演成这样差不多了。十个问题,不跟原著比,只跟电影的基本要求比。 1、案件都拍出来了,台词一直在强调仪式感,但是编排和拍摄手法完全没有突出同态复仇的仪式感,感觉就是为了过一遍而过一遍。电影创作者对这些社会案件没想法,不解释,信息呈现得也很死。 2、米楠的演绎很怪,她的眼神动作反应跟剧里设定的一线刑警身份不搭,像一个轻佻的新手。最重要的是,这个角色在全剧里,没有任何功能性作用,也就是花瓶一个。 3、方木全能,集合了n个人的技能和知觉于一身,其实有他一个就能破案了。 4、有些角色的反应不自然,比如中学老师刚醒的时候,刚醒的人中气太足,姜维利讽刺他母亲的时候,太挑衅油滑又清醒,感觉不是对母亲,是对外人。 5、节奏不好,只张不驰,所以在高水位线上很平,没有思考的余地和信息点给观众。爆炸后简直强行文戏,没感情上的焦点。 6、方木和米楠的感情戏很生硬尴尬,两人都一脸不符合电影里人设的精分、然后欢快地调情。(不谈原著,原著的米楠几乎=高亚楠,差更远) 7、廖亚凡死哪里,刘诗诗演得比杨学武差太多了,我觉得她的表现是,吃不透人物,拿不准该用什么心情态度对廖亚凡,就随大流哭吧。否则以剧里给出来的信息和人物关系,她根本不该是这个反应。 8、整体故事走不了心,端着,走肾。 9、阮经天演神经病倒是可以,但是人物的行为逻辑太单薄,是编剧导演没表现到点子上那种单薄。 10、把社会问题私人化、边缘化、变态化、个别化,然后放飞。所以感觉就很……走偏了且完全撑不起开题的格局。

 6 ) 方木之死。

本文含剧透,慎入。
他是月光
他是警察
他是方木
这是我从高中开始喜欢的小说,拍成了电影,看完了总想说些什么。
这部电影如果要打分,我会给他打两个分,一是作为普通观众,这是一部可以到八分的电影。二是作为一个原著粉,我给他只能到六点五分。
首先如果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这部电影很良心,主旨明确,故事清晰,情节紧凑不拖拉,人物个性鲜明,结尾曲也不错,每一项都可以拿到七分以上的高分。但,作为原著粉总是矫情的,这套答卷,我不满意。不能说它毁原著,反而,它很好的抓住了原著的主线,每个案件的还原都是不错的,对原作的主题也把握的很好。它对我来说最致命的缺点,是人设和对高潮的改编。当然,人设不关演员的事,演员在这部电影中的演技都是在线的,问题在导演和编剧的改编。一本小说的灵魂就是书中的人物,如果这个灵魂变了,那这个小说也就变了。
城市之光作为心理罪系列的最后一本小说,整本书的主线是以暴制暴的对错,而伴随的是主角方木的升华,整本书有三个高潮,一是任川案,二是亚凡案(这也是曾让我一度不愿意再去碰这本书的原因),三是方木之死。而这三个高潮,全都把最让人入迷的地方改了,这不能说是导演和编剧能力不行,而是导演想把城市之光拍成一部没有上没有下的独立电影的副作用。之前在微博上看到雷米大大发的微博说,这个导演一看完这部小说当时就两眼放光,激动的说想要把这本书拍成小说,但我觉得他是以一个导演的视角来看这本小说的,他看的是书的主旨和理念,而以书迷视角,对我来说里面的人物都是迷人的,他们一系列的变化成长,都是他们性格所形成的原因,我不会将他们独立出来,单独拍片,因为这样就变了,不一样了。好像有些跑题,下面言归正传。
首先是本书第一个高潮,任川案。这里是一个观念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接连的三个案件的舆论导向都是偏向城市之光的,甚至,警察中也是如此。而对任川(在书中是法官),一开始警察对他也是嫌弃的,但随着了解的加深,人们发现,任川并不是想象中的恶,他也是身不由己,他也只是一个怕死,到最后希望大家不要把他当做坏人的普通人。是任川的死,激发了大家对城市之光的思考。而这段剧情最精彩的在于,方木在爆炸发生后,满身灰尘的冲进街边网吧的爆发。一句你们都是凶手,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但电影里,这段却没有了,真的很遗憾。
第二个高潮,亚凡案。对于亚凡之死,简单的亚凡案三个字根本无法形容这种悲伤。亚凡这个角色贯穿了心理罪这个系列的小说,本来就是单亲家庭,母亲还死于大火之中,后来去了孤儿院,孤儿院还面临强拆,她把方木当稻草,方木当时却不会处理这些。最后她一个人坐上了火车,孤身一人流浪。被轮奸,破罐破摔的厮混街头,却在最狼狈的时候再遇方木。一句我们结婚吧,从一开始的别扭性格,吃米楠的醋,到后来被光一点点照亮,然后戛然而止。当时看到亚凡死后,方木收拾房子,看到亚凡留下的纸条上面的字时,心是揪着的疼。再抽烟,就剁手。六个字,好不容易快等到的幸福,命运真的是不善待这个姑娘。而影版...对不起亚凡。这里也是我对影版最失望的改编,没有之一。
三,方木之死。全书最后的高潮,原作中的这段,悲壮,却不激烈。从第七个读者到城市之光,方木经历了太多。从大学的第七个读者案,看着女友在自己面前被砍头,舍友,凶手和救下自己的舍管被活活烧死,最后患上了ptsd。到画像案,挑战自己的凶手杀死了自己舍友的女朋友,烧死了自己最敬爱的老师,最后亲手用子弹打穿了凶手的头。到教化场案,自己认识的善人孤儿院院长以前做过一个可怕的实验,最后在自己面前跳了楼,自己却拿最后的获利者没有办法。孤儿院被拆,恩人的女儿也失踪了。再到暗河案,认识多年的老警察的女儿被奸杀,砍了四肢下体塞了东西被送回来,只因为惹到了一个贩卖女童的组织。老警察也因为想报仇而被陷害后来死在监狱中,三个一腔热血的警察为了救自己而被永远的熔铸在了钢锭里,哪怕之前他们争执,闹过各种不愉快。自己以为是兄弟的警察,是组织派来的内鬼,被派去组织的卧底为了保护一个小姑娘无声的死了,死前还紧紧的握着自己的枪,而那个小姑娘小小年纪就被糟蹋的医生都感到愤怒。一个单纯的农村青年被斧子爆头,而她的姐姐,一个心思单纯,又挺爱美的农村姑娘,亲手杀了自己的弟弟,然后变成了一个失去生存意义的人。自己几次摸到真相,却发现这是一条深不见底的暗河,所有的一切,只能自己解决。这是多么惨痛的一路,这一路走来,他有过消沉,有过迷茫,有想过放弃,也有过沉默的爆发。他怒吼,他哭泣,他经历,他成长。他没有因为这些事就放弃什么,他依然会为一个半路抢劫他的怀孕女人开好房间,让她睡个安稳觉,吃个饱饭,并给她借钱打胎,帮她从人渣男友那里拿回身份证和父亲的遗物,还帮她疏导,让她可以再回到学校,有勇气继续生活下去(这,说的就是米楠)。这就是方木,这一切汇集成了城市之光中的他。他不是太阳,他是月亮,在城市之光之前,他是一轮新月,明亮且锋利,在黑暗中升起,却也会在你指他的时候割掉你的耳朵。而方木之死则是他的升华,他变成了满月,变成了黑暗中最明亮的光,他照亮了所有人。书中没有电影中激烈的打斗,江亚是个沉稳的猎手,他的所有出手,都是一发既中,他会做好所有的调查,然后不留失误的一击完成。而方木,抱着必死的决心,只给了十年的兄弟一条两个字的短信:七天。然后便录下录像,从容的走上了一条尽头是死亡的路。一切都决定了,他断的,会是自己的手指,而也只有真正的被江亚以为的死亡,才会让最后的录像带成为破敌的箭,击穿了几乎无懈可击的江亚。而录像最后,原文中是这样写的:
“最后,”方木盯着镜头,表情突然变的局促嘴边绽放的微笑中是深深的不舍“米楠…”
室内一下变的安静,警察忘记了自己的职业,杀人者忘记了自己的处境,所有人都把视线投向了死者最后的牵挂。
方木的脸色渐渐变的潮红,嘴唇颤抖着,似乎有千言万语汇集在胸腔里,却不知从何说起。
米楠屏住呼吸,怔怔地看着那个从视死如归中骤然变得羞涩不安的人。
然而,没有嘱托,没有情话,甚至没有祝福,方木只是无声的看着镜头,眼中渐渐泛起泪光,最后,笑了。
“就这样吧。”
米楠…就这样吧。这也是从暗河到城市之光这条感情线最好的情话。
而电影对这些的处理,还是挺失望的。加了段打戏,简单的:米楠,就这样吧。还有最后强行圆满的结局。一下让这些都变的太单薄了。
最后说一下人设的塑造,最满意的是江亚,虽然仍有瑕疵。方木的形象一出场我就失望了,方木一点都不是这样拽拽的,他也不会刻意装成一个混蛋,他的故事,常人不会理解。米楠,刘诗诗是把少女的可爱劲演出来了的,但没有了之前的故事支撑,这段感情线太单薄了。魏巍,小说中真正的boss,一切的源头,也是最后救了方木的人,一个复杂又坚强的女人。在电影中却只是个普通女人,让人失望。杨学武,在电影中是把书中的杨学武和邰伟合成一个角色了,但也太单薄,太边缘了。
最后总结一下吧,总之这部片子有优有劣,视角不同得出的东西也就不同,可以看出导演是用心了的,有喜有泪,节奏也不错,最后主旋律的爆发做的也比较优秀,但我的看法还是,心理罪并不适合但拎出来做电影,要做,就做一整套,这样,才算给书中的所有人一个交代。
不管如何,还是要谢谢徐纪周导演,他用心的将我喜欢的小说拍成了电影,没有胡乱改编,哪怕再重口的案子也都还原到了荧幕之上。希望一切可以更好吧,最后以原文中录像里方木的那段话结尾吧。

“我们都不能否认,这个城市已经因为‘城市之光’改变了很多。对于我们来讲,也曾经动摇过,‘城市之光’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在法律之外,杀人是不是唯一实现公平和正义的办法?江亚做过的事情,我也曾经做过。但是我想告诉这个城市里的所有人,以暴制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信仰暴力,只会带来更惨烈的暴行。”方木重新面对镜头,面色平和,目光纯净,宛若初生的孩童“如果这架天平从来就是倾斜的,那么,就让我当一颗砝码吧。”

 短评

本片又名《心理罪之找不到证据》。刘诗诗:我找不到证据!邓超:……警长:还是找不到证据,那就先放他出来溜溜弯吧!邓超:……刘诗诗:我们还是找不到证据!邓超:我还不如去死!

5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每个角色都不对。对,每个角色都不对。

7分钟前
  • 贝塔先生
  • 较差

其中部分演员贡献了比较好的演技,但是邓超没有。

11分钟前
  • 姨妈的鸭
  • 还行

《七宗罪》到底养活了多少打着悬疑推理旗号推销高功能神棍的片子?

14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比之前上映的那部《心理罪》要好不少。3.3

17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我最爱的高智商犯罪片类型,看完感觉怪怪的,就是觉得哪里不对,仔细一琢磨,原来是只模仿到了虚张声势的外表,内里是很科幻的一团乱麻。特别是最后半小时,就是灾难现场,故事线一塌糊涂,编剧开始自己玩了,狗蛋的犯罪逻辑始终bug不断各种扯淡,更可怕的是毫无电影感,导演的水平怎么看怎么网剧。

2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点映场。以为邓超加持会比李易峰版好点,结果还是难看。现在国产(大制作)犯罪电影的通病,用夸张的视觉音效场景来放大恐怖感,但都不会好好讲故事,探案的过程神乎其神,却没有真正的推理和分析,莫名其妙就伸张正义了。拍的还不如一集美剧。

23分钟前
  • 放开那个浪味仙
  • 较差

片尾的警察正能量大概对再审过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刘诗诗-演技的坟墓。一到新片上映原作者就迫不及待出来背书,痛说革命家史,大概也算中国特色吧。最后三十分钟的急展开还是蛮精彩的,挽回了不少分数,特别是旧工厂的狗咬狗打斗,当然你得先忍过前九十分钟网大质感、无聊套路、强行喂狗粮的煎熬。

24分钟前
  • m89
  • 还行

演技排行:文淇>刘诗诗>阮经天>邓超...原著就不是推理小说,就不说调查推理这些弱项,但电影反倒把邓超向来干瘪式用力过火的演技集中暴露出来,和文淇最重要的两场对手戏,几乎都被碾压,连节奏、情感都没抓住的邓超,只在那儿干嚎...

28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邓超阮经天表演上是尽力了,可惜毛病还是不少。悬疑剧悬疑感不够抓人,推理剧推理不突出,讲黑暗人性吧也太表面了。还有一个国产都市题材的通病,就是那种伪装高级的低级感,画面布景看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很假。最后,00后的文淇都演成这样了,80后的诗诗不该羞愧吗?

29分钟前
  • Pluto
  • 较差

花样杀人的设定有日系的感觉,邓超的赴死设局还挺无力感的,是要在内心救自己。结尾的花絮,大概就是此类电影的最终困扰。

3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做了坏事就要受到惩罚”原著粉表示还是拍出了精髓。怪不得遭遇审查问题,删改之后尺度还是很大,阴郁灰暗的风格,社会阴暗面,人性的善恶,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争辩。前面节奏很快,有找不到证据的“电冰箱问题”,但方木刻画很精彩,没有蝙蝠侠的哥谭市,最终还是相对公平的江湖秩序——理性和正义

34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简直觉得这就是中国类型片的瓶颈与困境了。开局稳顺吸引人,但架构全局的能力不够,拍到一个小时之后开始泄气露怯,做不到一气呵成,总是磕磕绊绊。邓超用力过猛,刘诗诗别演戏了,太差了。

35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较差

这故事进度赶得哦,应该有点推理的地方都被邓超和阮经天的浮夸的表演所替代了。整部电影一开始还是一个米楠视角的叙事,演着演着也没她事儿了,专注于男性的撕逼与嘶吼,看得也疲惫,没有一场戏是真正静下来看拍的,真的不如原著(虽然原著也不好)。

38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较差

这可能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所有主演都戴假发的电影。

40分钟前
  • 金敏丧
  • 较差

廉价场景,蹩脚镜头,注水对白,夸张演绎,这不就一网大多个龙标么?

42分钟前
  • 王写写
  • 较差

可以感受到邓超用尽全力带不动刘诗诗的无奈,槽点多到可以做一部诚实预告片,(吐槽的时候会经常提到黑什么骑士之类的),不过好几次在片子崩掉之前居然还能收回来,变成一部还算可以的警匪片,不容易了

47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还行

如此狂躁的叙事节奏、如此狂躁的过火表演、如此狂躁的摄影打光。宛如一个《七宗罪》脑残粉在香港、韩国进修后发狂般妄想“革新”大陆悬疑片,结果撞出来一个“新”类型——抽搐悬疑片。剧本堪比车祸连环追尾现场,每场戏之间都是断裂的,槽点遍布,丢包袱到反转都狂赶,连基本的推理过场都没有。

49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最大的惊喜是原来有文淇!为你打电话,可惜戏份太短了还是加一星。原著还原得不错了,但塞得好满节奏敲锣打鼓的到真正高潮时反而昏昏欲睡了,原著也不是什么神作,电影最好应该是取其精华超越原著才为之上乘,但是很遗憾没有做到,仅仅是比下有余。

50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推荐

杜琪峰曾在片场丢丢丢地骂人:他妈的全都是错的。事后他解释为什么骂人:因为他们不专业。恩,《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就是那种“他妈的全都是错的”电影。从刘诗诗上摩天轮的浓烈网大感,到匿名IP上网全民用脚投票的现实bug。欣赏在中国搞破坏搞警匪片的勇气,但片尾那是啥,嫌今年过得不够惨?

55分钟前
  • 木卫二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