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人生

HD中字

主演:埃迪·马森,琼安·弗洛加特,安德鲁·巴肯,迈克尔·埃尔金,保罗·安德森,布隆森·韦伯,Wayne,Foskett,赫柏·贝尔德索尔,汉娜·布拉米雷斯,克里斯·考林,Nigel,Genis,李·尼古拉斯·哈里斯,理查德·赫德曼,伊恩·曼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寂静人生 剧照 NO.1寂静人生 剧照 NO.2寂静人生 剧照 NO.3寂静人生 剧照 NO.4寂静人生 剧照 NO.5寂静人生 剧照 NO.6寂静人生 剧照 NO.13寂静人生 剧照 NO.14寂静人生 剧照 NO.15寂静人生 剧照 NO.16寂静人生 剧照 NO.17寂静人生 剧照 NO.18寂静人生 剧照 NO.19寂静人生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嘘

  这部片子很淡,淡才好,也没好到让人惊叹的程度,但引人思考的就是好片。

  片子讲一个四平八稳的英国人,看起来很符合“中庸”的价值要求,永远西装革履,不苟言笑,吃同一个牌子的鱼罐头和吐司面包,上班下班,独居,日复一日过着平淡的生活。

  他的职业是替那些无人认领的死者联系家属;他把工作当成一件神圣的事业,兢兢业业;他替不同种族的人操办葬礼,选择适当的音乐,目送其下葬。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记录这种生活,波澜不惊,没有说教意味的台词,也没有出乎意料的情节,却让人在这种平淡中化开,感受它。

  影片的最后,主角生命终结于一场车祸,一切平淡止于这场车祸,之后呢?是寂静,死之寂静。或是从一开始,就是寂静。

  导演赋予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寂静人生》,生前寂静,死后仍寂静,就这样活过一场,波澜不惊。

   想到这里,不禁宛然。年少的时候,总是做着热血的梦,渴望轰轰烈烈,渴望异化,渴望超越。最后呢,大多数人还是过上了平淡的生活。

  前两天看访谈节目,蔡琴说:“我上学那会儿,曾经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思考自我的意义,为什么存在,我来这个世界是要做什么?”

  天文说:“这是个物化的世界,人与物的关系是‘我记得’,‘记得’,于是物有了意义。”此处对应了《小王子》所表达的:我与物建立了某种关系,于是,此物对我来说是独特的。

  绮贞说:“做喜欢的事,让喜欢的事有价值。”

  说两句我自己的看法。人生的追求很多种,最徒劳的不过是从不敢面对自己,自私而盲从,愚昧而劳碌,有为无为有何区别?终归一场空。

  幸运一点儿的是懂得及时行乐的俗人,这种乐小看不得,是实在的世俗的喜乐,一场游戏一场梦,透彻地体验过一遭,不枉来人世混迹一回。

  更高尚一点儿的是信仰者,他们孤独地坚持着,尽管自己过得潦倒极了。许多生前无闻的艺术家不就是这样?当然,大多数人只是搏不过命运罢了,生命开着他们的玩笑,蹂躏着他们,将他们的才华猛烈而透彻地挤压出来。或者像这部片子的主角,大概早看淡了自我,活过一场不过是与世界发生过联系,他的事业是与逝者发生联系,无所求,无所谓意义。

  最高的境界大概是独乐亦众乐吧?这种人占极少数,除了运气,须应了木心先生的话,要头脑,心肠和才华皆好才行。

 2 ) 谁许你寂静一生?

May每一天都重复着相同的事情,衣柜永远是一样的服饰,时间不差一丝一秒,所有的东西必须按位摆放,连等车过马路都是一样的动作。

孤独的游离在人群之外,他的工作是替街区里每一个没有"亲人"的人找到生前的联系,替他们送别。他工作的很认真,但是家属总是有各种理由拒绝见那些很早以前就脱离他们生活的人。

他有一本厚重的笔记本,里面是他的"客户"或者是他们过往在意的人。

开始我以为,约翰每天都没有新意,游离在死人和活人的边缘,对生活麻木,混日子。

但是后来才发现,所有人里他才是最懂生命的人,真正的热爱,只是他不懂怎么表达,又或许是对于他从事工作的感悟:亲戚无悲,他人无歌,死去何道,托体山阿。

无法改变必死的命运,无法为孤独的人找到安慰。

每一个他过去送别的人几乎都是这样,像最后一个案子里的史塔克,一直爱着女儿,收集她成长的照片,在18岁打电话闲聊却未提过祝福。

约翰喜欢他的工作,上司却因为他过分认真对死人身后事,用度过多开除了他,他会因为史塔克生前用牙齿咬皮带吊了三分钟为他人募捐而尝试同样的动作;因为一个男人和女人在酒吧里一句话不说的平静而一个人在酒吧用三个杯子假装同样的情景,想理解他人。

每一次对待意料之外的东西,像是不同往常的咖啡,他嗅了好几次才开始尝试。

他真正的改变,我觉得是从他对面的人死去的时候,之前的人都是陌生的,但是这一个,距离这么近,孤独的死去甚至是因为尸丑才被发现。他大概受到了更深的冲击,他总会忍不住拉开窗帘看对面寂静的房间。

死亡的不安在此刻就笼罩在心头,果然,在他决定尝试去改变的时候,生命却戛然而止,他唯一次接到案子亲人的感谢赴约的路上,仅仅是因为忘记了像往常一样先左右看车。

无比讽刺,如此寂静想要发生点什么来改变,偏偏就结束了。

他的葬礼上只有牧师,没有人给他撒一剖黄土草草下葬。甚至他刚刚完成的最后一个案子的亲人路过他正在下葬的坟,也没有停留。

活着的人不见死者,死者为自己安葬。最后的一幕玄幻了些,但是这一幕让我哭了,他安葬的人们都从墓中走出来为他哀悼。

像默片,22年的死者代言,背景乐很好听,即使我不知道名字。

 3 ) 他将永不孤独

为无人知晓的逝去者寻找家属,选下葬地,办有尊严的葬礼,天主东正伊斯兰教。
为逝去的每一个人安安静静的送别。
可是自己却没有家人,一人独居,还曾经被嘲讽。
吃着鱼罐头、面包和梨,小小的餐桌还用来熨衣服,万年不变的餐食但永远摆的端端正正。
偶尔有几次改变:送的一只派、一条鱼和货车掉下的哈根达斯。
寂静地让人绝望的人生。
他心底也向往比利不羁的人生。用牙齿咬着皮带、跟流浪汉喝威士忌、在讨厌的人车前尿尿。
然而他即将被辞退,一份他已经做了22年的工作,看着新来的女员工胡乱处理着骨灰他异常失望。只希望好好送最后一个人,他异常努力。又在得知死者家属不愿意去葬礼之后痛苦地蜷缩在座位上。
他那么惧怕孤独死去,过马路不停左右看。
却在为心仪女子买画着宠物狗杯子的路上唯一一次忘了左右看,也让他送了命。除了教父无人陪伴的葬礼和没有墓碑的墓地,孤独的下葬,还有让may无法闭眼的约会。一切看起来那么让人绝望。
可是这一天她来了,他一定在那里微笑。
人们渐渐离开,他又孤独地躺在那里。
他又将这样孤独地安息,正如他想的那样。
可是。
他们都来了。
他将永远不会再孤独。
still life。

 4 ) 我们依旧行色匆匆,生来彷徨而孤独——评电影《寂静人生》

Chapter1 引言——从法兰克福学派谈起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到:

“如今广播、电影已经不再需要装扮成艺术了,它们已经变成了公平的交易,作为文化产品的艺术产品,并不是真正的艺术,而是作为准备在市场上销售而被生产出来的商品。”

在这里,我无意对当代文化本质做任何批判、或者无谓感叹人们越来越沉溺于单纯的感官刺激。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正越发地裹挟于派大星式的电影场面之中。《名侦探柯南》剧场版在《水平线上的阴谋》之后的创作风格转变,正是本时代对阿多诺文化批判的一大佐证。但是另一方面来看,电影的冲击力表现力的提升也是其制作水平进步的体现——我们无需对现象作极端激进主义甚至是反智主义的批判。

然而有意思的是,当我们把视角放回欧洲,我们或许会发现,开现代电影文化之滥觞的欧罗巴大陆、也即被阿多诺所批判的资本主义文化的溯源地,却仍然保有着大批安静且深沉的电影作品——没错,这两个形容词也许就代表着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观众对于欧洲电影的第一印象(为求准确,本文的“欧洲电影”基本上排除了美国制片)。

不同于热闹的商业片,略微审视一长串的欧洲电影清单,我们可能会用这么几个词来形容欧洲电影:剧情、引发思考、安静、人性、小众(?)等等。

而今天我们聊的这部电影——一部地地道道的英国片,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对于欧洲电影的最终印象。

它的名字叫做《寂静人生》(Still Life)

Chapter2 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我和你问好

这部电影应该从一个“神圣而无人问津的工作”说起。

男主角John May是一个普通的伦敦社区服务员,他的工作听上去并不那么体面:为本辖区内孤单死去的逝者寻找亲人。然而,逝者既然弥留之际依然孑然一身,那么在茫茫人海找到他的亲人谈何容易,更何况这些人基本上都拒绝与逝者的任何联系。因此,John之后的任务就是为逝者安排葬礼,让逝者入土为安。

这份工作,John坚持了整整二十二年。

然而在某一天,这一份工作戛然而止。

政府机关精简机构裁员,John失去了工作。也许他感到委屈,也许他感到不服,但是他没有表达太多的不满。在领导的斩钉截铁之后,John提出了他在位的倒数第二个请求——用最后三天把他手头的最后一案完成,案主的名字叫做William Billy Stoke。

John走上了一条寻亲之路,他走访了Stoke的原单位、Stoke曾经待过的监狱,拜访了Stoke的前任、曾经一起游走街头的乞丐、共同出生入死的战友,以及——他的女儿。他完全可以选择按照领导的意思,将逝者的骨灰以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处理掉,但是他并没有。相反,他每找到一个逝者的家人,就请求他们参加Stoke的葬礼送他最后一程,但是在故事出乎意料的结局之前,所有人都拒绝了他。

最后,Stoke的女儿打电话来,答应参加父亲的葬礼。这是故事的最大转机,我曾猜想这预示着故事的happy ending。然而戏剧性的是,John在最后一案得到圆满完成的兴高采烈之中,因交通意外而死。

整部电影在Stoke的葬礼中落下了帷幕——当然了,以上提到的他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因为John的努力而悉数到场,而为此不懈奋斗的John却被孤独地埋葬。这便是故事的结局。

哦对了,John生前的最后一个请求,是要求领导将任务多宽限几天。

毕竟这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他用生命证明了这一命题。

Chapter3 人不堪其忧,不改其乐

Part1 站在黑夜与白昼之间

事实上,John这个人物,尽管他是笑着死去的,但是他的一生却并不快乐——即使他热爱这份工作。有多么热爱呢?这一细节一直到电影的中期我才明白。一位老妇人在自己的屋子里去世——应该是John的倒数第二个案子,也是电影在最后一案之外描写的最详细的一案。

接到消息之后,John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前往逝者生前的居所。在那里,John需要收集起那些曾经对于逝者意义重大的东西。在大众娱乐取向如此丰富的时代,你无法想象会有两个人的兴趣爱好或者旨趣完全相同。因此可以预见的是,John每次的工作都将会极具挑战,因为这些逝者的物品可能完全不同。

你可能会问:收集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因为John会为逝者写悼词。

在John每一次参加无人问津的葬礼之时,神父都会为逝者朗读一段悼词,其中的内容可能是这样的:“珍妮·福特出生于1945年,这正是和平之光降临大地之时。在那动荡的时代,福特先生能够拥有这样一位可爱的女儿是幸运的。她长大后享受着晴天海滩的温暖、一条简单却高雅的项链、最爱的弗拉明戈舞、以及她对于苏西的爱。”

很明显,当有人要求你为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写悼词,笔尖最真情的流露也未免虚伪。而John所做的,就是在短时间内通过自己的观察,轻轻缝补起一位逝者的岁月。

我们无法揣度John在22年之中屡屡孤单地参加他人葬礼时的内心活动。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当John在检视逝者的遗物并且借此了解逝者的一生之时,他也在这一过程之中慢慢了解了他们。也许,在其中遇到了和自己趣味相投的人,他会短暂地有一种“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欣喜与认同,但是也仅限于此了。因为他遇到所谓“知音”的小幸运,都难逃“子期竟早亡”的悲怆。

于是我们看到,在John家里的一本厚厚的相册之中,存放着每一位逝者的照片——被仔细地装裱好、静静地躺在其中。我相信,在每一个独自低语的夜晚或是某个暗自思忖的瞬间,John的脑海中都能浮现出逝者的面容。这并不是恐怖故事,相反,这应该是John一生之中独家的精神财富。

Part2 Just you again? -I afraid so.

一切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John所做的许多工作也许并非必要。

在被宣布炒鱿鱼之后,John目睹了新任的女官员以一种无比“高效”的方法,将原先存放的骨灰盒两两一齐倒进了一个土坑之中——那种地方应该勉强可以叫做“墓地”。

是的,没有人在乎这些逝者:子女不关心他们甚至对其恨之入骨,大量逝者骨灰堆积挤占了政府管理资源……也许换一个视角,我们也许会发现John的行为甚至难以理喻——这恰恰就是本片最重要的矛盾冲突,也是我们思考其所有细节的起始点。

在一次安葬之中,负责土工的师傅也许无心也许有意地感慨了一句:

“Just you again?”(又只有你吗?)

对此,John的回答是:

“I afraid so.”(恐怕如此。)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过去的二十余年的时间中,也许有数不尽的他者、甚至于John自己,都可能问过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我们无法描述比无人陪伴的消逝更加悲伤的存在。在这一点上,John毫无疑问是一位人本主义者,他用几乎无可替代的坚守为逝者的生命留下最后一丝的尊严。

在John日复一日的工作之中,其安葬的不仅是逝者的躯壳,更有意义的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得以安息。这不仅体现在John对于逝者生前爱好的记录,也体现在其宗教信仰之中——因为对于尘归尘土归土的理解,是所有宗教信仰最重要的生命哲学。John用慢工出细活的态度给予了最大的尊重。

伦敦不会因为John相册中任何一个人的逝去而哭泣,留下John一个人做了这些灵魂的守夜人。

Chapter 4 一部男二出场不超过两分钟的电影

很有意思的是,作为本片后半段最重要的人物——William Billy Stoke,在全片中几乎没有镜头。故事推进的主线,是以John走访Stoke生前的亲朋好友,了解其生前的经历来推动的。也就是说,像盲人摸象一样,我们通过有限的经验认知,跟随John的脚步,试图勾勒出Stoke的全貌。

先看看整条线大概是怎样的——John在Stoke的照片中发现了一顶食品加工厂的帽子,于是前往该加工厂找到了曾经与Stoke交好的一位工友。这位工友让他去寻找Stoke曾经的红颜知己Mary。John从Mary处了解到了Stoke生前曾有过犯罪记录。据此,John前往了当时的监狱和记录Stoke文件的档案馆,不仅了解到了Stoke的事迹,更重要的是,John找到了其女儿的来信。循着来信地址,John找到了Stoke的女儿。一番谈话之后,女儿给出了一位Stoke战友的照片,当然这位“战友”早已胡子花白双目失明。在和战友沟通之后,John的最后一站是广场的乞丐,在那里他了解到了Stoke曾经在街头的放荡形骸。

上面这一段颇有踏雪寻梅、柳暗花明之感,但实际上这一路更像是一幅微缩版的众生相。在不同人那里,我们逐步建立起对于男二的认识——他蔑视规则却又心存善良;他凶狠到能将企图调戏自己对象的男人送进急救病房,但同时他也能忍受肉体的痛苦而号召狱友的慈善募捐;他醉醺醺地躺过伦敦的各大广场小巷,却又曾经是战场上保家卫国的战士。

很有意思,如此一个人,通过其密友或至亲的描述中,我们竟无法准确地说出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又或者,究竟是其性格中怎样的潜在因素塑造了这么一个彼此矛盾的人生呢?

影片没有对此给出解答,但是对于Stoke的印象却真实地发生在观众的心中。也许此刻,我们的心中都有一个Stoke,他可能因为战场创伤而形成反社会人格、也有可能因保护家人而不惜对抗法律……

当然一切的正向描述都可能反过来,你完全可以想象一个符合上述所有侧面的Stoke,这便是这部剧的魅力。Stoke本人从未解释自己,他把解释权给了所有的旁观者,当然也包括John本人。

因此我们看到,全片后半段的主线看似是对于Stoke的想象建构,实际上也可以被理解为是对于John精神世界的重塑。

在这一连串的寻亲之旅中,John多次表达出了惊讶或者疑惑:

John无法理解,怎样的人能够为组织一次募捐而用自己的牙齿咬住皮带悬空将近四分钟之久。

John无法理解,一位天当被地当床,非伦敦著名广场不睡的人。

John无法理解,以伍兹威士忌麻痹自己的人,或许曾经有过一个美满的家庭和一个可爱的女儿。

John无法理解,他拜访过的人不管出于何种目的,都拒绝送其最后一程,尽管这些人的回忆各不相通。

对比之下,John实际上是一位孑然一身、严谨自律的人。他不善厨艺,因此独自一人的生活极其简单,从不做菜,罐头为主食。因此Stoke的生活方式对于John来说就像是一条永远不相交的平行线。

在广场上,John喝下了浓烈的威士忌。呛得咳嗽。

从那一刻开始,他更多地理解了这个世界,尽管他仍然孤独。

Chapter5 电影的拍摄者是John May

我们要逐步回归主题了。

这部电影通体流露着一个词——“寂静”(Still)。这种感觉无处不在。

在这部电影之中,我们看到的伦敦并不像是一座百万人的大都市,没有成龙《英伦对决》中的喧嚣,也没有车水马龙和钟鼓琴瑟。在全片的镜头之中,几乎八成以上的时间,我们看到的都是John一个人——即使是他和别人对话的时候。在这种镜头安排之下,整个伦敦像是一座空城。也许正应了我对于John的描述那样——站在黑夜与白昼之间的活死人——一样,此处的伦敦,白天和夜晚并没有差别。

但是,这部电影又有一种以动衬静的意境。鲁迅先生说过:“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当John回家的时候,几乎没有声音,但是我们却从背景中隐隐约约地听到断断续续的电视声,由远及近又远去的警笛声,以及邻居的吵架声……这些声音没有喧宾夺主,反而让我们觉得John的所在更加安静。

在我看来,与其把这说成是手法,不如将其理解成John眼中的世界。

前面已经说了,John的生活无非孑然一身,生活一板一眼,活似《八十天环游地球》中的菲利亚·福格。因此在他眼中的伦敦城,也许就是如此安静。长期处于生死的边缘,John对于“寂静”也许已经嵌入了生活的理解。

在一瓶威士忌之后,电影场面有过短暂的喧嚣,那可能就是John眼中的世界动摇的瞬间。

Chapter6 以敬畏的态度对待每一种活法

这部电影看到最后,我却不希望诸位成为庸俗的“孤独主义者”。

正如我在上面所说的,每个人心中都可以有自己的伦敦。这代表着一个人心中对于世界的认知。乔治·米德说过: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不同的,因为我们各自的注意有别。对于现世的孤独感应该来自内心的沉静和对经验的认识,而不应该沦为悲观和装深沉的面纱。

其实说到最后,John的生活未免太过沉静,而Stoke的生活又过于波澜起伏。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下结论,说二人的生命都过于匆匆而失去了另一面的美好。因为当我们试图做出如下判断时,我们就已经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绑架了他人的世界观。

一如我们在开头所讨论的文化批判。

事实上,无论是中意所谓的欧洲电影或者是相反定义上的商业片,该行为并无可厚非。我们基于经验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脱离自我的窠臼。二者并没有压倒性的差别,在《寂静人生》之中,并没有显示多少电影视觉技术的飞速发展(如特效等等),这可以被理解成一种坚守,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风格,但绝不是非此即彼的批判。

换句话说,《寂静人生》提供给我们这么一个剧本,在其中以死衬托安静,并由之展现对生而为人的理解。从本质上看,这部电影并没有注重于向我们输送任何成形的价值观。与此相反,它传递的更多是一种“电影外”的体验,即我们在电影片尾落幕之后,在滚动字幕的留白之中,做出的各种思考。

我相信那个时候便是万籁此都寂,在那个时候,我们能感叹并且想到很多。我们会以剧中人的生命体验(在这部电影中是完整的)观照自己——因此提笔至此,看似我在评论电影,实际上我也在评论自己的生命。

我觉得这便是电影的魅力。

 5 ) 他的坟前空无一人,却挤满了鬼

(剧透,慎入)

“这座城市有八百万人,八百万种孤独,八百万种死法。”

第一次想为一部电影写点什么。作为一点小小的感受。

我拒绝将这称之为评论。(其实也算不上评论,只是为了放一点我喜欢的截图。)

我不知道是从哪得知这部电影的,也没有看过简介,不能静下心来看书的时候在下载列表里发现了它。

《寂静人生》,也许能让我得到一点宁静。

前三个葬礼场景都让我如坠云雾,这个人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一直出现在葬礼上?为什么只有他一个人?

牧师还夸他告别音乐选得好?

他说要给那些人(已经是骨灰了)多一点时间?

直到一通电话解开了他的身份之谜。

怪我孤陋寡闻。我确实不知道还有这样一种职业的存在。

他收集起死者的遗物,仅靠着这些物品就为他们撰写了鲜活动人的追悼词。仿佛我们知道他们的一生,知道他们怎样活过。

是他为“无缘死者”保留了最后的尊严和体面。

看似一丝不苟严肃古板的约翰,其实也很可爱。

(连餐桌都能治愈强迫症患者)

斯托克在外人眼里就是个疯子。离职前往猪肉派原料里撒尿,用牙齿咬着皮带吊在三楼为慈善募捐。

约翰得知后非常惊讶。

看到告知自己被解雇的上司的车子停在路边,他也心生一计。

他甚至亲自尝试用牙齿咬住皮带将自己吊起来。(说实话看到他解下皮带我还以为他要自杀。)

那些呼应的小细节。斯托克和女儿都用书本垫沙发。

看完之后内心平静了很多。整部电影的画风太喜欢了,背景乐也好听。

(严重治愈强迫症)

一个竭尽全力为死者寻找亲友的人,在上司看来只是工作进度缓慢、尽做些毫无用处的事情。

一个与孤独死去的人打交道的人,自己最后也孤独死去。无人参加他的葬礼,只有一群鬼魂,前来与他重逢。最孤独的葬礼,却也最热闹。

 6 ) 逝者如DoDo

当你走进一间空屋子,该如何从其中的生活痕迹判断居住者的身份?

苏格兰格子的窗帘——英国人。小方餐桌,单把椅子,以及白色餐垫上留下的盘子印迹——单身。三件套的西装——办公室一族。旧公文包——需要跟很多文件打交道。房间很整洁——责任心很强。架子上放着一排古典音乐——性情内敛保守。橱柜里的罐头是同一个品牌——生活四平八稳,一成不变。桌上有本蓝色封皮的大相册,里面贴着很多人的照片,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看起来既非朋友又非亲人——唯有这件事令人费解。

福尔摩斯的演绎法至此失效。要走进一个人的生活,多么难啊。

《寂静人生》的主角John·May,区公所的职员,负责操办社区死者的身后事。看起来十分乏味的工作,一做就是二十二年。片子的基调是静谧的,带着大不列颠民族特有的冷淡。这部电影采用了大量的固定机位拍摄,以此来强调May的单调生活。主角走过的永远是同样的道路,转过的永远是同样的街角。二楼永远有个老人在百无聊赖地看着窗外,我们本以为他会是May的案子之一,结果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旁观者,见证着May的每一天。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是不断出现的桌面镜头。导演用这种方式来铺列照片,展示死者们曾经拥有的生活。很多人的一生,在May的相册里妥善安放。这是跨越了生死的交流。May要寻找的,是亲情,友情,以及爱。他寻找这些人活过的证据,然后重新拼接成完整的人生轨迹。

这是个缺乏怜悯也缺乏敬畏的年代,就连死亡也被物化了。而May的工作,则是令逝去的生命再度鲜活起来,重新回归到“人”的本质。活着已经足够艰难,离去的时候,更不该像垃圾一般被丢进焚化炉。他们该在信仰的庇护之下,体面而安详地长眠。但是绝大部分人不这么想。年轻的尸体处理员天天埋头于填字游戏,与他的轻率态度相比,May的工作方式实在太过认真太过严谨。而更为悲哀的是,这种为死者尊严而努力的行为,在旁人眼中毫无意义。

场景越是重复,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大。观众们的视线会自行探寻那些熟悉之外的陌生。May慢慢开始改变自己,他犹豫着点了热巧克力而非红茶,他故意错过一班火车,他在电话里对上司撒谎,他悄悄对着讨厌的人的车子撒尿,他的内心,其实也向往着另一种生活方式。突如其来的解雇令,带来的不是焦虑,而是勇气。并非结束,而是开始。

May的最后一个案子,贯穿了剧情的大半时间。他在火车上逆向而坐,仿佛不愿面对即将到来的悲伤与尴尬,而当他圆满地结束旅程的时候,在回程的火车上,则选择了正向的座位。导演在细节上花了太多心思,而正是这些细节,令May这个角色变得丰满可爱。

片中出现了两次May在晚上拉开窗帘向外张望的场景,他看到自己的身影反射在对面的窗玻璃上。那扇窗子属于一个死去的老人,这个镜头既暗示了May的孤独,又预告了必然的结局——他是作为死者的投影而存在的。

“四个字,无法飞的鸟类。”

“渡渡鸟。”

May买了两个狗狗图案的杯子,走出商店过马路,他第一次没有左右张望。车头的特写,黑屏。May倒在血泊中,他眨眨眼,笑了。这一刻他的内心无比安静喜悦,那是圆满结束一件事之后的心满意足。逝者如DoDo,如May,本应存在,却最终灭绝。

这个结局,令人联想到《刺猬的优雅》里的那句台词: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那一刻你在干什么。

May先生,你一定已经准备好去爱了。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很多人都鄙视那种“一眼看到死的生活”,认为那将会磨灭掉生命的乐趣。但这世界上没有一种职业是枯燥的。只要你热爱它,尊重它,它就会回报同等的快乐给你。即使这快乐只有你一个人能理解,它也是值得的。

一场无人出席的告别式,属于May的寂静人生。死者并不孤独,而活着的人,终将学会如何去爱。

 短评

生活是什么?想必阿甘会跑过来跟你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倘若询问《寂静人生》里的男主角,他会告诉你生活就是人走茶凉后的一杯热巧克力。但在室迩人遐之前,生活也是那一场场无人庆祝的葬礼。将快乐注入到悲凉之中的乌贝托将生死缠结成了一个环,因此葬礼都成了男主角奔向新生的一次次演习。“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情总要用完了再走。生活中用不到,就用在精神观念上。” 这就是为什么在这部超越了《双生美莲达》的超现实主义作品里,尽管弥漫着浓浓的末世况味,但我们却还是能从“宁静致远”的结尾感知到一份“淡泊明志”的喜悦和慈爱。

9分钟前
  • Muto
  • 力荐

结尾直接多给一星!

12分钟前
  • 🥨
  • 力荐

题材类似《入殓师》,但风格要灰暗得多,没有多少温情,只有枯燥压抑的现实,人们活在一个信仰失落,高度原子化的社会。结局还是呈现了某种希望和安慰。

15分钟前
  • 新兴无产阶级
  • 力荐

他尝试了热可可,冰激凌,还有啤酒。如果没有那场意外,他和她之间还会发生些别的故事。

17分钟前
  • 羽遇雨
  • 推荐

一个人如果寂寞,会把很多注意力放在食物上。影片中多次展示了罐头面包、鱼、蛋糕、冰淇淋和再一次的罐头面包,极度的寂寞夺然而出。

20分钟前
  • momo
  • 推荐

一位寡居的男人,22年的时间里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为那些孤独死去的人寻找亲属,根据每一位死者的经历撰写悼词,举行葬礼,精神上颇有日本人的风范。最后一次寻找,在一切柳暗花明的时候却遭遇了一个惊人的反转,也许生活就是这样讽刺呢?简单动人的故事,娓娓道来,结局太动人了!★★★

2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善良人的最后欣慰是,葬礼不会无人出席

30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力荐

不胜唏嘘的结尾,一直忙活着别人的生后事,却忘记了去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3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梅意外死亡像是刺猬的优雅。

38分钟前
  • egwood
  • 力荐

最终,只剩下超现实为平凡人的命运默哀

42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以前看人类学纪录片,说对逝者的感情和意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开始,因为有此才开始有了殡葬,才有了来生的说法以及原始宗教。梅维护的正是这种情感,这部电影讲述的东西可谓既原始,又高级。

47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无人庆贺你的出生,无人知晓后来你去了哪里,无人出席你的葬礼,但仍愿你曾用力地爱过。

51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在此哀悼珍福特的一生,她生前享受生命带来的一切。1945年夏天,当和平终于到来,她出生在斯加波罗,是杰克和诺拉福特的独生女。在那动荡的年代,能够幸运结婚,抱着也许是意外出生的可爱女儿,他们一定很高兴。她长大享受着生命的美好,晴天时海滩上的温暖;一条简单、品味高雅的项链;还有一个新口红。她很热衷于舞蹈,特别是弗朗明哥舞,当她穿着红舞衣走进舞池时,总是耀眼夺目。她晚年对爱猫苏西的照顾无微不至,苏西伴她走过许多快乐岁月,总是以别具风格的方式庆祝圣诞节。”用带着温度的镜头语言,讲述冷峻刺骨的题材,鼻头发酸、眼中含泪。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所有人,即便是被嫌弃的人,终其一生,仍在寻求心灵安定之所。

54分钟前
  • 力荐

结尾几分钟两人的葬礼对比对照回前面的相似镜头,有惊喜,但还是感觉有点刻意。美术满分,剧情一般。一个认真的人最后的失误,就是让自己的意外提前了。

58分钟前
  • 布鲁布鲁
  • 还行

用旧书做沙发腿这么简单的一幕 如父如子这四个字就硬生生的砸了下来;结尾的三连击哭瞎 孤独的人请慎看此片

59分钟前
  • 索拉西多
  • 力荐

我想若干年后,流浪汉会带着一瓶酒来看他;凯莉会为他献上一束花;在停尸房工作的青年会带着填字游戏在他的墓前坐一会。

1小时前
  • 蓝天白云
  • 力荐

男主最后一次怀着希望坐火车回家是唯一一次座位与火车前进方向相同的。对强迫症跟我一样严重的男主来说,坐火车反向座位的痛苦你们一定不理解吧。

1小时前
  • 虾子
  • 推荐

是两年前拍的电视电影吗。。。

1小时前
  • \t^h/
  • 还行

安静的、孤单的、缓慢的、一丝不苟的人生。最喜欢那个单人小餐桌,还有从桌上抹掉食物残渣的沙沙声。

1小时前
  • 小鱼儿
  • 力荐

情节密度过低的“《意林》大电影”。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