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贸中心

HD

主演:尼古拉斯·凯奇,玛丽亚·贝罗,康勒·帕奥罗,摩根·弗林恩,迈克尔·佩纳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世贸中心 剧照 NO.1世贸中心 剧照 NO.2世贸中心 剧照 NO.3世贸中心 剧照 NO.4世贸中心 剧照 NO.5世贸中心 剧照 NO.6世贸中心 剧照 NO.13世贸中心 剧照 NO.14世贸中心 剧照 NO.15世贸中心 剧照 NO.16世贸中心 剧照 NO.17世贸中心 剧照 NO.18世贸中心 剧照 NO.19世贸中心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世贸中心:一杯PC的温开水

2007年进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其间同去的狗子不断地打瞌睡,我不断地试图叫醒他。另外翻译和配音令我彻底不能忍……看来是被DVD惯坏了。

电影看完确实不爽。这部片子绕来绕去从灾难片变成了救援片。刹时看过的各种关于消防队员的记不住名字的B级片滚滚涌过脑海。但确实Olive Stone的手笔还是不同的,细细分析还是有很多可看之处。

首先在于对“911”这一命题作文的阐释角度。这个主题的片子看得很少,值得说说的有两部,确实也是在电影史上留下大名的作品。其一是11位艺术片导演合拍的《11'09''01 - September 11》,一部命题限时作业,其中不乏各种奇思妙想,其中明显看出的是Olive Stone对墨西哥导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拍摄的段落的模仿:某些同出一辙的画面,以及相似的音效处理。尤其是艾莉森在夜晚走出家门时,充斥着音规的是各家电视台对911事件无休无止的报道,这些声音叠在一起,确实是反映了她的心情——这种手法却是Iñárritu在其短片中贯穿全片的手法。包括其中过渡性段落里各种语言的电视节目的交织——也是来自Iñárritu。其二便是Michael Moore拿下金棕榈的名片《华氏911》,《世贸中心》里升格的漫天飞舞的纸片那一场景便是来自《华氏911》,在事件的时间处理上也颇有相似之处。在我看来,关于911的影片,不可能有任何一部影片成就高于《11'09''01 - September 11》,但作为一部进入主流商业院线的影片,即便如Oliver Stone这般不羁的导演也得乖乖地这么拍。商业院线意味着PC,即政治正确。由此便必须:第一,不要刺激对911有心理阴影的人们,由此生发各种幕后八卦,并在故事中绕开大楼倒塌等悲惨的视觉画面。毕竟这件事情太近了,即使冰海沉船人们纷纷跳海逃生或者冻死,也不会再有人对泰坦尼克号有心理创伤。第二,一定要摆平种族观点。或许这两个原型人物恰好是一黑一白,但是刻意安排的艾莉森和一个黑人妇女的相拥而泣却彰限了受到PC制约的编剧的苦心。而即使是这样,选取的这两个依然是美国人,那些其它族裔都被轻轻地抹去了。第三,回避政治。一切关乎生活琐事,普通人的视角,所想的不过是家里的厨房或者女儿的姓名,或者是骂了儿子,想不起丈夫最后一句话。在PC和商业电影的要求下,严重的精神创伤和从而导致的信仰缺失便避重就轻,而出现的上帝景象和上帝的代言人,那个海军陆战队的牧师更是昭示了编剧和导演试图拔高主题却处处受限制的窘境。你以为Oliver Stone傻么,他才不傻呢。能把越战对人的异化和对民族造成的创伤解读的如此深刻,面对911他就忽然没话说了么?才不是呢——不能诉之政治和创伤,便只能诉之生活琐事和宗教。他们也确实无奈……毕竟Oliver Stone不是Michael Moore。

但是在重重限制之下,Stone确实也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思考。采取的“反英雄”叙事本身便是一种不妥协。就像陈凯歌的《黄土地》一样,在传统电影中被塑造成英雄和拯救者的八路军变得无关政治,不仅只在收集民歌,而且是个迟来的缺位的拯救者。在《世贸中心》里,本来该是冲进去英勇救人的警察变成了圣斗士里的雅典娜,一开始便陷于困境,靠着自己的信念和指望着别人的营救。这不啻为对传统商业片和主流叙述的一种嘲讽。同时,这种回避也是对充斥在A级片中类似飞机撞大楼的灾难场景形成的传统的一种反动。在重重回避之后,Stone的才能或许只剩下这些了。

另外一点可看之处在于对叙事角度的设计。由于PC原则要回避很多事情,便选择了这样一个切入角度。虽然不能跟《11'09''01》相比,但敢于直面这场灾难的勇气也是值得钦佩。声音构成是精心设计的,由于事件的过程已经为人熟知,于是Stone便可以放心大胆地用声音来指称911的进程。他安排,或者那两个原型人物很及时地进入的地下商场,于是避免了视觉上对911的直接呈现。那个困住他们的地下商场,分明是地狱图景的再现。所谓管中窥豹,留下地面上空间让观众想象,这种处理还算不错。女演员方面,抓狂和暴走的状态演绎的很到位。但在叙事上的作用也只是抻长了影片时间,营造焦虑和不安,以及为了最后的煽情充分铺垫。说到最后的煽情,威尔被救出的那个段落的效果还是远比对长被救出那个段落要感人。而看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他妈的还是好莱坞的陈词滥调:不朽的爱情战胜死亡……

好吧,唧唧歪歪了这么多,说到底,这部影片也不过是just so-so而已。那些PC不PC的东西全他妈的是扯淡。你听到了么,那个做热狗的警察:“我真想亲手宰了他们。”那个海军陆战队牧师:“我们一定会报仇的。”影片里美国一篇团结友爱,蒙主感召或者为了其它,眉头都不皱便冲了进去,真像我们英雄勇敢的解放军战士。你看到的是两个美国佬,你看不到的是那个2000多的数字背后那其它78个国家的人。你看到的是两个被救出的人,你看不到的是那些瞬间死去或者缓缓死去的人——他们需要被拯救,因为一黑一白构成的美国需要被拯救;而这个精神创伤必须回避,因为泰坦尼克号和越战都不在眼前;但这个精神创伤和由此带来的信仰缺失怎么填补,导演也给出了答案:要么找上帝,要么回家——“欢迎回家!”那都是阳光和笑脸,以及丰盛的答谢烤肉会。而不满足的观众也无非两类:要么是幸灾乐祸地去看飞机撞大楼的观众,要么是如我这等觉得Oliver Stone失去锋芒和政治批判性的观众。所以不满意的话,都回去看《11'09''01》吧。在那里,今村昌平会告诉你什么叫圣战,Sean Penn会告诉你911带来的好处,Samira Makhmalbaf会告诉你911其实与我们很多人都无关,Idrissa Ouedraogo会跟你一起去抓本·拉登,Ken Loach会告诉你,911是美国政府应得的报应,Iñárritu则会展示一幅911的图景——上帝是给我们引导还是跟我们黑暗。这杯Oliver Stone牌的温开水,适合美国那些受伤的民众疗伤,其他人不看也罢。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224411/

 2 ) 纪念911的英雄们

9年过去了,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
但是回首,仍然发现911是还没翻过去的一页。
美国因此而卷入了战争,战争,复仇,复仇。

当所有的人安静的有序的离开大楼,
而消防员和警察朝着相反的方向,
一去不复返。

他们是911的英雄们。
不是超人、蜘蛛侠、绿巨人、蝙蝠侠,
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这才是真正纪念灾难向前看的影片,
没有植入广告,没有城市宣传,完全改编自真实故事。
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彻底打动了我。

而我们的向前看的灾难片,
真是该骂!

 3 ) 世贸中心——你期望看到什么?

    大概很多人看完电影的感觉,都是“感动是感动了,不过总是觉得有些遗憾,或者说不满足”。(当然也有很多人是彻底无聊了一场,白白浪费了时间和金钱。)且先不论电影品质的好坏,电影选取的是911事件真实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个侧面,来表现导演对整个事件的一种观点和想法,这是否就是大众理解这一事件的最佳切入点,这就是一个超越电影本身而又值得探讨的问题了。换句话说,就是对大众来说,在这样一部反映“911”事件的电影中,你期望看到什么?显然,对中国广大的观众来说,斯通的《世贸中心》并不能满足。

    你期望看到:如同新闻或者记录片中那样,飞机撞大楼和大楼轰然倒塌的大场面在电影中通过特技得到真实和震撼的展现?不管你是看热闹也好,还是想自己也身临其境也好,那你都要失望了。在这部电影里,没有飞机撞向大楼的惊险一刻甚至都没有飞机的身影,只有飞机掠过在市区的投影、颇远处撞击爆炸时感觉的震动和冒烟的大楼;没有大楼轰然倒塌的一瞬,只有埋在底下的警察的间接感觉。影片如此明显的“避重就轻”,大概是让人不满的原因之一吧。不论观众的意图为何,那作为电影人,要表现自己和电影的真诚,应该真诚和勇敢的来面对和表现真实的历史事件。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不错,但并不意味着每一次都要去揭痛伤疤。曾经的噩梦又何必再一次去展现,特别是对那些亲历过的人们来说。这里并不是说遗忘,或者逃避,反思和教育并不在于那一瞬间的画面,更何况你已经早早的、全面的都看到过了。

    如果你期望看到袭击下的人们,他们的惊恐、绝望、求生本能等等人性百态,恐怕你又要失望了。影片中最刺激的画面,大概就是有人从楼上飞跃而下了。但显然,对被袭击者的表现甚少,完全没有电视新闻来的“精彩”。如同上面讲的,在影片中,导演没有对事件进行艺术化的夸张和提炼,反而是可以说刻意的淡化了。这样做如果处理的好的话,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甚至可以有“无声胜有声”的更高境界(但导演处理的并不完美,这在下面再说)。但这样的处理,对普通观众来说是不小的打击。因为普通观众看灾难片(当然《世》片不是典型的灾难片),无疑就是看两点:一是由特效再现的灾难,二是灾难下的人们。前者满足视觉享受,后者为大众单调的情感补钙。尤其后者,人最想看到的还是人,但想看的又不是自己经历的平凡和琐碎,所以很少人经历过的才吸引人。海枯石烂的爱情,灾难下的善恶,以及求生的本能和刺激,《泰坦尼克》、《龙卷风》、《火烧摩天楼》等都是如此。但象“911”这样敏感而重大的事件,显然不能象普通商业片那样来处理。细化到本片来说,又关系到导演个人的思想和艺术表达方式了。

    你大概还期望看到在这样的灾难下,那些英雄们的英勇表现吧。你看到了自愿往楼里冲的警察,看到放弃工作自愿来救助的前海军陆战队员,看到不顾自己生命危险钻入废墟的营救人员,看到在废墟上排起长队运送伤员的各色人等,但这些都不是重点。影片最着重表现是两个冲进大楼,但什么都还没干就被倒塌的大楼掩埋了的警察。他们是英雄吗?当然!他们是地到的英雄。但如果是要表现“英雄本色”,显然有更多更合适的人选,比如损失最大的消防员,或者那些真正参与到救险中牺牲的人们。那为什么是他们呢?因为导演要表现的不是“英雄”,而是“人”。真正纯粹的人,不论是什么职业、什么身份,不论是救人、还是等待被救,不论是在现场第一线、还是在别处震惊或焦急等待。

    于是,导演要表现的,不是“英雄”,不是还原最真实的历史,不是揭露人性百态,而是“人”。从最本质的人的角度,去看待和再现那一场无法忘怀的灾难。而又因为要表现“人”,所以导演在影片中要淡化那些对人起到“定义”和“限制”的其它元素。但要想让其它元素对“人”不产生任何影响又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在这样一个重大事件里,可以表现的又值得表现的方面实在太多,这又让导演无法完全避免,甚至可以说让导演自己都无法放弃。于是,一方面的无法舍弃,和另一方面导演的努力舍弃,导致了影片的相对平淡,和处处点到为止的尴尬。

 4 ) 世贸中心

看电影《世贸中心》之前我一直在猜测这会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Oliver Stone,越战三部曲,尼克松,天生杀人狂,最近的一部电影是《亚历山大》,他无疑是主流导演中最具有反叛性,最具有冲击力的一员。

他最擅长的是从小人物的故事上,来阐发他在政治上的见解,而且是用怒吼的方式。

那么在911这件事情上,他会说点什么呢?

电影刚开场的时候,我才突然想起,他们要如何制作世贸中心的影像呢?模型还是电脑特技?

然而当双子座大楼第一次出现在荧幕上,在晨曦中露出她的影子时,我陡然觉得心头一痛。我想起911的次日,有人在QQ上给我说关于“报应”的话。我很失态地对她大骂“混蛋”。那时我心中也觉得很痛,和现在一样。

整部电影,Oliver Stone都在讲述疼痛。

他依然把视角对准了小人物,单是他不再怒吼,他只是低声地述说生命的承受与尊严。

两个警察本来以为自己会成为英雄去救助别人,可是他们连一级楼梯都没有爬上去,就被埋在了地下。他们俩互相安慰鼓励,交流痛苦的感觉,他们身体上的痛苦,还有心里的痛苦。昨日的温情,在这瓦砾之下,都变成了痛苦的回忆。

他们都在怀疑自己是否还能出去,又彼此鼓励,要一起活下去。

显然,Oliver Stone在用这两个人暗喻911之后的美国,如何在创痛中挣扎。

那两个警察一直在说,疼痛帮助我们活下去。对疼痛的忍受,变成了生存的尊严。我想这是Oliver Stone最想传达的信息。

我想,我可以理解,为何Oliver Stone在这部电影上表现得如此温柔。事隔五年,这创痛的回忆依然让我们难以正视。更深刻的反思,还需要更多的时间。现在Oliver Stone所能做的,也就只是如此而已。

无论如何,我还想再去影院看一次这电影。

IMDB得分6.7(8265人投票),我打7分。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5 ) 在无尽的主题面前

看这部电影不说感动的人,似乎有冒天下之大不韪。
我只是觉得,我是一个对这个主题、这个事件有太多感触,本期待一部电影能压榨出藏在心中的那些东西,却只能在遗憾中反省。

警察小分队临时被派往现场,根本对状况一无所知,影片让他们换好装备就立刻深陷轰塌的废墟之下。在这种前提下,他们是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英雄、是不是该承担英雄所该受到的尊崇,就会是一个被争议的话题。
——这是我看片时的胸闷之处。我觉得他们无所作为,整整一个半小时里都埋在地下,挣扎着不要死去。我在想,那些普通市民、那些原本享受着世贸写字楼以及身份感的高级白领们、清洁工之类的蓝领们。这个故事里没有他们的身影。当两个海军在半夜打着手电在废墟里找到他们后,抢救出来的过程被拍的感人肺腑,掌声雷动,或是诸如警察局的人开着车前往他们的家宅通知最新情况时,我忍不住在想,那些从几十层楼直接随着钢筋水泥崩塌的人们。
而且我很不解:在那些重要的夜晚,为什么没有连夜大规模拯救的行动呢,为什么非得搞得像是两个神秘英雄去查找存活者那样呢。

这时候我发现自己落入一种偏见之中。但我无法克制。因为这种政府人员、警察的视角让我产生了某种强烈的抵触。这大概是我个人的问题。

影片当然是感人的。他们是在用家人带给他们的力量去和对立的、强大的、甚至毁灭性的恐怖势力平衡生死。他们除了平凡的人生之外,别无其它的、所谓的武器。

后来我努力劝服自己,抛开偏见,从另一个角度去思量。警察这个身份也许有更多的好处(虽然完全可以拍一个在世贸工作的公司,这是我的剧本,公司里同样人种复杂,和睦,敬业,乃至有口角,但在这个时刻,他们是如何挣扎在巨石和绝望中的。。。这很像个蹩脚的好莱坞剧本吗),尤其是他们“别无作为”这一点上,值得人去琢磨。
突发的恐怖犹如战争一样,警察被推到第一线,但他们也是老百姓,说是疏散群众,其实他们也得从头开始熟悉路线。就算他们没有功绩,却是政府在第一时间调动所有力量解决这一悲剧的表现。他们不是英雄,人们给他们的欢呼只是因为:他们活了下来,是废墟里出来的活人,是被同样象征政府的官兵所救出来的活人。因此他们可以保全家庭,这才是意义所在。

无论如何,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从某种角度来说,它狭隘了911这个无尽的主题,也狭隘了人性,乃至生活本身。就像一种过于纯洁的感化片。

 6 ) 趁着六十耳顺,构建和谐美国

六十而耳顺,奥利弗.斯通也不例外,愤怒了一辈子,现在耳根也该清静了。于是见他在六十大寿来临之际,收敛了以前尖锐的政治立场和怀疑论调,并在那些曾被他以阴谋论影像打得七零八落的历史真相、政党阴谋、传媒暴力及越战灼伤的废墟间,收拾打理出一个崭新的和谐社会景象。这次个人心灵轨迹的重大转变显然适合911,于是在世贸大厦的废墟间,他领衔开始了这次充满爱国主义情怀、并企图以此振聋发聩的和谐社会重建工程。

在这幅曼妙的和谐主义画卷中,被困在废墟之下的两个港务局警察是不能睡着的,睡着了,他们就会真去见耶稣,而没机会被911当天这个美国精神的现实耶稣拯救。而作为第三世界旁观者的我却浸泡在这严冬即散春意即现的温泉里,舒服的睡着了。不是说不同情美国灾难,那一天的灾难是全人类都关注和震撼的,而是因奥利弗.斯通把这传统的好莱坞最后一分钟营救原则实践得实在乏味,相互鼓励、家庭焦急、方案争持怎么都在无谓的延长这“最长的一日”啊,难道是导演叛逆惯了,要回到传统模式中还一下对不上位?还好,还有那些比比皆是的英雄主义煽情桥断,从当日赶往事故现场的路上到两年后的家庭聚会,伴着恢弘配乐的慢动作如一颗颗催泪弹,再加上表达美国精神的坚毅画外音,立即把深有英雄主义情怀的我炸得热泪盈眶。于是,我睡醒又哭,哭完又睡,反复几次,电影总算完了。

毫无疑问,《世贸中心》彻底背离了奥利弗.斯通曾经那“宁可失之偏颇,不可失之平庸”的电影政治观。在废墟间,我们只听到一首首歌唱生之信念的英雄赞歌,除那个退役海军陆战队队员在教堂里对神父的告解外,没加入任何让人物内心突然转变的外因故事。其实这很真实,美国人内心的个人英雄主义情节的确在那一天毫无铺垫的爆发了。人物形象上的坚定其实是奥利弗.斯通一贯的理想,比如《刺杀肯尼迪》中凯文.柯斯特纳扮演的律师,比如在《生于七月四日》里高呼“we don’t need your fucky war(不要你他妈的战争)”的汤姆.克鲁斯,比如《萨尔瓦多》里为拍摄最好照片而牺牲的战地记者卡西迪,还有那两个杀人无数并过上幸福家庭生活的《天生杀人狂》,只不过那些坚决的叛逆在世贸的废墟间变成了坚决的团结。

从肯尼迪到尼克松,奥利弗.斯通曾严重怀疑政府对重大事件的任何定性,然而在911事件中,他却对政府的每个应急动作都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对他曾极度反感的电视媒体宣传功能,他这次也无条件的信赖甚至依赖,“单向信息倾斜”作为媒体暴力在911事件中是必须运用的。看来,国家灾难足以改变一个上年纪的愤老。

奥利弗.斯通一直都很爱国,只不过以前是恨之愈切、爱之愈深,他也一直很爱人类,不过都以沙文主义的同情目光去看第三世界。911如同他那些电影中的阴谋论,伤害了这个国家,于是趁着“清醒”的六十岁,换个姿态,以和谐大美国的论调继续关爱人类。

 短评

听到这个消息当时正在哈尔科夫冶金球场看比赛,回家看直播顿时震撼了,半夜老爸打来电话说他此时就在纽约,我擦顿时觉得好奇特的情节~

8分钟前
  • 菠菜逛基辅
  • 还行

一个消防员的纪录片,最繁华的地方,变成了绝境。。。中立的纪录片风格却感受到控诉——不仅仅是对恐怖行为的——站在一个“人”的立场……

12分钟前
  • 奋意|呆萌の国
  • 推荐

故事背景众人所知,演员也不错,拍得不错。

15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为了人性的光辉~~

17分钟前
  • 我爱大猪宝儿
  • 推荐

只有20人.

20分钟前
  • |
  • 推荐

尊重事实,尊重历史,人活着才最美丽。

21分钟前
  • 小乙
  • 还行

911九周年。2749人(343个消防员)。87个国家。

25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2006.11.12 星美国际影城

29分钟前
  • 蒜 | BOY A 🌈
  • 还行

事实是看到一大半去睡觉

32分钟前
  • 绿山林的Vian
  • 较差

奥利弗斯通,浪费我家凯奇哥。凯奇是很好用,但是也不能到处乱用。

36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just so so

40分钟前
  • 阿诺说
  • 还行

精神可嘉……

44分钟前
  • 镜花水月
  • 还行

奥立弗·斯通用以小见大的方式重现了911事件

46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it's very touching

47分钟前
  • word999
  • 推荐

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50分钟前
  • xiaonanhappy
  • 很差

么错我是冲着那点胡子去看我家凯奇叔的。导演拍的实在没劲。一片漆黑。事实证明介个片和那点胡子一样无趣。。

55分钟前
  • 酚酞
  • 还行

看到 行尸走肉 里面的某位了

56分钟前
  • 没头脑又不高兴
  • 还行

记得是在电影频道看的,不过如今留下的记忆不太多。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音乐不错

1小时前
  • 懒得懒了
  • 还行

just so so

1小时前
  • 毛利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