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串第一季

已完结

主演:内详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2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3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4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5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6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3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4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5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6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7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8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9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这才是中国版《深夜食堂》!

还记得去年黄磊拍的那部《深夜食堂》吗?

没错,就是超过10万人在豆瓣打出2.8分的那部。

这部片子最令人诟病的地方在于——

它简单粗暴地复制了日本的拍摄模式,但不好意思,

日料店、居酒屋、和服……

这不是中国的深夜食堂。

那么,哪里才是最中国风的深夜觅食处?

有什么地方才是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吃过的宵夜档?

小猩的答案一定是:

烧烤。

而现在,终于有一部专题片,走进中国30个城市的500多家传奇烧烤摊。

把“烧烤”这个人间美味搬到了屏幕前——

《人生一串》

截止到现在,这部纪录片的播放量已经超过300万

豆瓣评分9.0,B站更是祭出逆天高分9.8

话不多说,先上几张动图感受下片子里的江湖风味。

在过往的美食纪录片里,最缺少的一点,

无疑是,“烟火气”

但在《人生一串》里,呈现的都是街头巷角的饕鬄盛宴。

是你能够一边看片子,一边把外卖叫到面前,

最随处可见的人间美味。

而第一集,就来势汹汹。

题目:无肉不欢

如果说“串”,是中国烧烤的基本形态。

那么“肉”,就是人类烧烤的共同主题。

简单直接,这一集讲肉。

首先出场的,是来自西昌的烤凉山小猪肉

层层腌制的猪肉,滋味鲜美,肥而不腻。

秘诀不是火候、鸡精,而是出生地。

这种大凉山里出来的宝贝,既有家养土猪的岁月风味,又有小乳猪的细嫩口感。

肉皮外面焦香,里面充满胶原蛋白。

混合着肥肉烤出的油脂,咬一口,又香又弹,口感奇妙……

(欸 ,怎么写成了美食推文…)

紧接着,是云南昭通一口一串的牛肉小串

这种牛肉要用猛火快烤,半熟即食,肉质鲜嫩。

吃完牛肉,再吃羊肉。

镜头来到新疆与世隔绝的罗布人村落,大把大把的红柳烤肉正散发着浓郁腥香。

这种美味无需复杂,一把盐,就能把罗布羊的鲜甜完全释放。

当然,还有名震中外的烤全羊

摒弃明火,将整只羊入馕坑中闷烤

烤出的全羊浑身透着棕红色的光泽,芝麻遍布,香气四溢

而在以海鲜为生的广东,烧烤档里少不了的必然是生蚝

肉质Q弹的湛江烤生蚝,汁水饱满,味道鲜香。

配上蒜蓉、剁椒种种酱料,细嫩爽滑。

正所谓,“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

烧烤,才是生蚝普及的幕后推手。

实不相瞒,看完第一集小猩就忍不住叫了份烧烤……

本以为这部片子会维持这种深夜报复人类的的态度。

但才第二集,就画风一转,走起了暗黑风

标题也很直白:比夜更黑

顾名思义,这一集讲的是烧烤界的黑暗料理。

黑暗到什么程度呢?

片子开头,还特地放了一张“警示图”

“部分内容可能引起不适,请酌情捂眼观看”

嗯,接下来的内容,小猩也想这么对你说。

首先是活烤毛毛虫、烤蚕蛹、烤娥子

在烧烤档前,蚕的一生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这还不是重点,接下来还有……

慢烤猪眼。

爆烤猪鞭。

烤羊球,嗯,就是羊睾丸。

以及一大碗的烤脑花

当然,还不止小猩说的这些……

能把这些食物做成专题汇成一集,小猩只想说,这个导演真有勇气

然而,这部纪录片优秀的,并不仅仅是选材的大胆。

正如小猩前面所说,这个片子透着一股浓浓的“烟火气”。

换句话来说,就是接地气

无论是食物还是场景,都流露出浓浓的市井风味

这在以高雅自居的纪录片而言,无疑是一朵奇葩。

而最奇葩的,莫过于旁白

毫不客气的说,这个旁白,是小猩见过最“俗”最有趣的纪录片旁白。

抛弃一昧的官方播音腔,第一集的旁白听起来就像是坐在屏幕前说戏的葛优。

配上一边幽默一边正经的文案,总有一股莫名的搞笑气氛。

例如,屠夫剥羊皮的手法,他形容这是“轻松写意”

羊:你说什么???

面对远近驰名的生蚝,他说人家“生来被烤”。

你考虑过人家生蚝的感受嘛……

而更难得的是,对比一向严肃认真的纪录片,《人生一串》无处不在的可爱温情

比如有一幕,烤蝉蛹的店家对着镜头后的摄影师邪魅一笑:

我给你留两个?要不我都吃了?

吓坏了的摄影师来不及反应,使劲摇了摇镜头。

隔着屏幕,小猩都感受到摄影师的惊恐。

又如,辽源小军烧烤的老板在镜头前自问自答:

“老妹儿,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黑吗?”

“因为我不想白活一辈子。”

看似玩笑的“烧烤金句”,却在无意间道出了平民百姓的汗与泪。

在豆瓣上有人指责这部纪录片,

“能学到的东西不多”

“叙事结构传统”

“像是综艺节目”

对于这些观点,小猩无法完全同意

纪录片发展到今日已然成为一种高雅的、趋于形式般的影片类型。

人们不再往拍摄风格上创新,以致于看见别具一格的内容首先崩出的是“怀疑”二字。

是的,这部作品不完美。

但至少它改变了千篇一律的纪录片解说、文案、手法。

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和内容,诠释了真正中国的“深夜食堂”

当观众在看完节目后迫不及待的想要开启一顿烧烤盛宴

那它就一定是成功的。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看完就很想吃怎么办?

回到纪录片开头,别忘了还有这么一句话:

最好吃的烧烤,就在你家楼下。

- E N D -

撰文:倪小猩

出品:影视猩球(微信公众号)

影视 |娱乐 |行业|人物

 2 ) 不喜欢第二集所展示的态度。

吃不是问题,杀不是问题,甚至展示杀的过程也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展示杀这个过程中的态度,是洋洋自得、以为趣味,还是还是客观理性,不带倾向。

当然,还有另一个观念,既反对杀的展示方式。

反对杀,部分人可以批评圣母,站得住脚,没问题。

别人有反对的权力,不喜欢也有批评的权力。

但以一种成为饮食趣味一部分的方式,展现杀的过程,这就过分了。

前面活烤蚕蛹部分虽然残忍但还勉强可以接受,因为至少我个人想象不到怎么先杀死再烤,关键,食客和老板没有以此为趣味。

但后面有一家主打卖点的店就太过分了。

老板“活泼哥”,“年轻人需要的视觉刺激”,“非常有想象的空间”

食客,“很兴奋啊”,“觉得挺好玩啊”,“转来转去一直在动,比我还要兴奋!”

配上食物努力逃离火烤的画面,真的觉得很正常?很快乐?

未成年人,孩子,做出烧蚂蚁取乐的行为可以理解,因为无知,因为还没有建立价值观。

但一个成年人,还通过未侵犯自身利益动物的死亡而感到快乐,感到趣味,甚至获得快乐,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说。

这些动物(食物)不是蚊子等对人类有害,骚扰半天打死一只当然可以建设任何心理状态,没问题。但别忘了,这些动物对人类提供了正向增益。

哪怕最基本的尊重,也不应该乐于见到其死亡与挣扎的过程?

更不应该成为饮食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故意开店展示这种过程,以此吸引食客是万万不应该的。

的确,很多成年人也没有完整的价值观,一涉及生活细节,思辨的过程,就开始混乱。

但是做节目的团队也没有?

选材的时候就不应该选这样噱头的店,猎奇可以,但不是这种方式。这样的店,一点也不值得提倡。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这不是虚伪,这是态度,是一个普通人(都不必善良正直)面对道德困境时的思维逻辑与行为选择。

远疱厨而不是反疱厨,我不反对你的立场和职业,但我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发表自己的见解。

再强调一遍,吃,杀,都没问题,活杀活吃也没问题,在吃之前看对方痛苦死亡的过程,以此助兴,感到快乐,成为饮食快乐的组成部分,过于残忍了。

 3 ) 码字 | 《人生一串》第一集文案

B站上的分

豆瓣上的分

评分镇楼

夜幕降临,人们开始渴望美好而放松的一餐。从炕头小酒,到酒店大餐,这个庞大的选择谱系里,很多人钟情于街头巷尾、市井里弄,只有这个环境配得上他们想吃出点儿境界的企图。大家其实很懂生活,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这话简直就是为烧烤量身定制,尽管最好吃的烧烤,就在你家楼下,但我们还是走远了一点儿,寻找了一些更别致的味道。串儿是中国烧烤的基本形态,那肉,则是人类烧烤的共同主题。长夜漫漫,我们即将看到,烧烤摊儿上的王者:肉的传奇。

小猪肉

西昌,位于大凉山下的安宁河谷,发源于凉山彝族的长签火盆烧烤,是整座城市最常见的晚餐。西昌的烧烤,自带汉彝混居的气质,总是在野性中充满了秩序,也在秩序中显露出野性。

下午五点,每天的烧烤大趴按时开始。没人组织,肉食者都是自发而来,置身于这个非常魔幻的气氛里,吃肉的幸福和满足,都得到了升华。提供这个食肉场所的,就是这哥儿们,一个嗜酒如命的老板。

到这儿吃烧烤的客人,很多是冲着一道凉山小猪肉。小二哥家的小猪肉好吃,不是靠香料、鸡精喂出来的。这种大凉山里出来的天材地宝,既有家养土猪的岁月风味,又有小乳猪的细嫩口感,这种跑山猪,只能到凉山里的彝族人家才买得到。

彝族大姐处理小猪的方法,粗犷(guǎng)中透着讲究。烧干蕨草和松塔给猪褪毛,蕨草和松鼠的香味儿渗入肉里,你可以吃出清新而又充满活力的意境。彝族人烧烤猪肉历史久远,手段复古,经验老到,这儿才是西昌火盆烧烤的发源地。小猪肉的处理,略显简单粗暴,连皮带骨剁成大块,最大程度保留猪肉原本的味道。调味料只有小米椒、蒜蓉和盐。轻微的蒜香,新鲜的辣味,渗透到肉里,是西昌人喜爱的一种味觉刺激,最后加上香味独特的菜籽油,小猪肉才能烤出最好的卖相。

有了长长的竹签,肉直接伸进火里烤,这是野外烧烤才有的待遇。凉山小猪掌控者小二哥的生意,今天的小猪肉品质给力,二哥招呼起客人来,也是底气十足。

也是小猪肉

傍晚六点,吃肉高潮如约而至。这一个个熟悉小猪的刁钻胃口,你可糊弄不了。跟其他肉类不同,凉山小猪肉是带皮烤制,猪皮细嫩厚实是小猪肉的精华,烤到颜色金黄时,是最好的火候。肉皮外面焦香,里面充满胶原蛋白,混合着肥肉烤出的油脂,又香又弹,口感奇妙。大块的瘦肉很有较劲,越嚼肉味越浓,再配上辣椒、黄豆、芝麻磨成的蘸料,别提多香了。

晚上吃烧烤,是朋友间心照不宣的约定,有酒有肉有美女,怎能少了小二哥呢?

凌晨三点,曲终人散,小二哥仍然意犹未尽,但他清楚,明天这样的狂欢还会到来,凉山小猪肉的魅力,谁都无力抗拒。

翻过大凉山,我们到云南昭通,品尝一下牛肉小串带来的另一种滋味。

五十,一百,在云南昭通吃烧烤,你得这么点菜。这种牛肉小串鲜嫩入味儿,一口一串,吃起来很有意思。

牛肉小串

昭通牛肉小串,让人欲罢不能,真正烤的地道的是当地回民。马思是昭通烧烤大师级人物,如今得到真传的,就是他的两个儿子。

回族是昭通第二大民族,这里有专门出售清真食品的市场,最好的黄牛肉就出自这里。最早昭通做烧烤,用的是干不动活儿的老耕牛,老牛肉做成小串,才能有更好的口感。如今供肉的任务,已经由老牛交给了小牛。

昭通小串费时费力,为了最终细嫩入味的微妙口感,穿串老手也得忍受折磨。(马思儿子:每天串一万五六千串。)

傍晚,每个烧烤店都会有一阵大战前的平静,马思和两个儿子,却要开始一项秘密工作——昭通小串的灵魂:卤汤,需要每天熬制。回民祖祖辈辈烹制牛羊肉,配制香料很有心得。昭通上百家小串,味道的细微差别,就在这锅卤汤里。

还是牛肉小串

昭通小串,本地叫把把烧,整把烤制,单点不卖。刚煮的卤料,是为了配合一种全国少见的烤法。烤之前,先把小串浸泡入味,然后猛火快烤,锁住味道。鼓风机的加入让火力暴涨,小串,需要不停翻转,令人眼花缭乱。牛肉小串,烤到六七成熟,撒上云南人最爱的干辣椒提味,牛肉与辣椒是天生绝配。在昭通,辣椒放不够,容易破坏气氛。昭通小串儿,是烧烤的艺术,又嫩又辣,掺杂着一丝丝卤香回味,一旦吃上,根本停不下来,它给这座边城的夜晚增添了味觉的情趣。然而,如此美食,外地却很难吃到,枉费了昭通三省交界、四通八达的好位置。

有一个地方,相对偏僻,却在八十年代,就把孜然的伟大,传遍了全国,堪称中国当代烧烤的启蒙者。

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喀尔曲尕,为数不多的罗布人村落。在这与世隔绝的沙漠里,男人们都是烧烤行家。今天,罗布人乌斯曼,要做一顿红柳烤肉。如今,红柳烧烤风靡全国,但只有这种,刚从树上取下的红柳枝,才带着植物香味,而不仅仅是一根串肉签子。罗布人烧烤,属于烧烤家族里的自然流派,烤肉之前才开始用木头炼炭,这是罗布人最讲究的烧烤节奏。

红柳烤羊肉

羊肉,是最能体现烧烤风味的食材,在吃羊底蕴极为深厚的新疆,尉犁罗布羊是公认的极品。羊肉够好,烹饪的要求就不用那么苛刻。罗布人烧烤,没有其他调料,只用一把粗盐,就能把罗布羊的鲜甜释放出来,这种做法非常高级。

吃肉的动静儿,是对罗布羊最好的赞美,从沙漠来到尉犁县城,罗布羊的吃法变得更为丰富多元。

在县城边,阿不都开了家烤全羊店,除了他自己,店里还有三名服务员,两名烧烤师傅。小店紧邻国道,顾客中大车司机的比例最高,只要时间允许,他们都会点几斤阿不都的烤全羊。司机们常年走南闯北,哪家的肉好吃,他们比谁都清楚。

烤全羊

在乡下,阿不都养了一千多只羊,烤全羊不能光靠手艺,必须用本地的罗布羊,才能做出阿不都恪守的味道。

罗布人宰羊,有个诀窍,捆住三条腿,留一条腿挣扎,这样血放得干净,羊肉没有膻味。剥羊皮也有窍门,在羊腿上穿洞吹气,肺活量够大,可以吹得羊皮肉分离,全身鼓胀,这时候剥皮,就会极为轻松写意。

汉族春节,周围工厂停工,阿不都每天只能卖七八只羊,生意好的时候,每天可以卖掉几十只羊。烤全羊比单纯烤肉复杂得多,为了热力渗透,大块骨头要剁开、敲碎,肉厚的地方也要划上几刀。腌制,是个性化烤全羊的差别所在。阿不都家的配方,是他爸爸定下的,那是一个只在自己家里烤羊的民间高手。

馕坑,都是阿不都亲手修造,这个店里最小的馕坑,也足以安置今天的六只羊。一切就绪,一个最玄妙的操作来了——往馕坑里撒盐水,熄灭明火。馕坑是靠滚烫的四壁烘烤羊肉,高温水蒸气可以让肉质更嫩,水的妙用,让阿不都的烧烤境界,得到了升华。馕坑最后要完全封闭,保持住里面的温度和湿度,打磨多年,阿不都烤全羊的细节设计,接近于完美。焖烤一个小时后,羊肉的火候到了关键时刻,馕坑是不能随便打开的,我们请阿不都,开始他的表演。(#通过闻味道)

真香

羊肉烤好了,阿不都会挂在外面展示,经过这里的人,一般很难把持得住。今天,几个客人从吐鲁番专程过来吃羊,在遍地烤肉的新疆,这种跨越了几百公里的认可,阿不都唯有靠一只优秀的烤全羊以示谢意。阿不都烤全羊是馕坑烧烤与罗布羊的完美结合,外酥里嫩,外皮吃味儿,里面吃肉,罗布羊的鲜嫩肥美,被阿不都诠释得淋漓尽致。

下午七八点钟,今天的六只羊卖完了。年轻时,阿不都只身到乌鲁木齐闯荡,回来时,已经有一位姑娘相伴,到了尉犁,减肥成了这位姑娘的永恒课题。阿不都可以享受温情一刻时,在中国大陆的最南端——湛江,夜生活在刚刚开始。

烤生蚝、大排档,没有这些,一个湛江的夜晚纯属虚度。绿林食坊,是湛江最大的大排档集中地,每家档口的招牌上,都能找到蚝字。本地人阿妹的,叫“湛江烧蚝王”。

烤生蚝

生蚝长得比较特殊,两片贝壳一大一小,撬掉小壳,剩下的大壳,就是一个完美的容器,天生适合烧烤。一经加热,蚝肉会渗出汁水,加入蒜蓉,可以激发生蚝的鲜味儿。如今炭烤生蚝火遍大江南北,但无论在哪儿,蒜蓉都是烤生蚝的最佳伴侣。在湛江,本地人还喜欢一种原味吃法:不开盖,不放调料,直接烤熟,这样的烧蚝,鲜味最足。酱油和芥末调成的蘸汁儿,是原味烧蚝的常见搭配,品尝原味蚝,请牢记过来人给你的建议:蚝里面的汤汁千万别倒。

湛江三面环海,水产丰富,生蚝的品质极高,其中官渡河入海口的官渡蚝,更是蚝中极品。每年清明前投放蚝苗,今天,官渡镇三角村的阿平,要去投放今年的最后一批蚝苗。

官渡是生蚝的育苗基地,很多外地蚝都是在这片海里,留下了它们的童年记忆。官渡蚝个头不大,最少也要两三年才能采集,但海边天气变幻不定,一场大的台风,蚝农就会颗粒无收,损失惨重。所以阿平,有时也拿两年蚝回去烧烤。十几年前,很多内地人还不知道生蚝的样子,更别说入口品尝,不得不说,烧烤,才是生蚝普及的幕后推手。

生蚝

接受调味和炙烤的生蚝

宵夜,并不只是城市的专利,在三角村口,阿平和弟弟三毛,开了个“老地方”大排档,专烤官渡蚝,村里人家家养蚝,但很多人还是天天“老地方”。正宗官渡蚝,肉质Q弹,细嫩爽滑,不像某些大蚝缺乏嚼劲,这种品质上的差别,不是靠个头大能够弥补的。阿平跟东北师傅学的烧烤,下料稍重,虽然生蚝是当天的,足够新鲜,但除了提鲜的蒜蓉,他还加了自制的辣酱。甭管天南地北,重口味是夜宵的统一气质。

在“老地方”吃蚝,就像去邻居家蹭饭,没有高谈阔论,嘈杂喧闹,只有安然地享受美味。生蚝味道鲜美,营养也非常特别,村里的理发师最近常来,对他来说,小小贝壳,就是男人人生的味道。

阿平的蚝,无论三年两年,都是两块多一个,基本属于赔本赚吆喝,但村民喜欢这个味道,留恋这个地方,所以阿平还会和三毛一起,把“老地方”开下去。

小二哥在航天中路的另一端,又开了分店,让二嫂管理,从此两人只有凌晨三点才能见面。

朋友帮阿不都开了网店,快递让他额烤全羊走得更远了。

马思基本退出了烧烤界,光荣加入看孙子的行列。

烧烤的江湖,每一刻都有新人涌现,而肉,是永远的主角。几串烤肉,一杯美酒,这就是深夜路边的那份得意,这就是平凡热辣的市斤人生。

看字吧


就是觉得文案很好,很想记录下来。错别字大概是有的吧。只码了文案,片中那些受采访者说的话没码。为什么全码了?因为比较闲,而且不想有些话失了前后语境,小括号里打解释也麻烦。也没给特别优秀的句子强调加粗,各位喜欢哪句,自己判别复制,就够了。剩下五集,接下来每天一篇。

图片来自网络

 4 ) 小火苗上滋滋烤着的肉串,才是中国的《深夜食堂》啊

出走央视后,陈晓卿销声匿迹了大半年。

作为《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导演,不少人记挂着他的动向。直到6月14号,在上海电视节上,陈晓卿圆寸、黑衬衫,重新出现。这次,他带了一部以《舌尖3》原本主题“中国和世界”制作的《风味人间》,身后的身份头衔也新增一栏——腾讯视频副总编辑。

国外从BBC到Netflix,国内从央视到腾讯视频,像陈晓卿这样的传统电视人在平台间流动,而我们观看纪录片的渠道,也正在改变。

国内二次元文化发祥地的B站,在视频网站主导的纪录片2.0时代,抢滩登陆。《人生一串》是由Bilibili和旗帜传媒联合制作的烧烤纪录片,恰巧切中了观众饥肠辘辘的食道。自6月20日播出,三集下来,播放量逾580万,豆瓣评分9.0。被《舌尖3》吓退的口水,对很多人来说,这次终于能如愿痛快流下了。

先出场的是小二哥。名字叫着亲切,平头,一双笑眼。

随即凉山彝族小猪肉出场。

镜头跟着小二哥去深山中找烧烤的重要食材——昭觉县的跑山猪,活动在海拔两千米以上。干蕨草点着,松塔扔进火里,来让松木和蕨草的味道大火渗进肉中,这是彝族人褪毛的方法。

猪肉回到西昌,在案板上被小米椒、蒜蓉和盐包裹调味,长签串起,直入火盆。食客用大椒、黄豆、芝麻磨成的调料,配着连皮烤得带一点点焦脆的小猪肉,吃得眉开眼笑。

小二哥招呼客人,调侃“把签子给我留下”,从晚上六点到凌晨三点,这里被满不在乎的喝酒吃肉气场笼罩,热闹个没够。

电视的黄金时代,电视台播什么,观众看什么,唯一的选择,大概就是手中的遥控器,从CCTV1一直调到CCTV10。如今情况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观众会倒逼市场。

《淑女的品格》的点子被微博转发后,立项了;《人生一串》也是被观众的期待催化出来的。去年黄磊主演的《深夜食堂》,直接将日本的原故事,连根拔起到中国,水土不服。感觉到被糊弄了的观众,怒摔桌子,“烧烤摊和大排档才是中国的“深夜食堂”!”

在观众呼唤中催生,《人生一串》团队决心要做出“深夜食堂”的野生草根气息。《舌尖》系列第一部制作前,美食纪录片在国内几乎是空白,团队全无包袱。包袱被转移到后来者身上,在接触项目开启之初,导演便对整个团队要求,“要和舌尖做出差别”。

对网友和制作团队来说,《舌尖上的中国》是“地标”,太过瞩目,以至于无法忽视,绕不过去。之后的每部美食纪录片,都在这座地标边找新的路径。

《舌尖3》的导演选择“题材”换血。

舌尖三遭遇了严重的口碑滑坡

“中国各地的美食几乎都被拍了,那就拍食具吧。”

第一集中的章丘铁锅,播出后在淘宝一锅难求,被网友吐槽变味成了电视购物节目。

陈晓卿带《舌尖》团队,另外制作的《寻味顺德》,选择把视角缩小到顺德一地,以更细腻的视角勾连《舌尖》中最容易引起共情的乡愁。

今年年初的《水果传》,把纪录片聚焦到水果,希望在影像和文案上,从中国美食纪录片的“传统保守色彩”一脚拔出,确立年轻跳脱的味道。

另一个尝试是,在每集列出关于“主角”的有趣知识点,这种“死理性派”风格,和另一部以图示表明营养成分《源味中国》类似,恰好是陈晓卿一直想在美食纪录片中实现的——对食品本身特性的探讨。

而《人生一串》的团队,在海报上的视觉语言做了天然区分,《舌尖》落点在“中国”,是文人山水画味道;《人生一串》的落点在“人生”,霓虹招牌闪烁在海报的黑夜里,这种活跃在香港、重庆和赛博朋克影像中的元素,天然让片子从宏大叙事向下深潜。

他们用了更多的手持镜头,来搭配导演自己“下场”配的北方大哥风味的解说。吃得春光满面的食客,专心翻着手中烤串的老板,端盘子快速穿梭的服务员,以第一视角跟拍,以期给观众带来更多的代入感。

有人评价,第一次在纪录片中见到这么“接地气”“黑色幽默”的文案。诸如“给力”这样词汇的运用,把文案风格和“馈赠、食材、色泽、悠长”这类“雅词”构成的舌尖体,一劈两开。对人物含着一些冷幽默的调侃,也洗掉了有些电视纪录片《艺术人生》般的煽情味道。《人生一串》在B站如鱼得水,大概也是因为落地的风味,合了“B站观众老爷”(注:对B战观众的戏称)的眼缘。

《舌尖》系列一集片长50分钟,由6个故事编织而成。《人生一串》片长30分钟,4个故事,节奏更快,剪辑得更为紧凑。佐以B站的弹幕,对于习惯了开2倍速观看视频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节奏,更下饭。

“看得人巨饿”“馋得要死”,B站评论区被流口水声占领。豆瓣网友“子穆”说,“比《舌3》好得不止半点儿。专心将镜头对准食物,便是最好的平凡。”

食物和人物,是每个美食纪录片团队都要掂量的天平两端。《舌尖3》就是在这上头栽了跟头,给儿子煮(看上去很普通的)爱心早餐上传公众号,制作(中药背书、三无产品)中药口红,这些煽情且立不住的故事,盖过了食物本身的光彩。

目前观众对美食纪录片的期待,和一些美食真人秀,还没有太大分别,在《人生一串》摄影统筹徐天淳也承认,前五集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纪录片,而是一个“美食节目”。

《舌尖》之后,不管是《水果传》《源味中国》还是《人生一串》,在观众熟悉的“美食节目”框架中,都呆着比较舒服。他们依旧遵循着《舌尖》系列一集4-6个人物的结构。陈晓卿说到腾讯出品的《风味人间》,“新作的叙事方法、影像风格和幕后制作团队和《舌尖上的中国》都有一脉相承的地方。”在美食纪录片市场几乎还是蓝海的情况下,这样的做法稳妥,观众暂时也不会腻味。播出之后,媒体也方便写《这部纪录片让你找回看舌尖时的感觉》的稿子。大家皆大欢喜。

B站和腾讯视频的互联网基因,暂时还没有给美食纪录片,带来太多改头换面。

文案从“情怀味”到粗粝落地,摄影风格从四平八稳的大广角到晃动的手持镜头,在《人生一串》这里,一些变化已经发生。

虽然不知道从传统电视,到视频网站主导的美食2.0时代,真正跳出《舌尖》框架的片子什么时候诞生。现下,《人生一串》能够让观众流出来的口水不咽回去,便已算“成功”。

 5 ) 完整版的出镜烧烤店地址!

第一集 无肉不欢

小二自助烧烤(航天路

出镜菜品:凉山小猪肉

地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航天路与航宇中路交叉口斜对面

马思烧烤园

出镜菜品:昭通小串

地址:云南省昭通市昭通区海楼路与通贸街交叉口西北100米

阿不都烤全羊

出镜菜品:烤全羊

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218国道东50米

湛江烧蚝王

出镜菜品:原味烤生蚝 蒜蓉烤生蚝

地址: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绿林路15号绿林食坊内

三毛老地方烧烤吧

出镜菜品:蒜蓉烤官渡蚝

地址:广东省湛江市官渡镇三角村村口

第二集 比夜更黑

小军烧烤(丰寿路)

出镜菜品:烤蚕蛹 烤扑棱蛾子

地址: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泰安大路339-4013(四百货小红帽第三个门市)

江滨荣姐烧烤

出镜菜品:烤猪眼睛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江滨一路A32号

活泼Wut Put(建设六马路店)

出镜菜品:火烤鲍鱼

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六马路1号誉海食街5楼(禄鼎记楼上)

高老庄特色烧烤

出镜菜品:烤脑花

注:纪录片中的小脑壳烧烤已经歇业,片中提到的刘哥好友的店,也许能找到刘哥的味道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环山村油榨房

一家人烧烤(苏堤路)

出镜菜品:烤羊腰 烤羊球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苏堤路12号

第三集 来点解药

大飙烧烤

出镜菜品:烤干豆腐卷

地址:辽宁省锦州市太和区造纸厂2号楼

钱锋碳缸烧烤(总店)

出镜菜品:吊炉土豆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东南湖大路与东岭南街交汇走东南湖大路辅路东行一百米

长沙烤韭菜的父子烧烤摊暂时没找到准确地址

西门烧烤

出镜菜品:烧豆腐

地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西正街163号

茄子妹烧烤

出镜菜品:烤茄子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环城北路老刘红油面馆对面

第四集 牙的抗议

单四烧烤

出镜菜品:烤猪鼻筋

地址:四川省宜宾市珙县文鑫路257-263号

于家烧烤

出镜菜品:烤心管

地址: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街道接到三里桥村大队东58米

阿宋烧烤

出镜菜品:烤海肠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福来里街2号附15号

老字号阳历烧烤

出镜菜品:烤牛油

地址: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三五一七农贸市场

“必须带外地朋友去试试西安的嚼劲”

杨姐烤肉

出镜菜品:糖醋麻辣味烤板筋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老机场路中段(老机场加油站向北50米)

第五集 骨头骨头

宝子烧烤

出镜菜品:烤羊蹄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文萃北街128号怀远市场

老五烧烤凤爪一绝(锦华街店)

出镜菜品:烤凤爪 烤河蟹

地址: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锦华街福德转盘北50米

江湖一盏灯

出镜菜品:烤鸡脚 生烤鸡脚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海源北路丽阳星城08号

元素碳烤工坊(滁州总店)

出镜菜品:烤小龙虾

地址: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凤凰西路延伸段105号(老侉全羊倌正对面)

第六集 朝圣之地

北三第一家 老太太烧烤(巴洛克店)

注:分店地址较多,目前查到的这家分店地址较为可靠

出镜菜品:烤肥翅(这是牛肉) 生烤鸡蛋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巴洛克南三道街69号

“我们心目中的白衣飘飘的年代,手里必须要有一根烤串”

商老三烧烤

出镜菜品:肥大串(带肥肉的肉串)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四望亭路232-1号

“福州驰名走鬼摊”

阿龙烧烤(广达路店)

注:晚上21点-凌晨5点营业 时间不定

出镜菜品:台湾烤肠 烤生蚝

地址:每日不定,在福州市香格里拉酒店附近 老板电话:13960817452

参考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广达路(公交仁德站对面)

拿福食府(广大路)

注意:晚上22点以后才是“风筒辉”的主场

出镜菜品:烤濑尿虾

参考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大路46-58号

最后小小的放下自己的链接,求大家给个关注和意见呗 ~

//mp.weixin.qq.com/s/YU2EbP8MsVlTeme8wCpJ_A

 6 ) 千万别在晚上看!

深夜食堂,似乎是人类疲惫灵魂的永恒栖息地。

之前熊介绍过韩国人拍的《街头美食斗士》。

看的时候熊无数次感慨我们的美食竟然被外国人拍得如此深刻。

回头想想了咱们的美食纪录片,都拍了些啥……

《舌尖1》曾将我们的美食拍成了神话;

但《舌尖3》却将我们的美食拍成了笑话……

黄磊老师的《深夜食堂》,道具服化照搬日版,用了人家的架构结果还是说着人家的故事,落得个东施效颦的下场。

很多网友发出灵魂般的呐喊:

中国的深夜食堂应该是大排档、路边推车、烧烤摊。

终于,让我们等来了一部专注于中国夜市美食的纪录片。

黄磊老师看完都要含泪点赞。

看名字就知道,这部纪录片只讲烤串

由哔哩哔哩和旗帜传媒联合出品,摄制组跑了将近30个城市的500多家传奇烧烤摊,只为了最真实的呈现烧烤的乐天内涵和江湖风味。

一共6集,熊撸了前两集。

那叫一个后悔啊。

后悔什么呢?

后悔在看的时候身边没有可吃的,可把熊给馋的哟。

第一集就直奔主题,上横菜,光标题就够霸气:

《无肉不欢》

串儿是中国烧烤的基本形态,那肉就是人类烧烤的共同主题。

接下来,我们看看哪些是烧烤摊上的王者。

一、四川西昌长签火盆烧烤

在西昌,烧烤是当饭吃的。

夜幕降临,你根本不用思考出去应该吃什么,

无论选项有多少个,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烧烤。

长签火盆烧烤里最有名的当属凉山小猪肉

这种只存在于大凉山里的野猪,既有家养土猪的岁月风味,又有小乳猪的细腻口感。

这种猪肉腌制不靠香料、鸡精提味。

只需小米椒、蒜蓉和盐,腌制半小时就可以直接上火烤了。

凉山小猪肉的精华是要连猪皮带肉一块烤

一定要烤到表皮焦香,油脂在“滋滋”翻滚的时候最佳,配上辣椒、黄豆、芝麻磨成的蘸料。

一口下去,满满的胶原大白包裹着劲道的瘦肉,又香又弹。

“我欲成仙,快乐齐天”大概就是这种感觉了吧。

大口吃肉纵然爽,小口吃肉也别有一番风味。

不信你接着看:

二、云南昭通牛肉小串

一开始你可能会被这些吃串的人吓着,因为他们点餐都是几十串几十串的点。

一个人吃五十、一百串都是很平常的事。

这种牛肉小串分量不多,刚好一口一串,特别过瘾,很容易让人停不下来。

牛肉小串必须选用当地最好的黄牛肉,牛的年龄要控制在3岁左右,大了肉质会老。

除了食材讲究,牛肉小串好吃的灵魂来自于秘制的卤汤。

一百家店的卤汤有一百种配方。

烤之前先把小串放到卤汤里浸泡入味,然后用大火快烤,不停翻动,以免烤糊。

每一次翻转都是技巧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烤到六七成熟时,撒上干辣椒面。

一口下去,又嫩又辣,这种奇妙的口感让人欲罢不能。

屏幕前的熊已经擦了好几次口水了。

我感觉我能吃两百串小case啊。

别激动,更横的还在后边。

三、新疆尉犁烤羊肉

烤羊肉哪里强,新疆敢认第二没有别的地方敢认第一。

新疆,堪称当代中国烧烤的启蒙者。

最具原始风味的要数红柳烤肉

食材选用羊肉中的极品——罗布羊

竹签选用刚从树上摘下,带着植物香味的红柳枝。

不用复杂的香料腌制,只需一把粗盐即可。

这种做法烤出来的羊肉既鲜甜又狂野。

相比之下,烤全羊的做法就要高级得多。

腌制前,羊身上大骨头的地方要敲碎,肉厚的地方要用刀多划几下方便入味。

之后用十三种纯天然调料均匀地涂抹在羊身上,抹完还撒上芝麻。

烤法则更为独特,不用明火烤。

而是往烤坑里撒盐水熄灭明火,全靠坑里的高温和水蒸气把羊烤熟。

这种做法可以让羊的肉质更加鲜嫩。

烤全羊,一定要用手抓着吃,外皮酥脆,羊肉肥美,用嘴将肉和骨头分离的那一刻,人类体内原始狂野的气息被唤醒。

这种满足感是其他烧烤所不能比的。

看到这里,熊已经不行了。

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在新疆?

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在新疆?

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在新疆?

这么一比,以下这种烧烤便显得温和很多。

四、广东湛江烤生蚝

烤生蚝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

在湛江,没有什么是一打生蚝不能搞定的,如果有,那就来两打。

生蚝一般有两种吃法。

一种是蒜蓉生蚝

把小壳盖撬开,将壳大的一面置于烧烤架上烘烤,待生蚝快熟时,加入满满的蒜蓉、剁椒、葱花。

一口下去,肉质Q弹,混合着蒜香和辛辣,最大程度地挑逗你的味蕾。

另一种是原味生蚝,湛江当地人比较爱的吃法。

生蚝不开盖直接烤,这样可以锁住生蚝的鲜味,最大程度保留生蚝的水分。

吃的时候将小壳那面撬开,蚝肉沾上酱油和芥末,一口一个。

完了千万别忘了喝大壳里的汁水,那才是精华。

在广东一直流传着一句话:

生蚝是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

足以见大家对生蚝的狂热。

如果说第一集介绍的这些烧烤让你直流口水,

那第二集介绍的这些可能要突破你的想象力了。

熊在此友情提示,以下的文字或者图片可能会让你感到不适。


高能预警

第二集的标题为《比夜更黑》。

这一集主要讲述那些大隐隐于市的黑暗烧烤。

先看看入门级的:

东北烤蚕蛹

东北人说,一个蚕蛹的营养价值等于三个鸡蛋。

虽然是这样,熊也不敢尝试。

蚕蛹要慢慢烤,这样才能将壳烤得脆一点,酥一点,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吃的时候,咬开表皮,里边是烤成固态的蛋白质,全部在口腔里迸发。

这是属于东北人的一种重口味。

如果这个你可以接受,马上中级的等着你:

烤羊球

徐州人最爱的一道烧烤是老球嫩腰。

如果你不知道啥是羊球,以下的动图会告诉你。

中国人讲究吃啥补啥,因此徐州人对羊的下半身极为关注。

羊球和羊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烤法。

羊球讲究大火旺烤,烤得老一点,口感会更稠密,在火上切十字刀花,不仅利于蒸发水分而且利于入味。

用料上化繁入简,一把辣椒,一把盐,一把秘制孜然,就能带出羊球的原始本味。

羊腰则是要嫩烤,最好带着点血丝,是补品中的上品。

如果这两种黑暗烧烤你都能挺过来,不妨试一下以下这个终极黑暗烧烤的王者。

反正熊第一次看的时候都有点吃不消。

为了照顾到大家,烤前的生肉图我就不放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看,太瘆人了。

放一张烤熟的图。

你知道是什么吗?

答案揭晓,烤猪眼睛

熊实在是想象不出来这种食物的口感,还是让痴迷这道烧烤的食客告诉你吧。

一位资深食客形容吃烤猪眼睛是一种初恋的感觉。

大姐,您初恋的口味都这么重真的好吗?

熊很好奇您的人生到底经历了什么?

烤猪眼睛是一门非常讲究的技术活,要不断翻动20分钟,如果不翻动导致局部太热,眼球会爆。

吃猪眼睛就是要吃它爆浆的感觉。

一口将整个猪眼睛吃到口腔里,享受汁液盈满口腔的感觉。

仿佛在我们中国人手里,就没有不能烧烤解决的食物。

《人生一串》在B站拿下了9.8的高分,豆瓣也有9.0

镜头不再在高高在上的庙堂,而是拉至寻常的街边小摊。

有酒、有肉,充满市井气息和烟火味儿;

有故事,则使这档纪录片充满了人情味。

一个吃长签火盆烧烤的食客说:

“想家的时候,除了想我妈,想吃肉,那么一大坨坨的肉。”

寥寥数语,一个在外打拼的游子让我感到心酸。

食物是慰藉乡愁的一道良药。

长签火盆烧烤的老板小二哥和媳妇只有在每天凌晨三点收摊之后才能会面。

两人见面没有含情脉脉眼波流转,只有你一句我一句的拌嘴。

谁说爱情一定要卿卿我我花前月下,这种平凡的相处更显朴实无华。

烤蚕蛹的老板小军,东北人,爱说段子。

但他的段子听着却让人想哭。

老妹你知道我为啥长得这么黑不

因为我不想白活一辈子

话糙理不糙,最懂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的往往是星斗市民。

烤羊球的老板老王分享的故事让人听着伤感:

有一年快过春节,几个大姐在他的烧烤摊吃了很久,吃到只剩她们一桌,吃到天亮。

他忍不住过去催:

“大姐啊,天亮了,该回家了。”

“回什么家呀,这就是我家呀。”

大姐的一句话让他不知道该说什么。

你不知道每个吃烧烤的人背后都有哪些故事。

烧烤摊上,尽是人间百态。

烤猪眼睛的萍姐,老伴去世,难得这些食客,让萍姐的晚年不至于太孤独。

这也算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陪伴。

夜间的烧烤摊,永远都有寻求精神慰藉的身影。

烧烤,都是重口味的,能吃到一起,都是难得的缘分。

能够三更半夜陪你吃烧烤的,都是过命的交情。

能够不嫌弃你只给她吃得起一顿路边烧烤的,都是真爱。

那些曾经陪你吃过烧烤的小伙伴,如今人在何方?

那个嘴上说不吃会发胖但又一直往嘴里送的可爱女人,如今是否还在你的身旁?

一杯酒、几串烤肉,是深夜路边难得的得意。

是我们平凡热辣市井人生的缩影。

最后用一句熊很喜欢的旁白作为结束:

其实大家都很懂生活,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

文/五十公斤熊

 短评

不健康但是开胃,市井烧烤自有它的迷人之处。解说很B站风格,片子拍的也跟烧烤本身一样烟火气十足。就是什么时候国内美食纪录片能完全摆脱舌尖的影响就好了~

7分钟前
  • 撒旦的表妹
  • 推荐

总体来说还是更加网络化的舌尖,家家都是撸串+买菜+准备调料+情感升华的模式,不知道第二季还这么拍会不会有点重复感。不过这里就凸显出第二集的好来了,虽然里面的东西我完完全全不想吃,但加了这么一集就有了一个破局。美食纪录片最重要的一点看来还是别太把食物的意义往上拔,一个馒头要都能上升到文化传承的层面,那我吃着都噎得慌……

9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让舌三的人汗颜吧

12分钟前
  • 五十度灰
  • 力荐

第一集棒呆堪称烧烤安利指南,第二集不敢看,中国人没有什么不能拿来烧烤的,我有点接受无能,有一丢丢害怕😨。

14分钟前
  • 小痕呀
  • 推荐

致那些食欲色欲交织的夜晚。把酒言欢,肆意江湖,当代风陵渡。对这片感情很深,啥也不说了,撸起!

19分钟前
  • 判官
  • 力荐

晚上看的,这把我馋的啊。本身就爱撸串,夏天啤酒和串更配啊。还发现好多特殊的串的品种,感觉有点被吓到了。

20分钟前
  • 世界尽头
  • 推荐

我天 这片子简直有毒 把烧烤拍的淋漓尽致 第一集全是肉肉 好治愈啊 解说词也不错 强推一波 人间烟火气 最美烧烤味

22分钟前
  • 糯米团
  • 力荐

比《深夜食堂》中国版接地气多了,这才叫“本土化拍摄”。

24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B站已经不再满足于动漫了,来看看B站出品的记录片吧

29分钟前
  • 酱油c
  • 力荐

低配版《舌尖上的中国》,什么都在模仿,一点自己的内容都没有,牛皮都要吹破了,能不能不要总是强行灌鸡汤?滤镜太碉堡了,这丫是在做快本还是手机视频啊?

34分钟前
  • 我不是
  • 较差

在中国,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35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烧烤应该是一个美妙的返祖现象。从石器时代开始,几十万年的进化,人类第一次的快乐体验或许就是围成一圈用火烤肉带来的。

37分钟前
  • 看电影逃避现实
  • 推荐

一个人吃串是为了解馋,两个人吃串是为了解饿,三个人吃串是为了解闷,一堆人吃串是为了吹牛逼……

41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力荐

什么是人间的烟火气?这就是人间的烟火气。嘈杂的街道,重口的烧烤,醇香的啤酒。经历一个又一个故事,陪伴一代又一代人的过往。

46分钟前
  • 嘿嘿嘿
  • 推荐

“尽管最好吃的烧烤就在你家楼下,但我们还是走远了一点…”

47分钟前
  • 迷宝
  • 推荐

节奏感挺好的,那些“满嘴油腻”的镜头非常自然,作为一个不怎么吃烤串的人认真求“人生一锅”~

49分钟前
  • carina
  • 推荐

把这几年中国美食纪录片的通病——强行升华主题控制到了一个可接受的程度,更多聚焦于食物与制作食物的人,伴着亮红色的火炭与升腾而起的烟,便是最市井的珍馐;本作的解说者实乃功力十足,熨帖稳健,相得益彰。

5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好吃,夏天不撸串好像没过夏天,喜欢这种有烟火气的节目。

57分钟前
  • 波波维奇
  • 力荐

本来想给五星的,的确是文案满分,看完分分钟想离家出走的节奏,然鹅搜了下大众点评,所到之处皆是没什么人气的小店,当地评价并不高。略失望,感觉被耍了...默默把行李放下机票退了,还是吃楼下烤串吧。

60分钟前
  • 似锦。
  • 推荐

第二集令我非常不适。我不反对吃别人吃猪眼睛、羊睾丸、猪鞭等物,但是我反对食客狞笑地说火上活烤的海鲜在“兴奋地跳舞”,挤眉弄眼地暗示某些食物壮阳,以及特写把蛹、蚕、蛾刺穿在签子上或者活挤内脏的镜头。这很恶心。

1小时前
  • 唇红齿白章北海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