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男女之爱情

正片

主演:孟瑞,萧子宸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单身男女之爱情 剧照 NO.1单身男女之爱情 剧照 NO.2单身男女之爱情 剧照 NO.3单身男女之爱情 剧照 NO.4单身男女之爱情 剧照 NO.5单身男女之爱情 剧照 NO.6单身男女之爱情 剧照 NO.13单身男女之爱情 剧照 NO.14单身男女之爱情 剧照 NO.15单身男女之爱情 剧照 NO.16单身男女之爱情 剧照 NO.17单身男女之爱情 剧照 NO.18单身男女之爱情 剧照 NO.19单身男女之爱情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中国人的性格,一直如此?

2022年10月27日,中国电影资料馆在艺术影院举办了“中国影史现存最早的故事片《劳工之爱情》诞生百年特别放映暨文创品首发活动”,放映《劳工之爱情》4K修复版。

从电影艺术的角度,这部默片电影今年正好百年诞辰,历史意义毋庸置疑。

但是,从观看完故事内容的感受说,并不是特别好。中国人的坑蒙拐骗、不择手段、实用主义的功利性、背后使阴招等等的民族劣根性,在这部电影中展示得淋漓尽致。为了获得爱情,用的都是上不了台面的阴谋,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破坏别人的利益。如此歪曲的价值观,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呢?

儒家一直倡导与人为善。本片诞生的1922年,距离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以及抛弃占有主流地位的儒家学说,已经有十年了,也经历过1919年的五四运动,可是,电影如此提倡“不善”的价值观,究竟是丢掉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是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民国新文化?更有趣的是电影居然是中英文的题词,可见当时是瞄准了相当多数的外国观众的市场的。难道当局给外国人展示的就是如此低俗的中国市井劳工形象?1922年的中华民国,在价值观取向上是如此混乱的,新的文化没建立,旧的精华也丢掉了,如此腐朽落后的负能量宣传手段,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有何益处?难怪在1949年丢掉了国家政权。

 2 ) 劳工之爱情的剧情简介和文化影响

剧情简介:郑木匠和祝郎中都是1920年代上海弄堂里经营小本生意的市民,由于生意不景气,郑木匠转行为做水果生意的小贩,而祝郎中则始终坚持郎中的职业。在日常接触中,郑木匠对祝郎中的女儿祝小姐萌生爱慕之情,郑木匠经常将自己摊子上的水果赠与祝小姐,还帮助祝小姐赶走了骚扰她的流氓阿飞,最终博得了祝小姐的好感,两人私定终身。郑木匠登门向祝郎中提亲,但遭到祝郎中的拒绝,祝郎中认为郑木匠属于贩夫走卒之辈,与他的女儿并不般配,并且提出,谁能够让他经营不景气的诊所红火起来,就把女儿许配给谁。郑木匠遭到拒绝后回到住处,想出一个办法,他施展自己的木工手艺,在他家楼梯上施以手脚,在楼梯上安装机关,搬动扳机楼梯便会变成滑梯,郑木匠用这个楼梯摔伤了出入楼上俱乐部的赌徒,这些赌徒纷纷来到祝郎中的诊所接受治疗,诊所的生意从此异常红火,祝郎中也履行当初的诺言将女儿许配给郑木匠。

文化影响:《劳工之爱情》是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在1922年创立之初摄制的四部系列影片之一,其他三部影片分别为《滑稽大王游沪记》、《大闹怪剧场》和《张欣生》。这四部影片均为短剧,情节简单,以滑稽搞笑为影片的主题,但是由于这些影片情节过于简单且脱离生活,加之搞笑情节大多为简单的噱头,且时常出现一些暴力镜头,因而推向市场后并不成功,票房表现均不佳。这些影片的失败直接导致明星影片公司拍摄路线的转变,此后明星的影片较少此类搞笑短剧。

《劳工之爱情》摄制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在影片中出现了郑木匠向祝小姐求婚的场面,并且有“你可以和我结婚吗?”的字幕台词出现,这些场景在当时的中国颇为前卫,与父母之名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传统婚恋观念格格不入,是开中国爱情电影先河之作。

编剧郑正秋在劳工之爱情一剧中展现了他的艺术功底,他以夸张而不失协调的肢体语言生动地刻画了郑木匠、祝郎中和祝小姐三个主要人物。影片人物动作设计简练达意又不失滑稽,拍摄画面流畅场景清晰是早期默片的优秀之作。

明星影业之后,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上海影戏公司、香港光亚公司纷纷仿照《劳工之爱情》等片的模式摄制情节简单的搞笑短剧,先后出炉了大批此类影片,以至1920年代中前期中国出品了大量滑稽短片,此类影片也成为中国早期电影的代表。

其中郑木匠带上祝郎中的主观镜头令人印象深刻,演员表情丰富、动作夸张。

 3 ) 《掷果缘》的发笑机制

作为一部早期滑稽故事片,其面向大众市场,关注并重新想象普通群众的生活样态的核心在于如何引人发笑。发笑,简而言之,来源于突破原有生活秩序、正常规则和反应规律所造成的陌生化间离效果,且赋予这种效果以感性的高度张扬。
具体来说,该电影逗笑的主要手段有三:夸饰,谑仿和反复。夸饰应当是任何喜剧片中作为主体的滑稽催化剂,因为它直接对应了扭曲生活常态的发笑本质。无论是郑木匠一开始神气活现切西瓜的大弧度动作,还是他手执祝小姐所赠手绢时的魂不守舍,皆奇巧惊人。当然,降格拍摄和镜头剪接所造成的超常速度,比如木匠架梯和帮忙推拿时的迅雷不及掩耳,亦可算作夸饰的重要组成。谑仿在片中的突出表现是木匠带上祝医生眼镜后的一番表演,通过对原主人的差异性模仿形成别样颠覆。电影最有趣的一幕当是一帮纨绔竞相坠下滑梯的场景,观影时可发现尽管那些家伙被捉弄的法子都是同样的设计,但每一次坠梯都会引发大家的笑声,直至醉汉们成堆滚落,观众遂大笑而终。这奥妙正是反复,事不过三,背后的“推手”总不被察觉,而同性质的谬误一犯再犯并各显窘态,笑的正是他们的愚不可及。当然这三种手法只能在微妙勾连的情节安排中方可见效,如求婚-施计-求医之间的张本。

 4 ) 考古记录

最近在看《中国电影史》,对百年前的电影史料进行考古,“发掘古董”的过程中有幸看到了这部电影。

在《中国电影史》中是这样记载的:“该片是中国电影资料馆保留下来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影片,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在画面分切、景别变化、平行镜头和主观镜头的运用以及特技摄影等方面,这部影片都做了很好的尝试。在拍摄前,它还有了初具规模的工作台本,包括镜头、场景、情节、对话等内容。字幕则是在后期制作中根据影片镜头及编排需要撰写的。《劳工之爱情》标志着中国短故事片创作的趋于成熟。”

我是抱着考古的态度看的此片,和看现代片是迥然不同的感受。

首先,默片时代,如何把故事表达清楚?一方面是靠演员稍显夸张的表演,另一方面是“字幕”。

切个西瓜而已,脸上的表情丰富而夸张:

夸张的表情

剧情字幕:

剧情字幕

对话字幕:

对话字幕1

对话字幕2

字幕还是双语的,可见那时已经有了中外电影文化的交流。

再者,那时的电影技术的尝试:

降格,即加速镜头,感觉像是看卓别林的滑稽戏,镜头出来就自带喜剧效果。

主观镜头,即以剧中人物的视角看世界。

主观镜头

叠印镜头,等同于漫画中心理活动的表达。

叠印镜头

从1913年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的拍摄记载看,当时摄影机的位置是固定的,导演吩咐演员在镜头前面做戏,各种的表情和动作,连续不断地表演下去,直到二百尺一盒的胶片拍完。到1922年这部《劳工之爱情》,9年时间,能够成功地对各种拍摄技术进行尝试,在技术上肉眼可见地迈出了一大步。

最后,电影胶带就是时间胶囊,记录着那时人们生活的一隅。

你看,那时已经可以自由恋爱了,但是婚姻还是要听从父母之命;被街头混混欺负是没有警察管的,但是可以靠自己的武力制服;打开水要去专门的茶房;那时已经有麻将屋了,男男女女可以相约打麻将……

从电影发展角度来看,它是成功的。

 5 ) 本想给4星的,多的一星给常乐

20220923电影资料馆(和银幕艳史一起)

是馆藏最早的一部电影,也是现存尚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中国电影

机位布置与早期戏剧共通,都是固定机位,但是看着也并不别扭

既滑稽又有教化意义,表达“劳工神圣 恋爱自由”(工作人员的介绍)

2013年进行了2k的修复,之后从西安的底片库拿来底片逐格修复,这个防抖修复有点东西

镜头:居然还有降格(加速镜头),甚至还有打破第四面墙,确实电影这东西 无论什么时代都是有些奇妙的联结在

配乐:常乐钢琴现场演奏,这也使得这场放映是独一无二的。很厉害,感觉给影片一定程度提高逼格了。好像全程没翻页 或许有即兴的成分?大部分是爵士,中间麻将和舌尖上的中国的加入真的太贴合了hh

看那个时代的电影,也是在看纪录片,observe当时的服装、发型、吃穿住行,也是挺有意思的

 6 ) 一场关于爱情的投机取巧

剧情很简单,戏剧矛盾也简单突出,人物也少,总之看完很有喜感。
作为产生于中国20世纪初的一个无声电影,《劳工爱情》非常具有典型性:紧凑的故事情节,以恶治恶、夸张搞笑的表演、大团圆结局等极有中国早期电影的特色。
根据这部电影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时代特征,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 虽然电影着力渲染男女爱情,但电影似乎并没有主要探讨“爱情”这一摩登话题,因为对爱情的发生和发展并没有什么铺垫和叙述,只是简单给人以展示。反而更多的是展示如何求婚成功、解决家庭的经济困难;并一箭双雕地解决了全夜俱乐部深夜吵闹的问题,虽然只是暂时的解决,但卖水果的男青年没有依赖他人,完全靠自己一次性解决了两个戏剧冲突:求婚受阻和深夜噪音问题;并且恶人受到了惩罚,好人有好报,取得了良好的戏剧效果。总之这部影片中人物冲突所反映的问题是很现实的,可解决方式又是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所以是一部喜剧,闹剧。
2、 联系1922年的社会背景,此时离五四并不遥远,因此五四的解放观念在影片中也得以展现,不过在市井阶层并没有那么激进,而是潜移默化、在新旧并存中缓慢改变。例如,影片中医生的女儿已不再是像旧时的大家闺秀一样深居闺中,反而是抛头露面,除织绣外还帮助父亲打理日常杂务;民国时期的男性市民,已没有任何留长辫的痕迹,均是短发,可身上的衣服依旧是旧时的长衫大褂,没有什么改变;男女自由恋爱已经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电影中有所展现,但婚姻问题依旧是父母之命,不过没有了媒妁之言。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仍是人们处理事务的标准,比如医生的女儿,即女主人公在婚姻问题上,依然坚持是:父亲的同意。而此时的男青年的父母却没有到场,说明人们对待婚姻已经普遍持宽容态度,在经济和婚姻方面的权衡也适合传统百姓“成家立业”的观念,医生父亲的要求在传统观念下并不过分。看来人们并未完全地“洋化”吸收了西方观念,中下层人们普遍坚持传统价值观,并对西方思想持宽容、观望态度。特别是在下层人士中,五四精神并未彻底冲击到中国的传统民族精神。
3、 关于上海的摩登“洋化”现象。但就物质上看影片中出现的道具:闹钟、台灯、麻将、西式家具、歌舞全夜俱乐部等突出了上海的洋化气息;尤其是影片中老中医生活拮据,连房租也交不起,与全夜俱乐部的人满为患形成截然的对比,虽然没有说中医的生意为何很差,但可以想象得到没有到场的西医和医院;男主人公也不是简单的小经营者,他有南洋的先进工具和他本身具有的高超的木匠手艺,故可以和全夜俱乐部成员对抗,加上他的聪明才智得以想出办法赢得丈人对婚姻的许可。影片中的戏剧冲突其实暗含着中国传统精神文明战胜西方强势消费文明的含义,男主人公对西方流行的俱乐部娱乐活动无疑是反感的,同时也在影片效果上,使得观众也会反感——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反感心理、对富人阶级的仇视心理均有所反映;同时通过对老中医的盲眼也提出了反讽的意义:中医对“花眼”无能为力,只能依靠西医的眼镜治疗,一旦脱离了眼镜便如盲人一般;极其深刻地对中国传统文明进行反思,因为西方文明确实有其强势之处,而中国传统文明在某些方面是真的望尘莫及……老中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盲点,即使人民传统观念上再怎么反感西方文化,中国人也不得不学习西方来使自己进步,其中有着莫名复杂的情绪。而影片中男青年依靠自身才智便可轻易战胜的故事,不得不说是一种压力的解脱,对传统精神的鼓舞。
4、 关于20世纪初的上海阶层非常复杂,三教九流的市井阶层非常多,是冒险家的乐园。影片中的商业气息很浓厚,最突出的是有了锅炉房专门烧热水出售、小贩们有固定场所买卖而不是流动的、全日俱乐部男男女女络绎不绝、医生的经营趋向于医治结合,不再像过去那样医馆和药铺分离、还有医生租房子经营等等,一切的经营进入商业化的轨道,整部影片充斥着浓郁的商业化气息。
5、 影片中的人物冲突和矛盾的解决,充分展示了一种无政府状态,政府缺席,社会公共秩序没有任何保障的社会现实,也透露出当时民国社会初建,军阀混战,兵荒马乱。正常的社会秩序早已很难维持。乱世之中的上海更是一个冒险岛,正是个人英雄主义观念盛行的时候。一切活动都让人感觉危险困难处处存在,也没有任何政府力量可以保障个人安全,社会治安一塌糊涂。这时候个人力量的强大和个人意识的觉醒非常鲜明突出,也彰显了那个时代的五四精神的渊源。
6、 关于默片的卓别林式的幽默,毫无疑问,中国的无声电影起步很晚,自然有很多模仿的痕迹,比如:老中医的胡子造型、水果贩青年的夸张动作表情、男青年向医生女儿传送水果、烧锅炉的工人反复落水等诸多笑点,皆是卓别林常用的幽默手法,有着粗糙的移植痕迹。另外电影也有很多中国传统戏曲特色,例如;老中医表演似戏曲的丑角,女主人公的很多表情有旦角特点,茶馆里的小流氓打架斗殴是明显的戏曲武斗痕迹,俱乐部成员的最后跌伤后的表情动作在传统戏曲中也经常出现,最后恶人得惩、好人好报的大团圆结局更是传统戏曲的典型特色。在引进西方消费文明的同时,电影暗含着中国人对自身文化娱乐的坚守和对西方文明无言的抵抗。

 短评

一颗星献给最后一个从楼梯上飞下来的特技(杂技)演员

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马的…笑屎我了

10分钟前
  • 兒子
  • 力荐

嬉笑怒骂中藏着对历史的敬畏

12分钟前
  • 肥皂侠
  • 力荐

真棒!!!

15分钟前
  • 夜间飞行
  • 力荐

现存最早的中国故事片,无声黑白电影。表演偏向滑稽戏,男主小木匠甚而有些猥琐和损人利己,但一百年前的电影真的展现出惊人的娱乐魅力。

20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acting is still awkward(some actors literally looking at he camera or act towards audience), most shots are frontal, but there are closer shots, cross-cutting, constructive montage(掷果), lateral staging, pov shots, fast motion. and indeed a funny film.

22分钟前
  • paracelsus
  • 推荐

楼梯的噱头完全照抄巴斯特·基顿(似乎是《鬼屋》),扔来扔去那根线也是抄基顿(《稻草人》),把人扔进水缸里就更不说了。第一个还改得各种损人利己什么的。不过郑正秋扮演的老先生真是妙啊。特写、叠印、景别变换。视听语言不算流畅。中国电影资料馆修复真是NB。

23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有很重的模仿痕迹,但也有本土的特色,蛮好笑;有些地方看上去还挺先锋,主观镜头,降格快动作啥的,而且这都是实拍,演员都是真摔,看着都疼;不过关于这个修复版,应该找人写个配乐吧,几百号人干巴巴地看二十来分钟也太行为艺术了。

2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100年后我看到了它!

3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几个点非常重要,主观镜头,叠印的幻想空间,还有最后的降格拍摄。以及舞台感强,缺纵深调度,受棍棒喜剧影响。

31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资料馆留存最早中国影片,在画面分切、景别变化、平行镜头、主观镜头的运用以及特技摄影方面,这部影片做了很好的尝试,它在拍摄前有了初具规模的台本,标志着中国短故事片的创作趋于成熟。

34分钟前
  • 我去两千年
  • 推荐

这么好的市民喜剧,把我的国家自豪感都看出了一滑梯!郑正秋导演好演技!

39分钟前
  • 黑狗成
  • 力荐

现存中国最早电影,从“劳工之爱情”到“让子弹飞”,中国电影真正传统:“传奇现实主义”从未中断过,它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生命力更加持久,表现力更加丰富!它与好莱坞经典叙事和宝莱坞歌舞片并称为世界三个大众电影叙事体系之一。中国电影注定不能像韩日一样仅模仿好莱坞表达。

43分钟前
  • 语然小语
  • 力荐

还是挺有些技术含量的 情节设置也很巧妙 表演夸张但有喜剧感 只是用这种损招有点破坏人品

44分钟前
  • Bill
  • 推荐

8.2;爱比死更冷

46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丈人阿伯” “DEAR FATHER-IN-LAW” 群众演员们都辛苦了

47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推荐

滑稽、喜感、猥琐。现存尚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中国电影,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故事片。

5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1922,3本。中国早期短片趋成熟之作。舞台化痕迹,如横向入画出画,观众角度的机位。电影语言探索:景别的变化(特写),叠印,降格,主观镜头,交叉蒙太奇。拍摄方式:工作台本(接近分镜头剧本)

54分钟前
  • 🌞娘卷卷🌙
  • 推荐

张真(2012)在“欲望交换”之外没有注意到的是,爱情与金钱在上海摩登中作为“currency”互相交换的关系。爱情和欲望在这里不只是突破了传统的、绝对的媒妁之言(女性成为欲望主体),更是可以与金钱交换,爱情其实商品化了。此外,我认为郑木匠玩弄魔术梯,使得俱乐部的成员滑落摔伤,并非是“讽刺城市有闲阶级地位的滑落”(第146页),而应该与郑木匠和祝郎中的约定联系。让“俱乐部”的成员在传统的技艺前滑落,最终只能寻求“中医”正骨术的救治,拯救被西医打击得生意惨淡的中医(见祝一家生活状况可知),其实暗含着电影创作者隐约透露的对待外来西化/现代文明的态度。在尚未形成完整的叙事片之时,早期的电影巧匠(cinematic bricoleur)也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

57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看这种已经不止是看电影了,更可见那个时代的吃穿住用,人情乐趣。故事虽然有些理想化,却好在有趣,轻松却颇有些章法。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