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

HD国语

主演:斯琴高娃,顾美华,周沄,邢马力,许瑞萍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似水流年 剧照 NO.1似水流年 剧照 NO.2似水流年 剧照 NO.3似水流年 剧照 NO.4似水流年 剧照 NO.5似水流年 剧照 NO.6似水流年 剧照 NO.13似水流年 剧照 NO.14似水流年 剧照 NO.15似水流年 剧照 NO.16似水流年 剧照 NO.17似水流年 剧照 NO.18似水流年 剧照 NO.19似水流年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似水流年

优美隽永的乡村散文诗,拍于1984年的港片,今天来看,依然耐人回味。最后显示“剧终”,一叶扁舟一个人漂泛在无垠的大海里,音乐响起,是一首民歌:“月光月疏朵,照篱照壁照瓦槽,照着眠床脚踏板,照着蚊帐绣双鹅。”泪下,影院里一阵掌声。适合到影院观看,静静欣赏。

那是一个还列队欢迎港澳同胞的时代,也是港澳同胞询问同乡“粮食还够吧?”的时代,但影片没有过多地渲染时代,更多是清淡地或着重或几笔带过地呈现各个角色,欲说还休,留下不少留白回味的空间。

姗姗遭遇悲苦,羡慕阿珍的幸福婚姻生活,竭力想帮助家乡的孩子。阿珍和孝松一对给人虎妞和祥子的既视感,阿珍一副典型的校长女干部形象,不过还好,不是马列味十足的面目可憎,除了吃醋,阿珍还是很给姗姗温情。两个人的闺蜜谈话很是亲密。孝松和姗姗青梅竹马的旧情未了,止于克制和现实。吵架闹离婚那场戏算是很大的冲突了,“你找猪吗?我找孝松。你帮我教育教育他。”反而成了喜剧,观众一阵笑声。三个人之间的张力若隐若现,又满含温情和感伤。

乡村的景色很美,一派田园风光,孩童归来放纸鸢。回乡养老的单身父亲时时念念叨叨自己的孩子,双胞胎老人健康爽朗,阿强的孩子聪明淘气,都是很有意思的人物。

导演说:“为了寻找生命意义而来的姗姗,临终仍然找不到答案,只找到更大的谜-生命是偶然的,是一条没有地图的船。”姗姗身世的跌宕落寞,让人感怀泪下。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生命本来不是悲苦的,也不是欢笑的。同名歌有更加深远的忧伤意味,宁静、孤独、心境辽阔。进出影院都下着蒙蒙细雨,如影片的若即若离,回家单曲循环。

 2 ) 影片可圈可点的四条

第一,该片在轻描淡写之间写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故土之间的“远”字,写透了这个“远”字。它的不同,在于摄影机与内地生活贴得非常近,人情心态挖掘得非常深,而同时,它又使人明白地感觉到人跟人实在难以沟通的心理距离非常远。 第二,影片的影像构成和音响构成注重写实,甚至不回避纪实,而且,正因为这种写实的影像效果做得到家,做得地道,才把作者追求的中国美学旨趣,充分地实现在银幕之上。影片透出一股浓烈的真实气息和民族风格,导演营造影像的写实性效果精到、讲究、一丝不苟。 第三,它不渲染伤感,不煽情,地演用许多笔墨展示故乡的种种情趣,这些情趣几乎都是“闲笔”,而这此“闲笔”集中到一点,就俭省地将粤南农村的特色勾勒出来,给影片涂上一层偏离基调的诙谐色彩,间接地传达出姗姗回乡后那种既陌生又熟悉悉的感受。 第四,该片善于“蓄势”,虽写返乡,内含哀愁与惆怅,却不随便挤人眼泪。影片的结构松散到几乎无“故事”,却又引人入胜,原因在于它毫无哗众取宠之意,不做任何高深莫测的“哲理”姿态,它老老实实地拍下来,清清楚楚地讲下去。它举重若轻地把微妙的人际关系勾画得栩栩如生,格调自然不俗,韵味自然浓足。

 3 ) FIFF17丨DAY1《似水流年》:当时间与生活的交叉处重回那个原点

第17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似水流年》,下面请看前线回家之人们身回心却永无回归之日的评价了!

果树:

所谓故乡,就是这辈子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欧.尹:

略无感,最后《似水流年》的旋律恰到好处。

Spy Liu:

或许年代久远的原因,较为平淡,难以共鸣。

春夏:

不如去煽情来得舒适,总是卡在瓶颈上突破不出来真叫人难受。

松野空松:

感觉过于平淡,三角恋,乡愁,亲情隔阂,其实是如此沉重的东西,减轻太严重了。

旺仔小狗:

和缓温柔、弱戏剧性的回乡之旅。香港导演的柔情有恰当的培养皿,得以保有承袭自《小城之春》的独属诗意。

盆满钵满赵+:

情感联系存在,但是矛盾也是不可调和的了,即使这种矛盾到现在也依然存在,也仍旧引起不了我太大的共鸣。

Catcatcatyang:

和《再见箱舟》一样,两部电影都是回归,回归到老家,回归到村庄(或是城市)。归乡的人珊珊是“盐”,但无味的生活似乎也还好。每个离乡的人在第一次离别后,就再也没了根。

迷幻松饼:

乡村和城镇的对冲。再一次回到故乡却和故乡格格不入,再见到童年的青梅竹马,感觉一切都变了但是又没变,像鲁迅的《故乡》,却又没有那么残酷,有种清新的对于时光的乡愁和对于未来淡淡的希望。

Donnie:

乡村环境的表现充满细节,几乎自然而然值得借鉴,顾美华真的好美,状态与气质迷人。只是原本满满的乡愁韵味在贫富差距中寡淡了,即使时代背景与演员加分不少,处理阶级差异中的友情关系、表现三角恋还是稍微差口气。

Pincent:

重访过去,贵在没有把三人关系里的变化完全点破,忧愁仅仅藏在人物之间平静和谐的表象、以及那些大雾蒙蒙的江景之下,实际上新与旧、香港与大陆的差异已经无法被忽视了,骷髅是指什么已死,昨日往事不再来。

苍山古井空对月:

从香港回大陆的背景省去了,但是也能猜得到。三个青梅竹马阔别20年后再相见,既亲密又陌生,生活背景不同带来的差异逐渐显现并横亘在三人之间,心中向往的促膝长谈被无言与回避代替,成年人的关系总不如儿童时简单。影片较多着墨于情绪与人物间的隔阂,对于价值观念的差异少了更深层次的挖掘,阿珍与姗姗的冲突与隔阂基本来自感情方面。另外,外乡归来定居的三个老人与向往外面广阔世界的强仔也形成了对比。

子夜无人:

像是在看八十年代的《七月与安生》,作为那个时期两岸三地之间返乡寻亲热潮下催生出来的时代产物,如今再看已经没有太多东西可供回味。当年天堑一般的社会阶级差异早就十倍百倍变本加厉,依然如故的唯有女性命运,或者用更现实的词来说,是女性出路。孑然一身的变成意难平的“白月光”,相夫教子的变成心有怨的“朱砂痣”,顾美华与斯琴高娃之间惺惺相惜又互相挑衅搅动的状态被演绎得足够细腻,只是一切都太清淡了。

主竞赛单元第1个放映日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4 ) 一去不复返

总会在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伴随拆迁事业的腾飞,中国电影难免会出现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乡愁,脱离于政治,只与社会现实有关。迫于乡村的整体改变和趋于消逝跟破败的大势,许多人不免要失去故乡,又在大城市里找不到真正的心灵故乡。 《似水流年》一部关于乡愁的(Nostalgia)的电影,在华语电影,至少内地电影这块,少有这样也很难出现如此直白的思乡曲。    从归家引出乡愁,《似水流年》带有特殊的时代感。可放在今天看,它又毫不过时。在整个20世纪以及新世纪十余年,中国的风云局势,往往以悲剧的形式附注在个体命运身上,这其中,离家又回家、归家又离开成为了常见的叙事主题。    影片萦绕着忧愁伤感的情绪,如烟似雾,无法消散。这一大半要归功于喜多郎的主题曲,这首曲子英文原名是叫Delight,日文名:欢喜。放置到开场,有如主人公珊珊的内心念想,既有归家的点滴欢喜,更多还是愁绪难却。从一出场,珊珊就是失魂落魄,疲倦、幽怨、虚弱,难以言笑。她的情感状态,令影片也夹带着无限的伤感情绪,那就有如片中布满了死别与生离的注脚,是不断的失去,走散,还有找不到的盐。    死别,那里包含了年老谢世的奶奶,早十年去世的父亲,偶然被提起的、与化肥一起倒在田间的老同学,被珊珊自己扼杀的新生以及那对小夫妻无法获得的新生。 至于生离,那是承载《似水流年》所有情感的用意所在,被时间和空间所拆散。里面有珊珊这种从乡村到城市的漂泊经历,有被生命时间所拆散的阿叔跟他的儿子们,有无法恢复原貌的青梅竹马三人关系。    香港到潮汕,无非是一水之隔,几百公里。澳洲回来的老人感慨说,香港近,可以多回来。可实际上,内心感受的远近无法用地理距离来衡量。在物似人非的故土,珊珊一次次地翻出记忆,又阻止不了时间往前,最终选择告别。    回顾下珊珊的归家,她几经周转,出现了汽车、渡轮以及自行车。而一行人从广州返回汕头,那也被强调说需要13个小时,很累人。珊珊和故土的距离,可以是那道田间水道,可以是一条大河,也可能是望不到边的人海。    末了,无援的珊珊启程返回香港,顾美华和斯琴高娃执手道别再相约的一幕尤为感人,想到对方要继续在都市的生活中漂泊不定,想到自此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直欲叫观者落泪。    电影里,上世纪80年代的汕头风貌看着熟悉而亲切,山山水水,有成片的水田、宽阔的河道。中间还有好几次对白提及,帆船可以通往大海,一直驶向远方,有去有来,却不知最终归向何方。 《似水流年》出现的语言包括普通话、粤语、潮汕话(闽南语的次方言),时代大背景是1984年中英谈判,香港人开始思考归属——我们到底是属于哪里。珊珊在城市里独身一人,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家,事业和情感受挫,与妹妹撕破脸皮。回到故乡,名为奔丧实为疗伤,终归还是发现时间一去不复返,没有了寄托,这导致电影只能用缠绵不断的追思来完成对亲人生命和过去时光的祭奠。    不过在片尾字幕,严浩也注明影片创作和父亲的辞世有关。《似水流年》(1984)以回家之旅带出了青梅竹马的三人关系,加上两个女人的倾谈,它和同一时间段杨德昌《海滩的一天》(1983)、《青梅竹马》(1985)有很奇特的互照关系。即便背景不尽相同,它们都讲述传统的恋人关系遭遇到时代更改的冲突变奏。    在今天看来,《似水流年》的银幕回望更加残酷。当80年代的故事搬移到今天,它好像同样可以发生在很多人的身上。沿海到内陆的乡村要么面目更改,要么更加破败,人们却依然没有归属感,无论是金钱富足还是空巢一片,不知家在何方。而同样的身份问题,令依然留守的港人变得更加焦躁、抗拒和恐惧,它们仿佛身处孤岛,与故土的关系也基本荡然无存,不愿接受强国的压力。    片中还出现了一个拿着英文信的退休阿叔,两个练气功的百岁双生老人,大老粗的生产社队长以及系着红领巾的小孩。而不知为何,除了几次出现的那对年轻老师(实际上也结婚好几年),青(少)年在电影里是缺失的存在。    从整齐一致的村落建筑到镇上的骑楼邮局再到白天鹅宾馆窗外的沙面街景,那趟广州之行,更多是在预示内地也会迎来不可逆转的城市化(尤其是小男孩的夸大反应),乡村故土和下一代的人,它们终会被更改。    对我个人而言,《似水流年》提供了被放大的私人回忆。从开头热烈欢迎的学生队伍到珊珊挂像,后来上坟烧金银纸,从众人齐力铲锅灰到几人合抱不了的百年老树。缺乏光线的老屋子,挂在梁上的竹篮,木屐样式的拖鞋,南方带蚊帐的老式眠床,瓢泼大雨中的油布伞……哪怕是经过诗意化处理的风筝、稻草垛到田间小憩,它们都显得细腻、生动,无比真实。 显然,当我描述这么多的影像细节,那也说明了严浩在拍摄电影时候的取舍,他努力去还原和记录当时的风貌人情——哪怕有些场面看起来,它们更像是创作者的有意展示,面向给当时的香港观众。可是,这些展示并没有沦为风光片和明信片,在电影情绪上,它们与《似水流年》是一致的。在电影脉络上,严浩显然注重形式,更接近于中国独有的文艺类型片,而非追求镜头语言的艺术片。当然,与同时代的香港电影比,《似水流年》异常的安静,没有新浪潮电影人的锋利,更没有一些鸡零狗碎的调侃消费。总之,看起来,它又显得不那么像一部纯粹意义上的香港电影。但要知道,中国观众所接受的港片、港产片或者香港电影,它们大多是脱胎自火爆输入的商业类型片。如果以这种类型模式来代表香港电影,那么,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想法,无疑是错误且片面的。要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老香港电影还是更老的香港电影,它们都遭遇了同样的结局:一去不复返。至于严浩和《似水流年》,那更是短暂一瞬,化为孤筏远影。 1989年,张婉婷拍摄了一部《似水流年》的姊妹篇——《八两金》,从有着船舶到遍布稻田的华南沿海水乡,再到演员谢伟雄的出现,两部电影的相似之处,实在太多。只不过,张婉婷和罗启锐似乎更中意政治标语和文化差异的解读。不同又在于,《八两金》的调子是从欢快到忧伤,色彩相对浓艳,就像张艾嘉身上的大红新装,而《似水流年》由始至终是低沉到底,细笔淡墨。两部电影的末尾都是一场漫长的告别,《八两金》是一首萦绕不断的《船歌》,借离人身份的转变,直接道明了世事无常,沧海桑田,基本上,把想说的、想抒情的,一股脑儿给说出来了。但《似水流年》不同,它还是弥漫着忧伤,道不尽还说不明。在我看来,这种不可言解,其实是《似水流年》最高明之处,也是诗意之由来。它的情绪无需对白,无需夸张的戏剧冲突,那些乡间风景,它们早已蕴含了永恒的乡愁。

 5 ) 脚踏流年,许我独行——又看《似水流年》

电影开始的时候,另一个你不由自主地跳荡起来,跃出你的胸腔,只一纵,就跳进了那辆摇摇摆摆蹉跎而來的老公共里。它正从银幕里一点点抬出头,向你眼前的世界歪歪倒倒地晃来。

——我们彼此的年光都如一片轻羽,失重在记忆。


姗姗的年光在车窗外的天空土地飘飘荡荡,如无人召唤的孤魂。那个叫顾美华的主演坐在车里,想象着姗姗的模样,这模样和她逐渐融合成了一张脸。你看着这奇妙的变化,又走进了一场叫做《似水流年》的电影。

遥远的从前,人们有名还有字,合起来成为“名字”。姗姗是名,字来迟。在古代,“字”是需要由授业老师来选择的。姗姗的授业老师是她的故乡,于是故乡给了她“来迟”为字。“字”是“名”的诠释和期望,而故乡知道姗姗未来的轨迹,名“姗姗”字“来迟”,就更像是个预言,给她的孩子的无奈的预言。

姗姗回来的时候果然已经很晚很迟了。没有人能看到她中年的白发,她的风姿绰约步履慵懒眉目含情,所有的光彩都是年光的光彩。朦朦胧胧,不再清晰不再纯净,她所过之处,带起了一圈一圈同样朦胧的涟漪,如行画中,又如画携人行,走过哪里,哪里就老了。

年轻的人儿只会回家,不会返乡。“少年不识愁滋味”不是一己的姿态,而是对世情深深的看破。风物依旧年华不再,故乡的土地坚实如故,她承受着归乡的游子变得沉重的脚步,和被他们拖扯回来的满身天南地北的年光。故乡的人也依然,爱你的人依然爱你,只是那份爱若不等你的开启便永不见天日。忌你的人即使学会了负手侃侃而谈,也终究掩不住那份山村的朴实,最后被你玩耍在股掌。

人间的重逢是道不容错过的风景,你的目光追着老华侨的脚步向村子跑去,老华侨的西装和挑子都让你想起你的四川。同样熟悉的田埂上,你看到那些欢迎老华侨的老少人们,然后你看到那个沉默(后来你明白,其实是隐忍)的憨实汉子——孝松。

——一段情既已开始便永无结束;只是换一种方式继续而已。缘分的线在多年前曾经被风雨吹得不知所踪,但当时机成熟的时候,它还是会回到本身的轨迹,出现在你的面前。这就是机缘。

姗姗晕倒的时候不知道来接她的会是他,孝松去接她的时候同样不知道他即将看见的是她。他沿着那条细长的田埂飞快地跑去,就像跑在他们从没亲眼目睹的牵起因缘的那当年一线。他们的重逢是沉静的,或许是因为有太多说不完说不出的话堵塞了口舌——现实啊,其实是容不得太多真情纵横。
——你可以是孝松,也可以是姗姗。因为你也是个来迟的人。

小学校长叫什么名字你还记得吗?你看清了她睁开眼后看见姗姗时,眼中除了惊喜还有什么吗?中年人啊,她们除了表达自己的欢喜,更多时候还会懂得如何收藏自己的真心。

每一间古老的屋子里都该有一张古老的像。那些生于清末民初的老人家们,她们老去之后的遗像总是千篇一律——一顶毛绒帽子,干瘪的脸颊,黑白的碳晶画像。她们被摆放在黑暗的屋子里,等着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踏进门来的儿女子孙。她们固执地矗立在桌上或墙上某个位置,还乐意看到那些被她们看着长大的人们。而那些长大的人们也还乐意再看见她们吗?姗姗来迟了,她带回的是早已过身的父亲遗像,和跟妹妹的满腔纠结。

故土的床,是每个游子最魂萦梦牵的地方。没有人还能再成为小孩子,没有人可以再回到母体,唯一可以让你心怀初衷的所在,恐怕就是故乡家里的那张床。你可以最安心地躺下,做最温馨的梦,在梦里作最不可能地相遇。你还可以放下所有外面世界的纠结牵缠,没有什么七情六欲可以带到这张床上来,连即将把你闹得倾家荡产的妹妹,你也只会想起你们一起长大的最美好的时光。你睡在最不可思议的亲情里,浑忘人情世故世态炎凉。这时候你还是个小孩子,拥有最纯净无暇的心灵。

如果你还抱着遇见什么人发生什么事的期望回你的故乡,你一定还很年轻。真正的归乡,一定是怕遇见什么人,怕发生什么事。故乡,是真正的游子最渴望也最害怕回去的地方,因为那里藏着你最深的情最厚的爱,而这深情厚爱却早已成了往事,可以侵袭你心,但它真正的归宿,却也正是在那片你魂梦牵系的土壤里。爱也罢忌也罢,不甘不舍又如何?有衣袖便挥挥衣袖,光膀子何妨跺跺脚,发一两狠声,然后转身,重逢。

终须重逢。

于是孝松低垂了眼,他怕眼睛泄露心底的真情。于是小学校长挺胸昂头故作挥洒,她须得多年后让你知道她也是个强者,不容掳虐的强者。于是相逢于是拥抱握手,于是共聚于是突然尴尬,于是吵架于是连猪也跑了,于是男人怒冲冲离家出走又怒冲冲抱回跑走的猪。该爱爱,该忌忌,他们在故土上演着终须上演的最后一场戏,否则,大家怎得安生呢?


在故乡,
有我们最不可告人的爱和思念。
花开过几遍人去过几转,
抽身之后,就都是
世间最模糊的容颜。
无言的人终需出走,
归来的人终须无言。
像天地人间,
且爱忌缱绻。
终于水波不兴,
如这似水的流年
随了自然。


“你看,连我们这种年纪都在开始死去了。”
“下一次相逢,恐怕又要十年以后。”

说完最后的台词,我们各自转身,向另一个方向,脚踏流年,许我独行。

 6 ) 过去似水流

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经历的事情,都会成为过去。过去并不是时间的流逝,而是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时间点更像是一个工具,可以用来“备注”自己的感受。当回忆起童年时光,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里面的不是年龄或者年份,而是各种不连贯的生活片段,虽然回忆的画面没有电影般清晰,甚至是飘渺模糊,但你依然清楚自己当时的感受。兴奋、愉快、恐惧、担忧等等独一无二的感受都成为了你过去的一部分。

《似水流年》,讲述了一个潮汕姐妹离乡居港20后重返故乡的故事。不同的地方承载着不一样的感受。在故乡是温暖的、平稳的、无聊的。在城市是冷漠的、急躁的、刺激的。地方也像时间点一样,也可以是过去的标识。从某个地方开始,再到换一个地方,或者增加一个地方。可能最后回望起来,不是哪个地方特别好或者坏,而是每个地方都无可取代,是你过去的一部分。过去不可重复,现在可做的就是面对所有。

《似水流年》片尾

望着海一片

满怀倦 无泪也无言

望着天一片

只感到情怀乱

我的心又似小木船

远景不见

但仍向着前

 短评

29年的距离很长,但终于我还是找到了你,2013年的第一天。兜兜转转,有缘相遇,这次终于可以不再错过。梅姑吟唱着同名主题曲悠悠的遗音余韵在片尾响起片刻,泪湿衣襟。

6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推荐

同学渐老,少年成婆,我们还是不要再见面了。

7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8.1/10 感情实在微妙,亲近而又疏远,信任却也猜忌,然而故土之情始终在淡淡萦绕心头,心中感叹,似水流年,不可以留住昨天。

10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电影在不疾不徐间就勾勒出了时间的模样,充满诗意的画面赋予了其隽永的魅力,面对逝去的岁月,只能尽可能地去抚平伤口,不加盐的日子其实过起来挺好。

14分钟前
  • 超cute侠
  • 力荐

网上流传的av画质资源不忍卒读,一直期望着有机会与之在电影院重逢。机会终于来了,灯光暗哑,划痕似沙,沉积多年的期待值与现实中差距不小,失落也是一种美。观毕全片,暗自思索,银幕上下的人生不也一样。

17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MM影城 2K数字版】恬淡静缓,相当写实的拍法,对潮汕农村的生活日常与都市异乡人返家后爱怨交织、怅然失落的情愫都呈现得真切无比。家家经难念,乡村人安宁度日却觉生活无趣如菜里无盐,城里人自由新鲜却终是空忙活无处依凭。青梅竹马的三人,再也回不去曾经,告别后相见竟而不如怀念。养猪洗衣刮锅灰,平淡表面下暗流涌动,百年老者陆上帆,写实风格里隐含象喻。PS:简单总结下摄影指导潘恒生的映后线上交流分享:拍摄时由于围观者甚众,亦在戏外造成了一定的文化碰撞,不过导演主要追求的还是尽量如纪录片般的写实展现,在表演指导上也就有所分别,严浩要求新人顾美华主要自然地演自己即可,而老戏骨斯琴高娃则需尽量压制自己稍带舞台浮夸腔的表演。摄影上,因器材简陋,临时各种土法上马,如以木板、橡皮筋和海绵做的土制斯坦尼康。(8.5/10)

1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终于有高清了,拍得真好,散文诗气象,抒情却克制,80年代农村生活侧写,算是港台同胞省亲的“寻根文学”电影,把潮汕地区拍出北方的无垠苍凉,南方的水汽氤氲迷茫,也是高手了,张叔平美术,潘恒生摄影,喜多郎音乐加分。可以和唐书璇《再见中国》,张婉婷《八两金》互文观赏,更能理解这份乡愁之苦。

2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最近睇到大銀幕,依然感動,根本就係我前排隔15年返去嘅故鄉...斯琴高娃好似我媽,嚴浩新浪潮猛將.以前只是看電視的. 講的是潮汕鄉下, 我是潮州人, 還聽得懂潮語, 也會說 (現代的潮語我就不大會), 我也有14年沒回去過, 近鄉情......(那字不會寫, 恰似我的心情)

24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姐儿头上戴着杜鹃花,年华飘过歌声似水流,船儿摇过春水不说话,水乡温柔何处是我家~

28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清明节电影。电影里,一切都是干净明丽的。所有时日年岁的汹涌记忆,像那河堤背后的榕江水。你看得见帆船高高的桅杆在经过,孩童高高的纸鸢在飞,所有你怀念的人事物,近在眼前,可以感知。

31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故事其实说的并不是很好,但那种惆怅的乡愁通过镜头对乡村细节的描绘表达的很到位。

32分钟前
  • 力荐

王家卫、杜可风、张叔平是创作铁三角,他们三个人合力打造了无数美轮美奂的现代梦境。

33分钟前
  • 淡水无香
  • 推荐

这片儿今天看起来简直是个C(2,3)的故事……摄影还挺讲究的,风景拍得不错,特写特别精到。斯琴高娃老师及其片中丈夫有一种虎妞和祥子的既视感,闹离婚那段直接变成喜剧,全场气氛甚好。然则香港导演来拍大陆故事总有中说不清楚的矫情,这个故事搁台湾新电影路数恐怕会更好一些……

3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終究是兩個世界的人,漸行漸遠。PS:80年代的廣州白天鵝賓館跟現在還是那麼個樣。

36分钟前
  • 熊仔俠
  • 还行

望着海一片,满怀倦 无泪也无言。望着天一片,只感到情怀乱。我的心又似小木船,远景不见,但仍向着前,谁在命里主宰我,每天挣扎人海里面,心中感叹似水流年。

39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2022-1-8重看;4.5;光阴漫涊,隽永诗意,有情还似无情,相见争如不见,欲语却还休;世故人情拿捏精准,留得几分空白余想;80年代的影像风格特质明显,产自一个时代,也是一个终结,这样的风土或地貌,炊烟或田地,以及突降的大雨和村口的古树,都是无法复制的,回故土寻根的乡愁,在内地改开的初期尚有迹可循,三人关系的暧昧纠缠不免联想到地缘政治的折射,多处结构对称、隐约串联,只能感叹如今再也难见这样的电影。波光流影,桨声欸乃,时光在欲说还休的语境中、在万物更漏中、在徐缓河流中,渐次立体分明,直至归去来时的路;“到我们这样的年纪已经有人开始死去”,瞒了十年的死讯,在梦境中重见故人、回首却见遗像的刹那,竟有一点惊心。

4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严浩是最早回到中国取景拍摄的香港导演,斯琴高娃是最早拿到香港金像奖的中国演员;珊珊和阿珍好比那时的两地,亲切暧昧但也单纯善良,都把最好的期望和祝福给予对方,而这感情不论现在还是未来都不会再有了。1.23@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

43分钟前
  • 草鸟
  • 还行

满眼的乡愁。几近完美。和去年的《浮城大亨》电影的主题上有点像,可以看到一个时代对于个人的改变,但这里是诗意的诗,不是新片那个史诗的诗。这年头人们越来越向往那些不会被时间改变的东西了,但往往进了人的眼就意味着很快就变了。生活中究竟有多少人活得真正幸福呢?★★★★★

4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公映没有看过,再看就是最近的修复版,百度网盘投屏看的,光阴荏苒,物是人非,那个年代的所谓优秀电影,今天再看也就是成了历史记忆;所谓的豆瓣评分也是一种对回忆的装点罢了,我们回不去那个时代了就像现在也不可能再拍摄出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一样。

48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1.如今走在家乡的夜路里,再也听不到任何的歌谣,我的家乡原来也在不知不觉中似水流年;2.出门在外的人总是把苦藏着掖着,他们让固守乡村的人看到光鲜艳丽的一面,不是因为炫耀,而是因为他们更坚强,他们不想让别人操心。

5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