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不在家

HD

主演:杨雁雁,陈天文,安吉莉·芭雅妮,许家乐,Peter Wee,Jo Kukathas,Naomi Toh,Stephanie Kiong,Jia Min Chantel Teo,Zhi Fang Xu,Sea Moi Lee,James Ng,Sook Fen Wong,Siow Phing Tan,Aizuddiin Nasser

类型:电影地区:新加坡语言:汉语普通话,他加禄语年份:201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2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3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4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5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6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3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4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5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6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7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8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19爸妈不在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爸妈不在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家乐(许家乐 饰)是个聪明却调皮捣蛋被学校视为头痛份子的小孩,怀孕的母亲(杨雁雁 饰)每天在公司和家事两边忙碌分身乏术的情况下,还会接到学校的抱怨电话总是相当无奈,最后只好找来菲律宾女佣泰莉(安吉莉·芭雅妮 Angeli Bayani 饰)来帮忙家事和照顾家乐。  一开始相当排斥泰莉的家乐利用各种机会欺负她,但是为了要养家活口的泰莉只能努力在这个家庭里生存。家乐因为爸妈各自烦恼着自己的事情无暇关注他的情况下,让家乐和泰莉两人逐渐产生越来越深厚的感情,但是小小年纪的家乐却没有发现家庭风暴也日趋严重……  而这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正在悄悄影响这个国家……暴君第二季捉迷藏(2005)大饭店1932尘缘不神山First Class 2底层生活无痕最可爱的人堕入黑暗我的新上司是天然呆向大地头球春风化雨罪与罚1983我迷人的反派皇帝少年阿超真爱告白1998我的英雄学院 第4季赤子乘龙百战天龙第四季X放射线赎金危机灵域千金一发:Pornhub的故事嫁东宫银行大作战纸钞屋第二季致命演出春满芭提雅得闲炒饭一喵定情国语主厨的餐桌:烧烤三国之战神无双一九八四戈梅拉岛我的麻理天才除草人2(原声版)帕金森症药物试验:神奇疗法?第一季人生七部曲世界奇妙物语兔子暴力法庭2014藍寶石指環天生一对1998

 长篇影评

 1 ) 关于许家乐

还有两句话短评不够说,关于角色的事。

整部片子,主体视角也是最大的主角当然是菲佣Teresa,但是我想最深入人心的角色或许是小孩许佳乐。

家乐最初给人的感觉并不好,不懂事、叛逆、顽皮,还容易冲动。他对新来的佣人采取了最粗暴的排斥态度。这些行为都让观众不满。但是初到许家的Terry最先打成一片的却是家乐,这便是小孩子的真性情珍贵的地方,一旦熟悉、亲切起来,便无顾忌的最真诚相待。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和这个世界沟通,他排斥就远远地躲开,他拒绝接受T离开的现实就把可乐撒掉表达不满。

反观全片最后一场戏,这场戏导演写的很动人。车子到达机场,爸爸妈妈都下车了,两个人都久久不下车。T先起身,被家乐抓住,不肯松手。T着急:“家乐,别这样...你是个大孩子了......”孩子终于松手了,可是却在背后拿出剪刀减掉Terry一束头发,然后转手被妈妈打了一巴掌......收到一句“照顾好你自己”之后,家乐独自一人在车内默默挤出几滴眼泪。

那几滴眼泪事实上着实吓了我一跳,一点点生硬是有的,但是也合乎情理。

家乐这个角色便是那种欲扬先抑型,让我想起了许鞍华在讲起她的那部《客途秋恨》时对陆小芬的评价:她不想把自己演得太坏,但事实上这个角色在后面才会出来,我又不会跟演员讲太多,我觉得这属于演员自己的专业修养......我想,恰恰是因为孩子的纯真,跟着剧本演就好,不会想太多。因为,如果家乐前期不那么“坏”,他后期的“真”也不会那么讨喜,角色便不会那么立体。许家乐这个小孩儿把角色的“坏”和“真”都演出来了,自然质朴,天生的演员胚子了。

 2 ) 错置的真情----评新加坡戛纳获奖电影《爸妈不在家》(1)



  新加坡青年导演陈哲艺的处女长片《爸妈不在家》荣获第66届康城电影节(Cannes Film Festival)赢得最佳长片金摄影机奖(Camera d'Or),真是令人兴奋的事情。这标志着新加坡新电影工业已经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且获得了更多的国际认可。 虽然华夏大地的影迷和电影学者大多以天朝为中心,总是常常不屑新加坡乃至东南亚的所谓“离散华语电影”(Diaspora Chinese Cinema),但是我相信经过这个标志性事件,天朝影迷将再不会轻易漠视近几年来新加坡电影所取得的瞩目成绩了。
  
  这部小成本电影之所以能在18部长片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自然是因为电影本身的艺术水准和思想趣旨的确具有高超之处。我在新国看了两遍这部电影。第一遍是完全以沉浸剧情的方式去看的,感性多于理性,因此感觉导演要借一个工薪阶层人家的小孩和菲律宾女佣的情感故事,来折射金融危机下整个社会的焦虑,呼唤真情。但我隐约觉得这个故事的内涵并不如此简单,导演还是埋藏了很多密码,等着观影者去解码,而这正是艺术电影,或者说以欧洲“新浪潮”(“New Wave”)为标志的哲理化艺术电影的重要特征。第二遍看的时候,由于已经知道了剧情,就以更加理性的方式去观看。果然,许多从“剧情中心主义”的电影工作者的角度看来并不重要的情节和意象开始回荡在我的脑际。影片结束后,我又看了一下自己在电影院里做的笔记,这才根本了悟,原来电影本身的内涵真的太过丰富了。接下来,我将从本人的观影体验的角度尝试分析这部电影,以兹和众影迷和学者分享或探讨。
  
  投射的母爱
  
  该电影的主轴,是围绕一个叫做林家乐的调皮小男生而展开的。因为家乐父母亲工作忙碌的关系,无法照顾,于是不得不请来一个菲律宾女佣Teresa照看家乐。在影片中,两人的关系经过了陌生而冲突,磨合并产生亲情的过程。最后因为金融危机的原因,家乐父母无法再支付Teresa 的雇佣费而不得不辞退她,以致产生了独特亲情的两人不得不痛苦地分离。表明上看,故事的主角非林家乐莫属,而导演也是借助他的一些视角去看成人世界中的无奈和疏离。但是,当我看完第二遍的时候,我更确信,这个故事是关于母亲和亲情的故事,一个关于一个工薪家庭的母亲如何在她的孩子与一个女佣建立亲情的过程中看到了自我的亲情缺失的故事。
  
  林太太,这个正如电影那个骗子所说,是身上扛着家庭和事业双重重担的典型的工薪家庭妇女。 她有着家庭主妇身上所体现出的典型的市侩气,也有着职业中年妇女所特有的那种压抑感。我们不能过分指责这种市侩和压抑,她的这些素质更多来自于金融危机下的社会的那种物欲化的人的生存挣扎。 可以说,这部电影的所有场景都无不充斥着一种工业社会下的压抑感和人性挣扎,而这些正体现了导演对于社会的冷静的批判意识----关于这一内涵,我将在后文重点探讨。
  
  而林太太则是这种挣扎人性的典型体现。可以说,菲律宾女佣Teresa和林太太是两个互为投射的镜像存在。她们身上存在基本的相似点:1 她们都是幼小孩子的母亲,她们的孩子都需要母爱和关怀。2 她们在各自的家庭中都扮演着重要的经济供养者的角色,都是职业妇女。对于林太太来说,丈夫的失业和后来的微薄的薪水已经难以独立支持家庭的巨大开销,因此,林太太的工作的稳定与否就攸关着家庭的温饱。对于Teresa 来说,她的那个酒鬼一样的在菲律宾老家的老公自然也是不靠谱的,这就是为什么她需要去遥远的新加坡去当女佣,赚钱养家。但是电影文本所设置的这两个女性又同时象征着两种互为对照的生存方式: 现代的职业妇女和传统的家庭妇女。 林太太,作为典型的华人职业妇女,也同时分担着照顾家庭的重担。而Teresa 在作女佣之前,可以算是一个传统亚洲的家庭妇女了。而当林太太以雇佣Teresa 女佣照顾家庭的方式让位了自己作为家庭妇女的角色的时候,这种林太太/现代职业妇女 和 Teresa/传统的家庭妇女 的二元对立性就初步建立起来。
  
  在探讨现代家庭伦理危机的时候,当代的许多文艺作品都通过设置这样一种 现代/传统 的文化价值的对立的模式来表明作者的批判意识。《爸妈不在家》的剧情也是基于这样一种文化思辨。但导演的手法显然是更加巧妙的。可以说,Teresa 的出现和离去起到一个重要的功用:就是使得这个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缺乏真情的小家庭开始反观自身,以起到救赎的疗效,而这也使人不自觉与Teresa 身上的那种基督教的信徒身份联系起来。而最明显的效用就是林太太,因为她通过Teresa 这面“镜子”的确反思到自身的亲情窘境。在电影故事中,林太太即使在Teresa 未来林家之前,也很难说起到一个母亲的角色。因为她和孩子家乐的沟通显然是很成问题的。在电影一开始,家乐在学校淘气,顶撞老师,一回到家就被林太太责打,而且在电影的后文,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林太太不时用命令式的口吻来训斥家乐。也就是说家乐和他母亲林太太的关系完全是一种服从/命令式的关系。两代人的情感完全没有任何的心灵沟通。
  
  而在Teresa 来之前,真正和家乐建立起温情关系的则是家乐的爷爷,虽然这个角色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就已经不在人世,而且没有出现。但是导演还是巧妙地将家乐和他爷爷亲密关系的前史通过独特的镜头语言和台词暗示出来。我大约记得电影中提到家乐爷爷的场景有4次。第一个场景就是当Teresa 刚来林家,看见家乐卧房中挂的那幅不知名的老年人的遗像,并好奇地触摸的时候,家乐非常气愤地骂Teresa “不要动我阿公”。 这一镜头语言真让我赞叹导演的功力,因为他在这仅仅的几秒中将一种复杂的意义仅仅通过电影镜头暗示了出来,其意义有三:1, 通过简明的台词交代一个重要的人物:家乐的爷爷; 2, 爷爷的遗像放在家乐房间,而且不让女佣动它,说明家乐对爷爷的那种真情;3, Teresa 和 爷爷的对视,突出了他们两人独特的镜像式对照关系,暗示了在之后的剧情中家乐同样在Teresa 身上获得真情、亲情的可能性。之后的3个场景,一个是当家乐被林太太斥责不专心吃饭,“你爸(指爷爷)在的时候,他可没这样”,以及后面林太太抱怨“以为你爸能照顾家乐,怎么知道买了房,我们反而要伺候他”,还有就是林家三口到陵园祭拜林爷爷时,家乐随意去吃那个供品中的鸡腿,还说“爷爷才不会那么小气”的口气。这些场景都可以使人联想到家乐对爷爷的亲密关系。但随着爷爷的去世,家乐的亲情世界第一次消失了。
  
  直到Teresa 来到林家以后,家乐的亲情世界才第二次重新建立起来。电影中,家乐和Teresa 之间的情感互动是经过相互排斥到相互认同的过程。家乐一开始排斥Teresa 一方面是因为她是一个住在他房间的陌生人,而另外一方面在于她在家乐的世界中一开始扮演的也是一个像林太太一样的管理者/训斥者的角色。一个重要的冲突是顽皮的家乐和同学在一起踢球的时候,Teresa按照林太太的指示要求家乐履行林太太要他完成家庭作业的义务,但家乐并不听取,两人发生肢体冲突,家乐脾气逆反地骑上自行车在社区飞驰,结果撞上taxi,照成右臂骨折,打上石膏。而这一严重后果又恰恰成了家乐得以依赖Teresa照顾的原因。在这种无法自理的情况下(家乐连洗澡都无法自己处理),家乐只能依赖Teresa的帮助,而两人的真情也是在此期间慢慢培养而成的。俨然,在家乐无法自理以后,Teresa对他生活上的扶持要多于学业上的教训和命令。而就在这种夜以继日的扶持之中,Teresa 慢慢将自己对于自己孩子的失落的关怀投射在家乐的身上,扮演着家乐的“半个母亲”的角色。
  
  这里涉及到一种所谓角色扮演的议题。电影精巧地使用了一个道具,就是林太太给Teresa的那些旧衣服。这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看似太生活化了,却包含导演的丰富的隐喻符码。 这些旧衣服是林太太早年穿过的衣服,虽然有点过时,但是对于从农村来的没有什么漂亮衣服穿的Teresa而言,确实是件好礼物。如果Teresa穿上林太太的漂亮的衣服只是一种出于女性爱美的天然的动机的话,那么林太太对她身着这套衣服则有另外一种独特的自我对照的臆想。电影中的林太太,发现自己的亲儿子家乐与Teresa越发亲近的时候产生了不正常的妒忌心态。电影中使用大量的特写镜头来突出林太太内心的那种压抑感。她那不苟言笑的表情,令人紧张。我们试想如果林太太和儿子家乐的关系仍然保持正常母子之情,她怎么会因为一个女佣而惧怕自己的处境呢?随着剧情的发展,林太太的这种神经质的猜忌或者恐惧的表情越来越被放大了。而电影还通过她对Teresa穿着她衣服的质疑来突出她的那种神经质。我记得有两次林太太对Teresa 的服饰有过不礼貌的质询。第一次是Teresa 在外面偷偷找了一个理发店的钟点工回来后买了一些好吃的糖果给家乐。这时林太太问Teresa“你怎么穿我的衣服?”而Teresa则觉得奇怪,于是回了一句“这不是你送给我的吗?”林太太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神经质。而后,林太太发现家乐很高兴地拿Teresa买给她的糖准备吃的时候,林太太又一次神经质的怒斥家乐不要吃糖,又一次以管理者/规训者的身份行驶权力,没收那些糖果。为什么林太太会那么敏感Teresa身上的衣服呢?这潜在暗示了林太太对Teresa和家乐关系的亲密威胁了她和家乐的母子关系的极大焦虑。
  
  而在另外一场戏中,这种焦虑更通过林太太对Teresa的怒喝的台词直接体现出来。是时,林家乐因为打击一个说风凉话的孩子,而遭到被校方勒令退学的危险。林太太此时却因为公务缠身无法抽离,不便及时到学校找校长谈话,于是作为唯一没有资格代表林家乐家长的”家里人” Teresa为了家乐的前途,赶忙去与校方谈判。林太太之后才姗姗来迟。在事情谈妥以后,林太太看到Teresa又穿着她过去的旧衣服,便当面斥责Teresa“我是他的母亲,不是你!”。在林太太眼中,Teresa身穿的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一个过去的自我,一个作为家乐的年轻的母亲的自我,或者说是一个母爱的自我(我们可以设想也许在家庭压力还没有如此巨大的时候,家乐也还没有进入学校,尚是嗷嗷待哺的婴孩的时候,林太太和家乐之间还是那种天然的母子亲情联结而不是命令-服从的权力关系)。因此林太太一看到她穿她过去的衣服,就敏感地将Teresa看成是一个夺去她母亲角色的危险人物。她自然是恐惧的,但是她的繁重而琐碎的职业事务又的确使她无法回归一个家乐母亲的角色上,造成更加焦虑的心理,她只能通过语言上的谩骂来明确她和家乐之间的血缘性的母子关系,以调节心理的紧张感。然而,从Teresa的角度看,林太太的想法的确是非常具有反讽意味的,因为她穿林太太衣服的时候,恰恰都是她部分放弃了作为家乐的女佣和照顾者的角色,而偷偷跑出林家,而出现在理发店和其他城市公共空间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以照顾她自己的家庭。所以,Teresa穿上林太太的衣服,对Teresa本人而言,显然暗示着家乐和她之间关系的疏离而且部分消解了家乐在其身上投射的想象性的母亲身份......(未完待续)
  
  
  
  

 3 ) 亚洲金融危机下新加坡中产家庭的自画像

当年这部名不经传的新加坡电影在台湾金马奖上以黑马姿态击败蔡明亮的《郊游》和王家卫的《一代宗师》获得最佳影片大奖,在令人感到咋舌之余,也不得不钦佩金马奖对新导演的独特眼光与大胆推崇。再加上当年的评审主席是导演李安,自然更令人无法忽视这位来自新加坡的80后导演陈哲艺。 影片部分内容源自导演小时候的亲身经历,据推算是90年代中后期,亚洲金融风暴之下,东南亚国家遭受经济衰退的大环境,这个重要的时代标签被巧妙地融入到剧本里。最初这个阔绰的中产家庭雇来女佣照顾儿子,之后一家之主父亲遭遇失业,欠下债务而不得不变卖车产房产;母亲所在的公司也经历着令人提心吊胆的裁员大潮,最后这家人因无法负担而不得不解雇女佣。从女佣的出现到最后离去,暗示着这场浩大而无形的金融危机给新加坡中产家庭不知不觉带来了难以修复的阵痛与影响。 中产家庭的危机故事我们看过很多,但是这部影片的核心却是讲述儿子与女佣在相处过程中逐渐打破阶级隔阂而产生友爱亲情的过程。导演用精准的场景调度(从家中到外界)记录下中产家庭生活的细致点滴,摄影机用中近景画面捕捉到人物的真实感与意想不到的幽默感。这种拍摄方式对演员表演相当苛刻,然而在导演的指导下,几位实力派演员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无论是举重若轻的父亲,还是心思细腻的母亲,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当然最出色还要数小男孩与女佣的对手戏,两人从最初互相对抗到之后冰释前嫌,再到结局小男孩将女佣当作母亲替代者,流露出恋恋不舍的感情,令人动容不已。初次演戏的小男孩出乎意料地将青春叛逆期的调皮性格与养尊处优的身份特征演绎得栩栩如生。 这个刻画女佣与雇主小孩关系的题材自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去年横扫影坛的《罗马》,两部作品里女佣都陪伴着雇主孩子的成长,同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付出关怀与爱心,逐渐产生出堪比母爱的感情。这种超越血缘与阶级的感情无疑是影片着重表达的主题。最后一段记录剧中女主角在产房生小孩的一幕,尽管像是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情节,却以精准的角度再次呼应影片的核心:母爱的伟大。

 4 ) 平静下的内部腐烂

1.写出那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真的是一门手艺。一直保持着平静、不起伏,但始终保持内在的力量,这其实很难。稍不留意也就会做出一两处戏剧化的冲突,那样前功尽弃。《爸妈不在家》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
2.电影丝毫看不出用力的感觉,但绝好地描摹出了那种压抑的平静之下的内部崩溃。首先,导演通过那些安静的、小心翼翼的场景讲述了那个国家经济的凋敝;然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生活状态,写出了稳定生活下面随时会崩塌的精神世界。
3.爸妈不在家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在忙于工作。但疲于奔命的生计之需却被巧妙地通过几种工作展现出来,爸爸推销的强化玻璃,被客户轻易地敲碎了,妈妈作为一家大规模裁员的工厂的行政人员,每天一边给工人打印辞退信一边担心着自己的职位不保。通过贩卖伪劣的强化玻璃和打印纸张,看似是现代世界中最常见的工作模式,销售和行政,都象征着现代城市中稳定而被主流认可的谋生方式。但是这一切都如同那块被敲碎的玻璃一样,脆弱不堪。
4.孩子在电影中被悬置,成为了一个麻烦制造者,一个家庭成员口中的核心,但实际上是一个被冷落的人物。孩子去制造麻烦本身是为了寻求存在感,吸引父母的注意,但这注定起到了反作用。电影中的一切爆发和情绪转折几乎都依赖于孩子的行为和内心转变而发生。
5.父亲的一切压力都隐藏在烟草里,原本戒断的烟瘾再一次隐秘地爆发,但他不能家中吸烟,只能坐在楼道里。家庭,成为了他的另一个不可触及的场域,他属于其中但又疏离其外。母亲,一个被动的角色,看似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性格外向而泼辣,但实际上内心脆弱。一个骗子的心灵鸡汤讲座就可以将其俘获。父亲与母亲之间缺乏最基本的交流与沟通。
6.菲佣。串起几个角色珠子的线索。她是个外来人,家庭的“入侵者”,下等阶层。日常说中文的父母和日常说加洛语的保姆只能用英文对话,这种语言上的转换却造就了一个绝好的陌生化视角去观察这个家庭。不用转换语言的家庭内部却没有沟通机制。菲佣与孩子从敌人到亲人的关系并非渐进的,其实通过一场车祸而改变,孩子似乎感受到了自己争取的东西:母爱。菲佣也得到了施爱的对象,家乐成为自己远在家乡的孩子的替身。
7.饭桌是这个电影中很有意思的场景之一。开篇时,家乐被母亲从学校带回,扔给他一个盒饭,另一盒带鸡腿的留给父亲。而菲佣进入这个家庭后,才有了真正的晚餐。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谈天。但只不过,后一个功能始终无法开展。而父母去参加长辈的生日宴,一大桌亲戚做其乐融融状,但都在私下攀比和较劲,那个饭桌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战场。对于华人来说,这一点很容易理解。无论哪一个饭桌,菲佣几乎都是被驱逐的对象。
8.家乐所在的学校被导演塑造成了一个惩戒场所,从开篇教导主任的训斥和最后当着校长面的鞭刑都在诉说着这一点。育人的功能被抽离了。
9.最初,家乐一直拿着一个电子宠物。这种流行于上世纪90年代的电子设备散发着怪异的气质,宠物的温度被电子产品的理性收缴,但却又以编码的形式残留下宠物作为动物的特征。但它最终被父亲摔碎了。那是家乐对于“爱”这个概念的象征,被残酷地截断了。但生日那天,这个电子鸡被一群真正的鸡仔代替了,它们真的是动物,需要照顾和花费心思。但在家乐的眼皮下,这些鸡在长大之后一只只被宰杀,变成贡品和食物。家乐几乎无动于衷,只是与父母商量能否留下最后一只鸡。
10.影片的结尾其实过于温暖,夫妻间的和解,家乐的成长,菲佣的回家以及新生命的诞生,这些都是稳定感的象征。这冲淡了影片一直呈现的阴郁、焦灼、泥泞和无望的感觉。

 5 ) 《爸媽不在家》: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新加坡電影《爸媽不在家》(ILO ILO)是陳哲藝的處女作,一鳴驚人,也難怪連獲多個大大小小影展的獎項。對新加坡電影的印象離不開家庭與成長的題材,最能將新加坡走到亞洲的是梁智強執導的《小孩不笨》,其後當他的作品《小孩不壞》在港上映的時候,也頓時變得無聲無息,更別說他的新作兩部的《新兵正傳》。也許華人社區內不把新加坡電影放在眼內,經常談及的話題都只是中港台,而今年華人社區內必須記住一個名字,那就是陳哲藝。他有一部獲得金馬獎最佳影片的電影,叫做《爸媽不在家》。從此對坡片的印象又可以擴闊一點,對華語電影的選擇可以有待觀望更多。

  《爸媽不在家》某程度是導演在孩童時期的經歷與寫照,特別是他與外傭的相處。新加坡與香港是很相似的,經濟發達,婦女出外打工,卻又不能把子女丟在家,總要找人代為照顧。要不就送子女到補習班托管,要不就請個家傭看管少主、照顧家庭。在現代,一些俗稱為「怪獸家長」的雙職父母更在聘請外傭時諸多要求,包括要外傭管孩子們的家課、要他們練習英語,視圖利用外傭把子女打造十八般武藝。有些家長甚至是把教育的責任落在外傭身上,是相當的不負責任。

  在《爸媽不在家》裡,實則講的是外傭見證著一個中產家庭向下流的生活,透過片中孩子的視角描寫出一份跨性別、種族、身份的情誼,此外也講到家庭裡的相處與異鄉人的視野。電影題材是寫實的,拍出來那種感覺是似曾相識的,香港與新加坡同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生活背景是十分相似的。九十年代請家傭還可稱作中產,而今時今日請家傭也不是難事,也有一些賺錢能力不高的人也請起家傭來,多數是為了照顧孩子的起居飲食。且看香港滿街都是外傭的面孔,目前香港有三十多萬的外傭居港。她們已經成為了城市的一部份。而外籍的傭工們最常到的幾個地方就是台灣、香港、杜拜與新加坡。在亞洲地區裡算是較為發達,而且能賺較多的金錢。

  在電影裡的家樂已經是十歲小孩,都已經有自理的能力,本來以他這個年紀是可以定性起來,但祖父去世後父母不放心,就請了外傭Teresa照顧他。從最初的抗拒、事事作對到接受與明白,展示出一份人與人之間那種純真的感情。寄居在家裡的外傭並不是陌生人,而是慢慢地成為了家裡的一份子。

  但事實上電影裡的爸媽都是每天在家的,只是他們都有各自的工作與操勞的事情,在管教兒子上是操心但又乏力,心裡還是很疼愛兒子,只是不懂說出口。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在家樂心目中難免是「缺席」的,一直以來父母關心的是他的成績,而雙方欠缺了親密的相處。在Teresa未來之前,家樂的大部份時光都是與祖父在一起。而Teresa的到來出現了一種對母親情感的錯置,家樂母親心裡的妒忌寫得傳神,深怕兒子會被搶走。然而,一份工作卻搶走了Teresa在家鄉的生活,捨棄她的家人。本來團聚是人之常情,但是不同的人則有不同的命運,離鄉別井都是為了生活。

  電影裡的年份設定在九七金融風暴後,但即使今日看來時代的轉變沒有太多的影響,生活依然艱難,孩子在女傭的照顧下成長、父母們對子女的期望更是十年如一日。作為是電影中人同時代成長的人難免會有一點的共鳴,那個年代我們一起玩過的他媽歌池,我們一樣的好奇與佻皮,還有是屬於我們那種孤獨,沒有父母陪在身邊的童年。成長的天空下,我們都一樣在經歷。

  片裡的家庭實質上是四分五裂的,男人、女人、孩子與女傭都有各自的問題要處理,一家人不能夠開誠佈公的聊天,也許為的是面子、也許總是認為對方不會明白,又或者是深怕別人會看不起自己。一家人的關係未如理想,各家自掃門前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女傭的介入展示了她有一個不完整的家,襯托著這一個表面上是完整的家。描寫出外勞的辛酸與所付出的情感與代價,寫出異鄉人的視覺與迷茫。而片中有一點要提出的是,有多少人會認真注視這些外傭一眼,戲中的孩子認為外傭是次一等的,不值得尊重。對於家樂,外傭姐姐是他的照顧者,更是他的朋友,他不喜歡別人對姐姐的不禮貌。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人還活在奴隸制度中,現代社會自恃為有教養的人,實質是狗養的。

  戲裡的命題離不開成長,男孩要長大了,要有經歷與學習照顧自己。家樂的路還有很漫長要走下去,而家裡的生活條件也會變差。這一家人需要的是團結與和諧,新生命要誕生,影片為觀眾留下了希望的種子。生活衰敗,但要心存希望。「希望在於自己」。電影以寫實的手法帶出家庭由盛轉衰的轉變,並擅於勾畫人的內心世界,戲裡戲外都是如此真實而有力,是一部新加坡電影的佳作。

文/Dorothy

 6 ) 谢谢阿姨们陪我走过的每一段路

牛班第五届看的最后一部,本来以为不会好看,才留到最后,没想到这么好!!这才是好的家庭片,真实朴素,淡淡的感动,能感觉到导演在电影中的情感。完全不无聊,涉及的的范围不广,但是在这个范围里面面俱到。没有谴责没有批判,只是展示了新加坡金融危机下的一个普通家庭,还有菲佣的困难处境。 镜头位置恰当,细节非常棒,演员让人忘记是在演戏。主角四人尤其是小孩子真的演得无可挑剔,最佳女配杨雁雁饰演的妈妈是真的怀孕了!女佣来了又走,爸爸失业了又开始抽烟,妈妈也又生了一个宝宝,孩子买彩票没有中奖,家乐和女佣的关系从不好到很好,最后剪下了一缕头发,日子就这样继续平平淡淡地过。

我16岁的时候换了16个保姆,我也是唯一自己知道的从小一直有保姆的人,爸妈太忙,大概是被各种保姆带大,也是和保姆睡同一个房间(有个超可爱豪华的上下铺儿童床),从初中开始到高一都是单独和保姆住在另一个房子里。她们中有人温柔有人严厉有人真的把我当自己的孩子有人只做表面文章,有人我很讨厌有人我很喜欢,有人做饭超级好吃有人心灵手巧有人唱歌好听,有时一起玩儿的开心有时也会吵架,有人走了以后我哈哈大笑有人走了后我嚎啕大哭。新的人来了后马上投入新的生活,当时再不舍不得的阿姨现在也记不住名字,再无联系。但心里一直对她们充满感谢。

我妈妈也会把不要的旧衣服给保姆和员工,她们也很乐意要,我也和保姆阿姨们一起养过小鸡🐥!一共8只,只不过都没有成功养大…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好多小时候的事情啊…

结尾温暖,还是喜欢绝望中有希望的电影。

 短评

七八成的新加坡片都在贩卖新加坡式华语(英语)笑料,难得看到一部比较扎实沉稳的中产阶级家庭题材,其中不乏细腻、敏感和锋利之处。世间并非只有桃姐情,萍水相逢,亦有动人之处

5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故事很平常,张力很强大。影片散发着浓浓的戛纳范儿,信手拈来,自然流淌,水到渠成,捕捉不经意的细节,反观内心汹涌的情绪。与此同时,导演又极其克制地掌控着叙事的节奏,保证了影片从始至终的连贯平衡。许家乐,一个孩童,奉献了超越年纪的高质量演出!

8分钟前
  • 麦兜
  • 力荐

女佣丢掉晾衣杆-邻居跳楼自杀-母亲打辞退信-父亲求职失败四个连续镜头印象很深。开入死胡同的车知道转向,生活却没那么容易继续向前,[希望在于自己]的话是不假的,留下的最后一只鸡和新生的baby算是给电影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

9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头一次在影院里看新加坡电影,片子节奏控制的很好,摄影流畅选取的角度巧妙,真实,揭示但是有所控制的。

12分钟前
  • 巫眠
  • 推荐

渗透到纹理的地气让这部带着自传痕迹的电影让人毫无自恋的感觉,反而跟着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一起在经融危机的大潮里扑腾挣扎。可惜就如台词一样,there is no room for God,温情也把更尖刻的批评挤压掉了。

16分钟前
  • 猪头叶君
  • 推荐

不确定值不值得金摄像机,但的确是部惊喜佳作。一个普通家庭遭遇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故事,压抑无奈但却不悲不哀,反而满是小幽默和人情味,在绝境中寻找乐观和希望。更优秀的是这样一个本土故事居然能穿破时代和文化隔阂,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被感动到。

2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金融危机时我正和家乐一般年纪,影片细节做得格外出色,就算发生在东南亚小小的新加坡,许多地方我都感同身受。导演想说的既有社会的大环境,也有家庭内部的小情感,虽然感觉由于冲突较少各处都没有挖至最深,但谁的生活会每天都那么抓马呢?演员们很棒

2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还蛮不错的啊,怪不得李安会喜欢,其实有点像台湾电影。讲了家庭,但更重要的其实是讲一个有灵魂的小孩跟这个世界的关系。

29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作為處女作,這是今天看完幾部入選金馬最佳影片裡最愛的一部。導演不高明卻很聰明地摒棄了所謂個人美學,不疾不徐又充滿了真誠,除了道出了自己的人生故事,還帶出了國族、階級、經濟、教育、社會各種問題,不過火,很溫暖。我也在裡頭回憶了很多自己的回憶,很美好的電影。

30分钟前
  • 雨果
  • 推荐

小男孩和保姆全是手持跟拍,爸妈的镜头大多是固定机位。镜头设计很精巧。“我讨厌看得到笔触,我一边在要求精准,一边把这个精准抹掉。”但有些东西真是抹不掉。

31分钟前
  • 江声走
  • 推荐

整个家里只有女佣知道“你还嫌你们家的问题还不够多吗”。

32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转场有点问题,只是因为剧情太平淡所以负负得正,看上去不明显。作为处女作节奏很不错。“Your hair is very臭”,新加坡的中英混杂is very有趣,这个film让我眼界大open,以后多find几个狮城人talk一下。

35分钟前
  • 小A
  • 还行

爸媽不在家?爸媽一直在家,可是,走進家樂生活的到底還不是他們。。。

37分钟前
  • Xiao Xuan
  • 力荐

狮城杨德昌。在对人物的刻画,情绪的把握以及危机下的暗涌的描写等方面,三十岁不到的陈哲艺已然有了一代宗师的影子。其实家庭片有些元素是如出一辙的,菲佣让人想到《细路祥》,母亲角色信仰的缺失(宗教或成功学)则对应《一一》,事业不如意的父亲角色也有NJ的影子。

39分钟前
  • Mr.Graceless
  • 推荐

电影院里拉个片。最好看的是:爸爸扔了他的电子宠物,买了一箱真鸡回家。

42分钟前
  • 次非
  • 推荐

是母亲,是姐姐,更是情人。所以转变才在浴室,性的暗示。不过相比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亲情这条线反而在其次了。关于一次曾经的回忆。三星半

4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作为处女长片相当的从容。

52分钟前
  • bloom
  • 推荐

有些缺陷,个人觉得最大问题是金融危机这条线超越了菲佣与男孩关系这条线(菲佣与男孩的关系后段发展变弱,金融危机这条线却逐场加强)。但不妨碍这仍是一部好电影,尤以处女作而言,其中使用的一些技巧尤其成熟。我没看过《郊游》,但与金马另外几部最佳电影比,我觉得这个赛果很公平合理

56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拍得太暧昧了。害我觉得女仆和小主要不伦。

57分钟前
  • Mia
  • 还行

1997年经济危机背景下,新加坡中产阶级家庭的挣扎,及淘气男孩与菲律宾女佣Terry的相处。雇佣关系中有冷酷,混杂温情,冷峻丰富,有杨德昌《恐怖分子》、《一一》感(妈妈有点像金燕玲)。怀旧道具细节:BP机、电子鸡、随身听、王杰《一场游戏一场梦》。电影来自陈哲艺亲身经历,Terry在他家工作八年…

1小时前
  • 黄小邪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