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候选人

HD

主演:弗兰克·辛纳特拉,劳伦斯·哈维,安吉拉·兰斯伯瑞,珍妮特·利,亨利·席尔瓦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满洲候选人 剧照 NO.1满洲候选人 剧照 NO.2满洲候选人 剧照 NO.3满洲候选人 剧照 NO.4满洲候选人 剧照 NO.5满洲候选人 剧照 NO.6满洲候选人 剧照 NO.13满洲候选人 剧照 NO.14满洲候选人 剧照 NO.15满洲候选人 剧照 NO.16满洲候选人 剧照 NO.17满洲候选人 剧照 NO.18满洲候选人 剧照 NO.19满洲候选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满洲候选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约翰·弗兰肯海默导演的一流政治惊悚片。编导将冷战时代的政治讽刺与悬疑故事作出完美的结合,气氛紧凑逼人,极具戏剧张力。  故事背景是韩战之后的美国,劳伦斯·夏威返国时被当作战争英雄,荣获国会勋章,但他同一排的弟兄和他的排长法兰克·辛纳屈都不清楚他在战场上干了什么英勇行为?辛纳屈时常梦到韩战的奇怪景象,决定调查真相,终于发现他们那一排的人原来曾被北韩军队俘虏并加以洗脑,夏威已变成苏联派到美国作政治暗杀的洗脑杀手。  剧情发展溶合了写实幻想与象征,彼此交错进行,因此映象的处理亦十分复杂,有如一列不断在变速的火车,对于能够进入情况的观众是会看得很过瘾的。三个爸爸一个妈妈天才 第四季游侠国语大寒黑海夺金当然是选择原谅她血腥伦敦完美陌生人(国语版)介子鬼城没有具必秀冷血十三鹰入魔1994了不起的长城超模教练远方的山楂树潜伏4:锁命亡灵惊涛飓浪柏林夜总会:纳粹眼中钉加勒比海之谜错体姻缘爱因斯坦神模式决胜21天荣誉榜赌命双雄绝地危机星星目击证人第一季动态漫画·我在末世捡属性长相思第二季小姐2016刺马岩浆来了第二季服从小说之神一周的日记第16集枪声俱乐部迷盲2020腐尸2015

 长篇影评

 1 ) 满洲候选人

阴谋论是否真实存在?每个探讨这个问题的人就是像问自己昨天夜里做的梦是否是真实的发生过。相信阴谋论,就像是身处梦境而不自知。
对于神秘和超自然事件的痴迷与热衷,我想是许多男孩的童年记忆。UFO,外星人,玛雅文明.....只要接触到这些神奇的知识,就像是着了迷一样。那时候,我们总是相信美国政府一定是隐瞒了外星人的消息。洋洋九季的美剧《X档案》在给无数人童年阴影的同时,也给他们坚定那个阴谋论的存在。就像是剧中的台词说的那样:“i want to believe!"。对于真相的追求,从未如此强烈!
同样,我在童年也是这样一个神秘事件爱好者。我总是走在街上的时候,无聊的抬头看天。希望在一片什么都没有的天空里寻找那个我所想要的不明飞行物。脱离真实的存在,对充满想象力的儿童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我很庆幸我是由那样一个爱想象的童年成长而来的人。
除了上面说的美剧《X档案》,当然还有其他类似于《飞碟探索》和《奥秘》这样的书刊影视伴随着我的成长。其实,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它们都是教科书还有意义的东西。他们教会了我要对于世界好奇,每一扇窗户都要打开看看才行。这比老师教你如何循规蹈矩的学习死板的知识要更加有益。我学会思考未曾解开的谜团,也让我怀疑看似正常的一切。电影《满洲候选人》就给我这样的启发。
初看《满洲候选人》应该是在我初三的时候。记得在电影频道播映的时候,不是以直译而还是以《谍影迷魂》的译名。15岁的孩子看这部电影,多少还是有些从科幻片的角度代入进的。因为影片中控制人心的技术能力多少在我当时看来有些超脱现实。但现在想想,催眠也一样可以做到控制人心。而从脑细胞上改造人的大脑来受外界控制,在现在科技能力来看很难说是做不到的。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因为掌握世界顶尖科技的美国军方,有多少技术超出当今人类的想象也是不知道的。所以,以真实性来看要求电影在科技方面做到完全细节上的真实,是非常苛刻的。所有都是真实的,那么戏剧性又何从展开呢?
真实性和戏剧性在一部电影中存在的意义,在大多数时候看来是两个极端矛盾的方向。我觉得,评判一个好的电影,首先不能一统而论的标准评价。因为科幻片就应该和普通的剧情片在真实性上应该有更多的自由的发挥。你不能说《太空漫游2001》因为不够真实(不管是以影片拍摄年代,和2001年人类的科技水平都没有到达影片所展示的高度),就算剧情如太空歌剧,依然不能称为影史经典吧?当然,这要看个人好恶的标准,你很难要求一个批判《变形金刚》不够真实而不从剧情角度批判的人,让他接受一套完全不一样的标准。那问题是评价《满洲候选人》电影的真实性的时候,我们应该是以科幻片还是以剧情片的标准衡量呢?

之所以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是因为在上有许多网友吐槽这部电影不够真实。看到这些评论,我觉得略失公允。评价《满洲候选人》的真实性的时候,我们究竟应该怎么评价。我想应该搞清楚它是不是一部科幻片。我们先来看看wikipedia上的解释:科幻电影是电影的一类,采用科幻作为题材。确切来说,科幻电影是以建立在科学上的幻想性情景或假设为背景,在此基础上展开叙事的电影。科幻电影所采用的科学理论并不一定被主流科学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时间旅行等等。首先,科幻电影是建立在科学的幻想性情景或假设的。影片中所采用的控制人心的科学技术到今天,我想也并没有实现。虽然现在的所谓的催眠术能够做到短时间内控制人心,但远不是电影中所展现的那么具有技术性突破,能够从脑细胞层面上改造人的大脑来删除记忆和控制人心(电影中,这个技术也不是完美的。接受过大脑手术的士兵会做梦回忆到真实场景,这就为主人公denzal提供了追求真相的动机,故事也才能发生)。就算实现了,甚至也不会公布的。因为这样的技术只会被美国政府或者军方才能研发和利用。当然,他们也不会干什么好事。影片正是由军方掌握这样一个可怕的现实中并不存在(或者存在,但我们不知道)的技术来制造一起阴谋为基础而展开的故事。所以,对影片的合理性的推测是必须考虑到它的假设基础的。那就是那个技术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所以,《满洲候选人》是一部有着悬疑甚至惊悚情节的剧情片。但推测影片的真实性的时候,你应该把它列为科幻片。
其实这样的科幻片为什么很难让人认为它是一部科幻片,在于它没有普通科幻片那些具有普适性的标志或者标准存在。没有《人工智能》里的机器人,也没有《ET》里的外星人,没有《星球大战》里的飞船,也没有《回到未来》里的穿越......甚至没有《猩球崛起》里的那只猩猩。看惯了这些好莱坞科幻电影的观众,自然会接受把好莱坞给出来的那些标志,作为判断一部科幻片的标准。习惯的东西,符合有着惯性思维大众的口味。所以科幻电影只会越来越多的出现这些。直到一天出现《满洲候选人》这样一部电影的时候,他们会因为电影里的军方居然不是和外星人研发出的邪恶科技,自然很难将其列为科幻片。所以,这一切在我看来把它列为科幻电影的话,也只能列为非主流的科幻电影。
虽然《满洲候选人》是一部非主流的科幻电影,但是从剧情片的角度我更愿意将其作为悬疑电影来看待。因为作为悬疑电影,它无疑是更成功的。悬疑电影总会给出一个或者几个谜团,而这个解开这个谜团成为故事的其中或者主要的核心。《满洲候选人》里的悬疑谜团是主要的故事核心,当然是一部悬疑电影。而一部悬疑电影好还是不好,我们该如何评价呢?我想在于把这个谜团包装好,但揭开谜团的过程是惊悚的,最后的谜底让人是信服的。影片中其实主要有两个谜团,电影开始的时候是那次作战任务的描述,当然最关键的是不是由雷蒙引导的营救行动,剧情是没有展现的,这构成半部电影的主要悬疑。直到denzal在主动找到雷蒙并在他后背咬出那个身份识别设置的时候,以及直到完全展现denzel梦中情节后,谜团基本上算是解开了。影片的第二个疑团是denzal和FBI是否能成功的破坏军方的阴谋。这两个谜团的设计与揭开都是极具有趣和巧妙的。电影平稳的叙事节奏,无疑又给电影增加了故事的魅力。每个人物的设置也是颇有意味的,并不是平白无故的存在。比如一些看似配角的角色,也许不经思考甚至不能理解到导演的用意。比如那个神秘老者和FBI女卧底,也许那个神秘老者很多人都会想到是军方的人,但其实FBI女卧底也是军方的卧底。女卧底rosie并不代表美国政府摧毁军方阴谋的正义角色。她看似正义,但不是。她也是观众是否看懂剧情的关键人物。其实军方已经察觉满洲集团的技术并没有达到完美的控制人心的地步,所以在阴谋没有完全败露的时候,想直接放弃这个计划而直接将满洲集团脱下水,替挡军方的罪责。顺便也将雷蒙这个傀儡和他的政治家族摧毁。而rosie就是军方派到denzel身边监视他的卧底,在他身边默默的监视他,甚至是帮助他寻求真相。这从一些细节可以看出来。比如denzel在接受老者的电疗昏迷之后醒来,直接来到了rosie的身边。而rosie的第一句话是”do you go blank on me again?"这和在秘密实验室邪恶科学家对雷蒙说的"do you remember me?"是几乎一样的。可以推测rosie是孰知这一切的人。因为她就是军方的卧底。
谈到这些,不得不说《满洲候选人》作为一部政治题材的电影也是极具讽刺意味的。和《X档案》相同的地方在于,它们都在讲一个和美国政府相关的阴谋论。不同的是,《X档案》在政治讽刺的力度上面几乎没有攻击性的,最多也只是说说政府的信息不公开透明。观众在看这部美剧的时候,也只是被每集的怪物奇事所吸引,至于美国政府是不是真有什么外星人尸体这件事也只能乐呵乐呵。因为大多数理性的人还是相信科幻的事情和现实的关系,有时很近,但大多数时候很远。我们不能用自己都半信不信甚至拿来乐呵乐呵的事情,来攻击美帝的邪恶政权吧。当然,这也不是《X档案》用意所在。可是《满洲候选人》的用意是明显的。在这个阴谋论甚嚣尘上的时代,我想大多数人都可能相信罗斯柴尔德家族和共济会的阴谋。因为太远了,其实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反而会相信。但是真正阴谋论电影出来的时候,也许大多数人还是相信电影里的阴谋论还是电影里的吧。
这不得不说《满洲候选人》翻拍自一部老版电影了。其实原着是一本小说,故事地点是在朝鲜战场,而人物其实是在满洲里被洗的脑,最后成为受苏联控制的政治杀手。1962年电影上映,第二年肯尼迪遇刺。如果论政治讽刺的电影,大多数都是以已经发生的事而言。但提前预言并讽刺,这真的是挺罕见的。所以本片在1963年后十年都没有放映。但2004 年翻拍版和原着相比,做出许多改编。其中最重大的改编,是将反派由冷战时期的苏联阵营换成了海湾战争时期的美国军方。这当然也是应时代的需要,可也多少改变了作品的主题。主要是在政治讽刺上面,不再是对冷战的敌对阵营,如何千方百计迫害西方自由世界的邪恶描述,而转为对于美国政治权力受军方和政治集团相互勾结来操控玩弄,老百姓不能当家做主的深刻控诉。这也是影片上映的时代正是911事件之后,美国借反恐加大政府控制措施的时候。电影想表述什么,自然非常清楚了。虽然这个故事天方夜谭,但所有的寓言都是有现实投射的。军方借反恐想扩大战争,军火公司也想借扩大战争来多卖武器,政治家族谋求在总统大选中上位,于是勾结在一起利用高科技手段控制人心策划一件阴谋,推选出傀儡一样的总统候选人。这样的政治寓言是极端黑暗的,人类对于权力的控制从未达到如此可怕的地步,那就是----你们什么都不知道,但是我控制着一切。
正如我在开始所说的,当你相信阴谋论的时候,那你一定是在梦中。但当你不相信相信阴谋论的时候,棱镜门已经发生了。对于他们,你什么都不知道;而对于你,他们什么都知道。此刻,你不得不怀疑是不是在梦中。

 2 ) 灵魂自赎

《满洲候选人》的厉害之处,不在于这是部政治片,而是一种精神操纵的惊悚片。故事以冷战为背景,朝鲜战争结束前,苏联来了一批人,控制了一群美国士兵,通过对其中一人进行催眠,来操纵杀害美国总统的目的。

和许多电影一样,前面有一个小时讲述缘由,由两位士兵做同一个梦,从而发现事有蹊跷,一位士兵踏上追寻真相的道路,找到曾经共同战斗的士兵,通过他,发现催眠的原因是一副扑克牌。

此时正值美国大选之日,苏联为达到目的,在美国早已安排一人作为操作的元凶,而扑克牌是他们的暗号。

被精神操控的人会做出什么举动?电影里,士兵失去灵魂,成为工具人,他杀了自己的爱人、岳父,毫无感情,电影里,这段冷静克制,除了悔恨的泪水,再没有过多的感情渲染。

好故事有一个强有力的结尾,故事最后,摆脱精神操控的士兵,原本要射杀总统,反而掉转枪头,射杀了操控人,饮弹自尽,「苏联人拿走了他的灵魂,他救了整个国家。」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山

来源: 小山随思录

 3 ) 《满洲候选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纸牌的秘密(IMDB250 TOP 169)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54957119.html

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1962)

继续看IMDB250系列,看到了这部。本以为这部电影会很好看,可是看完却很失望。

电影讲述了美国谍报人员英勇破获苏联间谍阴谋的故事。朝鲜战争中一队美国士兵被叛徒出卖,生擒之后被带到一个虚拟的中国城市。在这里他们被催眠,其中一个男人被训练为一个间谍。他可以在扑克牌的诱导下杀人不眨眼,还不会记得自己杀了人。他们回到美国后,间谍男人还因为虚构的英雄行为而收到表彰。虽然他不记得任何事情,可是有人记得,其中一个战友就经常梦见这样的事情。因为天天做恶梦,这位战友被调到新部门工作,可是没干几天就因为失职被放了长期病假。他只好来投奔间谍男人,却意外的发现了纸牌的秘密,于是他又有了新工作——找出事情真相。间谍男人在母亲的安排下,见到了过去的恋人,并偷偷结婚,可是他却杀死了她及她的父亲。原来这都是他的母亲操纵的,原来他的母亲也是苏联间谍,还是间谍男人的控制者。妻子去世之后间谍男人很痛苦,战友及时赶到,通过几句简单的对话就解除了间谍男人几年的催眠。美国大选就要临近,间谍男人在母亲的命令下要暗杀总统候选人。间谍男人因为已经不受控制,他在最后时刻大义灭亲,杀死了自己的操纵者母亲及他的继父,然后自杀了。

这是一部悬疑片,不过悬疑气氛并不浓,主要是电影的情节不够吸引人。本片里催眠控制的构想很新颖,可是对于故事的展开并不好。间谍男人被训练好之后,目的就是刺杀美国总统,这个想法在我看到电影三分之二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因为电影的名字就叫“满洲候选人”嘛;至于操纵者的是他的母亲这个设定,更是在电影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猜到了,片中的人物就那么几个,而且她还让儿子玩牌,很明显。电影的悬念包袱抖落得过早,使得电影的后半部分一点也不好看。完全是按部就班的按照猜测的思路来,就连最后的枪击也如预料的一样,直接射死母亲与继父。毕竟这是好莱坞的电影,如果真的要把美国总统杀了,电影就不好玩了。

电影后半部分不好看,前半部分也没有什么看点,而且电影的时长不短,使得剧情更显得琐碎。电影前半部分大致讲述了故事开端,士兵们回到美国后的生活等等。电影中对于间谍男人的战友描述的过于细致,尤其是那段火车上的艳遇。这段艳遇看起来相当的扯蛋,一见钟情吗?没聊上几句就把电话号码和住址告诉了男人,然后又把未婚夫给休了,这个女人也太轻浮了吧,完全脱离实际。再者说,战友的爱情与剧情的主线根本没有任何联系,纯粹是在浪费时间。此外,对于间谍男人的描写也过于细致了,与韩国人对话、与战友对话,这些对话里的重点内容很少,大部分都可以忽略。

说完电影,再来说说电影里面的政治。我对于美国历史并不熟悉,不过电影很明显表现的是一种冷战思维,把苏联、朝鲜、中国这些国家都放在了美国的对立面,影片的情节也主要构思在颠覆美国政权上。回想影片拍摄的年代,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古巴导弹危机才刚刚过去,有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可是现在来看,这种冷战思维很幼稚,而且对于中国人来说,电影的主题很邪恶,相信国人都不会喜欢。

本片最奇妙的地方在于,看完这部电影,不得不让人想到肯尼迪之死。电影上映于一九六二年十月二十四日,而肯尼迪遇刺身亡是在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相隔也就是一年时间。是不是可以猜测一下,刺杀肯尼迪的人采用了电影中的方法呢?电影里提到的暗杀方法,现在来看也是非常新颖的,在六十年代更是先进技术,美国人的情报部门肯定很难掌握这些信息。此外,用一年的时间来训练杀手时间也是足够的。所以,说这部电影给刺杀肯尼迪的人提供了教材,也不是没有可能。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这部电影并不好看,冗长的对白,不吸引人的悬念,以及扯蛋的剧情,是一部很平庸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悬疑片。搞不清楚它为什么能进入IMDB250,而且排名还不低?难道是因为它涉及到冷战,而且会让人联想到肯尼迪之死才评分如此之高?看来IMDB上的评分,还是以美国人为主啊。

电影不是很好看,演员的表演也很一般。男主角之一是Frank Sinatra大叔,搞不懂一个唱歌的为什么还总拍电影。人很老,也不帅气,是因为人气很高吗?另一位男主角是Laurence Harvey,他的资料很少。他将角色那种压抑、不苟言笑的性格演绎的很到位。女主角则是Janet Leigh。她扮演的轻浮女看起来太像洋娃娃了,大概是她造型原因,只是在本片里感觉她老了,没有《历劫佳人》里年轻了。

总的来说,一部美国人喜欢看的悬疑片,我并不喜欢。

Janet Leigh

Janet Leigh

序列:0489

TLF.IMDB.Top130.满洲候选人.The.Manchurian.Candidate.1962.D9.MiniSD-TLF

2011-08-08

 4 ) 1965年美国就拍出这样的题材了



这个是我刚开始看的想法。

看完,明白了。

1965年的时候,我国正在进行怎样的政治风暴?

1965年,日本正在经历2008年的中国股市。

 5 ) You‘re free in the end……

#BFI# #Big Screen Classics# 影片结构还是蛮不错的,节奏也控制的很好。

镜头上,镜头语言非常丰富,前期大量前景虚焦的浅焦镜头,定场镜头中的向导开路时向导的虚焦,英雄回归车内“英雄”的虚焦,都很清晰的带出了人物“身份”。还有最后Ben利用扑克牌获得真相时的正反打镜头,Ben的脸部一直处于虚焦的状态,像是表达男主被催眠后的视角。“梦境中”洗脑阶段的环视长镜头加更换布景转场的虚实交替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后续的臆想与现实的交叉剪辑也很有冲击力,在平静中展现的残酷与无情更有张力。而后续展项不同人梦境的洗脑影像中臆想中人员的种族改变也从侧面说明着臆想中人为自己最容易放松的人员形象。男主回忆中的叠化叙事很梦幻,当然随着母亲形象出现戛然而止,再由母亲叙述下的叠化显得极为诡异。最喜欢的一场戏,媒体镜头下,男主的继父作为议员在男主母亲的计划下对部长发问,深焦镜头下前景母亲授意权力展示明显,中景媒体镜头切换,后景议员发声,分层次的展现了这场政治活动的意图,切换远景,左右站位也宣告着大家的立场,随后就是深焦镜头下的“左”“右”之争。

构图上,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美国的象征美国鹰,包括女主父亲背后张开翅膀,男主刺杀是门框上方,寓意明显。林肯的元素也随处可见,林肯雕像(甚至都在看着那副扑克牌),林肯画像(与继父的叠化),林肯装扮也是说不出的讽刺。最后结尾处仰拍母亲与方块Q的镜头,也是满满的压迫感。Ben急着去阻止刺杀时的倾斜构图效果很好,虽然单人行动还是反智。

影片的立场还是很明确的,不过仔细想来,电影塑造的角色,以左为主的自由党议员为“红傀儡”,右为主的共和党以“保护”国家的形象出现,感觉结合实际麦卡锡主义看是真正的魔幻现实了,感觉这也是美国这种意识形态下诞生个人英雄主义的原因。

缺点:部分情节反智,结尾处竞选的快速剪辑有些多余。

 6 ) 【355】《满洲候选人》——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满洲候选人》 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年代:1962年 / 国家:美国 / 导演:约翰·弗兰克海默 / 主演:弗兰克·辛纳特拉、劳伦斯·哈维

聊到这部电影时你可以谈论以下话题
1、对麦卡锡主义的嘲讽!
曾参与朝鲜战争的将军雷蒙·尚似乎有某种特异功能,他只要看到扑克牌里的方片Q就会如同陷入催眠一般,接受某个神秘的操控者发出的指令——通常都是去暗杀一些政要人员,他都会去执行。看似是科幻情节,实则影片触及的却是一场政治阴谋,这是由影片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的。彼时苏联和美国两个大国的冷战正酣,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横行,在的反共浪潮下,导演约翰·弗兰克海默结合了神秘主义的元素,用荒诞的手法影射现实。那个操控雷蒙的人的确来自苏联,只不过后来他却又被身为右翼分子的母亲所利用,最终还是难逃同归于尽的结局。正如寻找真相的马可所说:“敌人控制了他的灵魂,最后他给了自己自由,终于他英勇而坚定地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国家。”

2、越来越弱的翻拍!
在两种意识形态的冲突和矛盾里,个体要想以自由意志摆脱强权的利益诉求,无疑是难上加难,《满洲候选人》的立意之深刻是使它成为政治阴谋题材影片中佼佼者的主要原因。然而2004年它还被翻拍了一次,不过这回则将故事背景放到了海湾战争时期,交涉的双方也从美苏冷战改为利益集团对美国政治的操控,毕竟时代也在变,后911时代美国借反恐名义加紧了政府控制措施。虽然技术与时俱进,比如催眠控制替换成了追踪器,但雷蒙最终被马克少校杀死而不是自杀则弱化了主题的厚重性,是向好莱坞模式的妥协。




全片最精彩的部分是这两处
亮点
第30分钟,雷蒙·尚毫出了车祸,躺在病床上修养。他身上缠着绷带,手脚被绳子吊起,这是个非常明显的象征性镜头:雷蒙就像一个牵线木偶一样,被别有用心的人操控着。




燃点
第123分钟,结尾这场雷蒙暗杀的戏是全片的高潮。导演运用平行剪辑,将正在装子弹上膛的雷蒙、正在台上演讲的总统候选人本杰明·阿瑟、紧张地直流汗的埃斯林,以及正在冲上来阻止事态发生的马可少校的镜头交叉出现,营造出极强的紧迫感。然而最大的意外却出现在雷蒙即将扣动扳机的一刻突然调转枪头,把埃斯林和母亲打死。



加我微信jingyurizhi

 短评

6分。美国人太能编了,洗脑都有了,还用扑克控制。Sinatra竟然也拍电影。

5分钟前
  • Mannialanck
  • 还行

虽然意识形态先行,却是富有幻想色彩的电影。有别于其他美苏冷战电影,Frankenheimer更注重了压抑恐怖的气氛,把那种苏共的邪恶力量加倍扩大呈现出来,算是非常有趣的思想实验。

7分钟前
  • Nakadai
  • 还行

整部电影的节奏非常流畅,张弛有度,层层递进,极具戏剧张力,尤其是开头那两段梦境表现得尤为绝佳,通过蒙太奇手法将梦境与现实交织融合,相当了得。这个剧情太离奇,太腹黑了一点,很多小细节都经不起推敲,但整个洗脑的点子非常好。演员的表演学院派的痕迹挺强,略微有些假,最好的当属半疯的母亲。

8分钟前
  • scofieldd
  • 推荐

看到一半想打四星,看完只剩三星,节奏太慢,好好的冷战悬疑片,比文艺片还慢,难受。冷战中有很多关于美军战俘被苏联洗脑变成间谍的传说,其实真实案列很少。很反感辛纳特拉的表演,他还是老实唱歌强些。另一主演是立陶宛人,我竟然没看出来,觉得很美国。老太太虽胖但很有风味,姑娘漂亮但太类型化。

12分钟前
  • Irgendwann
  • 还行

扫镜头不再代表空间的完整性,而是精神病理化的晶体-影像,一个噩梦,位于西式花园温室与巨幅斯带林,猫中毒像的间性空间,弗兰肯海默在《满洲候选人》中呈现了一种冷战版本的影响-机器,方块Q作为催眠术的启动,将身体转换为指令驱动的具身机器,与此同时也是加密-读取的信息持存物,在影片中,这种机器性表现为一个机器般的声音,有别于Raymond的本音。借助技术物概念,政治主题与俄狄浦斯互为表里,Communist作为一场家庭罗曼史,内化于美国内部,即便是激进反G的麦卡锡主义之中,作为一种邪恶的母体子宫。《满》对于麦卡锡主义的负面影射显而易见,但它属于一种自由至上主义者的右派立场,对冷战的超克是对于“真正”的美国价值的追寻,自愿的自杀令Raymond这个身体/脑作为恶与控制的载体成为主旋律式的“美国英雄”。

13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重温,虽然片中表现的洗脑术看起来很不现实,但整体节奏控制不错。

16分钟前
  • 乌咪
  • 还行

#BFI #Big Screen Classics#l - 长评 You‘re free in the end……。影片结构不错,节奏也控制的很好。镜头语言非常丰富,前期大量前景虚焦的浅焦镜头。还有最后Ben利用扑克牌获得真相时的正反打镜头,Ben的脸部一直处于虚焦的状态,像是表达男主被催眠后的视角。男主回忆中的叠化叙事很梦幻,当然随着母亲形象出现戛然而止,再由母亲叙述下的叠化显得极为诡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美国的象征美国鹰,包括女主父亲背后张开翅膀,男主刺杀是门框上方,寓意明显。林肯的元素也随处可见,林肯雕像,林肯画像,林肯装扮也是说不出的讽刺。最后结尾处仰拍母亲与方块Q的镜头,也是满满的压迫感。Ben急着去阻止刺杀时的倾斜构效果很好。缺点:部分情节反智,结尾处竞选的快速剪辑有些多余。

21分钟前
  • 还行

古之荆轲在现有政治环境下的那种悲壮的乏力感,于冷战背景之下尤然,于今观之更是尤尤然。当一个人在某种甚至说不上恶的权力机器中被赋予某种意义和某种价值的符号,对不起,所有的权力机器都是一种恶,它需要恶的润滑剂才能运转。至于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各自梦到的共产主义者分别是一个黑人女教徒和一个白人女教徒,此类反讽,在整部电影中一不小心就回味到了。

22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推荐

多年以前看的,做梦还会梦到这些情节,诡异。

24分钟前
  • 格伦夏尔
  • 还行

拍摄手法有点老套,还可以吧,没有想象中的精彩

2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几个梦境很特别,但不是很明白Leigh在里面这角色是干嘛的。。。然后真的是服了摄像大哥了,一拍辛纳屈就把焦对人肩膀上,DP该是气死了吧。。。

2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这个故事本身就足够的复杂 过于具象的梦境和方片Q又让人没有了展开想象的空间 整个片子的节奏就是拖着你往下走 各种展示 各种不让你思考 ..

30分钟前
  • 2007
  • 还行

电影表面上是线性叙事,但实际上大部分内容都缺乏明确的逻辑关系,需要观众额外展开对电影的重新组合。对于不了解或过于了解电影背景及相关历史感受的观众来说,用逻辑进行推导都是危险的,这极容易导致观众把政治元素错误理解为影片诉求,反倒是对人物情感的直觉反应更适合作为本片的解读钥匙。

32分钟前
  • godannar
  • 推荐

8.5/10。①男主参加朝战时被共产党洗脑植入了能控制他的催眠术,回国后苏联间谍和麦卡锡主义者试图通过这一点来操控他实现政治目标,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血案。②惊悚诡秘的氛围的营造:表意有力的高水平摄影(构图/【黑色电影式】光影);丝滑的高水平运镜与场面调度以及几段叠影转场/双重曝光都渲染了一种鬼魅的气质。③作为传统情节剧叙事节奏太拖(虽然这种拖也意外符合影片压抑的氛围),扣一分。④(?)有些支线的坑似乎没填完。

35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

美国人主观阴谋论的意淫作品,可别侮辱讽刺这个词了,洗脑催眠纸牌控制已经很扯了!既然这么设定了就别较真了,认真看吧!结果少校与淳金的打斗就笑尿了,中国武术可没这么尬,结果后面的飞过满洲边界到一个台湾的地方来进行控制思维,wtf!什么时候苏联和台湾的国民党一伙了,至此本片的逻辑基本就喂狗了

39分钟前
  • 影愈者
  • 较差

母子关系与政治操纵,很有趣的互为镜像的关系。梦境中政治人物与老妇人的转换很自然流畅。

43分钟前
  • 花生酱
  • 推荐

构图设计,镜头运动,影子作用,隐喻与暗示,特写与细节,大量的心理外化,节奏沉稳老练,故事层层推进,虽有冗余但完成度极高;政治诉求只是外衣,最核心的命题其实是极其原始的母子关系。

4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从西方视角看冷战时西方对苏联和中国的恐惧+敌意+妖魔化(其实我们那时候是挺妖魔的),成了魔幻惊悚片。黑白片时代的慢节奏倒不难看,不喜欢来回平扫的镜头运动。

50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还行

a classic cold war thriller

51分钟前
  • 小爱
  • 力荐

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903543077/

54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