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零零

HD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热拉尔·德帕迪约,多米妮克·桑达,弗朗切斯卡·贝蒂尼,劳拉·贝蒂,维纳·布朗,斯蒂芬妮娅·卡西尼,斯特林·海登,阿莉达·瓦利,保罗·布兰卡,唐纳德·萨瑟兰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7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一九零零 剧照 NO.1一九零零 剧照 NO.2一九零零 剧照 NO.3一九零零 剧照 NO.4一九零零 剧照 NO.5一九零零 剧照 NO.6一九零零 剧照 NO.13一九零零 剧照 NO.14一九零零 剧照 NO.15一九零零 剧照 NO.16一九零零 剧照 NO.17一九零零 剧照 NO.18一九零零 剧照 NO.19一九零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九零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01年1月27日,著名作曲家歌剧大师威尔弟去世,这也正是意大利北部两户家庭产子的同一天。阿弗雷德(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饰),富有的农场主的孙子;奥尔茂(杰拉尔·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饰),贫穷的农户的孙子。两人从小就结下了友谊,然而因为地位阶级与出身经历的不同,注定了两人天壤之别的迥然人生。  由意大利著名导演贝纳多·贝托鲁奇执导的史诗巨作《一九零零》,以20世纪初期意大利社会动荡时期为故事背景,时间跨越40年,讲述了阶级矛盾和家族纷争下仇恨和抗争的故事。本片被西方国家视为阶级斗争电影读本,加上电影情节的大胆尺度,影片被长期禁映。本片演员阵容豪华,巨星云集,包括罗伯特·德尼罗、杰拉德·德帕迪约、唐纳德·萨瑟兰、多米尼克·桑达、伯特·兰开斯特、斯特林·海登、斯坦芬尼·桑德莱里、劳拉·贝蒂等众多大牌明星。灵能百分百梦华录开心勿语王妃万福请叫我英雄2012学校怪谈3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007之你死我活英语万箭穿心20125颗子弹一句顶一万句罗扎布先生的混乱爱情超人前传 第一季仅三天可见火云端布莱顿奇迹德云社岳云鹏孙越相声专场郑州站就像爱你山巅之城 第一季红楼梦1962超能写手人工夏娃第一季有色眼镜亚当斯一家爱与时尚女孩花啾玩雾都家产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是好朋友的周末死亡汉堡量贩春光代号蓝色行动情归何方我们的一天枪缘辣警狂花3幻体:续命游戏找到我自己游戏制造者鬼侠1962

 长篇影评

 1 ) 一九零零:当你想起往事

我在看赛尔乔莱昂内的《革命往事》的时候,最感兴趣,也是最喜欢的故事反而是在柯本饰演的肖恩在参与墨西哥革命之前的三段闪回,闪回拍的非常唯美,两男一女暧昧的情感、挚友的背叛、真挚的浪漫,让人对这一段往事充满了好奇。直到我看了《一九零零》,我惊喜的发现,莱昂内没有讲述出来这个故事,贝托鲁奇却构造了一个更伟大的革命往事。 同样是关于革命的时代史诗,《一九零零》和《革命往事》的切入点完全不一样,故事里没有战火纷飞、没有大炮和爆炸、没有出生入死,没有浴血奋战。有的只是平淡的田园生活,无产者的艰辛与悲伤。但是,接近半个世纪里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乃至全世界,都摊开在我们眼前了。 贝托鲁奇作为一个左派导演,到死也还是意大利共产党员。他对无产者,对这帮没有土地的农民,抱有着极大的同情。不同于《七武士》里的阴险狡诈,也不像莱昂内镜头下的暴戾和无序。《一九零零》里面这些农民只有一种朴素的无知,对这种天生而来的剥削无力反抗,因为在老列奥看来,农民的儿子永远是农民。如果故事就这样继续下去,那么欧莫和小阿尔弗雷多就会像他们的爷爷一样:勤勤恳恳的佃农还有温和高贵的东家。 然而时代变了。二十世纪就像一道光那样照亮了这个世界。机器、公会、革命,无限的新事物击碎了在这片土地上存在了数百年默认的规则。被压迫的人们不懂什么是阶级,不懂法西斯,也不懂什么叫共产主义。他们只明白手里的镰刀草叉,他们跟随心中朴素的生存直觉前进,他们被带领着要创造出新的世界。贝托鲁奇在电影里寄托了自己共产主义的理想,纵使有些故事从来没在意大利发生过。 小阿尔弗雷多是个软弱的人。当欧莫在铁轨下等火车飞过的时候,他在一旁围观;当欧莫从战场上归来的时候,他只能扮演上尉来过把瘾;当欧莫面对阿提拉的暴虐的时候,他一言不发;当欧莫成为游击队的传奇的时候,他躲在自己家的大房子里浑浑噩噩。他无力反抗恐惧,反抗父亲,反抗法西斯,反抗阶级。从这个角度上看,他是个好人又怎样呢,他依然是地主阿尔弗雷多,他对农民的轻视是刻在骨子里的,就算面对他最好的朋友。和欧莫谈起艾达:“不是,她是一个无以伦比的女子。会抽烟,也会开车,还会写诗。总之是现代女性。你不了解她,也无法理解她。因为你是农民。”是的,他们一起从小玩到大,但他依然看不起欧莫。这是一种怪异而又复杂的情感,我读到了高傲、自我、甚至有一点点自卑,我认为,他在心里是仰望欧莫的,他同情这些农民又害怕失去一切,包括他最爱的艾达。 欧莫和艾达才是最适合的一对,一个勇敢奔放,一个热情似火。不管时代和阶级如何,艾达比任何人都能理解欧莫,也只有她能明白,被阿提拉赶出村子的欧莫是幸福的。在这一刻她找到了自己与欧莫灵魂上的共鸣,她看不起浑浑噩噩,把自己埋在土里的小阿尔弗雷多,下定决心开始追求自己的幸福。于是,直到影片最后,艾达也再也没有回来过。 可是,欧莫们的奋斗和理想,终究还是在那个年代消散了。战争结束了,法西斯被打倒,地主们也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然而新政府收走了枪支和武器,农民们也接受了一切,他们并没有成为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我相信,欧莫的困惑一定也是很多人的遗憾。 电影长达315分钟,大概是我看过的最久的单独成篇的作品了,但我一点也没觉得枯燥。因为你对那个时代所有的好奇,关于阶级,关于革命,包括在动荡下随波逐流的各种人。都在贝托鲁奇的电影里。 我也喜欢这个被所有人称道的结局。故事的最后,互相争执的老年欧莫和阿尔弗雷多,又来到了那个带来新时代的铁轨旁。阿尔弗雷多躺了下来,不过这次他把头脚横搁在了铁轨之上。欧莫靠在树旁想说些什么,但是他笑了。当火车最终驶过,躺在铁轨上的,终究变成了少年的阿尔弗雷多,莫里康内的旋律响起来,感慨万千。当时代的车轮驶过,我们是否能看透自己所有的伪装,回溯本源,找到内心最深处的那个小男孩呢?

 2 ) Quo Vadis?——贝托鲁奇眼中意大利半个世纪的地方史诗与社会纠葛

(本影评涉及轻微的剧情透露)

       《新世纪》(Novecento)的导演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中国观众并不会陌生,他所拍摄的以溥仪的生平为线索的《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是首部在紫荆城实地取景的现代电影,也为他荣获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殊荣。而他执导的《戏梦巴黎》(The Dreamers)则也是很多文艺青年认识上世纪60年代法国学生运动的影像启蒙。
        相比上述两部早已蜚声国内的电影而言,这部《新世纪》是他对自己母国的关注,也他更为早期的作品,初映于1976年,导演36岁之时。电影的原始剪辑版本长达317分钟(5小时17分钟),即便不谈其内容,就观影时间本身也堪属“史诗”般的了。
        《新世纪》的镜头多数时候都非常优美且精致地勾勒了北意大利庄园及乡村的风土人情,也间杂了20世纪上半叶意大利北方城镇生活的点缀。然而,在这些镜头描绘和人物故事塑造的背后,贝托鲁奇所真正希望的,却是重新追溯和构建起半个多世纪的意大利乡村社会的画卷,更具体而言,是一副纷繁纠葛的地方社会的斗争画卷。正是这种意图将两位主人公的命运融入意大利近代的政治形态和社会运动中,从而作为了亚平宁半岛政治变幻的一类缩影。
        贝托鲁奇本身就认为,导演对于社会、政治议题的看法嵌入或影响电影表现是某种自然。而一定程度上说,这部电影的确堪称典型的政治电影,贝氏用了相当的影片篇幅所赋予的实际是一种社会变革问题的评见和反思。作为一部恢弘的史诗巨制,综合来看,影片最为成功的地方或许也正是明确传递了这样一类偏向于政治层面的话语讨论。当然,除了《新世纪》以外,贝氏对于同样20世纪本国社会和政治理念的见解也见诸于其更早的1964年的《革命之前》(Prima della rivoluzione)以及1970年的《同流者)(Il conformista)。只是,在《新世纪》中,贝氏所试图铺陈的叙事设计、蕴含的讨论内容、他所作出的可能隐喻和涉及的时间跨度却无疑都是更具野心的。
        从主题的设计和展开来说,我们可以认为导演倾向于将阿尔弗雷多或贝林吉耶里(Berlinghieri)家族与奥尔默或达尔科(Dalco)家族作为了他们各自所处阶级的代表,而这两个阶级(地主/雇主—佃农/佃工)正是贝托鲁奇所希望呈现的北方乡村社会斗争的两个组成主体。19世纪末期以来北意大利无产的农民已经变得有组织,而体现其利益的联会(Union)也越发有行动力,是固守原有的社会现状(padrone体制),还是支持主张创造更为平等社会的左翼思潮,这个问题直接影响了贝托鲁奇眼中的史诗纠葛,也影响了他对于20世纪上半段意大利社会的大局理解。在影片中,除了两位主角,无论是阿尔弗雷多的祖父老阿尔弗雷多、其父亲乔瓦尼(Giovanni),还是奥尔默的祖辈李奥(Leo),这些人物都包含着贝氏对于特定人群和特定意识理念的想象移植。
        许多人都知道,贝托鲁奇有其亲社会主义的思维。而这点在影片的opening credit他以朱塞佩·达·沃尔佩多(Giuseppe Pellizza da Volpedo)1901年所绘的《第四等级》(Il quarto stato)为背景便可见一斑,这幅名画的另一个名称则是《工人之路》(The Path of Workers),贝氏毫无避讳其所拥有的偏民粹主义的意识与价值倾向。在正片的初始,奥尔默作为农民的孩子比主人家的孩子阿尔弗雷多(Alfredo)在同一天中率先出生这点设计,很可能也是导演这一理念的一种隐喻,无身份特权的平民或农民的诞生先于所谓的地主与贵族,而后者存在的合理性建立于前者存在的基础上,就像奥尔默后来对阿尔弗雷多说的,是我抓的青蛙,而你吃的青蛙,暗示后者阶级的某种“寄生”本质。在影片中有一段特意表现的杀猪段落。1989年9月,贝托鲁奇接受BBC的杰雷米·伊萨克斯(Jeremy Isaacs)采访时说,杀猪是乡村宴会中最戏剧化和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人们不会随意扔掉猪的任何部分,就如同影片展现的一样,有些部分可以食用(包括内脏),有些部分可以作刷子,任何部分都有用。贝托鲁奇自己甚至还拍摄过一个关于杀猪的短片。杀猪的场景与乡村舞蹈一样,是农民社群链接的一种纽带,重要的是,这种形式的大家庭社群(household commune)也是共产主义模式被认作可行的实践基础。贝托鲁奇的这一笔并非随意添加的,他为奥尔默所争取的理想提供了一种经验上的支持。
        贝托鲁奇后来说,他年轻时生活的地方有着强烈的共产主义影响,他很亲近农民,这是他参与到他们情绪中,他们的语言中,跟随他们的阐释的原因。但除了一半与农民亲近的因素,他还有另一半来自其父亲家庭的影响,而他的祖父是一名地主。我们不能确定他是否将阿尔弗雷多双重性的塑造视作自己经历的展现,但《新世纪》的复杂社会斗争,曾经一定也或多或少地直接存在于贝托鲁奇的个人世界。因此,我们不能将这部电影视作他对于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理想纯粹的单向度致敬以及惋惜。这部影片早年的一副海报饶有趣味,贝林吉耶里家族的三代位于画面左侧,而农民们位于右侧,中间则是致举手礼的贝尼托·墨索里尼。这封海报或许已非常精彩地概括了电影和导演的主旨,在这段新世纪的社会历程中,两方的相处与斗争最后都曾遮盖在了法西斯政权的笼罩和阴影下,但法西斯政权的崛起与存续却与双方有着相当紧密的关联,就如同影片中唐纳德·萨瑟兰(Donald Sutherland)扮演的阿提拉(Attila)一角对故事发展的影响那般。
        在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者中,许多人原本属于社会主义者阵营,包括后来的独裁者和法西斯“领袖”(Duce)墨索里尼。20世纪初,国家辛迪加主义/国家工团主义(National Syndicalism)和统合国家主义(integral nationalism)思潮流行意大利,号召以此在民族解放运动(Risorgimento)后进一步解决意大利的社会问题和完成意大利社会革命。10年代,对意大利是否参与一战並对抗德奥的论辩突出了社会主义者间的分歧,一批主张干预欧战的人主动离开或被驱逐出原本的阵营,而墨索里尼也是在这一时段被赶出了意大利社会主义党(Partito Socialista Italiano),以他为代表,这种同情与支持统合国家主义的态度,逐步塑造了后来的法西斯主义。而常常借用尼采超人哲学(Übermensch)的墨索里尼所主张的暴力与控制手段,以及所奉行的反平均主义和精英主义思维最终使法西斯主义者走上了与社会主义不同的道路。到了20年代,法西斯主义支持者和社会主义者已经成为城市地区运动的两支最主要的对抗力量。这便是奥尔默与作为法西斯主义支持者的阿提拉能在一战后相见並必然走向对立的设定基础。
        10年代末的另一个影响是,随着俄国革命的成功,一批社会主义者开始转向接受布尔什维克以及后来共产国际(the Comintern)的影响,在意大利建立了亲俄的共产主义团体,比如同样由意大利社会主义党分出的意大利共产党(Partito Comunista della Italia)。而阿尼塔(Anita)与奥尔默的结合,无疑影响了奥尔默思想的许多方面,在关于他们活动的一些桥段,表现的正是20年代在引导社会运动的影响层面,更为主动行事的共产主义的影响已经逐步取代了保守社会主义者的实际场景。与之对应,法西斯份子阿提拉所在的黑衫军(the Blackshirts)的“使命”正是破坏这些共产主义者和社会主义支持者的行动和地方影响。布里安·苏利文(Brian Sullivan)在评述墨索里尼的情妇萨法尔季(Margherita Sarfatti)的回忆录(My Fault: Mussolini As I Knew Him)时曾记道:“穿越波河平原,法西斯分子烧毁每栋与社会主义者相关的屋子……”。《新世纪》中这种暴力行为摧毁了“人民大楼”(Casa del Popolo),也残忍地杀害了四名学习共产主义理论的老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的阿提拉在出发针对自发组织起来为老人送行的队伍前,还无情地杀死了一只猫,让人不禁想起达恩顿所描述过的发生在18世纪巴黎圣赛福伦街(rue Saint-Severin)的屠猫事件,导演借此将一种近乎癫狂而自认合理的集体暴力的意涵彰显无遗。
        贝托鲁奇并不想直接表现统治阶层层面的内容,除非对地方社会产生了必要的影响,虽然他的着眼点始终是地方性的,却有着见微知著的设想。而对近代意大利政治影响关键的墨索里尼进军罗马(Marcia su Roma)与法西斯党上台,他也是通过间接的手法展示的。在贝林吉耶里家中,阿提拉所代表的法西斯份子显得愈发得势,即便阿尔弗雷多本人并不喜欢他,但当他成为家族家长後,却不得不依循其反对社会主义变革的政治保守的父亲的选择,沿用阿提拉,而不是接受农民朋友奥尔默的忠告。这或许也是法西斯独裁时代的地主和权贵阶层的选择的典型。法西斯党的夺权需要获得军队、资本家或权贵的支持,事实上,正是包括王室在内的这些上层社会的妥协,使得墨索里尼较为轻松地从路易吉·法克塔(Luigi Facta)的自由派内阁手中掠取了国家权力。但这些阶层对法西斯主义的支持显然没有带给他们有效的利益保护,而影片中的阿提拉杀死了一名接受法西斯行为的右翼地主作为未来希望的孩子,並试图嫁祸给奥尔默。虽然,在后来的故事中处于保护奥尔默的心理,阿尔弗雷多选择解雇了阿提拉,但那时却已经不能保护其庄园的其他雇农惨遭法西斯份子的报复。作为“主人”(padrone)的阿尔弗雷多的妥协和保守,使他成为了奥尔默等左派人们眼中一样的真正的“主人”阶级,也成为了社会主义变革需要革除的对象。而象征着自由和不受约束的阿达(Ada)对阿尔弗雷多沉闷麻木的态度和怯弱的行为的失望和怒诉也就显示出了另外一层反思式的含义。
        另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时间概念的设计,《新世纪》在对时间节点的刻画上并不着力,除了影片首尾呼应明确出现的1945年8月25日解放日和对阿尔弗雷多的审判外,仅偶有几次不确切的标识。而且,就连两位主人公出生的时间,作为倒叙的手法,影片也只是写着“很多年以前”(Molti Anni Prima),如果不是弄臣装扮的驼背(rigoletto)高喊威尔第死了,实际上我们无从得知那是1900年。而对于故事进展中的多数时间的判断,我们只能通过相应的环境或事件来推测。我相信,贝托鲁奇对这样的时间处理是有意为之的,一方面,没有被强化的时间节点,其实更符合第一人称的视角认识,因此观众比较容易融入整体的大背景内,而对故事的演进有着相当的同步代入感。而另一方面。通过模糊时间节点便从而模糊了特定事件在这一电影叙事中的关键性。而弱化事件重要感本身,又将会使贝氏所试图建立的社会图景突破由特定时间点构建的框架,走向某类普遍性。应当可以说,贝托鲁奇对这段历史现象的观感是具有长时段尝试性质的。这也是为什么影片最后,导演要设计两位主人公从1945年一直扭扯到两鬓斑白的年纪,贝氏所暗示的时间概念无疑是战后的未来,但这个未来却并没有被限定和终结。战后政府试图同时收拢和体现自由派、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的利益,其结果是延续了共产主义者希望革去的“主人”阶层的生命。两个斗争的阶层的撕扯仍然在继续,在这个意义上,影片所展现的内容实际上超越了半个世纪的篇幅,甚至具备某些现实的寓意。
        故事的最后,已经垂垂老矣的阿尔弗雷多再次走向铁轨,一辆火车呼啸而来,就如同儿时一般的场景,但与往昔不同,老阿尔弗雷多选择了更为危险的枕卧姿势,不远处的老奥尔默却只是报以无奈的一笑。一瞬过后,画面闪回並定格在小阿尔弗雷多躺在铁轨中央的场景,一切似乎预示着与过去一样的结局,看上去“主人”是危险的,却最终都能安然通过,一切也未改变……

 3 ) 笔记

结尾一幕似高更的一幅画,忘了名字,谁跟天使角力,几位修女在一旁围观。

历史的车轮如同火车,腐朽的东西会被历史的车轮碾压,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不顾个人意志。在中国,重新演绎一番,大概是《末代皇帝》,结尾也很相似,同样是回到他年幼时影响最大的那件事情上。

开头一段高明,留有悬念,接下来的故事是推翻与揭秘。开头看到妇女们插那对推着自行车,眉眼间相爱的夫妻,情感会偏向于这对夫妻,尤其是拉提斯被插了两下,仍然掉过头呼喊着奔向女人的时候。但故事讲了几个小时后,在看这个场景,则完全推翻了开头的感受,恨不得多插他两下也不为过。这里的对比是结构带出来的,高明啊,应了女人在猪圈里的话,噢人性啊人性,你们看看他多可怜。但只从这人性上来考虑问题,要么是无知,因为简单,谁都想得到,要么是心怀恶意。

导演喜欢在一个场景中找到一条稀释主要事件的路;让悲伤的事情不要只有悲伤,让快乐的事情不要只有快乐,这种价值观很自然主义,大概也很意大利吧,自然可以崇高,但自然不会简单到任何一个时刻只悲伤或只快乐。从技术层面上来说,相当于在一个场景中完成情绪的起伏与更替,一般的手法喜欢将一个场景作为一种情绪的高潮,然后句号,过渡由剪辑完成,但贝托鲁奇善于在一个场景内部完成情绪的更替,场景之间产生一种不言说的默契,即便五个小时,也不觉得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情绪是连贯的。他对自然的崇尚也建立在人物行为举止的轻松与非常态上,牛粪,裸体,亲吻,生殖器等等,并不因为影像而设限,影像反而邀请观众一同参与观看,而并不对观众予以任何道德评价与束缚。说到这里,不由想说,贝托鲁奇奔放的想象力,脑袋里转了几种拉提斯杀小孩子的方式,没想到会是这种。

农民爷爷死掉的时候,农民的儿子和农场主的儿子在称赞彼此的生殖力,警察骑着马走在道上,农场主们在收割稻子;另一个例子是农民们在墓地处置拉提斯,拉提斯忠于自己的立场,没有求饶,他冲着农民喊着猪畜生大粪,农民反而笑着围着他转圈圈,两个女人伴随着音乐跳舞,一个女人被枪声吸引,另一个女人则被另一个东西吸引,然后那谁回来了;最后一个例子是那谁杀猪,拿绿伞的疯子过来,将时间过去了很久,他的女儿长大了,日常的农民生活,疯子被放出来,他在精神上取代了爷爷的位置融到一个场景中,他把猪肝脏给了疯子,疯子走的时候,白鸽子飞起来,高明。

农民的拍摄有些纪录片摆拍的感觉,后期挑镜头应该是有意选择一些演员表演中的意外,德尼罗的叔叔发誓再也不来然后怒气冲冲地走向他的汽车时,叔叔脚滑了一下,德尼罗第一次见艾达,上楼梯的时候也是脚滑了一下,但某些地方又是过于戏剧化的。

如今,穷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做朋友,大概是燃烧里的设置了,通过一个女孩。另一个可以放在一起的故事是幸福的拉扎罗。

 4 ) 当火车疾驰而过时要以那种姿势躺好

看过第三长的影片了。

这部片子在个人的较少的阅片经历里,可以说是个奇迹。且不说影片拍得有多美,五个多小时情节紧凑,不闷也不吵,有多难得,令人震撼的是导演对题材的驾驭和叙事节奏把控能力,能做到在贵族阶层和农奴无产者两个反差极大的世界间来回跳跃,把麻木矫作冷酷和粗野自然狂热等情绪完全分离,时有交叉,这样竟能融合在一部电影里,形成古希腊悲剧式的和谐,实在让人惊叹。而且两个阶层的几次碰撞皆能成为亮点,人物塑造也代表性十足,堪称是包罗万象了。

说到人物,主角的形象在史诗电影中是反常规的。本以为阿弗雷德应是史诗中典型的,置身与新旧势力中间、思想与身份错位的人物,谁料确实只是个胆小鬼,他能感受到农夫粗野的狂喜,又习惯于贵族麻木的安逸,当列车带着恐怖驶来,他无心承担国与家的责任,更无力分享底层的痛苦和愤怒,只能选择痛苦最少的一方。时代面前没有局外人,只有不同形式的同流者。纵容者是帮凶,反抗者也免不了走向暴力的相同方向。

贝托鲁奇的政治立场实在捉摸不透,种种迹象似乎表明影片绝不止步于阶级斗争。而是强调了旧贵族,法西斯,社会主义各方势力借煽动集体无意识此起彼伏,本质却相似;强调了大时代下人们理性缺失,主义泛滥,和同流者同为对六十年代末思潮学运的反思?那该片就更是指名道姓了。多次卧轨在这部电影中,就是一个最好的暗喻,而倒叙结构的信息隐瞒,细节上(大会上的猪等等)也提示着这一深层主题的存在。

然而,从这个角度看,整部电影煽动性实在太强,倾向一览无余,有些喧宾夺主的意思。回到1945后的情节更是直接放弃了这个隐藏的主题,大段感染力十足的段落成为累赘,对镜头讲话用在这里毫无必要,有一种直接把宣传片剪进史诗的感觉。这种奇怪的矛盾,从同流者,到1900,再到末代皇帝,可以理解为贝多鲁奇作为典型的左派知识分子,同时又是历史潮起潮落的见证者,内心理性的反思、预见,和一点隐秘的憧憬之间难解难分的搏斗吧。

所幸最后的镜头真是挽救了可能烂尾的影片。鼹鼠出洞看见阳光,是要选择和以往一样,面对火车直躺下来,像孩童时期那样去证明?还是回首此生,看透所有伪装的软弱,还有那些在泥土干粪里面虚度的时光,横躺下来,选择迟到的脱身、最后的救赎呢?

 5 ) 透过角色局限性看《1900》

     什么是局限性的定义?我baidu了一下,又google了一下,都没有。那么什么是局限性呢?我对哲学没有研究,汉语知识也有限,仅仅依我的理解,局限性就是一种思想方法、知识结构的范围所至,一种囿与此,而不能够,或者说是难以超越突破的思维极限。
     一个人的出生环境不同,成长阶段也各异,所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必然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就像政治课本提到的不同的“阶级”,他们的都拥有各自的一套成长体系,所接触的事物和接受的教育促成了各个阶层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和方法。而这些方式和方法决定了这些不同的阶层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不能够把事情考虑的周全而长远,总不能够彻底而完美的解决某些问题。
     谈谈电影《1900》,不管是Alfredo还是Olmo,也不管是Attila还是Ada,他们也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有人说《1900》有着鲜明的公产主义立场,我不赞同。我认为贝托鲁奇只是为我们简单而真实的描述了那个时代,描述了那里(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不同阶层之间的隔阂与碰撞——地主阶级,无产阶级,还有新兴资产阶级。只不过贝托鲁奇把无产阶级缩放到了Olmo所代表的农民阶层,把新兴资产阶级实例化到Attila所代表的法西斯主义者罢了。贝托鲁奇既没有鲜明的支持共产主义,也没有过分的批判法西斯主义,电影中描述的,只是每个人的实体对其信仰的一种盲目与狂热罢了。
     Olmo带领的农民阶层,对革命的认识,无非就是屯田分粮,一种迫切现实的物质需求,这就是他们的局限性。他们不明白革命意味着什么,也不明白战争的含义。他们知道的,只是共产主义的美好承诺和战争给他们留下的伤痕。 以至于当他们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收缴了武器之后,还能兴奋的拉着大旗在田野飞奔,徒剩下Olmo怔怔的站在广场中央,任Alfredo揶揄他:“我这个地主又活过来了”。
     而对于法西斯主义,贝托鲁奇也仅仅是借Attila一个实例化的法西斯分子的暴虐变态来凸现罢了。Attila其实也是从一个低阶层走上历史前台的,他也需要革命,只不过是法西斯的革命,但是也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Attila和Alfredo的父亲一样,都是现代机械工业的推崇者,他们需要新的生产关系来适应他们的生产力,他们也需要革命,他们要革的是地主农奴阶级的命。贝托鲁奇将Attila的残暴更多的归咎于人的性格与欲望,而非法西斯。法西斯,在影片中只是一个代名词罢了。
     至于Alfredo和他爷爷所代表的垂暮的地主阶级,在影片中处于的是一个极端尴尬的境地。一边是农奴的觉悟在不断的提高,一边是新兴资产阶级对其依赖度的减少。不管是哪边的革命,必然要革的,都是他们地主阶级的命!Alfredo对是法西斯的庇护,便是由地主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影片中法西斯的代表Attila,对于地主Alfredo来说,只是他的一个手下罢了,一个监工的工头。Alfredo不可能意识到什么资产阶级的利益纷争,也不清楚农奴对他的反感,他一直在强调:“我没有伤害任何人”就是一个例子。他意识不到自己对农奴的剥削,也意识不到对法西斯的纵容,他的思维方式决定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而这些,最终造成了他的众叛亲离。
     贝托鲁奇始终是持着一种悲悯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卷入革命洪流的角色,除了Ada和Alfredo的叔父Ottavio。也许这就是贝托鲁奇所肯定和选择的角色吧。孤儿Ada和出身地主阶层的Ottavio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艺术气质,热情奔放,热爱自由,都想要活回自己,却往往身不由己。他们偏执,却爱憎分明;他们堕落,却意志坚定。他们能超脱自身阶层的限制,以善恶的眼光来对待事物,不能不说是一种突破。而他们也有自身的局限性,那就是对待严酷的现实,他们选择的都是逃避。
     我不喜欢贝托鲁奇的这部《1900》,上下部的疏理使得影片不管是于情感还是于历史,都是一部跑题的作品。

 6 ) 意大利斗地主(非影评)

我是一个电影小白。以我的知识阅历写这部电影的影评,说实话。。。太不够格了。这篇只是我观影后的一点感悟吧,本来只是写短评的,不知觉就超过了150字。然后跳转这里了,那我干脆就在这里写完吧。

五个小时十五分钟的电影算长吗?一开始接触三个小时以上的电影的我是抵触的,因为我没看过。但是当你看完《美国往事》《爱尔兰人》《宾虚》《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等等等。。。看完之后,会更加喜欢导演剪辑版,和加长版的电影。

青蛙王子奥尔茂

但是当接触了之后,才会发现一部电影,从傍晚看到深夜,从深夜看到黎明,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

看到这个坝子感触很深,我老家就在坝子下

并且这种长作所不同于平常电影之处在于,所构造的背景更加真实的代入进去,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所以也才会更加动人。

生西瓜

例如主角做了(经历)A事件,我们可以从这个事件感觉主角是什么样的形象(A),然后主角又做了B事件,我们可能发现跟形象(A)有点不一样了,那主角就是形象(AB),再然后C事件,就又会是形象(ABC)。当一个人物的形象为(ABCDEFGHIKLMN.....)以后,那他真是一个栩栩如生的人了。

导演十分钟二十分钟也可以讲完奥时茂和阿弗雷德童年的情感,为什么要花那么久慢慢讲述呢。就是插入细节,而且是有意义的细节,生活琐事,人物关系。这样垒好感情的基石,为后面做铺垫。

这一段,男同胞们肯定能感同身受

而大部分电影中,人物一般都是正直的人全片正直,邪恶的人一直邪恶,这样塑造只需简单的篇幅,但是往往打动不了人心。

当然也有很多佳作,是做到的。

但是能评上史诗的,我觉得篇幅大多不会是短的。

首呼
尾应

下面我就放一些截图吧。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
帅气的德尼罗

 短评

贫农的斗争方式就是亲自用双手接住马粪,再亲自糊农场主一脸,脏了你也脏了我。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奴役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贝托鲁奇对作战路线作战方式都毫不在意,他着迷的是人与人之间脆弱而复杂的关系,是不论身处何种阶级都无法摆脱的罪孽,是飞蛾扑火走火入魔的爱恨情仇,是动荡时代飘零人生的因果循环。

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历史翻过,宗教分子来过,地主来过,共产主义者来过,法西斯来过。墙头的旗帜在变,历史在推进,千千万万的大众既是书写者,也是随波逐流者。只有这片土地,从来没有改变。

9分钟前
  • 浴神
  • 力荐

卡司居然几乎都是外籍演员,他们不会说意大利语找配音也就算了,连说意大利语拿过小金人的老罗,都成了英语唇语+意大利语配音,看到最后死的心都有了,完全都能用英语的唇形校正字幕了...除了这个大问题之外,对意识形态过浓的历史片还是提不起兴趣

12分钟前
  • RIC
  • 还行

五个小时,两个男人,三点全露,一段扯上阶级斗争政治主题共同成长久别重逢羁绊纠缠相爱相杀的爱恨情仇,德尼罗和德帕迪约,一辈子的基友。

13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五个多小时的最初剪辑版,真实的政治、性和暴力依旧很“贝托鲁奇”、很“意大利”,难得的不同于导演的其他电影,长镜头和诗意的史诗片。可以从《豹》《1900》到《灿烂人生》按顺序一起看,差不多就贯穿了整体意大利从独立到现代的历史。

14分钟前
  • 合纥
  • 力荐

意大利小乡村折射出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和阶级斗争,两个男人一辈子的友谊与羁绊,虽曾分道扬镳渐行渐远,却在饱经风霜后回归生死相依。贝托鲁奇唯美考究的摄影和诗意化的摇镜头、沉稳而大气的叙事、莫里康内的配乐、德尼罗与德帕迪约的表演,都使这部长达315分钟的沧桑史诗足够引人入胜。(9.0/10)

1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1.彻底臣服于镜头光影和场面调度,牛逼轰轰,这才是大片;2.国家的历史一直都是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推进的;3.故事五个小时,沉稳细述,包罗万象,能够欣赏到如此电影,是一种幸事,导演不需要偏向哪个立场,观众内心都有一个自己的选择。

2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杰作!!贝托鲁奇5小时的匠心史诗,惊心动魄,用情至深,像一幅浩瀚翔实的人文画卷,展开每一个镜头都凿进了历史,发出每一声呼喊都融进了人性,凝结巨大的甚至带有压迫感的戏剧张力,从开片到落幕无时无刻不紧抓着观众的内心——故事发生在一个封闭偏远毋宁说传统到有点原始的小镇农场,却映射了一战二战期间的国家近代化进程,善恶与伦理的冲突、蒙昧与觉醒的斗争散发着无与伦比的人性光辉,而邪不压正的结局在表象疯狂之后仍然归于茫然,留下意味深长的暗示也更增添了电影的闪耀——以及,所有出镜的专业演员与群众演员的倾心付出都堪称伟大!在此起立鼓掌并向所有创作人员致以最热泪盈眶的敬意!!// PS. 〈灿烂人生〉完美承接本片,共同书写了意大利整个20世纪云波诡谲又璀璨多彩的厚重百年。

25分钟前
  • GIVIND
  • 力荐

实在太好看了。五个半小时仿佛打个响指的工夫,看完才发现老腰都要坐断了。一直觉得贝托鲁奇在政治上有立场却不够坚定,这部讲述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意大利史诗却是他最明确的一部,情同手足的富家少爷和贫农儿子,阶级的鸿沟是个人情感无法填平的。法西斯诞生于地主阶级的恶霸统治,这个角度鲜有得见

2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长达5小时15分钟的阶级斗争史诗电影。两个同一天出生的男人,农户与地主,革命者与被革命者。女人与兄弟,人生与革命,性爱与政治…以及各种三点全露(包括德尼罗的JB)。还是典型的贝托鲁奇电影!恍惚好似意大利革命版《美国往事》。剧情过度较生硬。五小时真的不长。电影上映那一年,文革在中国结束

31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抬头一看是贝爷作品,果断2颗星。5个多小时的阶级斗争屎诗电影尼玛要疯了。

36分钟前
  • 兮称
  • 较差

豹+美往+尤凝视+灿烂人生。青蛙,上吊,谎嘱,包皮,半薪,割耳,工贼,马刀,野鸭,木棍,十军,癫痫,油画,学校,盲舞,着火,处女,病毒,白粉,爸死,书房,白马,杀童,宰猪,洗礼,逮捕,酒馆,妓女,破门,马粪,抄家,雨屠,猪圈,审判,收枪,卧轨。

37分钟前
  • 小哒1
  • 力荐

从1900到1945,两个男生的前半生,一辈子的相爱相杀。电影尺度大得惊人,有虐猫杀猪摔孩子等恐怖镜头,需要格外注意。5个小时过得像梦一样,不怎么美国往事倒更像意大利版的日瓦戈医生。另外火车出现的镜头虽然寥寥,但每次都极富寓意:不但钻火车首尾照应,坐火车离开的转场镜头,也堪称神来之笔。就在转瞬之间,火车上归来的已经是从一战战场上回家的意大利青年士兵了。

42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看的这个揪心啊。。。贝托鲁奇就是懂得怎么不露声色的惨烈

45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315分钟,贝托鲁奇以两个身处不同阶级男人一世的交情,来阐述上世纪意大利历史进程中某个重要的核心变革;无产者的狂热/上流社会的浮华/法西斯的冷酷,都如最后那一面宽大鲜艳的红色旗帜深深的烙印在观众的脑海中#印象深刻的几处:青蛙项链/卧轨试胆/割耳抗争/三人造爱/猥亵幼童。

47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

两个男人一生的羁绊和缠斗,小村庄里的意大利史诗。贝托鲁奇暧昧的政治态度和性爱化的处理使得本片的立场也很奇怪。按贝托鲁奇的说法,共产主义跟法西斯主义本是一体两面,他却把无产阶级拍得面目可憎,而且整个叙述限于碎片化。视听上本片受到杨索和帕索里尼的重大影响,下启安哲。莫里康内+斯特拉罗

5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革命是会发生的,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 一切都改变了,然而一切都还没有改变。吐个槽啊太他妈长了

52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五个多钟重温以阶级斗争为纲精神,觉得够糟心的。好在Burt Lancster说了句实在话,最大的诅咒莫过于不能做爱,想明白这个道理,鸭就上吊死了,实在很帅。

57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原以为是一个西西里岛黑社会的故事。。还有这片真TM长

58分钟前
  • 悯笈
  • 推荐

1.片长315分钟,我的观影新纪录。2.副标题:教父转世农场主。3.两个男人搭上一生的纠缠,与这期间成就的历史却无关。不信你看看他们推搡的样子,一攻和一受,儿戏亦史诗。4.横卧着,竖躺着,老爷死了,阿弗莱德活着。影史最爱结局了。

59分钟前
  • Ocap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