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中字

主演:崔泰俊,金时厚,文佳煐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6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蚀 剧照 NO.1蚀 剧照 NO.2蚀 剧照 NO.3蚀 剧照 NO.4蚀 剧照 NO.5蚀 剧照 NO.6蚀 剧照 NO.13蚀 剧照 NO.14蚀 剧照 NO.15蚀 剧照 NO.16蚀 剧照 NO.17蚀 剧照 NO.18蚀 剧照 NO.19蚀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关于蚀:吐槽与解释

说正经的之前先絮叨几句。豆瓣影评水货化的重要原因有两点:1. 感情过滥;2. 语言不准确(形容词过多,搭配怪异,重文笔不重内容)。因此看完这部电影后,想了十多分钟,整理了一下思路。思路有了,什么都好解决。排前面的影评就让它矫情去吧。
  
  
开始正经的。
  
结尾处是安东尼奥尼惯用的升华。这时候主角被隐去了,也可以说一直在暗处的主角显现出来了,否则这么个名字让人感觉很奇怪。
  
为什么叫蚀,说法不一,其它帖子有,就不啰嗦了。说说自己怎么想的。总结起来无非这么几点:
  
1. 最明显的两种解释,自然的和非自然的。自然的就是影片中多次呈现的水的侵蚀。非自然的,应指女主人公内心,被自己的负面情绪渐渐支配后,千疮百孔的状态。
  
2. 过度贪恋财务导致很多人损失惨重(股票交易所那段有交待),贪心日久就成祸害了,最终血本无归。最明显的算是投50万赚800万不知足那位。
  
3. 无聊的生活也应该算是一种“蚀”,是对人意志的消磨,可以从结尾一些演员焦虑的表情中得见。
  
结尾是理解影片的关键,也是名垂影视的一组镜头。早年看《出租车司机》影评,知道空镜头可以代表人的无奈。结尾空镜头很多,印证了生活平庸这个观点。灯明灯暗,上班下班,车来车去,都是平常至极的东西。
  
侵蚀导致人们关系的不坚固,侵蚀掉的是信任与爱心。所以世界不太平。(注意结尾给报纸的特写)
  
需要外界的帮助,危险才能消除。这对应工人关上浇灌设施,比喻把水止住,而水又被安东尼奥尼当成侵蚀的外化意象而使用。结合整部影片来看,爱也许是安式提倡的。但这绝不止于男女之爱。
  
还有赔5000万后吃片安定画画的那个胖子,开始以为要自杀,可看完他留下的东西后,我觉得他肯定不会这么干,大概女主角也这么想。原因很简单,钱财都是浮云,这种心态才是支撑你活下去的最大动力。不被侵蚀,才能安稳。
  
  
另外说男女主角若即若离的爱情什么的,明明这两人价值观是对立的,和个什么啊。有两个明显的例证:
  
1. 男主角在股票交易所工作,爱财。(不过在结尾有所转变,换做平常会立刻接听的电话听任自由,爱情力量真大)。女主角说宁愿是穷人,因为母亲爱财,所以这也导致母女不和谐;
  
2. 是男主角在汽车被窃失事后,只关心车子,不关心人,在女主角的提示下,仍旧没明白话外之音。
  
物以类聚啊,我祝他们能白头偕老。这只能是一奇迹。
  
  
其它解释也有道理,但看来看去都片面,连我这也算上。有这么一个结尾,任何的解释都不过分。这也是我喜欢看大师的一个原因,有想头。当然,前提是别看豆瓣影评。
  
完。

 2 ) 现代性的蚀刻

本文初见于「人大电影协会」微信公众号“2022.3.20 周日放映”推送,调整格式后刊评于此。原推文可见末尾链接。

·维蒂x安东尼奥尼

本片的主演之一、意大利国宝级演员莫妮卡·维蒂(Monica Vitti)不久之前于上个月第二天去世。作为安东尼奥尼青睐有加的御用角色,一头金发、满眼迷茫的维蒂构成了前者的电影世界不可或缺的独特环节,正像如今为影迷所知的“李康生 x 蔡明亮”或“金敏喜 x 洪常秀”一类的创作配置,早在六十年前,她就已经同导演一道将“维蒂 x 安东尼奥尼”的联袂组合编入了电影史话。维蒂的在场贯穿了“现代爱情三部曲”(《奇遇》-《夜》-《蚀》)的整个过程,契于安东尼奥尼充斥着造型感的影像风格弥散着疏离性的叙事基调,她的形象气质及魅力或许表现为一种双重处境:既似深囿于现代社会的受害者,又像游离在情境之外的局外人。正是她的两可,反过来映射了观影者位列日常生活时常常发生的徘徊情态。

《蚀》工作照:安东尼奥尼 x 维蒂

·电影的现代主义

进入20世纪,现代主义(Modernism)亦以某种新的“狂飙突进”之势席卷了艺术世界的各个领域。无论绘画、建筑、雕塑还是诗歌、戏剧、小说,抑或勋伯格等人对音乐之形式的再度思考,几乎每门艺术类型都力图重新确立和界定己身的“自我意识”。至于“电影”这样一类综合型媒介,它的现代主义之路亦得到了多路径、多维度的集体铺设。作为现代派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安东尼奥尼的影像被极其坚实的几何框架所结构,环境的物质空间、人物的社会空间以及观者的视觉空间皆遭遇了有形的块状切割。很大程度上,这不仅仅是导演自我设定的“作者”行为,而是来源于现代世界实然的意义面貌。正是观看的逻辑才构成了影像隐喻的途径。另一方面,现代电影的叙事亦有别于以“讲故事”(storytelling)为核心的古典的轴线模式,观者所接收到的表述视角不时切换于各个主体之间,并由此发散了文本的呈现方式、理解方式和阐释方式。但现代主义叙事的侧面或许在于,它的游离正暗含着本质性的集体沉默:我们或许都在说话,于此同时,我们或许都不被倾听。当大多数的言说被揭示成“自言自语”,语言便实际沦为“沉默”的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形式。

几何化的物质空间

几何化的社会空间

·现代性的物化与虚空

作为安东尼奥尼“现代爱情三部曲”的最终章,《蚀》同样围绕一对男女变动不居的爱情关系而展开。值得注意的是,“罗马证劵交易所”构成了本部影片的重要场域。两位主人公的邂逅亦发生于此。然而,这一设定本身就预先映射了二者“爱情关系由‘物化’所中介”的象征意味。他们的相逢起于“外物”,他们的波折亦源于“外物”,以至于情感最终不得不因为“物”的从中作梗而间离了自身。总之,既为“中介”的物质最终似乎总会不可避免地沦为“藩篱”。然而,“物”的充盈同时也相对于“人”的消失。现代性的悖论之处正在于此:以人为主体的起始,承接的却是人的从属地位。这一切是相对于意义层面而言的,《蚀》用一系列“空镜头”告示我们,“人”的消失实则是“人的意义”的消失。剩下的惟有由物所包裹的“虚空”世界

满目的股票数值

既被“物”连接,又被“物”隔绝的“人”

无“人”的“虚空”世界,唯剩瓦砾

·回溯性的意义生成

写作本文时,忽闻饰演《蚀》男主角的法国著名影星、已年满86岁的阿兰·德龙(Alain Delon)已在近日决定安乐死。原是意图纪念莫妮卡·维蒂的“光影祭典”,现在似乎又叠加了新的意义。或许,这亦是所谓“回溯性”的特质所在:一面是向死而在,一面是生生长流,新的死者与旧的生者常常能够经历未曾有过的相逢。

阿兰·德龙决定安乐死

阿兰·德龙与莫妮卡·维蒂

3.20 周日放映 | 现代性的蚀刻

 3 ) 面具

这两天读到一首波德莱尔的诗,让我想到了这个电影里的女主。

这是诗中的雕像:

我很喜欢那首诗的最后一节:“因为活着而痛苦”。一开始我觉得“活着”所带来的痛苦是生活的压迫,但后面想到了另一种解读:活着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没有真正活着,正如《蚀》的女主。我记得电影中间有一个情节是男主知道那个醉汉开着自己的车淹死在水里之后,只是为自己的车而感到惋惜。女主问:所以你只在意车吗?女主应该是介意男主的无情的,但下一秒又开始和男主调情,仿佛自己完全无所谓。或许她真的无所谓了。电影里也有好多女主开心大笑的镜头,比如找到朋友跑丢的小狗的时候。但我觉得她那时并不真的快乐,不是内心被填满的那种快乐,而是在尝试用快乐的外表去弥补空虚,就像那个雕像中用面具遮挡自己痛苦的女人一样。

我又想到波德莱尔另外一首诗 《致读者》的最后三节:

“无聊”在另一个译本里被译成“厌倦”。“厌倦”能用一个哈欠将生活吞没。相比实实在在的痛苦,或许它更让“活着”变得可怕和令人无法忍受。

 4 ) 都市偶像剧最高水准

抛开安导的光环不论,本片的题材和现今泛滥在荧屏上的各种都市白领剧完全一样,就是探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疏离。这出俊男美女登场的偶像剧所表达的,就是即使恋爱也好像缺了点什么,就好像自己身上有一层厚厚的外壳,恋爱永远只能从表面抚过;渴望有什么决定性的东西能刺破外壳,但自己也不知道这决定性的东西是什么。总而言之一言以蔽之,就是“空虚寂寞冷”,而且越爱越冷。

男女主角可谓欧洲颜的巅峰,我至今没见过比阿兰德龙好看的男人,也没见过比莫妮卡维蒂好看的女人。于是这俩演电影于我其实挺灾难的,不是被女神的脸吸引,就是被男神的脸吸引:比如光顾着看男神眼角眉梢的风情,他说啥台词我完全没注意。一直到了最后几分钟没了男女主角,才算是在这电影里找到了安导的感觉。

剧情么其实也挺有功力的,有钱有闲的中上阶层男女主角在股票交易所偶然认识于是就约上了。要说以这俩人的气质和长相,怎么看都是适合在什么高大上的大使派对啦室内演奏会啦之类的,偏偏是60年代的股票交易所,人人都在扯着嗓子大声打电话,屏幕上的数字稍微滚动就有人破产,空气中弥漫着金钱和贪欲,更显得男女主角美型文艺。这俩人先是高新开发区散步了几次感觉还不错,然后男主把女主带回豪宅总算滚上了,然后俩人处的越发亲密,男主觉得这女的不错就提出想结婚,女主就迷茫了。俩人不欢而散,不过决定还是继续约下去。

整个故事可谓平淡到日常之极,无戏剧化之极,但是男女主角熠熠生辉的美貌时时刻刻吸引观众目光,完全不会看不下去。反而我觉得这两人如果选没有那么好看的,可能更会让观众集中精力在剧情,而更能提升电影的品质。

说到感想,这电影老让我想起来摄于一年前的夜。维蒂和已婚的马斯楚安尼在派对上一见钟情,隔着屏幕都能看出来他俩乱蹦的火花。马斯楚安尼是个作家(我脑补是做政治经济学的因为他后来出了书叫资本主义终结还是什么的),维蒂是他的粉(同时也是文学小清新),所以俩人精神上早有交集。两人决定性的一吻不巧被马斯楚安尼的老婆简梦露看到,她自然是百感交集。电影里维蒂跟简梦露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我是喜欢他,他也喜欢我,但也无非就是这样。我们俩即使在一起也就是老一套,无非两三年以后就又厌倦了,所以我也懒得开始了”。电影结尾各回各家,一群累到爱不动的人只有哭倒在草坪上。

然后呢我又开了一下安哲罗普罗斯流的脑洞,本片的真实结局是马斯楚安尼的书大卖,加上背后有维蒂家的财阀撑腰,马斯楚安尼晋身政界并颇有作为。但突然有一天他觉得这都是什么狗屁日子,于是人间蒸发跑希腊当偷渡客卖土豆去了。简梦露还是爱着他的,在私家侦探协助下一路找到了希腊。维蒂继续过空虚寂寞冷的富家千金生活,一个一个换男朋友,然后有天突然离奇失踪了,剧终。

唉总之爱情三部曲每部都挺糟心。珍爱生命,千万不要连在一起看。

 5 ) 空间·诱惑

     近来先后看了安东尼奥尼的三部电影:

     1962年《蚀》——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
     1964年《红色沙漠》——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1967年《放大》——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以为自己会喜欢《放大》,原因是伯格曼说:他(安东尼奥尼)拍摄了两部伟大的电影,其它的你可以忽略不计。一部是Blow Up,这部电影我看过很多次,另一部是La Notte。

  但这一次却不可救药的醉心于《蚀》中的“美妙瞬间”——一种空间的诱惑——如Andrew Sarris所说,某种“安东尼式无聊”的深刻。

  夏日清晨,无力的灯光,倦怠的风扇,目光游移,脚步涣散,两个人相对沉寂,凝固的空间中意欲着一场离开。
  “你不再爱我吗?还是你不想嫁给我?”
  “不知道”
  “什么时候开始不再爱我?” 
  “不知道”
  “真的?但是肯定有原因,这些事情我懂。”
  “我知道你懂,可我不知道。”

  人物的情感是模糊的;没有言语的激烈交锋,表情的怒目冲动,行动的粗鲁野蛮。唯有犹豫的、不可逆转的空气在静止的空间中缓缓流动,演绎着电影的进行时。窗帘被拉开之后显现的更为宽广的时空,却依然是——寂静一片:沉默的树木,冰冷的建筑,甚至凝固的风——都不是拯救:她一脸漠然地走出房间,而另一个则滞留在房门滑过的黑暗之中。

  道路上随风摇曳、充满生机的野花和这一切有种不相符的别扭,素面的一席黑色衣裙,腰间右侧简单的线条装饰,女人随意地甩弄着手中的披肩,这画面很美,藏着一种摆脱后的舒心。马路上隐隐而来的汽车带着机械化的噪音有如一种纠缠,镜头的背景中又多了钢筋混凝土的痕迹。是的,摆脱不掉,想要寻找快乐是一种自私而又冰冷的残酷。

  忽然就置身于喧哗的街道,纷纷攘攘的证券交易大厅,人人都在声嘶力竭:无休止的电话、奔跑、催促、挥舞的手臂......大约这种特别的方式很能满足某类人的成就和操纵感;母亲无心聆听女儿的诉说,女人几次欲言又止。一个工作人员“心脏病突发去世”,被要求下的几分钟默哀极具讽刺意味,铃声一过会场立刻爆发出惊人的喧哗,没有人再肯多沉默一秒钟,“这里的一分钟就意味着几十亿”,大凡身处其间的人都是心无杂念的冷物。 

  女人的房间简单而精致,就像她一字领的上衣,无任何繁杂的缀饰却很好的衬托了她优雅的脖颈。很喜欢那个来自肯尼亚女友的房间,画面之外的农场、散发着野性的照片、面具般的木椅靠背、有如兽纹的布饰,女人的那段黑人舞——肢体很是极尽,闪亮的颈圈,大大的耳环,简单的裹布,在最陈陋的打击乐与质朴的人声混合之中摇摆出最原始的陶醉,也只有此刻,黑暗中才能如此放纵。意外的夜晚寻狗,灯光如繁星,时空辽阔而苍远。竖直的彩旗杆在风中打击出韵律的节奏,仿佛是来自遥远国度的回响,而我们终是不会明白在另一个时空下的同一事物会呈现怎样的状态。

  机翼掠过云端,画面清静而美好,片刻的舒心抽离了世界。
  “驾驶飞机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  
  “去你想去的地方。”
  而这个地方终是在地面的。 

  证券交易大厅里依然一片繁杂,有人谩骂、有人祈祷、有人欠债、有人破产,值得安慰的是有人在丧失一切后还会画花。

  女人和股票交易人皮埃罗萌生了一段雾里看花的爱情,也许是出于虚无的寂寞,也许追求狂热后的片刻安宁。夜晚他在她的公寓楼下徘徊,她透过窗子小心观望;午时他们在草地行走,灌溉的喷水亦是极好的嬉戏,然而女人眼中神采奕奕的光芒突然就暗淡下来,阳光已经消失,乌云堆积起来,心中抹不去的虚无,即便是欢乐的瞬间也带着不能释怀的隐忧。他们在路的拐角轻轻拥吻,她很快就开始抗拒,丢了一片木屑在水中像是某种自我仪式的祭奠和一句简单的“我要回去了”,那段寂寞空间的旋律再次响起,镜头里是两个渐行渐远的背影,没有期望的回头目光相视的温馨,看到的只是不动声色的寂寥的时空。夜晚几支向日葵花插在瓶型的灯罩中,投射的影子几分妖娆的孤芳自赏,让人不安的电话占线声之后却是歇斯底里的回应,唯一可依靠的依然是黑暗中的空间。街角的等待,突然对陌生男子较好面孔称赞的异常和掩饰,公寓中撕裂的薄衫还有彼此缠绵的指尖。他们在交易所的沙发上模仿其他的情侣,也模仿曾经的自己,约好“我们明天见,还有后天,还有大后天,再大后天,后天的后天,以及今晚,八点...老地方”。交易所里的电话再次响起,声音此起彼伏,女人在楼梯间似有等待,然而终是一个人走在喧哗却寂寥的大街上。

  结尾的七分半,云淡风轻,空间交错拼接,主角再没有现身,间歇、舒缓的旋律,似有若无的画面呼应,让你相信这一切还在电影中,而时空却已变得久远,黑暗中的路灯突然释放出不相称的璀璨,画面在旋律的重强音中显示出“FIN”的字样,黑屏,时空的惆怅嘎然而止,只留下独坐桌前的我。

From my blog:
http://magicdragon.blogbus.com/logs/11783373.html#

 6 ) 欲海含羞花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在六十年代初期拍摄的“情感三部曲”也许叫“疏离三部曲”更加合适点。在这些影像的杰作中,安东尼奥尼总是在对传统电影叙事进行着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有着极强的敏锐度,能发现在六十年代初萌芽的现代主义哲学思潮,那些关于异化的情感、神经质的人物和荒凉的社会景观都在诉说着一种对于情感的厌倦,对于完整的排斥,但当这些形式化、装置化的、碎片化的情节组合在一起时,却又是那么地富有激情,看似沉默的影像实则满是呐喊的冲动和对情感的渴求。

        在1960年的《奇遇》、1961年的《夜》后拍摄的《欲海含羞花》(《蚀》)是我最爱的电影,因为它拥有少数经典电影才具备的那种欲说还休的气质,让你忍不住想一次次去观看它,而且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欲海含羞花》的形式感至上并不是说牺牲掉故事,安东尼奥尼的伟大就在于他并没有消解故事,而是对故事进行了“结构”,让它变成了情节。也就是说,传统电影中事件与事件之间相互关联,牵引观众的注意力,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而在安东尼奥尼这里,事件与事件之间变得毫无关联,它们被打碎了,并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法进行组合,观众会对人物感到陌生,也就失去了对情节探索的渴望,这样他们就会专注于情绪,看看导演如何在有限的剧情中创造出精彩的情感体验。现代电影对于节奏、规模、声音、感觉都完全异于传统电影,因此安东尼奥尼不愧是那个“偷走新现实主义自行车的人”。

        如果说用文字表述一部传统电影的精彩情节是一次难得的享受的话,那么对于现代电影,这却变成了考验。因为就像所有抽象的艺术风格所追求的一样,感受远比可视性更加重要,就像《欲海含羞花》的第一个场景,完全就是一场极其精彩的形式主义的演练,其中的物件、人物、声音共同组成了令人难忘的艺术品。莫妮卡·维蒂饰演的维多利亚和里卡多情缘已断,他们不得不面对分手的艰难时刻。安东尼奥尼一开始就给观众呈现的是一段感情的结局,而且这一点还需要观众自己去把握,因为影片在进入这个情节时是从一个台灯的物件细节开始,人物之间长时间没有对话。看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永远都只有一条不变的法则,那就是没有绝对的主人公,电影的核心不是单个的人,而是他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这也就是为什么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灯的原因了(与之对应的是影片最后的一个镜头,同样是灯,似乎是一个刻意设计的轮回与暗示)。在这一段中,我们看到里卡多的房间中满是现代主义的绘画作品,安东尼奥尼甚至给了它们比人物更多的镜头。维多利亚摆弄着桌子上的小物件,而且是在一个支起来的画框之后,此时镜头突然切到了另一边,雕塑看上去变得不大一样。长时间的沉默之后又是一段打发时间般的对白:“你还对我有感觉么?”“这是从多久开始的?”“不知道”,充满了无以名状的厌倦感。维多利亚开始移动,里卡多却如一具死尸般僵坐在沙发上,人物与各种几何图形并置,光滑的地板和墙上的镜子映照出双面的维多利亚,电风扇的转动声挥之不去,让人厌烦。这种立体的分裂感犹如毕加索的绘画般有趣。紧接着,我们又看到维多利亚打开了窗户,窗外出现一个造型像蘑菇云般的炼油塔,空间继续被扩展,我们看到了六十年代意大利战后经济起飞最直接的象征,这座城市刚刚经历了1960年举办奥运会的光荣时刻,新的时代出现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当然还有新的悲伤,就像是此刻的维多利亚。

       在《奇遇》与之后的《红色沙漠》中,莫妮卡·维蒂饰演了非常相似的角色,她们都保有孩子般的纯真却又背负着沉重的忧伤。莫妮卡·维蒂能在短短几秒内完成这种转变(如之后的找狗一段),这也就是安东尼奥尼为什么会如此喜欢她的原因了。在《欲海含羞花》中情绪的转换充满了突然性。安东尼奥尼喜欢用突如其来的尖锐画外音来转移对白,《欲海含羞花》中更加精彩的是空间的突然转移,比如与里卡多分手后孤独行走在空旷街区的维多利亚,突然在下一秒出现在了嘈杂的罗马证券交易所。在影片最后维多利亚与皮埃罗的三段剪辑更是精彩。安东尼奥尼靠这种“强迫症”般的剪辑方式让影片变得支离破碎,我们能非常容易地看到出现在剧情中的人物依次是维多利亚与里卡多--维多利亚--皮埃罗--维多利亚与皮埃罗--维多利亚--全部消失。这是安东尼奥尼直白地告诉了观众所有的剧情发展,但其中隐含的东西他却不愿意明说。

       安东尼奥尼关注的重点是人之间的沟通,与环境的互动,维多利亚在画框中的物体里寻找生活的意义,而导演则要在人物居住的当代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审美组织结构,因此安东尼奥尼的精心建构着每一幅画面,没有一寸胶片不是在为艺术服务。那么这是个什么世界呢?前面提到意大利六十年代初的经济发展催生了时代各方面的转变,维多利亚就像是安东尼奥尼的化身,她迷茫地存在于这个新世界中,发现传统的家庭解体(母亲沉迷于炒股,家庭的幸福仅仅存在于相框之中),宗教缺席(教堂变为了背景,教士成为了路人),世界被核武器的威胁笼罩(蘑菇云般的炼油塔,结尾处路人拿着写有“核时代”“和平已死”的报纸),欧洲也正在经历殖民主义的最后时期(肯尼亚,这个英国在非洲最后的殖民地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独立运动),安东尼奥尼甚至安排了大段场景来表现(维多利亚的邻居就是曾经的肯尼亚殖民者)。而皮埃罗更是这个时代的代言人,他从事着股票经纪人这一新兴职业,看似呼风唤雨,却不过是这一庞大经济体系中的小人物,股票的涨跌控制在政党手中。维多利亚与皮埃罗的相遇就像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他们彼此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戒备,无法完全投入到这段新恋情中去。安东尼奥尼的这部电影主题可以说就是“消失的主人公如何找回与世界的联系”。我们看到维多利亚在一个个空间中穿梭(里卡多的公寓,证券所,自己的公寓,母亲的公寓,皮埃罗父母的公寓、皮埃罗的办公室),电影在这每一个空间中都暗示着这种联系的不可能:电话铃声响起,却没有人接;人物总是在穿越各种各样的障碍(门窗、过道、围栏);皮埃罗与维多利亚两次隔着玻璃接吻(隔离与不信任);物体(包括各种建筑物)隔开人物的视线(股票交易大厅里巨大的圆柱隔开了维多利亚和皮埃尔)。这种空间下的冷漠无不在表达着安东尼奥尼的核心观点,现代社会中人人都有属于他们的位置,但他们却又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在空间至上的主题之下,主人公也逐渐消失了,电影中常常出现一些“无关”人物(维多利亚信奉种族主义的邻居,股票市场亏损严重的投资者,偷走皮埃尔车的酒鬼),让人想一窥他们身上的故事,在影片那个彪炳影史的结尾中,曾经出现在电影中的场景和人物又一次出现,但马车、树木、护士、斑马线、建筑材料、水桶都在,唯独两位主人公缺席,甚至其中两个人很像是皮埃尔和维多利亚,但他们终究不是我们所期待出现的人物。迄今,有无数的影迷给出了这个结尾无数种解读,是说明两人永远不会再见?还是新时代的环境以及失去了的人性?这其实恰恰是安东尼奥尼的过人之处,诗意抽象的精髓就在这里,把最终的解释权交给观众,每个人都有最合理的解读。

       安东尼奥尼电影中的爱情总是冷冰冰的,充满了禁欲色彩。也许正如他所说“爱情在现代社会是毒药,不能以正常的方式出现”。维多利亚在与皮埃罗的交往中也总是带着一种疏离般的拒绝,但她又在分开之时忍不住给他打电话。在影片后半段三个精彩的场景中(皮埃尔父母的家--室外教堂旁--皮埃尔的办公室),情感并不是一步步在加强,变得浓烈,也不是在一步步地减弱,变得疏离,而是充满了束缚,感觉总有什么东西隔在两个人中间,亲密的行为也经常被外在力量阻扰。维多利亚体现出安东尼奥尼电影中核心人物那种“虚无的漂浮感”来,她在进入皮埃尔父母卧室的那一瞬间似乎找到了与这个世界的联系,但家庭的幸福远不是现代社会追求的价值,他们放任情感与欲望,无力维持那脆弱的平衡。皮埃尔在工作中看似如鱼得水,实际上却靠着谎言和演技生活,他年轻,却宁愿在无聊的夜晚去勾搭妓女。不管是维多利亚还是皮埃尔他们都在试图逃离对生活的厌倦,可是到头来却再一次只找到了厌倦。安东尼奥尼聪明地将这三段进行跳接般的突然剪辑,时间消失,观众完全不知道他们之间的交往进展如何,他们就像是与我们渐行渐远的路人,越来越陌生,直至最终完全消失。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安东尼奥尼电影中对“性”的表现,它往往处在缺失的位置,就像是皮埃尔与维多利亚刚开始亲热,马上镜头就切到他们在户外的场景去了。安东尼奥尼把性看做是与现实建立途径的一种方式(在《红色沙漠》中,茱莉亚娜与丈夫的好友发生肉体关系,以求真正融入这个世界;《夜》中夫妻的和解最后也是以草地上的性爱为结局的),它比爱情更加神秘,更加彻底,不能仅仅表现为一种物质的慰藉,但当交流的条件已经不存在时,性也就成了他们唯一的沟通手段。在《欲海含羞花》中我们甚至都不能肯定这是否真正发生过?在维多利亚和皮埃尔在他的办公室最后告别时,他们相拥时,眼睛却看向了不同的方向,这真是令人心碎的时刻,维多利亚在楼道中久久不愿离去,皮埃尔放好了所有的电话,坐在办公桌前,又要投入到虚伪的工作中去,维多利亚终于有勇气离开了,她出了门,我们发现这里就是皮埃尔之前勾搭妓女的地方,与之前完全反方向的拍摄角度,镜头穿越花雕铁窗,定格于那郁郁葱葱的树木。你真的只能自己去感受这个时空下的情绪,这是完全非理性的、主观化的视觉效果,这样美不胜收的视觉形象总是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中出现,让人仿佛走入到一片空旷的情感沙漠里,忽略掉现实中一切关于道德与规则的压抑。

       在《欲海含羞花》中还有一处经典意象,就是皮埃罗被醉汉偷走的车被打捞上来时,死去醉汉那伸出车窗的手,它是那么无力,却正好与维多利亚的目光相遇,它又像是某种召唤,预示着这个欣欣向荣世界的最终命运,它是这个人与这个世界最后的联系,这个令人齿寒的意象似乎也在诉说着这个时代最诗意的孤独。

 短评

老安的电影要看结尾,本片自不必说,那种孤寂和虚无,冲击力实在太强。片子刚好1962年上映,结尾那个看报纸的男人堪称点睛:古巴导弹危机和解,人类迎来了脆弱的和平。爱情又算什么,是同样惊艳的开头,沙沙作响的电风扇,和莫妮卡维蒂撩人的高跟凉鞋声吗?爱情死了。

6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镜头叙事 开场的室内戏一绝 依靠镜头构图与室内构架将两人分割 可悲的厚隔膜瞬间浮现。而收场的长空景又是精华部分 依靠着大量的室外场景拼接反应时间的流逝与爱欲沉闷下的百无聊赖 之后空虚萦绕脑中。最讨厌女主这样的人 爱的动机不纯 还犹豫不定 犹豫不定是常事 但临阵萎缩是烦事。谎言构织出的甜蜜 最后让双方都剩下怀疑与迷惘 眼神空洞。可惜头尾出色 但是中间部分过于无聊 为了反映物质下的声音嘈杂与欲望下的动物本性花了许多篇幅。于是用观感上的寂寞反应寂寞主题

9分钟前
  • 心碎天使三號機
  • 推荐

我觉得是三部曲里最棒的一部!开场立刻就被吸入,疏离感强烈室内调度已然展现安东尼奥尼强烈的作者自觉,简直可以看到大师站在摄影机后面统领一切,沉默的力量反射着言语的弱小,嘈杂繁琐的交易所一景反而是最无意义的事件,到了结尾仿佛受到了末日的召唤,深沉绝望至幻,完美。

12分钟前
  • TWY
  • 力荐

他们的感情世界沉默寂灭,而包围他们的物质世界却喧嚣吵闹,沟通似永无可能,唯有电话线两头连接着物质利益;夜色中的暧昧犹疑、躲闪避让,一段并不互相信任的感情,两人双手纠缠的特写恰是两颗空虚心灵的无望挣脱;各种空镜头,空旷场景与布满线条的建筑,安东尼奥尼的视听语言真是一流。

1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这种大师的片如果打一星实在有故意装逼的嫌疑,但吾观此片之于浪费青春实在比在当今世上打一角钱的非友谊麻将更甚……是的,我知道你想表达某种貌似很形而上的东西,但麻将看上去也比扑克牌更加高深,但我们现在是用两幅牌来玩三国杀……另传说中的马兰德龙感觉好像强尼戴普,女主角的皮肤则好差,即使

19分钟前
  • F.L
  • 较差

安东尼奥尼"现代爱情三部曲"终章,获戛纳评审团大奖。①叙事性最弱的一部,冷漠疏离的"安东式无聊"弥散其间。②开场割断空间完整性的用镜,静默中隐现入骨张力。③以主角缺席的5分钟空镜头蒙太奇收尾,诗意迷离。④证交所的喧嚣与默哀,非洲土著舞狂欢,偷车溺毙的醉汉。⑤裸女钢笔与桶中木片。(9.0/10)

2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现代人类的情绪 悲痛也好 欢愉也罢 都如同交易所瞬息变化的行情 区区几个数字 便能改变眼前的现实 有人一夜暴富 有人倾家荡产 但都如同交易所的哀悼 短暂又现实 而徘徊在爱情边缘的男女 隔着玻璃才能尽情地轻吻 爱欲瞬息 聚散离合 总担心陷入太多 失掉自我 在两性关系中 大概最舍不掉的并非爱还是自我

26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推荐

“我希望不爱你,或爱你更多一些。”整个城市都被物欲侵蚀,结尾六分钟的空镜头将之前所有看似散漫的段落收束,情绪得以溶解。安东尼奥尼的构图理念,让空间极大限度地渗入叙事,时间与空间(日夜转换,场景变化)的界限也在毫不知觉的状况下彼此模糊。

31分钟前
  • Jeannels
  • 力荐

看得到色彩的黑白电影 每一帧都是美丽独立的画

34分钟前
  • |
  • 力荐

与其说是两个人的爱情,不如说在描绘两个不同的世界。从舞会跳转到疯狂的交易所,始终游走着空虚的灵魂。空间与环境音更是加大了这种差异,一面是响彻夜晚的非洲鼓点,一面是从不消停的电话铃声。最后几分钟空镜头下疏离的场景和冷漠的躯壳,一切都是新生,一切都在衰败。

37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第一次看时还觉得发现了理想的爱情,“只要相爱,没必要互相了解“,再看才发现意思弄反了,人家还有下半句,那还有必要去爱吗?时间上来讲,这一部讲的是爱的初期,一切还没那么绝望透顶,还有甜蜜,但漫游和空虚已经开始了,包括结尾那段暗示着前路不明的空镜。万恶的现代性。

42分钟前
  • 57
  • 推荐

被規劃成井井有條的城市.卻讓愛都成為不可能

43分钟前
  • yuςii
  • 推荐

还是最喜欢第一段戏,貌似有点对不起阿兰德龙了,哈哈。又是疏离感,情爱往往就一分钟热度,热度过后什么都不剩。缠绵过后约好的8点见,一组长时间的空镜头代表了时间的逝去,却最终都没有两人的身影。。。

44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8.0/7.6 看安东尼奥尼,是在体会一种极致的忧伤。是洞穿了一切表象后,将真实打得支离破碎的那种忧伤。当所信仰的成为虚幻,那么忧伤也不过是种浅薄的形容,实际空虚深如绝望。

47分钟前
  • 一一
  • 力荐

谈不上喜欢,构图是好但剧情有点空泛,整个故事软软的

49分钟前
  • 还行

情感上,由于《蚀》相对较弱的叙事感使人对大多故事上的元素印象并不深刻,留下来更强烈的是电影和人物所营造的空洞、孤独、游离感。维多利亚并没有一个她必须追逐的目标,非要说有也是脱离画框的离心力,爱情逐渐离开中心去往在画面之外,缓缓变成“不在场”的回响。于是让人印象更加深刻的反而是与看似中心的“爱情”无关的内容,股票交易所、男主的自恋和毫无同情心,现代主义风格住宅楼和维多利亚夜行寻狗的晃眼路灯,等等这一切取代主角双人走向台前,好像在批判这个“现代世界”中的“人”已不再重要。安东有极好的建筑空间感,让空间结构包围着人物,解构人物,甚至可以产生自我意识,就像网上的某篇分析写的像“蒙德里安”式的。那句“走到街角我会亲你的”很浪漫,带着二人一触即发的欲望,走进难以表述、只能通过安氏画面传达的倏然空洞。

50分钟前
  • 三十
  • 推荐

空间代替人物的叙事与表达功能,透过不同物件,通过不同空间角度观察人物,无法摆脱的疏离与困惑。到最后不同角度的空镜头【与交易所场景人声鼎沸对比】,人物彻底消失,空间成为了绝对主角,疏离延续,时间永恒。摄影真得是帧帧画面都不动声色的绝妙无比,电影到了真正大师手里才有了艺术的光彩。

54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几乎每一场戏都是在利用空间和影像的纯熟调度来表达一种不确定的、无因的、一瞬即逝的情感状态,看到最后有些疲了。无常与虚空是建立在整体性的日常的基础之上,不是对日常的简单一味否定。

59分钟前
  • LOOK
  • 还行

安东尼奥尼用镜头构建了一副广阔寂寥的画,人物就像笔墨污染的瑕玷侵蚀着画(空间),空间(城市/ 俗世)像相框一样把人包围腐蚀着他们。一个人便被空寂腐蚀,两个人便是互相腐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迷茫于俗世提供的和未知的选项,爱能抚慰但无法完全拯救。需要拥抱和亲吻,但回答仍旧是不确定

60分钟前
  • 非想
  • 推荐

开头如黑白默片,沉默,短镜头,人物运动,破碎的空间,一触即发的不安感(如结尾的爆发力)。临结尾有纪录片和实验片痕迹。探究人与现代空间的关系,通过莫妮卡·维蒂的敏感视角,看和感受世界,如疏离着观察的孩子。偶有游戏感,不可捉摸,不可预测。死亡与爱欲。重复场景:修士,疾驰的马车,婴儿车

1小时前
  • 黄小邪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