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

HD

主演:杜红军,钱有法,汪凤娟,孙章建,彭璐琦,庄一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杭州话年份:201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春江水暖 剧照 NO.1春江水暖 剧照 NO.2春江水暖 剧照 NO.3春江水暖 剧照 NO.4春江水暖 剧照 NO.5春江水暖 剧照 NO.6春江水暖 剧照 NO.13春江水暖 剧照 NO.14春江水暖 剧照 NO.15春江水暖 剧照 NO.16春江水暖 剧照 NO.17春江水暖 剧照 NO.18春江水暖 剧照 NO.19春江水暖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春江水暖:平民家族史诗的中国长卷,一位民族化电影作者的诞生!

首发于:奇遇电影

影评人周的闭幕片,也是颇为惊艳的作品。影评人周主席夏尔·泰松做映前导读的时候将本片比作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并称这是一部“你们从来未曾见过的中国电影”。看下来也确乎有这样的感觉,不过我觉得导演的视觉来源比较复杂(以侯孝贤和贾樟柯为主),而文本参照更多的是《一一》,完全做出了家族史诗的格局,而140分钟的影片竟然还只是第一卷!

影片有着一个从夏到春的季节结构,聚焦浙江富阳(杭州市富阳区)一个大家族,老太太和四个儿子的故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影片的基础视觉概念来自中国山水长卷(具体讲是片中提到的三卷本《千里江东图》,或者英文片名指向的《富春山居图》),有着调度精致的长卷式镜头,主要集中在沿江的外景空间调度之中,尤其以外孙女和江老师谈恋爱那个令人惊异的十几分钟的超长镜头为最。而这种山水长卷式的调度也会被用于内景,比较典型的是冬季拆迁一场戏中老四在正在被拆迁的公寓楼中翻找旧物的那个镜头。当然影片中长镜头的来源也不止于山水长卷,可以清晰辨认出的包括开场老太太70岁寿宴的那场戏,调度显然是来自侯孝贤的《海上花》(竟然还用了蜡烛照明,而停电-来电的设计让人想起《悲情城市》和《童年往事》),完成度相当不错,其他一些内景镜头也也有参照《海上花》和《戏梦人生》的调度;而风景长镜头除了视觉源头之外,可能的来源还包括侯孝贤“凤山的芒果树”/“《沈从文自传》”视点,安哲罗普洛斯的变焦结合推拉移动的运镜方式以及“远山淡影”式的风景处理,以及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的“流民图”长镜头(当然片中还有很多《三峡好人》式的拆迁场景)。还能在影片中找到很多来自贾樟柯(社会新闻的用法)乃至是枝裕和(扫墓之后那场戏完全是很好地化用了《步履不停》)的参考。影片在视觉上确实非常有特点,说得夸张点,大概是继承了十七年电影中尝试创造的“中国民族电影语言”(诗-画的意境,可以比出《早春二月》《林则徐》《枯木逢春》的例子,晚一点还能加上《城南旧事》《湘女潇潇》等)的传统,同时又参考了电影大师们对长镜头作为视听语言的发展。仅凭这一点,影片足以被续在民族化电影语言的谱系当中,并且成为一部极为重要和独特的作品。

影片的音乐也颇为惊艳,因为作曲是窦唯大仙!!!!说起来窦大仙也很久没有做电影配乐了。这次既有成曲也有新写的片段,窦唯近年来钻研的民族风格电子音乐倒也与影片的长卷式镜头颇为匹配,“山水/风景与山水风景中的人”“自然/传统山水中的(不协调的)现代建筑”的全景式画面与音乐相得益彰。

然而影片的有趣之处并不止于此,人文山水画的的散点透视在剧作上则呈现为各家都有一条枝繁叶茂又彼此交织的故事线。剧作在很多时刻让人想起小津安二郎,“嫁女儿”“娶媳妇”“老太太养老”的写法马上可以联系到《东京物语》《麦秋》等一系列名作。剧作的迷人之处在于不疾不徐地讲了许多“有的没的”的事儿,而正是这些丰富的、甚至超量的细节,把历史记忆与时代变迁,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命运感与无常感编织在一起,显然是来自作者丰富而独特的的生命体验,有着极为真挚的情感。导演是带着极大的尊重,以平视的目光,充满着对片中人物的爱来完成了这部影片,而最令人钦佩的地方则在于既不同情,亦不感伤(即便是片中的失智老人与唐氏综合征的少年),是中国电影中少见的充满了尊严而生活得无比真实的人物。

当然影片的生涩之处也不少,以非职业演员做到这种程度,可以想见背后艰辛的工作;方言部分完成得非常好,不过普通话部分就比较尴尬,但凡演员扎着架子开始表演和说一些不符合人物身份和语言习惯的台词,效果就开始尴尬了。另外长卷镜头虽美,也不无滥用之嫌,人物塑造虽然十分丰满,但是也有写丢的人物和不够清晰的地方。最重要的是结构,虽然理出了春夏秋冬婚丧嫁娶的大结构,但是具体到诸如叙事视点、信息控制之类技术性的问题,尚需磨炼;而事实上是可以提炼出一个看似随意而相当严整的结构的。导演显然是凭借着自己的灵性与本能在进行创作,而这部令人惊艳的作品已经获得了一个极高的起点,可以预见的是下一部影片将具有更高的平台,并产生决定性的意义。

 2 ) 《春江水暖》|中国长卷绘画与视听语言的完美结合

1

Q:这是个群像电影,《春江水暖》独特之处在风貌、环境,非常契合独特的形式,怎么选了这样的形式?这套形式怎么建立起来的?

A:我很感动大家的反应。我们想寻找一种电影美学,本片也是故事上加分。我希望这部片子是普通城市老百姓都能看懂的剧情片,大家的爸爸妈妈都能看懂的。因为我家就在富阳富春江,古代有黄公望画过《富春山居图》,我们想寻找中国传统的长卷绘画和电影视听语言的关系。是基于一个这样的情况,所以拍摄周期比较长,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在美学探索上,去花时间建构视听。整部电影构建一种绘画感,空景像中国画,用绘画概念理解电影。整部电影都在讲空间,随着人物产生游观。

2

Q:我想问一下这部电影展现的丰富的空间,在调度的设计中把一群人放在一个画面里,但又是分离的,所以这是您最想表达的方式吗?

A:其实还是美学层面,中国的长卷绘画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完成电影的艺术特性——表达时间。中国绘画强调气韵生动,松弛灵动,有点生机的感觉。时间成为角色的一部分,然后和时代发生重叠,不是人为的设计,有了天地的交互,有自然的交互进来。

3

Q:电影给我带来的感觉就是情感交杂着很多很强烈,但是有两段不是,一段是奶奶那个,一段是顾喜和江老师那段,我想问一下,您在生活中是江老师吗?

A:还是会有一种创作者的意图,江老师包括顾喜都是创作者的意图。因为这个我们这个年龄的三个代表,有阳阳、顾喜和露露,三个年轻人对于小镇家族家庭的生活方式,阳阳是认同家庭生活的,露露是跳脱的,但是被另外一种东西给束缚,而顾喜和江老师会有意义,会超脱出一点点。

4

Q:面对江一这个角色,特别矛盾那种,出国留学教英语却爱好写作,怎么设计这个角色?

A:文人志趣的东西在里面,作者性的趣味。那个小说本身就在解构时代,解构环境问题以及对时代的刻画。但会相对克制住,点到为止。小说像地摊文学,从另外一个角度是埋下伏笔,为卷二卷三做铺垫,我们想拍一个千里江山图嘛。

5

Q:这部电影是国画和视听结合最好的一部,您在拍之前,用什么筹备,或是做了哪些准备?

A:简单的说,我接触一位书法老师,挺收老师启发。老师没有去把古人给供起来,而是想要一种古为今用,把传统放在当下。何为传统,就是古人的精神。

6

Q:这部电影是纪实化的风格,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所以怎么调教演员?

A:大多数都是我的亲戚,表演上要基于时间。

 3 ) 《春江水暖》:致敬之外的野心

原发于2019年5月28日澎湃新闻“有戏”。

台湾新电影旗手人物侯孝贤与杨德昌,影响诸多东亚后辈影人的处女作表达。日本名导是枝裕和与中国青年导演顾晓刚分别于1995年、2019年推出的首部剧情长片《幻之光》、《春江水暖》,是较为突出的两例。《幻之光》亮相第52届威尼斯电影节时,获得金狮奖提名,斩获最佳摄影奖。《春江水暖》则被第58届戛纳电影节选为“影评人周”单元的闭幕影片(该单元创立至今,首部选为闭幕影片的华语电影),并角逐“金摄影机奖”。

《春江水暖》法国版海报

如果仅是对前辈大师的致敬,两位导演不会初入影坛便引发世界性的关注。《幻之光》与《春江水暖》能让观众看到侯孝贤、杨德昌,甚或小津安二郎作品的影子,但创作者描摹所处时代的野心同样呼之欲出。结合是枝裕和后来的作品来看,《幻之光》奠基他风格的成熟。顾晓刚的未来之路难以预判,但《春江水暖》流露的导演才情别具一格。他用文人志趣,将中国山水卷轴的动人气韵嫁接进电影。徐徐展开的当下生活景观,是文献记载或国画描绘的古典市井秩序,与时代碰撞后的嬗变。

《幻之光》剧照

《幻之光》通过女主角由美子半生经历的爱与死亡,带出是枝裕和关于人如何与挥之不去的死亡记忆相处、家庭结构与观念随城市化进程的更迭与坚守等命题的思考,并被他在《距离》《无人知晓》《步履不停》等影片中纯熟放大。影片开场由美子的奶奶几次从大阪儿子家中逃离,执意回到乡下老家度过余年,呼应侯孝贤的《童年往事》:阿孝咕的祖母对大陆念念难忘,始终把眷村的家当作临时居所,三番五次离开寻找前往大陆的道路。只是《童年往事》里的阿嬷客死异乡,《幻之光》并没点明老人逝在旅途亦或如愿以偿,成为由美子的心病之一。

《童年往事》中的阿嬷

及至丈夫的突然自杀变成由美子另一个难解的心结,她尝试改变人生,带着儿子改嫁到偏僻的渔港。小火车弯弯曲曲向前的镜头和儿子在隧道深处玩耍的画面,很容易让人想到《恋恋风尘》。但即使来到近似侯孝贤早期电影中的环境,由美子却无法像《恋恋风车》中的阿远一样,能够借助亲近土地,纾解丈夫自杀带来的困惑,因为两人成长的土壤截然不同。阿远从小跟随祖父见证乡村景物的四季流变,明白其中蕴含的治愈力量,由美子只有奶奶固执要回乡下的印象,缺乏了解乡间奥秘的途径。

《恋恋风尘》里的阿远与祖父

由美子遭遇的问题,其实是杨德昌电影中台北冷漠症候转嫁日本的结果,也是经济高速发展必会带给个体的创痛,这在当下的中国同样清晰可见。祖孙几代人在侯孝贤电影中还能勉强团聚于乡野,但到了杨德昌的城市影片,已然是分崩离析甚至各奔东西。然而枝裕和站在两位大师肩上打量其时日本的眼光充满善意。他让大海充当连接城市与乡村的中间地带,由美子面朝大海,最终释放内心的压抑与过去作别。

《幻之光》中的大海

《春江水暖》的故事发生地是顾晓刚的老家富阳,片中也属缓冲区。富阳原是新一线城市之一杭州周边的一个县级市,杭州因为2022年要办亚运会,扩建城市规模,富阳成为杭州新区,离主城高铁车程不过二十余分钟。与当前中国众多大城小镇一样,富阳近几年也是拆迁与新建同步进行,外观改造速度日新月异。许多人尤其年轻人的生活节奏与目标,已与大城市的上班族无异。但滋养过一代又一代富阳人的富春江,并没被打造成为城市景观,尚有渔民延承过去的传统靠它而活。只是这种依赖已与“独钓寒江雪”式的文人气节概无关系,仅剩用捕鱼卖鱼方式养家的渔民“出没风波里”的艰辛。

《春江水暖》导演顾晓刚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

新生活与旧方式的冲撞如此明显,但顾晓刚并没展示两者的对立,而是耐心构造双方可以共存的空间,赋予各自活着的尊严。影片主线之外的一幕,菜市场里可能辛苦一辈子也买不起一套房的小贩与拥有几处房产的顾客聊起票子房子,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带出彼此落差,但是谈话过程始终从容,绝无可能恶语相向或者大打出手,闹成一则民生新闻。

比之更为严重的矛盾放置在影片聚焦的顾家,一样没有发展成为道德沦丧的情仇大戏。老大和媳妇开了一家夫妻二人店餐馆,追求小富即安,像很多中国父母一样,希望女儿能嫁个有钱的人家。老二与老婆以江为家,打渔挣的辛苦钱基本都花在了儿子结婚这件大事上。老三独自带着患有精神残障的儿子生活,为了给儿子治病,他干起赌博的非法买卖,欠下一屁股债。老小一直没有成家,果真把自己活成了老小孩,成为年迈母亲的心病。母亲在寿宴上意外中风失智,为四兄弟额外添加共同的难题。他们原本计划按照四季时序依次照顾母亲,但诸多意外让计划落空。四人之前因为金钱瓜葛引发的情感积怨,则蠢蠢欲动。

《一一》剧照

冲突源与《一一》相似,可是顾晓刚并没像杨德昌般,向四周作尖锐刺痛的发散处理,逐一揭示家族成员的不堪与无力,剖析大都市的冷漠根性。相反,他像早期的侯孝贤一样,为影片铺陈了一层业已消失的中国传统式人情底色,没让这家人成为背信弃义世道环境中的合污者。老大媳妇照顾婆婆时,一边刀子嘴“责怪”婆婆只记得老小忘了她是谁,一边豆腐心细致服侍。老大明知老三借车是为跑路,仍然掏出了钥匙。

《春江水暖》剧照

虽然老三外逃期间,另外几兄弟合议后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但不意味传统意义上的亲情关系失效,而是外部压力不断压迫所致。老三“东山再起”先把欠下的人情债、金钱债一一偿还,继而把母亲从养老院接回租来的“家”,说出人伦根基的曲折相传。只是,就像老三只能在嘈杂简陋的环境,一边应付赌场生意一边照顾母亲和儿子,时代列车正在朝撞击甚至碾压家庭传统空间的方向高速前进,亲情关系要在狭促的地带才能继续发生。

《江湖儿女》剧照

老三这一人物,由此与贾樟柯《江湖儿女》中,任山河破碎情义始终不改的赵涛形成呼应。贾樟柯从费穆电影中承袭的“故土深情”,被顾晓刚以更为温润的方式接收。而老三从一栋废弃的楼里捡回来摆在麻将馆的古董游戏机,成为连接已然远去的过往的象征。

母亲念念不忘要回东北老家,并像《童年往事》《幻之光》中的老人一样付之行动,原因也是如此。可惜就像《童年往事》里的大陆,只能作为老人家的精神原乡亦或情感乡愁的载体存在,东北老家回去的路径已被切断——即使回去了,那里也早就面目全非。

《春江水暖》剧照

《春江水暖》更为难得的柔情笔触,是在年轻人纷纷离开出生成长的环境外出打工挣钱,“错把异乡当故乡”的今天(贾樟柯多次描摹迁徙与生存图景),顾晓刚让出国留过学、大都市打过拼的年轻人,老大的女儿和她的男友等回到富阳。这种回流尽管更多是从现实层面考量,为的是减小买房、结婚、生育等的生活负担,但《论语》中的“父母在,不远游”古训,也重新变得格外动人。

电影里中国人对祖辈生活方式的继承,不再是逢年过节时的短暂相聚,而是以局部画卷的形式绵延开来,安然对抗各种背景声音传来的时代喧哗。而静默的价值,早在顾晓刚学生时代的纪录短片《自然农人老贾》中已有体现。老贾虽然做了婚姻的逃兵,同时丢弃未竟的事业,妻子却留在原地,不为等待“浪子回头”,是因看到泥土中埋藏的生死轮回的生命密码这份生生不息,关照中国古人安于自然尊重规则的生命态度,指向道德系统建构的井然有序,重要一环是敬畏神灵万物(影片中祭拜与放生的细节格外动人)。按照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的表述,既有“春江水暖鸭先知”,又有“依依还似北归人”——飞雁也许贪恋南方早到的春光,但终归要飞回北方感受春意。

《春江水暖》剧照

对应到中国画作,则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社会各个阶层的共融,以及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和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英文译名“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被《春江水暖》化用)里人在山水天地之间的自洽。而中国画可以无限延展时间与空间,同时又能打破时空的束缚将不同的人物、景致纳于同一局部的特性,也被顾晓刚巧妙用于电影,并与窦唯东方韵味浓郁的音乐结为有机的整体——许久不为电影配乐的窦唯再度出山,侧面说明影片的品质。

《春江水暖》有几处依水而动、随景摇移的长镜头,水平铺展犹如带领观众进入一副慢慢打开的富阳当代画卷,上下移动则把高高低低的风景悉数收录,诗意自日常生活中氤氲而出,成为顾家以及许多富阳人天然的精神庇护所。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穿梭游走,暂将烦恼抛于脑后。老大女儿和男友、老小与新识的女友,可以各自闲逛,无须在此发生交集。

《春江水暖》剧照

片尾出现的“卷一”提示观众,《春江水暖》是系列电影之一。顾晓刚还会陆续推出“卷二”、“卷三”,最终汇成一部《千里江东图》。而后面两卷的线索,埋于片头字幕“春江泾流杭州钱塘汇入东海”。顾晓刚计划依照水流方向,在关注过富春江呼应的富阳之后,把目光投向钱塘江与东海对应的杭州和上海。期待他借由容量更大的城市,扩延依循婚丧嫁娶的自然法则绘制的温情人文画卷。

//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540739

 4 ) 论是否存在一种江南电影美学

《春江水暖》是近年来比较高质量的艺术电影,这部电影自身非常突出的美学气质,不由让人联想起“江南电影”这个概念。(上个月,苏州电影业协会举办了“江南电影大会”,并重提“江南派”的电影概念,结合苏州艺术人文影院放映联盟的成立,苏州电影业在艺术电影的发展上的确迈出了一大步。长三角自古一体,在审美气质上更是相近相容。由此让我想到的是,是否存在一种江南电影美学,而这种美学的外在影像语言表征与内在动力特征又是什么?)当然,《春江水暖》与“江南电影”发生勾连的,不是因为电影讲述了发生在杭州富春江畔的三代家庭的人情冷暖,而是因为这部电影的突出的拍摄手法,与电影所喻指的卷轴画《富春山居图》之间,具有一种极为相似的动力学特质。电影就像中国古代卷轴画一样,借由四季的冷暖变化徐徐展开富春江边的寻常故事,与这种美学特征最为符契的影像运动形式,便是侧面横向运动镜头。

薇薇安·索布切克认为:“当我们看到(镜头)运动时,它反映了我们自我意识中最基本的运动性,这种运动性内嵌于世界中。”可以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富阳人,导演顾晓刚的摄影机运动/拍摄方式,体现出导演对世界的某种原初的、带有无意识特性的感知方式。这种镜头的物理运动最接近于导演的日常运动与感知方式,镜头运动与我们自身在空间中的运是时一致的。如果说存在一种江南电影美学,顾晓刚电影侧面横向运动拍摄的基本直觉,便是这种美学的最重要表征。 整部电影中有两处极为精彩的侧面横向运动的长镜头段落。第一个是顾喜和男朋友在富春江边闲聊,男友江一打赌说自己游泳会比岸上走路更快。(31`40``)导演在船上跟随游泳的江一,画面中岸边的风景依次展开,树木郁郁葱葱、亭台楼阁,还有游泳的当地百姓……上岸后二人沿着河边继续行走,最后搭摆渡船过岸(42`35``)。十分钟余的长镜头不疾不徐,描画出富春江边的景与人。第二处是(1`55``08```)顾喜的父母江边祈福,雪后的富春江,颇有韵味。摄影机侧面的横向运动利用它的扁平特征和矩形边界,让我们将电影看成一个窗口, 就像坐在火车车厢里看外面的风景。或者我们可以把这种侧面横移看作是中国古人翻阅卷轴画,从右到左或者从左到右的视觉动力学,与西方油画静止的、沉浸的、透视的观看动力不同。西方电影所讲求的进入屏幕深处“幽灵之旅”,在这里变为在二维的影像表面卧游,空间从整个画面边缘慢慢呈现出来,如同一幅讲求“三远”散点透视的山水画。摄影机侧面横向运动所带来的平面性以及人物在画面中有节奏的律动感,一方面将风景的连续性呈现出来,同时也把人物的“动态”(kinesis)——视觉律动——看作另一重要表现对象。这也是为什么在侧面横移的镜头中,往往是“景大人小”,人物不再是叙事的重心,而是环境的“点缀”。(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先锋影像——艾格林的《斜线交响曲》——深受中国卷轴画的启发,华明在《西方先锋派电影史论》中对中西方绘画对先锋电影的影响的分析颇有见地,他认为与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绘画更加接近电影。此处有待展开。)

电影动力学具有方向性,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属于一种垂直下坠的电影。(在所有的攻壳机动队系列中,影片的开始基本上都始于某幢高耸的建筑物,主人公草薙素子在夜幕下俯视着城市里的一切,随后镜头从草薙素子切换到整个城市的夜景。而在影片结尾处,无一例外的,总会是草薙素子再次来到一个任意空间的高楼之上,自由落体,消失在熙攘的夜色之中。草薙素子的每一次坠落,包括真人版里面的下潜,都是对这个城市的一种纯粹感知。)库布里克的电影动力属于垂直于屏幕的变焦进-出(zoom in or zoom out)。阿兰·克拉克和格斯·范·桑特各自拍了一出名为《大象》的电影作品,两部作品都使用了跟随镜头,镜头一直跟在不同的人物背后,籍此形成沉浸式的透视方向。而《春江水暖》则是借以侧面横向运动,获得了平行于影像表面的水平动力学,这也是江南电影美学的内在动力机制。

 5 ) 导筒× 导演 顾晓刚 :从泥泞的沼泽中走出,用影像打开漫漫长卷

导 筒 F I R S T 系 列 专 访

回到水汽氤氲,四季分明的故乡,导演顾晓刚以舒展而沉着的节奏,拍摄完成了剧情长片《春江水暖》,这是关于他故土的一幅影像山水长卷,顾晓刚也凭借此片成为今年FIRST电影展的最大赢家,《春江水暖》获得最佳导演,最佳长片两项荣誉。

查尔斯·吉伯特、查尔斯·德松、穆森·马克马巴夫为顾晓刚颁发第13届FIRST青年影展最佳导演荣誉。颁奖词:导演以生活化的方式融合了不同的日常场景,极具创作野心。导演积极寻求把控不同层面的艺术表达方式,呈现出清晰的美学诉求与超高的完成度。

刁亦男、宋佳为《春江水暖》全剧组颁发最佳剧情长片荣誉。颁奖词:影片在中国城市景观、水墨画卷美学结合的时空融合中寄托家庭故事,在家庭故事里得见关于故乡、社会、季节流转的中国面貌,对传统美学作出现代化的探索。

顾晓刚是第二次来到FIRST:“四年前我以一个纪录片导演的身份站在这个台上,此刻像拿到毕业证书,从纪录片到剧情片,感到FIRST对青年导演不变的扶持和支持,从评委会接过鼓励对我这样一个野生创作者特别重要。”

春江水暖 (2019)

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

导演: 顾晓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六百年前元朝画家黄公望以杭州富阳富春江两岸风貌画下《富春山居图》,现今为迎接2022年亚运会,城市翻天覆地革新建设。在此背景下,富春江畔正在举办一场家族寿宴,不料老母亲席间病倒确诊老年痴呆,她的四个儿子因为赡养问题,使得亲情关系发生着剧烈改变。老大家的女儿为捍卫自己的婚姻自由不惜与家族划清界限,老二在勉强营生的环境中面临儿子新婚房的难题;老三一面独自照顾唐氏综合征的儿子,一面躲避无缝不入的债主;老四忠厚老实,却连自己也照顾不好。家族亲情与个人取舍不断受到考验。家庭故事借由一年四季的冷暖变化如画卷般徐徐展开。

顾晓刚

顾晓刚,杭州富阳人氏,学服装营销出身,机缘天作接触影像而耕植纪录片数年,而后转向剧情电影创作,企划长卷电影《千里江东图》,两年间历经四季拍摄完成其卷一《春江水暖》,本片入围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第58届影评人周单元,并被选为闭幕影片。

《春江水暖》导演顾晓刚专访

导 筒:

这次这个剧本大概创作了多少时间,是否跟你自己的家庭经历有一些关联?

顾晓刚 :

剧本创作用了一年,创作经历很多都是因为从小到大生长在一个家族系统中,有些听到看到的,一半一半。其实生活在一个这样的城市中,身边亲戚之间好像都会发生一些类似家族间的家长里短的事情。

导 筒:

之前吕乐导演拍《小说》,里面的作家阿城说在东方我们讲究时间的无限性,你之前也有类似的这种表达。你如何看待自己在这次作品当中对孝道、亲情包括对时间的表现?

顾晓刚 :

首先阿城老师讲的关于东方文化里关于时间的内容,总结来讲可能是传统的中国文人对于不管在任何一个艺术媒介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追寻、追求,就是关于时间这种无限性。

像西方不管在建筑或者绘画方面,可能会偏向空间的探讨会多一点。那在《春江水暖》中,一个是基于比较直观能看到的春夏秋冬,再加上结尾有一个回闪,再次回到了夏天寿宴前的那一夜,这一家人在做什么,形成了一个时间的轮回。借自然呈现一些人生观念、轮回观,非常典型的中国文人式的表达等等。

基于到中国绘画的话,得讲中国画的事。因为中国画和西方很大不一样,就是在有中国的山水绘画这个形式初创之时就已经拥有了电影才具备的媒介特性,就是对时间的描绘。古代的卷轴画,它是放在手心徐徐展开观摩的,很像胶片电影的那种卷轴的转动方式,随着胶片的展开,你才能看到下一帧的画面,不是像现在在博物馆看到这样的全景,一下子全部都看到了。那这个玩的就是一个时间的游戏。

另一方面,中国画中讲到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它的这种透视点是没有消逝性的,就我们所谓的叫非消失性的散点透视。因为像西方的绘画相对偏向还是有一个消失点和镜头,好处就是它的空间性会很强,类似一个照片一样,具有在一个画面中,在瞬间爆发所有信息的能量感。

像中国绘画因为画的都是山水,而且没有消失点,因为山水远处就是宇宙,包括它在布局这些剧情和拼贴折叠这些时空的时候,就是希望传达时间和空间是一种永续往前,并且不断在演进的一种哲学表达。所以在《春江》中也有在呈现这样的一些哲学命题和美学命题。春江经钱塘到汇入东海。东海其实相当于一个很大的意象,就像宇宙这样,从一个小一点的春江到大一点的钱塘,再到东海,包括所谓的三卷的概念也是在想去呈现这一个大的母题。

导 筒:

你觉得我们在电影拍摄当中,有一些很基础的正反打或者是景别的选择,跟我们的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有哪些可以对应或者呼应的地方?

顾晓刚 :

当我们觉得纯粹去自立一种形式,用形式主义去转化的话,会影响跟观众的连接,所以其实也是在找寻这种平衡。从中国传统绘画过来的这种视听语言,一方面对此进行转化,另一方面就是跟观众达到一种平衡,这个是一个考量之一。后来摸索的过程中有找到一个突破口,从对于一个「空景」的理解开始,就举一反三了。

因为我们当时对「空景」的理解,就像是刚刚提到中国传统卷轴绘画展开的时候,会看到一些可能刚开始没有人和景物,只有房子。或者说没有剧情,只有景色。但这部分就已经是剧情的一部分,它就是我们叫「空景」,不是空镜头了。其实《春江水暖》的一个观念就是,我们从那个时候就把它理解成一幅画了,不是电影。所有的人物和剧情发生,都是展开在这片山水空间之中。有这样的理解之后,就可以摆脱为了形式而形式的一种表层理解去处理的时候,其实一切都不一样了。而借这个来举一反三,就真正能去呈现传统或体现那种古意。不是靠表象的表征,还是要靠一个真正的内核。

导 筒:

影片当中四个儿子,包括母亲,这些都是素人演员吗?

顾晓刚 :

90%都是素人。比如除了饰演老二的渔夫是真的渔民,四兄弟都是我的亲戚,其他的都是我爸爸妈妈这边的亲戚。然后职业的演员有奶奶和顾喜,然后顾喜的男朋友就是她(真实生活中的)男朋友,是一个话剧导演,等于说来帮一下忙。

导 筒:

非职业演员在这种大量需要表现人物关系的拍摄中,如何沟通去让他们实现你要的效果的?

顾晓刚 :

因为我们的题材还是一个“家庭生活片”,所以里面的情节大部分还是基于演员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在具体实施上还是会以演员自身最舒服的生活习惯为准。当然部分戏肯定是有我们非常明确想要的一些调度,比如演员某些生活习惯很繁复,那就会缩减部分流程,然后结合我们的一些节奏点,大家找一个舒服的平衡点的方式来做。但是还是会去先观察他们自己真正生活中的节奏。

导 筒:

这次看到很多是在春江上拍的江面,或者是从江中间拍岸边的长镜头。水上摄影这方面会不会有很大的困难?

顾晓刚 :

有,水上拍摄主要还是船只一直不好协调。因为没有真正的一条为拍摄准备好的船,我们也是就地取材,找了当地打捞江面垃圾的一艘船,因为那个船的甲板比较的宽敞。然后我们协调了那个船,麻烦就麻烦在船夫变成了剧组一员,他相当于一个轨道员,他需要对摄影、对一些剧情节奏要去了解。

很有意思,这样的一位船夫就要进行每次的拍摄配合培训,还要一大早起。我们跟船夫做了很久的工作,搞关系,培养感情。另一方面就是江上的不确定性,因为有水流变化以及涨潮和落潮,有时候时间凑不好。虽然整个电影拍摄周期很长,但是每次拍摄的单个周期很短,夏天也就十几天,短的时候像秋天只有四五天,有时候可能就撞到涨潮期了。比如说有一次拍游泳镜头的时候正好是涨潮期,演员安全有一定的风险性。从摄影上也需要去掌控,还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都是在流动的:船的速度、它本身产生的抖动、江的波动、江上的调度,都是挑战。江上又不好调度,特别是冬天,远处还有别的小船,调度起来会麻烦一点。

导 筒:

长镜头大概拍了几遍?

顾晓刚 :

夏天拍了两年,一共拍了十二三次,每年拍几次。每一年都有不错的,但最后看到的是我们第二年拍的一条。

导 筒:

春夏秋冬四季的多次拍摄当中会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克服的?

顾晓刚 :

最大的问题就是制片上制作上的这种维持性。这个是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其实一开始拍只是从一个创作的文本上或者仅从创作本身的理想状态上出发的,还没从制片经验和制作的角度去想,但是后来拍摄的时候就遇到了。

总共拍了两年,第一年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预算,那问题就出来了,因为像常规的拍摄就是两个月到三个月,如果纯粹当一个独立电影,其实也是可以去操作的。发动哪怕仅限的资源,向同学朋友寻求帮下忙,大家就说好一个预算,比如说二十三十万,我们就在预算下,大家倒推,拍完就拍完这样帮下忙。但是一旦周期被拉长之后,第一次大家是可以来帮忙,但是到第二次不好意思刷脸让大家再来,我们要借的钱也都借完了,这样到第二次就遇到问题了,一系列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周而复始,很像是你在一年中不停地拍片子,相当于要拍四个片子,这样的感觉就是不停地在筹备,不停在拍,又不停地再去找钱,这个过程好像是一个很巨大的沼泽,包括对剧组、对演员的维系。等于这两年其实就没有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在维系这个东西,拍完了这个阶段又去筹备下一个阶段了。比较麻烦,还是接受了很长久的煎熬。第二年好很多,因为第二年工厂大门进来了,完全就不一样了。

导 筒:

片中有较多全景镜头,其实对于录音方面事有不小的挑战的。

顾晓刚 :

对,李丹枫老师是偏后期时在声音设计上这方面加入的,前期的录音工作方面主要是另一位同期录音师叫马聪,是他完成了整个电影的同期录制工作。这次FIRST的训练营他也在帮忙。很多声音都是需要完全的同期,但机位大部分还是偏离演员远一点,他的收音杆也不大好下,而且我们单个镜头的拍摄时长都是比较长的,对声音的挑战比摄影还大。

导 筒:

这次奶奶的形象,她有时间上的错乱,你觉得她的在影片当中的作用是怎么样的。因为她其实串联了所有的剧情,你是怎样来理解她的角色在影片当中能够带来的这种深层的含义?

顾晓刚 :

其实影片里面也都会有给到奶奶的一些小小前史,以及她和四兄弟的关系,都会在影片中看到。整个影片虽然是有春夏秋冬这种章节、结构感,但最重要的主线就是奶奶这一条。

从戏上说,围绕四个兄弟解决奶奶的赡养问题这个矛盾核心展开,整个戏剧也是从她这个原点展开的。其实她和《一一》中的奶奶还蛮相似的,因为她记忆丧失,虽然说因此会让人尽量包容和谅解这样一位老人,但是四兄弟的现状也有很多原因是由母亲造成的,比如说老四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妈宝男的形象,30多岁还找不到女朋友,在生活上不能完成一个男性角色转换的一个状态。

在奶奶这块,其实正好是像康康那样一个小孩的方式去看,一个善良的方式去看这个世界,看四个儿子,它就变成了一个观众的视角去依次看四个儿子的表现。

杨德昌《一一》 (2000)

导 筒:

《春江水暖》应该是今年FIRST时长最长的作品了,这一次刘新竹同时也担任了黄梓导演《慕伶,一鸣,伟明》剪辑工作,怎么会确定与她确定合作,2年的拍摄对剪辑有什么样的影响?

顾晓刚 :

剪辑是我们拍了两个季节之后,我才开始去找的。在我的朋友推荐下找到新竹。真的很幸运,因为我们俩有共同喜欢的书法老师,我觉得就像隔空同学一样。而且他之前也是央美附中的,本身就有绘画的基础了,所以完全就没有屏障,一拍即合。她真的是跟了两年,剪辑了整整一年半。

刘新竹曾担任周子阳导演《老兽》剪辑

整个工作过程就是我们每拍摄完一个阶段都会剪一段出来。在某种程度上,剪辑有重新编剧的过程,因为我们的片子有“时间”的参与,“时间”就在片中就真的是一个角色,所以我们一些剧情会根据真实时间的进行而更改。对原剧本的更改也是基于剪辑到达一定的结果后,我们再进行一个评判。

剪辑就是在做一个我们说的气韵生动的过程,就是如何把整个电影像一个绘画一样展开,场与场之间完成这种紧密的咬合感,同时有生机感,有生命力,还要具有丰富性和矛盾性。可能处理不好就掉出去了,或者另一边平衡不了。这种天平一样的微妙,产生非常丰富的复合性和复杂性,希望给观众们的品尝。

导 筒:

老二这个角色的这条剧情线当中,有很强的纪录片风格或者说是纪实感。你之前做过纪录片,这些创作经历对现在不管是人物还是情节的把握上,会不会有一些帮助?

顾晓刚 :

纪录片那个阶段的经历给我的帮助肯定会有,因为一方面我的写作过程也依靠纪录片的一些经验,写剧本很像做一个纪录片作品。其实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的过程确实也是在拍纪录片,黄公望先生画了七年,前五年就是在富春江边采景,画下他觉得不错的这些山水景色,最后两年是来组织这些山水,这就相当于电影后期中剪辑的开始。

《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中国元代绘画作品,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之一,被誉为“画中之兰亭”、“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品”。《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段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仍沿袭原名,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当然纪录片作者对角色的把握肯定会很不一样,因为我们真的会基于角色本身去展开这些剧情,你是会顺着这个材料去生长。纪录片是一个生长的一种创作哲学,跟剧情片可能会有很强的区别。因为剧情片大的体系还是来自于塔科夫斯基讲的“雕刻时光”,要在每分每秒钟进行对时光的把握和精准的雕刻,像纪录片作者可能对电影的哲学观念有很强的这种生长观念,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的角色一年之后会怎么样?时间会给你非常丰富和复杂性的答案,所以《春江水暖》是时间在指导着我们的创作,它给到很多更智慧的方案。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导 筒:

影片当中其实有很多场景是关于房屋拆迁,很多可能是富阳本地正在发生的现状,你是怎样去了解捕捉这种纪实场景的?

顾晓刚 :

消息的了解方面还好,因为每天政府新闻都会发布,这是整个城市都会知道的信息。另一方面我们的制片还是得到了政府的协助和支持的,在拍摄之初还是通过了政府的允许和支持去做这件事情,不然在起步阶段很难完成这些制作上的体量,哪怕就像我们去江上拍肯定是实施不了的,会进行管治,还有学校等等的空间也是得到一定允许之后再进入的。

就像刚刚说到的时间在参与,原剧作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拆,会怎么拆,真的是整个事件发生之后,我们去到现场才会看到种种具体的情况。包括镜头怎么转,怎么连接几个兄弟的剧情,就像一个诗句的排比句一样,形成了一个诗的叠嶂。前面是在讲顾喜被赶,这边怎么突然又讲老三了,发现老三之后又讲到了老四,老四之后又转到了爱情,又转回去了。看似在拆迁,其实侯导杨导都有这个手法叫言此意彼,就非常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手法,只是我们在这边相对会做大的一个段落性的这种言辞以他。你看了好像这十几分钟在一直在讲一些其他事情,但发现事实上还是在讲前面那个主题,但也不仅仅讲了前面主题,又把他们每个人的个性表达出来了。

导 筒:

昨天现场放映的时候,提到窦唯名字的时候都有很热烈的掌声。他之前也做了一些电影配乐,但是感觉那些影片的剧情和他自己的音乐风格不是那么契合,但《春江水暖》确实在最近十年甚至更长远的时间里跟他本人的作品有非常大的共鸣。你是怎样去跟他合作的?

顾晓刚 :

《春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完成度,很像一个植物,在慢慢生长,一开始就是一个很简陋的过程。大家有什么样资源、朋友,大家愿意来帮忙就来帮忙,就一步步起这样。其实窦唯老师这块我们开始肯定是没有任何资源,也没有任何想象。

我们开始只是基于在创作上的一个参照,起初因为想拍一个讲山水的电影,但我们找了很多,至少在电影媒介里面还没有看到一个这样明确的风格,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拍出来,或者它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东西,其实也看不到。

不过还是会有一个参照的,比如有台湾新浪潮,它符合中国传统文人的志趣的系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窦唯老师的音乐。我听到的时候就已经发现,窦老师他自己作为一个个体艺术家,在这个领域已经走了很远了,甚至已经完成了这方面的研究和表达。他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在做这个东西,包括2014年的《天宫图》。在那个阶段就已经达到了那么高的一个高度,把传统和当代的艺术结合,真的能古为今用,这个是非常难的,在其他的艺术门类中不多,很少见。

窦唯2014年《天宫图》,2016年《间听监》,2017年《山水清音图》

我们很多剧作上就有根据他的音乐来的灵感,比如说冬天摇镜头,直接就是根据他音乐写的很多调度的,还有结尾回闪镜头,就是我在听他那个《溪夜》的时候,才想象出的情境,其实本来没有剧情,但是我听音乐就想到情境和设计,写了那段戏。

在做的时候,我和主创其实都挺有信心的,我们感觉只要这个作品做完给他看,他只要愿意看,我们觉得肯定会打动他。大家虽然不认识,但是只要一看作品,他肯定也能明白我们在思考些什么。后来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几乎发动所有的资源,给窦唯老师写了一封长信,并且发了一些我们的电影资料,他当晚就给我们给我们打了一个电话。当时我和剪辑师新竹在房间里都特别特别惊喜,然后就给了他我们的样片,开始合作了。当然整个过程还是要靠制作公司的支持,因为后来又追加预算了。

窦唯

导 筒:

你有想做成三部曲,后面还是会在家乡拍摄吗?

顾晓刚 :

下一部会是一个新的空间,在杭州春江经钱塘汇入东海。钱塘就是钱塘江,它是一个疆域方面的地理关系,春江是一个上游,然后往东流就流向钱塘江了,最后就会路流出到东海这样的一个自然的疆域关系。根据这个疆域关系来展开我们的电影的舞台空间的关系,下一站就是在杭州这个舞台空间。

钱塘江水系图

导 筒:

有没有近期看过的不错的,可能也给你带来灵感的作品,推荐一下。

顾晓刚 :

我最近看的片子是李沧东的几部老片。他的早期片子还没看,我看了《薄荷糖》和《绿洲》就都挺震惊的。包括8月30号仇晟导演的《郊区的鸟》也要上映了,也很期待。

李沧东《绿洲》 (2002) ,《薄荷糖》(1999)

 6 ) 鸭先知

有一种电影看了以后让人热血澎湃,有一种电影看了以后让人平静无澜,《春江水暖》无疑属于后者。

这是南方小城富阳顾家三代人的生活,和千千万万普通家庭一样,兄弟四人上有年迈的老母,下有成年的孩子。兄弟们都有着各自的幸福和苦恼,手足亲情维系着这一家老小。导演平铺直叙的拍摄方式好像在告诉我们,这就是他自己的故事,又或许是楼下拐角菜市场里卖鱼小贩的悲欢离合。摇晃的长镜头让人昏昏欲睡,浓厚的吴侬方言,一开始很难入戏,好在有富春江的美丽景色,让人想要到这个城市看一看,甚至有一跃入水的冲动。

老大是家里的桥头堡,和爱人经营着一家杭帮菜馆,略有富余的他秉持着大哥的做事风格,对母亲和三个弟弟关心疼爱;老二打鱼为生,勤劳朴实,一家三口幸福美满;老三虽然嗜赌成性,却对中风失忆的母亲和患病的儿子照顾有加,他也许不算好人,却是个好儿子好父亲;小儿子一直活在母亲的溺爱中,像个长不大的小孩,婚姻一直没有着落。四兄弟四种性格,四种生活状态,都是中国百姓最真实的样子。

中国的山水画,没有西方油画浓墨重彩,也不像摄影作品逼真写实,却能成为艺术领域中独有的一支存在,胜在传神。点点墨汁见风景,处处留白显诗情。《春江水暖》似电影版的富春山居,人随景移,引人入胜,写的是人间百态,道的是朴素哲学。

人的一生会有激情燃烧的岁月,但总归要恢复平静,就像那川流不息的富春江,浪花只是生活的点缀,水下奔腾着的才是日子。

 短评

把顾喜的镜头全都剪掉,大概还能加半星。

7分钟前
  • 江声走
  • 还行

NJ说我们看上去过得人模狗样,可是一点都不快乐耶。电视新闻和房产广告把我们强设定至人模狗样,但大多却只有追赶不上的尴尬。可老祖宗画卷里描绘过我们原本可以体面和诗意的。充分写实零星写意,也不乏魔幻之处。更充分预算下,这甚至可以是一部当代强有力的家庭史诗。

8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影评人周的负责人说让人想起《牯岭街杀人事件》,我倒觉得像《一一》。人物同样多但着墨有点过于平均。Guxi的演员是打了针还是垫了下巴?看起来太出戏了,表演也浮夸。数个长镜头呼应了“画卷”的形式,是近几年国内独立电影中给这种镜头类型找到合理理由的少数。

11分钟前
  • momo
  • 还行

和《长江图》一样,用影像书写了一幅山水画卷,有风景全貌也有卷轴画(长镜头平移),尤赞游泳长镜头。但是素人演员在情绪该起的时候,都到不了那个高度。最后江老师写完的那本《夜钓美人奇录》的内容不就是《下水道的美人鱼》吗?

1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72nd Cannes# 影评人周的闭幕片,颇为惊艳的作品,完全做出了家族史诗的格局,有一个从夏到春的季节结构,基础视觉概念来自中国山水长卷,长卷式镜头主要集中在沿江的外景空间调度之中,尤其以外孙女和江老师谈恋爱那个令人惊异的十几分钟的超长镜头为最。视觉上来源于侯孝贤、贾樟柯,“中国民族电影语言”。人文山水画的的散点透视在剧作上则呈现为各家都有一条枝繁叶茂又彼此交织的故事线。剧作在很多时刻让人想起杨德昌和小津安二郎,把历史记忆与时代变迁,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命运感与无常感编织在一起,显然是来自作者丰富而独特的的生命体验,有着极为真挚的情感。堪称年度惊喜之作!

1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导演的状态越往后越好,拿这个山水画卷轴的方式拍一家人,非常棒的想法,故事的处理和配乐相得益彰,冬天那部分拍的尤为迷人,长镜头的调度执行到这种程度就已经赢了!

2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不愧窦唯配乐,搭配精致摄影,四时更替下的城市“有机更新”,万物流动生长,亘古如此,湍流不息的富春江见证历史的流淌与逝去。整体看起来很美,但也仅止于此了,剧本能否紧凑些?笔墨匀分给大家族群像,难免神散形也散,不是笔触散淡就可称之为“散文电影”。意欲表达太多(新导演的通病吧),强行塞入画作概念并演绎阐述,与本片最大亮点的日常色调并无关联。长镜炫技为主,两人江边漫步+游泳十几分钟是为凸显「画卷」的平移感吗?更不消说做作的念白腔,年轻一辈的戏都是减分项,若改成全部方言更佳(奶奶又是普通话,全程语言系统混乱)。

2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影评人周闭幕。原谅我是靠着英文字幕看完的,问题看得到但私心要给五星啊!导演调度太稳了,某个长镜头有炫技嫌疑。我特别喜欢这种不特意叙事,靠镜头剪辑来推动情节的。没有剪成都挺好挺好的,但有些过度依仗环境了,可能侧重点就不在叙事上,但我觉得让环境服务故事会更流畅。好几个小心思,无论正面还是负面都拿捏得不错。普通话对白要讲得太多有点尬,看英字还好,方言对白赞(反正听不懂)。最后几乎就是我家里的故事,对号入座只能给五星了。

28分钟前
  • 吃查3000
  • 力荐

男:你听好了,一会我就跳进江里,游个1500米,你抱着我的衣服鞋子到对面等我。上岸后,我会给你讲一节山水画赏析理论课,你得来段才艺展示做回应,演一出不知道是什么的话剧。然后,你跟我一起跑上大约800米,赶到一艘马上要出发的船上去见我爸。今天的约会就这么安排,记住了没有?女:呃,为什么要这样呢?男:因为,这是一个长镜头。

33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看完感觉自己在富阳活了三辈子

37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楼宇崩塌。

40分钟前
  • 无糖吐槽
  • 推荐

去年First青年影展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的获得者,以前有机会只看了其片段,这次在爱奇艺上才完整地看完了它,确实是个好电影!导演顾晓刚在其剧情处女作中,显示了扎实的内容和风格把控能力,素人及专业演员贴切融合,情节与长镜头画卷诗意衔接,可谓赏心悦目。本片也是疫情后再次选择在网络上首先公映的电影,在促进传统影院与网络融合的发行模式上,增添了新的案例。像这种艺术个性及地域文化突出的文艺电影,在网络上放映可能更为合适,可找到更多合适它的观众。据调查,眼下影院观众百分之70仅是17-40岁的部分城镇人士,网络的加入则可以覆盖全社会人群,实现建立更广泛、多元、丰富的大影视市场。至于大银幕、立体声、群体观赏等影院特点,并不是观影的主要内容,何况众多流媒体观赏的视听质量,正在不断地提高及改进着呢!

44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D+/ 长镜头确实有移形换影的功能,日常的生活在其运动中配合念白抽绎出了庶民神话般的灵动语气;人与自然风物的蒙太奇也试图以目光、姿势去试图定格不断流变的外部空间。这或许是影片最有灵气的两点。但尽管如此,影片整体的剧作架构依然非常僵硬,试图抵达某种外部视角下熨帖的试探性的的群像“景观”,但最终除了代际冲突之外极度缺乏个体之间互动关系的复杂性(尤其是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经历这种空洞感就更突出)。最最直观的一点体现大概就是:我自《相爱相亲》之后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看到过家庭题材中如此尴尬的青年一代形象了,简直想帮导演把所有普通话的部分都剪掉。

4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昔日孙权故里,达夫家乡,如今针灸赌场,火罐泡汤。富春江从流飘荡,拉开离合悲欢的卷轴。奶奶早已糊涂,却还叮嘱要跟喜欢的人在一起。二叔日夜飘荡,还拙笨地买围巾做礼物。中国文人喜欢画泼墨山水,他喜欢写悬疑小说。最近时常想起刚嫁到富阳的日子,像袋里藏的月饼,像废墟捡的照片,像不悔的誓言。

52分钟前
  • 西楼尘
  • 力荐

3.5 阳阳说的那句话戳中我了,“亲人就是我为了你活,你为了我活,真是吃力。”电影拍得蛮不容易的,是国内较为罕见的家族志叙事,“一板一眼”的现实主义家庭剧,中年群像戏是整整齐齐得好。看得出来,导演是对杭州、对家庭都很有感情的人。而这个家庭的结构和所遭遇的困境也与我家太相似,不免代入,但却又因剪辑和青年一代表演上瑕疵的过分显露,令人无法共情。需要指出的是,刻意强调文人山水,让本片在意境上反而降格——山水影像不应当被简单理解为散点横移,那些粗暴又难看的长镜头不如剪干净了。

53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观感比较复杂。剧本是出人意料的好(但也不新鲜,可以说是一一+悲情城市+三峡好人的合体),场面调度也有其高明之处,但如果说山水画美学,甚至拔高到所谓“中国”的层面,那确实是有点不敢恭维。无论侯孝贤贾樟柯,他们的长镜头是有巨大信息量的,是与现实和历史的复杂性紧密结合的,但顾晓刚的长焦却轧平了全部信息,剪辑虽然想要贯通古今,但似乎让裂缝更加凸显出来。如果说剧本中确实存在着一种所谓的“散点透视”,那么镜头里的空间感则因为某种观念被牺牲掉了,摄影机运动里也因为这种理念掺杂了一些矫揉和刻意。如此追求的长卷美学,最后可能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负担,这是无论如何都应该小心的。但不管怎样,两年打磨出这样的处女作,从创作方法上看,仍旧是有意义的。

56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7分,顾晓刚这部成长还挺快的。如山水画一样,讲家,其实是讲家族,或是辐射更广,都是更东方文化式的。好的地方很惊喜,但遗憾的部分也挺多。比如游泳那个长镜头确实用得很有心思,会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激动。看导演下一部吧,希望看到更多变化和成长,尤其是节制

5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春江水暖》是一部真正的浙地电影,也许是第一部。

58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高开低走,后半程气息几乎散光了,四兄弟面临的困境是类似的,重复的意象和频繁的点题让本已散落的文本更显封闭与停滞,难以聚拢成形。导演野心很大,执着于高难度系数的镜头设计,但段落间完成度的参差造成影片气质的忽高忽低。大女儿的戏不太行,与其他人物完全不在同一频率内,从游泳到上船的超长镜头尤其莫名其妙,纯属炫技。

59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差不多是一一类的家庭故事(也就是影迷呼唤许多年的中国家庭故事),20年后终于在大陆上演了。城市的无序新生,与家庭的内部崩溃,同步发生着。我们曾在岸上看风景,电影变成了在江上看人间炎凉,是否有大师和经典的影子,是否追寻传统山水卷轴画并不重要。非职业演员几乎没有露怯的,令人信服。小年轻有一些文绉绉的对白,但似乎也得到了合理解释(话剧社之类),而漫长的拍摄周期,拍出了富阳的四季交叠和时间流动,包括长镜头的设计与完成,作为新手实乃不易。以及,在老三去养老院那段看哭了。

1小时前
  • 木卫二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