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头士乐队:回归

已完结

主演: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林戈·斯塔尔,乔治·哈里逊,Mal Evans,迈克尔·林赛-霍格,乔治·马丁,Heather McCartney,琳达·麦卡特尼,小野洋子,比利·普林斯顿,莫琳·斯塔基,Geoff Emerick

类型:美剧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1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2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3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4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5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6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13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14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15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16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17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18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19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最后,我们唱了Two of us

这部纪录片可以说真的是万众瞩目了,之前还期待可以影院见面,可是因为疫情变成网络上映。(这或许是为什么有三级吧)

刚上映的时候我为了学习,忍了一周才看。第一集的前十分钟大混剪让我又兴奋又飙泪,直呼:奥斯卡,就你了!

下面想说一说整部纪录片改变了我对虫团后期的一些看法:

1. 泡并不是讨厌洋子才要闹解散,如泡所说,这个原因实在是太荒唐了。(不过洋子真的像那种坐在别人宿舍打游戏的讨厌人...)但是泡的性格比较要强,喜欢秩序和调理(泡泡你是INTJ吗?)他一直试图在侬无心统筹乐队事物时扮演领导角色,试图保证乐队的效率和质量。然而他的好心确没人买账,大家总是觉得泡的控制欲强,但是泡为了乐队正常运转又很着急,所以出现了乐队内部冲突。泡的完美主义还会要求大家不停录制。其实这不是谁的错,只是到了一定阶段,每位成员的方向有所改变,大家已经不在乎做最好的披头士成员了,所以人心难聚。(突然觉得我在团队里就是泡泡这种性格,我能理解泡泡的着急,也被其他人讨厌...)

2. 之前看电影Let it be,因为年代久远,整体色调偏暗,给人一种压抑、沉闷感,恨不得空气中都飘着“要解散”“要解散”的低语。看了修复后的剧版后,不仅色调明快了,而且加入的新片段里很多都是大家一起做音乐的欣喜和快乐。原来音乐真的可以治愈一切!看着那些片段,真的都会忘记这是一个马上要解散的乐队...

3.俏芝显然是一直受到JP两人的“压制”后终于爆发,不仅在与队友关系上,还在创作上。不可否认,俏芝一直被视为虫团中安静沉默的那一个,以至于受到忽视。事实上,他的确拥有独立制作优秀专辑的才华,虽然不及mclennon,但足以撑起All things must pass这样的专辑。所以Let it be 时期和大家闹翻,也是不可避免。

4. 果子虽然没有其余三人的才华,却是虫团里不可或缺的粘合剂。果子温和开朗,和其他三人的关系一直很好,反而是看似沉静的俏芝爆发了。

5. 有人说虫团解散也有

(未完明天继续)

 2 ) Still the Greatest of All Time

整整八个小时,花了三天看完,我人生最爱的乐队陪我度过人生最难熬的时光。这真的是一部非真爱粉看不下来的纪录片啊,琐碎的排练、开玩笑、互相吐槽、开会、争执,也是第一次对四个人的性格有了非常具体的了解。还是最爱Paul。John, George和Paul三个人都有非凡的创作才华,但Paul身上社会的属性最强,在乐队上放的心力最多,其他两个更加像是艺术家了,而且可以看出John在这个阶段心思已经在很多别的事情上面了,包括他不时提到的平权、马丁路德金,而Paul才是那个带着整个乐队往前走的人。

最后的天台音乐会看哭了,虽然并没有唱几首歌,穿插着警察上门和路人采访的剪辑神了,没有一个童话不会落幕,但Beatles给了好几代人的感动永远会持续。

 3 ) 走进披头士的创作之旅

原文://variety.com/2021/film/reviews/the-beatles-get-back-review-peter-jackson-1235118878/

谁能想象出披头士是如何写歌的?答案很神秘也很简单。在彼得·杰克逊这部散漫展开的工作室纪录片《披头士乐队:回归》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切发生的伟大时刻。1969年1月,披头士乐队的成员们来到了如洞穴般潮湿空旷且色彩鲜艳的特威克纳姆摄影棚。他们留着长发,蓄着胡子,不修边幅,看起来十分成熟,但仍然自称为“小伙子”。在那里,他们只有三周的时间来创作和排练14首歌曲,然后他们将在电视特别节目的现场观众面前演奏这些歌曲。(他们的时间很紧张,因为林戈要在1月24日开拍的《财神万岁》中与彼得·塞勒斯演对角戏。) 开头几天,乐队并没有什么进展。直到第四天早晨,火花被点燃了。约翰·列侬还没有走进录音室,保罗·麦卡特尼便穿着一件整洁的黄毛衣坐在那里开始弹贝斯吉他,他像弹普通吉他一样漫不经心地弹奏着熟悉的推进节奏。他一边弹吉他,一边即兴唱着高音,但他只唱了一个音符——这个音符后来变成了“Jojo was a man…”有一两分钟,他一直在玩弄那个音符;他有了一个节奏,一种感觉,但还不是一首歌。然后,就像这样,吉他的节奏从下面传来,他的音调上升到了第六和第七音符。他开始演奏旋律,仿佛它是与生俱来的。这首歌还没有被命名,但突然间Get Back就在宇宙中存在了。 在电影尤其是纪录片的世界里,所有没被剪入正片的素材都被遗弃在了剪辑室里,它们不够生动有力、引人共鸣或是有戏剧性。《披头士乐队:回归》是一部长达八小时的纪录片,分为三个部分,它可能包含了上千个你以为会被丢在剪辑室里的片段。 当然,我们在1970年的《随他去吧》中便见到过披头散发的披头士,这部原先的80分钟纪录片就是由这些对话场景剪辑而成。在那部电影里,我们看到他们的创作过程,他们的同志情谊,他们激烈的争论和喜悦。然而,《回归》却让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细微视角来窥探披头士的排练现场。我们看到他们四处嬉闹,像烟囱一样抽烟,模仿巨蟒剧团的腔调唱着他们正在写的歌,对关于他们自己的八卦专栏哈哈大笑——这些专栏读起来就像火星报告,即便再寻常不过的眨眼也能被当作他们的个人信息贩卖——更不用说他们还时不时演奏些摇滚老歌,包括他们15岁时写的一些歌,他们试图以这种方式摆脱创作瓶颈。 《回归》最摄人心魄的一点是,你在观看过程中会逐渐沉浸在电影的真实时空里,感受到披头士是怎样为他们的倒数第二张录音室专辑忙碌,而电影中所有的怪癖和乐趣、无聊和兴奋都会变得更加迷人;你会上瘾。我们就在摄影棚里,和披头士并肩而立,亲眼目睹他们所做的一切。有些时候《回归》似乎显得过于冗长(看到第三部分的某个时刻,你可能会觉得你再也不想听到Don’t Let Me Down或Let It Be了)。然而,这种重复也是这部纪录片体验的一部分。当你沉浸在这部电影的整体中时,它显得十分重要且令人感动。《回归》是对披头士的相聚和解散的长篇描述。它关乎我们所有人。 有关于聚会的电影,而《回归》则是一部史诗般的关于聚会的纪录片。杰克逊用60个小时的电影胶片和150个小时的录音剪辑而成,这些素材都拍摄于那个决定乐队命运的一月。这部纪录片的宣传一直被一种观点所主导,即它将呈现一个更加乐观的披头士形象,而不是像《随他去吧》里所展现的那样阴郁,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组合的绝唱,并被神话化了。同时,他们也像任何披头士的粉丝一样担心,《回归》会变成保罗和林戈所说的那种文过饰非:原先的神话电影属性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把晚期的披头士渲染成面带笑容的乐天派。 事实证明,最终成片超出了片方和粉丝的预期。《回归》确实把披头士描绘成一个关系紧密的团体,他们是一群爱出风头的人,既喜欢胡闹又彼此相爱。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氛围是喧闹而明白无误的。有趣的是,这种联系也体现在他们的幻想王国《一夜狂欢》《救命!》和《黄色潜水艇》中——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结合,一种漂浮在世界之上,超越他人的感觉。他们仍然说着自己的语言,陶醉于自己的力量和魔力。他们并没有自命不凡。这就是他们生活的现实。 《回归》所涵盖的时间只有22天(不包括休息日),杰克逊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逐日记录,以至于我们感觉自己是在翻看披头士的日记,每一页都有引人入胜的细节。但《回归》不只是一本日记,它讲述了一个宏大的故事,比《随他去吧》更加丰富和充实。并不是说《随他去吧》不好。《回归》也不全是轻松愉快的,它的第一部分实际上比《随他去吧》要黑暗得多。在这个更完整的版本中,披头士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他们的内部正在分崩离析(如果不是现在,那也很快)。他们会在不经意间提到它,而这种可能性明显让他们感到不安。 但当他们从窗台上走回来时,他们又重新焕发了活力。虽然在和谐的表象之下依然隐藏着矛盾,但事实是他们终究会不可避免地分开,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于是这张他们正在录制的极不寻常的专辑——没有任何加录或修饰,只为现场演出——让他们重新找回了一起演奏的意义。他们再次成为一支乐队,一支卓越的乐队。他们提醒彼此并告诉观众为什么他们是披头士。《随他去吧》里的暗流依然存在(就像这部电影中的许多场景一样),但现在它们是更丰富、更美好的东西的一部分,就像大理石蛋糕上的深色条纹。 杰克逊在2019年的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里做了一项非凡的工作,在不破坏影像真实性的前提下,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粗糙镜头修复得更加现代和易于观赏。如今,他再度使用一种独特而惊人的技术修复了这些披头士的镜头。在《回归》中,我们看到的镜头不是带着虚假现代光彩的模糊老画面,而像是昨天拍摄的。我们仿佛和披头士在一个房间里,他们的长相和声音都清晰无比。作为一部修复电影,《回归》是一个奇迹。 葛洛丽亚·斯旺森在《日落大道》里说:“我们有面孔。”她指的是好莱坞的昔日明星,但即使是二十世纪的电影明星也没有像披头士那样的面孔。杰克逊技术革新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让我们能够与约翰、保罗、乔治和林戈的面孔交互,而这些面孔仍然在与我们对话。这和他们英俊的外表以及他们表现出的自在的真实有关:保罗总是很帅气,现在看起来宛若一个时髦的、梳着头发的爱尔兰伐木工人。约翰稀疏的长发从中间分开,戴着眼镜的脸像一副尖刻的面具——直到他的笑容把它撕开。乔治,他性感优雅同时又酝酿着严肃的情绪,是他的不满引发了团队的分裂。还有林戈,带着那双天真的狗狗眼,像只毛茸茸的惹人喜爱的牧羊犬。在某种程度上,《回归》完全是关于音乐的,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Let It Be这张专辑的创作过程。但我们从披头士脸上读到的是字里行间的戏剧性。

 4 ) 纪录片《披头士乐队:回归》的两大看点

对我来说,这部纪录片《披头士乐队:回归》(The Beatles: Get Back,2021)有两大看点:

一是《魔戒》三部曲(The Lord of the Rings,2001,2002,2003)导演彼得(Peter Jackson,1961- )的剪辑。

二是前所未见的靓画质,因为它采用的素材是电影胶片,而不是视频档案。看这台机器:

观影史 211129——披头士乐队:回归

 5 ) 我对披头士的爱远超七个小时

七个小时的真情流露远胜于所有二手传记的千言万语,七个多小时的时长门槛意味着这个作品是一个十足粉丝向的作品,无论是对于制作人还是观众而言。

2014-2021,听披头士已经七年,现在不会每天都听,听也最多听1965之后的作品,但每一首都能跟着唱完,想一想对披头士的热爱远没有狂热,但足够深爱。

粉丝滤镜放大了我对于这部纪录片的情感捕捉,迷茫,苦恼,埋怨,关怀,愉悦,兴奋,又归于平淡,1969的披头士已经走到尽头,但四个人的人生似乎才刚刚起飞——如果继续作为披头士只能为自己带来苦恼,那么让自己的才华彻底释放才是最好的选择,不敢想象如果四个人继续妥协,会不会就听不到乔治的《All things must pass》了。

Rooftop Concert看了无数遍,这次前面六个多小时的铺垫让这次的演出带来难以言说的情感宣泄:披头士等这一场演出实在是太久了,录音室里的版本已经足够好了,但气氛始终沉闷,天台上的演出条件不能算好,但他们四个人都无比享受这次演出,想来保罗一开始的想法是对的,演出是把四个人联系在一起最好的方法,一时间时光交错,变了很多,但有些不变的东西留下来了,披头士还是披头士。

在披头士的最后时光,他们还是抢了同时代乐队摇滚人所有的风头,无论是空前绝后的Rooftop Concert,还是芳华绝代的《Abbey Road》。

不知道下一次这四个名字一起出现是什么时候

 6 ) 全分析

开幕歌曲,采石人乐队第一首b面单曲in spite of all the danger。 56年利物浦,列侬组建采石人乐队,paul 14岁,乔治13,2年后改名披头士,汉堡演出后林戈加入,加上经纪人爱泼斯坦,完工。64英伦入侵。标语猫王已死。卡尔艾伦。奖65年help。女粉真多。黄色潜水艇mv。

马尼拉机场是指菲律宾1966年下半年,披头士走到了乐队命运的岔路口。无止境的全球巡演不仅给乐队带来了身心俱疲,还为他们蒙上了各种心理阴影。在意外错过当时菲律宾的独裁总统马科斯夫妇的早宴后,乐队被菲律宾驱逐,踉跄地撤离。同时列侬关于乐队比耶稣更流行的一句戏言,使他们遭到抵制,特别是在美国的“圣经带”(美国的基督教福音派在社会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地区)被强烈抵制,当地人不仅聚集焚毁披头士的唱片和其他产品,乐队还收到了3K党的死亡威胁。

 短评

全片三集七个多小时,彼得杰克逊的大型追星活动。顺带造福全球粉丝。音乐好听自不用说,他们的衣服也都很好看啊。

4分钟前
  • 北纬三十四
  • 力荐

【A】素材,素材,巨量素材,呈现出一部“对所描述事件和所涉及人物精准刻画”的超长纪录片。但剪辑是不会说谎的,眼神的始与终,人物前后剪辑中的关系对比,以及画面与语言的割裂,却又能生成全新意义。一种高明的,被经过重重包装的恶趣味表达。至于某个短评“还需要导演做什么”的观点,我想最后四十分钟的分屏演唱已经足够把你的脸打肿千百次了。

7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此前看过很多长长短短关于Beatles或成员的纪录片,买过所有能找到的专辑,还包括解散后每个成员自己的专辑,甚至还有一盘列侬儿子的专辑磁带,我也解释不清为什么这么喜爱Beatles,大概是因为他们而爱上摇滚吧,一生挚爱

8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力荐

什么也不必多说,就让时间的无言去讲述吧。杰克逊及其团队的剪辑技巧和修复技术让曾经年轻的面孔从半世纪前胶片里复苏,新千年二十年后的我们领受遗赠的恩赐恍如身临其境打扰了一段隐匿生命的安魂,观摩抵挡时光摧折的杰作如何在分崩离析的最后「回归」拼凑成整。「最坏结果不过是诞生一部关于制作音乐的纪录片」,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沉没近八小时的清晰影像观看他们无所事事打磨乐章已经是无上幸事。一首来自过去的幽灵之歌,被回到未来的科学神迹和流媒载体复活归返。那些卓越灵魂随着退场时刻的帷幕拉启先后离开,陷入黑暗,最早陨落的星辰投下的阴影也最深重,当我们失去他的时间远比世界拥有他的时间更长,他有觉察到摄录抵达的永恒吗?五十年前的他们是否想过,声音的遗产可以征服时空和死亡的边界,颠覆地球,长生不老,活在所有共存宇宙之间。

12分钟前
  • 嵇澹
  • 力荐

第一集就太难过了。看着镜头聚焦打打闹闹自得其乐的列侬和保罗,然后转到话筒后面完全被无视仿佛局外人的落寞的乔治。''排练到午餐时间,离开披头士,回家。''

16分钟前
  • Sailing⛵️
  • 力荐

最后四十分钟激动得手舞足蹈

20分钟前
  • Stiles
  • 力荐

2020.07.11 标记想看,其实在19年年末就听说了。其实我真的没有什么能说的... 不想错过每一帧,大部分时间还是看的很开心,观察他们的创作过程很有趣。但是当他们说到任何关于未来、关于五十年后或者他们老去后会怎么样的设想时,就会心里一紧。“The rest is history. ”“We'll never get a chance to do it again.”“I'd like to say thank you on behalf of the group and ourselves, I hope we passed the audition. ”“这是1969年的宏大声音。”

21分钟前
  • WalrusTuTu☮
  • 力荐

Lennon:懒散、政治见解、披头式幽默、Yoko;Paul:🎹🎸🥁🎤,精力旺盛、创作全才、反政府分子;George:吉他工具人、我有个想法、我要回家、有事请找Clapton;Ringo:zzzzzzz、下班😄

26分钟前
  • Daniel
  • 力荐

只是看了十分钟我就已经爆哭了呀……每首都那么熟悉要哭了呀

27分钟前
  • KellyKelly
  • 力荐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野洋子。因为她出现在好多排练和录制演出时的画面中。特别奇怪的是,她又不是乐队的,也不参与演出,但非要坐在乐队跟前或附近,让镜头不得不拍到披头散发的她坐在那里无所事事,有时就是玩弄着貂皮大衣,也不说话。。。超级诡异,就好像是阴魂不散的女鬼一样,甩都甩不掉。。。真的存在感太强了

30分钟前
  • Maggie_in_LA
  • 还行

将近八个小时的记录,最后一张专辑,最后一场演出,以及一个伟大乐队分崩离析的必然。保罗:用尽全力想带着披头士作为一个乐队往前走;林哥:兢兢业业地打鼓,不管你们吵什么;乔治:你们都不尊重我弹的吉他,我要退出披头士,回家;列侬:我必须带着我的连体婴儿。。

35分钟前
  • 余小岛
  • 力荐

原来你们始终相爱,互相理解,彼此坦诚,但是你们也要去往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事情。因为互相了解走到一起,也是因为依然互相了解而分开。

40分钟前
  • helenharris
  • 力荐

先是六部中土,现在是七个多小时乐队纪录片,PJ告诉你什么是顶级粉丝

43分钟前
  • dreamy
  • 力荐

泡儿都说了,50年后,要是人们还认为披头士解散是因为Yoko坐在音箱上,那也太可笑了。然而50年过去了,这样思考的“粉丝”还大有人在。

46分钟前
  • 马可挖耳朵
  • 力荐

As you can see,Beatlemania never ends.听说这部纪录片之后主动了解披头士,所以看这部之前爱上了披头士,而看了这部之后则疯狂热爱披头士。庆幸的是还好没有错过四只虫🥰

50分钟前
  • Sylvia
  • 力荐

小野洋子是不是自己没有家呀

51分钟前
  • Frankenstard
  • 力荐

队伍都靠保罗撑着,列侬因为那个女人心根本不在这边。

55分钟前
  • OldKing
  • 力荐

信手拈来的last night‘s song 距离传奇前所未有的清晰 与前所未有的近 All the girls come on then dancing! Harrison‘s fisherwife and dwarves and bunchbacks!

56分钟前
  • 四季豆炒饭
  • 力荐

乔治怎么每天都把自己打扮得这么漂亮

60分钟前
  • 卡里乌斯
  • 力荐

看着深情对唱的侬哥泡爷,小乔心里一万只草泥马飘过,三个人的故事,我却不配拥有姓名,而小乔旁边的果子则表示,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1小时前
  • 木石子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