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病人英语

HD

主演:拉尔夫·费因斯,朱丽叶·比诺什,威廉·达福,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纳威恩·安德利维斯,科林·费尔斯,朱利安·沃德姆,尤尔根·普洛斯诺,凯文·沃特利,克里夫·梅利森,尼诺·卡斯泰尔诺沃,彼得·吕尔林,乔迪·约翰逊,托蕊·海金森,塞巴斯蒂安·席佩尔,雷蒙德·库特哈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英国病人英语 剧照 NO.1英国病人英语 剧照 NO.2英国病人英语 剧照 NO.3英国病人英语 剧照 NO.4英国病人英语 剧照 NO.5英国病人英语 剧照 NO.6英国病人英语 剧照 NO.13英国病人英语 剧照 NO.14英国病人英语 剧照 NO.15英国病人英语 剧照 NO.16英国病人英语 剧照 NO.17英国病人英语 剧照 NO.18英国病人英语 剧照 NO.19英国病人英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英国病人英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架英国飞机在飞越撒哈拉沙漠时被德军击落,机师由于受伤,想不起自己是谁,因此被叫做“英国病人”。汉娜是战地医院的一名护士,她决定独身留下来照顾那个英国病人。他们停留的地方是意大利的一个废弃的修道院,远离战争的喧嚣,显得宁静而闲逸,“英国病人”静静的躺在房间的木床上,窗头 的一本旧书渐渐唤起了他的思绪……  一段爱情,在战火中燃烧,逾越了道德,改变了战局。考古学家艾马殊伯爵(拉尔夫•费因斯 Ralph Fiennes 饰)跟随探险家来到撒哈拉沙漠考察,结识了绘制地图的飞机师杰佛和他妻子凯瑟琳(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Kristin Scott Thomas 饰)。凯瑟琳的才气和美丽让艾马殊深深着迷,两人在沙漠一个幽深洞穴参观壁画时,更加发现彼此志趣相投。 道德最终战胜了激情。凯瑟琳和艾马殊分手后,杰弗发现了妻子的外遇。伤心的杰弗开着飞机企图与妻子和艾马殊同归于尽,艾马殊幸运躲过一劫,却造成凯瑟琳身受重伤、自己命丧黄泉。艾马殊赶到深爱的人身边,把她安置到山洞里,承诺一定会走出沙漠,找到援助。但是,事情却不像想象中容易。他为了救人,担当了卖国罪名,惹来了杀身之祸,最终他没有违背诺言,可是,凯瑟琳已在寒冷中永远地离开了他……艾马殊将凯瑟琳的遗体放上飞机,在飞越撒哈拉沙漠时被德军击落,于是发生了影片开头的一幕。  在照顾“英国病人”的日子里,汉娜结识了印度籍的拆弹手基普,两人互生情愫。即使战争已然结束,但拆弹手基普必然仍要无数次面对死亡。  最终,应英国病人的要求,汉娜给他注射了大剂量的吗啡......水中血向北说你爱我2007寒战2(普通话版)昭和64年前篇咖啡屋东京全力少女军人的妻子超级少女玩命杀手萍踪侠影潘粤明版守护童年迷局2011如果爱有明天某夜她想念起了那刻的黎明时分恐怖之森2摩登家庭 第六季恐怖蜡像馆1953时光里的乡村:希望的种子三少女的神秘穿越莫娣人生的重量庭院深深喜羊羊与灰太狼生命的门槛一天疾风劲射卧虎悍将故事奶奶救赎 第一季坏血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第二季莉莉安百万爱情宝贝锦衣神匠尸水3:我能看见鬼马路与天使如此繁华杰森·莫玛漫游记夜之眼1942追随我舞步暴走吧,女人聊斋之极道天师奇门飞甲风风风止杀令超清御宠娇妃

 长篇影评

 1 ) 废墟中发现一架斜躺的钢琴

有时候,用谁的古典音乐以及用什么样的古典音乐,可能是关系到如何更深体会电影里人物情感细腻变化,甚至故事脉络微妙走向的重要条件。《英国病人》里的比诺什扮演的护士安娜在废墟中发现一架斜躺的钢琴,比诺什忍不住将手指按在了琴键上,弹的是“哥德堡变奏曲”。印度籍扫雷兵告诉她,钢琴是德国人最喜欢放地雷的地方,比诺什却笑着告诉他,如果弹的是巴赫,就算有炸药也不会爆炸,因为巴赫是德国人……为什么弹巴赫?废墟里的斜钢琴让人想到它已经于任何人的不专属、于任何乐章的不拘束、于任何时光的不归附。梅纽因曾这样谈到巴赫的音乐:我演奏了一辈子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其音乐之纯洁表达了我们最高境界的伦理道德,我们最高尚的品行,我们最圣洁的情感。

 2 ) 天国无界——谈《英国病人》(4)


与爱情伦理相似,《英国病人》在对待战争、国籍的问题上,也显示出超越性的伦理立场。



嘉芙莲与艾马殊的热烈爱情冲破一切世俗戒律,迸发出美丽的光焰。然而,这份爱情却被强大而残酷的战争碾碎。本来是个人的情感故事,被放置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下,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纠缠起来,个人不得不承受历史浩劫带来的苦难。



战争在参战国的宣传中,总是具有无比重大的意义和极其正义的目标,其“正义”外衣下隐藏的却往往是统治者的卑劣用心。历史上有许多征战其实只是为了掠夺土地、抢劫财物或人口。当然,也有一些战争,其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相当清楚,本片反映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迄今为止的主流历史话语中,都是盟国(正义方)与纳粹德国(非正义方)的战争。这应该是不容置疑的,面对纳粹这种极端恶劣而凶暴的敌人,和平主义只会显得软弱无力、甚至姑息纵容恶行。然而《英国病人》恰恰让主人公在这场战争中做出一件挑战道德的事:艾马殊为了救嘉芙莲,把沙漠地图给了德军以换取飞机。


当然,影片交代了这一行为不得不发生的理由:嘉芙莲重伤躺在山洞,艾马殊千辛万苦找到英军请求救助,却因他奇特的匈牙利名字和急躁的行为引起怀疑,被当作德国间谍抓起来;逃跑出来的艾马殊此时别无选择,他只有两条路可走——1, 放弃救嘉芙莲,2, 向德军求助。而他是那么深爱嘉芙莲,让他坐视不救是绝对不可能的,于是只剩下第二条路。


影片隐约透露出来的倾向是:无须过多地讨论出让地图的对错,彼时彼地艾马殊别无选择。而在更深的层面上,此片所持的立场是:最根本的罪魁祸首是战争,无论是否有一方代表正义,战争都给人类带来灾难。战争毁灭人的所有希冀和梦想,使爱情破碎、忠诚失效、信任消失。它攫取了人们的生命或健康,扼杀了生存的前景和可能,把生活变成一片瓦砾。或许我们应该说,这部影片并不重在讨论这场具体的战争(二战)的正义与否(就像大卫质问艾马殊“你出卖地图会让成千上万的人死去”,艾马殊反驳道“早已有成千上万的人在战争中死掉了”),而是要借助这一大背景来展现个人在无论什么战争中的痛苦境遇,表达对和平安宁的生存环境的向往,颂扬爱情的辉煌与美丽。

护士汉娜的感悟即是如此:“这场战争是一出丑剧,国家的血压升高了”,她打算“再不听任别人发号施令,也不会为任何伟大的目的尽什么义务,只打算照顾英国病人”。所有的政治、宗教口号在这里都失效了,传统的英雄道德、为某种主义捐躯的口号也不再能振奋人心,她只是一个被战争击伤的普通人,只余下看护病人的人道主义温情。


这部电影既可以说是一部反战电影,也可以说是一部关于“消除界限”的电影,它要消除的是国家、种族、等级、身份等各种界限——战争使不同国籍的人遭受苦难,但人性却没有国界,当一切外在的隔阂都消除之后,人与人之间才有可能在人道主义这一基本人性基础上获得谅解、结下隽永美好的情谊。


     对“界限”的质疑其实在电影片名上就已经体现出来——艾马殊是匈牙利人,但受伤后面目全非,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份,只好称他为“英国病人”。此前他因为被英国军官误认为德国人而失去救助嘉芙莲的机会,又因为驾驶德国飞机而被击落地面,还因为将地图给了德国人背上间谍罪名并导致好友马铎自杀——“国籍”二字给他带来多少致命创伤。终于,只有在他烧伤至面目全非、身体也衰弱到毫无作为的时候,才摆脱了关于国别、政治立场等等致命问题。在那张五官模糊表情难辨的面孔下,他终于成为一个没有固定身份的人,摆脱了各种“界限”,获得宽容和自由。



“艺术家应该给观赏者揭示出他所处的那个世界的局限性,并给他开拓新的视野”。影片中的许多情节都在表现这种“超越界限”的理念:沙漠考察队是一支“多国部队”,马铎来自英国,艾马殊是匈牙利人,另外还有本地的阿拉伯人,他们齐心探测融洽无间。加拿大护士汉娜与印度工兵基普的爱情不仅超越了国界,超越了宗教信仰(基普是锡克教徒),而且由于印度当时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在世俗眼光里印度人低人一等,所以他们的爱情也逾越了等级观念。汉娜在修道院找到钢琴时弹的是德国作曲家巴赫的曲子,并和基普开玩笑说弹奏巴赫的音乐应该不会引爆德国人埋下的炸弹,暗示了“艺术无国界”——即使在跟德国人打仗,优秀的德国音乐仍然可以为世人共享。基普与汉娜观赏意大利修道院壁画那一节,极为浪漫动人,亦说明了艺术超越时空的魅力……到影片结束时,修道院中来自三个国家的四个人:匈牙利的艾马殊、加拿大的汉娜和大卫、印度的基普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治愈了战争带来的创伤,活着的人各自走向新的生活(艾马殊则到天国去与嘉芙莲相聚了),这是一个界限消融、理想和勇气重生的结局,在消除国家、政治、宗教、种族等等界限后,每个人得以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除了以上对片中情节的理解外,这部电影反战的伦理立场还可以影片外找到原因:


导演明格拉祖籍意大利,但自幼移民到英国小镇。从小以“外国人”身份与人相处,那种没有归属感的体验使他对“国籍”、“身份”问题十分敏感。因此有关“身份不明”小说《英国病人》引起他极大的兴趣,而他和小说作者一样,坚定地从超越“民族主义”、“政治立场”的角度去思考和抨击战争,试图在消解一切外力强加的“身份”之后探讨真实人性。明格拉拍完《英国病人》,又于2003年拍了相似题材的电影《冷山》,且在新片中仍持同一立场:对美国南北战争的正义与否不作评判,反而把“逃跑”当作正面行为——男主角英曼心中只秉持着对家园和爱人的眷恋,坚定地进行着对战争的逃离。在这两部电影中,人性与爱情都成为主调,它们以深厚的内蕴和坚定的语气,反对战争对个体生命的戗害,赞同个人对幸福与安宁的追求。


所以,从“道德”与“伦理”角度看,《英国病人》无论展现爱情还是面对战争,都秉持同一立场——立足于个体生命,探讨最符合个性发展与个人幸福的伦理境界。影片之所以获得高度评价,正是因为它在挑战“道德”的表面之下隐藏着另一种“善”,呼唤着人性中最美好的事物。

   

结语:

艾马殊厌恶现实中的国界划分,在他看来,在莽苍大地上划出界线并以某个国家的名义命名是虚伪的,他喜欢的占有和命名是另一种:来自爱情。他迷恋嘉芙莲锁骨之间的凹陷,声称“它属于我了,我要请皇帝命名为艾马殊海峡。”


倘若地球上只有这样浪漫的虚拟国界,世界会非常美好。


嘉芙莲最后的话语可以作为结语,它们是这部优秀电影要为我们展现的至善至美的境界:


“我已别无所求了,只想跟着你漫步天国,带同一些朋友,去一个没有地图的乐土。

我们的国家是实实在在的,并非那种画在地图上、只用强人的姓名来命名的疆界。

我们魂归天国,那里充满沐浴在爱河的人,不分种族。

……”

天国无界。(完)

 3 ) 拉片:最理性的态度来解剖最浓烈的感情

  和朋友聊天中说起北非,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全是这部电影的画面,想起的是男主角在黄昏的沙漠中不停赶路的镜头。记得这么清楚除了喜爱,还因为拉片时拉过这个片段。虽然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片段,一个个镜头拉起来也颇耗费时间精力,以后应该也不会再用这样劳神费力的方式去看电影。但现在想起来,在学校拉片的时光,也是一种乐趣。

   我所选择的片段是(2:15:00-2:19:04)匈牙利历史学家艾马殊将爱人嘉芙莲安置在山洞里后,徒步走出沙漠求救。然而,走出沙漠的艾马殊焦急地向盟军驻地的士兵求救时,却因为他的态度和名字被当作德国人抓了起来。另一边,山洞里的嘉芙莲给养耗尽,已经等不到艾马殊的归来。
   本片的剪辑是曾剪辑过《现代启示录》、《布拉格之恋》等影片的沃尔特·默奇(Walter Murch)。剪辑大师沃尔特·默奇曾在《眨眼之间:透视电影剪辑》(《In The Blink Of An Eye》)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一个剪切就是人的一次眨眼。剪辑跟人眨眼的内在心理-情感机制是有一定联系的。另外他还提出了剪辑中的“音效设计”(sound design)这一概念,说到“Sound as an emotional guide-track through the complexities of story.”(1)我想就《英国病人》这一片段分析沃尔特·默奇是如何运用“眨眼剪辑”和“音效设计”这两个概念来剪辑影片的。
    沃尔特·默奇在书中说到人们“眨眼”是由于一定的内在情绪,“眨眼”是因为获取了足够的信息。因此好的剪辑应当和人“眨眼”的情绪线索相吻和,让画面流畅地表达出不会中断眼睛感知有价值的视觉信息。
    在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剪辑正是依据一定的情绪进行的。按照情绪起伏该片段可以分为三个小的段落:第一个段落是艾马殊在沙漠中徒步行走。这段总共4个镜头,镜头平均长度12秒。(参见拉片镜头表)可以看出节奏是比较缓慢的,和主人公焦急的心情形成对比。景别以全景和远景为主,这样的大景别表现出了艾马殊在渺无人烟的荒漠中的无能为力。虽然是固定镜头,但是主人公在日出中奔跑,在余辉中疲乏地渐行渐远的画面都让人感觉到他的夜以继日和焦急心情。
    第二个段落是艾马殊请求军官的援助,结果遭到误会。这一段总共有28个镜头,镜头平均长度约为4秒,节奏相较上一段快了很多,紧张的情绪一下子就表现了出来。这一段的镜头剪辑上充分体现出了以情绪为线索的特点。刚开始用一个远景拉至中景,让士兵入画,交代了环境和人物关系。之后用中近景来表现人物间的对话,当军官对艾的身份开始有所怀疑的时候,切了很多军官脸部近景或特写的反应镜头。从拉片镜头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由第7个镜头到第35个镜头,镜头的时长是呈递减状的,由最初的平均5秒到平均3秒,再到最后的连续几个1秒镜头的快切,渲染出了一种递增的紧张感。最后一个镜头为艾马殊眼睛的特写,然后用黑场转场。黑场既是艾被打晕后的主观视角,又和下一个场景的环境吻合,转接得很自然。
    第三个段落是嘉芙莲独自一人在山洞中。这一段共有6个镜头,镜头平均长度为9秒。舒缓的节奏和这一段哀伤的情绪相得益彰。第一个镜头用全景交代了环境之后,接下来都是近景或特写,反复地给嘉芙莲的脸部表情和她在书上写下的字的镜头。这恰恰是观众渴望得知的:嘉芙莲此刻的心情和她所写的内容。这段出现了一个摇镜头,是跟随着光源的方向,这就表现出了光源的重要性和嘉芙莲的孤立无援。而灯熄灭后的一片漆黑,又是一个很自然的黑场转场。
    在谈到“音效设计”的时候,沃尔特·默奇说到“You have to be very careful about what sounds you put behind the audience. They can distract attention away from the screen.”(2)可见音效在影片中的重要性。那么沃尔特·默奇又是如何在剪辑中体现“音效设计”这一概念的呢?
    这一段落的音效有配乐,对白,现场声,画外音四种。沃尔特·默奇巧妙地应用了这四种音效营造出三个时空。一个是艾马殊在沙漠中奔跑及向军官请求的时空,第二个是嘉芙莲在山洞中的时空。前两个时空是同时间不同空间,而第三个时空是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回忆的时空。沃尔特·默奇通过一句画外音的巧妙应用,让观众虽然没有看见艾马殊回忆的画面,却感知到了他向汉娜讲述这个故事的时空的存在。音效在这里起到了扩展时空的作用。
    沃尔特·默奇充分利用了加百利·雅特(Gabriel Yared)的配乐来营造气氛。在男主角和女主角吻别后到他在沙漠中行走,背景音乐一直是弦乐与单簧管,这也是男主角在片中的音乐主线,营造出忧郁低沉的气氛。而在沙漠中男主角吟唱的歌谣的歌词(”You`d better be ready about half past eight……I`ll down to get you in a taxi,honey”)也与他焦急的心情不谋而合。在第二个段落中,当军官开口说话时配乐也停止了,只剩下现场声和对白。直到第三个段落开始,配乐才再次响起,但此时已变为女声吟唱与低沉的弦乐,将嘉芙莲绝望无助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沃尔特·默奇并没有完全依赖于配乐酝酿情绪而是加入了现场声,如写字的沙沙声和嘉芙莲的喘息声,这些音效都将她在生命最后关头的孤苦无依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尤其是最后两个镜头,没有了配乐,只听见女主人公在黑暗中的饮泣,让人为之动容。由此可见,沃尔特·默奇并不是简单地将配乐铺满每一个镜头,而是根据内在情绪的变化对各种音效进行组合。这种剪辑中的“音效设计”让音效不再是简单地单独存在,也赋予了它叙事的功能。
(1)《《In The Blink Of An Eye》》
(2)《An Interview with Walter Murch》
                                

 4 ) “不道德”的艺术——谈《英国病人》(1)

   
    摄于1996年的《英国病人》是一部辉煌灿烂、感人至深的电影,在翌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它获得了罕见的胜利——获12项提名和9项大奖.在此之前只有《宾虚》、《西区故事》得奖超过了它(之后是《泰坦尼克号》和《指环王》),《英国病人》与《琪琪》、《末代皇帝》并列奥斯卡得奖数第三。

    
    《英国病人》改编自加拿大著名作家翁达杰的同名小说。小说曾获布克奖等多项文学奖,导演明格拉深爱这部作品,花费极大心力将这部被认为很难以影像表达的小说改成了电影剧本。小说中原有两个互相交织的爱情故事,明格拉削弱其中女护士与印度工兵基普的戏份,突出匈牙利男爵艾马殊与英国女子嘉芙莲炽烈哀婉的爱情故事。而两段爱情又被放置在战争环境、民族差异的大背景中展开,让历史的强悍力量切入个人生活,展现纷飞战火对绚烂爱情的破坏,从而引发出关于时代、民族、战争、个人命运等的思索,使电影成为一部充满史诗色彩的爱情片,或充满爱情魅力的史诗片。


    影片在感人之余,似有两处最易引起争议的内容:一是艾马殊和嘉芙莲的爱情是否道德,因为这是一场婚外恋;二是艾马殊为救嘉芙莲,把地图交给德国军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公认为不正义的一方)以换取飞机,按传统的观点看,这一行为严重到了“叛国投敌”的程度。但是这两种行为在影片中都得到了同情和谅解,尤其是艾马殊和嘉芙莲的爱情,被渲染得如诗如画、回肠荡气。艺术一般来说不需要成为道德课本,但也不宜诲淫诲盗,那么,艺术与道德的双人舞,究竟怎样跳才算美好?


    文艺在历史上曾长期担负着宣扬和维护道德的责任,这种职责被命名为“文以载道”或“寓教于乐”。19世纪中期,唯美主义艺术家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于是,在艺术与道德的关系上出现了两种极端态度——道德主义与唯美主义。前一派认为文艺应当直接与道德律令相关,“美”必须服从“善”;后一派则主张文艺以表现“美”为己任,不必对读者的道德水平负责。


   唯美主义的主张虽然偏颇,但它提醒人们注意到艺术的特殊性:好的艺术作品必须塑造个性鲜活的人物,而要描绘丰富的个性、要展望人性的自由发展,就不时会触碰到道德的边界。完全合格的道德楷模只能是一个没有个性的人,是某种“套中人”。


    艺术之所以不能与道德贴得太近,还在于这样一个无可否认的现象:在历史上,所谓的“道德”从来没有一以贯之的标准,许多在某一时代被视为天经地义的道德条令,后世却觉得荒唐严苛。极端的譬如中国宋代开始流播的“男女授受不亲”的“贞操”观(有女子不慎被男人碰了一下手,竟将自己整只手臂砍下)、印度寡妇为丈夫殉葬的制度;此外如一夫多妻制符合中国古代道德观而不容于现代社会,同性恋过去被视为不道德而现在逐步得到宽容,等等。尼采一语中的:“就道德的保守性而言,道德很不道德。”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比较公允的结论:艺术经常无可避免地要表现人们的伦理生活,并或隐或显地表明其褒贬立场。然而艺术又不等于伦理道德,不能把文艺当成道德课本、简单地用现行标准去褒扬或批判艺术作品。艺术的教化功能首先在于开拓人的眼界和胸襟,让我们看到广阔而丰富的生活世界,展示情感、精神之各个层次的音调与光谱。相对于道德,艺术以更为丰富的方式呈现人的个性,以更为曲折潜隐的力道提升人的精神,张扬人最优秀的本质力量,这才是艺术特殊的伦理意义所在。


   一般来说,通俗类艺术作品大都不会触犯既定道德习俗,其立场多趋于保守;优秀作品则常常挑战现有规范,呈现出某种复杂含混的状态,但正是在那种复杂含混中,暗示出某种超前性的伦理境界。伟大的艺术作品将超越一时一地的道德规章,昭示最崇高丰富的理想人性。


   《英国病人》严格来说不能算“伟大”的作品,从其改编原著、突出爱情故事的设计来看,多少有些煽情、迎合观众的成分。但它足够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尤其在“爱情与道德”、“战争与道德”两个方面,《英国病人》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并且暗示了某种超前、理想的伦理境界。(待续)

 5 ) 该死!

这部影片再次证明了拐走别人的老婆终会害人害己特别悲惨,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中那位印度扒雷专家。欧美总会歌颂他们自己的战争英雄,就算影片里出现极个别的印度阿三,也总是沿街玩蛇或在餐桌旁站着的侍者形象,而在这样一个精心设计的大片里,放一个正面的印度阿三简直是他妈的太有气魄了!

 6 ) 可惜,你不是“病人”

劫后余生是不是幸运?那要看经历过怎样的劫难活下来。

总是对失忆的人有着好奇。失去的记忆,无迹可查,反而觉得尤其珍贵。可是,伴随找回的记忆,往往不是欣喜,而是惨痛和磨难。

英国病人,拖着被战火烧焦而残缺脆弱的身体,在昏沉中歌唱着,让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一一回旋于脑海。

他似乎毁于战争。战争是最大的乱世,能发生一切,亦能毁灭一切。但是追溯残破的记忆,毁灭也许很早之前就开始——在他的身体被烧焦之前,他的心早就被烧焦了。

更愿意叫他艾马殊,不在乎他的国籍,不在乎他的爵位。更喜欢看他在沙漠中与刺眼的日光针锋相对的锐利眼神,那是睿智、孤傲、博学、冷漠的艾马殊才有的光彩。这样的人不是不会爱,而是,看着他的样子很难想象他会去爱。

从来都是这样,禁忌之下的爱分外炽烈。在那个寒气袭人的夜,嘉芙莲讲述了奇异微妙的故事,所有人都凝神倾听,艾马殊却在某个时刻浑身颤抖。这个女人是造物神笔,是他漫无目的追寻多年后看到的瑰宝,是他真正渴求的灵魂之侣。虽然她已有丈夫,那个标志分明的指环像个提示符一样,却抵挡不了一切。艾马殊和嘉芙莲,两个绝顶聪明的人,在彼此的试探、追随、冒犯和拒绝中,逐步迷离。在漫天飞沙中,两人独处,似乎生死迷茫,所以反能抛开牵绊。艾马殊轻抚着嘉芙莲的秀发,嘉芙莲明明感觉到也犹豫过,却依然安静,孩子气地用手指在车窗上描画。也许这是他们最轻松的时刻。

之后的爱恨纠葛,嫉妒怨毒,结束消亡,都太沉重了。然而,生出如此多恶果的种子,却是那样无辜。他们的感情,无比真挚,难得深沉,却像天然的阴影,摆脱不掉,带着难见天日的标志。

到底是生不逢时,还是遭遇孽缘?时间,地点,似乎都错。可是,天时地利的时代,却难以产生这么伟大的爱情。它自始至终似乎都只能带着耻辱的标志,关乎对于配偶的背叛,对于正义的背叛,对于生命的背叛。耻辱会引来唾弃,就像有人会鄙夷地说艾马殊是X奸,这样的感情让他们无法理解。艾马殊和嘉芙莲不是刻意地去冒天下之大不韪,每次的艰难抉择,都是顺应自己的内心。一心寻找艾马殊的复仇者,也转身离去。他不能原谅,但这样罪恶的结果居然有这么惨重的原因,让他想象不到。错误、罪恶,是艾马殊的选择,还是宿命的选择?永远没有答案,永远不想再问。

消散的和死去的,还重不重要?Hana也许知道,她带着这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带着那个永远在她记忆深处的英国病人,带着她的那些在夜间熠熠生辉的画,带着那个围着头巾的爱人印象,带着微笑,继续活着。在她之后的岁月中,她还会爱上某些人,或被某些人爱恋。曾经沧海难为水,她的心里也应该多了一句话——可惜,你不是“病人”。

 短评

今天你出轨了么?

6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推荐

柯叔是老公,拉叔是情人,托马斯姨很幸福啊有木有!?

9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没看明白爱情是怎么发生的。。当作一个身份电影还行。比诺什让我看到别扭。

10分钟前
  • 暖鱼
  • 还行

我看的很没劲,不知道是不是当时心态的原因。

11分钟前
  • 2013
  • 还行

即使我喜欢法国电影,也无法忍受这样庸长沉闷的电影.所谓的奥斯卡.

16分钟前
  • Eclipse
  • 还行

我记得那个名为Almasy Bosphorus的锁骨,我无须记得那宏大如诗篇的叙事。

17分钟前
  • shu
  • 力荐

My darling. I'm waiting for you. How long is a day in the dark? Or a week? The fire is gone now. And I'm cold, horribly cold. I really want

21分钟前
  • 账号弃用
  • 力荐

我第一次觉得爱情可以盖过道德,但我说不出理由。

26分钟前
  • 陌聆
  • 力荐

时隔很久以后看第二遍,好像才有些懂。凄美的爱情总是多发于战争当中,因为战争而短暂悲恸,因为战争而耐人寻味。ps,拉尔夫被烧焦以后的样貌,倒是为后来出演伏地魔作了铺垫…… ★★★★

27分钟前
  • Q。
  • 推荐

In memory, love lives forever... 一直以来最爱的电影,没有之一。-“你一直戴着它?” -“是的,我一直戴着它。傻瓜,我一直爱着你。”

31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毁三观,抱歉!只能给这样的分数了

34分钟前
  • 天地一沙鸥
  • 很差

婚外恋上了格调也是很伟大

35分钟前
  • 麻木粮姜
  • 推荐

他和她在阁楼顶的浴池里相拥缠绵,远处是伊斯兰教堂的顶尖。“你最恨的是什么?”“谎言。你呢?”“占有。”

38分钟前
  • 达达ZEN
  • 推荐

喜欢在教堂看画那一段,真美好

43分钟前
  • 南笙
  • 推荐

1遍,即使被谴责有违道德伦理,还是感动心痛到不行,最后生死离别间的对话和情绪表达不禁令人红了眼眶。2遍,壮阔的沙漠+绝佳的配乐+被一票大神们的精湛演技和散发的迷人魅力所折服倾倒。3遍,没有过多对战争的渲染和刻画,但依旧能体会到其中的残忍和伤痛。4遍,一部很难用单薄的言语形容的经典。

45分钟前
  • 尉迟上九
  • 推荐

毁容前后都有不同的绝世美女相伴,人生赢家。

46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看Patient真的需要足够的patient

48分钟前
  • 半岛璞
  • 推荐

喜欢这段台词:"I once traveled with a guide who was taking me to Faya.He didn't speak for nine hours.At the end of it ,he pointed at the horizon and said,"Faya".That was a good day."

50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我能三天长出 Ralph的胡子,却及其可能一辈子遇不上Catherine

52分钟前
  • M
  • 力荐

这就是那种本质说不上有多好,但就是会代入、共情,然后有回味的电影,因为每个剪辑点、每个人的眼神和谈吐、每个灵动起止的音符都很恰如其分。依照这种配置和套路,美国至少有十年在量产这样的片子了,但就是折腾不出那种微妙的触觉。投机的不算,有些真挚也不是有诚意就拍得出,是可遇不可求啊。

55分钟前
  • Ocap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