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 第一季

第8集完结

主演:托马斯·米德蒂奇,T·J·米勒,乔什·布雷纳,马丁·斯塔尔,库梅尔·南贾尼,克里斯托弗·埃文·韦尔奇,阿曼达·克鲁,扎克·伍兹,马特·罗斯,欧阳万成,本·费德曼,罗格里奥·T·拉莫斯,安德鲁·达利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硅谷 第一季 剧照 NO.1硅谷 第一季 剧照 NO.2硅谷 第一季 剧照 NO.3硅谷 第一季 剧照 NO.4硅谷 第一季 剧照 NO.5硅谷 第一季 剧照 NO.6硅谷 第一季 剧照 NO.13硅谷 第一季 剧照 NO.14硅谷 第一季 剧照 NO.15硅谷 第一季 剧照 NO.16硅谷 第一季 剧照 NO.17硅谷 第一季 剧照 NO.18硅谷 第一季 剧照 NO.19硅谷 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硅谷 第一季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高科技产业云集的美国硅谷,在这里,最有资质成功的人往往却是最没有办法处理其“功成名就”的人,本剧主人公理查德(托马斯·米德勒蒂奇 Thomas Middleditch 饰)正是这样的人。  故事围绕着包括理查德在内的四个不善社交但绝顶聪明的计算机程序员,以及早期依靠互联网站发家的百万富翁埃利希(托德·约瑟夫·米勒 T.J. Miller 饰)。理查德他们免费住在埃利希那个号称“孵化器”的别墅里,自行研究开发有潜力的科技项目。他们原以为理查德开发的“魔笛手”注定是个失败的产品,岂料其运用的新型压缩算法具有无穷的商业潜力,当即引起大公司“互利”的注意,要高价收购。正当理查德要同意时,另一家投资公司加入争夺,“魔笛手”一时间水涨船高,一场价值千万的争夺战开始了。为亲爱的我致上杀意抑郁症九段宇宙中最明亮的屋顶肉食动物火之谜丝黛芬妮逐爱绝命女特务换了人间柏拉图酒店恐惧中的恐惧逆行未来名人百态我的阳台男友迷线叶问2:宗师传奇来不及再见恐吓直播都市侠盗第五季红磨坊2001寻人密探组第五季夜航惊魂建国大业2009活活生吞我和我的村梦想改造家 第五季洛克王国3:圣龙的守护东京爱情动作故事正红旗下绝夜逢生第一季毒刺逃狱兄弟2粤语版老友记重聚特辑苹果的滋味2001渡江侦察记星球大战:幻境第二季致命ID了不起的甄高贵勇者大冒险第一季憨豆警局第一季奥利最开心的一天勇士2011公主大对换:浪漫之星铁证悬案第六季Someway伤痕史前超人

 长篇影评

 1 ) 看了六遍,还不够

不少人说此剧专为程序员打造,非程序员看不懂,不敢苟同。作为文科生,不仅看没觉得太难理解,而且看了六遍,目前忍不住还想继续看。另外,《硅谷》第一集可能有些平淡,但是从第三集第四集就开始发力,一些情节设计得非常巧妙,看到最后几集会有进入佳境之感。

很多人拿这部剧和生活大爆炸、IT狂人作比较,但其实《硅谷》和他们有很大差别。

首先,《硅谷》是连续剧,有非常清晰的故事主线,去掉喜剧元素是个热血的创业故事,从一个小网站成长成一个大公司,从宅男变身CEO,这个剧情本身就不会枯燥。不知道编剧是否写好了后面的剧情,如果是的话,这剧会很有潜力,至少要比单纯情景喜剧更有后期发展空间和张力。

其次,它的笑点和互联网文化关联紧密,主要是通过情节和人物性格来设置,还有就是对程序员、投资者、创业公司的善意嘲讽。比如,程序员队伍的性别比例、无人驾驶汽车、抄袭剽窃行径等等。尤其着力讥讽的是言必称改变世界,“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在这剧里出现了不下六七次,颇有“宇宙牌香烟”的调侃风味。后面还有SO-LO-MO(社交/本地化/移动)的排列组合,更是挖苦了互联网公司的盲从跟风。

在罪案剧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这部剧选了科技宅男当主角,本身就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宅男不是 IT 狂人里那种混日子的废柴,而是胸怀理想的创业青年,虽然偶有重口笑话出没,并不妨碍整个剧集透出来的积极向上。此外,硅谷在配乐和片头制作上也有很创意,总体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精致、富有个性。

另外,第一季基本没有感情线,这点在美剧里也比较少见。

总之,个人认为这是一部别有风味的良心剧,非常值得一看。

 2 ) SiliconValley同google的关系

        其实pied piper和hooli都是在影射google公司的。
        这也是为什么google公司的创始人在做冰桶挑战时候穿的衣服分别是印着pied piper 和hooli的。
        要知道当初google在初期创业的时候是从一位斯坦福校友(Sun的共同创始人Andy Bechtolsheim)那里拿到了第一笔投资:10万美元;并且当时google公司是还未注册成立,所以他们当时是有一段时间无法把这笔钱放到安全的地方去的,同剧中pied piper如出一辙,拿到Peter George的10万美元分掉5%的股份。
       当然业内人看的话,这部戏影射的公司也是比较多的。槽点满满,大家抱着娱乐一下的精神就好。
       最后纪念一下过世的Peter George的扮演者:Christopher Evan
Welch。

 3 ) 《硅谷》S01E05:眼前的简单,其实是另一种复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趣硅谷,图文版在这里↓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I3NDkyNw==&mid=2247484828&idx=1&sn=6059d710830a6d8255d2634348f49213&chksm=ebefe3dcdc986aca7c0e3b806e60fea9018987257022278177a5a7d6bc488b3b33edadb1a79f#rd

在前4集,拿到了投资,争到了版权名,在醉酒的情况下让Erlich进了董事会……Richard和Pied Piper眼前的障碍似乎都被扫清了。

但邪恶的编剧怎么会轻易放过他,第5集虽然轻松惬意到好像在闲扯淡,但整整一集,纠结在“企业标志”这个梗上,笑料百出,顺便再次黑了一把硅谷创业公司在企业标识系统上贫乏的审美,其中还穿插着对码农对管理系统的墙裂鄙视却又乖乖被带着走的黑色幽默和百试不爽的种族歧视梗。

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第5集演了点啥。

解决了棘手的投资问题,自认为是Richard 精神导师的Erlich开始操心起Pied Piper的企业标志问题。一向不喜欢跟别人一样的房东大人,这回找了个有3次暴力前科的街头涂鸦艺术家Chuy给Pied Piper设计Logo,结果对方开口就要股权,理由就是一个叫Dave Choe的人因为给Facebook的大楼画了壁画,就拿到了认股权,FB上市后变成了亿万富翁。

关于这事,其实是这样的↓

Dave Choe是个韩裔美国人,在洛杉矶长大,目前是个很牛叉的涂鸦艺术家。但在2005年的时候,29岁的他还只是个穷困潦倒街头涂鸦者。所以当扎克伯格提出,希望他能给Facebook总部画点不太一样的酷玩意的时候,本着揽点活的想法,Dave Choe去画了FB内墙。

然后,扎克伯格问他,你是一次性收6万美金的酬劳还是要FB公司的股票期权呢?已经身无分文的Dave Choe却出人意料的要了股权,尽管他当时觉得Facebook完全“荒谬、无意义。”

关于这点,其实仔细了解一下Dave Choe这个人也就不难理解了。这家伙是个天生的赌徒,曾经因为意图将假支票兑现和在日本拳打保安而坐过牢。因为无家可归,他还经常在赌场过夜。所以选择FB的股票也就是他在无聊状态下的一次赌博,谁知道就这么押对宝了。

据Facebook前员工透露,该公司当初的很多“顾问”都可以获得约0.1%至0.25%的公司股票,Dave Choe就是其中之一。虽然这一比例听起来很小,但按照Facebook 当前2667亿美元的市值计算,这些股票价值数亿美元。至于Dave Choe有没有卖掉股票,目前没有人知道。

不过顺嘴说一句,即使没有要Facebook的股票,Dave Choe如今也是个富有的艺术家了。以替FB画壁画为时间节点,从那之后,Dave Choe的艺术之路越走越顺。他不光设计过电影海报、唱片封面、玩具、杂志等等,还涉足广告业,NIKE的中国播放动漫广告也出自David Choe之手。他还策划过艺术展览,编辑并出版了众多艺术指导书籍和杂志,并为此赢得了多个奖项。2008在奥巴马竞选期间,David Choe被选定为奥巴马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之一,他所做的两幅版画被陈列在白宫,而该版画的200张海报也以200美金/张的价格出售一空。

虽然说留下FB 的股票就像个恶作剧一样的玩笑,但不得不说,Dave Choe还是有真本事的。

让我们转回剧情。Erlich最终以10000美元的价格谈下了企业标志这笔生意,但引起了Jared的墙裂不满,因为照他这种没有计划的花法,公司的钱很快就会用光,根本等不到下一轮融资。在Jared几乎要崩溃的情况下,Richard同意了他在公司内部建立所谓“争球”(Scrum)管理系统,一开始,Dinesh和Gilfoyle对这个系统不屑一顾,但事实证明,在他们BS的管理学的激励下,两人的工作效率确实有所提升。

在大头和大反派Gavin的以3D全息远程会议技术为核心的异地会议中,Gavin花2000万收购的人像传输公司本来应该很酷,但很快就图像被卡住,然后声音也没了……

换成了Hooli自家的聊天工具,Gavin解释说是因为乡下带宽不够,立刻被打了脸。最后换了电话,却也没有信号……

这锅,带宽宝宝不背!

不得不佩服编剧对程序猿们动不动就要改变世界的讽刺。拜托!你先把技术弄弄好再吹牛行不?

在得到Peter Gregory 的投资之前,Richard曾报名参加参加Tech Crunch的创业展示。就在他准备神不知鬼不觉地拒绝掉这件事的时候,大反派Gavin却以此为契机,向Peter Gregory挑衅,表示要在创业展上让Nucleus正面对决Pied Piper。被气坏的Peter Gregory让Monica勒令Richard在两个月内做出展示程序,好羞辱Gavin。暴走的Richard最终无奈接收了这个现实。

然后,本集的高潮部分来了。在这里,种族歧视这个梗再次被玩坏,看得小8 我就像吃了胡椒面一样,既刺激又过瘾。

Chuy把给Pied Piper 设计的企业标志画在了Erlich家的车库门上,画面着实令人尴尬。之所以以Dinesh为男主角,是因为Chuy误把Dinesh当成了和他一样的拉丁裔。

这明显超过了Richard和Erlich的承受范围,但鉴于Chuy的暴力前科,Erlich不敢明着跟Chuy说不满意他的创作,只是提出了要修改。然后,那副壁画就变成了大写的尴尬。

然后,邻居们就告诉了警察蜀黍。当警察蜀黍要求他们把壁画挪走的时候,还搂草打兔子的发现了Erlich藏在车库中的大麻↓。

Erlich找到Chuy要求他重画。Chuy表示画不会改,钱照收,并且会把Erlich画到很多地方,Erlich无奈打算离开,但Chuy这时却同意重新设计logo。

最后,Pied Piper的Logo就成了他们最看不上的那种,跟Twitter、Google、Facebook和Silicon Valley的标志一样,都是首字母的缩写。

然后,那幅惊世骇俗的壁画被Gavin买走了,而且是以50万美元的高价。

讽刺吧?

本集的主线就是企业Logo的设计理念。在硅谷,大部分科技公司都采用首字母缩写的形式作为企业标志,这也让不少想搞出点不一样东东的年轻创业者非常BS这种形式,本剧中的程序猿群体就是典型代表。所以,他们天马行空了一把,想把企业标识设计成一件艺术品,很遗憾,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看起来本集是在讽刺科技公司为了安全而采用老土的企业Logo,这与他们想改变世界的想法背道而驰。在现实中,除了这种首字母缩写的形式,也有很多其它充满奇思妙想的企业Logo,比如Snapchat。



这是小8最喜欢的Logo了,像个淘气的小恶魔。Snapchat其logo去除了幽灵
“Ghostface Chillah”的脸,但保留了幽灵的白色形象。更好地展示了应用的功能,即信息一闪即逝,不留痕迹。



↑谷歌的子公司——家居平台Nest的应用商店使用房屋的门作为Logo,怎么样,很赞吧。



↑已经败掉的问答式社交平台Jelly,其Logo 设计还是可圈可点的。造型看起来既像一个水母,又像是人的大脑。



↑最近没什么消息的智能玩具Orbotix,其智能机器人Sphero和Ollie的logo,又蠢又萌。



↑HotelTonight是一款提供当日酒店预订服务的应用程序,专门为那些随性而至或有紧急需求的人提供酒店预订服务。它的Logo包含了双重含义,既是一个“H”,又是一张床的形状。

还有Instagram的相机logo,这个也不用多介绍了,复古正方形照片和个性滤镜效果的特色都在这个Logo里了。

说了这些创意十足的企业Logo,小8想回过头来聊聊那些看上去不太有“创意”的企业Logo,比如本剧中提到的Twitter、Google、Facebook等等。它们都采用了首字母缩写的形式,用Erlich的话说,他们之所以采用这种形式就是因为安全、不会出错。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小8觉得不完全是。

我们首先来想一想,企业为什么需要Logo?

很显然,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记住企业。

那么哪些因素能让吃瓜群众更容易记住企业呢?

小8虽然不懂设计,但觉得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表现公司、产品、服务的可识别性。鲜明的个性特征、其自身明晰的信息传达是塑造标志识别力与有效记忆力的关键因素

2、能同行相比能够明显的区别开来

3、象征——表现为无形资产,当人们看到标志时,能联想到高品质产品或服务

举个例子,饮料界的蓝色就表百事↓



红色代表可口可乐↓



咖啡界的绿色就是星巴克↓



红色就是COSTA↓



虽然说,本集中程序员们极其看不上Twitter、Google、Facebook,但是,看见这些图标,谁又能说不知道代表哪个企业呢?

再看看被大家BS的Pied Piper,其实并没有那么不堪不是么。

我们需要改变,但不能为了改变而改变,这或许是本集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虽然不懂设计,但小8明白一个道理——在设计和创意的世界,简单是另外一种复杂。

更多《硅谷》幕后故事,请扫二维码关注趣硅谷

 4 ) 创业辛酸史,梦想肢解史

同之前一直在追的另一部HBO的喜剧《副总统》一样,《硅谷》篇幅简短但主线明晰,有别于一般的美式喜剧从令人惊艳到渐渐深陷在缺乏主线而越发散乱的叙事和依赖于日显单薄的人设以及低俗成人向段子维持的笑料,八集的几乎是喜剧类剧集一季三分之一的篇幅里,每一分精工都在编剧句句精到的台词里,辛辣嘲讽,黑色幽默,将不为人知的硅谷的一个侧面浓缩在了其中。

我们谈起硅谷,往往都联想到谷歌,微软,苹果这些为人熟知的高科技大企业,像马克•扎克伯格这样的天才如何中途辍学却成功创业,一步登天的传奇故事。似乎,在硅谷这个IT行业的梦之园里,肤色各异的技术宅们每天都有无数机遇可寻,这是另一个在高速发展的技术背景下,上演更迅速的,美国梦的实践舞台。

Richard,一如千千万万漂在Palo Alto的码农们,和Big Head,Gilfoyle,Dinesh这几个技术宅们一同借住在Erlich,一个卖掉自己开发的互联网程序并靠着那笔钱买了房子“圈养”年轻极客的前程序员房主的房子里,并承诺给他各自软件的10%收入。Richard写的遭人嗤笑的音乐程序pied piper却意外得同时被两位科技大亨Peter Gregory和Gavin Belson发现了其中算法的无限潜力,并展开争夺。最终他放弃了买断的巨款,选择了和伙伴们开始从头创业。

前几年大热的传记片《社交网络》让很多人或多或少地瞥见了IT业的辛酸。懵懂,欺骗,背叛,在这些为人津津乐道的商业创业故事桥段背后,IT业其实充斥着更多的讽刺和矛盾。

当Richard面临把平日伙伴升级为公司创立员工时,不得不把技术差劲的Big Head排除在外的左右两难时,Erlich告诉他要成为那两位大亨一样的人物就得学会如何做一个asshole。因为从创业大业起始的一日起,他不得不把那些只是单纯地埋头钻研的日子抛在身后,进入公司CEO的角色,也就意味着一个首先把商业利益和企业发展作为第一要旨的公司灵魂,个人情义,有时在宏大愿景面前简直脆弱得无需摧折。

其实这种创业大环境和艺术界也颇有几分相似,艺术家要想奔着一个名声响当当同时又财源滚滚来的享誉国际的“大师”身份而奋斗,他最先就得从废寝忘食,一心扑在艺术研究与创作的纯粹艺术家的身躯里剥离出来,用另一个半脑的商业运作的头脑武装自己,实际上恰恰是与所谓艺术的初衷南辕北辙。然而,既然谈商业,代价和牺牲都是常伴左右的影子。之于IT界,也许更为残酷。一开始,这些高智商的理科生们比终日浸淫在艺术和文学的文青们更要单纯和不通世故得多,他们怯于和人交谈,紧张时会不住呕吐,对异性的心思甚至还停留在小学生的水平。多数人只是带着梦想,憧憬着自己那个IT界偶像的传奇,相信着大亨们在广告和发布会中整日挂在嘴边的“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相信自己创造的代码世界有朝一日能朝这个目标更进一步。

梦想就是用来打破,用来肢解的。和Gregory的第一次会面,Richard对如何创立一个公司,如何筹备那些繁杂的文书工作都一无所知,甚至傻乎乎地拿着开给公司名字的支票去给尚未注册的公司存钱。

所有的创业史都一样,最讽刺也最矛盾的就在于艺术家再也做不成艺术家,他必须成为商人,成为谈判专家,成为利益主导者,成为运用无情手段的人。创造核心代码的人同时也是公司的CEO,企业的品牌。他为之虔诚和奉献的作品要被打造成畅销的商品。千百年来的人类社会一直遵循着相似的法则,只是一味潜心于研究,等着机会横空出现,那么至少你的作品会在漫长的时间内无人问津,可能在作者生前都一直默默无闻。更讽刺的是,诸多名人正是在死后,借英年早逝的名头而不是他本身应展现的价值,其作品和声名才广为传播。

正如该剧的海报,所有人穿着那熟悉的黑色高领毛衣,摆出那熟悉的动作,一看便知是IT界的大众偶像乔布斯。在大众认知中,乔布斯本人就是苹果这一品牌的核心,他就代表着整个企业。一想起苹果公司独特的LOGO,随之想起的就是乔布斯的这张照片,简直像是另一个LOGO。

然而不为人所熟知的是,乔布斯并不会编写代码,另一个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创造了一切。事实就是天才的名声隐没了,而另一个商业的天才却引领着一个公司走向如日中天的大舞台,开启了科技的新纪元。

乔布斯最忠实的崇拜者Erlich早早便放弃了梦想,用它的所得转而投资别人的梦想。不难看出他的天分不在编程上,看清这一点的他更适合把情商发挥在谈判,交涉,发布会演讲上,而他也确实这样做了。

最幸运的人自然是主角Richard,他的身上活生生上演着一出以传统的美国价值观为导向的美国梦传奇。从天而降的机遇,各路伙伴的配合,虽在创业路上偶遇阻挠,但最终还是藉天才的智商步向了成功。完完全全是硅谷成功励志故事的浓缩简写。在他身上,梦想还不至于面目全非,即使被现实几度打碎,似乎还是保持着最初的几分轮廓。

即使主线剧情还是如此完满的路数,但一部喜剧的语言不会止于仅让观众会心一笑的地步。

这里是硅谷。梦想在这里被不同程度地肢解。

Erlich,认清现实后,把梦想贩卖改组成小日子的算计,若没有Richard的突然发家,他也只是会在从租客身上牟利的冗长闲暇里念叨往日辉煌。Gilfoyle和Dinesh也许最正常,把自己的梦想转向为同伴的事业工作,至少方向没有偏离太多。一群人中资质最平庸的Big Head,在一份高薪的空头工作中渐渐和那些天台上被弃置不用的同事一样,终日无所事事,他们不再谈梦想,挥霍着合约到期之前似乎源源不断的薪金,然后在某一天迷失在心灵的迷宫里。

女人们有些靠艳舞为生,有些则在晚会上负责与男宾攀谈。孩子们在街头扮演者恶霸的角色,经营着非法药物的营生。导演着枪支巷战的拉丁人掌管了城市的某些角落。

一切成功在硅谷又是那么脆弱,一个投资风向的转变,一个关键代码的破解,坐拥千万的公司便可以一夕之间化作泡影。

这里是Palo Alto,一切为硅谷梦而生,人们又怀着梦死在这里。

不那么残酷的黑色幽默语言道尽了这些辛酸。其实哪个圈子都是相似的,没有永恒的天才,只有成功的商人。一个人靠着梦想无法无忧地活到老去,不断地攀援经营才能把人生沐浴在财富当中。

硅谷。好莱坞。北京。哪里都是相似的。

 5 ) PE/VC律师眼中的Pied Piper

在六季Silicon Valley中,Pied Piper小分队们忙着嬉笑怒骂、插科打诨,忙着用IT黑话调侃Google、Apple和Twitter,也忙着凭借自己的实力踩遍了创业企业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坑。

在六季Silicon Valley中,Pied Piper小分队们忙着嬉笑怒骂、插科打诨,忙着用IT黑话调侃Google、Apple和Twitter,也忙着凭借自己的实力踩遍了创业企业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坑。

1. Runaway Valuation(失控估值) 与 Down Round(折价融资)

在S2E1里,Pied Piper小分队凭借在TechCrunch大会上的出色表现,各大VC争相抛出橄榄枝,估值也随之水涨船高,从2500万美元一路飞奔到1亿美元。在Pied Piper公司的真实商业价值还远远够不上估值时,其实已经形成了Runaway Valuation (失控估值),Pied Piper成了在风口上飞翔的猪。

对于创业企业来说,估值真的是越高越好吗?看上去高估值,能带来更多的现金、更大的发展机会、创始人们更高的身价,但其实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创始人们也需要付出潜在的代价:

(1) 更高的估值,意味着更高的业绩指标

PE/VC们付出更高的估值,当然也希望更高的回报。因此,更高的估值往往意味着对公司未来的利润、业绩等有着更高的指标。PE/VC们往往会设置对赌条款,如果公司没有实现既定的业绩指标,创始人们就需要赔钱、赔股。Richard的朋友Javeed创业失败也是吃了这个亏,只能在酒吧里枉自嗟叹:“如果我没有融那么多的钱,我可以达到更现实的指标,甚至可以达到现金流平衡……”

(2) 更高的估值,意味着下一轮潜在的Down Round(折价融资)

正如Monica给Richard的建议,如果创业企业某一轮次融资估值失控,造成估值虚高,那么创业企业很有可能面临下一轮折价融资的情况,即下一轮融资价格低于上一轮融资价格。从外部投资者来看,折价融资往往意味着公司发展不如预期或者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是个危险信号,甚至会令投资者们信心滑坡。现实中,Down Round的情况也比比皆是,例如Airbnb的最新估值从前轮310亿美元下滑到260亿美元,Wework的估值更是腰斩。

Down Round对于创始团队而言可能造成致命的伤害。PE/VC投资时往往会设置Anti-dilution(反稀释)条款,轻则加权平均,重则完全棘轮。一旦发生Down Round,就会触发反稀释条款。一旦投资人行使反稀释权,创始人就必须补钱或补股,以保证投资人的每股价格不受到Down Round影响。

另外,剧中曾提到Javeed因为Down Round而导致Reverse Vest(反向兑现),最终被逐出公司、倾家荡产。Reverse Vest是员工股权激励计划中的概念,即创始人们所获得的股权激励无需等待即可兑现,但仍然受限于一些限制性条款(如创始人不得离开公司)。一旦触发限制性条款,创始人所拥有的股权就会被回购。当然Javeed的条款过于严苛了,正常情况下只有创始人主动离开公司才会触发,但Javeed被投资人们解雇之后,也触发了回购,相当于Javeed完完全全丧失主动权,完全任凭投资人摆布。

这一条款在目前中国大陆的PE/VC市场不常见,但谁知道呢?说不定哪天PE/VC们突发奇想就引入了。

2. 你的董事会谁做主?

Pied Piper小分队,作为极不成熟的创业者们代表,在初期融资时在董事会席位分配上犯了致命的错误:由于Russ Hanneman在Pied Piper走投无路的时候,作为白衣骑士向Pied Piper提供融资,因此Richard签署了“不平等”条约,答应了许多苛刻的投资条款,其中之一就是给予Russ两个董事会席位。

在这一情况下,董事会构成就非常微妙了:Russ有两个董事会席位,Monica代表A轮投资者Raviga有一个董事会席位,Richard和Erlich各有一个董事会席位。抛开Erlich半个小分队半个投资人的身份,实质上Richard作为创始人只有一个董事会席位,完全无法控制董事会,这就酿成了之后许多的悲剧。

一开始,Richard、Erlich和Monica说好形成统一战线,同进同退,但Erlich由于私人利益开始投反对票,导致Russ的提议反而多数通过,白白浪费钱去设置广告牌,让本不富裕的Pied Piper雪上加霜。更严重的是,当Russ的股权转让给Laurie之后,Raviga相当于占了三名董事会席位,完全控制了董事会,最终造成了S3E1中Richard作为Pied Piper的创始人却被免职出局的惨剧。

所以,创业公司董事会席位分配是一门学问,谁控制了董事会,谁就控制了公司。创始人一旦失去董事会席位多数,就失去了对公司的潜在控制,可能面临任人宰割的命运。

一般而言,每一轮投资人都会要求董事会席位,中国PE/VC市场上的惯例是早期融资超过10%才给董事会席位。为了维持创始人的董事会席位占多数,每增加一名投资人董事会席位,创始人董事会席位也会相应增加一名。但是,过大的董事会规模很有可能造成决策缓慢或者派系斗争。特别是在中国法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规模上限不能超过13人,因此在后期融资过程中经常出现需要之前投资者放弃董事会席位,或者几名投资者共享一个董事会席位的情况。

3. 股权收购中的“连环杀招”

如之前所述,Russ与Richard签署的“不平等条约”,给予了Russ过多的投资人权利。这些权利在没有经验的投资人Russ手中,顶多就为Pied Piper小分队制造些麻烦。但当Russ将其股权附带股东权利一并转让给Laurie时,Laurie作为富有经验的VC投资人,频出“杀招”,将Pied Piper的命运牢牢掌控在手中。

(1) ROFR 及 ROFO

虽然在S3E8中没有过多描写,但是从Laurie的只言片语中,也能看出在Erlich套现交易中,Laurie行使了优先股买权Right of First Refusal (“ROFR”)。

优先购买权在PE/VC投资交易中非常常见:在公司股东希望向第三方出售股权时,公司其他股东有权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拟出售的股权。广义的优先购买权又可以分为Right of First Refusal (“ROFR”) 及 Right of First Offer (“ROFO”)。两者的区别在于:ROFR情形下,卖方需要先获得第三方买家的报价,然后再寻求现有股东的意见,是否需要行使ROFR,相当于“last look”;而ROFO则需要先寻求公司现有股东的报价,相当于“first look”。考虑到第三方买家报价前通常需要进行尽调、谈判等,这些成本必然会拉低报价,因此ROFO更利于卖方,而ROFR更利于原有其他股东。

如果按照ROFR的常规条款,Laurie顶多就能以430万美元同样的价格购买Erlich的股权,又怎么会让Erlich身无分文的离场呢?原因是Laurie的股东权利中大概率还有Veto(一票否决权),即Laurie有权否决股东将股权转让给她不同意的买方。

所以,这两项股东权利联合使用就造成了:Laurie可以否决一切转让交易,只同意Erlich出售给她自己,在只有她一个买家的情况下,当然交易价格就由Laurie随意决定了,Erlich只能身无分文、黯然离场。

(2) Drag-along(拖售)及Liquidation Preference(优先清算权)

在S3E10,Laurie行使了拖售权,要求将Pied Piper的所有股权出售给报价最高者,最后Erlich的Bachmanity以1美元的优势险胜Hooli,收购了Pied Piper的股权。但是由于Laurie还拥有Liquidation Preference(优先清算权),即出售所有股权获得的利益将优先用于支付Raviga的优先收益。因此,虽然Bachmanity以100万美元的价格买了Pied Piper,但所有价款都被Laurie拿走了,Pied Piper小分队仍旧身无分文。

因此,对创始人而言,“拖售权+优先清算权”是致命的杀器,会使投资人有权利将创始人的股权一并出售,同时还会优先获得收益分配,PE/VC机构很有可能凭借其逐利的本性将公司整体打包出售给竞争方,而不顾创始人的想法。当年俏江南的张兰黯然出局也是因为CVC行使了拖售权。

4. 职业经理人的困境及Fiduciary Duty

在公司治理理论中,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会导致股东和职业经理人的利益不一致,造成委托代理利益冲突:公司股东希望投资收益最大化,考虑的是公司可持续的长期发展,但职业经理人往往希望实现其个人的收益最大化,即自己任期内的管理绩效最大化。因此,职业经理人往往会投身于短期内可以看到成果,而放弃长期项目,哪怕长期项目的收益更高。这就是为什么在S3E4中,Jack明知道平台是长期更好的选择,但仍然希望生产盒子,因为盒子所带来的利润是他任期内短期可见的业绩。

同时,美国公司法下,董事对公司负有Fiduciary Duty(受信义务),即董事应当综合考虑所有实质性可用信息,以谨慎勤勉的方式作出对公司最有利的决策。因此,虽然Laurie知道生产盒子是非常短视的行为,但是由于生产盒子已经基本达成合同,其获利已经可以量化,而平台可以获得的利润却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基于Fiduciary Duty,Laurie只能选择生产盒子。

Pied Piper小分队同样也是利用了董事的fiduciary duty解决了这一困境:由于Pied Piper的竞争者Endframe被Hooli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相当于也为Pied Piper的平台提供了一个估值基础,因此Pied Piper的平台价值远远高于Jack的盒子,这也是最终Laurie同意建设平台并开除Jack的理由。

Pied Piper小分队们披荆斩棘,六年来踩遍了创业企业融资的坑。无数的创业企业沉沉浮浮,都逃不过C轮死的命运,正如Pied Piper的融资也在B轮戛然而止。在拯救世界的十年之后,当Pied Piper回到孵化器小屋,新一代的创业者们已然开始他们全新的事业,却完全没听过Pied Piper的名字。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6 ) 硅谷之星

A very skillful caricature of life in Bay area where self-important startups believe they could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Not all people act that way maybe, but Richard does. Ironically, others are shouting the slogan out loud but Richard is mumbling it.

Really enjoy watching people with high IQ doing stupid things. Being stuck in drudgery and reverse, these coding kids have to endure pompous fucking billionaires. Villains triumph, even in this hi-tech battlefield. Highly exaggerated though, there are tons of shameful facts.

Looking forward to S2.

 短评

so lo mo、mo so lo、lo so mo

5分钟前
  • 木曜日一只
  • 力荐

火候真到位 一口气看完 很多动人的地方 在『改变世界』的泡沫里遨游 装逼装到火星上 哪里有那么多高尚美好 才不是小清新媒体写的那样 代码要一行行写 用户要一个个拉 面对机遇和诱惑踌躇不安 但这些对长者来说都是轻如鸿毛 学着解决各种不靠谱 学着靠谱 抑或永远不靠谱下去

6分钟前
  • 柴斯卡
  • 力荐

八集全看完,值得期待的新喜剧,各位主角个性分明,硅谷世界大开眼界,最目眩神迷的是提出的那些科技想法,看到那么多天才人士提出那么多天才创意,想要”making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非常激动呢。只是感觉这剧还在摸索形式,和pied piper一样,尽管潜力无穷,还没有走上正轨,希望下一季会更好

7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这个剧传达出最重要的信息就是IT男统统都是基佬,code gay哈哈哈哈哈哈哈

9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最后一集太牛逼了!哈哈哈哈哈哈

13分钟前
  • 熊仔面
  • 力荐

千万不要被这美剧骗了,硅谷男人才不是那样呢!走在硅谷马路上的男人啊,你随便撞一个,不是千万富翁,就是有人鱼线的~ (人鱼线+还相信爱情, seriously, what more do you want? )

17分钟前
  • Ying
  • 力荐

一个印度人,没有华人,一点都不硅谷。

18分钟前
  • kel
  • 还行

一部美帝肥皂喜剧居然拍出了豪无尿点的英式幽默范!这群人才是真正的geek和nerd好嘛,把失真做作的谢耳朵不知道甩出几条街!每个人都太有趣了!

19分钟前
  • Smilececi
  • 力荐

二到深处自然萌

20分钟前
  • 尹口羊
  • 推荐

Jared太可爱了啊啊啊啊啊打滚( ´•̥̥̥Д•̥̥̥` )

23分钟前
  • 面白饭Θ☉Θ
  • 力荐

高级黑,终于有接班的sitcom啦,希望下季能长一点。

27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简直拍案!

30分钟前
  • 湖水枕头
  • 力荐

汉堡王期货、无人驾驶汽车和最后两集过于高能√

32分钟前
  • Kreuzberg
  • 推荐

新季度最心水之作。黑程序猿已成风尚!吐槽精准,剧情高能,人物呆萌傻五毒俱全。季终的逆转其实“格调”颇低,but who cares,多煽情呐!

34分钟前
  • mOco
  • 推荐

Amazingly refreshing! 看了第一集 太对胃口了。

39分钟前
  • Lance
  • 力荐

HBO历史最强喜剧无疑,对Geek的描写把《大乱交理论》爆出了十万八千多吨翔;而且,在毫无下限的笑点设置之外还居然是满满的正能量,简直不可思议。

4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又一个技术宅的经典喜剧诞生,最后一集的JJ撸射理论到发散思维直接将这部新剧推向神坛!唯一的不爽是这里是HBO,意思是每一季只有几集,根本就过不了瘾。★★★★★

4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那种awkwardness简直了,有英剧气质的美剧

50分钟前
  • 软糖莫爷
  • 力荐

呆萌基友组超口耐,编剧黑得漂亮!

51分钟前
  • 兮称
  • 推荐

太喜欢了,不过HBO老拍那么出色又那么短的剧实在是折磨人啊!最后两集连看两遍,整个人笑抽到不行。Jared是年度最萌小天使。

5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