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D

主演:徐枫,王尔利,涂中如,夏楠,刘京梨,曾涛,鲜梅,刘璐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8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枫 剧照 NO.1枫 剧照 NO.2枫 剧照 NO.3枫 剧照 NO.4枫 剧照 NO.5枫 剧照 NO.6枫 剧照 NO.13枫 剧照 NO.14枫 剧照 NO.15枫 剧照 NO.16枫 剧照 NO.17枫 剧照 NO.18枫 剧照 NO.19枫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卢丹枫(徐枫 饰)和李红钢(王尔利 饰)本是感情十分要好的情侣,却分别加入了对立的“红旗派”和“井冈山派”,成为了水火不容的阶级敌人。  某日,李红钢被俘,本着昔日的情分,卢丹枫悄悄将他放走。然而,重获自由的李红钢立刻就开始着手布置起了正对“井冈山派”的袭击行动,然而,在他的内心里,依然保留着对于卢丹枫的感情。一场激烈的斗争中,卢丹枫丧失了理智向李红钢开了枪,尽管身负重伤,李红钢一派最终还是获取了胜利。之后,卢丹枫和李红钢终于决定面对面谈一谈,但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悲剧。懒女苏珊窃听风云3好好爱我狼在门外国家宝藏之觐天宝匣猫和老鼠(粤语版)乐事游艇之旅归途望乡为和平而来满月疑云我的男友是后羿活击/刀剑乱舞明智小五郎美女系列10:大时计的美女风水高兴逮笨贼熏制生活激进教学燕山日记梦魇绝镇 第二季蜜月惊魂蒋介石流产的核计划警视厅搜查一课9系第一季小李飞刀焦恩俊版空中救护 第一季刑房传奇海盗黑胡子船长(下)英语老爷车大翻新第三季阿拉丁与神灯(普通话版)北川重生黄河见证猎魔三面娜迦妖女迷行第二季间谍同盟(国语版)玩命兄弟猫和老鼠-海盗寻宝武圣包里包外今夜不设防卸岭秘录

 长篇影评

 1 ) 37年后祭奠童年时看到的《枫》

小时候在影院看过这部影片(记忆里大概是3、4年级的时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成年后还想起它,但记不得名字了(或许观看时就不知道名字),曾经查阅过它,得知名字只有一个看不出剧情的字:《枫》。这让我有些意外,片名应该看出剧情才好,比如《戴手铐的旅客》(小时候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当时连看3遍)那样的影名。
印象中画面是唯美的,氛围是浪漫的,这是我想念它的外在原因。至于内在原因,我上中学后才懂——悲剧之美,把有价值的撕碎给观众看。
因为那时年龄小,所以有看不懂的地方。第一个是打仗的双方都是好人,不懂好人之间为什么打仗,不是假打,是真打,死好多人呢。第二个不懂是双方是长大的学生,不是军队,他们怎么就有武器了呢?
到了再看一遍《枫》的时候了。于是检索片名,从链接中得知《枫》于1980年公映(与《戴手铐的旅客》同年,可见1980年是艺术爆发的一年),上映几个月后即被封禁。在另一个链接中看到对原著兼编剧郑义的访谈,郑义说《枫》是公审四人帮时公映的,这个时间段是1980年11月-1981年1月。时间早得让我又一次意外,那时自己才8岁——天呐,一部表现文革红卫兵的影片打动了一个8岁的孩子,无疑是一部好片子。
链接中简介唤醒了失去的忘记,我记得结尾女主角死了,但忘了男主角之死,现在想起来了:男主角的衣服不是绿军装了,形象沧桑、落魄,被绑着执行枪决。观看时的心情也想起来了,很难受,作为一个小观众,我希望他活着。男主角死时的形象令我更多一分难受,如果他是穿着绿军装,英姿飒爽时死,还能让我好受一点。这是我当时的第3个不懂,女主角打仗失败了跳楼,这个我懂,战士失败了不能当俘虏,要勇于自尽,别的电影里也是这样。可男主角属于胜利方,为什么也得死呢?还是以那种形象死。
80年代有一部影片叫《青春祭》,冯远征主演的,把这部片的名字换到《枫》上更合适,一场血色的青春祭奠。至于我,则是时隔37年后对一次童年时代的艺术感悟作郑重的祭奠。
在下载前的检索中看到一些影片截图,片中一个少年的截图又唤醒了一个记忆:参战的人中有一个明显比大人小,比观影时的我又大不少的半大孩子。至此,即将观看影片前原有的加上检索时被唤醒的记忆加起来一共6个情节或镜头:男女主角在火车上交谈;众人的争论(剧情是在火车上);绘画者侦察(由于时隔久远,记忆产生了变形,我记的是两名女战士发现了绘画者,对天鸣枪把他吓跑);一个少年参与战斗;女主角跳楼自尽;男主角被枪决。
除此之外就没有了,即将开始的观看对我来说差不多是看一部新影片。因为前两天刚刚完整地重温了《戴手铐的旅客》(这部儿时最喜欢的电影在已过中年的自己的审美眼光下是羸弱的,在情节构建和两个反派的表演上,老式反特片的套路太明显了),所以做好了第二次看《枫》失望的心理准备。
本以为下载《枫》要费很多劲,然而很顺利,在搜狐影音找到了。
观看时唯美的感觉依然在:男女主角在火车上交谈,女主角死后仰躺着的画面(原有的记忆里有一点变形:女主角坠地后,红旗慢慢飘落下来,正好盖在她身上)。其他的在我记忆之外的唯美画面很多,不必枚举。
观看中有7个记忆又被唤醒:台词“两个青年”;男主角在内部会议上一拳砸裂玻璃;一把弹壳在人手中;多镜头配乐中一个人阵亡(连带着关于念诗、谈心的记忆,非常依稀、模糊);作战形势越来越不利(井冈山派的外援逼近)时某指挥员(李红钢)的焦急;一只带血的手抓起沾血的冲锋枪;男主角抱着女主角的遗体,女主角的短发垂下,显得很长。
时隔37年的两次观看,自己的年龄与剧中人的落差是截然相反的,当年眼中的女主角是美丽的阿姨,现在则是青涩的少女,当年眼中的男主角是英俊孔武的叔叔,现在则是刚刚成年的男孩。我现在的年龄比1980年时的父母还大近10岁。
失望也是难免的,开头的几分钟就看出摄影手法粗糙,在同期的影片中算是较差的;很多处的配音与人物动作、口形明显不符,最长的居然相差几秒种时间。检索时看到有观众评论《枫》被电影界遗忘的原因五五开:政治原因占一半,艺术表现上的不足占一半。这个评论中肯。
女主角的戏份比男主角重一些,这是原著决定的,尤其是卢丹枫放王老师那段,给足了女主角表演时间。前面的男女主角初恋时的情节,也是表现女主角更突出一些。女主角的戏份有不少亮点,最突出的是火车上女主角看到记录本中夹着并蒂枫叶时的神情,那种微微露出的心动,拿捏得非常到位;也有不足,一是受限于当时电影界的表演水平,二是受限于女演员非表演专业出身。
检索时看到1979年的《连环画报》上关于《枫》的连环画作,没细看,看完影片后欣赏了一下水粉连环画,也就知道了原著的故事梗概。影片《枫》有些情节是在原著基础上添加的,有亮点,如火车上的几个情节,其他的添加也是合理的,如工人指挥员及妻儿,小兔子妈妈和妹妹。同时也有画蛇添足之处:卢丹枫偷放李红钢。这是个不小的失误,首先违背了基本的人物逻辑,卢丹枫的思想性格决定了她不可能放李红钢,其次违背了实际,违背了军事常识:在战斗发生前几小时,不参与侦察的进攻方的主要指挥员是不可能被防御方俘虏的。
原著是短篇小说,情节简单,不足以拍成电影,要在构思上先把短篇扩成中篇,才能写成剧本。我检索到原著,一看原著相当不错,文笔优美,线索新颖合理,结构精巧,是上乘之作。小说很好,连环画作很美,相较而言影片就差了点。
原著改为剧本的过程中,第一个遗憾来了——原作者的创作功力不足,以致出现画蛇添足的失误。导演、制片又没纠正这个失误,很可惜。
导演的功力也有欠缺,或者说他对这部影片不够用心,1979年他执导的《挺进中原》在摄影、配音上明显好于《枫》。说到《挺》,想到《枫》中的战斗场面和《挺进中原》是有雷同的,导演在后继作品的艺术表现上缺乏突破,这是导演方面的遗憾。
第三个遗憾是音乐,即使上两个遗憾都在,如果有一首《绒花》、《驼铃》那样优秀的主题歌相配,电影界也不好意思把《枫》遗忘。
电影是遗憾的艺术,但像《枫》这样——创作上的遗憾全凑到一起的,在文革结束后的那段文艺复兴时期里如雨后春笋般拍出的影片中真找不出第2个,如果没有这些遗憾,《枫》铁定是那个时期的扛鼎之作,经典之作。
但愿中国的电影史能弥补这一遗憾。期待中的复拍的新《枫》应该是上下集,时长约3小时,更真实、更艺术的程度达到电影艺术进步半个世纪的水平,是祭奠一个时代的有份量的经典作品。等上面掩盖甚至美化文革的人下去了,这部新的《枫》就会出生了,希望我不会等太久,最多15年吧。











 2 ) 过去 现在 未来

其实文革集体意识并未离我们远去,时刻在我们周围。这个只有上点年纪,动理性思考就能看得出来 这种意识简述就是:集体偏执地仇恨不相干、无冤无仇的某个人、几个人或某些对象,从而被转移视线、忽略造成他们生活不如意、挫折的真正原因,而把自身不幸的原因都归结于这公共靶子; 这种现象源头上是某些善于操纵舆论的、社交面强、会钻营往上爬的得志得意的人(这里的舆论是指一个单位、一个地方人口口相传,更大层面可能也类似),在一个单位里面,这些人为了拉动群众情绪,转移对他们不光彩升迁的注意力,也转移低层对中高层的收入方式的不满,那么就倾向于生造出一些公共宣泄对象,这个对象通常失去依靠,不善交际,既与“群众”混不到一片,也够不上中上利益层,通过抓住这种人一些不足肆意放大,说过的话肆意歪曲,甚至人家私事造谣污蔑(反正这种不会交际的人没法澄清,百口莫辩),更致命的,宣传此人有钱之类,利用本能仇富心态 这样,就会树立一个知名度高的、丑化成怪物、又让人眼红的对象,一个完美的公共宣泄对象就树起来了, 这集体意识仇恨是很可怖的,别看“群众”在权势面前像绵羊、像一盘散沙,权势一挑拨就互相咬个不停, 但是面对无权势者(其实也是“群众”)时,却能有集体共鸣仇恨意识,真可怖的是他们自觉站在道德制高点,伤害人理直气壮,更因为舆论上人多势众--大家都说这个人怎样怎样,就给了他们心理上崇高的理由。

 3 ) 青春在血色中,如枫叶一般飘落

偶尔在网上看见有人贴电影《枫》的种子。《枫》以前我只看过连环画报上的,小说和电影都没看过。连环画报上的《枫》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至于一提连环画报首先就在脑子里出现的就是《枫》的画面,特别是卢丹枫手提冲锋枪头带钢盔的形象。要说连环画报我看过不少不知道为什么只有《枫》给我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 网上介绍这个电影,居然用了中国版的《大逃杀》这个词。不错,这两部片子都是讲得年青人自相残杀的故事,但日本的“大逃杀”是虚构的故事,而《枫》确是那段现实的反应。《枫》更残酷,《大逃杀》更变态,前一阵看《血色浪漫》电视剧,可惜这个电视剧名不符实,既不血色,也不浪漫。虽然导演很努力得想表现这一点。《枫》才称得上是血色,青春在血色中,如枫叶一般飘落。 《枫》是那会伤痕文学,伤痕电影的代表。虽然这部片子是反思文化大革命,但有些表演技巧还是很受那段时间的影响,感觉表演上有些做作。毕竟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据说《枫》的连环画刚出来的时候是被禁了,被禁的理由非常有意思,说既然这个作品是控诉林彪“四人帮”,怎么把这两个人的形象画得这么正面?可见有的思想不是一时能改变的,不管你的立场如何。 电影中,林彪讲话配合火车那段还比较有意思,剧中人物卢北枫还行,跟我的印象还比较符,李红纲的演员就差一些了,片中“老师”这个知识分子还是一副臭老九的形象,猥琐懦弱,也算是真实的反应。那时的知识分子哪个不是夹着尾巴作人?作为军迷,这部电影也是可圈可点,在一些细节上比现在有些电影讲究多了。 虽然有不少缺点,《枫》仍不失为一部值得一看的片子,毕竟能反应那个时代特点的片子太少了,而这部片子似乎还有被中国电影界遗忘的现象。

 4 ) 寻一次历史

我在重庆读书的时候,听说重庆沙坪坝区有一处红卫兵墓园,此内埋葬着400多名亡于山城武斗的红卫兵。一直对此很感兴趣,在去年的清明节,我去访了此地。为找一些知识与情感的积累,在清明节的前夜,我观了这部片子。以下是当时写的博客链接。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c4dc2510102wkyj.html?utm_source=bshare&utm_campaign=bshare&utm_medium=weixin&bsh_bid=1044642468&from=timeline

 5 ) 《枫》电影文学剧本,刊登于《电影作品》1980年第一期(创刊号)

据郑本人所说,《枫》的创作跟他非常具体地参加了宜宾的wg有直接的关系。他心里觉得那些作家所描写的wg是不真实的,而他亲身经历过宜宾地区的武斗,因此当他拿起笔想写wg的时候就从亲身经历的角度出发选择了武斗这一题材。《枫》从小说发表到被拍摄成电影上映本身就是一个很曲折的过程。电影拍摄完成,四川省委宣传部审查后给中央的报告建议不公映,最后是被拿到海里去挨家挨户放映,最后由高层人物发话才允许公映的。当然,郑最后也明白过来,当时允许上映这部电影的目的是在于配合批判、审判那四个人。因此,当其“使命”结束后,这部片子在某种程度上被禁(其实只是不再公映,不再提起)也就是理所当然了。有人说这部电影最后那个男主抱着女主走向红太阳的镜头是被禁的原因。应该说这部电影本身的主题就是它会被禁的原因,而不是某个镜头。

 6 ) 想重新看看

这部片子我是小学的时候看过的,那时候还小,估计是二三年级的样子。最深刻的镜头就是女主角随红旗一起从楼顶飘下。当时是学校组织看的,也不知道那时的老师是怎么想的,居然让不懂事的小学生看这个电影。一起看这部电影的人,如今能记住它的恐怕只有我了。上了大学后,知道这是从一篇报道文学改来的,当时文坛称这类作品叫<伤痕文学>,这是文革后特有的一类作品。
至今仍在寻找这部电影,希望能再看一次。二十多年后重看,应该会更有感触。

 短评

悼念那些被狂热时代炙烤成灰的青春。

6分钟前
  • 绯色_神仙
  • 还行

一部走钢丝的艺术,每一个气口的停顿都意味深长。

8分钟前
  • 混吃等死的废物
  • 力荐

the power of drama and symbol 此片若有画质好的版本,一定爽爆。残阳如血,男女主角对角站位,爱情在枪炮里忽明忽暗;照明弹飞逝,过去与现在的平行蒙太奇,年纪轻轻便成为了“历史”。

12分钟前
  • 仁直
  • 推荐

现在年轻人总认为自己比上一代苦,甚至有人还怀念那个年代,没让你们生在那个时代就不错了

13分钟前
  • 细雪
  • 推荐

我很少给电影打一星,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啊!

14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很差

考虑到时代背景,电影还是有些意义的,毕竟才死四年嘛

19分钟前
  • 猴小鞋
  • 还行

小孩子不断的问爸爸,爸爸说是因为四人帮。除了这场戏导演在回避,其他的都太生猛了。还有,导演的审美很超前。

21分钟前
  • 魏晓波
  • 力荐

7 “我真想亲眼看到文化大革命的胜利啊!” “爸爸爸爸,叔叔阿姨是英雄吗?不是。是烈士吗?不是。那他们是什么?他们是历史。历史?对,历史的教训。”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大串联蒙太奇还不够狂热,信使之差与见证隐约借用罗朱梗。拍得很糙但极珍贵的武斗恐怖教育片,小粉红战狼们应该看看。

25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我要是说我小时候先看的这部电影,后知道的清华,搞得以后一想到清华就联想到这个,算不算非常奇怪……编剧:郑义。

30分钟前
  • Sarcophagus
  • 推荐

在当时还没完全否定文革是错误的情形下,拍摄出的本片是值得全五分的。那种狂热充沛体现了出来,但是本片压抑感确实很强。

31分钟前
  • 寂多蔓生
  • 力荐

在《三体》里得知这部电影。这是中国唯一一部以文革期间内战般惨烈的武斗为主题的电影。本可拍得悲壮感人气壮山河。但导演无才,拍得刻意做作而空洞。可惜了好题材和美丽的女主角【红卫兵墓前:“爸爸,叔叔阿姨是英雄吗?”“不是”“是烈士吗”“不是”“那是什么?”“是历史,历史的教训】

34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一段残阳如血的历史

37分钟前
  • 二十一枪
  • 还行

电影的背景是文革期间重庆的武斗。当时武斗双方肆意枪杀手无寸铁的学生俘虏、钢钎插进年轻孕妇的肚子、逼迫妇女舔尸,残暴堪比南京大屠杀。短短二个月,双方死了一千二百多人。

40分钟前
  • 🌊🌈♐
  • 推荐

迄今唯一一部直接表现文革武斗的电影,诞生于70年代与80年代之交因为权力争斗执政者暂时放松了意识形态管制期间,直白,残酷,血腥。反思历史,汲取教训

43分钟前
  • 燃烧的暹罗猫
  • 力荐

这种片居然能在大陆拍出来,令我目瞪口呆;片中的情节如果是历史真实反映,令我胆战心惊

47分钟前
  • 叶洲
  • 还行

是不是该划归到伤痕电影一类?题材很残酷,但拍摄风格却十分诗意抒情。放今天会怎么拍呢,大概要么冷峻要么戏谑。可能正如底下一篇影评说的,要结合当年的制作背景,叙述策略不是凭空来的。知识分子:历史旁观者和叙述人

50分钟前
  • 浮云客
  • 还行

太深的伤痕

55分钟前
  • 新月
  • 力荐

开头部分,表演和台词都还是一股文革腔,看得受不了。后面武斗部分就拍得很好看了。女主角长得很漂亮,可惜表演太做作,而且念台词的时候从来不看男主,也不看镜头,像在背书一样。林彪讲话与火车奔腾的蒙太奇做得很好,但也就是如此了。极其震撼的题材,可惜当时电影人的思路还是受困于文革,可惜了。

56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应该推荐给戈达尔大人看看。——一个逍遥派的建议。

57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比想像中要劲爆。信仰是个可怕的东西。

59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