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之死1985

HD

主演:达斯汀·霍夫曼,凯特·瑞德,约翰·马尔科维奇,史蒂芬·朗,查尔斯·德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8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推销员之死1985 剧照 NO.1推销员之死1985 剧照 NO.2推销员之死1985 剧照 NO.3推销员之死1985 剧照 NO.4推销员之死1985 剧照 NO.5推销员之死1985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短评

It’s just another example of how an American talks about the States and talks brilliantly. 电影也拍得不错,一个欧洲人去拍这个本子是对的,这样才能原原本本不偏心地把所有东西都展现出来。
在文学界和戏剧界都很有名的剧本,我觉得它最厉害的地方在于用非常有限的人物展现了非常深刻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心理。最好的戏剧是那种让人看了触动但在道德上很难下定义的本子,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故事更贴近生活本生。生活并不是界限鲜明的好与坏,正与邪;生活常常是说不清的龃龉,是难以启齿的渴望和挣扎,我对此有着不能更深的共鸣。(巾城)

 2 ) no one dare blaem this man...

  不推荐看这部片,除非你最近太high了,需要什么东西让自己冷静一下...

  很纠结的人物,大段的对白,像话剧一样的感觉,只能说威利是一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深刻到会让我心情抑郁至今,no one dare blame this man!这就是他一生劳苦的评价...
  威利的一生,是辛勤劳苦的一生,作为一个不成功的推销员,奔波于美国各个州,各个城市,心里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一个推销员是一定要有梦想的”,然而当他拖着60多岁的老迈身体在外奔波了一周发现自己一无所获的时候,不得不面对自己即将被炒,失去养老,儿子们一无是处,他期盼过的事情从没有一个真正实现,他期盼自己的儿子能忘掉自己造成的阴影,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然而一个儿子只会在酒吧里勾引女人,一个儿子从未从年轻时遭受的打击里恢复过来; 他希望能从年轻的老板里获得一份固定的工作,只要一周40美元就够了,然而老板几乎将他从办公室里赶了出去。
  他的期盼和梦想的欲望是如此的强烈,于是身边的人们不得不欺骗他,儿子编织了自己美好的过去成就。
  他又是如此的倔强,自己的老朋友愿意给他一份一周50美金的固定工作,然而他拒绝了,他无法忍受这种对他来说的侮辱,“我和我的儿子们是注定成为伟大的人物的...”,也许只就是他心里的声音。
  在现实中得不到安慰的他(可怜的老头),只能和自己对话,和自己的哥哥对话,哥哥的成就大概一生都在刺激和折磨着他,只有在自己虚拟的想象中他才能得到些许安慰...
  最后的一幕,当一切梦想都已经破碎,他试图在自己的院子里重新播洒种子,试图重建自己的梦想的时候,儿子在和他激烈的争吵中说出了现实,啊!对这样一个可怜的人来说,仅存的梦想是他最后的生存依赖,但是一切都破碎了,他明白一切都已经无望,于是选择了离开...
  最最后,连他对自己葬礼的梦想都没有实现,“no one dare blaem this man”, 不管怎么说,他尽力了...
  强烈的人物性格,他的一生几乎都活着自己的幻想里,欺骗就是他面对现实生活的药,命运啊!从未给过他一丝的安慰...这是一个令你永远也无法忘却的人...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我想:“永远也不要像他那样."
  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任何人都不要欺骗自己,欺骗是毒药...
  对于有的人来说,有梦想是痛苦的...没有梦想是卑微的...
  威利拒绝卑微,然而却无法忍受到老都无法实现梦想的痛苦...可怜的老头...
  他的一生实际上只有一个朋友和亲人,就是他的梦...

 3 ) 死之短暂,梦之永恒

从一开始便知道故事的结局,所以起初我不知道它的看点是什么。
家庭的种种矛盾从一家四口的对话中逐渐显现出来。丈夫上了岁数,工作不顺利,家中快入不敷出了。大儿子在外闯荡一事无成,梦想得不到实现,与现实的落差太大。小儿子流连于蝶花丛中,厌倦了都市里虚情假意、曲意逢迎的工作和生活。而只有这位温柔的妻子、善良的母亲,在父子三人中斡旋,苦苦支撑着一个危机四伏的家庭。
丈夫长期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妻子努力说服儿子们体谅一下父亲。于是,阴差阳错地,在父子之间的交流中,丈夫重新恢复了希望,他要去争取留在纽约工作的机会,而儿子们也要合伙干一番大事业。仿佛,美好的未来离他们很近,很近,唾手可得。
可是,现实很残酷。这就是丈夫自杀的原因。
丈夫无法说动老板以人情的角度照顾他这个老员工。儿子没有胆魄、也没有实力从大老板那里借得款项,将自己的创业理念推销出去。然后,现实狠狠地冲破所有的梦想,丈夫只想用自己的死获得最后一笔保险金,保留最后的一份希望。
小儿子是浪漫的,他在最后反驳哥哥的着眼于现实的论调,但是,他的浪漫也只是肤浅的,虚假的,因为他没有学到父亲乐观和勤恳的优点。
这个推销员是一个复杂的、悲剧式的人物。他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身份卑微却死要面子,为了养家糊口而不辞辛劳,盲目乐观但也不否认自己的失败。他是有很多闪光点的,同时又有很多缺点。普通人就是这样一种生活状态,当现实无法填补心灵的空虚,就只有用梦想来麻醉自己,幸运的话从中获得新的动力,东山再起,不幸的话就是处处碰钉子而最终碌碌无为。可是说到悲剧式的人物形象,我认为其最大的根源是他的价值观与社会的价值观背道而驰的缘故。在推销员的世界里,“人缘好,大家都喜欢我”、“我爱儿子,儿子也崇拜我”,这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也是他活下去的理由。而在社会上,钱是人们交际的基础,如果不是像小儿子那样拈花惹草、消遣享乐的话,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用个人利益来维持的。人物的结局是一个悲剧,而可悲的不是他,是这个社会。
推销员的妻子,则是一个圣母般的女性。她为这个家操劳了一辈子,知晓家中发生的每件事情背后的秘密,以包容、理解的态度来处理矛盾,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妻子是全知的,知道丈夫已经有了自杀的念头,知道家里已经入不敷出,知道儿子和父亲的关系不和的原因,知道自己只能抱着“过一天是一天”的心态活下去。可是,她从来不示弱,几乎没有缺点可循。她既是现实的,又是理想的。和丈夫的理想主义、儿子的现实主义比起来,真是如圣母一般的存在的人物,完璧无瑕。
基调是沉重的,而矛盾也是事先埋下重重伏笔的。论情节,似乎没有什么亮点。但是论本剧的主题,却是永恒的。不论在什么样的时代,在梦想与现实寻找平衡,一直都是人活着这个世上最大的难题。

 4 ) 感受话剧的魅力

美国作家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不仅再现了美国当时的社会背景,也真实的呈现了那个时期为了生存整日忙忙碌碌的人们。该剧被很多评论家看作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它深刻的描写了那个时期美国的社会本质。与此同时,这部优秀作品也被不少中国观众所喜欢,甚至被搬到了北京人艺的话剧舞台上演出,并且大获成功。英诺诚导演自导自演的话剧《推销员之死》至今还是一部经典之作。
话剧,是一种以对话、以语言为主的戏剧形式。虽然它也能够使用灯光、音乐,但主要的叙述手段还是以舞台上演员们的语言为主。在话剧《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有大量的对白和独白,那种自言自语、自问自答的表演方式也成为该剧的亮点之一,当然,这也和英诺诚导演扎实的艺术功底密不可分。借助话剧的方式,我们看到了与电影截然不同的《推销员之死》。通过英诺诚导演出演的男主人公威利·洛曼,观众一方面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纠结矛盾的心情,一方面还可以体会到当时社会给予人们沉重的压力和无情的摧残。
说到话剧,语言的魅力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推销员之死》中,语言的张力足以达到让观众亲临其境的感觉。英诺诚导演扮演的男主人公威利·洛曼是是一个具有典型人物特征的角色,无论是阿瑟·米勒,还是英诺诚,都留给了这个角色极大的发挥空间,在语言上处处显示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在行动和细节上也不失时机的展现了威利·洛曼的自卑及爱面子。威利·洛曼是一个推销员,已经花甲之年,却还要在外面跑码头。他房子的分期付款即将还清,然而,他却面临着人生最艰辛的时刻。对于一个推销员来说,卖的不仅是有形的商品,还有无形的梦想。然而,威利发现大家渐渐对他失去了兴趣和耐心。他想向老板求情,换个不必在外跑的工作,得到的答复却是“你明天不用再来了”。回首往昔,处处都是破碎的梦想,难以弥合的伤痛,早年荒唐留下的过犯,以及一系列连锁的罪果。他寄予无限希望的两个儿子,全都一事无成,并且在他的影响下,逃避现实。为了生计而烦恼的威利·洛曼对于儿子最初有着极大的期望,总觉得儿子能够依他所想,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但由于自身和环境的因素,他的两个儿子都渐渐远离了威利·洛曼原本期望的发展轨道,大儿子居无定所,小儿子玩世不恭,都没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威利·洛曼的语言中渐渐透露了他作为父亲丧失了他对儿子未来的期望,也渐渐放弃了自己对生命、对理想的美好愿望,直到他选择了死亡,选择了从梦想的幻灭走向生命的结束。语言的力量,塑造了不同的人物,表达了深浅不一的主题,更加丰富了该剧的内容和意义。另一方面,以演员的动作、语言、对话,直接在听觉与视觉上带给观众极大的冲击,通过情节冲突完成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交流,不仅取得了与观众之间的共鸣,也让话剧《推销员之死》的涵义得以升华。借助舞台的效果,使话剧成为一种直观性很强的艺术形式,不仅真实而且教会人思考,《推销员之死》留给观众的是一种对生命、对生存的思考,威利·洛曼最后为了给儿子提供创业的资金,选择了用死亡来换取保险金。这样的亲情是伟大的,但这样的结局是可悲的,不仅展现了美国当时社会的冷漠,也体现了社会现实对生活对梦想的无情摧残。所以,有人说“《推销员之死》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下美国人的悲剧”。
《推销员之死》以家庭为核心,揭示了美国一个普通家庭面对社会的种种问题。话剧中,每个演员真实的再现了面对种种问题时内心纠结的情绪,还原了男主人公威利·洛曼回忆与现实交替的情节,以话剧艺术特有的综合性,立体的讲述了《推销员之死》。因为是话剧,因为是以舞台为表演平台,因为每个角色都有突出的一面,所以在观众而言,该剧会引发人们对于生命、对于生存的思考。在情感上,该剧不仅实现了亲情之间的强烈碰撞,也会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以旁观者的姿态评断是非、审视全局。这是话剧的魅力所在,因为它具有直观性、舞台性、综合性、对话性,它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更真实更生动。英诺诚导演的《推销员之死》在演出者与观众之间假设了一个“密闭”的空间,这就是剧场。在这样的氛围里,利用语言的张力和演员出色的表扬,取得与观众的共鸣。正因为有了这样精湛的演出,我们才能在话剧里感受生存与生命,才能以威利·洛曼的心理来体验那种梦想幻灭、平静走向死亡的跌宕起伏。
真实与幻想交织,心理现实与外在表现交替出现,威利·洛曼的性格缺陷在他的言语中表露无遗,而他的性格缺陷也是导致他最终走向死亡的重要原因。英诺诚导演的话剧《推销员之死》更加中国化,没有太多的动作,却有着激烈的戏剧冲突,这样带来的震撼远远超过了电影和书籍。社会的压榨、生活的艰辛、残酷的现实、深刻的悲悯、家庭的矛盾,在话剧《推销员之死》中,还原了那些不为人知的人性,还原了生活的本来面目。也许只有在这样的佳作中,我们才能更直观的了解到话剧艺术所特有的魅力。

 5 ) 威利的内心独白

威利的一生不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写照吗?现在觉得有理想就要去追,做什么都不会后悔,但如果人到中年,再过半百,昔日的理想已不再,往日的激情付出到今日却换不来仅要求温饱的生活,孩子似乎在照着自己规划的成功之路前行,但最后却并不如愿,在反观自己的朋友,看孩子儿时的伙伴,觉得他们为什么都比自己好呢?到底做错了什么?追求美好的生活、鞭策孩子们做到最好、为自己定下的目标不断奋斗,哪一步错了?使得我现在的生活这么不如意?快退休了,挣的钱却越来越少,甚至不能维持家用;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动不动就对家人,对挚爱的妻子,对这个唯一理解我为何精神崩溃的女人大吼大叫;孩子们对我的没有爱,只有怨恨,甚至感觉不到我对他们的深爱,还有内疚;我觉得这个人生是失败的,孩子的前途也是因为我的过失我的一厢情愿而走入黑暗…… 要命的是,我并不想面对这些残酷的现实,我仍然对未来抱有虚幻的希望,当这种希望在自己的身上一次次破灭时,我便希望甚至强迫他人给我希望,我不要坏消息,我不要听到任何暗示,我不要人提醒我回到现实正视自己,我希望你们告诉我:明天是个充满期待充满希望的日子!可是没有人这样告诉我,我奋力的挣扎要活出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但是旁人要么是可怜我,给我施舍;要么是告诉我我想要的都不可能,甚至温柔但犀利的提醒我,就算死后也不会有人记得我,他们只会怨恨我只会讨厌我…… 我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年轻时规划的第一步到老都没有完成,不仅毁了自己,还误导了孩子。。。

 6 ) 流动的现代景观

昏暗的车内一个中年男人的脸部时隐时现,不时夹杂着喇叭声与刹车声,紧接着突如其来的车祸使得周遭一切声音戛然而止,舒缓的旋律升起画面逐渐变暗淡出场景,影片开场采用倒叙的手法作为故事的开端。与之相对的是片尾对于车祸的处理,画面是刺目的白色伴随着琳达大声呼喊“威利、威利”和比夫惊呼“爸,不!”,意料之内的爆炸声在耳边响起,模拟“过曝”的影像风格淡入到葬礼的场面,当色调渐趋真实观众也明白了车祸是切切实实发生的事件,威利已经死去。葬礼的过程采用均衡式构图,后景中左边一个人、右边四个人造成一种不平衡,琳达处于画面的中间含泪在墓前告别作为前景,她的位置安排中和了后景画面的失衡,暗示她在家庭中“调停者”的身份。

运动镜头为影片增添了表现力,沃尔克·施隆多夫对影像语言的驾驭和控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长镜头与跟镜头叠加使用贯穿影片始终成为最频繁的拍摄手法,夫妻之间在客厅的日常谈话采用长镜头记录,场景切换到卧室后摄影机跟随威利,他在房间来回走动向妻子抱怨无法专心开车。威利倒了杯牛奶在厨房踱步、赫尔德与威利在办公室讨论录音机、威利与柏奈德在庭院里产生争执等场景全部采用这两种镜头的组合,长镜头展现事情发展的连续状态,人物主体在同一空间内反复移动隐喻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定。

比夫和哈罗德在院子里打橄榄球,继而威利同两人闲聊聚在白色的木制小方桌前,以威利为中心镜头先是顺时针移动180°再逆时针移动180°,强调镜头的流动感、唤醒移动的视觉体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引导受众置身于其中;此刻的情境下威利被孩子们尊敬,他们友好的交流、融洽的相处,内心的喜悦不断膨胀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主心骨”,移镜头在这里可以被定义为“情绪摄像”。威利在打牌的过程中口误称查利为班,镜头顺时针移动大约360°,画面从威利到查理再回到威利,短暂的安静让气氛瞬间凝结,人物的辗转展现了查利此刻的惊异,同时给予威利时间弥补掩盖在外人面前暴露的臆想症状。

“心理氛围”通过俯拍镜头与封闭构图淋漓尽致的呈现,威利在卧室里控诉人口多、竞争压力大以及环境污染,内心的焦虑、对现状的不满外化为喜怒无常的性情和负面情绪的传播,俯拍加深了人物的渺小无力感。作为会话场景的餐厅被压缩在画面内,比夫站在楼梯上俯视喋喋不休的威利影射父亲在自己心中的地位。排骨店内红色的布景凸显作为主体的父子三人,威利被老板解雇、比夫借钱失败,俯拍的视角是残酷现实逼迫人物低头认命。

摄影机把窗口作为框架记录室内交谈的夫妻,“你为什么不打开窗户,它把我们关在这里”这句对白挑明了窗户是个“牢笼”,他们为生活所困迷失自我。威利拍打窗户厌恶冰冷的墙壁、都市的喧嚣,工业文明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升级为人与自然的不可调和,似乎只要给予正当的历史语境,人类就可以完成一些自认为正确的进化程序。

人物的位置关系在特殊的情境下指代不同含义,威利恳求赫尔德提供一份推销员的工作给自己,赫尔德 站在办公桌前俯视坐在椅子上的威利,位置的高低暗示人物力量的强弱;比夫离开的前一晚与父母道别,他站在楼梯上宣告不可更改的决定,威利仰视说话的比夫,他无力改变现实却又不得不接受。班站在台阶上展示自己的成就与财富,威利和琳达、比夫和哈罗德站在平地上仰视班流露神往羡慕的表情,位置关系暗示阶层等级,比夫挥拳击打班屡次扑空暗示成功不可触碰,班轻易将比夫按倒在地代表阶级固化难以跨越阶层。

室内琳达坐在椅子上,比夫、哈罗德分别站在她的两侧,琳达训斥两人将威利一个人丢在餐厅,她位于画面中间象征着权威和份量;室外威利隔着窗户呼喊比夫的名字,室内室外构建两个不同的世界,威利被排斥在外无法融入。琳达掌握话语权只是特殊案例,多数情况下她与威利之间是不平等,“当一个人处于被压迫状态的时候,往往会起压迫他人之心”,三个男性角色商讨明天与奥利弗的会面,琳达想要加入谈话却被威利打断三次,他用食指愤怒的指着琳达大喊大叫被比夫制止,威利克制情绪离开,琳达反而指责比夫对威利态度恶劣,一个被压迫、毫无尊严而不自知的女性形象跃然出现在荧幕上,引入女性的自我认知,在理性与观察中反思平等。

家庭中的四位成员无一例外都有“镜中人”的表现,比夫与哈罗德争论前途从镜子中探视自己,陷入主体分裂与自我藏匿,精神虚无找不到生存的价值,商业文明缩窄了人的体验维度,用世俗的角度定义人,一份好工作、一份好薪水,人生可追求的价值远比这些高得多。哈罗德在镜子前整理着装,告知比夫周五要参加一场婚礼,曾经喜欢的女生和一个家世显赫的男人结婚,心中在意却要装作若无其事;琳达说话被威利再三打断后在镜子前梳头,忍气吞声却又渴望尊重,人的两面性通过镜子可视化。

威利的孤独迷惘在镜子前袒露,琳达在一旁鼓励安抚,此时一个金发红唇的女人推门的画面映射在镜子里,镜子被赋予了新的功能——拓展空间,红色壁纸、吊带裙、双人大床充斥着性暗示,流淌着老酒馆味道的蓝调夹杂着暧昧的调笑,性感的女人究竟是回忆里的缪斯还是无法触及的阿尼玛?“威利,你是最英俊的”,体贴包容的妻子陪伴在身侧却憧憬着不切实际的婚外情,爱情在资本和压力的合谋下沦为悲剧。

“门”成为沟通现实时空与过去时空的媒介,威利在阴暗的餐厅自言自语推开门跳跃到过去的庭院,色调转为明亮出现了红、粉、黄、绿、米白等颜色,情绪为场景着色构成新的审美范式。威利极端的认为所有人都在嘲笑自己,他身处暗淡阴沉的走廊象征内心封闭狭隘,琳达穿着柔绿色的连衣裙置身充足的光线下鼓励威利,两人的交流通过正反打镜头展示,刻意营造物理上的距离反映精神上的疏远。

威利被解雇后哭泣责难向班发问如何面对窘境,班出现在办公室推开门引领威利进入庭院,班的出现成为逃离现实的一个符号,欲望满足带来短暂的幸福,欲望中断是现实的警钟,命运的反复无常与戛然而止是芸芸众生的常态。比夫告知威利自己想要去农场从事户外工作,威利对比夫寄予厚望盼望他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琳达与威利坐在双人床上体现两人同样的立场,哈罗德靠在门边一言不发代表中立,比夫距离最远站在门外显示反抗者的身份,“门”成为疏远的亲情、沟通的障碍、分歧的立场。

意识的流动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意识的纯主观赋予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按照“心理时间”结构作品、建立逻辑联系,情节不断的变化跳跃,看似杂乱突兀、随意冲动却又有迹可循,将思想和情感的内在特质视觉化呈现,错乱是现实生活分崩离析的侧面反映,凸显世界的荒诞与芜杂,人类思维的碎片性与生活方式的流动性。

威利躲在餐厅的洗手间在镜子前擦拭眼镜,此刻听到了敲门声和女人的声音,推开门是穿着吊带裙、正在脱丝袜的金发女人,再次听到敲门声打开门是比夫,他数学挂科不能毕业希望父亲恳求老师网开一面,而撞见威利与其他女人偷情是他所不能接受的,镜子出现裂痕暗指父子关系破裂,父子之间的争执作为幻境中的句点。我们能够分辨虚幻与真实,却不能明白威利的想象究竟是回忆还是臆想,这些“半虚构”的幻听、幻视作为“内闯流”迷惑受众游离在真真假假中。紧接着餐厅服务员推门而入,眼前的景象是威利手支撑在马桶盖上瘫坐在地,外部的声音、视像意外的进入了独立的精神空间截断人物思维发散。

人物冲突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是人物的内心冲突,威利总是后悔没有去非洲与宝石矿失之交臂,一再的否定自己、贬低自己,认为全世界的人试图用恶意埋葬自己,“你不能只看见别人眼中有刺,却不见自己眼中的梁木”,分析自己是人生中艰巨的任务,试图了解自己的人性并化解内在纠纷值得用一生去学习。第二个是个人冲突,威利无法处理好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不尊重自己的妻子、企图用父权支配孩子的思想、嫉妒唯一的朋友查利,性格悲剧是不幸的重要因素,但追根溯源是社会异化导致人格扭曲,四口之家成为商业资本的牺牲品。最后是个人外冲突,威利想要去波士顿工作却遭到解雇,预期与现实之间横亘了一道鸿沟,挫败了他对现实的幻想,陷入了与现实之间更大的冲突。

“一个人物是一件艺术品,是对人性的一个比喻”,若要深层了解人物性格,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他们在压力之下做出的选择,作为主角的威利从头至尾以“负面之负面”的形象出现,更接近于一个反面人物的设定,无法控制情绪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威利总是通过呐喊嘶吼的方式命令他人达成自己的意愿,对于追求成功往往包含着某种无知的激进,无法完成的理想强加到比夫、哈罗德身上,抨击资本主义社会宣扬的消费主义理念凌驾于道德观念之上,并且戏剧性的展示了根除弊病的疗救方式。这样微不足道的人就是时代长城砖头缝里的骨头,“自杀式”的牺牲换取两个孩子一个不确定的光明前程,带着未偿夙愿的遗憾用死亡祭奠成功与财富的泡沫,悲剧色彩的收尾展现生存状况的复杂性与两面性,负面负荷的视觉效果体验生存状态的不同深度。

 短评

剧本真牛逼,感觉这个看书更合适,很复杂,梦想与现实,社会,家庭,两代人的价值观等等,电影台词有删减,关键现在的片源翻译也很捉急,不过即便是这种渣翻译也难以掩盖剧本本身的光彩。

10分钟前
  • 卡里加里博士
  • 力荐

每一个角色的台词功力都那么出色。看到年轻时的马尔科维奇,原来也是英俊小生,选他来演一蹶不振,敏感而神经质的大儿子Biff真合适。霍夫曼的形象跟我想象中的推销员爸爸并不相符,可是他一站在镜子前,恍惚、无奈、不自信地说:我矮。我长得一般。他马上就claim了这个角色。

15分钟前
  • #vivid#
  • 力荐

舞台剧。父亲的努力工作未受赏识直至最后出现幻觉精神失常以及儿子的走向一家人的起伏状态都应该比较反应当时社会的现状以及给人带来的精神压力,不知背景是不是经济大萧条时期。达斯汀霍夫曼演技牛了!然后看到JM很年轻有头发的样子,目前是最早的。

18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This is too damn good!!!他在抱怨人口的时候镜头向上打向上打。我突然明白过来这将只是一场舞台剧。每个loser生存下来的方式都应被尊重。哪怕life is a fake。哪怕u end up with more dead than alive。这只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或者说他每时每刻存在于我们身上。我宽恕你们!庸才们!

20分钟前
  • 一"一
  • 力荐

电影对米勒戏剧还原很高,对话几乎是戏剧语言。相较《大亨游戏》,此片大量台词穿插格外动人,尤其最后父子的妥协让人动容。威利作为一个推销员,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笑脸迎人,无论是真心的还是虚假的,他在资本的催眠下不能有低谷,必须时时刻刻以最好的精神状态努力奋斗,如此才能还房贷、车贷以及供给整个家庭的支出。他压力甚大,如此数十年,当债务要还清时,工作也丢了。资本家如此残酷,他们只顾虑企业的死活,一旦没有利用价值,便立刻抛弃。年轻时的错误,长久在外家庭的缺失,与儿子的疏离,未来没有希望,过去百般缠绕,终于一蹶不振,以死解脱。威利是许许多多销售员的缩影,也是打工者的缩影,资本用保险、贷款、消解精神的娱乐以及种种拜物主义麻痹、压榨这些人,表面一派纸醉金迷,当他们清醒后才感受到遍体鳞伤,死神早在远处冷静观望。

23分钟前
  • 小袁同学
  • 推荐

1. 形式上我觉得有些模棱两可,如果单纯是舞台剧可能会好一些。这种形式台词太多了。2. 还不是因为一个男人要负担一个家庭,必须表现出一家之长的雄性气质,其实男权社会,不是所有男人都会舒服的,这种既要有所承担,又在社会中低层的男人日子非常难过的。

25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长片闷片均不作评价

26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还行

现实主义...表现派?...舞台剧化 拒绝卑微的内心挣扎

2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不予评价,因为竟然没有耐心看完。那个舞台,那个光线...

31分钟前
  • 天地心任徜徉@做无知的有识之士
  • 还行

沒有看過阿瑟·米勒的原著,所以不好評價。達斯汀的表演和意識流的場景調換都很棒。

35分钟前
  • 蘇小北
  • 推荐

文学艺术本身不能创造直接的物质能量 但是文学创造者却是洞见虚无的最大群体 “我们看见它 直面它 才能最终抛弃它” 无数关于迷梦的创造都是关于枯萎和消亡的 在生的躁动里似乎很难捕捉意义 唯一的意义在于捕捉本身的描述 为何与死亡相遇是我们这群人的宿命 因它对面是生

36分钟前
  • 放鱼
  • 力荐

观看阿斯哈·法哈蒂的《推销员》时,里面的男女主角有在表演曾有耳闻的话剧《推销员之死》,后来知道了这部电影的存在,便产生观影想法:即使有达斯汀·霍夫曼,还有头发尚在的约翰·马尔科维奇,甚至还是《铁皮鼓》的福尔克·施隆多夫导演指导,但这部电影还是没能让我有享受到观影的乐趣。可惜了……

3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观感很复杂,这种话剧式的电影,大体量不间断的对话,太容易让观众产生疲劳与闷感,但是表演又是惊人的,Dustin Hoffman自言自语念念叨叨,把被现实重击、处在精神崩溃又不得不强打精神硬撑自己所剩无几的自尊的男主演绎得活灵活现,那种绝望的气息溢出屏幕……确实,死亡对于他来说才是最大的解脱。

39分钟前
  • touya
  • 推荐

1,真大师,好作品。2,舞台感真好,有些摄影升空三面舞台的感觉令人激动。3,演员演得真好,生活化,无痕迹。4,不太推荐观看,除非你最近太HIGH了,需要冷静。5,确认施隆多夫不是我的菜。

42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阿瑟米勒的戏剧剧本改编的,虽然拍成了电影,但依然很像戏剧,单调的场景,大段大段无聊的内心自白或对白,频繁的争吵······暴躁、精神恍惚、沉湎于过去的父亲,溺爱丈夫的母亲,迷茫的成年儿子俩。实在对男一号这个又暴躁、又自以为是、又对自己的出轨满不在乎的老头子喜欢不起来。至于大儿子,他说他的失败是因为父亲曾经过于吹嘘他的成绩而使得他无法听命于任何人而且忍不住偷东西,他高中时因为父亲的出轨而一蹶不振放弃补考而没上成大学,这其实也过于推卸责任了。这部关注小人物的挣扎的电影,却没能引起我这个小人物的共鸣。

47分钟前
  • 巧克力可丽饼
  • 还行

癫狂而又把握的导演功力和演技水准。

48分钟前
  • SickDouban
  • 推荐

辛苦干活一辈子的老头,一直有出人头地赚大钱的梦想,儿子却因世界观不同,跟父亲经常吵架,母亲试图用亲情跟爱,让父子消除隔阂。人的成长轨迹啊,之前看着顺风顺水,但是有时候突然转了一个弯,儿子本来就不是精英,父亲一直把他看的很高,能力很强,恨他自暴自弃。达斯汀的演技也真是服气,把一个精神紧张致神经兮兮的老头,演绎得活灵活现,自言自语,是不是提高的调门,自己完全没有注意到的无辜样子。不想过多谈美国梦了,越来越感觉是社达的具象化产物。看到老头有幻觉的时候,就觉得好像话剧的感觉,后来查查果然是戏剧。

52分钟前
  • 好像一段呆木头
  • 推荐

真的没发现什么新意!

53分钟前
  • 小丑丑
  • 还行

这不是喜剧。这不是当初我寻找的那一部。这故事很沉重地说,打工的人,你们的社会层级是相当低下的,不要骗自己。有一天,你的儿子会哭着告诉你“我真的啥也不是,真的啊,你放过我吧(不要再抱什么希望了)”啊,那时候你咋办

57分钟前
  • 飘叶随风
  • 推荐

一部電影用舞臺劇的感覺拍出來總覺得有點矯情,但不可否認,這部戲也確實適合用這種手法拍攝。是我最愛的戲劇之一。主要是可能我也比較鍾愛這類型有點沉重的題材吧

1小时前
  • MsLion0731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