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洛伊国语

HD

主演:布拉德·皮特,黛安·克鲁格,奥兰多·布鲁姆,朱利安·格洛弗,布莱恩·考克斯,内森·琼斯,艾瑞克·巴纳,雅各布·史密斯,罗丝·伯恩,彼得·奥图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国语年份:200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特洛伊国语 剧照 NO.1特洛伊国语 剧照 NO.2特洛伊国语 剧照 NO.3特洛伊国语 剧照 NO.4特洛伊国语 剧照 NO.5特洛伊国语 剧照 NO.6特洛伊国语 剧照 NO.13特洛伊国语 剧照 NO.14特洛伊国语 剧照 NO.15特洛伊国语 剧照 NO.16特洛伊国语 剧照 NO.17特洛伊国语 剧照 NO.18特洛伊国语 剧照 NO.19特洛伊国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特洛伊国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浪漫壮观、引人遐思的古希腊,奥林匹亚众神与人类之间的爱恨传奇至今为人津津乐道,而在这其中,荷马史诗《伊里亚特》所记录的特洛伊之战更是后世剧作家与观者反复演绎的经典作品。当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奥兰多·布鲁姆 Orlando Bloom 饰)受希腊斯巴达国王之邀赴宴之际,却迷恋上了国王的妻子海伦(黛安·克鲁格 Diane Kruger 饰),对方倾国倾城的容貌让他不能自已,遂将海伦带回自己的国家。此举引发了希腊诸国的愤怒,在迈锡尼国王阿伽门侬(布莱恩·考克斯 Brian Cox 饰)的号召下,一支强大的联军浩浩荡荡向特洛伊挺进。在随后长达十年的战争中,阿喀琉斯(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奥德修斯(肖恩·宾 Sean Bean 饰)、赫克托尔(艾瑞克·巴纳 Eric Bana 饰)等英雄各逞英豪,谱写了荡气回肠却又令人扼腕唏嘘的传奇史诗……  本片荣获2004年青年选择奖最佳男主角奖(Brad Pitt)。甜蜜偶像生如夏花洪拳咏春夏威夷冲浪女孩小美2018白牦牛欢天喜地对亲家淘宝女孩的好评爱情海盗克星长安侠影之石榴美人乌龙院2022灯塔下的恋人(影吧端)五月天人生无限公司阳光漫漫皆为你独家解密《听风者》拍摄全过程致命24小时(国语版)缘份有take2团圆饭皇冠高地极度惊蝗心中的杀手征服者佩尔聂隐娘之绝命刺杀荆棘两扇门白蛇后传1994黑夜吞噬世界军械库:历史上的武器 第一季恶梦惊魂猎捕游戏傲骨贤妻 第二季报喜邂逅在釜山仿生超极限戒指反叛的鲁路修亡国的阿基德第2章:翼龙折翅末日战士2024永恒和一日龙心战纪日语花落宫廷错流年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清教伦理、自由主义与反抗威权——浅谈《特洛伊》中透射的美国文化

受近期《花木兰》大热的影响,我又重温了《特洛伊》这部老片。

这两部影片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却同属于一种类型:“美国化”的历史电影。由于美国本身历史短暂,其取材常常来自其它文明,经过好莱坞的流水剧本与美国精神的灌输变成一部美国电影,一如《特洛伊》反映的并非两千年前希腊奴隶社会时期的所思所感,而是地道的美国故事。这种美国文化的渗入,集中体现在电影的三大主要人物:阿喀琉斯、赫克托耳与阿伽门农身上。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反映了美国不同文化群体间的联系与冲突,使这一起源于奴隶时代的故事得以被现代观众,尤其美国观众所自然接受。

清教美德代言人赫克托尔

与其蓝本《伊利亚特》中的形象相比,阿克琉斯与赫克托尔二人在影片中的差异与对立程度大大加强,不仅限于阵营的对立,他们的价值观念、言行举止都有了极大分歧。我个人看来,影片中的两位英雄形象很可能源于美国文化中的两类人群:传统的清教徒与左派自由主义者。而片中高大全的赫克托尔则更有清教徒的道德风范,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节制、寡欲生活作方与一夫一妻制的家庭观念。与影片中阿喀琉斯、阿伽门农等人沉溺酒色或权势不同,赫克托耳在全片中始终保持清醒冷静,而没有物质滥用的场景,既不醉酒也不滥交。他坚持一夫一妻的婚姻观,珍视妻子与孩子,拒绝墨涅劳斯提供的女奴服务。节制欲望、勤勉节俭,以及一夫一妻的婚姻观念正是近现代清教伦理的体现,而非古希腊社会中奴隶主将奴隶视为物品使用的观念。

二是世俗化、现实主义的宗教观。与天主教不同,清教徒虽然信神,但不相信神迹。他们的宗教观念更加世俗,不看重苦修等宗教行为,而是把勤劳工作,发家致富作为取悦上帝,实现救赎的方式。清教徒也对祭司、主教这类上帝代言人不感冒,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自行阅读圣经,通过所言所行和和上帝沟通。赫克托尔类似清教的宗教观念集中体现在与其父亲对待神谕的分歧:其父的宗教观更接近天主教,认为祭司作为神的代言人,其话语就是神的旨意,但赫克托耳则遵循一套现实主义的行事逻辑,拒绝听取祭祀的军事建议,坚持以自己的判断行事(与《伊利亚特》中的态度恰好相反)。这恰恰体现了清教的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倾向:神的意志不是通过祭司、教廷、赎罪券等有形之物展现,而是藉由凡人的意志与奋斗达成,遵循理性、节制、勤勉的原则行动,就是在践行神的意志。同样的内容还体现在赫克托尔反问父亲“太阳神有多少军队?”这种事在人为、强调自主性的现实主义有神论和清教观念异常契合。

赫克托尔反对祭司的军事建议

三是强大的道德感与责任心。这是影片与其原型的巨大反差之处:《伊利亚特》中的赫克托耳是善战勇士,有战士的荣誉感,但绝不是道德极度高尚的人,不会像影片中一样为杀死年轻人而愧疚,并放弃城池之利接受和阿喀琉斯的公平对决。而影片中的赫克托耳却有一钟极强的道德感,保护弟弟,重视家庭,为国奋战,甚至对敌人也非常公平。而其杰出品质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传统清教美国人的重要特征,和敬奉神明、爱护妻小另外两大信条一起构成了赫克托尔笃信的人生守则。

赫克托尔遵循的原则正是清教美国人所推崇的美德

矛盾的自由主义者阿克琉斯

但与赫克托耳保守清教徒形象相反,阿喀琉斯更像是二战之后在左派思潮下诞生的“垮掉的一代”,一个有嬉皮士风格的自由主义战士。这一代人厌倦了保守的宗教价值观,投身于对旧有文化的叛逆与解构。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中赫克托耳与阿喀琉斯水火不容的原因,前者支持什么,后者就反什么。

首先,与清教崇尚的节制观念不同,阿喀琉斯毫不避讳物质享受。他首次登场镜头是在两名裸女的簇拥下睡到太阳高照,全然不顾大军开战在即。这种任性、自我、及时行乐的作风与保守克制、勤劳进取的清教伦理截然不同,很容易让人想起性解放运动下新生道德观对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冲击。

阿克琉斯的登场画风与赫克托尔截然相反

其次,阿喀琉斯对神态度傲慢消极,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怀疑论者。他可以打掉阿波罗雕像的头颅,摧毁神庙,同女祭司大谈神的荒谬,恰恰是对赫克托耳所代表虔诚信仰的背叛,一如二战的自由主义者对清教教规的叛逆。这是《伊利亚特》中的阿喀琉斯绝对不会做的。

阿克琉斯杵逆神灵

其三,阿喀琉斯也没有清教式的责任感。他虽然也有道德感,但动机往往是出自感性而非责任:为阿伽门农作战是因为同情士兵以及朋友的请求,放走对手的父亲是出于同情与敬佩,最后被帕里斯射死更是出于爱情。换言之,阿喀琉斯的动机与传统的英雄人物相比,更加感性,更加自我。比起赫克托尔对国家的责任感,阿克琉斯关注的只有战争对自己的意义。他对于阿伽门农的反叛态度也如二战后左派人士对越南战争的控诉:阿克琉斯质疑特洛伊人没有伤害过自己,为什么要与他们开战?一如穆罕默德 阿里拒服兵役,表示越共、中国人、日本人不是自己的敌人,美国白人才是。电影《独立日》中所弘扬的,保守清教美国人那种为祖国奋战,为信仰牺牲的使命感在这代人身上似乎已经一去不返。

拳王阿里的反战言论

既然没有赫克托尔清教化的原则,阿克琉斯的人生信条是什么呢?

是一种认为“人生本无意义的”强烈的虚无主义,以及其衍生出的及时行乐之人生哲学。如果说赫克托尔奉行斯多葛般的节制生活,阿克琉斯则是伊比鸠鲁所提倡享乐主义的信徒。但他之所以没有成为一个纯粹沉溺于享乐的嬉皮士,或是一个真正坚定反战的左派人士,在于他有着对人生意义感的追求——通过创造伟业,收获在历史上的永恒声名,让短暂易逝的人生拥有价值。如果说赫克托尔是着眼当下的现实主义者,从实在的国家与家庭中收获意义,阿克琉斯则放眼未来,试图追求永恒,创造一些在死后继续存留之物,来为自己虚无短暂的人生带来重量。这也是他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原因,也是造成他在渴望功名与痛恨战争间思想分裂的长久矛盾。以下的对话很好反映了两人价值观的差异:赫克托尔认为伴随身死,千年之后的一切虚名都毫无意义,但这虚名却正是阿克琉斯追求之物。正是对“名垂千古”的执着让阿克琉斯走向战争,成了他的不幸惨死的原罪。

但即使双方有着诸多差异,影片中赫克托耳与阿喀琉斯依然有共同点,也是他们作为精神美国人的重要特质——对威权的叛逆与反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在影片中看到过于阿伽门农人物形象相较《伊利亚特》的大幅度改动。

威权政府之化身阿伽门农

《伊利亚特》中的阿伽门农实际上承担了爽文中欺负主角的恶霸形象。

他实力强大,英勇善战,却也有粗暴骄横,嫉贤妒能的缺点。作为希腊联军的领袖,他夺走阿喀琉斯的女奴,对他极尽嘲讽,而之后在宙斯的操纵下被特洛伊人打得灰头土脸,不得不几度低三下四地求阿喀琉斯出山。

但电影中的阿伽门农在以上形象的基础上加入了新元素,让阿伽门农成为了一个力图借战争统一希腊,侵占小亚细亚的阴谋家形象。这个形象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式反派:“强大政府”。

为什么强大的政府是反派?

因为美国人民对政府的恐惧已经深深流淌在了血液里。美国是少数一个从未经历过封建王朝统治的国家,由一群逃避迫害的清教徒的后裔建立,通过战争从英国政府的掌控下独立而来。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美国人并不存在天敌,其最大的恐惧永远是政府。即使是身为总统的杰克逊、麦迪逊等国父,也曾大肆渲染联邦政府权力过大,即将奴役人民的恐慌。这也使美国人民逐渐形成了对政府极强的对抗心理:政府要禁我枪,我就和政府拼命,政府要我戴口罩,我宁可自己去死。这种“不自由,毋宁死”的传统,是中国人民很难理解的:在我们的主流文化中,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就算对劳动人民犯有有诸多恶行,整体评价上也是功大于过,因为统一与团结是中华文化中的美德;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的想法相反:保持独立与自治、各行其是,不受所谓的强权控制才是美德,非战时的大一统国家与政权是可怕的、不正常的,也因此必须被矫正。而这种恐惧放大到极致,就是以1984等作品为代表的反乌托邦类型(从独立战争到科幻政治:美式反乌托邦的又一次例行表演)。

而阿伽门农在这个美国故事中就扮演了妄图建立强大政府的暴君角色。他拥有了超出时代的远见权谋,不满足于成为希腊城邦盟主,而妄想统治一切,是战争的真正祸首,海伦的出走反而成为其师出有名的机遇。他让希腊人饱受战争之苦,一如美国陷入越战泥潭;他的侵略野心给特洛伊人带来了灾难,一如美国人心中英政府统治北美殖民地的“暴行”。为此作为自由主义者的盟友阿克琉斯鄙视他,而有爱国精神的赫克托尔也痛恨他,使其成为了影片中的众矢之的。这个被众人所仇视的角色最终死去,没能如历史一样在返回故乡后死于妻子之手。

阿伽门农展现出超越所处时代的雄才大略

小 结

所以《特洛伊》的主旨是什么?政治倾向为何?

我个人认为,它更接近一部左派反战电影。

而作为暴君的阿伽门被塑造成战争祸首,承担了几乎所有的过错,成为了影片中事实上唯一的坏人。阿伽门农的侵略野心一如现实中的美国政府,漫长血腥的特洛伊战争仿佛越战,而阿克琉斯对阿伽门农的鄙夷一如左派人士对越战的指责。但阿克琉斯明知战争的不义性,却被名垂千古的荣誉所吸引,成为了阿伽门农的战争机器,最终讽刺地因救人而死,这一结局似乎也隐含了对其作为刽子手所背负战争原罪的微妙指责。

而本作中活到最后的帕里斯与海伦反而是最接近美国自由主义精神的角色:两人逃离了暴虐好色的墨涅劳斯与专制的斯巴达,共同奔向自由,深刻体现了美国人心目中个人自由与权益可以置于国家与政权利益之上的政治正确。而帕里斯也像好莱坞电影中的青年主角一样,由无用无能的熊孩子成长为能肩负责任的可靠男子,最终射死阿克琉斯为兄长报仇,虽然他的成长与复仇可以说是全剧最狗血的剧情——阿克琉斯一世英雄,居然莫名死于熊孩子之手。没了神话中的阿波罗作祟,这一结局实在憋屈。

但从文化角度看,《特洛伊》事实上是一部以古希腊外皮套美国故事的电影,其真正受众不是那些期望还原古希腊故事的人,而是美国大众以及主动或被动接受美国文化的外国人。我们可以看到为美国文化量身打造的两名与主角和反派,以及为好莱坞电影所强加的爱情情节。

当然,初看之下这部影片在文化层面或许差强人意,这很可能因为我们不是希腊人。在《木乃伊3》、《长城》、《花木兰》这些以中国为背景的作品中,我们或许更能感受到违和感:它们不是中餐,只是左宗棠鸡,目标客户是那些对中国菜有兴趣的美国人,讲的永远是美国的故事,所谓的中国文化只是一个噱头,新口味薯片的一张包装纸而已。《特洛伊》也是一样,你可以看到极其宏伟的战争场面,激动人心的打斗镜头,与优秀的服道化设计。但除此之外,也很难看到其它令人惊喜的东西:整个剧情平铺直叙,缺乏有趣的转折,或许是因为去除了希腊与特洛伊两派神明争斗的剧情后,这个故事变得不那么有趣了,而美式价值观与反战思潮作为填充物,还远远不能使剧情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首发于B站专栏:

//www.bilibili.com/read/cv7592052

 2 ) 很失望

整部片子真正的主角是赫克托尔,连神话里不该死的墨涅拉俄斯都拿来给他做陪衬了,连大埃阿斯这种仅次于神的狂人也拿来被他砍了。
阿喀琉斯的角色塑造的支离破碎,一会就是个莽夫,一会又成了智者,境界有些飘忽,但是完全达不到赫克托尔的高度。还有,阿喀琉斯是死在战场上的,像男人一样带着荣耀死在战场上的!
帕里斯,虽然有一条龌龊的主线为他展开,但是龌龊的又别别扭扭不够彻底,丫要就是一废物,你就别让他再爱国爱民不也挺好的么,你把他改成个情种不也挺好么,而且最可气丫竟然没死!菲洛克忒忒斯甚至赫拉克勒斯也要愤怒!
奥德修斯的机智诡谲看不到,罗马的祖先埃涅阿斯竟然成了个小白脸,还是受了最龌龊男帕里斯的托付,要知道,在特洛伊城,可是除了赫克托尔,就是埃涅阿斯,完全不像话!
至于海伦不够惊艳,阿加门农太过卑鄙,没有看到雅典娜、龌龊神阿波罗参战,就不要再提了。
创作者功力不够,驾驭不了这么多角色和情境,把史诗拿来瞎编乱改,破坏甚至曲解了神话里人物和事件的连贯完整。
好的东西太少,如果你不能让他更好,就把手拿开!我很愤怒。

 3 ) 阿基里斯之踵——评《特洛伊》

阿基里斯是古希腊历史中最有名的勇士,以至于哲学家都会拿他来说事。芝诺提出过“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的悖论,就是把阿基里斯视为健壮和善跑的英雄。传说阿基里斯从小就被他的母亲捏着脚后跟泡在药物里长大,使他具有了超越凡人的体魄和几乎不可破坏的肉身,而唯一没被泡到的就是他的脚后跟。阿基里斯也是因此而毙命。“阿基里斯之踵”后来被喻为无论再强大、再完美的人或事,都会存在致命的缺陷。
皮特主演的这一部《特洛伊》或许改名为《阿基里斯》更为恰当,故事主要围绕着阿基里斯展开,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特洛伊之战退缩为表现阿基里斯悲剧宿命的一个背景。
在影片中,阿基里斯英勇善战却桀骜不驯,他是阿迦门农手下最杰出、也是阿迦门农最痛恨的勇士。他不愿听从阿迦门农的号令,因为他看不惯一个国王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发动战争。他甚至不愿意为希腊人的名义而战,因为他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借口,他明白“在我出生之前,希腊就已经足够强大了。”然而,有一个理由却是他无法抗拒的。
事实上,影片一开始就明确宣示了主题,“人类不断追求永恒的生命,要名垂千古,让后人知道我们的荣耀和曾经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伟大的爱情。”阿基里斯仅仅因为奥德塞说的“参战的英雄,都将千古留名”这一句话而走上了战场,尽管出发前他的母亲明确告诉他,“你如果去了特洛伊,必然会千古留名,但是只要去了特洛伊,你就再也不能回来。”
阿迦门农说:“阿基里斯属于过去,他目空一切,不会为任何国家效忠。”阿迦门农则有着“六王毕,四海一”的野心,他聪明地抓住了阿基里斯骄傲的心态,让他心甘情愿地戴上了盔甲。阿基里斯知道“男人都要些什么,但我要得更多。”对于荣耀的向往和千古留名的渴望成为了他的“阿基里斯之踵”。
全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发生在阿基里斯杀死特洛伊王子赫克托之后的夜晚,特洛伊国王来找他要回心爱的儿子,阿基里斯跪在赫克托的遗体前,对他说,“我们很快就能见面了,兄弟。”在那一刻,阿基里斯已经彻底参透了自己生存的意义,明白了自己的命运。他了解到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价,当他仅仅因为自己的荣耀而毫不怜悯地杀死了那么多人的兄弟、丈夫和亲人之后,他已经和他所不齿地阿迦门农成为了同一类人。
死在阿基里斯手里的赫克托则几乎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他的生命中只有很简单的敬畏神明、保护妻子和家园的愿望,他是一个好儿子、好兄弟、好丈夫、好父亲,也是一个值得任何人尊敬的对手。他曾经屡次挽救了自己的弟弟;他因为错误地杀死了一个青年而内疚;他最终勇敢地走向了阿基里斯。赫克托是阿基里斯的一面镜子,正是赫克托让骄傲和虚妄的阿基里斯认清了自己。当然,这一切都已经太迟了。正如阿基里斯的妈妈预言的那样,当他从迈锡尼扬帆而去的时候,他就不再回来。
同样扬帆而去,不再回来的还有海伦和帕里斯,特洛伊之战因他们而起。如果阿基里斯因为“荣耀”而千古留名,他们则因为爱情而留名。小王子对待爱情的态度与他在战场上的表现截然相反,他明知如果带着海伦会给自己和特洛伊带来多大的灾难,他仍旧义无反顾。或许这是因为他的年轻而浪漫,换做他的哥哥赫克托,决不会这样做。不过在特洛伊城破之时,帕里斯终于明白了爱情的真谛,他选择了战斗,选择了做一个让他的哥哥会为他骄傲的人。他知道爱情不是索取,而是付出,如果继续逃跑,不值得赢得海伦的爱。他要做一个真正的男人,只要勇敢,“不管今生或者来世,我们一定会相聚。”
最终,阿基里斯被帕里斯射死。实际上无论是谁已经不再重要,阿基里斯之死只是他自己献给自己生命的祭品。人与神的不同就在于人是会死的,而正是这样使得人生中的每一刻都可能会很珍贵,阿基里斯临死前已经感受到了布里塞伊斯带给他的平静,相对他一生征战而毫无意义的日子,他不会有任何遗憾。

 4 ) 爱、恨、神论与人性

影片结尾当Paris射死Achilles时我矛盾了,我该高兴,该惋惜,该悲伤..我不知道…这一生命的终结不仅仅是我最喜欢的男主角倒下了,因为这一箭蕴含的太多的爱恨情仇,化解的却也更多…改自荷马不朽史诗《伊利亚德》的影片《Troy》不仅是男女主人公俊美的外表带来的视觉冲击的快感,它把人类的爱恨情仇表达的淋漓尽致。
之前风流成性的Troy小王子Paris,对已为人妻的敌国王后Helen却投入了忠贞永恒的爱,甚至不惜为了她而引发战争,抛弃生命。貌美如仙的Helen同样是一个敢为爱情,不畏权势的烈性女子。她的一段话:“我并不是怕死,我只怕明天的到来,我怕你将扬帆而去,不再回来”,情到深处,叫人动容。Achilles也是如此,他是影片中我最喜欢的角色,他不为希腊的任何国家战斗,只为荣誉而战。他参加攻打特洛伊的战争也是为了名垂千古。直到遇到爱情的降临。他对特洛伊女祭司布利塞伊斯的爱也是无法阻挡的,当特洛伊沦陷时,Achilles不再追求名声的千古流传,而是在战火中寻找年轻的布利塞伊斯,直至最后为爱而死,这是什么?我坚信这是人类最纯洁的爱情。而布利塞伊斯不仅被Achilles健硕的身体所吸引,更是为Achilles伟大的人格魅力所动情。她放弃了对神的敬仰,甚至在Achilles即将死亡时与之缠绵难以割舍,叫人为之动容。当真正的爱情来临却面临着生离死别,这是平常生活无法体味到的,我想人世间没有比这更残酷的事了。爱情果然有着巨大的力量…
长子Hector对其弟弟Paris的爱,将其弟弟的风流视而不理,在那样男尊女卑的社会,无非流露出对弟弟的溺爱;还有当弟弟Paris与敌国斯巴达国王米奈劳斯搏斗失败后,Paris面对死亡的恐惧,抱这部住哥哥的腿,流露出渴望求助的眼神。Hector放弃了男人间决斗必须遵守的规则,只说了一句“he’s my brother”,这是影片中我印象最深的两句台词之一,他毫不犹豫的拔出剑刺向奈劳斯博的胸膛。这正是兄弟手足之情的体现。Achilles对堂弟手把手的传授作战技巧,并将道理与其,体现了兄弟之爱;当其堂弟被Hector误杀后,Achilles恼羞成怒,戴盔披甲,杀死了Hector,为其弟报了仇。影片至此,因为爱,仇恨也被进一步激化。
特洛伊国王对次子Paris犯的严重错误给予的理解,无非体现了对儿子的伟大父爱;他在长子Hector被杀后半夜潜至敌国营地,放弃国王的尊严,亲吻杀死自己儿子的敌人的双手,为的就是要回长子Hector的尸体,在他眼睛上放两枚硬币,为他超度。是父爱使然。Hector对自己尚嗷嗷待哺的儿子更是无限的关爱,当确信自己必死无疑时,他提前指给妻子一条暗道,让其将儿子抚养大,便体现了他对儿子的爱。这种父子爱不但体现在上层阶级之间,而且在普通士兵中也有所体现,一个很小的镜头——在特洛伊沦陷后,Achilles释放的那个普通士兵说“我还有个儿子,放了我吧”,这是我印象最深的另一句台词,试想假如他没有子女,一个有骨气的士兵绝对不会乞求敌人给自己生路,也许因为父爱,他放弃了尊严。这种种皆是体现父亲对孩子的爱。
仇恨亦一直贯穿着整部影片。
当自己的妻子被别人夺走后,尽管Helen是心甘情愿的…斯巴达国王米奈劳斯一怒之下,决定吞掉敌国特洛伊,虽然说这种进攻与一个女人关系并不大,可却是对夺爱之人的仇恨激发了战争的爆发。对夺爱之人的仇恨更体现了男子对女子的霸权和统治,一个男人的女人被另外一个男人抢走就是对自己尊严的一种极大的侮辱。这似乎是自古以来不朽的定理…
被侵略国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是必然的,这种仇恨是战争的必然性。人们不希望战争,任何弱小且无野心的国王都希望自己子民安居乐业,特洛伊虽然并不算小国,但是其国王亦是如此,但这种仇恨积累的一定程度后就会爆发出不可抵挡的力量,有促成“以弱胜强”的可能,特洛伊与敌国的第二战敌国被击败的情况大概就如此,虽然敌国战略有所失误。还有在特洛伊即将沦陷时,特洛伊国王带领着剩余的一小部分士兵仍然与敌奋战,这也是仇恨的体现。
亵渎亲情的仇恨带来的后果必定是严重的。Achilles为堂弟复仇,就是对杀兄弟者的仇恨。其后果就是Hector的死亡。当然,Achilles和Hector在我心目中都是不倒的英雄。还有Paris在特洛伊沦陷后不顾堂妹布利塞伊斯的阻拦仍然将箭射向了阿基斯里,这也是对杀兄弟者的仇恨,对小王子Paris来说更是对杀死自己一直依赖者的人的极大仇恨。
这三种爱和三种恨在整部影片交融在一起,爱淡化了恨,比如布利塞伊斯的爱改变了阿基斯里,使他的恨意减少了很多,爱心增加了很多。典型当特洛伊士兵说他因为有儿子求饶时,Achilles说“那赶快逃出城去”。
一种所谓的神的保佑,最终毁灭了特洛伊王国:长子Hector不赞同乘胜追击,而祭祀却说“神有好的征兆,可以乘胜追击”,结果损失惨重;木马在城外时,次子建议烧毁它,而祭祀却说“这是神的赏赐,应该将其迎接到城内”。愚昧无知,这是极度让我鄙视的地方,也因此我不喜欢Troy国王这个角色,尽管他充满着爱心。殊不知,特洛伊能够在很多国家都被吞并后仍能独立,是因为他的子民的勇敢和坚固的城墙,而非神的保佑。
人性:Achilles虽为杀手,可他有自己的主张,虽然他对王子Hector恨之入骨,可当特洛伊国王来乞求要回儿子的尸体时,在特洛伊国王的真情表白下,他还是归还了Hector的尸体;当特洛伊沦陷时,如他对敌国一个男子士兵的饶恕也体现了这一点。残酷中一点不失人性,对于一个凶悍的杀手,这种人性的产生是男女之间神圣爱情的感化结果?抑或是深深埋在心底的共同人性?我感到茫然…
珍爱生命,珍爱那些爱我和我爱的人的生命。珍惜属于自己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名与利皆是身外之物,有爱人与自己来分享,名与利才显有意义的。看完影片我受益匪浅。
   因为爱,人活在这个世上才觉得温暖。

 5 ) 真英雄何所遇

  重温《特洛伊》,让我心生折服的不是海伦的美貌,不是帕里斯的痴情,也不是特洛伊与斯巴达之间战争的气势雄伟,而是赫克托尔、特洛伊国王,不可避免地还有阿克琉斯。
  赫克托尔,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一个稳重爱家的人,他为了弟弟的爱情,包容下了他弟弟犯下的错,包容下了那位倾国倾城、为特洛伊带来灾难的美丽海伦。他爱他弟弟,这份爱是多么的深沉厚重啊,连自己深爱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大眼睛孩子也比不上这份爱。当他错手杀死了阿克琉斯的表弟时,他心里非常清楚自己命不久矣。在妻子的苦苦哀求下,在未谙世事的孩子懵懂的眼神中,他还是选择与阿克琉斯挑战。其实,他若卑鄙一点,只是一点点,便可以让城楼上的特洛伊士兵轻而易举地射死单独前来挑战的阿克琉斯,但他没有那么做,他太正直了,心地太淳朴了,本来他不会死,但就是因为他的单纯,他无法抵挡住神勇无比的阿克琉斯,最终还是倒下了……
  英雄与英雄之间的战争总是让人心里窝火,他们总是太坦荡荡,不会在对方不经意的情况下刺对方一下,他们不会用暗器,在观众看来,有许多的可乘之机都被他们放弃,但他们就是不让我们如愿,硬是要直来直往,容不下半点狡猾、奸诈,他们都死得明白,没有丝毫的不瞑目。
  阿克琉斯在特洛伊城楼下四声沉重、近乎咆哮、响彻整个特洛伊城的嘶吼:赫克托尔、赫克托尔、赫克托尔、赫克托尔,终于把赫克托尔迎了出来。两位真英雄的对峙,两位真男子的交锋,在天地之间,在特洛伊城下,在众多焦虑的目光中,他们终于面对面了,像一阵闪电划破天际,像一个旋涡翻转海水,四周无声,万物死寂,只为两位英雄。阿克琉斯将赫克托尔的“箭下留情”看在眼里,心里不是没有感激,在赫克托尔绊了一跤时,他没有乘胜追击向赫克托尔刺下一剑,结束这场结局早已知晓的战斗,但他只是步步逼近赫克托尔,大声对赫克托尔说让他站起来再战。还有比这种战斗更无聊的了吗?还有比这种复仇更可笑的了吗?不,这不是战斗,亦不是复仇,这只是英雄之间的切磋,这只是勇士之间的约定!
  在黑夜中,在帐篷的烛光中,将赫克托尔的尸体拖回来的阿克琉斯没有半点战胜后的快感,此刻在他心中的只是冲动杀死英雄后的悔恨,失去自己很少——不,是从来没有碰到的令自己钦佩的人的痛苦。就在这时,一位不知名的、披着飘逸长袍的老人突然进来了,他没有作自我介绍,也没有跟这个帐篷的主人打招呼,他只是径直跪在阿克琉斯的面前,近乎是以膜拜的神情亲吻着那双沾满他儿子鲜血的手,用祈求的口吻,用一双盈满流水却始终坚忍着没有掉下来的双眼,用一颗受尽悲痛的伤痕累累的心,让阿克琉斯将自己儿子的尸体归还给他,让他最爱的大儿子得到一位王子应有的体面的葬礼。
  我的心在颤抖,我的血液在翻滚。一位父亲的爱啊,这是一位多么沉甸甸的爱,浓得化不开,深得摸不到底,重得让人喘不过气,这特洛伊的国王,他高高在上,他伟大,但他终究还只是一位平凡的父亲,他宽阔的胸怀,他朝圣者般的心,他亲吻着每一个人,包括不懂事的儿子帕里斯带回的“红颜祸水”以及亲手杀死他儿子的阿克琉斯。说不清他像什么,道不明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只知道他是白云深处那岿然不动的山峰,是大海中细细流淌的涓涓清流,是沙漠中不畏干烈、寂寞前行的骆驼。他充满着智慧,像尼采,像苏格拉底;他云淡风清,像是修炼多年的看破红尘的道士;他深沉,像是心中有数不尽的问号在翻滚。最后,他为特洛伊而亡,为自己心中那坚定的信念而亡。但他亦永存!
  英雄的人生总是充满着传奇色彩,万坚不摧的勇士阿克琉斯也无法避免命运对他的捉弄,不,准确地说,应该是青睐。本来是去特洛伊博得一生的荣誉,结果不小心被丘比特的箭射中,遇到了让他坚硬的心融化的女人——赫克托尔的堂妹普瑞瑟丝,她的倔强无礼,她在夜里谋杀他的企图,他都包容了。本来是准备为了爱放弃战争、放弃荣誉、返回希腊的,但上天总是让英雄的命运坎坷艰难,失去表弟的痛让他心里的暴烈又显现出来,刚被融化了一点的硬块又凝结了。他失去了他的表弟,她失去了她的堂兄,他们是对方的仇人,他们也是对方的爱人。在士兵的侮辱中救出她的夜晚,在忍痛放她自由的夜晚,在烈火熊熊燃烧特洛伊城的夜晚,一次又一次,他拯救了她。在战火纷飞中,他爬墙,他杀人,在她险些失掉性命的千钧一发之际,他再次拥有了她,但在还没来得及说一句“我想你”时,在还没来得及互诉思念时,在他们还只是互相深情款款望着时,帕里斯的箭无情地射向了阿克琉斯的脚后跟。接着第二箭、第三箭、第四箭。他的胸膛千疮百孔。但他还坚强地对她说:“我没事,不要担心。”坚硬如他,当时完全还有能力回击帕里斯,但他没有,此时在他眼中只有她,他再也不要战争,再也不想那些无谓的尊严和荣誉,再也不想凯旋而归,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只想让她安心,让她对他的看法改变,让她觉得他并不是只崇尚暴力。他催她快点离开,她也很听话——她转身,他倒下……
  阿克琉斯,他是胜利的勇士,失败的英雄;他胜得漂亮,败得悲壮;他既凶狠残暴,又善良不忍,就像英勇刚烈的山峦上开放着情意绵绵的花朵,就像豁达宽厚的海洋中荡漾着狭隘滞涩的涟漪。
  不是不恨帕里斯的。是他在特洛伊与斯巴达友好和平的夜晚潜入了海伦的房间,是他在黎明前的瞬间扼杀了那第一道曙光,是他将斯巴达的王后变成了特洛伊的公主,是他的自私毁灭了整个特洛伊城。但终究还是要感谢他的,同样也是他让三个真英雄复活、战斗、死去,也是他让大家记住了这些本该埋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名字!英雄的背后总是会有个并不是历史主角的人在改变着他们的命运。何其悲哉!何其幸哉!
  英雄,真英雄,孤独的星辰因你们又减轻了一份沉重。
  阿克琉斯,你的热血使荆棘开花,你的冰冷使雪花沿着最初的洁白飞翔。
  赫克托尔,你的勇敢让天地瞬间变小,你的无畏让整个史诗为你鼓掌。
  特洛伊国王,你的坚定虔诚让所有特洛伊人民的魂灵为你咆哮。
  英雄,不要孤独,那沙漠上烛火般的浪花,以及星辰如恒河沙数,都只是为了照亮你们经过的脚步。
  真英雄何所遇?他遇到的是满身的伤痕疲惫,是捐弃一切的痛苦决绝,是使邪恶退隐的伟大的自我毁灭!

 6 ) 史诗剧的尴尬

   观看电影《特洛伊》始终是一个平静的过程。没有悬念,没有巧合,甚至没有过多的出人意料。究其原因,我想是由于对《荷马史诗》的内容和情节早已耳熟能详。特洛伊战争(Trojan War)几乎完全来自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女神忒提斯的婚礼没有邀请离间女神厄里斯,怀恨在新的她将一个刻有"赏给最美者"的苹果丢在婚宴上,这引起了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阿西娜,爱与美神阿佛洛狄忒只的争吵,为他们评判的帕里斯将苹果给了爱神,于是,另外两个女神发誓要向特洛伊人抱负。希腊的皇后海伦被特洛伊王子夺走,这成了双方交战的导火索,除了1000只战舰和双方的20万大军之外,奥林匹斯众神都加入到这场大战之中,战争持续了10年,双方都损失巨大,在最后阶段希腊方面的奥德修斯设"木马计"攻破了特洛伊的城池,海伦又被带回希腊。
    就像荷马自己说的那样,阿喀琉斯的愤怒是整部史诗的主线,影片的第一主角仍然是阿喀琉斯。电影也是以阿喀琉斯的出场而掀开帷幕的。这是典型的好莱坞式的开端。两军交锋,势均力敌,各不相让,恰恰需要一个超人式的人物出现来打破僵局。而阿喀琉斯正是这个创造奇迹的关键人物。当主帅传令召他出阵时方知他并未在队伍中,便火速令人回去请他出战。孰料我们的英雄此刻却在自家的纬帐中睡眠正酣。闻听前线有难后仍不慌不忙地更衣披挂,搬鞍认镫。通过这一系列的铺垫已经在观众的心里营造出了一种强烈的期待和渴望。到这里,导演已经很成功地完成了对阿喀琉斯这一英雄人物的初步塑造。这样一个开头尽管充斥着强烈的美国风格,但却很好地避免了史诗中众神争夺金苹果的冗赘的开篇。此之谓编剧的聪明之处。这个开头真是相当精彩。但是若再想影片中寻找类似的精彩之处却寥寥无几了。
    用电影手段重新诠释经典历来是件不讨好的事情,稍有不慎便会招致失败。影史上成功的例子虽然不少但失败的例子也有很多。这部史诗巨片《特洛伊》是否真的重现了史诗应有的恢弘魅力和气质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史诗原作中一切皆由神安排,人类逃不脱神的掌控。其实整个特洛伊传说的悲剧色彩,也正在于此。但是在电影中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把布拉德·彼特扮演的阿喀琉斯以及奥兰多·布鲁姆扮演的帕里斯视为神而不是人。他们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无一不体现出人类的特质。因此在影片中,所有的神都已经人化了。这个问题不知是否应该归咎于导演。
    此外,影片中的众多人物也有许多问题。首先是特洛伊皇后海伦。原作中把她形容为天下第一的美人,但是到了电影中,演员本身的气质不足以表现出美女海伦的全部风采,相貌平平不说,单是寥寥的几句平庸台词就让人感到希腊与特洛伊两个国家因为她而发动持续十年的战争是多么荒唐无比的事情。其次是我们的第一英雄阿喀琉斯。阿伽门农要想胜利,只有依靠勇士阿喀琉斯——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士。傲慢、反叛又不可战胜的阿喀琉斯向来只是为了自己的荣誉而战,他对名声的追逐永不厌倦,这是他才是高举阿伽门农的旗帜攻打特洛伊的真正原因,然而突然降临的爱情决定了他的命运。阿喀琉斯给我的感觉总好像是前后判若两人,人物性格发展得有些太过突兀了。为了国家的纷争而退隐山林,为了兄弟的惨死而怒向刀丛。虽然原作如此但剧情发展得总是显得突然而缺乏条理。褪去神话的光环,单纯表现阿喀琉斯的英勇,一个四肢发达,头脑极度简单的形象便取代了原作中真正的、核心的英雄,同时削弱了他的悲剧英雄色彩。
    总体而言,影片有些穷途末路之感。这也是好莱坞电影发展所必须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但是荷马的巨作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影片的不足。希腊不仅仅在思想及科学领域点燃了西方文明的火花,那个人神共存的世界,同样为艺术奠定了根基。尼采用一本书,论述了艺术的根源便是悲剧性,而这悲剧性恰恰来自于希腊的文化。那些传说,那些被诗人们所吟唱的神与英雄的悲壮事迹,成为整个希腊乃至世界的财富。显然,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短评

爱成为他的要害,而非脚踝。

6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很赞!特别喜欢王子的哥哥~

7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力荐

brad pitt太不适合出演阿喀琉斯了!

11分钟前
  • Ex
  • 还行

如果你跟我走,我们将永无安宁之日。我们会被追杀,遭众神诅咒。但,我会爱你,直到我死的那一天。我会永远爱你。

15分钟前
  • 沈书君
  • 推荐

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可以拍出一部三个多小时的真正史诗一般的电影而不让人觉得沉闷冗长,国内的编剧用时间该读读伊利亚特。顺便想以后给孩子讲敬神明,爱妻小,热爱小生活,打不过就跑,不要逞英雄,不得图虚名。

18分钟前
  • iKoala
  • 力荐

希望的结局是 帕里斯:咱们应该把这挫玩意儿烧了祭天 国王:皇儿所言极是,烧烧烧! (特洛伊 完)

20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非常喜欢这种宏大场面的爱情战争片,而且背景时代是我喜欢的

24分钟前
  • sunshinE。
  • 力荐

雄性荷尔蒙这个激荡啊,看完之后想杀人

25分钟前
  • Orpheus
  • 推荐

我大概不可能没有加这一部.又或者加的是另外一部?没错关于战神的传说,美丽的荡妇海伦,花花公子二王子,巨大的木马和对尸体的侮辱.其实故事的外貌下均是政治问题,不过本片没有按照政治的方向拍摄,而是强调了阿喀琉斯的武勇和英雄悲壮.最后永远是弓箭强于刀呢,这样的设置未尝不好

27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奥兰多不如皮特,皮特又完败给了巴纳。巴纳演的大王子赫克托尔简直是从神话史诗里走出来的悲情英雄。

32分钟前
  • 沉歌
  • 还行

brad太性感了!!!!!!!!!!!!!!!!!!!!!!!!!!!!!!!!!!!!!!!!!!!!!!!!!!!!!!!!!!! 就是看了这部之后我把他所有的电影都翻出来看了一遍... - -

36分钟前
  • Violette
  • 力荐

明明是个神话故事,没了众神参与,用现代价值观根本没法讲啊。然后果然就很无趣地把重心放在爱情上了,那种英雄的荡气回肠和悲怆感毫无体现。BTW, so sick of Brad Pitt's artistic gymnastics fighting style

38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较差

本片荣获2004年青年选择奖最佳男主角奖(Brad Pitt)。

41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电影的最大问题在于导演非常公正客观地把视角保持中立,在情节设置上没有倾向,所以看两军对战的时候真是缺乏代入感啊——是支持Hector呢还是支持Hector呢还是支持Hector呢?!啊哈哈哈哈哈。视效不错,男色卖得不遗余力,但稗官野史的感觉多,恢弘史诗的感觉少,此外皮特的Achilles总觉得缺少说服力。

4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最性感的阿喀琉斯,最丑的海伦王妃。

44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还行

三星半,德国导演给海伦选了张理性主义的脸,又把浪漫到极致的特洛伊战争庸俗化成贪婪人性的恶果,帕里斯这种角色完全能拍出天地震怒也在所不惜的激情任性,结果拍成衬托阿喀琉斯和赫克特的懦弱蠢货。神赐的基片素材被展现得如此干瘪,也不容易。

48分钟前
  • Arcturus
  • 推荐

阿克琉斯和两个女人3p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戏

4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皮特演的很棒,女色误国

53分钟前
  • 诗诗小兔
  • 推荐

值得看,看过不觉得亏系列

58分钟前
  • 阿离
  • 推荐

雖然海倫讓我鬱悶,但滿目健美的男體……格鬥亦精彩……

60分钟前
  • 趙小漁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