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

HD

主演:詹姆斯·梅森,谢利·温特斯,苏·莱恩,加里·科克雷尔,杰里·斯托文,黛安娜·戴克,露易丝·麦斯威尔,塞克·林德,比尔·格林,雪莉·道格拉斯,玛丽安·斯通,詹姆斯·戴伦福思,科林·梅特兰,特里·基尔伯恩,C·丹尼尔·沃伦,彼得·塞勒斯,艾德·毕肖普,彼得·库欣,苏珊·吉布斯,斯坦利·库布里克,克里斯托弗·李,伊莎贝·卢卡,罗伯塔·肖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6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洛丽塔 剧照 NO.1洛丽塔 剧照 NO.2洛丽塔 剧照 NO.3洛丽塔 剧照 NO.4洛丽塔 剧照 NO.5洛丽塔 剧照 NO.6洛丽塔 剧照 NO.13洛丽塔 剧照 NO.14洛丽塔 剧照 NO.15洛丽塔 剧照 NO.16洛丽塔 剧照 NO.17洛丽塔 剧照 NO.18洛丽塔 剧照 NO.19洛丽塔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洛丽塔》体现了斯坦利·库布里克的什么风格?

这一版的《洛丽塔》,看起来有点黑色幽默,里面没有涩情的镜头,只有淡淡的隐喻和暗示,例如,涂指甲油算一个,拿着书偷看洛丽塔转呼啦圈算一个,只有一张床的旅馆算一个。这版的洛丽塔,没有完全照搬原著,却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洛丽塔。

我望着她,望了又望
一生一世,全心全意
我最爱的就是她 ,可以肯定
就像自己必死一样肯定……
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样都可以
但我只望她一眼
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

这就是洛丽塔

一个豆蔻年华的美少女

她不是平凡的中学生

而是充满诱惑力的早熟少女

这和《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的

玛蒂尔塔有所区别

洛丽塔

最早指的是那些穿着超短裙

化着成熟妆容但又留着少女刘海的女生

简单来说就是"少女强穿女郎装"的情况

洛丽塔最早起源于小说《洛丽塔》

讲了一个有悖伦德的故事

作者纳博科夫借助于这个故事

对人类复杂的心理进行了大胆探索

在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过程中

作者赋予小说主人公亨伯特

轻度精神分裂的形象

自私疯狂的想法、窒息的控制欲

变态但也同时是执着和不求回报的爱

还有他后来正人君子式的自我反省

正是由于人物的复杂性和小说主题的不确定性

使得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非常困难

然而库布里克镜头底下的洛丽塔

就是我心目中的洛丽塔

她美的光芒四射,叛逆又妩媚

既有小女孩童真的一面,又有成年人隐隐的神秘

性格有点像天蝎座

而男主人公亨伯特,有点处女座的特征

他十分井井有条

对于生活的旅行有着自己的计划和安排

严重的强迫症和精神洁癖

欲望仅限于想象的亨伯特

令人理解和同情

保留了他对洛丽塔最纯洁的爱

这种类似爱情的父爱也是浓浓的保护欲

电影和小说相比

它在探索复杂的内心世界方面能力是有限的

但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更大

因此库布里克对纳博科夫的原作

进行了大刀阔斧式的改编

库布里克把这种类似于父爱的感情

版拍得优美疯狂而含蓄

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在影片中却没有一处暴露镜头

这与纳博科夫原著干净的叙事是相辅相成的

库布里克版在无数的细节上体现了细腻的美

片头柔和的光影中对奎尔蒂的谋杀

安排在城堡式别墅里

巴洛克风格的装饰极尽雕饰之美

营造了华丽的唯美主义效果

库布里克用倒叙的方式交代了结局

我们看到处女座的亨伯特

板着一张脸,严肃地对他说了一番

而奎尔蒂更像是双鱼座的花心大萝卜

他感性诗意且幽默

富有哲学意味

在面对这个黑脸又严肃的“杀手”

他的胆怯和幽默相互冲击来缓解气氛

最后又用利益来引诱亨伯特

这些设定都制造了一种对比的张力

最后一幅巴洛克风格的油画

一位年轻美丽的女人

在亨伯特的枪弹下被洞穿和毁掉了

暗示了故事的结局

既是对奎尔蒂被亨伯特杀死的暗示

也象征着洛丽塔被奎尔蒂活生生毁掉的事实

这段有点黑色幽默的段落

透出一种令人说不出的黯然和压抑

库布里克在总体风格上

忠于原著的戏谑、讽刺的喜剧效果

库布里克对奎尔蒂这个横刀夺爱的反派

有着百变的身份和面孔

令人眼花缭乱,意想不到

有种希区柯克式的悬念意味

甚至有些不寒而栗

他喋喋不休、油嘴滑舌、沉溺在自己的世界

还常常自我兴奋,有着一些小怪癖

一个典型的好莱坞式人物

这种不同身份的设定

一会儿是作家

一会儿是和洛丽塔同住店的旅客

一会儿是学校的心理医生

一会儿是陌生电话恐吓者

不到最后一刻永远觉得他无处不在

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欲望很可爱

有点像初中生偷偷喜欢一个女孩子

只在远远的地方观望一下就可以了

比如亨伯特假装看书

却窥见了草地上的洛丽塔

小心翼翼

原本爱干净的亨伯特本不愿意住在这个地方

但他第一眼望见了洛丽塔

就决定租住下来

为了能和洛丽塔永远在一起

他和洛丽塔的母亲结婚

然而他创作的灵感都是源于洛丽塔

这个他生命中的缪斯女神

后来洛丽塔的母亲出了车祸

亨伯特也并没有乘人之危

只是他太爱洛丽塔

害怕她被伤害

然而他的担心变成了现实

并像恐怖电影一样席卷而来

首先是一个奇怪的心理医生闯入了他的家

其次是他与洛丽塔旅行

莫名其妙被跟踪

然后又接到了陌生的恐慌电话

洛丽塔看似是个很聪明的小女孩

也理解了继父亨伯特对她的喜爱之情

然而年少轻狂,不谙世事的她

被那个玩弄女性的奎尔蒂给吸引到了

奎尔蒂就像是高级的撩妹天才

他和洛丽塔的聊天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并承诺带她去好莱坞签约

然而,这就和那些看似美好的烂心苹果一样

里面有个大大的窟窿

原来根本不是什么好莱坞

而是卖肉的生意

被洛丽塔拒绝的奎尔蒂狠狠地甩掉了她

这个曾经光鲜亮丽的美少女

完全没有利用价值的洛丽塔

嫁了一个贫困的青年

过着寒酸的生活

此时此刻她才想到了被她丢掉的亨伯特

当身怀有孕的洛丽塔开门的那一瞬间

亨伯特甚至有点认不出来

曾经那么精致漂亮的洛丽塔变得如此不修边幅

她交代了事情的缘由

原来,她从来也没有爱过亨伯特

并认为奎尔蒂才是有才华的艺术家

甚至在她被伤害的当下

她依然不后悔曾经与奎尔蒂的过往

面对无情的真相,亨伯特再也控制不住

内心复杂的情感而泪流满面

亨伯特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留给了

这个所谓的女儿

他哭着,伤心的呐喊

在面对这个已经不修边幅的怀孕妇女

他依然脆弱的像个孩子

他哭着求洛丽塔和他一起生活

脱离这种困境

即使永远做父女

然而他所有幻想,在最后的那一刻

终究还是被破灭了

故事回到了那个开头

此刻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

亨伯特为何对奎尔蒂如此冷酷无情

女孩儿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往往是最美的

但也往往是有些许的冲动叛逆和愚蠢

然而就是在这个独特的人生阶段

才铸就了这个悲剧性的洛丽塔

怎么样?有什么想说的,给我留言

我会认真回复的哦~

别忘了点在看

REC

往期精彩之 8½ Criticism:

《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关于色彩的门道

木偶、七楼半、大脑隧道?你是否被操控?

为什么你的剧本不能打动人?

作者l左岸文青

文章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 l左岸文青(ID:zuoanwenqing)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863730193)

 2 ) 分别场景分镜头笔记(粗糙)

该场从00:44:18左右开始,我掐在汽车离场结束,并非确切的整场结束,所以是到00:46:25左右。这一段与1997年版的小清新形成鲜明对比,很有意思。(按照我手头mkv的某个版本...大差不差吧应该)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781572/

#01
Editing:Fade-in
Cinematography: ELS, 高角度,Humbert窗口,窗帘半掩
Mise-en-Scène+Acting: 车子占据画面大部偏左,自然轻松表演,有风
Sound: 小鸟叫【早】,高跟鞋脚步声,箱子搬动声音
Lighting: 微亮早晨自然光

#02
Editing:硬切;
Cinematography: MCU, H床头,高角;
Mise-en-Scène+Acting: Following shot跟随起身的H→平移,保持MCU;高角转平角 半张桌子满是开的书,遮光窗帘未拉;闹钟9点多一些;H为何蒙头?H掀开被子露出鼻子,听声音,露出头,继续听,起身掀被子露胸毛;面露痴呆相,紧了下内裤,起身拿睡衣;走向另一边窗口 箱子搬动声音延续不断;关车厢门;鸟声继续;
Sound: 背景音乐起Score,略带悲伤,怀念
Lighting: 光线打在脸上,打出面部轮廓与表情

#03
Editing:硬切 eye-match;
Cinematography: 同#01,但显示为POV【说明01不是H床头窗子-spatial】
Mise-en-Scène+Acting: 三人继续装车,L抬头看镜头,意为看到站在窗口的H
Sound: 背景音乐延续不断;
        
#04
Editing:硬切;
Cinematography: 回到#02最后镜头
Mise-en-Scène+Acting: H继续穿衣看窗外
Sound: 背景音乐;
        
#05
Editing:硬切em;
Cinematography: 回#03,POV
Mise-en-Scène+Acting: L说话,对母亲
Sound: 背景音乐; 关车厢门
        
#06
Editing:硬切;
Cinematography: 回#04,MCU
Mise-en-Scène+Acting: H略皱眉,略紧张
Sound: 背景音乐变调,激情化;高跟脚步声

#07
Editing:硬切;
Cinematography: LS, 屋子大门、一楼与楼梯。镜头腰部高度。
Tracking shot,L逐渐靠近镜头变为MCU,保持沿着扶手跟拍【疑似crane shot】上转角后变位MLS(pan顺序为左-左上-右上移动)(机位为同轴上移,最后停在腰部)
Mise-en-Scène+Acting: L从门外奔入,手包,裙子摆动【为什么这个打扮,裙子,鞋子】;
跑上楼梯,金发抖动;
客厅顶灯越过镜头;
H从立在右侧,随镜头变化进入画面;
L上前抱住H
Sound: 背景音乐激情继续;
高跟鞋踏地砖声;
音乐高调加强
Lighting:
转室内补光;
上楼梯后补光(面光)增强

#08
Editing:硬切;
Cinematography: CU,高角(并非over shoulder而是以L为中心)
Mise-en-Scène+Acting: L两眼放光(毫不喘气竟然…)说话
Sound: 音乐涌入柔情不舍;台词
Lighting: L正面光,H总体偏黑【高亮L的魅力】

#09
Editing:硬切 shot-reverse shot;sh
Cinematography: CU,平角,H身高镜头的OS【此处镜头光圈大,背景虚化严重】
Sound: 台词
Lighting: H正面入光;L头发柔顺有光泽,真是受不鸟

#10
Editing:硬切,SRS;
Cinematography: 回#08;CU,高角
Sound: L说I guess this is a goodbye
音乐趋向舒缓;
台词

#11
Editing:硬切,SRS;
Cinematography: 回#09; CU
Sound: 画外音-汽车喇叭催;
台词

#12
Editing:硬切,SRS;
Cinematography: 回#10
Sound: 台词don’t forget about me;音乐恢复高调
        
#13
Editing:硬切;
Cinematography:
1.回#07终景MLS,二楼扶梯;略仰角;2.镜头推zoom-in,变成MCU,从仰角变为高角【为什么俯拍H?】3.镜头继续推至CU;4.tracking shot跟随H离开扶手;5.跟随H进入左侧L房间门框最后保持MLS+高角
【最后画面以右侧床和H与左侧杂物床头柜和Quilty海报保持平衡!】
Mise-en-Scène+Acting: 1.L迅速奔走,留下H一个人手还没有从拥抱中放下,于镜头中心
2.3.先是幸福,然后略有痛苦依靠扶手;
4.抬头,略带难过向镜头深处走,本来回自己房间,一个迟疑,却选择进对面的L房间;
5.坐在L的床上
【赞调度与机位移动!!】 高跟鞋脚步声在楼梯上远去
Sound:
音乐继续,保持高度粘稠的留恋;主旋律进入,辅助乐器加入
Lighting:
灯光由上而下,落在头顶和肩膀【恍如幸福洒下】
面部进入阴暗区,
抬头后高亮
进L房间回归中间光,带有窗外自然补光

#14
Editing:硬切;
Cinematography: ELS, establishing shot;
Mise-en-Scène+Acting: 花园+房子+汽车【总体回顾,怀念,心理活动】following shot跟拍汽车(右pan)机位固定在门口马路中央。 汽车开出,女仆挥手;
汽车开出进入马路,缓缓远离镜头
Sound:
音乐进入极度高涨的高潮,盖过汽车声音;
进入马路直行后,音乐略显迷离,无力,惋惜。
Lighting: 自然光

 3 ) Say something about Lo-lee-ta

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Lo-lee-ta: 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 down the palate to tap, at three, on the teeth. Lo. Lee. Ta.
  She was Lo, plain Lo, in the morning, standing four feet ten in one sock. She was Lola in slacks. She was Dolly at school. She was Dolores on the dotted line. But in my arms she was always Lolita.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洛一丽一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身高四尺十寸。穿上宽松裤时,她是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丽。
 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雷斯。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
 
 
 这是英文原版及于晓丹译本LOLITA的第一章的首段。
 
 作为纳博科夫最著名也是最受争议的作品,此处也不做太多的评论,这个残酷而优雅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这里只是谈论一下Stanly Kubrick 1962年的作品“Lolita”。
 
 今天花费2个多小时,把Lolita重温了一遍。不知道诸君有没有观看过1997年Lyne版的一树梨花压海棠(此译名借用张先与苏轼之间的调侃,准确而暧昧),不少人认为Lyne这个彩色版的LOLITA更唯美,更好地忠实于原著,相较于库布里克版的较大出入而言,深入理解原著的程度更高。对此笔者不以为意,并不是否认Lyne的执导能力,也不是否认新版LOLITA的整体水准,最为重要的是,笔者认为这两部作品并不“应当”摆到一起比较,尽管作为对同一著作的翻拍,观众和影评人的比较是无法避免的。
 
 记得Lolita前言中的最后一段说到,作为一份病历,《洛丽塔》无疑会成为精神病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这里不得不提到“恋童癖”这个医学概念。
 
 关于恋童癖,医学界定的说法大抵是“以儿童为对象获得性满足的一种性变态。此种性变态行为的患者以男性多见,女性极为罕见。受害者为女孩或男孩,年龄多在10一17岁之间,也有小至3岁以下的。”从作品中的Humbert的行状来说,可以归结为“因心理因素(对于初恋女友的过度怀念)产生的回归型恋童癖”。
 
 正因题材本身的敏感与大胆,Lolita自53年出版以来,争议不断,当时作风保守正派的美国更是将其列为禁书。因此知道十年以后,才由库布里克这位电影界的鬼才首次搬上银幕。
 
 库布里克使用黑白胶片诠释了近乎一个完全易于原著的另一种奇异的美感:或者说,另一个洛丽塔。全片充满了库式的黑色幽默,令人惊骇直冒冷汗的黑色幽默。和原著美妙文字下涌动的残酷出离相背,整个2小时30分钟的影片四处弥漫着不可言喻的荒诞感,而作为悲剧主角的Humbert在James Mason略带愤世与绝望的疲惫、挣扎的深陷的眼窝,却带来的是观者无法挣脱的沉重感,令人无法理解库氏对于原著的理解到底是什么,讥讽版画还是悲情喜剧?最令许多Lolita原著读者无法理解的是,库布里克将原著中引发Humbert一系列行为的导火索,Humbert的初恋情人完全忽略,在全剧中只字未提的后果是可怕的:Humbert几乎成了一个简单而没有理由地迷恋童女的中年性变态而已。
 
 库版洛丽塔中,苏莲饰演的洛丽塔一贯被以显得过分成熟且没有如书中所描述的灵性与慑人心魄的诱惑力而诟病。然而相对的,这个显得几分慵懒的“小”女孩的形象兴许确实很有魅力:这魅力本身就是出于Humbert内里生出的一种抽象力,只是具象化以后推究到Lolita的身上而已,毕竟有句古话叫做“情人眼里出西施”。
 
 詹姆斯梅森作为一代巨星,其演技是无可非议的,其演绎的Humbert的眼神中,除了绝望、恐惧和欲火之外,更是常常不经意间显出茫然和无奈。电影的一个重要元素便是代入感,一旦观众的情绪为剧情的发展所带动,Humbert眼神中的茫然便会带来银幕前那些挑剔目光的思考:Humbert的茫然必然是思考的结果,那时有似无的眼神似乎在提示观者,他在思考关于自己的欲念、爱情以及生存本身的意义。正如开头所说的,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随着代入感的增强,笔者反而脱离了库氏戏虐、嘲讽的基调,对Humbert这个脚色产生深深的认同感,而不是鄙夷与不屑,尽管Humbert本身在影片一开始就显得猥琐而无能。在沉重的压抑感中,笔者能体会到Humbert茫然的心态,并且这种心态伴随着整部电影的完结,也没有任何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感觉。很多观者评论库氏电影叙事不清的原因大抵也在于此:兴许大师的理解能力确与常人不同罢。
 
 作为另外两位主要配角的夏洛特·哈慈以及变态艺术家奎尔第,在全剧中被作为两个典型的神经质般的存在。作为自私自利象征的夏洛特发挥出了典型的歇斯底里和盲目迟钝的更年期妇女的形象,以至于当她“终于”被汽车撞成一只“死猫”的时候,笔者竟然有如释重负的感觉。而始终躲藏在黑暗中,在Humbert面前从来不以真面目现身的奎尔第,可以说是审判者的具象表现,一切关于Humbert的审判,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上的,最终都要与这个色情电影的“艺术家”相联系起来。当这个人首次出现在观众面前,披着床单要与前来杀死自己的Humbert玩所谓的“Rome Pingpang”(罗马乒乓)的时候,便被定下了可笑的基调。面无表情又显得几分小丑相的形象,似乎在无声地嘲讽着Humbert——一个怯懦、无耻、不值一提的男人的全部欲念,全部的生命都毁在了这个喋喋不休、来历不明的所谓的“艺术家”身上。
 
 值得一题的是,一个全片没有一句台词的,始终伴随在奎尔第身边的那名“少女”(实话说笔者以为这少女实在是老了点)。显然的,这名少女与洛丽塔相似,也是奎尔第“艺术”的牺牲品。奎尔第第一次出现在舞会上时,她呆滞、僵硬的舞姿,与奎尔第神经质的摇摆相呼应,与整个舞会的欢愉气氛格格不入,给笔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此后每次出现,她的麻木与无言正与奎尔第的喋喋不休的疯狂形成了强烈对比,而眼神中偶尔泄露的愤怒与绝望的垮掉一代的典型眼神,也把对奎尔第的“艺术”,以及整个疯狂世界所造成的摧残的控诉发泄地淋漓尽致。这个脚色是值得注意的。
 
 尽管从一开始,这部作品便被冠以“情色电影”的名号,然而整个影片完全没有库氏后来在《发条橙子》、《奇爱博士》等经典影片中表现的大胆,也不是所谓的“分段式”影片。全片几乎没有任何关于性的场面描写,甚至连最后奎尔第被杀死时,也只是做了隐晦的处理,在奎尔第躲藏的画像上打几个枪眼罢了。无怪乎有些当代观众认为,库氏在此片的处理上近乎保守,接近于儿童片的风格了。影片唯一能称得上“性暗示”的,除了Lolita和Humbert之间的略带挑逗的对话外,就是给Lolita涂趾甲油了。作为犹太人的库氏,一定知道在东方,尤其在中国古代,足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性相联系的。而在笔者看来,画面中洛丽塔那双闪着丰腴光泽的玉足,确实达到了性诱惑与暗示的效果。而最终打死奎尔第时,Humbert在美妇画像上留下的弹孔,似乎昭示着最终破坏其一生的,其实便是他自己扭曲的审美理性,而最终打在美妇面门上的一枪,仿佛是宣告了他自己对于这种扭曲的放弃与毁灭。
 
 库氏毕竟是鬼才,尽管这部作品对于原作的理解令人无法信服,只论影片与拍摄技巧本身的话,确实不失为一部值得推荐的佳片。当然,如果能有机会拜读英文原著的话,也便于比较与理解洛丽塔悲剧的成因,而不至于沉浸于压抑的情绪与对库氏风格的不理解中了。
 
 以上只是笔者对于1962年出品的库布里克电影Lolita的一点个人理解,最终的评价,还得由诸位自己欣赏了这部影片以后作出罢。
 
 最后,用1962年影片公映时的宣传语做个总结:
 
 “他们怎么能将《洛丽塔》搬上银幕?!”

 4 ) 库布里克电影台词中的韵脚与节奏

听人讲:“上帝给了每个人一个足够宽敞的杯子来盛装智慧,大部分人不盈顷杯,看似深稳无非浅薄,智者的水流溢出杯子所以侃侃而谈,库布里克的杯子飘浮在水面上,仰泳漂流,随性自在。”有意思的是,你居然打算继续看这通篇胡话,不会真的以为有人能看懂库布里克吧?

你知道的,库布里克是个火星人,或者说是个地道的疯子,随便怎么说,总之他聪明得实在不像是个正常的地球人,你永远无法写一篇“论库布里克电影的游戏性”这类混蛋文章来敷衍了事,因为你们根本不是同一个层次的玩家,所幸的是我们还是拥有几个这样杰出的头脑的,纳博科夫就是其中一个,可以说《洛丽塔》就是他向世人摆出的残局,在对某一时空内人类的观念与常识不遗余力地迂回游戏与百般嘲弄后,我们依旧得承认这是一场智性游戏的邀约,密码与迷宫都已经精心摆设好了,诱人的玫瑰花园等待着突破者的闯入,只有能与之相匹的智力是唯一的钥匙,道德、情感与理性都无法进入其中。

正如亚历山大大帝一剑斩断了错综难解的绳团,或许有些困难到一定程度的迷宫根本就没有入口,解开它的唯一方式是另说一个旗鼓相当的谜语,作为一种性灵的遥相呼应——这也是我对于纳博科夫和库布里克两作“Lolita”关系的想象。

言归正题,如果将库布里克电影的台词比作一行卓丽的长诗,那么它的韵脚有时大多是“-y”,可能会重复两遍,不妨称双重叠音(或许象征了一种内在的撕裂与紧张的对抗,听起来像是沼泽冒泡的病态),偶尔甚至重复三遍,也就是三重叠音(其中很明显有奸猾的轻蔑与危险的挑衅,往往是一种绝对暴力的潜在伏笔)。

三重叠音

库布里克电影台词中的韵脚有时多为“-y”,其实是和它内在的台词节奏(多为两遍三遍)重复是分不开的,比如《发条橙》中那个坏得不可救药的小混蛋Alex,他经常会把同一个单词重复三遍,比如

“Hi , Hi, Hi ,there”,
“righty , righty ,right”,
“welly , welly , well”,

这种回环扬抑的音调和耐人寻味的语法着实是《发条橙》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余音绕梁的那种阴魂不散,然而可能是为了契合语法规则,需要将形容词变形为副词修饰最后一个形容词,于是成为导致了“-y”韵脚大量出现的一个原因。

这种稀奇古怪的语言和Alex邪魅的表情着实是绝配

即使是在库布里克算是比较正经古典的《巴里·林登》中,我们也可以觅得这种奇妙的语言风格出现的踪迹,半路打劫的Feeney队长在获知搞了一笔大钱之后,得意洋洋地回旋了三声“well,well,well”。

这种回环往复的音律给人的印象接近一种冷峻轻蔑的狡黠,三重叠词的使用者往往是伴着胜券在握的自信与奸猾得意的狂妄,而他们炫耀的资本往往是光天化日之下张扬的暴力与自诩优越不可一世的智力。遗憾的是在《洛丽塔》中缺少类似于Captain Feeney与Alex这样性格的角色,Dr.Humbert即使手上拿着枪的时候,也显得沉重与老实,因而这样的格调并不适合它,而Quilty虽然足够油滑奸诈也十分神经质,但毕竟是个不擅长肉体暴力的软蛋,他更青睐用所谓“文明人”的方式在精神的战场上摧毁对方,进而尖刻地施加凌辱与嘲笑,因而出现的比较少。

非常有趣的是Quilty在被Humbert胁迫念认罪书之前,油腔滑调地卖弄了一番,如果用Diu来表示那个音,则是——

Diudiudiudiu
diudiudiudiu
diudiudiudiuuuuuu

也可以算是三重叠音的一种变体。

《洛丽塔》中其他的三重叠音我暂时还没找到

“-y韵脚”

话说回来,我们不妨再来聊聊《洛丽塔》中暴露的库布里克对于“-y”这个韵脚的热爱,可以说这是在他别的电影中绝无仅有的自我展现——

当然这里更应该归因于纳博科夫的原著,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到库布里克在电影中对之加以近乎神经质的重复,可见他真的很喜欢这个词(也或许是它的韵脚)。

Alrighty.Alrighty.总共重复了两次

Dr.Keagy.

Tragedy,and comedy and fantasy——这里对“-y”的尾韵绝对是强迫症式的依赖,似乎就像是氧气一般不能片刻脱离。

“Gee”基本是Quilty的口头禅,在片中出现了大概不下十次,也可以将“-e”韵视作“-y”韵延长的变体,故意将“Geez”缩减为“Gee”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出这种强迫症的确凿影响。

Mighty pretty.

其实从对话中经常押的尾韵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风格和气质,“-y”像是水管破裂的尖鸣,或是小刀在黑板上划过的令人极度不适的声音,总之是契合于比较神经质,过分敏感的天才性格,如上文分析在《洛丽塔》中也只有Quilty符合这个条件,所以库布里克就把Quilty的台词大多改成“-y”结尾了,也算是他对于纳博科夫原著设定的一种有意为之的夸张改编吧。我后来又想到“-y”作词尾往往是形容词,这使得这个音韵的印象似乎天生便与那种出口成章而喋喋不休的天才绑定,它属于那种轻佻奸猾的风格,恰恰是Hunbert先生的反面。

双重叠音

原著与影片中最明显的一处双重叠音要数主人公也就是叙事者的名字——

Humbert Humbert

片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双重叠音词,原谅我的懒惰,我累了

由于没有读过纳博科夫的原著,我至今仍未理解这命名的双重叠音到底有着怎样的含义,暗藏着什么样的谜底?到底又是一种怎样的邀约?是现实与精神双重流亡知识分子的身份迷失?或是情欲与道德之间的双重人格?还是说是一场宏大文本游戏的隐微发端?

Roman ping and Roman pong也是一处双重叠音词

但有一点似乎可以暗暗确认下来,便是Humbert Humbert与电影、原著中的其他双重叠音词一样,寄寓了一种内在的撕裂与紧张的对抗感,重复的吞吐声听起来像是病态的沼泽鼓鼓冒泡,令人感觉到一阵潜在的生理性不安,它是如此兴味悠长,以至于当你听到第二声回响后,总是尽力期待着那第三声, 等待那种反复撕扯悬置的分裂终结于那尘埃落定的第三声,统一于掌控一切的绝对暴力。

 5 ) 洛丽塔——灵魂的欲念之火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一丽一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在早晨,她只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身高四尺十寸。穿上宽松裤时,她是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丽。签名栏里她是杜丽塔,在我怀里,她是......永远的洛丽塔,我的挚爱,我的欲焰,我的魂魄!亨博特开着曾经盛满洛丽塔放肆笑声的那辆老爷车在永无尽头的道路上行驶,他脸颊那两道深深的释放着无尽的绝望和忧伤,手中握着洛丽塔的那枚发夹,一遍又一遍的呼唤着那个蛊惑了他生命的小妖精,爱在他的心里,膨胀了整颗心还是满盈出来,将他的一生流淌成悲剧!

    初恋总是美好到让人无法忘记,十四岁那年的一见钟情、难舍难分的爱在亨博特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初恋女友的死让他的爱永远停留在对十四岁少女的迷恋中,永远得不到补偿,直到遇见十四岁的洛丽塔。当他一眼望见草地上的洛丽塔,被水淋湿的在孩童和少女之间过度的身体,修长光洁的腿,旁若无人的悠闲,微微一笑,那笑里却夹杂着纯真和勾人的妖艳,象巫女突然的降临击中了亨博特的心,他从此万劫不复!

    因为洛丽塔他留了下来,他的眼光追随着那个小小的身影,她眼神迷离的起床,她娇嗔的拒绝收拾床铺,她穿着宽松的男式衬衣,她不停的嚼口香糖,她毫无顾忌的坐在他腿上,直到她要被送去寄宿学校,他从窗口不舍的望着,洛丽塔突然飞奔上楼扑进他怀里给了他深深的一吻,她知道他心里的秘密,从一开始就知道!洛丽塔走了,他跌落在她的衣柜里嗅着她的气息,一遍遍的抚摩洛丽塔留在桌上的发夹。

    为了永远的留在洛丽塔的身边,他答应了洛丽塔母亲的求婚,他成了她的父亲却又千方百计的逃避着丈夫的责任,他那个上了锁的屉子里装着他的秘密——他对妻子的无比厌恶和对女儿的深深爱恋。终于有一天,妻子发现了秘密,愤怒下冲出去,却意外死于车祸,那一瞬间亨博特竟然充满了无法言语的轻松和快乐,他终于可以没有任何障碍的拥有他渴望已久的精灵,他要见到她,现在,马上!

    终于那个朝思慕想的精灵就在身边,她快活的笑闹,她将胸罩扔的车里到处都是,她孩子般的假装生气,将口香糖沾在亨博特的衣服,本子上,他从来没有这样快乐过,这个妖女让他快乐的快要发疯了,却又让他怜爱的放在心尖上,生怕轻轻的一碰她就象露珠一样化掉了,他在外面徘徊等着他的精灵进入梦乡,凝望她熟睡后的天真,可是早上醒来她诱惑了他。

    为了和他的精灵再长一点的呆在一起,他选择了一条蜿蜒的线路,他们在老爷车的晃悠中快乐的生活,终于还是要安定下来,他送她进了学校,白天他是她的父亲,夜晚她是他的情人,洛丽塔慢慢的开始变化,她开始说谎,开始用钱来交易她给他的温存,她在慢慢的积攒悄悄的预谋离开,他开始不了解她,其实从一开始他就没有看到她,从来洛丽塔就没有真正的感到快乐,她有的只有惶恐当这种惶恐弥漫到无限大的时候她反而轻松了,她无所谓的不断诱惑着亨博特,来达到一点点的目的,也许根本不用她诱惑,她存在的本身就是对他致命的诱惑。

    他感到她爱上了别人,可是他无从寻觅一点点的踪迹,他只有对她讨好,不断的加大钱的筹码的讨好,绝望的时候他对着她吼叫,换来的是洛丽塔唯一的一次心里的释放:你杀了我妈妈,你连我也一起杀掉了。他只有不停的对她说对不起,不停的对她更好,可是这一切都无法阻止洛丽塔的逃离,终于她还是逃掉了,和一个他无法知晓的情敌。他疯了一样找她,追随她可能的足迹,他的心裂成了无数片却又不得不一片片重新黏结,三年,他的老爷车飞扬了无尽的尘土,埋葬了他歇斯底里的爱情,他收拾了她所有的东西,慢慢的撕掉粘着的口香糖,只留下那枚兰色的发夹。

    忽然她来了一封信,虽然只是一封寻求救济的信,却足以让他那颗死去的心重新波涛汹涌,他抑制不住心里的渴望找到了洛丽塔,那个无与伦比的精灵变成了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少妇,“我望着她,望完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就是她,可以肯定,就象自己未死一样肯定......当日的如花妖女,现在只剩下枯叶回乡,苍白、混俗、臃肿,腹中怀者别人的骨肉,但我爱她,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么都可以,但我只看她一眼,万般柔情,便拥上心头!”他向洛丽塔索要他心里的迷团:那个带她走的人到底是谁?洛丽塔说:你真的不知道吗,是奎迪,他是唯一令我着迷的人!亨博特恍然明白,原来是他们第一次住旅馆遇见的剧作家,原来结局在他开始快乐的时候就已经写好,他注定是一个可怜的爱人,他从没有得到过她的半分爱恋,然而总是不死心的:洛丽这里和你熟悉的老爷车距离只有25步,马上和我迈出这25步.....有没有一线希望你跟我走?洛丽塔摇头,一个糟糕透顶的家庭都比留在亨的身边好,亨博特给了他身上所有的钱,洛丽塔欲拥抱他说谢谢,亨绝望的躲闪:不,你别碰我,你一碰我就会死!

    他绝望的离开了,杀死了那个性无能的恋童癖变态剧作家,他满身血污,手里握着那枚沾着血迹的蓝发夹,神情恍惚的开车来到悬崖边,“当时我耳边响起了一片儿童的欢笑声,令我心灰意冷的不是身边没有洛丽塔,而是欢笑声中没有她!”亨博特付出了他整个生命的爱,却霸占了洛丽塔最美好的青春,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她永远都不曾拥有过快乐!

 6 ) FIFF22丨DAY1圆桌《洛丽塔》:一部需要勇敢站街,却裹得严严实实的电影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1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西北化为乌有,第一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库布里克导演的《洛丽塔》,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我觉得这部电影被阉割得太严重了,这个时代的好莱坞,拍这种题材的电影,是自讨没趣。这应该是个不穿衣服的电影,到现在却穿得严严实实。这个洛丽塔很美,但是感觉不够淫,有点像拍金瓶梅,结果拍成全年龄向,潘金莲成了贞洁烈妇这种感觉。如果我参加场刊会给一星。我觉得后来铁叔那个版本就更合适些。

场刊嘉宾 欧.尹

我给了《洛丽塔》2星。作为库布里克fans,我可能更多把它放在导演的创作序列里面来看。这部电影算是库较平庸的一部作品,刚刚脱离好莱坞体系,有了题材与风格上突破寻变的意识,实际上却还没有真正“惊世骇俗”(如未来三部曲)的魄力。所以我们看到的洛丽塔整体还偏保守,并没有太多对变态心理与桥段的深人呈现及剖析,把故事移植到两个成年人的恋爱关系上似乎依然可以成立。电影优秀的地方在于情绪到位以及亨伯特与奎尔迪的对位,结局亨伯特走入琳琅满目的宅院,其实也就是走进了华丽与不堪混为一体的内心世界,透过女子画像枪杀奎尔迪,实为一场对自我的恋童欲望的谋杀。另外,库布里克的摄影、剪辑、运镜、配乐一向让我极度舒适与沉浸,可能这就是作为他影迷的自我修养了。

场刊嘉宾 Muzhi

我给了《洛丽塔》场刊2星。因为我是先看的1997版,感觉两个主角都不如97版。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97那个洛丽塔不算大美女,但很欲。还有就是这个男演员,我看《一个明星的诞生》时,就不太喜欢他。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给2分,匠气掩盖了很多的趣味性,给人一种一本正经地批判感。对比其他的库布里克,感觉这里面的那种变态拿捏得很生硬,更像是没事找事的那种指摘,我是不喜欢这一部库布里克的这种态度。

场刊嘉宾 aof

《洛丽塔》我只给了两分,同意嘉宾欧,尹所说,其在库布里克的作品序列里属于是极其平庸的一部了。虽然作为“欲望的客体”的洛丽塔的视觉形象被成功建立,但到了结尾,她成功摆脱了这一形象,但是这其中的过程,我却丝毫没有看见。并且奎尔迪的出现在这部片子中也没起到十分好的作用,而开头的倒叙给了我一种期待,但这种期待随着片子的递进变成了失望。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听说库布里克把剧本大改了?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好像是库布里克几乎重写了纳博科夫的剧本,电影和原著差别不小。

场刊嘉宾 欧.尹

没看过原著,猜想62、97和原著可能都不太一样。

助理主持人 千橡

嗯,库布里克想在纳博科夫的小说上加入更多的精神分析元素。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既然大家都谈到这方面,那我们就进入与之相关的第一个问题,本片改编自纳博科夫充满情欲的原著小说,题材在今天看起来也可以说是非常大胆。但导演刻意对情欲的部分做了很多的留白处理,想问问大家如何看待这种留白。

场刊嘉宾 欧.尹

我记得为了过审把女主年龄从12改为14来着。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这版里男主角好像没和洛丽塔发生实质性关系?

场刊嘉宾 欧.尹

我没觉得《洛丽塔》的不拍情欲是一种留白,就是单纯地规避。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同意,就是刻意的回避。试看他序列的其他片子,情欲可谓是家常便饭。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补充一点资料:“为了符合电影上映的需求,库布里克还根据当时的《海斯法典》(一套美国电影的道德价值观审查法规),把电影里洛丽塔的年龄从小说里的12岁硬改成了15岁。“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审查因素确实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如果库布里克真想表达情欲,肯定有更好的手法来隐晦地表述,而不是如此完全留白。不知道大家怎么想,真的仅仅是一种妥协吗。

场刊嘉宾 欧.尹

可能他这时风格还不成熟。因为之前光荣之路和斯巴达克斯其实还没有很离经叛道。

场刊嘉宾 aof

看的时候一度十分焦虑,尤其是亨伯特第一次带洛丽塔第一次去酒店的时候,一个很明显malegaze的镜头以洛丽塔的腿为前景,表演了一个脱鞋的动作。并且随着奎尔迪的出场,那种weird的气质让我更加期待,但后来才知道,奎尔迪和洛丽塔竟被完全放在了银幕之后。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应该不是妥协,他要是想要撩拨,会玩更狠的。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百度看到说“这版《洛丽塔》中,库布里克删除了亨伯特的前戏,即他十二岁时的初恋情人安娜贝尔的早逝。这个对原著的改动意义重大,通过塑造与原著具有差异性的亨伯特,奠定了与文学作品中迥然不同的叙事基调。库布里克在影片伊始就疯狂迷恋洛丽塔的中年男人身上注入了一种偏执的精神力量,使得亨伯特成为一个迷失在病态性迷恋的不惜与社会决裂的形象,而非一个在灵魂深处从未走出精神创伤的痴情男子。”

助理主持人 千橡

我觉得不是妥协,库布里克比起想刻画原著里洛丽塔这个角色,他更想描绘被洛丽塔吸引然后审视自己的亨伯特。

场刊嘉宾 aof

部分同意,本片的叙述口吻,以及旁白都是亨伯特的。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其实也有零星的一些情欲戏,比如中段私奔后男主给洛丽塔修脚这种戏,我觉得还是比较欲的。

场刊嘉宾 aof

但“修脚”这一场戏的重点似乎并未落在“欲”上,而是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控制欲逐渐加强。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有人觉得洛丽塔的妈妈演得很好吗。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很好,演出了法罗岛的心声。

场刊嘉宾 欧.尹

演的不错,角色本身不讨喜。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妈妈这个角色可能还是对塑造洛丽塔性格有很大帮助。

场刊嘉宾 欧.尹

我想睡你你却想睡我女儿的奇情载体了。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下一个问题是,我在看片的过程中感觉到导演有意塑造一种很强烈的荒诞和喜剧感,大部分来自男主,是那种略带猥琐的丑态百出,真的挺好笑。但是其实这个故事本事还是带着一种悲剧色彩,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这种反差。可以从主要男主的人物塑造来谈。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以乐景写哀情吗。

场刊嘉宾 欧.尹

我觉得可以归为视角聚焦男主人物分析后出现的一种呈现效果。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可能是演员的锅。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还是个猥琐的恋童癖吗,放在今天八组已经骂了好几个版面了吧。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文艺作品讨论道德,显然是无聊到死了。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笑死,我只是开个玩笑。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这个演员感觉就没啥魅力,和97铁叔对比的话。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有几场戏印象深刻,比如开头他见到洛丽塔并决定租房后在房间里那种兴奋的表现,我真的觉得很好笑。

场刊嘉宾 Muzhi

铁叔太痴情了,这个演员演出来的感觉就没有那么爱洛丽塔。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比起爱情好像更多的是一种控制欲。

场刊嘉宾 Muzhi

到了后面就是一种变态的控制欲让人感觉很讨厌。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这点很认同。

场刊嘉宾 aof

这个片子似乎没有对他们俩之间的情感做一个明确的评判。第一次亨伯特遇到洛丽塔的那一场戏,就是很明显的男性凝视,或许可以说他决定租房的那一刻是略带猥琐的。但整体的人物形象并不猥琐,而是一种被控制欲占据头脑,同时又很懦弱的男人形象。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那可能还是演员的锅吧。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下一个问题是,电影的结尾有一个反转,就是其实洛丽塔本人并没有像男主k为的那样完全被男主控制,反而利用并逃离了男主过上了自己的生活,当男主与她重逢时才道出真相。电影此刻呈现了男主的失落绝望。其实这里可以提炼出一个主题,就是控制和反控制,我认为这也是电影比较出彩的一点,并没有完全局限在两人的爱情关系里,而是推出这样一种独特关系。想问问大家如何看待这层反转后情节的理解,好像很多人认为反而是败笔?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我觉得这个反转是必要的,但是缺了另一个反转,就是洛丽塔最后难产死了。这个反转会使我觉得更加"万艳同悲"。这版里没有这个情节,搞得就很正能量?

场刊嘉宾 欧.尹

为啥是败笔呢,相比控制和反控制,我更愿意解读为一种控制的失效吧,回过头来发现自己拼尽全力完全是一记重拳打在棉花上,自己做什么都失败了,因为这段关系里自己本没有那么必要罢了,所以会产生一种失落的感受。

助理主持人 千橡

很多人将控制与反控制中理解为库布里克的政治隐喻。年老的欧洲,被年轻的美国色诱。但是这层其实原著就有了,库布里克有可能是因为讨厌好莱坞就没有去掉这一层在小说里的东西。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对,我也看到了这个解读。洛丽塔身上的美国文化符号。

助理主持人 千橡

是的是的,我刚想说这个。

场刊嘉宾 欧.尹

政治隐喻没看出来。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政治隐喻没看出来。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没看出来。

场刊嘉宾 Muzhi

没看出来。

场刊嘉宾 aof

政治隐喻没看出来。这个反转没有反倒更好,洛丽塔没有因为自己反抗“男性凝视”而受到惩罚,而却使得亨伯特刺杀奎尔迪,让其自掘坟墓。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如果完全把洛丽塔的行为理解为色诱和利用男主,可能也不太合理。所以在我看来这层解读其实也不够精准。还有人想补充吗?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没有了。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好的那我们进入最后一个问题。大家之前也谈到了和97版及原著。所以想让大家详细谈一下对62版及97版还有原著的对比,优劣或者特点偏向都行。

助理主持人 千橡

我只看过原著,97版应该没印象了。

场刊嘉宾 欧.尹

我看过97版,没看过原著。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大家有看过其他这种男老女少恋情的电影吗?

场刊嘉宾 Muzhi

《情人》?年纪差的好像不多。

场刊嘉宾 aof

《哈泰利》?

场刊嘉宾 欧.尹

我为啥想到了《天浴》,哈哈。

助理主持人 千橡

小说里面男主角爱的炽热很明显。最有名的一句“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欲念之火。”以及性描写。男主对洛丽塔绝对有压倒性的爱情。但是库布里克版的控制和被洛丽塔夺走控制权的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情是不明显的。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虽然这部洛丽塔好像艺术性不太高,但是洛丽塔票房好像大爆了,女主角也因此爆红。只能说上天是公平的,给你打开一扇门,就会关掉一扇窗。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关于《洛丽塔》,大家最后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洛丽塔》是一部需要勇敢站街,却裹得严严实实的电影。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Slay

助理主持人 千橡

这部还是更突出女性意识吧。

场刊嘉宾 aof

本以为是范霍文《本能》式的电影,结果…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影片上映初期,原著作者纳博科夫对影片和库布里克毫不吝啬溢美之词,但两年后,他却出版了自己未被库布里克采纳的电影剧本,并表示库版对原著的表现有失偏颇,未表现原著小说中最重要的精神内涵。“这一点其实很搞笑,原著作者反复横跳。

场刊嘉宾 欧.尹

《洛丽塔》的突破性配不上它受到赞誉,一方面沾了库布里克的光,一方面受惠于拍的早。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库布里克版的《洛丽塔》更理智和思辨,更多聚焦于控制,而不是热烈的情感。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个人认为这个题材应该拍成热烈风的,飞蛾扑火的那种感觉才对味。

 短评

她就是不爱他 他就是爱她。

2分钟前
  • 欢岛Joy Island
  • 力荐

我心目中的洛丽塔,是娜塔莉·波特曼!

6分钟前
  • 任晓雯
  • 还行

可能是因为看过后面翻拍的那个更性感的版本,所以看这个库布里克的原版反而不是很震撼。可能跟选演员有关系。这个老爸长得一副糟老头子的样,就不如后面的那部英俊潇洒,因此怎么也同情不起这个角色。要不然,就是在这个原版里面他就是想要塑造糟老头子的反面形象,而翻拍更愿意把他正面化。

11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一树梨花压海棠,库布里克没有情色镜头的情色电影。

1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LOLITA的电影,书,人,甚至名字都代表了一种诱惑~

17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推荐

男猪脚真怂真猥琐。女主角貌似也没97年的可爱。情节又拖沓。衬托得97年的男主角好有气质啊。

21分钟前
  • 兔姐姐在首尔
  • 还行

老库可以抓住大的主题和重的主题,老库也懂得幽默,然而对于情绪的微观把握,或许还差一点,人无完人,如果他都行,那就过于完美了。不对,其实已经完美了,《大开眼界》对情绪的操控已经炉火纯青,毕竟较之《洛丽塔》,他又长了三十多岁,三十多年,能发生多少事情啊。总而言之,97版的选角和意味更

26分钟前
  • 不流ᝰ
  • 还行

A / 蓝丝绒式纤弱而诡异的叙事质感,又布满了如华服上的虱子一般令人战栗切齿的细节,人物仿佛被压抑的精神病人时不时迸溅出碎裂的梦呓。到头来又只觉得立意无关情欲无关控制,口吻既非戏谑讽刺亦非辩驳,最终的风格既非悬疑情色亦非黑色电影——似乎只是一种指向靡费与颓丧且黏著力十足的神秘感修辞。感觉是气质上最接近《大开眼戒》的库布里克作品。

2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这个版本才是好的

33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一段被禁忌的关系,一边是心甘情愿地被毁灭,一边在三心二意地练习魅力。这个版本的改编突出了中年老男人丑陋的控制欲,简直没什么值得同情的。但库布里克的魔力是让最可恶的人闪光,例如赫伯特最后的泪水和倾囊相授。

37分钟前
  • NullPointer
  • 推荐

不喜欢一树梨花压海棠这名字。

42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推荐

1997年版和1962年版各有千秋吧?可惜都不是我的菜。——宋代词人张先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兴奋之余作诗一首:“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苏东坡知道此事后就调侃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4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老库一开场就借彼得·塞勒斯之口奚落了之前令他不快的斯巴达克斯,比新版高级讽刺更多,洛丽塔虽美但碍于年代情色含蓄,对这个故事的期待以致两版都不太喜欢。对演员有调教感男主一般女配出彩,大段的对白尤其塞勒斯那段超快语速听着有些晕。资料馆回顾展。

50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克星都是女人

54分钟前
  • Over5
  • 推荐

1997年和1962年的两版洛丽塔都看完了,库布里克这版比前者在情绪上更节制,也更冷酷一些,无感情的旁白,急转直下的剧情推进,隐秘的情欲、身份的焦虑以及最终意识到的爱合力将男人推向毁灭,她背后的巨大邪恶是你未知而不可接受的,你牺牲所有的时间、金钱和生命,换来的只是看洛丽塔微微皱眉

58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我很抱歉骗你这么多 但生活就是如此 在我看来这才是恐怖片。。。。。。。。。。。。。。。

1小时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推荐

和97版Lolita比较知道什么是:品格。一如区分黄色小说和严肃文学一样,两者无涉。竟然,分寸拿捏地如此充分,以及冷峻。

1小时前
  • cl.
  • 力荐

相对于翻拍版的滥情,库布里克版实在够狠,Humbert的猥琐与自私, Lolita的冷血较之人物发展看算是最为合情合理,表演方面依旧认为Shelley Winters演得最好,至于表演大拿Peter Sellers反倒觉得演得有些做作了,大银幕观看,摄影加分。

1小时前
  • 蓝笔风
  • 力荐

前半段更像所谓“没有情色镜头的情色电影”,我也更喜欢,很多处理让人感觉女主就是库布里克的傀儡,简直是他在撩人。后半段关注男主的偏执和自坑的悲剧,有些过于断层和冗长,有种把故事硬拉去和倒叙段衔接的感觉。还是很好看的,题材也有标志性和一定影响,但还是看不到什么探讨价值。想看97版。

1小时前
  • Ocap
  • 推荐

4/18/2015库神回顾展归来。由于库布里克几乎重写了纳博科夫的剧本,电影和原著差别不小,前半段喜剧色彩浓厚,后半段略显拖沓但结尾反转太出人意料了。受限于海斯法典,全片毫无情色场面,暧昧隐秘的情欲和近似黑色电影的风格让这一饱含欺骗与背叛的悲情故事显得更加回味悠长。(8.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