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1980

HD中字

主演:唐纳德·萨瑟兰,玛丽·泰勒·摩尔,贾德·赫希,蒂莫西·赫顿,M·埃梅特·沃尔什,伊丽莎白·麦戈文,黛娜·马诺夫,弗瑞德里克·林恩,詹姆斯·希金,Basil Hoffman,奎因·K·雷德克,Mariclare Costello,Meg Mundy,Elizabeth Hubbard,亚当·鲍德温,理查德·怀廷,Cynthia Baker,Rudy Hornish,简·奥德曼,Marilyn Rockafellow,唐·比利特,Randy De Troit,迈克·T·维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8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普通人1980 剧照 NO.1普通人1980 剧照 NO.2普通人1980 剧照 NO.3普通人1980 剧照 NO.4普通人1980 剧照 NO.5普通人1980 剧照 NO.6普通人1980 剧照 NO.13普通人1980 剧照 NO.14普通人1980 剧照 NO.15普通人1980 剧照 NO.16普通人1980 剧照 NO.17普通人1980 剧照 NO.18普通人1980 剧照 NO.19普通人1980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普通人1980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和大部分家庭一样,杰瑞特一家人过着稳定而又平静的生活,卡尔文(唐纳德·萨瑟兰 Donald Sutherland)不仅是一个工作上矜矜业业的正直律师,同时也将父亲和丈夫的角色扮演得十分出色,和妻子贝丝(玛丽·泰勒·摩尔 Mary Tyler Moore 饰)结婚二十余载,两人的感情分外稳定。  身为杰瑞特家的大儿子,伯克(Scott Doebler 饰)享受着更多的关心与爱,身为小儿子的康纳德(蒂莫西·赫顿 Timothy Hutton 饰)对此却并不在意。一次意外中,伯克溺水身亡,悲痛欲绝的贝丝迁怒于当时和伯克在一起的康纳德,这让后者十分痛苦与自责,好在有卡尔文的陪伴和关心,他内心的创伤才渐渐治愈。然而,当他再次鼓起勇气向母亲索取温暖的时候,贝丝的举动却让他的心再一次坠入了冰窖。摇尾狗信标家庭血液形象候鸟驿站豆包县令宣武门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六一”晚会殴打诱发者威尔和格蕾丝第三季办砸了超级飞侠 第四季摩登保镖国语倒霉命运爱情珠宝美国阴谋:神秘组织调查档案虎胆凤威龙票奥普拉 + 维奥拉:Netflix特别节目快乐的暴力团转地球变身国王(粤语版)蓝色月光第五季我们都是坏孩子劳拉之谜第二季百万金臂1988全力以赴的行动派青苔幸存者的权利英国绅士,印度淑女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陷害1947助产士2紫藤恋群魔1988大传说追凶第二季千门八将1981屠夫十字镇索维托爱情故事太子书院杀死那只野兽

 长篇影评

 1 ) 她们在苦熬——怎样理解《普通人》中的“妈妈”

福克思小说《喧哗与骚动》的著名结尾——“他们,在苦熬。”这句话放在《普通人》中“妈妈”身上,再贴切不过了。

大儿子死于一场意外,家里其他三个人崩溃了,彻底偏离了正常轨道。治愈的过程非常艰辛,他们相互伤害,各自防卫,小儿子、爸爸最终走出来了,但“妈妈”挣扎在痛苦深渊中似乎看不到尽头。

剧中三个人,紧张抑郁的小儿子、有爱负重的爸爸,都常见于很多电影题材,但反映一个“中年丧子”和“更年期”叠加的女人的心理性格,却很少见,很少到位,让人印象深刻。

这个女人令人心烦、让人痛恨,是家里不得清静的根源。她的种种行为举止,很多女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令人反思和警醒。

但她又让人同情。儿子都已18岁左右的女人,通常已到更年期。来自身体激素分泌的不平衡不稳定,导致女人易怒、敏感、郁结、好强。这本身就需要家人更多关爱、更多宽容。但飞来的横祸一把将她揣入黑暗中,无力自拔。

1.她很痛苦。中年丧子,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一个“妈妈”痛苦呢?儿子曾是自己身上一块肉,从生命起初的骨肉相连,到出生后成长中的喜怒共情,这是一个爸爸永远无法理解的生死相依的感受。我看过一些失独家庭的报道,男人痛苦着,麻木着,但最终能走出来。女人却永远都走不出来,一年,五年,十年,每次上坟,哭得去,哭着回,生命早已枯槁。而且莫名地觉得低人一等,耻于见人。如果她还能正常与人社交,甚至在葬礼上不哭,那只是因为她拥有高于常人的伪装术,那该死的骄傲自尊理智不允许她崩溃。剧中她表面坚强,穿着优雅,谈笑夸张,但有谁想过她内心的创伤呢?那些让人难受的举动,只是她自我保护的坚硬外壳。看到很多评论说“妈妈”偏爱大儿子,不能做到让爱均分,但试想,如果死的是小儿子,她的反应是不是也一样?说妈妈冷漠,心中早已没有爱,只有保持正常生活的虚荣心,试想她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儿子死于任性粗心,这难道不是妈妈平时宠溺出来的?妈妈的自责彻底颠覆了她的价值观,让她觉得爱孩子是一种错,大儿子的死是对她付出爱的惩罚。所以她从此不敢再给小儿子爱,刻意与小儿子保持距离,不允许自己去关心他。小儿子吃不下她做的早餐,她反应很大,马上倒掉了。她心里有病,却用硬壳将自己裹住,不去看心理医生,不展示自己的伤口。

2.小儿子和老公对她有着二次伤害。大家愤怒于妈妈对小儿子的二次伤害,却没有体会到小儿子和老公也同样对她进行着伤害。从剧中人对话来看,她以前温柔平和,通情达理,是家里的支柱。大儿子死后,她一方面内心痛苦,另一方面还要假装坚强。继续做支柱还行,但继续温柔平和却太难了。小儿子与正常人不一样的种种神经质反应,特别是自杀,对一个妈妈来说,是一种可怕的折磨。不看,不听,不爱,是不是就好了?她于是硬起了心肠。但真的不看不听不爱,儿子还是不断地让她受伤。退出游泳班不告诉她,去看心理医生不告诉她,根本当她不存在。儿子慢慢伤愈,拥抱了她,但她还没有反应过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如果换你,心里的冷冰是一两个拥抱就能融化的吗?剧中有两处地方,妈妈非常惊愕,这同样也是我的惊愕。一是爸爸终于鼓足勇气说“我们要去参加儿子的葬礼,你却在乎我穿什么”——这只是一个女人的惯性操心罢咧,葬礼穿蓝色确实不妥啊,穿白色才是对儿子最起码的尊重啊。再说这么个屁大的事,你埋在心里头这么久这么久,最后以这样的方式提出来,你早说出来,我不再管你就是了!这么痛苦的时刻,你不说出来,谁会在意自己曾经说过什么呢?二是漫漫长夜爸爸在餐厅枯坐流泪,妈妈寻至小心翼翼问为什么,爸爸不是说“失去大儿子我很痛苦、小儿子这样我很痛苦、我知道你也很痛苦”这些话,居然说“你爱我吗?我感觉到你只爱自己”这样的屁话。老实说,看到此时我的惊愕不亚于妈妈。夫妻结婚这么多年,儿子也这么大了,你说爱还是不爱?心里没有一点B数么?即使看起来已没有爱,但女人冷漠、刚强的表面底下是什么,自己不知道么?爸爸的关注点全在儿子身上,又何尝真正关心过老婆?

女人上楼收拾衣服走人,独处时绷不住崩溃但又硬生生收住的那几秒让人心酸心疼。她的出走,让人有丝慰藉。儿子、老公慢慢疗愈,只有她还在苦熬着。她这么坚强的人,也许出走一段时间,在一个没有人的角落里,熬着熬着,伤口能够慢慢结痂吧!

 2 ) 很好的片子

    这么好的片子,一是没想到看过的人会这么少,二是没想到我是第一个写点评论的人。
    刚刚看完,很好的片子,尽管是出自于初次执导的导演之手,但从其质量来看,获得奥斯卡的奖项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让我不由得想到了《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个人的感觉,前者比后者更棒。
    可能跟自己学习过一点心理学的皮毛有关,在看片的过程中感觉到导演在处理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是比较真实到位,而不是在故弄玄虚或瞎编滥造。故事情节的平实叙述可见导演的自信和功力,而悲剧性的结局则更加增添了影片的张力。
    呵呵,早期的奥斯卡获奖片中还是有很好的作品的。

 3 ) 少年鲜衣怒马,普通的只有大人!

片中谁才是那个“普通人”?涅槃后自我救赎的主角儿子?No,一日看尽长安花,少年时连烦恼都是烫金的。真正的普通人,是那个其实并不怎么爱自己儿子的中年母亲,以及从没敢正视问题假装和谐体面的中年父亲。中产阶级的孱弱,成年人的不堪,黯淡又真实!我所理解的普通人,不是人格塑造期间的未成年,而是那些以经事之躯的理智对抗自己并不怎么健全的人格最终还是发现无能为力的大人们。生活会为我们做出选择,虽然32岁之前我也不明白…

 4 ) 距离如此近,心却那么远——浅谈《凡夫俗子》的形象系统

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什么是电影中的形象系统。它是指在影片的不同场景中反复出现的一系列事物形象,这些事物可以是很简单很平常的事物,比如绳子,笑容。但也不是说影片中的每个事物都能构成形象系统,尽管它经常出现。设计形象系统是一种主题策略,它的作用是烘托影片的主题,有时甚至会间接地表达影片的主题,因此也可以说形象系统是一种象征。一套形象系统至少要包含一种事物,有时要多种事物,比如锁链、皮鞭、腰带、电线、栅栏、囚牢等就可能与上面所说的绳子构成一套形象系统,这个形象系统可以用来象征诸如束缚、压迫一类的主题,同时也正是这个主题使这些平常的、各不相同的事物形象具有了相同的象征意义。
根据上面的介绍,可以很容易发现影片中的一套以水为主要事物的形象系统,包括海水、自来水、苏打水、泳池里的水,甚至手腕上的伤口、汗水和泪水。这个发现很容易,但这不是乐趣所在。导演设计形象系统不是为了要告诉你:瞧,这是形象系统,我用它烘托影片的主题。
一个成功设计的形象系统的首要特点是潜移默化,是润物无声。它能够赋予影片以诗意,它使得优秀和平庸得以区分。它在观众的潜意识领域里运行,发挥着微妙的作用,带给观众深刻而复杂的审美体验。在《凡夫俗子》中,另一套形象系统由以门为主的一系列事物组成,包括餐厅、餐桌、房间、车。其中,门在这套形象系统中有着中流砥柱的地位,同时门也是最难发现的形象系统,因为它是如此的平常,如此隐秘地融入场景,如此低调地充当着对白和表演的背景。但门是这套形象系统的“领军人物”。
这两套形象系统,一个比较明显,一个比较隐晦,但二者在象征意义的表现上一点都不含糊。
在第一套形象系统中,水代表着conrad的自责和封闭的内心,也代表着conrad无法挣脱的罪恶对他的束缚。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在影片倒数第二幕中间部分,conrad对pratt讲起自己的割腕自杀的经历的时候说,“我不知道,就像……掉进一个坑里,坑越来越大,你无法脱离,all of a sudden,it’s inside……and you’re the hole.You’re trapped.And it’s all over.”如Conrad所说,最后自己变成了那个越陷越深的坑,无法挣脱。这一段可以说是对水这一形象系统的直接诠释。潜水时,我们透过清澈的海水可以看到同伴模糊的身形,他们说话,却吐出毫无意义的起泡,倘若我们要潜游就必须奋力划动手臂,一切动作都迟缓而消耗,游时间久了我们必须上来透气,否则就会窒息而死,水中的世界是模糊的、无法沟通的,人与人之间似乎有着又近又不可逾越的距离。Conrad面对大量的水时就是这样的心理状态:恐惧、疲倦、悔恨、封闭以及罪恶感。Conrad的游泳速度始终停滞不前,并最终决定退出游泳队,正是这种心理状态的直接结果。conrad和karen在餐馆每人要了一杯苏打水,到karen走时,他们没有喝一口,似乎在隐喻着二人仍然无法对过去的事情释怀,他们都不愿、不敢触及过往的伤口。而karen拒绝谈他俩在精神病医院治疗时候的事情则直接为karen后面的自杀埋下了伏笔。
导演罗伯特•雷德福对这一形象系统的象征意义的处理是层层递进的。在倒数第二幕的高潮,导演才通过conrad断断续续的梦境和回忆让我们见识到事情的全貌和经过。也正是在第二幕的高潮处,conrad完成了自我的超越——从那个看不见的坑里挣脱出来了。看完影片后,我们知道打破家庭关系平衡的事件——长子buck溺水而死,并没有出现在影片的第一幕(这是一个突破常规的做法),而是发生在故事开始之前。影片一开始一个长镜头,从遥远的海面拉回到岸边的树林里,然后第二个镜头,海边的栈桥旁边一只小鸟点水,然后是蜿蜒的林间路上一个女孩在路旁思考,然后是卡农变奏曲伴奏下的唱诗班的歌唱。这些秋景看上去是那么平静,而这些景色是冷色调的,中间透露着一丝孤寂。当我们发现这一切都不过是conrad的梦境时,不难发现这些就是conrad想要挣脱那个坑的心理状态的写照。故事正式开始,影片不断地展现buck溺死的情景片段,conrad不断地与水斗争,也预示着conrad不断地试图正视自己曾经的罪过,从conrad的自杀未遂,到泳池游泳,到退出游泳队,到观看游泳比赛,到与karen喝苏打水,到听闻karen的死讯拧开水龙头再次试图自杀,再到最后回忆全面展现buck的死亡情景,这一系列与水有关的形象不断展现了conrad的内心挣扎。水是conrad的罪恶感,水也能洗脱conrad的罪恶感。这里水拥有着双重的象征意义。
水这一形象系统尽管比较明显,但并没有削弱它的象征能力。罗伯特雷德福的递进处理也为这一形象系统增色不少。如果说这个象征系统还算中规中矩的话,那么以门为代表的形象系统就堪称经典了。
第二套形象系统中,门无处不在,却又那么稀松平常,就像最秘密的秘密都尽在眼前你却发现不了一样。门通过展示距离感象征着一家三口之间的隔阂。我们可以发现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一种人物站位关系:母亲站在门框里或门外,看着父子二人对话,看着自己的丈夫,看着自己的孩子,像一个陌生人一样。父亲站在门框里,和自己的孩子说话,和自己的妻子说话。儿子站在门框里和自己的母亲说话,和自己的父母说话。下面我们从开头到结尾数一数总共出现了多少次这样的人物站位。
5分42分父亲对儿子,20分31秒母亲对父子,27分13秒儿子对母亲,27分49秒母亲对儿子,41分04秒母亲对儿子,43分41秒儿子对母亲,44分17秒母亲对儿子,49分36秒父亲对儿子,49分44秒母亲对儿子,64分49秒开始母亲对父亲,母亲对父子,69分05秒父亲对儿子,79分28秒妻子对丈夫,111分05秒儿子对父母,113分10秒妻子对丈夫。
我们知道,当一个人想要参与另一群人的讨论的时候,会打开门进入室内与他们坐在一起,开始畅谈。倘若你站在门外,或者站在门框内,那将表示两个含意,一个是你不过是一个旁观者、局外人,另一个是你对谈话不耐烦,你想尽快离开。这种人物站位关系反反复复地出现,直到我们习以为常。罗伯特雷德福通过这种微妙的距离感将一家三口之间的隔阂象征得登峰造极。距离如此近,心却那么远。
在影片的结尾处,我们注意到,门打开着,父子二人在坦诚交谈之后,两个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在这一场景中,门象征着心扉的打开,拥抱象征着父子关系开始以爱来维系而不是责任和规则来维系,同时,此处母亲是不在场的,象征着家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被爱合理解所击溃。然后镜头由近拉远,和影片开始的镜头形成反衬,卡农再次响起,罗伯特雷德福似乎要告诉我们爱、沟通和理解可以融化这世间一切虚伪的客套、冷漠的规则和心灵的冰冷。
看到这里真不敢相信罗伯特•雷德福是初次执导。
这套形象系统里与门相对应的另一种形象则是狭小的空间,比如小屋、餐厅、餐桌、车里。这些形象出现的次数不亚于门。与门不同的是,人在门框里展示自己的漠不关心,当人通过门进入空间内,则毫无例外地发生了争吵和误解。比如影片开始时早餐的餐桌,晚餐时候的餐桌和餐厅,conrad在餐厅要给母亲帮忙时,在院子里母亲试图接近conrad时,父母参加玩party在车里,在游泳教练的小屋里,父母在露天餐馆的餐桌上,父母在飞机上,最后一幕父亲用陌生的眼神看着被conrad的拥抱惊呆的母亲时。人们为了交谈,或者说为了交流信息,沟通心灵,先会拉近距离,但拉近距离还不够,还要建造各种各样的房舍比如客厅、会议室、某某大会堂、甚至法庭、审讯室——为交流创造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然而这些表面的形式却根本解决不了心灵的隔阂和封闭,相互交流的人们穿着体面,举止得体,说着客套话,心里却在怀疑、抱怨、憎恨和咒骂。距离如此近,心却那么远。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母亲beth的举止、表情和衣着。这些似乎构成了另一套形象系统,用以象征着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比如母亲接电话时角色的转换之快,母亲在参加聚会时的乐在其中、悠然自得,还有母亲在打进小鸟球之后的抛球动作,还有母亲在人前始终挂在脸上的像商店门上“OPEN”牌子一样的僵硬笑容。这些都令人印象深刻。母亲深深地陶醉其中,与其说母亲不自觉地受到了这种生活方式的摆布,倒不如说所有的“母亲”共同构筑了这场没有情感的过场戏。人最后也变成了形象系统的一部分。
影片在1980年上映,影片中,导演似乎要告诉大家这种与社会发展相伴生的中产阶级价值观,不仅使我们沦为社会发展的奴隶、生活的傀儡,它更会瓦解我们的家庭乃至亲情、心灵。那时还没有网络,也没有MSN和QQ,更没有微博。今天信息以接近光速传递,两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当面沟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拉近,尽管我们的交流如此频繁和快速,但我们却发现我们离幸福越来越远了,今天隔阂、误解、冷漠、仇恨没有比历史上的任何一天少。其实,没有人不渴望理解、渴望爱,然而沟通、交流的成倍增加却不能使我们的幸福有一点点的增加,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们究竟失去或者遗忘了什么?影片开始时的剧院里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点线索。舞台上仍然是一个狭小的空间,那里正上演着中产阶级夫妻的交流障碍和隔阂。台下观众哄堂大笑。可现实生活中,他们难道不就是舞台上的那对夫妻吗?可他们从来不嘲笑自己,他们对此甘之如饴,尽情徜徉在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虚伪客套之中喜不自胜。当领略了这种讽刺意味之后,我们难免不从一种局外人的角度审视我们的生活,直到惊出一身冷汗,我们憎恨的、嘲笑的、误解的其实正是我们自己。

 5 ) 颇有动人的力量

1981年第5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值得一看的一部好片。

那个年代的好莱坞跟今天相比,显然尚未彻底工业化,作品更富社会责任感、具人文关怀、直抵人心,不刻意取悦观众,亦不追求大团圆。

演员出身执导演筒,其影片中角色的表演都属实力派,不温不火、可圈可点,颇有动人的力量。

 6 ) 告别昨日,拨乱反正

里根上台的第一部最佳影片,连同上一届《克莱默夫妇》,几乎是起到给好莱坞文艺界“拨乱反正”的作用。长子离世恰即“告别60革命”,垮掉子一代回归家庭,无措父一代收拾河山。其中“美立坚的自我心理学”功不可没,反抗运动一代的社会行为根源是纽约知识分子口中所言“生理学意义上的变态”,用反马尔库塞的修正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教条为青年摆脱“新感性”的邪恶精神操控。影片整体质量是八十年代所有金像最佳之末位,评审团言菜鸟雷德福“电视肥皂剧”的呈现方式上甚至赶不及那一时期理查逊和尼科尔斯的一些列舞台作品。

最佳影片的颁获则是做时代主流规则的宣言状:清算60一代的政治无意识话语;拍板80一代的精神现象学内涵。结尾母亲的出走更具深意:看似破裂实际再次强调保守主义“整合”的家庭实在——父系价值的彼此承认和承继,以及性别在向外、向内两方面家庭结构中的严肃区分(在正统表达中显示为家族聚会中母系父系的交流社群:父系谈政治股票,母系谈厨艺裙子)并在给定的叙事内容中暗示在任何意义上(母亲回归抑或父亲再娶)重建的发生。如是观《克莱默夫妇》到《阿甘正传》《廊桥遗梦》和《幸福来敲门》,皆各有说法、一脉相承,此为“里根福音派”之善莫大焉也。

 短评

比野蛮女友早很多年用cannon做ost

3分钟前
  • 37°2
  • 推荐

操心家事卻跟家人波長從根本上偏離的母親極具現實代表性,爸爸為此暗自垂淚:你怎麼就是不懂呢?哭死人的父子情啊。Kiefer說看著這片大哭,“真想自己是片中那個兒子” (> <) 也是Robert Sean Leanard最愛電影之一所以後來Wilson辦公室才挂了這海報

6分钟前
  • paradiso
  • 力荐

教科书级的家庭剧,关注少年心理和成长,平铺直叙,贴近生活,直指人心。背景及人物关系在叙事中逐渐展开。小儿子先后承载了兄长离世、母亲怪责、轻生阴影、好友自杀等诸多压力,但他的悟性和进步让人欣喜,从心理医生那学到了如何理解别人的局限性,再宽恕自己。片尾他主动对母亲的拥抱是那么震撼人心。罗伯特雷德福导演处女作即生涯巅峰

11分钟前
  • 莱尼圆
  • 力荐

太TMD普通了。我看了3/4还不知所云不明所以。大概是一个小帅哥有心理问题。他哥一次出意外死了。和妈妈关系紧张。时不时去游泳训练,看看心理医生。家里吵吵架。。。可能是此刻心情浮躁,看不进这种剧情片吧。实际上没看完,上半部看了个不明所以,下半部看了个开头,总而言之是不明所以

12分钟前
  • nullspace
  • 较差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答案,就像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你的伴侣不再爱你了,你的母亲为什么永远对你不够亲密。不要把所有的错都揽到自己身上。而那些在生活中愿意付出和包容的人总是更能体谅彼此的艰辛。这部家庭片真的太适合拿来与传统中国家庭文化作对比了。我们要承认有些家庭和个体是生来就不完美的,人会犯错,人也会冷漠和麻木,并非所有的家庭关系都那么温馨动人。家庭内部结构不是僵化的统一形式的完美团圆,反而充满了争执、愤怒、不理解和疏离,这些反而能让问题被直观呈现。结尾父子长之间久没有袒露过的话语一出口,卡农一响起,人就哭起来了。2020-09-14重看,希望经历劫难后的我们仍能够真诚面对彼此。

17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推荐

每个人物都挖掘的很深,内心戏很精彩,完全没法预料故事的发展。“有的事情注定要发生,但不是所有事情都有答案”,有的事尽了全力事情还是无法挽救,因为只是“普通人”。

21分钟前
  • lockinpocket
  • 力荐

1.一个看似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在一次事故之后便如同被抽走一块木块而倒塌的积木塔,原来婚姻、家庭有时候只是一个框架,禁锢家庭成员的框架,其实里面已经没有爱;2.脆弱敏感的人往往只是需要一个宣泄口和一个理解他的人,他们的愤怒是为了保护自己,他们愤怒是在等待一个可以理解并容忍他的人。

2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越长大越喜欢这样的电影,简单一件事,三两人一家,却好像阅尽千万苦痛,竭尽所有冥思。最终,你却依旧没有答案。“Things happen in this world, people don't always have the answers.”

28分钟前
  • Bejdlxl
  • 力荐

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29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卡农》被此电影采用作为配乐而广为人知。

33分钟前
  • Song³
  • 推荐

24/13 母亲的角色算是一个经典了吧。这里父亲和儿子都很容易让人理解,但母亲的行为与心理的确让人深思。

36分钟前
  • ponsitree
  • 力荐

如果说《窈窕淑女》的表演形式是舞台戏剧化,那《普通人》就是写实生活化的那种。不过,虽然我偏爱后者一些,但对于影片的喜欢与否,终究还是取决于影片的内容。就像,有些人最初容易对外表好看的人有好感,但能不能心仪到选择在一起则还要考虑对方的内在?……蒂莫西是史上最年轻的奥斯卡配角奖得主。

4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1980,导演:罗伯特·雷德福(美),43岁。 本片是美国巨星雷德福初执导筒的惊人之作,获四项奥斯卡金像奖和五项金球奖,并掀起美国家庭的广泛共鸣,纷纷讨论父母子女之间的沟通之道。《普通人》是继《克莱默夫妇》之后,又一部反映美国中产阶级家庭问题的影片。根据朱迪斯.格斯特的同名小

43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很沉得住气的电影。万圣节的小鬼真可爱。“你是一个很棒的男高音!”“哈罗,我是康瑞,我想,我们什么时候能一起出去。”“你是说,像约会那样?”“不一定是约会。我们可以假装是约会那样,看看结果怎样”“算了,太差劲了……再来一次”“呃,哈罗,我是康瑞”“……我非常乐意,什么时候?”“我们要去参加儿子的葬礼,你却在担心我穿什么鞋子?”

48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还行

觉得慈父严母这个译名并不准确。母亲的一切举动并不是出于严格,而且发自内心的一种不在乎。不吃早饭?不吃拉倒。考了74分?所以呢。内心抑郁?不惯着就好了。就连唯一一次看似关心退出游泳队,也只是因为自己的权威受到漠视。狗屁一家人,只不过是合租室友罢了。

53分钟前
  • 殇潮|Enigma
  • 还行

主角在结局由负面走向正面,但治愈绝对不是倾诉哭一场就能实现的。

54分钟前
  • momo
  • 还行

我倒是想为那个看似冷漠的母亲说几句话——哀莫大于心死,如果死去的是小儿子,她也会这样,有的人内心越痛苦,表面越好似强大,不过或许导演不这么想。

57分钟前
  • 上林苑
  • 推荐

只是单纯地讲一家人面对死去的哥哥留下的心理创伤,情节进行的模式化,这个矛盾以后必然接着那个矛盾,死去的现场一定用闪回,必须有朋友,心理医生,女孩等,最后和解,镜头拉远,让人乏味。

1小时前
  • 发ihsioaoibe
  • 还行

越看到后面越能体会到本片的力量,一次家庭变故让所有人都走不出自己的牢笼,死里逃生的小儿子永远在自责,本应该庆幸还留下一个孩子的母亲却冷脸相待,只有父亲在苦苦支撑,小心维护家庭里脆弱的平衡,同时强压自己的情绪。无论是怪自己还是怪别人,都是不良情绪无处释放的表现,谁都无法释怀。喜欢最后母亲离开的结局,很早之前已经没有爱了,又何必再假装呢。演漂亮妹子的竟然是Elizabeth McGovern,小惊喜~

1小时前
  • touya
  • 推荐

ordinary=ordin 命令;秩序 + ary …的 → 按秩序办的 → 普通的。Ordinary People《普通人》最难理解的是妻子和母亲这个角色,想了一晚才意识到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贝丝只是上帝命令和秩序的化身。这个化身的意义犹如中国哲学在道德中分伦理。道德是玄学中的精神义,伦理是所谓世俗道德即教条义。影片以唱圣歌开头,以上帝离开为结束,留下一对父子,所留下的就是普通人所具备的内在主宰义。作为话头的认识论部分则由心理医生与父子的沟通所构成,反复出现的画面是好儿子和坏儿子在风暴中同抓住一块木板求生,最后好人被浪卷走,坏人活了下来,这不是天地不仁吗?若将话头局限在各人自性的范畴,哲学中的认识论或人生论部分则全从这不公平见到公平的境地开始。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所谓大鹏斑鸠两不相羡,万有以不齐为齐。

1小时前
  • 欢喜陀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