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短片

HD中字

主演:米罗斯洛·巴卡,克日什托夫·格洛比什,扬·特萨利兹,比涅尤·扎塔西奇斯,芭芭拉·杰坎,亚历山大·贝德纳茨,杰吉·泽斯,兹齐斯瓦夫·托比亚兹,阿图尔·巴奇斯,克里斯提娜·杨达,奥尔基尔德·鲁卡斯瑟维克茨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8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杀人短片 剧照 NO.1杀人短片 剧照 NO.2杀人短片 剧照 NO.3杀人短片 剧照 NO.4杀人短片 剧照 NO.5杀人短片 剧照 NO.6杀人短片 剧照 NO.13杀人短片 剧照 NO.14杀人短片 剧照 NO.15杀人短片 剧照 NO.16杀人短片 剧照 NO.17杀人短片 剧照 NO.18杀人短片 剧照 NO.19杀人短片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杀人短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Jacek Lazar(米罗斯洛·巴卡 Miroslaw Baka 饰)是一个二十一岁的男子,他在街上游荡,吓走广场上的鸽子,在天桥上朝底下的汽车扔石头,在照相店让人将他口袋里那张已经出现了折痕的照片放大,是一个小女孩的照片。Waldemar Rekowski(Jan Tesarz 饰)是一个普通的的士司机,调戏年轻女子,捉弄乘客,故意按喇叭惊吓动物,他的下一个乘客是Jacek。Piotr Balicki(Krzysztof Globisz 饰)是一个年轻的律师,认为刑罚并不能防止犯罪,而防止犯罪正是法律的目的,他刚刚通过律师考试,他为杀人犯Jacek辩护。Jacek坐上了Waldemar的的士,他们开车到野外,Jacek用一条绳子勒死了司机。Balicki极力为Jacek辩护,希望避免死刑,但Jacek最后还是被判处了死刑。临终前,Jacek和Balicki长谈,说起因为他和一个卡车司机喝酒,致使卡车司机开车碾死他妹妹的事情......荔枝光俱乐部我的小姨上海堡垒2019拳王·外卖小子记住我燃烧(2019)发胶明星梦哆啦A梦:大雄与云之国传说中的母亲异世界居酒屋阿信 第二季 魔女与大主教篇不思异:辞典阿风娶老婆似曾相识异世界超能魔术师紧急救命3中国公路陨石恶梦抵抗行动扫毒(国语版)莫哈维钻石古畑任三郎完结篇 重生之死彩色响尾蛇誓不罢休保姆1965粉色耶稣指引你上高速美男高校地球防卫部LOVE!LOVE!海洋之歌千世千寻·珏理科生坠入情网故尝试证明第二季重案行动组跳跃大搜查线2:封锁彩虹桥暴龙红旗漫卷西风黄英姑美食街女老板蜡笔小新:奇异乐园大冒险直面脂肪白幽灵传奇之绝命逃亡从摩洛哥到廷巴克图惊变镇魂街2017他们先杀了我父亲:一个柬埔寨女儿的回忆录

 长篇影评

 1 ) 针对艾书的讨论 说几句

那天看完语塞了很长时间
再加上放电影的哥哥姐姐对这部片子的评价跟我心里想的严重偏离
所以当时没能说什么
回家以后
简单整理了一下思路

看片子的时候
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影片后半部分的判罪
雅克得知自己将被处以绞刑
表现出的那种无助 脆弱和忏悔
的确让人同情
也非常震撼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后半部分的震撼而忽略了影片的前半部分导演的铺垫

影片的三个线索
律师那部分我就不说了
被杀的司机死前对于凶手的恳求
像个孩子那般无助
使我很难将那个对周围一切充满蔑视不屑和戏谑的冷血司机联系到一起

中国有句俗语 叫做 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
包括谋杀者在临行前的挣扎
雅克跟他的辩护律师说的他几年前的经历
都是把他最脆弱 最敏感的一部分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

有趣的是
跟我们一起看电影的还有一个外国朋友
他后来说起他不懂波兰语
快速阅读水平又没有使他看懂某些部分的字幕
他只看到他所看到的
那就是 有人杀了人 然后被处以应有的惩罚

或许我们就是因为过度关注于谋杀者的诉说
就这样偏离了导演所要阐述的
当我们看完电影开始质疑死刑的合理性
甚至开始质疑法律的合理性
就已经开始与导演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正因为这个世界并不是黑白那么分明的
黑和白之间有一些很微妙的成分
才需要一个像法律像死刑之类的来“毫不留情”的界定这个界限
也许 这就是法治社会相比于人治社会 比较文明的那个部分

这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并不是某个人脑海中想象的乌托邦
因此标准只有一套
两套标准就是没有标准
没有标准就只能加重社会的这种不公平性

若是你在监狱中接触了某个强奸犯
之前你觉得他那么该死
但是你看到他遭到牢狱之苦而生不如死的那个模样
你感到同情
你甚至质疑 这样的人犯罪一定是有他的苦衷的吧
你开始质疑加之以他身上的惩罚是否太过残忍

可是 你还没有接触那个被他强奸的人
也许就是因为那次的遭遇
她的整个生命都遭到践踏 她的生活因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可是这些你都没有看到


雅克也是一样
几年前的不小心 导致了以后一步步走向孤独无助的深渊
但是换个角度想想
他是有选择的
人 都是有选择的
你可以选择一种
通俗点说 就是更加积极的生活方式
这样
自己 包括许多其他人都可以免受伤害
如果连这一点起码的判断力都没有
我们很难说这样的人是适应这个社会的

如果你质疑死刑的必要性
那么 有人(名字忘了..)被判处了130年的有期徒刑
这样就合适吗?
也许 这样才是更加的残忍和没有人道

人犯下的罪 总是有相应的赎罪方式
局中人也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当谋杀者在法庭上败诉的时候
他没有挣扎
也算是一种接受吧。

这片子讨论的也许不仅仅就是这些
我只是对于那天电影结束后的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2 ) 电影叙事的艺术——基耶斯洛夫斯基

      电影里有一种东西,叫做叙事,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帮我建立起来的。以前我以为讲故事不是电影的本行,小说才是叙事的艺术。让我改变这个观念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红》里的故事让我着了迷,这时我才发现借由电影语言进行叙事有着小说不可比及的魅力。

     看完《红》,我又看了《蓝》,三色里的第二部,蓝色关乎自由。因为是紧接着《红》看了,有点疲惫,所以没看出什么。在此之后,有一段时间没看他的电影,虽然说他的《十诫》,《两生花》已经在我的电脑里逗留许久了。

     看《十诫》里的第一诫是在一个无所事事的晚上,已经深夜了,正好可以看完“一戒”上床睡觉去。没想到看完电影凌晨一点,我还没有困倦,兴致还很高。故事里的男孩,由于父亲对于自己数学知识的过于信赖,导致溺水而亡,满心自责的父亲最后推倒了神龛。看完之后的我一直都想着一些关乎道德,信仰之类的命题,深思人物在特殊环境下心理状态的细微变化。这种感觉在当初看完《红》就给我了,为什么《红》里的故事让我那么着迷,因为它把不现实的巧合表现地自然纯熟。那个年轻人为什么经历了与年老的律师相似的人生轨迹?是同一个人呢还是为了表现命运循环往复?还有那个女孩,为什么总是与年轻人擦肩而过,却在最后在同一条沉船上被救起?……这就是看完《红》后我所做的思考,一些说不清道不明但是却能萦绕心头的感觉,它们总是让人着迷。

      后来,我又看了《十诫》里的第二戒,同样的精彩,就像是一篇短篇小说,短小但是精悍。电影的后遗症像是让我得了一场病,挥之不去。剩下的“八戒”我一直舍不得看,他的电影不能是囫囵屯枣地一口气看完,而应该慢慢品味。

      当我听说杭州要展映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的时候,很兴奋。毕竟他的好多电影网上找不到资源,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好好欣赏一番,而且在电影院看也比在电脑前看感觉好很多。所以,今天去看了,是一部叫做《杀人短片》的电影,趁着现在还有点印象,还能讲出点东西来。

      故事以三个男人为中心,一个无所事事四处游荡的叛逆青年,一个刚刚获得律师证的毕业大学生,还有一个开着出驻车干些猥琐事情的司机。一开始是三人生活的平行蒙太奇,接着就转入故事的核心——“杀人”,青年杀死了司机,律师为他辩护失败,最后在律师的目睹下,青年死于绞刑。整个故事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叙述下,显得平静异常,即使是在最为惊心动魄地杀人场面,也以青年的三次出手(一开始的用绳子绞死,后用捆子敲死,最后用石头砸死)完结,没有情绪的渲染。这一点让我想起了我最近在看的一本小说——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同样的平静,沉稳。我借用一下福楼拜在创作《包法利夫人》时的创举,用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叙述上,那就是导演尽可能隐去了自己在电影里的身份,他只是在显示故事,而不是在表现故事,这一点与小说是想通的。这么一想,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基耶斯洛夫斯基让人觉得那么陌生而神秘。.在多数的情况下,我通过作品来认识艺术家,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为我所喜爱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作品。但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却不是这样,虽然我对他的电影很喜欢,但是这份爱并没有转换到他身上,对我这是很不正常的。现在我明白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里我触摸不到他的情思,是因为他把自己隐藏在了电影之后,所以他的电影看起来是那么的客观,那么地真实,我们被他的电影触动思考是自然而然的原因也在于此,观众在他的电影上有主观能动性,他没有要向观众传达思想的意图,他只提供故事,提供思考的线索,而我们观众才是电影真正的创作者。所以,有时候,我们听到作家总讲这样的一句话“书一出版,我就死了."那他的意思是书在读者身上延续生命,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当导演拍完电影之后,是观众在延续电影的生命,所以导演可以对他的电影什么都不用解释,只有观众自己,在观影的过程中获得电影的深意。

      的确,电影里有一种东西,叫做叙事。在多年之后,我一定会感谢这位让我获此深意的导演,让我明白什么是电影的叙事艺术。

 3 ) 深沉的艺术——《谋杀短片》影评

波兰电影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以敏锐的眼光察觉到,反智主义式的“拒绝思考”,是人类屡屡陷入生存困境和意义危机的根源所在。现代个体因缺乏向内思考和自我审视的能力而趋于混沌蒙昧,沦为现有背景和框架统摄下的机械化存在,以庸常为正常,视失序为秩序。人人深陷泥沼,停滞不前;而对于“泥沼”存在的原因,无知者乐在其中,厌弃思考;麻木者安于眼下,规避思考以求自保;困惑者痛苦不堪,以思考验证着真理的稀缺和答案的无解。

基氏无疑是困惑者中较为清醒冷静的一员,他以故事片《十诫》证明,电影艺术的无用之用就在于,以困境来应对困惑,以无解来疏通无知,以虚构来还原真实。十部故事片彼此勾通串联,从形而上的角度出发,再现了束缚现代人的种种伦理道德困境,其目的不在于给出某一确切的观点或解决方案,而在于抛出一系列关乎人性本质、人类命运的终极哲学追问,以唤起观众对困境和无解本身的思考。思考使得个体暂时中断日常活动,抽离原有的思维舒适区,转入“陌生化”的状态中,以全新的视角重审自我与他者、人类与社会的本质,发掘那些一直存在却未曾被觉察到的终极问题。穿梭于各个剧集的“上帝使者”便是“问题”的化身,体现作者意志的摄影机代替观众和剧中人的双眼注意到了“上帝使者”的存在,即终极问题的存在。当使者在凝视剧中人时,作者也在以警醒和导引的目光凝睇观众,拷问着众人的良知和灵魂。没有答案,只有发人深省的震撼;一切尚未得解,但隐约可闻追问者的呐喊。一种潜在的呼吁正穿透影像,直击人心——可怖的不是困境,而是对困境的漠视;可贵的不是真理,而是对真理的追寻。

《十诫之五:谋杀短片》是《十诫》系列影片中思想力最为深刻的一部。区别于其他九诫对普通人的私人生活及内心隐秘领域的探索,《谋杀短片》将镜头移至深广的波兰社会图景,以社会环境的刻画和两组前后关联的杀人事件揭示了“普遍谋杀”这一人类社会现象,人物关系也从基础的亲密关系、家庭关系上升至社会关系,出现系列影片中少有的群像描绘。电影主题虽与政治话题(国家律法的设置)产生了轻微的触碰,但并未违背“去政治化”的电影拍摄理念,片中律师所阐述的“律法悖论”仅仅扮演了一个引发困惑与无解的矛盾点。笔者认为,影片真正想要阐述的是:面对难以摒除的人类劣根性、外强中干的理性秩序和脆弱不堪的现代文明,任何被人类赋予充分信任的现代律法都会显得空有形式、苍白无力。从古老的基督教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中固然能寻得危机的症结所在,但少数个体的觉醒与理想主义实践,远远不足以挽救沉默蒙蔽的大多数和大厦将倾的整体时代趋势;而悬在人类头顶上方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似乎随时都会坠下,斩断吞吐文明的头颅。人类若想超越时间和死亡,实现自我拯救,还需多加回望自身,认识自我,唤醒本性中的智识与良知。 一、谋杀与性恶

电影的前半部分是一个三线并置的交替叙事组合段,三条情节线所对应的三位关键人物通过各自的戏剧行动逐渐走向命运的交汇,最终成为同一起法定谋杀案的受害人、嫌疑人和代理律师,并由此衍生出另一起谋杀案——以法律之名暴力剥夺罪犯生命的死刑。影片主题的探讨层次之所以远超出“谋杀案”的范畴,上升至“普遍谋杀”的概念,是因为基氏有意描绘了一座人人“以善小而不为,以恶小而为之”的波兰社会。作者以恶与犯罪的常态化证明,“谋杀”并非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刑事犯罪,而是一种人类劣根性,代表一切以戕害他者为目的的恶行。个体犯罪首先是群体犯罪的恶果,群体犯罪则是人性之恶酿成的悲剧。

电影开头即描述性地展示了三只阴暗的城市角落——垃圾遍地,污水横流,随处可见动物尸体,一只流浪猫被一群不良少年吊死在街边,昭示着人类与生俱来的谋杀天性。毫无疑问,这是一座腐烂、肃杀、弥漫着死亡气息的城市。滤光镜拍摄效果下的城市景观具有一种浑浊的雾翳感,让穿梭其间的人和车辆显得有些茫然错乱,人们心怀怨气地复刻着前一日的生活,表面上木然地接受着国家道德机器的管束,内心却早已不知道德为何物。即便安全治理效果不佳,国家机器仍以老旧的模式运转着,像是在守护着某种坚不可摧、与神无关的信仰。司法部官员又面试了一批新的律师,警察们一如既往地在街边巡逻,也一如既往地捕捉不到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恶行,包括一个正企图报复社会的年轻人。

男孩雅泽克,一个城市边缘人,对亡妹的追怀是他与世界仅剩的联络。他的形象总是呈现在暗沉的低调光中,瘦削的面庞就同他的精神世界一样,冷硬消沉,晦暗不明。一些象征性的阴影处理虚化了男孩周围的景物,将他单独突显在画面中央,暗示了他的生存状态——自我囚困、阴霾笼罩、与外界全然疏离。导演并未直接交代这位杀人犯的内心具体经历了怎样的畸变,而是将他放置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通过表现他与社会的紧张对话关系来揭示其人格崩溃背后的深层原因。男孩在行凶之前从广场和街巷中穿过,一路见证着遍地的琐碎和恶意——百无聊赖的影院售票员,轻蔑自负的画家,街巷里的群殴者,戾气深重的老妇,广场上喧闹的游行团体,一切信息都传递着同样的精神危机感——生活的无意义,狂欢背后的虚无,人与人之间的淡漠疏离、悲欢不通。这是一个人人相互仇视、相互报复、相互孤立的社会,集体的暴行残害着个体,又诱引着个体以复仇的形式戕害集体中的其他个体,所有人既是无辜的受害者,又是潜在的谋杀犯,连成一张巨大而无形的罪恶之网,网下的人没有“无辜”与“有辜”之分。男孩没能逃脱这张网,被社会的暴力推上了个体暴力的极端,决定以杀人的方式报复社会。被杀的司机则是个自私鄙俗、贪财好色的小市民,属于典型的“庸众”,大罪不犯,小罪不断。他的车前挂着一只长有犄角獠牙的人头挂坠,狰狞的面孔形同恶魔,悬挂的姿态又颇似绞刑犯,既是人性之恶的象征,也暗示了谋杀与被杀同一性,它和车中之人相互凝视,是一个有形的人性深渊——当人望向内心的恶魔时,恶魔也在盯视着自己。内心阴暗的司机选择与恶魔形象为伴,似在冥冥之中注定了自己为恶魔所害的悲惨结局。司机是一个活生生的欲望人性的标本,他因个人欲望得不到冷漠社会的满足而仇视人和社会,故意拒载多位有需乘客,在释放了多次“小恶”后终于让真正的杀人恶魔坐进了自己的车。他的死亡既出于命运的偶然性,也暗含着因果报应的必然性,这便是基氏的意图所在——批判一切恶行,不论大小。因果报应随后又作用在了男孩身上,杀人“复仇”后,他并未获得想象中的解脱,收音机里播放的一首儿歌将他迅速带回了苦难的原点——妹妹的死亡仍旧不可挽回,而自己最终也被法律所谋杀,再无被救赎的机会。可见,对苦难进行打击报复,从来都不能消解苦难本身;以仇恨祭奠夭折的天使,只会放纵了内心的恶魔。人们惯于以恶报恶,将谋杀作为一种报复恶行的方式来寻求复仇之快,却忘记了恶念滋生的根源乃是出自爱与善的匮乏。没有真正的爱与善,再多的复仇换得的也只是恶的循环,走不出“性恶”的自我,是无法获得“向善”禀赋的来实现自我救赎的。基氏在不遗余力地刻画男孩和司机的罪恶行径时,也不忘穿插几处细节来显示他们性善的一侧——他们都倾向于爱护、同情、帮助弱者,例如咖啡馆窗户前嬉笑玩闹的小学生、过街的幼儿园孩子和饥饿的流浪狗,在表达善意时,他们一贯阴沉的面容闪过了昙花一现的光芒,那是发自内心的幸福。人在不对自身构成威胁的无罪群体面前,往往是不会施恶的,因为那种纯洁无罪的存在,正是他们缺失并向往的爱与善本身,爱与善是一直存在于人性之中的,只是由于人们认识自我、反省自我的能力有限,善常常被罪恶的欲望所蒙蔽。

基氏通过描绘人类的谋杀天性,揭示了现代文明危机的本质所在。正如泰勒所言:“世界仿佛失去了精神轮廓,没有任何事情是值得做的,只剩下可怕的空虚、眩晕和身体空间与世界的断裂。”道德框架的解体本就造成了意义和信仰的普遍丧失,取而代之的理性秩序又因人性之恶而持续异化,导致人类既无天主的垂爱,又无真正的民主自由,再加上个体的生存空间持续为异化政治所压榨,爱和善失去意义,人们欲念横生,恶行不断,陷入混乱中。这一问题并非现代社会或欧洲社会的病症,而是人类文明的通病。人类若想获得自我救赎,必须剔除性恶,改良天性。 二、法治与人治 电影的后半部分交代了男孩被法庭以法律的名义所谋杀的情节,基氏为表现法律刑罚作为“谋杀者”的性质,细致刻画了行刑人员冷静缜密的预备操作过程和集体处死罪犯的暴力性质,与男孩的临终忏悔和律师饱含同情的争取形成对立——一方是冷硬僵化的国家机器,一方是超出法外的人本关怀,两者完全不能融合,由此抛出了一个“律法悖论”:刑罚在以犯罪的方式制止犯罪,以复仇的形式来打击复仇式的谋杀,不能从根本上使人向善。即便刑罚的威慑力能抑制一定的犯罪,但这种抑制仅起到了威吓作用,人们因恐惧惩罚而不去犯罪,而不是因为憎恶罪恶而不去犯罪,长此以往,律法成了一剂治标不治本的镇定剂。死刑如同复仇式杀人,既没能挽回死者,又无法真正救赎人性,恶念没有消除,恶行还在继续,法网会有撑破的一天。

但“律法悖论”似乎也是一个悖论。律法和刑罚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摩西十诫本身也是律法。伊格尔顿在《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一书中谈到:“律法并不是欲望的对立面,而是首次产生欲望的禁忌。自相矛盾的是,只有通过律法人们才能通达它所禁止的欲望,因为禁止乃是对它的最初的了解。”真正的律法使人知道何为罪孽,何为道德,是人类改良天性、救赎自我的工具;但前提在于,这种律法是为人本身而设的,而不是与人无关的其他事物。现代人充分崇拜理性秩序,认为只要理性地服从于秩序建造的道德机器(法律),就能实现“向善”。但随着理性秩序的异化,道德机器开始失灵,由改良人性的工具转变为维持异化秩序运转的程序,不为人本身而服务,而为少数人主导的秩序服务。因此律师在面试时质问道:“立法之人真的无辜吗?”如果秩序本身就是一台自上而下施加暴力的机器,那么任何以根除暴力为目的的法律手段,都只会是用来以暴制暴的升级暴力而已。当某一社会的法律严苛程度与犯罪率同样高时,问题不出在人和法,而在于秩序脱离了人文关怀,背弃了人性之善,将众人囚在了恶的牢笼中。本片的控诉对象看似是死刑的暴力,实则是现代秩序致人于死地的暴力。基氏没有在电影中提及任何有关秩序的字眼,只是用镜头记录了一系列可怕的作恶事实,并借助律师之口提出了一个关于法律和死刑的悖论,来激发观众对现代秩序和人类命运的思考,警示人们不要盲目安于眼下的秩序,律法还不够贴合道德与人性,一切尚需变革,甚至需要重返文明母体,从失落的宗教精神中寻找道德的根源。

就《十诫》系列影片观之,每部影片设置的伦理道德困境,都不是任何现有法律可以解决的,例如第七诫中,外祖母的伦理偷盗行为被合法化后,母亲对女儿抚养权的正义追讨反而成了法律意义上的偷窃,这说明道德与法律在某种意义上能够互为悖论,完全违背了律法设置的初衷。现有法律终归只是程序机器,是人类文明的阶段性成果,无论是功利主义还是义务论,工具理性思维远远无法承纳人性和人事的复杂度。强调法外容情并非饶恕犯罪,而是在呼吁人本立法、人本执政,实现“人治”,让秩序和与之配套的律法能够承纳更完整的人性。代表“人治”思想的男律师是《谋杀短片》中除了孩子以外唯一正面、明亮、充满热望的存在,他与生俱来的悲悯意识和对苦难者的包容大爱,传递出一种圣洁的殉道之感。他过于敏锐地洞悉了现代法律的缺漏和人类命运的悲剧,希图以一己之力修复律法的漏洞,为他者争得生存的权利。他关注的不是法律的权威和秩序的整一,而是每一个具体的人,每一只正在受难的羔羊。但残酷的是,个体的高度觉醒既不能挑战坚固的秩序,也不能拯救愚钝的羔羊。面试成功后,激动的律师在街道上向陌生人分享着自己的喜悦,却被冷眼相待,这一场景注定了他理想破灭的结局——他有心渡人,世人却无意自救,反觉得他多余;即便他想释放这些羔羊,它们也不会逃跑,只是困惑地站在原地,因为大多数庸人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正处在悲剧中,遭受着秩序的屠宰。殉道者既无从施救,又难以摆脱程序机器的控制,最终被迫完成必行之恶,由殉道者沦落为零余人。殉道者的多余,“人治”思想的破碎,都显示出了人类自我救赎之路的漫长坎坷。 三、生命无常 男孩模糊不清的犯罪动机回扣了第一诫所揭示的母题——“生命无常”。妹妹的死无法归罪于某个具体的人为恶行,而是出于一种可怕的命运偶然性——男孩与朋友醉酒,导致朋友在驾车时失手碾死妹妹,两人皆未存有害人之心,却一同种下了恶果。死去的妹妹与圣母玛利亚同名,照片上的她一袭白衣,纯洁美好,而命运的吊诡却让这样一只流落凡间的天使无辜惨死于车轮下,令人唏嘘,第一诫中葬身湖底的小男孩巴伯亦是如此。

命运的偶然性背后,隐藏着死亡的必然性,生命因太过脆弱而容易消逝,肉体的弱点造成了人性的残缺。善性源于人类对自我和他者生命的共同热爱,而死亡剥夺了延续热爱的权力并助长了恐惧之心,恐惧使人自保,自保使人自私自利,不惜以伤害他者的方式来维持自我生存,因而才有了性恶,令原本脆弱的生命变得更加脆弱,世间从此充满了苦难与不幸。既然无法革除肉身的弱点,我们只得努力改良为肉身所累的人性,使之强大到足以承受对死亡的恐惧。因此,善性是救赎自我的唯一方式,它要求我们毫无保留地热爱一切生命,摩西十诫的内核即是如此,影片《十诫》的主旨即是如此。

《十诫》所呈现的困境与苦难总是太过绝望、无解,但这绝非是基氏在悲观地质疑人类文明的存在合理性。绝望乃出自希望之强烈,正是因为基氏对人类文明抱有着过于深沉的爱意,他才会通过艺术表达去唤醒其他人的良知与智识,这种人文关怀意识的本身,便是基氏和全人类的共同希望之所在。基氏以自己的行动给处在困境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答案,就像《谋杀短片》中那些对男孩微笑的孩子们一样,无需加以说教式的语言或情节,只需客观诚实地展现人性的纯真形态,便能够抵达电影的表意——唯有回归原始,回归童真,做回善良单纯的“孩子”,才能让我们的孩子的孩子继续呈递着人类文明的火种。

 4 ) 只要你活着,你就不能停止幻想

  杀人犯在照相馆放大照片的时候问老板:夫人,是不是真的可以从一张照片上看出一个人是否还活着。第一遍看影片的时候我没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深意。第二遍看到这里的时候我陡然明白了导演安排这句对白的深意。因为自己的过错害死了唯一的妹妹让主人公一直活在自责与轻微的幻想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已经具备了轻微的精神病症状。但这一切都改变不了他死刑的事实。
 我们具有幻想主义色彩的律师先生费尽心思也无法改变死刑的现实,在他的眼里,死刑是一类可以取消的刑罚,从该隐以来从来没有一次刑罚能有效的遏制犯罪,那为什么要随意剥夺一个年轻的生命。但法律既是法律,尽管你有这样那样的不满,国家机器从来不会站在你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于法律而言,这样一起充满血腥与暴力的犯罪不被处以极刑的话,那些自视甚高的出租车司机们岂不是要用罢工来抗议政府么?
 何勇在《垃圾场》里这样唱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一个垃圾场,只要你活着,你就不能停止幻想。我们幻想的世界是什么?是没有犯罪的世界吗?相信大多数理智的人都不会期盼一个没有犯罪的世界。这样他们将用什么去教导孩子们要洁身自好不要尝试犯罪,他们将用什么去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来表现自己对社会暴力的恨意,又将用什么来表现自己是个只会偶尔调戏下小女孩,自我展示下高傲的良民。
  刑罚的意义是震慑社会大众,让他们惧怕犯罪。而不是让大家从某犯罪的死刑惩罚里体会仇者快的感觉。那会滋长一个民族的暴力情节,毁掉一个民族的善良。我们生活的世界固然不是一个垃圾场,但我们活着也要带着幻想,幻想着一个没有死刑的世界。

 5 ) 观点不同

由于在思想高度上实在没法和导演以及那些打四五星的人持平,所以我实在不能认为这是部特别不错的电影。电影方面的写实可能时候是做到位了,可在我看来总觉得过于平淡。影片似乎在阐述一个死刑到底应不应该有的问题。有人认为的士司机调戏女生,吓跑小动物,可见此人品行不端,但这罪不当死,而且他吓的是穿着毛衣被娇生惯养的狗,并用老婆做的面包喂食路边野狗,可见他并非不喜爱动物的人。反观Jack,有人认为他虽然杀了人却一直爱着自己死去的妹妹,可见人性中还是有很多闪光点。但不管从作案手法还是最后实行死刑时的窝囊表现来看,都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多愁善感的律师一直认为刑法不能阻止犯罪,这自然没错,但是也不能因此而说刑法无用死刑可免。其实死刑必须有,关键在裁决上。整部电影其实讲的就是一个年轻时失去妹妹,来到大城市,心理上有暴力倾向,却胆小的无业男子杀了一个不拘小节,有时对人无礼有时又萌发善心的的士司机(这两个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很像的。)多愁善感的律师又为这个杀人犯感到惋惜。这种故事我觉得用小说更能体现出其深意,拍成电影我并不认为这是成功的。

 6 )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节选

“司法制度、司法制度嘛,倒的确是司法制度。国外怎么样,审判是不是比较公平?”
    “不知道。可是关于我们的司法制度,我倒听说过不少好话。而且,我们这里还取消了死刑。”
    “国外处死刑吗?”
    “是的。我在法国见过,在里昂,施涅台尔带我去的。”
    “是绞刑吗?”
    “不,在法国都是杀头。”
    “怎么,喊叫吗?”
    “哪能呀!一瞬间的工夫。把人架上去,一把很大的刀就落了下来,用机器杀的,它叫断头机,又重又有力……还没来得及眨眼,脑袋就砍下来了。准备工作最叫人受不了。先是宣读判决书,然后穿上死囚服,用绳子捆绑,再架上断头台,那才叫可怕呢!人从四面八方跑拢来,连女人也跑来看热闹,虽然那儿并不喜欢女人看。”
    “这不是女人看热闹的事。”
    “当然!当然!怎么能让她们去看这种痛苦呢!……这犯人倒是个聪明人,无所畏惧,身强力壮,但是上了点年纪。他的名字叫莱格罗。实话对您说吧,信不信由您,他上断头台的时候都哭了,脸白得像纸一样。这怎么叫人受得了呢?难道这不是恐怖?您说,什么人会因恐惧而哭泣呢?我从来没想到,被吓哭的居然不是小孩,而是一个从来没有哭过的大人,四十五岁的大人。这一分钟,他的灵魂发生了什么变化,人们使这灵魂产生怎样的震颤啊?无非是对灵魂的侮辱罢了!《圣经》上说‘不可杀人’,那么,因为他杀了人,就该把他也杀死吗?不,这是不应该的。我看到这个已经是一个月以前的事了,可是直到现在还像在眼前一样。有四五次,我做梦都梦见它。”
    公爵越讲越起劲,他那苍白的脸上都泛起一层薄薄的红晕,虽然他说话仍旧很斯文。那听差同情地、有兴趣地注视着他,好像对他看不够似的,大概他也是个富于想象力和喜欢思索的人吧。
    “掉脑袋的时候还好,受罪不大。”
    “您知道吗?”公爵热烈地接口道,“这点您总算注意到了,这一切,别人也像您一样注意到了,因此发明了杀头的机器。可当时,我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这样更坏,那怎么办呢?您一定会觉得这话可笑,一定会感到这话奇怪吧!其实,只要稍微想象一下,这想法就会油然而生。您想:比如说,拷打吧,这时候会产生痛苦。伤痕和肉体上的疼痛,这一切反而能够分散注意力,减少精神上的痛苦,因此您只会感到伤口疼痛,直到您死。要知道,主要的最厉害的疼痛,也许并不在伤口,而在您确凿无疑地知道,再过一小时,然后再过十分钟,然后再过半分钟,然后就现在,马上……您的灵魂就要飞出肉体,您将不再是一个人,而这是确凿无疑的,主要就是这个确凿无疑。当您把脑袋放在刀子下面,听见刀子在您头上即将哧溜一声落下来的时候,这四分之一秒钟才是最可怕的。您知道吗?这并不是我个人的幻想,许多人都是这么说的。我非常相信这话,所以才把我的意见直率地告诉您。因为他杀了人而杀他,这是比犯罪本身大得无可比拟的一种惩罚。根据死刑判决而杀人,这比强盗杀人更可怕,而且可怕到无可比拟的程度。强盗杀人,夜里杀,在林子里杀,或者用别的法子杀,这个被杀的人,直到最后一刹那,一定还抱有能够得救的希望。一个人即使喉管被割断了,他还是希望或者逃跑,或者请求饶命,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一个人抱着最后一点希望,即使去死,也会感到容易十倍,可是现在,连这最后一点希望都被剥夺了,而且被剥夺得干干净净;这里有判决书,已经铁板钉钉,无可幸免,可怕的痛苦全在这里,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您若是把一个士兵带来,让他在打仗的时候面对大炮,然后向他射击,他总还有一线生还的希望,但是如果您向这个士兵宣读斩无赦的判决书,他非发疯或者痛哭流涕不可。谁能说人类的天性足以忍受这样的痛苦而不发狂呢?为什么要有这种丑恶的、不必要的、徒劳无益的对人的心灵的凌辱呢?也许有这样的人,向他宣读了判决书,让他痛苦一阵,然后又对他说‘走吧,您被赦免了’,如果有这样的人,也许他倒可以出来说说他当时的感受。关于这种痛苦和这种恐怖,连基督也曾说过。不,对人绝不能这样做!”

 短评

与十诫第五诫的主要区别在片头和片尾。十诫的开头是律师关于法律的自白,比较直白,具有点题功能。这段自白在杀人短片中删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死亡的意象:发绿的水、死老鼠、吊死的猫。仿佛是即将发生的谋杀的预兆。杀人短片的结尾同样更加含蓄,律师的悲伤止于表情,而没有“我恨你们”的哭喊。中间段落部分剪辑顺序有调整,此外,增加了一些律师和女友的交流。一处不错的加法是,在绞刑之后,增加了排泄物一滴滴流入盒子的镜头,解释了第五诫里为何要给那个黄色的盒子特写。总的来说,两个版本差别不大,杀人短片稍好,但看了十诫就无须再看杀人短片。值得一提的是,基耶的母亲死于车祸,而开车肇事的正是他的朋友。

5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滤光镜使整个片子在一种非常脆弱的环境下压抑地展开,但是我总觉得这样的城市这样的天空我也曾栖身过。好久之前看过的片子,居然一点都不记得了。今天片子一放我就觉得熟,但怎么也想不起来下面,演一点就想起一点于是越发的确信。后来突然想起了结尾。这么强悍的一部~

9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重看,昏黄暗绿色调,光似乎都集中在一个区域,展示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崩溃的压抑,在我心里它不如「爱情短片」,但它的段落式叙事和基耶斯洛夫斯基试图表达的道理照旧深刻。人杀死人,无理由的暴力,都不算以牙还牙。法律杀死罪人也是暴力,简洁利落,那个黄色的便溺盒啊。重看觉得那个在他杀人之前,冲着他微微摇头,但什么都不做的人,是上帝或命运,他默默观看一切,从不试图真的改变什么。

14分钟前
  • 易思棠
  • 推荐

本来想说开头就把全片要表达的东西说完了,后面想,完全并非如此。画面上的暗影,既是全片最重要的色彩叙事(后面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也是常用),又是高效且蔓延的将氛围铺到极点。多条线索的叙事,将碎片化分裂的社会图景如被灰尘沾染的万花筒呈现在观众眼前,是一场绝对极端的观看体验。不过,原谅我对基氏的哲学表达方式的不熟悉且不理解,总觉得本片单纯的影像方面迸发的刺激太多,从某种意义上,就像美国大片一样,余味重,但本味也浓烈,让我直呼受不了。

15分钟前
  • 巅峰Futurama迷
  • 推荐

压抑滞重的故事。冷峻的氛围,昏暗的色调,痛苦的乐声。Side A,45min,怎样杀一个普通人。Side B,35 min,怎样杀一个罪人。法庭部分故意缺失,只剩下律师曾经的喜悦与当下的痛苦。青年无动机杀人是因为失去了生命的支撑,刻意寻死,却在真正面对死时产生了莫大的恐惧。

20分钟前
  • 亲爱的猥琐猪
  • 推荐

简洁有力,真实可怕,杀人者有血有情,无情制度下显现正义人士的无情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波兰影史十五佳NO.15

2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法律跟杀人犯一样残酷无情!

26分钟前
  • 力荐

教你如何去杀人再看着他被杀,两次杀人真是直观,油门伸出的脚和绞刑架下的垫板。那滤镜和遮挡据说用了600多个,修复版看醉了。基氏要健在和他的摄影伊扎克开发款APP绝对牛逼。上升到哲学高度的死命题配上大气的音乐,逼格满满。北影节资料馆。

27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法律不应该仿效天性,而是要改良它。法律是人类的理念,用以规范私人间的关系,……人类是自由的,他的自由是以不妨害另一个人的自由为范围。惩罚,惩罚是一种报复,尤其当它以意在伤害罪犯而不是防范犯罪时,但现行法律可带有报复意味,它真的是为无辜的人着想吗?立法之人真的很无辜吗?”

32分钟前
  • 最后一代沉树
  • 力荐

卑鄙地戏弄他人的出租司机,自卑的神经质青年杰克,对将来充满向往的热血律师比约特,一场随时发生的无目标谋杀把他们拉到了一起。他们都曾在不经意中相遇过,杰克用绳子想勒死司机最后自己被判了绞刑,感觉充满了宿命论。一个人无权决定他人的生死可是法律真的能么?电影里那些滤镜暗角为电影增色不少

34分钟前
  • 花果山可乐大王
  • 推荐

滤镜打得多猛,连看几部波兰片感觉通篇是躁动不安的时代人心,罪与罚倒写得不深。挑不出什么问题,基耶的杰作,但他总拍人情,心里却很冷酷,不把自己当众生,不喜欢他。

38分钟前
  • bloom
  • 推荐

“死刑”的背后是剧变前夕的社会主义波兰。基耶的根本目的不是要讨论“死刑”要不要废止这个问题,91年前他所有的电影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杀人者为何在临刑前悲伤地坦陈?基耶要说的是最大的施暴者就是结尾代表的国家机器。所以在这样以暴制暴的循坏当中,是国家存在合理性的问题。只是这部切入点和背后理念有些错位,不如《影迷》来得顺畅。映前导赏的VCR提到这是基耶真正打开国际知名度的电影,结合一下时间背景和片子背后主题,应该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欢迎。

41分钟前
  • Berger
  • 还行

配乐不错

42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喜欢基耶电影的色调,还有悲天悯人的基调。缺少基督教文化浸染,可以理解,却不好共情。缺少教育的孩子,可能某一时刻突然就煞性大发,扮演起上帝的角色决定人的生死。审判他的人也是扮演着上帝的角色,以血还血。说到底是一出压抑的悲剧。

43分钟前
  • 津五渡
  • 推荐

当知道一个人有故事后,再面对他的死亡便不那么容易

48分钟前
  • メヤ
  • 力荐

再看完第五诫,理解了导演要表达的意思。“人类是自由的。他的自由是以不妨害另一人的自由为范围。惩罚?惩罚是一种报复,尤其它意在伤害罪犯而不是预防犯罪时。但现行法律可带有报复意味,它真的是为无辜的人着想吗?立法之人真的很无辜吗?”

49分钟前
  • Enjoy🌈Rachel
  • 推荐

基耶斯洛夫斯基就像上帝一样俯视着芸芸众生的悲哀...

51分钟前
  • 大宸
  • 力荐

诸位,我们人人都残酷,我们个个是魔鬼,老是让人们、母亲和婴儿痛哭流涕,但在所有的人中间我是最卑鄙的混蛋!就让这一点从此成为定局吧!我不否认!我一生中每天都捶着自己的胸膛保证要痛改前非,却每天都在干同样没任务的勾当。如今我明白了,对于像我这样的人需要一次打击,需要命运的狠狠一击

5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這么短一個片,卻是分了兩次看掉。只留下一些破碎的印象。他們去哪裡?他們去貧民區,我去富人區。 以及,死貓,行刑前的現場檢查,砸收音機,吉普賽女郎算命,3段冗長的1個喜劇般鬧哄哄的死亡一干細節加分。敘事順序保留意見,唔,快樂滾蛋吧。音樂有些煽情討厭。你讓我說什麽呢?killing

60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阴郁的滤镜充斥全片...关于杀人犯的思考...16年重看了一遍,完全找不到同情杀人犯质疑死刑的缘由...妄图改造感化只能说很天真...

1小时前
  • pksky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