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格尔

HD中字

主演:马诺杰·巴杰帕伊,拉吉·库玛,苏米特·古拉蒂,迪娜兹·伊拉尼,苏克什·阿罗拉,K·R·帕尔梅什瓦尔,萨钦·帕里克,纳瓦尔·舒克拉,伊什瓦克·辛格,巴拉吉·高利,努丹·苏里亚,迪维亚·阿妮,苏曼·瓦迪亚,阿希瑟·维德亚迪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语言:其它年份:201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阿里格尔 剧照 NO.1阿里格尔 剧照 NO.2阿里格尔 剧照 NO.3阿里格尔 剧照 NO.4阿里格尔 剧照 NO.5阿里格尔 剧照 NO.6阿里格尔 剧照 NO.13阿里格尔 剧照 NO.14阿里格尔 剧照 NO.15阿里格尔 剧照 NO.16阿里格尔 剧照 NO.17阿里格尔 剧照 NO.18阿里格尔 剧照 NO.19阿里格尔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电影《阿里格尔》的一些背景

本文首发于同志亦凡人网站。http://www.qafone.co/viewthread.php?tid=193190


在同志亦凡人上找到电影《阿里格尔》下载观看后,这是一部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影片,必须写点东西出来。影片在Aligarh等原址拍摄,在2016年在第20届釜山电影节首映。这种纪实性电影一直能牢牢的吸引我。影片的代入感很强,配乐不温不火,恰当地带动了人的感受。两位主角演得都非常有特点。但我主要关注的真实事件本身。各种好评不再一一细表。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before the night falls》,一个古巴作家逃离了迫害自己的家乡,漂泊到自由的美国后,却孤苦染艾身亡。人性丑陋的一面和愚昧社会对同性恋之残害和冷酷,让我深感不公。

主人公Siras教授,1985年在Nagpur University获得Marathi语博士和心理学硕士,1998年在Aligarh大学获得教授身份,结婚20年,他的婚姻因长期和分局而结束。2010年有两人强闯Siras的住处,拍摄Siras和一个黄包车拉车夫发生性行为,并被见诸与当地新闻报道;Aligarh大学因此将Siras停职。Siras教授在年轻记者Deepu Sebastian的帮助下,经过两个月赢得官司,但在即将返回Aligarh大学的前一天,突然身亡。Siras的遭遇在引起了社会公愤,也促成了正义影人冒着对抗印度强大的对同性恋的歧视和偏见反攻的风险,拍成了此片。

没想到印度能拍出这么好的一部同志电影,而且是真实事件改编的纪实片。所以决定要搞清事件的一些报道,仔细去了解一些事件中各个当事人的情况。也想让更多人知道,同性恋不但在印度,而且在很多国家地区都遭受着歧视和暗害。不得不对影片的拍摄印度影人表示感谢,感谢他们的正义感和为性小众群体的呼喊。希望大家都能帮助推广这部影片,以利于社会了解这个群体的生存窘境。

让人愤怒之一:暗害

Aligarh大学的一些人一直在想法打击Siras。在1996年就起诉Siras骚扰妇女,后又因证据不足自己撤销了起诉。2010年强闯私宅,对Siras抓g奸在床是恶意的设局报复。Siras说:“我爱我的大学,一直在为大学奉献,为何大学因自己是g而不爱他。”

让人愤怒之二:谋杀

影片的结尾部分让人惊恐。Siras最后被定性是自杀,但却在尸检血液中发现了微量毒素,有可能是被人投毒而死。尽管恶意报道Siras的三名记者和打击报复Siras的四名大学官员被警方调查了,但最终因证据不足而草草结案。

让人愤怒之三:印度在合法化后又非法化

影片中表明,在同性恋行为短暂合法化(Section 377 of the Indian Penal Code in July 2009)后,印度高院又在2013年将同性恋列为非法化了。同为不开化的亚洲国家,对于这种传统愚昧的世俗偏见形成的顽固可怕的力量,让人害怕。

1. Ramchandra Siras教授

马诺杰·巴杰帕(Manoj Bajpayee)伊饰演的Ramchandra Siras教授和真人长的不太一样。马诺杰·巴杰帕显得有些年轻不像是个64岁的老人。Siras教授真人是个秃头老头,长相有些一般。Manoj Bajpayee则把一个大学老师诗人演得非常慈祥可爱萌,电影中诗人是个与世无争的学者,即便受到打击和暗害还能忧然的沉浸在自己的诗歌中。

2. Journalist Deepu Sebastian

Rajkummar Rao饰演的记者拉吉·库玛则是个刚毕业(Chennai’s Loyola College英语文学学士,和the Asian College of Journalism的新闻学研究生),想要在家乡做出一番成就的帅气聪明勇敢的记者。在他的帮助下,他成功的把Siras教授受害的个人事件演变了成反击社会压迫同性恋者的抗争。Journalist Deepu Sebastian真人和演员较比像,都是英俊相。Sebastian不在意自己被拍成了电影,尽管他认为电影里的形象和自己的真实特征不太一样。

Sebastian是一个刚毕业的记者,他促成了整个社会事件从对Siras教授的个人迫害,翻转到法院重新定论,为Siras教授挣得了合理的权益。他之前并不认识Siras教授。2010年2月,事件发生后,他们之间开始了一系列对话,直到Siras教授同年4月死。Sebastian回忆Sebastian最后还在规划未来,去美国,见Sebastian,返回Aligarh大学,然后退休,Sebastian教授对自己的性向很坦然,但他认为这是他的隐私,他不喜欢张扬,不想去向他人解释自己的私生活,也没想过成为一个社会活动家。Siras教授结过婚,也没想亮相。

3.拉车夫

Siras教授非常注意保护一同被害的拉车夫的身份,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穆斯林,会遇到更多的麻烦。拉车夫1981年生于Delhi,然后父母把他带到Aligarh,他一直拉车谋生。BBC报道采访拉车夫的报道中,拉车夫表示Siras爱他。他认为Siras如活着会帮他的5个孩子去上好学校,他也会做个小买卖。2009年,他遇到了Siras,他一直对两人的关系非常满意,直到Siras被强拍事件发生。之后他就没有见到Siras,2个月后,他在新闻上听到了Siras死亡的新闻。当警察不断地开始审问他后,他非常受挫,甚至想用柴油自焚而死,他妻子把他救了下来。他说:“我想我最好是死,我没有做错事。我唯一的过错是和Siras开始了这段关系。”

BBC报道提到了电影中的拉车夫被用的真名,这给他造成了严重的生存麻烦,他之后一直生活在失去正常生活,被邻里认出,甚至有人威胁要因他是教授的性伴而杀死他。电影中也假定了拉车夫被人收买,故意给坏人留门的情节。拉车夫否认了他串通恶意三个报道记者。但他希望未来会有金融财团可以因为他是教授情人而帮他。拉车夫的功利思维,让人怀疑他也许确实是在利用Siras教授。

这个影片反映了一起把一个私人事件成功通过社会舆论在法院翻案的事件。也正是记者Sebastian,一方面帮助Siras教授恢复名誉和权益,同时也成功地给印度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歧视,做出了最有利的回击。Siras教授,作为一个诗人,在记者Sebastian的运作下,有意无意地给了整个印度社会同性恋者生存的困境进行一次有力的改变。故事是悲催的,非常惊人,让人担忧其他国家的同性恋者的生存状况是不是也是这样悲惨。

网络引文:

Here’s the Journalist Who Tracked ‘Aligarh’ Professor Siras’ Story.

Meet Deepu Sebastian Edmond, The Journalist Whose Work Inspired ‘Aligarh'.

Real Story Of Aligarh University Professor Shrinivas Ramchandra Siras.

Why a gay Indian professor's death inspired a film - BBC News.

 2 ) 《阿里格尔》:印度不只有歌舞和神药,这部同志电影探讨的“道德底线”细思极恐

蓝雨星城娱评天下 2018-07-09 08:26

印度,一位阿里格尔的大学教授因为和人力车夫亲热时被私闯民宅的人拍下视频,随后被校方发现而被革职。

印度民众对同性恋的仇恨态度近乎疯狂。

学校逼迫大学教授写对此事表示羞愧,不让他去学校。

老教授活的战战兢兢,紧闭房门,在自己的家里听着歌曲“我值得被爱”,他就坐在那里,但是手、脚、头随着音乐轻微的摆动,显示出无处不在的印度歌舞。同时歌声越美好,越体现出教授的内心悲苦与孤独。

老教授在各种场合都会受到歧视,连看病都遭受冷遇,被校方勒令退宿,校方甚至还用断电的形式逼他搬走。

报社的年轻小伙子开始追踪调查此事。

帅哥记者第一次接触教授,被教授误解,以为他是来窥探隐私于是将其赶走。

教授的好友兼同事对帅哥记者说到:过去,分歧是通过辩论解决的;而现在,变得过于政治化,很多问题需要暴力。而教授是被陷害的,他是牺牲品。

原来这一切是大学里的某些人设计的阴谋。因为教授教的是马拉地语(当地的主流语言是乌尔都语),还是外乡人,却成为了语言系主任;所以有人对他嫉妒,策划了这场丑闻。

当帅哥记者询问教授,你真的是同性恋吗?教授回答:同性恋这三个字怎么能够表达我的感受。那是炽热的欲望,一种无法抑制的冲动。

教授不仅研究语言,还热爱写诗,他说:诗句的意蕴在于字里行间,那些停顿和欲言又止。

在帅哥记者的鼓励下,教授将此事诉诸法律,案情一点点被还原,教授的隐私也一点点的被挖出。

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教授仍在被新的房东驱赶。

一个孤苦的老人背井离乡、老无所依。

在法庭上,教授的律师在法庭上质问:

为什么不经允许,那些偷拍者可以进入他人的房屋?为什么不搞清楚事实真相,学校就将教授辞退。

我们在讨论谁的道德?道德的底线在哪里?如果有人越过了我们的道德底线,他就应该被惩罚吗?

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会因为违背别人的道德进监狱!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有权侵犯一个人的私生活!

道德必须符合宪法的边界!一定要为宪法所限制。

而与律师慷慨激昂的陈词形成对比的是:教授在一旁坐着打瞌睡。

这个设计特别好,其实对于教授来讲,这个案子他并不是特别的上心,他已经老了,比尊严、名誉、权益、工作更让他无法释怀的,其实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孤独。

他需要的是有人懂他,有人陪伴他。他需要朋友,需要爱!

帅哥记者一直在探寻真相,他发现案发当晚教授的门没有关,可能是有人故意为之;而找到和教授在一起的人力车夫则是破案的关键,但在找人过程中他被打伤。

最终官司打赢了,同志维权人士都在外面庆祝,而教授却孤零零的一个人、安静的躺在出租屋的床板上。

记者打来电话希望约篇独家专访,教授欣然答应,但第二天却传出他去世的消息。

在他的血液里检出轻微毒素,但警方排除了他杀可能。

是自杀?可教授明明说过:我不会让你对我电话采访的,你一定要来见我。他们还约定好后天见面,他怎么可能自杀?!

是意外?但他是如何摄入了有毒物质呢?

或者,是其他人出于报复、泄愤、歧视、痛恨而采取的他杀?

影片最后的字幕戳人心扉——同性恋在印度重新入刑。

在这个国家,包容与尊重,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作者:蓝雨星城

 3 ) 一幕被包装过了的事实

临离开身毒约Panjim的inox,相中了《Aligarh》,之前在网上看评论说印度难得拍出来如此严肃的社会题材片子,当然,同性恋也是卖点。
在电影院门口求了半天,各种表达多么多么艰辛只为来inox看这部片子,十几分钟后应该是大堂经理跑出来,和安检把格林从里到外翻了个遍,好歹允许背着大包进去看电影。
男主的情感蕴含丰富,厚积薄发,深深的无助与长久的隐忍逃避以及最终的爆发,都像极了一只待宰的羔羊。其中法庭的几幕冲突很明显,他有时在睡觉,有时在给那位年轻记者翻译自己的著作,甚至身处发言时,也在唇枪舌剑中成为了旁观者,漫长的鏖战似乎早已与他本身毫不相干。
结局出现与开头呼应的游行,在庆祝同性恋情的胜利,但男主早已失去了一切,是集体的胜利还是个体的悲哀,生活已经无法回到过去。男主的性格便是隐忍积郁,无论对他的爱人也好,对自己心爱的著作也好, 只有遇到熟识的或感兴趣的才会展现出内心的自我。此时男主和记者的内心越走越远,他的世界终究还是他存在的,于是,他选择了永远存在。
遗憾的是因为无字生肉,很多代表印度社会传统看法的台词无法理解,希望有时间可以再看。

 4 ) 阿里格尔

《阿里格尔》

看完内心世界久久不能平静的一部电影 可以力荐给你们

阿里格尔本是北印度的一个城市

影片讲述的是六十四岁的教授希拉斯因为与恋人发生关系 被突然闯进家门的记者与阿里格尔大学的四个同事发现后拍摄视频 并对其进行肢体、言语上的侮辱 最终被校方停职 这一事件引起印度社会的关注 恐同人士对希拉斯进行打压 而印度同性恋平权人士则联名帮助希拉斯对抗校方的做法

同时在印度邮报记者迪勃的帮助下 双方在法院开庭 历时几个月之久终于赢得了胜利 可就在判决书抵达校方的前一天 教授被发现死在家中 血液中含有微量毒素 而警方却排除了他杀的可能性 影片就此戛然而止 留下更多的无奈与思考

该片基于真实事件为原型 非常震撼

印度是一个神秘而又宗教色彩非常浓厚的国家 无论是种姓制度还是印度教的毗湿奴、梵天、湿婆,甚至残留的2亿人口的穆斯林,都是极大的去否定异己的突出 在这样的氛围中 同性恋更是禁忌的话题 甚至被列入宪法定罪 想要在其中找突破 找到尊严 在印度这个国家 几乎是难上加难的事情 像是鄙视链中的某一环 被世俗所唾弃

掩盖真相的国度不是一个好的国家 所以总有那么一些愤愤不平的人站了出来 不仅仅是那个记者 跟可敬的是这个导演 活生生的拍出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不去过多的描述 也不刻意的丑化什么 有的只有余后震荡 以及挥之不去的忧郁脸庞

演员选角也是非常到位 男主角把一个老者的无精打采 备受打击的状态刻画的淋漓尽致 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表现的非常出色

不可多得的一部印度同志电影 尤其在这片宗教色彩异常浓厚的土地上

 5 ) 诗人总是先于人类而死去:印度版的《王尔德》

【前言】

古印度社会从未将同性恋爱或同性性行为视为犯罪。在一些古印度神庙中甚至能找到表现同性性行为的雕刻艺术。古代印度还流传着男扮女装的美丽男孩克里希纳为男神海吉拉斯怀孕生子的传说。在印度南部的一些地区,至今把类似克里希纳的跨性别女性称之为“海吉拉斯的女人”。这一文化在英国殖民时期被改变。

19世纪60年代,处于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颁布刑法第377条,认定同性性行为“有悖自然规律”,违者依情节轻重将面临10年监禁至无期徒刑。这条法律明显违背人道主义的普世价值,进入新世纪以来,呼吁将其废除的声音与日俱增。

2009年,德里高等法院做出一项关键性判决,认为“刑法377条”有悖于国家宪法理念。然而4年后,这一判决又被最高法院推翻。直至2018年9月,印度最高法院5名大法官当天做出共同判决,正式宣布成年同性之间的自愿性行为属合法行为。首席大法官米斯拉说,第377条的存在无异于为歧视同性恋的人提供了武器。大法官马赫拉表示:“延误这么久才宣布他们的权益,历史亏欠同性恋人群一句‘对不起’。”

《阿里格尔》根据印度真实案例改编。阿里格尔穆斯林大学的希拉斯教授因同性性行为被曝光而被工作已久的学校停职,身处舆论的漩涡之中。在青年记者迪勃的帮助下,教授决定诉诸法律。电影的故事背景发生在09年同性权益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即便如此,这部电影依然让观众看到,同性恋爱或者不符合异性恋规范的性少数群体在印度社会可能面临怎样的歧视或者偏见。

饰演希拉斯教授一角的是印度著名演员马诺杰·巴杰帕伊(Manoj Bajpai)。马诺杰·巴杰帕伊是德里大学历史学系出身,1994年进入宝莱坞;饰演记者迪勃的是青年演员拉吉·库玛(Rajkummar Ra)。拉吉·库玛同样毕业于德里大学,2013年因在传记剧《沙希德》中饰演男主角沙希德·阿兹米崭露头角,从影十年来已获得包括国家电影奖和亚太电影奖在内的国内国际等多个电影奖项。

从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拉吉库玛这些年来一直致力于同性平权,并在《阿里格尔》、《遇见女孩的感觉》、《永结同心》等多部电影中为同性人群发声。拉吉库玛的勇气在印度电影圈非常少见。以2016年的电影《卡普尔家的儿子们》为例。当时的电影制片人拉贾·森在为这部电影的同性恋角色寻找合适人选时曾遇到非常大的困难。剧组后来被迫在印度以外的地方寻找,最终定下了巴基斯坦男演员法瓦德·可汗。导演在访谈中提及,虽然这位巴基斯坦演员非常出色,但他之所以获得这个角色,是因为许多主流的宝莱坞演员担心,“类似的角色会对他们的形象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

《阿里格尔》:印度版的快乐王子

电影中有一段对话让我记忆尤深。眉目英朗的记者小伙迪勃天真地问希拉斯教授:你是同性恋吗。教授沉吟片刻:我……不理解这个词。停了停,他道,这三个字怎么足够表达我(对此)的感受呢?……那就像首诗,深埋在心底,一股遏制不住的炽热的欲望,一阵无法抑制的冲动。……你读诗吗。

诗歌?……迪勃有些疑惑,“我读过某某著名诗人,但是,我读不懂那些词汇。”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

据你说来,诗歌是在词语中产生的?不对,诗意其实是在字里行间之外,在那些停顿和欲言又止中。——希拉斯教授仿佛有些神游,似乎把这个坐在他对面的大男孩当成了他的学生。

希拉斯教授的这段话可看作是整部电影隐藏的主题。——表面上,它是一部所谓印度版本的《费城故事》,它似乎是在讲一个同性恋的教授如何捍卫作为一个印度公民自身不可剥夺的权益与尊严。实际上,在这条明线下面隐伏着电影另一条叙事的暗线:一个教授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为一个素昧平生的实习男记者写下一首长篇的情诗。这首诗从未明确教授爱慕的对象是谁,然而正如希拉斯教授所言,它所有的激情都潜伏在字里行间之外,只待有心人在未来的时间里静静地回想和体味。

在我看来,希拉斯教授与青年记者迪勃之间有些类似王尔德笔下的快乐王子与小燕子。王子为其目睹的人世苦难流下了眼泪,一只小燕子因为好奇来到他的身边,在为王子排忧的那段日子里,小燕子给深陷在脆弱无依中的王子带来了温暖的慰藉,让王子体会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后来,小燕子再也不愿离开王子了,他放弃了飞往温暖的南方,死在了王子的脚上。

一百多年前《快乐王子》的作者王尔德因同性恋触犯英国刑律,法庭上他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个世间有一种说不出口的爱情,男人爱男人的感情。于我,是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事情。

英国影片《王尔德》以细腻的镜头描摹了一百多年前的那一场震动世人的不齿恋情。尾声部分,裘德洛扮演的道格拉斯依旧带着灿烂的笑走向王尔德,依旧是一个风华正茂的翩翩美少年。两人仿佛依旧沐浴在爱情的恩泽中,那个众叛亲离、被现实折磨得形销骨毁的王尔德被导演刻意隐藏。

与王尔德一样,我们的主人公同样因之遭受了世间种种最难堪的折磨。他被学校当局停职,被断电,被勒令搬出学校宿舍;新居的房东老板拒绝给单身未婚的人租房,向身边友人求助,朋友却不屑地说,这样丢人现眼的事情,谁让你打官司了?

法庭上,女律师带着嘲讽的口吻质问他在床上扮演的角色,理直气壮地指出“这是违反道德的行为,你会允许你的孩子在有这种老师的地方学习吗?”

波伏瓦在《模糊的道德》中对“道德”有一段发人深思的论述,波伏瓦认为,道德就跟任何存在一样,是受社会环境塑造的。不要期待一种绝对的道德观,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我们的道德困境。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或者在不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同样环境下受不同思想影响的人,都可以持有不同的道德观。法律其实是已经完成的道德,比如杀人放火等伤害到他人的行为,普遍无可争议地认为应该被禁止。而有些道德问题,比如人类的性行为性关系,却可能永远无法完成,只能成为永远的道德困境。这时我们只能依靠深切的同情和体谅,来理解他人的感受。就希拉斯教授的案件而言,或许我们应该追问的是,希拉斯教授私人的性行为有影响到大众了吗?为什么人们指责的不是侵犯他人隐私的偷拍者,却是被侵犯被践踏的受害者希拉斯呢。

希拉斯非但从未伤及别人,也如王尔德般对人性怀抱着爱与美的理想憧憬,在庭审进程中,只为了迪勃的一句话,他坐在律师的身后依旧停不下笔;他也不能理解社会对“(同性)性”与“爱”的污名,他向迪勃感慨道,人们为何要用那样污秽的字眼来形容我们的爱呢。

他有时也显得如王尔德般天真,当希拉斯为情人车夫的去向不明感到忧心之际,迪勃好心提醒他,既然偷拍的记者不是破门而入,显然,有人(指教授的情人车夫)可能在里面给对方留了门。教授却神情茫然,可能是我自己忘记了锁吧。

可是,你的门有三道门闩,你全都忘记锁了?迪勃不敢置信地注视着老人,此时的教授看上去就像一个需要保护的小男孩。

如王尔德一般,我们的主人公是一个艺术家,一个对人性有着深刻理解与悲悯的诗人,一个敢于挣脱道德束缚,从最高的美的角度爱慕同性的诗人,却唯独不是一个能与兽性斡旋的斗士。电影以种种富含隐喻的细节描摹了一个非传统生活方式者(传统婚姻或异性恋之外)在印度社会必然发生的种种碰撞与挫折。

充满朝气与英气的迪勃也概莫能外。面对女上司的求爱,他表现得显然有些错愕与三分抵触;然而女上司调侃的一句:你是不是从未和女人有过……这句话的言外之意立即被迪勃领会,他不再犹豫,将女上司拥入了激吻。接下来是一段平行剪辑,教授对情人满怀珍惜的吻,似水柔情般的爱抚,与前面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除了反衬希拉斯教授对有情人的温存之外,是否也意味着人类“性”蕴含的复杂性呢。

不同于其它动物,人类的性行为不仅是一种爱的表达,其中既有动物性的占有欲,也可能掺杂复杂的权力关系。权力可能是看得见的上对下,也有可能是“看不见”的隐形的权力——比如,一个男人经由耳濡目染的异性恋环境所获得的某种暗示。

《快乐王子》童话的结尾亦回到现实。人们拆掉了立在广场上的快乐王子,移走了与之相伴的小燕子。市长开会讨论重新塑像。为谁塑像呢,人们吵了起来,谁也不肯让谁。

与快乐王子的命运相似,我们的主人公所坚持的美,终于在世俗面前一败涂地了。

深夜临别之际,迪勃给了教授一个深深的拥抱。那一瞬间的教授停顿了几秒,身体似乎微微颤动。到家后的他有一段犹如舞台风格的对白,一明一暗的灯光按灭中,我们知道这是主人公写下的最后一首诗,我们也听到了教授因这个拥抱而不能自制的心:

把灯关上吧,我感觉热。

这句诗出口的瞬间,迪勃真实的性向究竟是异性还是同性,他是不是一个潜伏的双性恋等等都不重要了。人类总是喜欢给所有事物贴上标签,却不知有些人有些事是永远无法定义的。

迪勃的拥抱也是留给教授最后一段生命里对世间唯一的眷恋。在献给迪勃的诗集里,诗人写道:

亲爱的月亮啊,别怕将我们拆散的黎明。

世界沉睡之时,我们会再次相遇。

在白昼的光中,我消失不见。

在你的照耀下,我心灵复苏。

我们起舞,就像影子一样。

和着夜莺的歌声。

我们触碰,像影子一样。

汇成午夜的太阳。

 6 ) 诗意不在于词语中,在于字里行间,在那些停顿和欲言又止中。

好在印度现在已经进步了。

唱歌的大学教授老无所依?

——您不是同性恋?——三个字怎么足够表达我的感受呢?那就像首诗,深藏在心底,一股遏制不住的炽热的欲望,一阵无法抑制的冲动。

诗意不在于词语中,在于字里行间,在那些停顿和欲言又止中。

有很多社会良知在为教授愤不平。

——教授,你跟那个男孩是情人吗?

——至少先理解爱吧,这是美好的字眼,为何变成了脏字?

宪法的效力。

教授被逼得到处换房子。

我退休后想去美国,像我这样的人在那里可以有尊严地活着。

在发展中国家,同志运动任重而道远。

 短评

有评论说是印度版的《费城故事》,我看下来感觉更像是印度版的《王尔德》,从同志现实处境的角度来讲,比《王尔德》《费城故事》更好。

7分钟前
  • 冉笛
  • 力荐

我们随着阴影的婆裟起舞,哪怕日影已西斜。

12分钟前
  • 滿神的異教徒
  • 推荐

推进得有点慢、对《费城故事》的借鉴很明显,但放在印度同志电影中已经是一座里程碑了。平权倒车开成印度这样也算丢脸,去罪化后还能再入罪回来!男主的演技厉害了,难怪拿到亚太电影节的影帝大奖...

1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色调阴郁 没有歌舞 纪实冷静 比起脑残的《恋爱犯规》好太多 今年看过的最喜欢的同影

16分钟前
  • 韭菜饺
  • 力荐

3.5星。真实故事改编,很平淡,平铺直述。老教授因同性行为被人闯入房内拍摄而被停职,之后卷入漩涡,通过诉讼想寻求公正,最后公正来了,他却拿不到了。结局令人丧气,好人不该遭受如此。然而电影外的现实更令人丧气,好不容易无罪化的同性行为,在印度又重新入X了,叹气。

17分钟前
  • 龙舌头🌈
  • 推荐

几条支线的剧情脱节严重。世界的自然规律被西方层出不穷的标签所分化。

20分钟前
  • FYI
  • 还行

非常棒的影片。

24分钟前
  • 绯色_神仙
  • 推荐

印度刑法第377条将违反自然规律的性行为定罪,这其中包括同性性行为。…2009年7月2日,德里高等法院判定刑法第377条违宪,同性恋脱罪。…2013年12月12日。印度高等法院判决维持刑法第377条,同性恋再次入罪。……警方在希拉斯的血液中检测出微量毒素,排除了他杀的可能。(They ruled out foul play.)

2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本来可以是神作,但对真实事件的改编太畏手畏脚了,不够大气。精神层面的伤害表达不准确。

31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一部印度自己的“费城故事”,但是具体来看“阿里格尔”所探讨的人权无论从故事还是电影语言上都更丰富更厚重,展示出了令人过目难忘的印度人权问题的一瞥。几幕如诗一般的景框、配乐和对白,就像故事的主角—写诗的教授本人一样,充满了期望和哀伤。

32分钟前
  • SELVEN
  • 推荐

印度男同性恋者的平权路,有罪恶感的不是行为本身,而是不适应于社会的评价

34分钟前
  • [Deleted]
  • 推荐

3.5在377条被宣判违宪又合法间的这几年,这个故事就像一个最典型的注脚映照着印度对民主和自由的踟蹰,影片中提到“包容”,我们的文化本身就具有的这种包容,为什么在独立与发展之中却在慢慢丢失?影片中年轻记者代表的人权与开放与传统保守力量虽然没有直面对峙,但时刻能感受到导演在凸显两者的不同

39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取材于印度历史上对待同性群体最宽容的时段,即将同性恋去罪化几年间所发生的真人真事,在极其克制的叙事中依然能体味到道德公知对待同性群体人性和尊严的无情践踏,冰凉的结尾无疑是对印度重将同性恋定为犯罪的丑恶事实所发出无声的抨击和控诉,总体略平淡,但部分段落及教授表演很精彩。(69)

42分钟前
  • yihan1010
  • 推荐

这种题材这种类型的电影在印度实属不易,希望阿米尔汗下一部关注社会问题的电影能够关注同性恋人群。男主演技精细,法庭辩护字字珠玑

43分钟前
  • 雨夜飞行
  • 力荐

印度社会里,一个老男人哀莫大于心死的故事,记者线、法庭线和老男人的生活主线之间的有点割裂,胜在题材本身加分。不过印度社会很两极,同志电影也并不是多么罕见的题材,最近就在看印度同志网剧《罗密尔和朱格尔》。

4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看过的第一部印度的文艺片,性爱画面该怎样就怎样,没有歌舞,长度正常。同志平权。大学教育的政治化。印度文明民主法制漫长的道路。对英国、美国唱的赞歌。诗意。迷失于翻译的隐喻。补足细节的蒙太奇比较高级,需要有一定视听基础的观众才能看懂。不寒而栗的结尾。原声很好。connection:月光男孩。

49分钟前
  • 桃子
  • 推荐

真实感觉 平权不易 触目惊心

54分钟前
  • 勇敢的心
  • 力荐

★★★☆ 几条线并没有很好的衔接处理,结尾结实感受到历史倒退的窒息,既然是印度,也是可以拍这样题材的电影,反观最近的大环境自我阉割,经济的进步思想依然是禁锢的。

56分钟前
  • Lazy Captain
  • 推荐

当年陈冠希修电脑也平白无故被逐出娱乐圈开记者会道歉被指责道德问题 现在你们有什么权利给这种传记片打分?

60分钟前
  • ryan
  • 还行

对同性恋的打压似乎是前英殖民地国家/地区的共性,香港也好不到哪里去。相反军政府控制的泰国则包容程度几乎世界前列了。

1小时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