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之歌

HD中字

主演:弗拉迪米尔·伊瓦绍夫,然娜·普罗霍连科,安东宁娜·马克西莫娃,尼古拉·克留奇科夫,叶甫盖尼·乌尔班斯基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5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士兵之歌 剧照 NO.1士兵之歌 剧照 NO.2士兵之歌 剧照 NO.3士兵之歌 剧照 NO.4士兵之歌 剧照 NO.5士兵之歌 剧照 NO.6士兵之歌 剧照 NO.13士兵之歌 剧照 NO.14士兵之歌 剧照 NO.15士兵之歌 剧照 NO.16士兵之歌 剧照 NO.17士兵之歌 剧照 NO.18士兵之歌 剧照 NO.19士兵之歌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动荡年代里的青涩爱情

士兵之歌是我最喜欢的苏联电影,可能有人会说雁南飞更经典一些,不过我更喜欢士兵之歌,喜欢那淡淡的笔触,清新的调子温馨的情绪,欲言又止的爱情,恬淡之中却又隐藏着淡淡的哀伤,我每看一次都会流泪,因为知道这美好的一切都已经是过去阿廖沙永远都不会再回来了...

我每次看到结尾都会流泪妈妈一直站在村前的大路旁默默地等候儿子的归来,无论过去多少年始终期盼着有一天能够再见到儿子的身影,我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人看这部电影时会哄笑?! 我常在想,舒拉只怕一直到战后都不知道阿廖沙的“下落,他们匆匆分别时连互相交换联络方式和住址的时间都没有,一别即永诀,或许直到战后多年舒拉还在一直寻访阿廖沙的下落,乃至因遍寻不到而伤心难过,或许还会暗自责怪阿廖沙为何不再去找她,或许会用一生的时间回忆这段动荡年代里的瞬间的感情,并在心底默默地祝福对方也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却不知道,阿廖沙早已不在人也....

 2 ) 《士兵之歌》高潮段落视听分析

《士兵之歌》高潮部分是阿廖沙与母亲相聚又迅速分离,这个段落既是影片情节高潮也是视听高潮。下面分析从母亲奔跑到影片结束这个段落,影片时间大致从1小时21分22秒——1小时27分47秒。

在这个6分多钟的段落中,开始于母亲和阿廖沙的交叉剪辑。母亲在画面中从右向左运动,阿廖沙从左向右运动,最后在稻田中的公路上相聚。

母亲奔跑是这个段落里面的华彩乐章,有5个镜头从不同角度、不同景别表现母亲地奔跑。镜头景别由远景——中近景转变;奔跑地点从森林——山坡——田野,始终处于逆光中,拍摄得十分唯美。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中,也有一段类似的奔跑,出现在女主角出门追男主角的情节中。

高潮段落最经典的是表现母、子相遇的9秒钟长镜头。

所谓长镜头,指的是“在一个连续的镜头中保持电影时间和与空间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表达人物动作和事件发展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因而能更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符合纪实美学的特征。”

虽然这个镜头只有9秒,却是长镜头运用的典范。镜头起幅为摄影机俯拍整个画面:阿廖沙乘坐的汽车在画面从右向左滑过,出画。接着母亲从画面的右上角入画,跑向左下角。随着母亲的入画,摄影机由静止转为跟摇,随着母亲的奔跑而从右向左摇摄。

摄影机的运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运动,它需要一个运动的契机。在这个镜头中摄影机运动的契机就是母亲的奔跑。

母亲停在路中央,但摄影并没有停止,继续向左摇摄。随着摄影机的摇摄,出现先前出画的汽车。在这时,母亲处于画面的右下角,汽车处于画面的左上角。

在这个9秒钟长镜头中,有景别的丰富变化;汽车很自然地出画又入画;汽车、母亲的运动方向在画面中呈对角线的纵深运动,汽车的运动由近至远,母亲的运动由远至近。

镜头内容表达的是:阿廖沙乘车寻找母亲;母亲奔跑;母亲发现阿廖沙并大声呼喊。这就是“在一个连续的镜头中保持电影时间和与空间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导演在这个镜头前一直采用蒙太奇交叉剪辑,而在这个镜头中用十分准确、精炼的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构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长镜头。

9秒钟长镜头看似简单,但做到如此准确、精炼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不仅是摄影师深厚功力的体现,而且是导演对影片结构和节奏的把握,以及在视听方面杰出的表现。

从母亲奔跑开始,影片出现无声源音乐。随着交叉剪辑,音乐由弱变强,节奏和感情越来越激昂,最终在这个长镜头中达到巅峰。而且随着音乐的结束,紧接着母亲奋力地呐喊:“阿廖沙——”

影片一直在压抑和积蓄着情感,在前面一个多小时的内容中,不断给人物设置障碍和挫折,就好像一条波涛汹涌的长河被一道道堤岸阻隔拦断,面对坚固的堤岸,河水无法宣泄,不断拍击着,翻滚着,水势越来越高,越来越急,越来越无法遏制……

随着“阿廖沙——”喊出,长河终于破提而出!全片达到了最高峰,观众的情感终于得到释放和满足。

接下来的内容是母子两人相拥。

在母子拥抱后,导演用4个特写镜头和1个大特写镜头刻画母子的脸部表情。第1个特写镜头拍母亲的脸;母亲在画左。第2个特写镜头拍阿廖沙的脸;阿廖沙在画左。第3个特写镜头拍母亲的脸,她转头;母亲在画左。第4个特写镜头拍阿廖沙的脸;阿廖沙在画左。第5个大特写镜头拍母亲的脸,她流泪;母亲在画左。5个镜头始终处于逆光中。

在这5个镜头中导演不断进行轴线反打。这是一个比较奇怪的段落,在通常情况下,如此频繁的轴线反打镜头会导致观众出现视觉混乱。大概导演想通过视觉混乱来体现影片剧中人物相遇时无比兴奋激荡的情绪。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虽然频繁的轴线反打镜头会造成视觉混乱,但是镜头的情绪比较符合人物的情绪。

用镜头本身来反映和体现人物的情绪和感情变化,这是杰出的导演艺术表现手段之一。在希区柯克经典影片《惊魂记》中,开场不久有一个公司办公室场景,讲述一位富商带着一笔巨款来到公司,公司老板吩咐女主人公把钱存入银行。在这个场景中,其中有一个镜头出现越轴。

在1959的美国电影中,居然出现了越轴,而且是大导演希区柯克的影片。在当时的电影观念里,越轴几乎等同于导演犯了一个最低级的错误。但希区柯克利用这个越轴镜头不动声色的向观众传达了一个信息:女主角心理发生变化了。越轴的视觉混乱体现了女主角心理的混乱。

虽然轴线反打跟越轴不是一个概念,但它们蕴含的道理是相通的:“如何利用镜头本身去讲故事。”镜头的推、拉、摇、移、俯、仰、升、降;镜头的角度和景别的变化;甚至是镜头光学焦距的选择,其中都包含着导演对影片的理解和态度,也体现了影片中被摄对象的态度和情绪。

把“如何利用镜头本身去讲故事”的外延稍微扩大一点,就是“如何利用视听语言的本身来讲故事。”除了镜头调度之外,还有演员调度、影片的环境、光线、色调、色彩、人声、音乐、音响等,这些都是视听成分。比较高明的导演就是利用这些视听要素来讲故事。

这一点,往往是国产电影所缺乏的。

 3 ) 超越民族与时代的人类永恒情感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苏联二战,但即便不了解这个,这个电影也很好看。它里面的爱情、婚姻、亲情等东西,都是最纯粹最质朴的,一点也没矫揉造作的成分。

我想,哪怕是一个只受过本部落传统教育的黑人,在见到阿廖沙和母亲终于相拥的那一幕时,也会感动落泪吧。

1、(含蓄)电影对情感的某些表达,其实是相当含蓄的。

比如,阿廖沙压抑着怒气,冲上楼把给改嫁妻子的肥皂拿了回去,女人说,你还年轻,你不懂很多事。阿廖沙嗤之以鼻。

一句话就丰富了这个看似水性杨花的女人的形象,也丰富了时代的背景与阿廖沙自身的形象。

再比如,阿廖沙与女友分别,心情沮丧,结果遇到了炸火车,他救了很多乌克兰人,最后画面定格在一个花季少女的遗容上。

阿廖沙也许想到了他的舒拉,在战争面前,他自己的初恋似乎变得渺小了。这一幕很像《乱世佳人》一地伤员的那个画面,远景一拉,就使得斯嘉丽的前期个人情感纠葛,在南北战争的大背景下变得微不足道了。

我觉得乌克兰女孩的这个镜头,就是阿廖沙爱情结局的含蓄表达。没人想死在异地他乡,我们与无名乌克兰女孩没有分别。阿廖沙和舒拉的感情,在二战大背景下没有意义,阿廖沙此刻也明白了这一点。

2、(真挚)阿廖沙的母亲见到儿子时,她的那种激动与真挚,她脸上的表情,她身体的动作,甚至她最开始在田里奔跑的体态,我好像还真的没有在别的电影中看到过。

还有在乡里,左邻右舍的台词,精当感人有韵味,实在找不到更多溢美之词。

-(母亲)你长高了,也瘦了,你开始刮胡子了吗?

-阿廖沙,你见到我家伊万了吗?

-阿廖沙,战争究竟什么时候结束?

3、(阿廖沙的天真视角)

阿廖沙遇到的给肥皂的士兵、野蛮中尉、贪吃牛肉罐头的哨兵、残疾士兵(他低沉的嗓音、饱经风霜的面容、蹒跚的步履,与阿廖沙的年轻轻快,构成一组和弦)、俄罗斯大妈司机等人,都非常有特点,而且纯粹善良,就算有点小毛病,也很可爱。

但这也许是因为,电影是从阿廖沙的主观视角拍摄的。就像《小鞋子》,那个电影里的人物也都纯粹善良,顶多有点小毛病,可能也是因为从孩子的视角讲述吧。与之相比,残疾士兵眼中的归家旅途,肯定更深沉思辨。

女主角舒拉,她不仅是阿廖沙心仪的漂亮女孩,也是个充满冒险精神,不拘一格的年轻人。这些都是通过几句台词展现的。

 4 ) 士兵之殇

开篇就划重点一样圈出了一位奔袭的士兵,一己之力逃出一劫后岿然不动呆坐在战壕中,一侧的身躯和侧脸镜头写满了疲惫。

爱情线就好比泰坦尼克上的那二位,是传奇中的一段传奇,光条不知道象征什么反正我想到的是另一部电影里把一道细细的光照在女生手腕上作为手镯的撩妹方法。后半段闪回的方式很普通但是借用了火车窗户的运动模糊效果,代入感非常强,也加之纵深调度时运用特别长的景深镜头对比出回忆的犹如近在眼前的感觉。

每一段奔跑戏都非常精彩,正方形的荧幕恰好成为做对角的天然条件,一年的等待只为几分钟的重逢,通过奔跑来拉进这段时间线却也聊胜于无的无力感也迫使着这名士兵继续奔跑,最有意思的一点互文的感觉就是开头的被坦克追到拦车时又被一辆卡车追🤔,或许是小调侃,或许是在说这位士兵注定要经历生活中的PTSD。

为数不多的空镜也相当出彩。

 5 ) 苏联电影

卫国战争题材,一改苏联电影常用的战争场面描述,从一个普通通讯兵角度的爱情 亲情阐述战争的残酷和痛苦。战争带走了一个母亲的儿子,扼杀了朦胧美好的爱情 ,留下的只有异国他乡的一座墓碑。

阿廖沙真是帅到掉渣。画面很美,节奏紧凑。影片里面的大妈大哥小弟小妹都非一般善良,没有战争场面的战争片,苏联电影很强大的。

战争,爱情,亲情,让人动容,体会到人间很暖。对于男人,可能在他人眼里只是战士,对于母亲是她唯一的儿子,对于火车偶遇的姑娘,他是遇见过最好的人。

 6 ) 纯真之花

2005年3月22日


快三个月没有写日记了。昨天晚上值班,看前苏联片子《士兵之歌》,1959年的片子。如果不是因为这部片子,今天自己或许仍旧不会翻开这个本子。因为它实在太好了,自己不忍心不记下一笔。


十九岁的通讯员阿辽沙因为摧毁了两辆坦克,得到将军的嘉奖,但他却拒绝这项荣誉,要求回家看看自己的母亲。因为他走的时候那么仓促,都没来得及跟母亲告别。她的母亲写信说,家里的屋顶漏雨,他想回家一趟,帮母亲修屋顶。将军给了这孩子六天假,两天用来赶回家,两天用来赶回部队,两天用来修屋顶。


阿辽沙是这样纯真热心。一个素不相识的士兵得知他在归程中会在自己的小城转车,便拜托他给自己的妻子捎两块肥皂,告诉妻子他还活着,阿辽沙毫不犹豫的应允;一个断了腿的士兵因为自卑,不愿再回到自己年青的妻子身边,阿辽沙默默的陪着他,因此还误了火车……


如果以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阿辽沙不愧是共产主义的典范。虽然我对这一点一向不以为意,却也不得不承认,只有在那个年代,高尚的品质才显得自然而然,为人称许,而不像现在,高尚反会被一些人称之为傻瓜!


不过,前面的那些小故事并不足以显示这部片子的杰出。真正的故事开始于那个姑娘的出现。舒拉。当她惊恐的喊“mama”时,我不禁笑起来。多么自然的表演,活脱脱一个乡下小姑娘!其实也不是乡下,只是哪一种单纯只能出自一个未经世俗损害的姑娘。


看看她嘴角的表情,从惊恐到犹疑,从害怕到欢喜,还有许多根本无法明暸的心理,赌气?抱歉?女孩子的口是心非?冒犯?害羞?小小的喜悦?起初是云遮雾罩,后来是云开雾散,阳光骤然间照亮心胸,爱意在脸上绽放!


永远记得那个镜头,阿辽沙让她穿上自己的军大衣,这样他们才可以爬上军人专列。她把军大衣往身上一裹,军帽下的那张脸花儿一般。只有恋爱中的人才会有那样的欢喜!阿辽沙牵着她的手,她在后面被拽着跑,摇来晃去,好像跳舞一般。哪个姑娘不愿被爱人这样牵着手呢!他们爬上车,可是她的大衣的衣角却被别人踩到了,那一刻她的声音多么像一个孩子。在爱人面前,我们都是备受宠爱的撒娇的孩子。上帝啊,我何曾看见过这样的镜头!还有他们站在车厢里的一刻,四目相对,多么纯洁的孩子。心中那么欢喜,杯儿泛溢出来,一刻间他们竟不知如何是好,真的是“不可说,不可说……”


所有的表演都是那么帖肤,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完全遵循一颗单纯的心的悸动。不像现在的片子,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欢喜、忧愁似乎都是情节的需要,不像好莱坞虚荣狂妄的英雄主义,不像他们随心所欲、便当的爱情。


阿辽沙下了火车去打水,那时火车却开走了。大雨磅礴中,他拦了辆汽车去追火车。开车的妇女已经两天没有合眼了,道路那么泥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现实主义的精髓。只有旅行中的人才可以体会其中的真切滋味。那瞬间绽放的美好感情,我们是否只能在回忆中攥紧它?劳劳人世,人生海海,我们是否有机会留住它,不要错过?当舒拉在桥上喊“阿辽沙”,我们的心终于缓了一口气,不过那种揪心的感觉依旧存在,因为战争,因为我们知道阿辽沙永不可能同舒拉在一起。简单的旋律一遍遍的回响,无比的美好,却注定要消失。


还有阿辽沙和他的母亲,还有许多许多……


真的,只有一颗年青的心才可以拍出这样的片子,仅仅遵循心的悸动。


好电影就像空气,让我们自由的呼吸!

 短评

看过好多遍,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青春片,最美的十九岁,爱情很纯情欲张力也十足,简洁的剧情余韵无穷,催泪效果一流。而且黑白老片的光线往往是最精细的,构图往往是最讲究的,苏联人是真正的艺术家。

5分钟前
  • 柴斯卡
  • 力荐

很难接受这样的纯洁美好终止在炮火硝烟中……但即使没有战争,我们大多数人仍会被时光磨尽那种春天特有的朝气。年轻的时候总想快些成熟,羡慕久经世故者的沉着淡然,待到真的习惯了聚散离合喜怒哀乐,才发觉,再也无法像当年那样尽情的爱恨,真切的感到自己活着……

10分钟前
  • 子东文
  • 力荐

我在归来的漫长路上 嗯妈妈/ 你别担心别难过 我想你/ 想念让你的眼中噙满泪花听我在战火中哼那一首歌/ 穿过那金色的麦田啊一条河/ 我是归来的鸽子哭泣过/ 我亲吻的那村落等待我/ 你可知这颗心从没走远过

12分钟前
  • 花果山望妻石🎩
  • 力荐

与公路片的精髓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要比逍遥骑士早上十年,也不属于同一体系。丘赫莱依的镜头风格更倾向于隐而不露,不花哨不刁钻不喧宾夺主平易近人。本片牛逼之处在于无声无息之中便可轻易撩拨内心深处的柔软,结尾远去的汽车与母亲的背影,呼应到开头早已点明的结局,哥的泪点被精准戳中,内牛满面

17分钟前
  • 喷子
  • 力荐

@俄罗斯大师展 隔了半年就忍不住重刷,不出所料又一次荡涤了我的眼眶和灵魂。最近学了个新词 cheesy detector,这就是那种在cheesy 的这一边游走却从不越界的片子。再说个重刷发现的事,阿廖沙一开始和舒拉开玩笑的时候就说了你以为丢掉的行李会在桥上等你么,半个小时以后舒拉做到了,啊这,看得我的少女心止不住颤动。 // 20200201 阿廖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了。

18分钟前
  • 深邃
  • 力荐

这片子属于看的时候三星看完四星几天后改成五星的东西。。。。越想越难过越想越神作TTATT

23分钟前
  • 阿草
  • 力荐

8/10。苏联新浪潮简单明朗地表现战争考验下的普通人形象将长久散发光辉,片头从母亲凝望远方的眼睛特写浮现輾压大地的敌军坦克,坦克追逐身影渺小的阿廖沙时镜头倒拍,天旋地转衬托出士兵逃生的心理体验,当阿廖沙在弹坑的炮前仰起头反击,一个经历战争洗礼的青涩面孔初次展现。当阿廖沙造访背叛前线丈夫的妻子,他连包香皂都没留下,愤愤离开配有钢琴、茶具的豪华公寓,他经过妻子无奈的神情和楼梯上孩子吹的肥皂泡破碎,苏联人忠于爱情的高尚品质被战争年代摧毁。真正动容的落在了结尾,阿廖沙塔车寻母和母亲跑过田野的对切镜头动态十足,卡车鸣起的喇叭让母亲抓紧时间抱住阿廖沙、亲手把黑头巾围在母亲身上,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对情欲启蒙的描写非常含蓄,像是稻草堆中躲藏车厢检查的拥抱、叠印镜头随着清洗的双脚上拉至舒拉上半身,情绪温柔地流露。

26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战火燃到家乡,我要上前线,“妈妈,对不起,妈妈,对不起,我一定还会再回来”;亲爱的舒拉,请记下我地址,记得给我写信,这次归途,有你陪伴,真好!战争结束,我来娶你;亲爱的战友,你父亲妻子都好,他们在等你归来。静静小村外,离人归来小路上,芳草萋萋,春去秋来,一位母亲一直在等着儿子归来

30分钟前
  • 方枪枪
  • 力荐

黑白的苏联老电影却出乎我意料的好看,故事丰富有趣感人,一路上士兵收获了友情爱情,当了“英雄”,却只和母亲短暂见面。。镜头继承了学院派的精髓,开场坦克追逐戏倒挂的镜头,爱情中主角的柔光镜头甚至充满了好莱坞俊男美女式的暧昧。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于背景声的运用,出现消失都极具煽情效果。

31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问我爸想看什么,他说只想看打仗的,于是我挑了这部,然后看了半小时他就默默地去洗了睡了…我妈在旁边瞟了一眼说苏联姑娘好美啊,可我想说苏联的军装小伙才是真他妈帅!看到结尾我泪奔了,人家历经千辛万苦才回到家,只能跟妈妈见面几分钟,我呢,回来就只知道烦,真是没良心!

36分钟前
  • 肖浑
  • 力荐

李健《一辈子的十分钟》写的就是这个电影。“我一定会回来的,妈妈。”后来再也没回来。

40分钟前
  • 阿朽
  • 力荐

轻快的士兵回乡小调,忧伤被对生活的热爱精心的掩藏,只有爱是推动脚步的唯一理由。

44分钟前
  • Nakedself
  • 力荐

阿聊沙你这个傻孩子~快去牵舒拉的手啊~快去~

49分钟前
  • 一身的霉味
  • 力荐

抛开它现在来看不甚讨喜的意识形态气息,[士兵之歌]本质是一部根正苗红的公路片。不知道为什么,前苏的主旋律片总让人折服于它变态级的摄影。本片无论是大特写中近景还是远景、镜头是静止还是运动,其构图和调度都天衣无缝,每一帧画面都是美的。特别是爱情戏和结尾母亲的奔跑蒙太奇,简直动人于无形

50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给我的感觉:很高尚,也很生硬。他想回家的意愿强弱完全是按剧情需要疯狂波动的,这点让我很难受,打动不了我

52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反思战争,没有高大全的英雄主义、没有激烈惊险的战争场面、没有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没有全面胜利的凯旋之歌,只是一个小小通讯员出于完全的求生本能做出的抵抗,带着些许幸运的成为英雄;但他不在乎这,他只求回家一趟,见见母亲,修修房顶;一路上帮助了战友、邂逅了爱情、认清了真假、可是他才19岁

54分钟前
  • 勵帝或
  • 推荐

社会主义的优秀出品,公路片,没有战争场面的战争片。纯洁质朴的故事简单干净的讲述。真纯,除了纯没有别的话讲。

55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不得不佩服編劇,讓電影裡所有的燦爛所有的遺憾,都發生在情理之中。原以為50年代的蘇聯電影肯定跟大陸電影差不多,撐死人種占點兒優勢,誰知道這劇情越展開越美好最後完全就公路冒險外加小清新范兒而且主角還活得很有追求!最後…這男孩真是帥慘了帥慘了帥慘了!全無死角地逆天地帥!TT口TT)

56分钟前
  • 席德
  • 力荐

4.5;无论是剧本结构还是影像基调都堪称教科书级,黑白光影澄澈而具有质感,犹如诗意优美而不无伤感悲哀的散文诗;摄影美得惊人,几乎能把战场硝烟状拍成水墨画般。以公路片形式描摹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深重创伤,阿廖沙先是以旁观角度见证人们的悲欢离合(以两对夫妻的意外结果为例),最终亦以微渺个体之态成为千万个无法归乡者一分子;旅途如战火中短暂的乌托邦,爱情的发生与天成如此美妙,光映照着他们纯真明亮如朝云的眼神和笑容,简直无法相信外面炮声正隆,从误会冰释到携手诉心声,直至最后的告别湮没在火车声中,一首普通士兵的哀歌,爱情与生命皆如朝露,但人们会长久记住他或他们;与母亲的拥抱令人泪目。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这才是电影好吗!满分、满分!俄罗斯这个民族的苦难什么时候能到头?真心盼望他们有好日子过。男男女女都像雕塑一样美,摄影、摄像都是教科书级别的。

1小时前
  • Sabrina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