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黑暗的故事

HD中字

主演:娜塔莉·波特曼,马哈姆·胡里,希拉·哈斯,吉拉德·卡哈纳,奈塔·里斯金,阿米尔·特斯勒,莫尔·科恩,阿里扎·本-莫哈,尤纳通·希雷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2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3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4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5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6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3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4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5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6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7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8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9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电影《爱和黑暗的故事》:范妮娅的分裂任谁都不能弥合

影星娜塔莉·波特曼根据阿摩司·奥茨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爱和黑暗的故事》,光影幽暗、表演压抑、故事进展得慢条斯理,被影迷冠以闷片,不出意外。
我不认可这是一部闷片的说法,打从第一个镜头起我就被她牢牢地吸附住了,随范妮娅从幸福到不爽到抑郁到自绝。
就算《爱和黑暗的故事》是一部有一点儿闷的文艺片,她也不乏爆点,比如那一场戏:英国托管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能不能脱离老牌帝国主义的看护获得人民渴望的自由?阿摩司·奥茨随父母聚集在广场上和耶路撒冷的知识分子一起聆听着收音机,等待联合国对以色列未来的裁决。被允许独立的消息从纽约传来,一广场从世界各地来到以色列、自愿成为以色列公民的犹太人,呼啸着庆祝愿望达成。
我却不以为这场戏是全片“当量”最厉害的爆点。
哪一场戏才称得上全片“当量”最厉害的爆点?我觉得是阿摩司贸然归家后偷窥到的妈妈与外婆之间的纷争。对,不是吵架,而是纷争。我们通过阿摩司眼睛看到的母女俩之间矛盾激化的过程是,范妮娅没有说一句话,而是由着母亲在那里喋喋不休。范妮娅的反击是在母亲愤然离去后举起双手狠狠地拍打自己的脸颊。同样的反击还出现在校园里:阿摩司被比他强悍的同学抢走三明治后。两场戏一对照,我们知道,在娜塔莉·波特曼的电影语言里,掌掴自己的脸颊是一个受了天大委屈的向心之人唯一的发泄途径。
什么叫向心之人?是宽容的能够承受天大委屈的人。
范妮娅是一个向心之人。丈夫阿里耶·克劳斯纳第一本书《希伯来文学之中篇小说》出版以后,范妮娅将公公婆婆请到家里来庆祝。她精心炖煮了一锅程序繁琐的红菜汤端上桌后,却招来了婆婆无休止的指摘,“如果你被迫在撒谎和惹怒他人之间做选择,体贴入微好过直言不讳”,是当晚范妮娅对儿子阿摩司诉说的心声,也是她与阿里耶·克劳斯纳婚姻关系的真实写照。尽管家乡罗夫诺被纳粹占领迫使范妮娅全家逃亡到以色列,但作为富家女范妮娅其实可以做选择题的,比如不嫁给阿里耶·克劳斯纳,或者嫁作文人妇后也不要居住在阴郁的耶路撒冷而是像父母、姐姐们一样住到阳光明媚的特拉维夫,可是,耶路撒冷是牛奶与蜜之地,而阿里耶·克劳斯纳是范妮娅心中的英雄,这位曾经的理想主义铁杆拥趸,婚姻教会了她世上本无英雄,而政治则告诉她以色列独立的真实内涵。内外交困让范妮娅崩溃,我们看见她一夜一夜地无眠,双眼又像烛火一样放出倔强的微光。这微光,炙烤得范妮娅日益憔悴,于是,就有了这一场戏。
好不容易睡了一觉的范妮娅打算请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去餐馆吃一顿饭,“我请客,什么贵你们点什么”,坐在豪华餐馆的精致餐桌旁对丈夫和儿子说这话时,还清醒得是人妻是人母,转眼之间她又以自己只需要一碗白米饭的请求告诉我们,范妮娅再度被病魔攫走……
有娜塔莉·波特曼扮演的范妮娅,漂亮、高贵又善解人意,当她决定去特拉维夫的父母家里散心时,我松了一口气,以为范妮娅得救在即,那时,我已经忘记了年老的阿摩司在片头告诉我们的那句话:我的母亲死时26岁,我这样年龄都可以做她的父亲了。然而,银幕上的故事告诉我,范妮娅终于还是选择了死亡,用大量安眠药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36岁,让她最爱的男人、儿子阿摩司·奥茨心里有了一个永久的阴影。
如果范妮娅知道自己的自杀会造成儿子心头永久的伤痕,她会不会重新选择?不会。哪怕与阿里耶·克劳斯纳的婚姻比看上去更幸福,哪怕母亲能够理解她选择了牛奶与蜜之地耶路撒冷,范妮娅也会选择自杀。抑郁固然是一种逃无可逃的能置自己于死地的疾病,然而,范妮娅自杀更多的原因来自极度失望,婚姻和独立的以色列曾经是范妮娅生命饱满的源头,两者的现实样貌都与范妮娅的希冀大相径庭,于是,她的生命出现了任谁都无法弥合的裂缝。是的,她太爱儿子,所以,她才会在没有儿子的特拉维夫选择离开。
那一代人,爱或不爱就是在那样高端的层面欢愉、痛苦甚至绝望。

 2 ) 一个家庭的爱与黑暗:完整的人格对于夫妻抑或父母是多么重要的修炼

#五色观影#《爱与黑暗的故事》20221026

影片根据以色列已故知名作家阿摩司·奥兹的同名小说改编,同为犹太人的娜塔莉·波特曼导演、编剧和主演。电影呈现的是一个家庭的爱与黑暗的故事,加上两个民族纷争的复杂社会背景,令影片带上丝丝阴郁的气质。对于民族纷争,作者阿摩司·奥兹在小说中有深刻的思考,有其对国家、对母亲、对人生命运的追问和探索,是寻根,也是回答。

电影则围绕阿莫斯的母亲法尼亚展开,一个浪漫主义和理想化的文艺女青年,漂亮、优雅,又忧郁的气质,最终没能走出自己的内心,选择自杀。阿莫斯的父亲则是务实的理性主义者,他当然理解不了自己的妻子,也是内心时时需要依赖的小孩子,一句:你妈妈就是想通过惩罚自己来惩罚我,说出内心的脆弱,甚至会依靠自己12岁的儿子。小阿莫斯也是母亲的希望和阳光。一个10岁出头的小男孩承受了太多,所以他成年后最终成为作家,用书写来表达、释放和思考。

时代背景的身不由己,内心迷茫的年轻人,需要精神寄托。阿莫斯的母亲寄托在幻影,父亲沉浸在自己的学术世界,两个人由相爱到逐渐冷淡和远离,只能说是不成熟的错。所以完整的人格对于夫妻抑或父母是多么重要的修炼,阿莫斯在小说,娜塔莉·波特曼在电影中,给我们提示和启发。

五色电影,五彩人生!

 3 ) 娜塔莉的故事

       昨天去资料馆看了首映以及导演交流会,有幸见到了娜塔莉波特曼本人。说来也有趣,我在资料馆看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杀手里昂》。娜塔莉本人身着十分素雅的米色连衣长裙,优雅大方;身材高挑而匀称,只能说美极了。当最前排的相机闪光灯连续闪烁时,她会微微侧着头,展现出一副甜美又稍稍侧目带着调皮的笑容。当主持人宣布提问结束时,娜塔莉听到了坐在观众席中《爱与黑暗的故事》原著中译本译者的声音,邀请译者提问。回答完译者的问题,她还狡黠的加了一句说她也要反过来提个问题给译者,像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学生,问在翻译过程中希伯来语的一些表达是否能全部对应到汉语,如果不能的话翻译时该如何去处理。

       回到电影故事本身。观影前花了半个月时间读完了原著,所以作为一个了解整个故事的观众,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观感。之后关于情节的讨论也会在原著与影片改编之间进行比较。

       观影最直观的感受是,不知道故事将走向何处,不知道故事起伏在哪里,不知道为何在此收尾。时时刻刻试图找到原著故事的影子,直到最后有些凌乱。原著本身是一部巨长又结构十分松散杂乱的小说,在片后的提问环节,娜塔莉也自承说相比于原著故事情节自然要进行取舍。这时我才明白,也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影片整个故事已经不再是阿摩司奥兹的了,而是娜塔莉的故事。
       原著是以阿摩司第一人称视角来描写的时代背景下我的整个家庭的故事,包含家庭成员间之间的情感挣扎与犹太人在以色列复国运动的抗争;而影片则是娜塔莉饰演的范妮娅为主角,阿摩司视角为线索的女性主义悲剧故事,以十分淡的时代背景来映衬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娜塔莉试图剥离出来一个情感故事,但并不成功。因为所谓“爱与黑暗”,情感与时代是并存的,是相融在一起的。

       所谓“爱与黑暗”本身,并不简单的是家庭的爱与时代的黑暗。而是无论家庭还是时代,都存在与爱与黑暗的阴影之下。阿摩司父母阿里耶与范妮娅之间的情感冲突中有美好的部分也有令人惋惜的部分。而深埋在父母感情背后的矛盾其实是各自家庭思想观念的矛盾,是两个人理想生活的不同。
       影片中并没有详细的提到双方的家庭,只是闪回的展现了范妮娅儿时的住宅,出现了范妮娅的姐妹和阿里耶的父母。小说里前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篇幅都在讲述两人的家庭。范妮娅出身于波兰富庶的磨坊主家庭,却有着偏左的态度,从小渴望的英俊幽默有男子气概的王子,她向往的是基布兹公社拓荒者的英雄主义;而阿里耶出身于俄国有着的宗教和学术氛围的家庭,自由主义,喜欢讲着让人冷场的笑话的书呆子,不喜欢无产阶级革命。他们之间从来都是隔着无限的距离,隔着无限的黑暗。
       犹太人因为欧洲纳粹的反犹浪潮被迫离开故乡,回到“应许之地”以色列以希望能够建立真正属于他们的家。这样的黑暗却充满希望的时代才让阿摩司的父母有些意外的走到一起。然而联合国通过以色列巴勒斯坦分治协议随后的“独立战争”,击碎了范妮娅对未来最后一丝憧憬。她可能从未真正拥有爱情,而且已经面临了生活的琐碎,这些都可以忍受,但她最后依靠的以色列独立的信念支撑,在经历朋友与周围人的死亡后,让她彻底陷入了抑郁。(原著中并未提及范妮娅抑郁的原因,母亲自杀时作者不到12岁,他也并不清楚。)
       影片中从开始间断出现的范妮娅所憧憬的英俊青年,都只是她心中的幻像,是她渴望的投射。而最后范妮娅自杀前在特拉维夫的雨中拥抱着一位英俊青年,原著中并不存在这一场景。直到在雨中,她发现一直以来陪伴她的那个英俊青年其实是黑暗的深渊,无尽的黑暗。

       改编电影始终要面临一个困境。我倾向于将改编电影视为独立的作品,因此娜塔莉的改编是一种独特尝试,只是她依然陷入了那个困境。她在回答问题时提到了影片最初是想完全以老年阿摩司的回忆为主线在讲述(与原著接近),但后来改变主意采用了不同的方式。
       导演试图从自己的角度从原著抽离出一个简单故事,并且重新讲述和诠释,却依然取了与原著相同的片名。然而原著看似简单的故事却是建立在许多隐含着与潜藏着的信息之上的,导演对其的取舍略显失衡,使得表达并不流畅,也难以直指人心。
       娜塔莉的一些野心也可以在闪回与寓言故事中的表现手法已经影片的摄影和配乐中体现,这些点还是值得赞赏的。而本身很多角色包括她自己的演出也还是很到位的。从一些外围的了解能够看得出,娜塔莉十分努力且很有灵性,我依然期待她能够有更加出色的作品。

 4 ) 娜塔莉很美,电影很失望

对,我就是今天去了北影节看电影并见到娜塔莉本人的那批人之一。
别羡慕,提问也没抽到我!但是真人实在太美!!花痴十分钟!!

但理性地说,电影不怎么样,甚至让我有些失望。
1. 电影把场景设计在耶路撒冷,但是对于它的动荡却刻画得很苍白,只是有一些枪声有一些死亡,但是这一家人却依然过得这么平静,让我感到有些冲突。看之前,我以为它至少是围绕 耶路撒冷 展开的,看之后我觉得这个极好的元素被白白浪费了。耶路撒冷和主人公一家的故事完全可以分开,主人公一家的故事搬到美国来拍也不会显得突兀。
2. 看的时候,我以为娜塔莉的突然转变是因为好友去世开始,但是到了最后却告诉我们她是被生活琐碎所困,因为离自己内心的浪漫、文艺的乌托邦越来越远从而想起了从前的恋人所以才突然抑郁,这个解释来得我错愕不已,太过牵强。若真是这样,那请问自她嫁人生下孩子开始她不就踏上了 生活琐碎 的旅程了吗?为何到了此时才突然因此抑郁?
(这部分其实我并没有太懂,请各位看清楚了的同学指正)
3. 娜塔莉想把这部片子拍成一部 电影 ,真正意义上的 文艺片 ,毕竟是处女作,可以理解。但是矫情和隐晦的尺寸私以为并没有把握得很好,反倒有些过了。比如说她和她母亲吵架那一段,完全没有前因后果,感觉是别家的故事;再比如说小男孩(记性不太好记不得小男孩的名字了orz)回家她说她要出去15min那段,只知道她在路边痛哭,甚至连她面对着哭的那个石头或者墙壁都没拍一眼,我也是不能get到点。
4. 改编得有些失败。看完电影之后我有些失望,心情不比看完 超蝙 的心情好多少,只觉得叙事都有些混乱,很多地方并没有交代清楚。因为没有看过原著,所以也不太确定该如何去归因这种混乱。直到提问环节,《爱与黑暗的故事》中译本的译者向娜塔莉提问说原著中对从前的恋人有非常多的描写,但电影里面并没有,娜塔莉是如何做出这种决定的。娜塔莉回答说要把一部600页(我记得她说的是600 pages,不对请指正)的小说融入进90min的电影,必须要有取舍。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小说里面是描写得十分清楚了的。我承认肯定得有取舍,毕竟小说和电影剧本还是不太一样,但是私以为娜塔莉丢掉了那些细节,便显得这部电影晦涩难懂。毕竟表现出那段真挚的感情之后,我才能理解你的变化吧。

4.21更新 经盆友们提醒,编剧的问题不是关于从前的恋人而是关于农场的,lz自己没有听清楚,因此这一条有误。

5. 评论里有些人说娜塔莉情商太高所以正常人情商没有那么高是理解不了这部电影的,但依旧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好电影。我非常不赞同这样的观点,简直是太带入对娜塔莉主观的感受了。要是是个不知名的导演拍成这样,大部分说好的人也会觉得 这都是什么鬼,这样的也能拍出来?但,评价一部片子一个导演,就应该着眼于这部片子本身去看。再者,如果一部片子只是导演自己能看懂,观众都看不懂那一定称不上一部好片子。电影就是拍出来给观众看的,比纪录片还更加应该注重观众观影的感受,同时不丢失导演自己的想法。这很难,的确,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导演的。

或许,是我才疏学浅,看不懂娜塔莉的“爱与黑暗”的世界。
不过,看颜就可以了嘛!!并且还是个哈佛毕业在希伯来大学当讲师的大学霸!!

 5 ) In love with Jewish Culture

应该是很小众的片子了吧!感谢影协和杨梦老师梦幻联动,让我得知这部电影~对于女神的热爱不用赘述了,是一个才华丝毫不亚于美貌的人,从这个杀手不太冷到黑天鹅都是取向狙击,而且还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毕业,只能说不是望其项背而是望尘莫及…自诩Portman粉丝的我知道她写了小说,但是真的不知道她导演了这部电影…惭愧惭愧_(:з」∠)_

杨梦老师开设的全球视野下的犹太文明课程真的太棒了🌟只听了一节课我就瞬间被圈粉了❤️老师用风趣幽默的方式将犹太文明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课间会放以色列的美食视频,食物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好久没吃都快忘记falafel、鹰嘴豆泥、橄榄的味道了,是时候安排中东餐厅外卖了呜呜呜😭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吃到那么好吃的冰淇淋🍦老师还提到湾湾将爱与黑暗的故事意译为耶路撒冷的女儿hhhh

对以色列真的🈶️很深刻的情感,虽然电影中没有出现多少熟悉的场景,不过宣布犹太复国投票结果,大家欢呼雀跃那一幕不禁泪目🥰😭😭听到shalom, toda aba, ani等瞬间回忆起在以色列度过的那个明媚夏天,真是人生的一段奇妙经历~当时还是发朋友圈会文思泉涌写小作文的年纪hhhh对于我来说是猎奇体验,对于犹太人来说是生养他们的地方,历史上承载了太多苦难与辉煌的地方……

Natalie饰演的女主角也是有心理疾病,想起黑天鹅。她的精湛演绎很能让人共情,不过限于时间篇幅没有展开背景。如果完整看了小说应该会更能理解这个角色,看着她从满腹经纶的才华少女,逐渐被成家、战争等等一切生活中的琐碎折断翅膀……感觉她讲的每个故事都带有一定的哲学意味,不过真的不那么好理解qaq 不禁感叹自己到现在还是没能啃完《耶路撒冷三千年》…有太多想看而没有看的书了。

全片最喜欢的一条裙子~女主挣扎着想要重新好好生活的样子很美也很令人心疼
最喜欢的场景,要是生活完全是由夏日下午的阳光、野餐布、树荫之类的美好琐碎所构成的就好了

 6 ) 哀伤的故事

电影改编自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的长篇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导演自编自导自演,对作品和人物有选取和研究。正如她自己所述,对人物深入研究之后,台词、语言和行动就自然而然生长出来了。影片吸引人之处仍然是细腻的质感和生活氛围,以及丝丝入扣的哀伤。故事的线索也不复杂,一直以小男孩口中的母亲,其悲情的人生为行动线索而展开。因此也不难看出,这是一部哀悼女性命运,也抒发着以色列民族国家悲情的作品。如果仅仅论故事情节及叙述语言,虽然因作家的深情描述,语言一直是这部电影的灵魂,但就故事的内核而言并没有太多亮点。小男孩,也就是作家本人的细腻的感受,却附着在女性的躯体和生命中,以对女性的同情和哀伤,向银幕以外的人传递了一段个人历史中的灾难。然而,这又不单纯是个人的悲剧,又是犹太复国运动以及巴以冲突的历史,也同样镌刻着一种阴柔的悲情。因此,将一个女性的衰弱、哀伤和死亡,与一段失落的和平相联系,似乎也不乏其意义。似乎女性弱势的地位,与其民族神话中对失落的历史和荣耀的描述,总是在读者、观者的脑海里应对起来。这几乎成为了一种惯性,尽管这未必是健康的。

电影初始就拍摄了讲故事的人,光影中的手势和眼神,似乎预示着女主角浪漫的天性,以及她自我暗示的习性。人的行为和思想有其一惯性。悲剧的种子从一开始就已经种下。这位年轻的母亲出身于波兰富庶的家庭,受过教育,头脑里对爱情和传奇故事不乏幻想。出于对理想爱情和生活的向往,她追随着爱人,离开欧洲的土地,来到耶路撒冷,以求在此地创造出新的以色列人。宗教故事的感召力虽然能鼓动人心,但现实往往比想像中艰难。何况这对受过教育的父母,对西方文明也自有其执着之情:地理上越是远离波兰的,就越是文明;但是西方文明也在玩弄以色列,特别是他们最欣羡的英国,总是玩弄着制造民族矛盾和双线策略的把戏。影片的质感正表现在对犹太民族一次次寄望于外力,又一次次遭受背叛的情绪之上。在1947年联合国就巴勒斯坦问题举行投票时,巴勒斯坦的民众都聚集在广播下,静听唱票的过程。犹太人获许建国,年轻的女性在这一情境下悲声大哭,人群为之欢呼雀跃。悲情的色彩和音乐又暗示未来的不安前景。毕竟随后是随着领土争端而发生的巴以冲突,以及以色列和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敌对关系。这种民族情绪被具体地描画出来,却又暗中提醒了一点:在一起历史事件的标志下,真正经历着悲伤和喜悦的却是具体的人。当政治问题落到每一个人身上,其所属社区、立场和感受,又渐渐分化出来了。女性和男性相比,又尤为不同。在这部电影中, 女性的叙事是随着政治理想的失落和战争的爆发,而真正展开的。当一个女人逐渐深入到生活中,她几乎不可避免地被越来越多的经验所包围,她所面对的人、事、物,也会越来越具体。虽然可以通过训练,达到一种理性,但身为女人的敏感,有时未必是一种劣势。当男人们还在为了理想和主义而战斗的时候,这位母亲在生活中看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直至亲历亲人死于流弹的悲剧。民族之间的仇恨被挑起之后,生活从贫瘠进而变为动荡不安,母亲也陷入了抑郁。整个女性在抑郁症中不断下坠和分裂的过程,其实拍得并无任何新意。

而弱小民族的悲情剧情,又总是在历史上重演。2020年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战争爆发之后,又再次让人目睹了弱小国家对外求援的窘境。而阿塞拜疆的民众也为其军事行动的捷报而全城欢庆。只不过这次的主角不是以色列。

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甚至有些平铺直叙。对喜欢文学叙事的人来说,这样一段年轻女人生命陨落的故事,更像是一小段哀歌。它哀歌什么呢?蒙太奇镜头揭示了女主角人生悲情的根源,她讲述的传奇故事里,都有自己生命的阴影,其中充斥着毁灭自我、放逐生命的冲动。正是她内心的欲望,推着自己一步步走到了预先标识好的终点。而作家在写作中,也终于想要回到故事中,去拯救自己的母亲。叙事也是一种自我整合的方式,奥兹写作这部小说时,要言不烦地叙述那些阿拉伯富裕家庭的风俗,描述着犹太家庭之间的繁文缛节和文明教养,其中都是记忆中的生活细节,甚至细腻得少了点英雄气概。作者似乎也继承了母亲的阴郁和柔情,在自我的叙事中,也将这一部分糅合进了文字的肌理,对他自身而言,倒也不啻一种哀悼和治疗。而更令我感到惊讶的,是作者将民族的悲情和个人的悲剧,调和与关联,这一笔触,有多少是经过深刻思考的,又或者是出于这一种直觉。也许两者兼而有之。虽然是一部阴郁的书籍,一部阴郁的电影,但在经历了这一小段悲情的旅途之后,似乎又示人以希望。从看到具体的个人开始,对信仰和教条的偏执狂,似乎是可以慢慢松动的。小说往往比电影更耐看,正是因为人物展开得更充分。也许在充分哀悼之后,才能走出历史的阴影,发展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知识。文学除了有各种载道的功能之外,本身也是整合记忆和自我理解的途径,而这一点,是不应为人所忽视的。

 短评

看了书后再看电影,觉得母亲真漂亮。浪漫主义者的坠落,绵长的爱与黑暗,智灵的损耗。这真的是2018终曲了,哀伤,稠密,又深沉。

3分钟前
  • archimboldi
  • 力荐

导演 编剧 主演 ,有才。文学气质好,但是电影本身交代不够清晰,家国情怀有点糊。

6分钟前
  • 司马良木
  • 力荐

两星半,加半星诚意分。娜塔莉·波特曼这部处女作简直是最典型的演员转导演的电影,摄影和美术下足工夫想要impress到观众(“看到没,我也是有作者风格的!”),但基本的叙事却散乱又温吞,无疑是缺乏基本功又急于求成的结果。真正打动我的是充满整部电影的对自己故乡的爱。

11分钟前
  • Vincent Lan
  • 还行

野心架不起历史的厚重。

15分钟前
  • 舒农
  • 还行

波波还是好好演戏吧,乖。

20分钟前
  • 猱困困
  • 还行

真的是看的最费劲的一部电影 下了英语字幕依然挡不住希伯来语字幕 画面美音乐美 做了妻母的大龄女文青发现梦境是诗现实是屎 呼之欲出的热忱和期待被以色列建国的硝烟灭殆尽的绝望 身体的努力依旧拯救不了精神的问题 选择死亡似乎看起来是斩断所有纷乱旁支的唯一安慰剂 当乌鸦聚集铺满 那么只能接受黑暗

21分钟前
  • E
  • 力荐

重新审视人类的种种差异与纷争:性别、民族、宗教、国家、阶级、年龄、文化、性格、职业、梦想。

26分钟前
  • 傅尸水
  • 力荐

#BJIFF#只能说娜塔莉真人比片子有吸引力多了,看来演员的导演处女作还是总喜欢四平八稳。剧本在政治文化与个人心魔间语焉不详,限于片长又让男孩母亲两条线交代的都不完美。所幸娜塔莉演的不错,掌镜上无功无过,完成度尚可吧。

31分钟前
  • Dr.Ray
  • 还行

台词是诗 画面是诗 梦境是诗 而现实如泥 只能看她慢慢下沉

35分钟前
  • 克里斯托空
  • 推荐

娜塔丽·波特曼的导演处女作,以以色列建国作为背景,讲述一位母亲和妻子的绽放与枯萎,悲伤的情调就像连绵的雨水,无论爱或黑暗都拍得极富文学性,但从爱到黑暗的转变却缺少必要铺垫。导演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好好琢磨,希望未来可以再出一位女性电影大师~

3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没看过书有点看不懂nei

41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娜塔莉波特曼的名字本身就带有无限光环。导演功力是有的,只是题材不感冒,触动点也寥寥。(唉,都怪昨天看了库神的2001)

44分钟前
  • momo
  • 还行

段落间碎如残片。演员的处女作就用碎片化的手法尝试一个自己穷极一生也拍不好的故事,想不失魂也难,野心与现实无一不溃败。所幸娜塔莉·波特曼的美和原著本身所存的基调,还是吸引人有看下去的欲望。

46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极度造作 疯狂自恋 处女作没完没了升格难道可以掩饰不会拍吗 放不完的mv 实在是极度不自信的一种表现 叨逼叨的诗意不能接受 强加给观众的民族大义 酸爆

48分钟前
  • 较差

人类的苦难太多了,如果现在不是雾霾很重,我也许再给加一星,我要看喜剧了。

51分钟前
  • Sabrina
  • 还行

1.配乐赞2.娜塔丽波特曼好美3.母亲讲的每个故事都有寓意4.整个片子很哲学

56分钟前
  • Nikita
  • 推荐

闷与睡眠的故事。

57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每个房间都有天堂和地狱,如同失望是梦想的本质。

1小时前
  • 七七玖
  • 推荐

两个月前影展看的,喜欢那些穿插在现实里的梦,似寓言。前一阵见到了奥兹本人,真是一个温暖幽默又充满爱的老爷爷本人,他说“谢谢你喜欢这个故事。”

1小时前
  • 博尔赫斯的猫
  • 力荐

1、睡过了前半场 2、基本是个以色列版立春?3、纳塔莉的搞气氛功力真是不错 诗性呼之欲出 有大师相 4、对巴以历史文化背景了解不够 所以对题材有些兴趣索然 期待下部作品

1小时前
  • 赵找找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