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变形记

第9集

主演:内详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乌龙变形记 剧照 NO.1乌龙变形记 剧照 NO.2乌龙变形记 剧照 NO.3乌龙变形记 剧照 NO.4乌龙变形记 剧照 NO.5乌龙变形记 剧照 NO.6乌龙变形记 剧照 NO.13乌龙变形记 剧照 NO.14乌龙变形记 剧照 NO.15乌龙变形记 剧照 NO.16乌龙变形记 剧照 NO.17乌龙变形记 剧照 NO.18乌龙变形记 剧照 NO.19乌龙变形记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卖萌就可以不讲基本法了吗?

影片的初衷大概是为了写一篇命题作文,华裔家庭祖传的令人窒息的控制欲遇到了反叛的新生代,最后历经一番、达成和解,皆大欢喜。海外华人逐梦电影圈的标答了吧。李安做到了极致,《别告诉她》也做得不错。

然而本片不仅没有任何新意,而且连及格线都堪堪。整个主线逻辑都是崩坏的。

设定1:祖先娘娘在国破家亡的危机时刻领悟天机,通过控制情绪化身红毛熊,武力保护了家人。天赋代际传承,祖传到主角这,新时代新价值,变身红毛熊成了诅咒。fine。那好,既然你说是诅咒,那引发的恐惧、厌恶、逃离等等所有能够配得上诅咒的负面影响,到底在哪里?没有!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不利的场景,反而朋友们更爱她了,还能因此赚钱,甚至连一贯欺负她的男孩都邀请她去宴会。更不要说,这个红毛熊多么可爱!谁不想要这样的周边!!谁不想要这样的超能力!!!不然近年来人们如此热衷看超级英雄电影,是看个寂寞?当然是投射拥有超能力的渴望好吗!

设定2:主角情绪不稳定的时候(焦虑、愤怒等)才会变成红毛熊,只有inner peace才让她恢复人身。然后整个片呈现结果呢,她变成熊的大部分时刻不要太快乐好吗?反而做人的时候,要听妈妈的话,要考第一名,要乖要听话,不准早恋不准听流行乐。这到底是inner peace还是inner numb?

设定3:妈妈和主角一样都是在“做个好孩子”的严格环境中长大,不同的是,妈妈屈服了,她放弃了自己的个性和追求,成为了典型中式家庭的孩子,封印的红毛熊成为她告别自己的象征。这么悲壮的牺牲、这么委曲求全,然后妈妈竟然成了最终boss,这真的不是受害者有罪论??反而是强迫妈妈封印自己的姥姥成了和主角一起拯救暴走的妈妈的好人。我再次迷惑了,变成熊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啊???

设定4:主旋律当然是要让主角自由选择、自由成长啊,地球人都知道。于是最后大家都接受了主角保留变身的能力,让怪物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也算象征性地表达了新生代将传统与个性结合的意思。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主角母系全家还要组团封印自己的熊?是旧人们不配拥有自己的熊还是老人老办法?这最后的告别既矫情又无必要,纯粹是为了展现场景的美丽和祖先娘娘后继有人的宽慰?

途中吐槽太多,已无从记录。浮夸的表现和肤浅的转折比比即是。在卖萌取悦观众和深度讨论家庭伦理之间徘徊不定,两边都没做好。相比而言,前者好一点,毕竟谁不想要毛茸茸可可爱爱的熊熊玩偶啊!(此处暂停,吸了一会猫)

要想深刻一点,故事倒不如改成这样:我有祖传精神病,犹如诅咒一般在家族内传承,成年那一刻才发作。知道真相的我奔溃了,怪母亲为什么生下我,旧友都决裂、恋爱全泡汤,经过几番自我折磨、放纵、磨炼之后,终于与自我和解,承认精神病也是自我的一部分,每到发病的时候吸吸猫就好了。建立新自我之后,家庭关系修复了、认识了新的人、建立了新的生活世界,fin。

我们能感受到导演想要反抗旧伦理的野心,结果背景板般存在的父亲以及关键时刻还需要父系画封印的设定倒是非常符合丧偶式育儿和爹本位的传统家族范式。还不如导演的短片《包宝宝》短小凝练,主题突出呢。

卖萌挺好的,大家一起撸撸熊,直呼可爱可爱,不更皆大欢喜吗?

 2 ) 呜呜 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和自己好好相处的力量

这部电影表达比较明确的主旨是,经历成长的烦恼,和家人朋友们和解,接纳自己的缺陷和负面情绪,keep real,但后来我才意识到也许它还有另一个主题,讲述女性的初潮,以及伴随着初潮到来的,少女成长中不可或缺会遇到的一些经历和身心上的变化。 主人公美美在一开头就展露出了她的优秀,她不断在告诉自己,她是一个冷静、稳重的大人(即使她其实只有13岁),她可以处理所有事情。在学习上能够拿到很好的分数,在家里也能好好协助妈妈管理祠堂。不过她也像普通的13岁女孩一样,有喜欢的乐队,还有不小心见过一眼就爱慕上的便利店男生。在某一个雨夜,她突然梦见很多红色的能量喷薄而出,还有一些奇怪的幻象,早晨起来,她发现自己突然变成了一只红熊猫。 她崩溃了。她不敢见人,不敢和父母说发生在她身上的巨大变化,她的尖叫让妈妈觉得她初潮了。后来妈妈发现她会变成红熊猫以后,和她讲家族的历史,说女孩儿们青春期的时候就会继承这个天赋,释放出体内的红熊猫,只有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才会变回人形。 它的原名Turning Red的red,既可指美美愤怒激动时会变成的红熊猫,也可以指代月经。把月经隐喻成红熊猫,还挺有意思的。(而且美美这只红熊猫真的太可爱了...) 妈妈和她说要尽量少释放出自己的红熊猫,不然会很难封印住它。但是美美为了凑演唱会门票,一直变成红熊猫和同学玩,不小心差点伤害一个同学的时候,被妈妈发现了,美美也开始觉得自己糟糕透了。 当美美说“我是个怪物”的时候,爸爸回答说:“每个人都有很多面,有些是乱七八糟的,重点不在于推开不好的东西,而是给它腾出空间,和它共存。” 在所有女性亲戚都过来帮助美美做封印红熊猫的仪式的时候出现了大混乱。美美在仪式中回忆了自己拥有红熊猫后的种种经历,在和红熊猫的相处中,和它产生了感情,她学会了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随意控制红熊猫的出现和消失,所以她决定留下自己的红熊猫,而大家都很惊讶地认为这是不应该的事,但美美直接打断仪式去听喜欢的乐队的演唱会了。 妈妈非常失望和生气,由于封印红熊猫的项链碎了,她的红熊猫也跑出来了,是一只非常巨大的红熊猫,它跑来演唱会找美美,把演唱会现场破坏了。 由于妈妈的红熊猫实在是过于庞大,仪式很难进行,所以所有的亲戚都变回了红熊猫去帮助妈妈完成仪式。在仪式的幻境中,一个亲戚说所以美美要留下她的熊猫?另一个亲戚说:那是她的生活,走吧。 在这里看到,美美好像是除了为了保护家族的新怡祖先之外,第一个选择留下红熊猫的女性,在我看来就象征着女性意识在不断地觉醒。女性可以拥有自己的力量,不必要迎合世俗眼光,规训自己成为一个“完美女性”。美美在变成红熊猫的这段时间里,她也开始更表现出她在叛逆情绪,不再规训自己成为妈妈眼中那个只会学习,一板一眼的小女生。 在影片最后,美美也成功地留住了她的红熊猫,并且和它相处得很好,她不再像故事刚开始那样追求完美,做个只会听妈妈话的乖小孩。与此同时,她的妈妈也变了,不再像过去那样把那些要求都加在美美的身上。

美美说“有时候会怀念过去,但没有什么是一直不变的。我们都有潜在的野兽,我们都隐藏着一个邋遢、吵闹、怪异的自己,只是很多人从没让它暴露过,但我做到了。” 我正好是在生理期第一天看到这部电影,生理期与我而言除了意味着我拥有了生育能力,还有非常难以预料变幻莫测的激素变化,会让我上一秒非常开心,下一秒难过到没有理由地哭泣,然后就是好像拥有了吸血鬼的一些特质,嗅觉会变得稍微灵敏些,讨厌阳光,怕冷,区别是我不是靠吸血维生,而是在淌血中勉强保持活力罢了。 我时常会厌恶生理期给我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影响,但我也会庆幸于自己是一位女性,拥有更多女性的特质。所以在这个时候看到这部电影,会让我觉得心里有被温暖到。每一个女性都是有力量的。

我很喜欢这部动画,因为她用了一个挺荒诞但也挺具有象征意义的故事,告诉女孩们,可以选择隐藏和压抑自己的一些女性特质,但也可以选择接受并拥抱自己体内的“红熊猫”。

 3 ) turning red是刻板印象吗?

刚看完,就知道很多人会说刻板印象这四个字了。其实有时候真的分不清刻板印象和典型的区别。因为在我看来电影中很多问题也切实发生在我们和周围人的身上。因为从本科期间就经常做家教,我得以窥探到很多中式家庭的纠纷,所以愈发觉得这里面实在是太过具象。 1、孩子成为期待的承载容器

其实看动画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想到的是之前冬奥会期间关于一些美籍华人——陈巍、周知方、谷爱凌引发的湾区鸡娃论。这些优异的华人出国以后将鸡娃超越海淀、跨越国界带到了旧金山。他们的孩子是极其优秀的代表,被承载以超越父母华人二代的期待。如果看过周知方与其母亲相关的文章,估计能将之代入美美,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凌帝的母亲。 家长这样的控制欲,让孩子被称为“妈宝”,最可怕的是会养成撒谎的习惯。孩子喜欢撒谎,并不代表她们是坏孩子,有时候家长更需要反思,为什么孩子不敢不愿意说真话,他们曾经尝试说真话结果造成了什么后果,沟通的阀门也许就在一次次尝试中慢慢关上,孩子也习惯性地为家长制造幻境:我很乖,我在按照你的方式生长。所以我在做家教的时候,常会发现很多孩子阳奉阴违,看上去就是老实人,实际上心里想法一堆,只不过不屑于和家长沟通而已。 2、你带坏了我的孩子=你在抢我的所有品

这是动画里妈妈对于三位好友的指控,像不像从小到大很多家长的控诉——不要和成绩差(坏)孩子玩。我记得去年台湾的《美国女孩》也有提到这个问题,包括《热带雨》这些讲述传统中国家庭的故事,我们都会发现家长会和陌生人抢孩子:你是我生的,我应当是你最亲密最信任的人。你怎么会有我不知道的秘密?你为什么和别人更亲近? 这些家长一般都控制欲强,要求严格,默认自己的孩子是无菌不应当受到污染的试验品。所以动画也很直接地挑明,也是一种变相的反抗,comfort美美的不是父母的关爱,而是朋友之间的支持和理解。(不过美美一开始也撒谎了) 3、turning red是在学习回应情绪 red第一层意思应当是变成red panda,就是最表层的外表上的变化。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她变得毛绒绒,可爱又庞大,是种积极向上的变化。这也其实在阐述第二种red:青春期来例假的red并非都是不好的变化,而是一种可喜与可爱。

第三种我自己理解的red为情绪上的red,或许来自于血液的颜色,当我们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时,自然而然展现的是红色,也就是上头了。turning red也是一种在学习控制情绪的课程,更多的让自己peace才能更好地面对一切问题。曾经我自己也是一个情绪管理极差的人,随着成长逐渐意识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看到很多家庭,孩子在有样学样,才发现家长每天情绪的释放像生化武器一样不知不觉渗透到血液之中。比如,家长喜欢大吼大叫,孩子也会喜欢通过撒泼来争取自己的东西,这样的家庭大家嗓门都很大;家长喜欢摔东西,孩子也会学着拿随处可得的东西发脾气;家长喜欢冷暴力,长大了的孩子也会不知不觉想着怎么边缘你……

先随便叨叨,未完待续……

 4 ) 木已成舟,记点潜在前提

“现代价值观”的主流是赞颂个体自由的,但是要明确这种自由的很大一部分是“幻想”。

不过,起码个人的电影评分自由,应该可以基本保证吧?是不是。

看到《青春变形记》得到了这么好的分数,我觉得可以明确,是因为它有群众基础。很多观众赞同动画里的价值观,已经被潜移默化,所以他们不觉得有“不舒适”。这可以理解,也是没必要纠结的。

木已成舟。现在已经是个“开放”的社会了,但是以“开放”为幌子来传达“刻板印象”,有点膈应。

《青春变形记》故事的基本考虑是这样的:

①:美籍华人非常热爱美国文化,非常想向美国文化靠拢。

小主角自带的种族背景难以完全摆脱,但是可以尽量和美国文化保持一致,利用原本的种族背景为美国文化服务。

②:美国文化是开放的和“多元”的。

所以,美国文化并不是强迫你们那些移民服从的,是你们自愿的。同时,美国文化非常赞颂不同背景的移民,利用种族天赋为美国文化添砖加瓦。

你们华人有啥来着?熊猫?包子?好的,“多元”已经认可了。

③:“表忠心”是不是有点太明显了,那就再加个“普世”主题:接纳不完美的自我。

结局就达到了皆大欢喜:主角越来越成为标准的“美国人”。“美国”以它的“多元”和“普世”而骄傲。

可是,“自我”?追星是自我?——谁在乎呢!未成年人就应该满脑子爱情,就应该释放荷尔蒙。

~~~

我是非常理解北美华人有“表忠心”的需求的。但是,这就像你为了个人利益,从一个公司跳槽到另一个公司,还非要整天贬低之前的公司。

就像之前那个“空气香甜”的女生一样,你要赞美新主人,没必要踩脏了之前的家乡。

当然了,《青春变形计》最大的问题还是太幼稚了,典型的迪士尼低端剧本和视觉表现。其他迪士尼动画电影可比这个顺畅多了!

如果故事好点,那么卑躬屈膝也没啥。美剧和好莱坞电影里太多移民表忠心的桥段了。但是,大都很自然的,也很少出现拉踩的情况。

也可能最大的问题是,我不是受众。受众应该是北美未成年华人吧。他们在《青春变形计》里找到了共鸣,他们很喜欢。我在标题里写:木已成舟,意思很明确,知道他们已经踏上了迫切向新大陆表忠心的路途。

还是那个,主要问题只是剧情的低幼,压不住那种膈应人的心态。

 5 ) 缝合怪——“母系故事设定”和“父系人物关系”的诡异缝合

这个导演的“获奖短片”《包宝宝》刻画的“中国家庭里的母子关系”就看得挺恶心的。本来以为母女关系能拍得正常一点的,没想到还是那么畸形且病态。

加粗部分是看了细节后的新想法 【故事设定】 生活在父姓宗祠(虽然导演回避了父姓这个问题)+女性传承的特性(变身红熊) 也祭拜女性祖宗+封印红熊由男性祖宗主持仪式(我一直以为会是母亲or外婆主持) 完全是“口号女权”和“传统糟粕”的缝合怪。

修改:纠正一下上面的说法,我仔细去看了细节,美美是随母姓的,她生活的“祠堂”祭拜的是“李氏女性祖宗”,导演想塑造的应该是一个“母系家庭”里的母女传承,母女和解,这让我更理解了这个故事的拧巴之处。

因为故事设定的背景是“母系传承”和“母系家庭”,故事里的角色却都是“父权家庭”里的典型人物形象,比如下面所说: 【刻板印象】 沉默又能体谅子女的隐形人父亲,有病态控制欲的歇斯底里的母亲,家长里短没有边界感的女性长辈。说好听了是“生动形象”说直接点就是“中国人、中国女人、中国母亲、中国大妈”的刻板印象合集。创作者用了一些“细节”来打破“刻板印象”,比如:在家做饭的父亲,威严的姥姥,职业女性打扮的母亲。无聊、幼稚且刻意,李安《喜宴》里的父亲也是掌厨人,你会觉得他是“家庭煮夫”么?

是什么造成了:歇斯底里的母亲、家长理短的女性长辈,苛刻规训女儿的姥姥。因为畸形的父权家庭关系,因为女性没有足够的社会资源和社交机会。

为什么我们津津乐道谷爱凌的家庭关系,因为她的家庭可以说是“母系”的,她和她的母亲、姥姥的关系,展现了一个“母系家庭”里“母女关系”应该有的样子。而电影里展示的:父母通过“孝”文化,以爱之名来控制子女的家庭关系,是典型的、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生活里的父权社会里的“亲子关系”。 【女性力量和母女关系】 “红熊”看起来是一种“女性力量”,但其出现的条件是“女性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这完全对是“女性就是那么情绪化”这一贬低压抑女性情绪说法的“模仿”。导演设定的“新怡”祖先是为了保护孩子而拥有了“红熊”的能力,但随着“母系”传承,这种能力却只有在女性难以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爆发,并且被认为是不好的、应该被压抑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设定,是对“女性力量”肤浅理解的表现,并且下意识去模仿父权“传统文化”的结果。 母亲不是女人的唯一身份,“母亲”这一身份也并不具有控制欺压另外一个人生活的合法性。 最后无论是上一辈还是这一辈的母女都和解了,看起来是一种女性团结和传承。我就想问,压迫女性去迎合别人的期望,去追求所谓的“完美”的,只是“母亲们”么?社会规训去哪了?社会评价对女人的苛刻标准去哪了?仿佛一切的压力都来自于“歇斯底里的母亲”,母亲是阻碍女儿做自己的唯一绊脚石。 大可以说这只是个童话故事,小朋友也理解不到那么“深刻”的东西,但是我一定要批评这部电影,因为如果我和我妈一起看完它,只会加剧我们的争吵。如果双方都没有看到外在的压迫,那女性之间就永远只会相互指责。 我和我妈最大的矛盾,真的不是她“以爱之名的控制欲”,而是她真切地认为“女性就是应该XXXX,不要一天天觉得不平等,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等,结婚生子天经地义,不婚都是被洗脑了。” 中国母亲,或者说东亚文化里的母亲,为什么都充满了控制欲。因为她们其实并不掌握社会里的家庭权利,父权社会只认可“男人”是“一家之主”,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社交活动,全然依赖于“男主人”的社会角色。于是母亲的所有“人生价值”都被圈在了家庭关系里,她们不可避免地把一切“成就感”和“情感依赖”都放在子女身上。在家务上是个“超人”、在情绪上却像是“吸血鬼”“控制狂”。上野千鹤子在《厌女》里分析“母女”关系,非常鞭辟入里:

无论是回应母亲的期待、还是背叛母亲的期待,只要母亲还活着,女儿就不可能逃离母亲的束缚。无论是顺从还是叛逆,母亲都支配着女儿的人生,直到死后。女儿对母亲的怨恨表现为自责和自我厌恶。女儿无法喜欢不能爱上母亲的自己,因为母亲和女儿互为分身。
有解决的办法吗?正如信田所言,母亲向女儿,女儿向母亲,互相告诉对方,“我不是你。”我们只能从这里开始,

她刻意创造的设定在父权现实和女权口号之间自相矛盾,这种“分裂”的状态让这部电影十分“混乱”,如同搅在一起的浆糊,难以单纯去分别其“优缺点”。

把这个故事里的人物性别全部倒转一下,把“红熊”能力变成“超能力”,把“追星”变成“某种价值观”或“正义行为”,父子传承、父子矛盾、团结家族、父子和解,这么一看,像不像《尚气》?母系家庭不是父系家庭的翻版;母女关系也不是父子关系的翻版;女权社会更不是父权社会的翻版。我们女性对女性主导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还是缺乏了一些颠覆性的想象。

让年长的男性道士去封印女性“红熊”的能力,这是个精准的讽刺,但就故事整体来看,这显然不是创作者刻意的设计。导演潜意识里,其实挺明白女性生活的压迫来自于哪里啊。

当然,我永远支持女性创作和女性表达,无论女性创作出的东西有多少“缺点”,拿起笔、拿起镜头是第一步。

 6 ) 我爱我的母亲和我受不了她不冲突。

看得我泪流满面,Mei就是我,我就是她。

我们在一个女性众多的家族里,女人占有大部分权威,好比一个母系氏族。

这没什么不好的,可能比很多人好太多了,没有大男子主义的父辈,会少去很多麻烦。

但是在这样一个权威母亲,绵羊父亲,以及权威外婆的生活里,的确也有很多压抑。

她们虽然是女性,但是也变成了中国传统父系孝道里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她们把自己的部分精神系统变成了男人。

在家里她们是权威,她们有绝对的话语权。她们不允许忤逆,不允许后代脱离她们的掌控,更不允许别人纠正她们的错误,因为她们会认为自己没有犯错。这样的环境让人很想逃离。

但是她们同时又有体贴的一面,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百分之百的关心。我们都知道她们是好意,但是有时候这样的好意让人难以接受,甚至觉得是束缚。

Mei是幸运的,通过红熊猫让母亲看到了自己本来的样子并且使全家接受了。但是现实中大部分的我们,当我们在展示真正的自己时,换来的更多的是疏离。

我们的母亲没办法像Ming那样感同身受,她们所接受的教育和传统已经将她们的思维固定住了,再加上几十年来在家里的权威地位,已经让她们无法改变了。

展示自我的女儿和在中国传统孝道中的母亲,一旦矛盾激化,那么换来的要么是女儿的妥协,要么就是母女关系的疏远。如果女儿妥协,那么势必会使下一代,下下一代都活在这样的阴影中,女儿将自己变成了母亲。

母亲永远也无法女儿,甚是会发问:“为什么你变成了现在这样”或者说:“我是一点儿也不喜欢现在的你,发自内心的不喜欢。”母亲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些话对孩来说,会造成多么大的伤害。并且在这样的关系里,只有母亲能说这样的话,如果女儿说出这样的话,母亲势必会闹得天翻地覆。

女儿在家里得不到理解尊重,就只有离开,在朋友和其他地方寻求自己需要的感情。

作为女儿,我说不出母亲所说的那些话。我爱我的母亲,但是她不理解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一句赞同或者安慰。

更多时候我们得到的只是嘲讽、不理解和呵斥。

所以很多女儿才会说:我爱她和我受不了她不冲突。

 短评

作为一部迪士尼挺不错了,作为皮克斯还差一点

4分钟前
  • Shah ོ
  • 还行

万万没想的,最后最贴近华裔、亚裔的片子不是花木兰,也不是尚气,而是这部由皮克斯出品的《青春变形记》。

9分钟前
  • 我是尾号2473
  • 力荐

除了furry red panda这个亮点 剩下就是很老套的青春成长片 看完能感觉为什么迪士尼决定把这部上流媒体了。

14分钟前
  • 今 敏
  • 还行

只能说迪士尼没有心,这么好的片子不走院线走流媒体,真的是瞎了眼。观影过程每分每秒都被萌到,你可以永远相信皮克斯,用变身成可爱的小熊猫对应青春期的成长,最终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真的好好看啊,狠狠的爱了!!!

19分钟前
  • 守望电影
  • 推荐

居然精准捕捉到了东亚母女之间又有毒又有爱的羁绊。可惜真实生活中撕下乖女儿面具的一刻一般都发生在女儿30岁以后而不是13岁时

21分钟前
  • 黄色动力伞
  • 力荐

The far you will go, the prouder I will be. 中式关系,青春期,儒家的规训,be women,欲望和羞耻,友谊,与自我的相处,make room for it .可爱的比喻,迪士尼新的探索。

26分钟前
  • 世界末日小朋友
  • 力荐

老祖宗想总算有小崽子愿意接受我的祝福了

31分钟前
  • Qrua
  • 推荐

已经被可爱晕了!大胖闺女!我命运般的大胖闺女!接女宝啦朋友们!!!

34分钟前
  • Marni
  • 力荐

红熊猫真可爱,毛茸茸的我也想要抱,牵起少女时的妈妈那段看得我流眼泪,说这部里的华人家庭是刻板印象之类的影评,只能说都是幸运的人

35分钟前
  • 未名树
  • 力荐

和《心灵奇旅》一样是一部共情力超强的作品,抛开了奇幻的设定,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烦恼,笑中带泪的青春。片中的母女情可以看成是《包宝宝》的变种,不过显得没有这么刻板印象,我也相信就算是欧美国家也会有这样的亲子关系,而最后的和解格外打动人,和《魔法满屋》一样非常值得和父母一起观看。另外,小胖闺女和大红熊猫真的是无敌可爱,无法拒绝!

39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笑不活了,关于我想当红墩墩我妈不同意就变成红墩墩ProMax来教训我这件事

44分钟前
  • 新憧🌱
  • 推荐

华裔家庭的母女关系和成长主题都很好,只是剧本的冲突写的没有想象力,单薄到第一次让人看皮克斯动画看出了一丝丝低幼感,有些情节的逻辑没法思考,顺拐着就过去了。

4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生硬直白的不像pixar,转折来的尴尬且突如其来,所有的角色都是围绕主角成长的工具人,把《包宝宝》的故事无意义延长,就挺没劲的

52分钟前
  • 是王帅傅
  • 还行

没有中国人班底绝对做不出来这个片儿 学习好 考第一 包饺子 晒腊肠 爱红色 讨厌4 孝顺第一家庭第一每天帮妈妈做家务跟妈妈谈论电视剧 以及每个中国孩子都懂的 helicopter mum 考研时读陈力丹的书里边写“每个中国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父母的过度参与 等到他们长大以后又会来过度参与儿女的成长” 还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我们都需要先逃离原生家庭 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56分钟前
  • zebramaomao
  • 力荐

感觉只有东亚人能共情,因为我们都需要为自己辜负了母亲的期待而道歉。

59分钟前
  • FDuhyl
  • 推荐

竹林里年少的Ming的哭诉看得我感同身受,东亚小孩大多这样:压抑地度过挣扎的青春期,然后用漫长的一生与只能做个碌碌无为普通人的自己和解。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更无法满足他人的期望。所以,管他呢,就活这么一辈子爱怎么来就怎么来呗!可以把小熊猫封印到拓麻歌子也可以任其自由形态恣意生长,只要坚定自己的内心,我们都会成为更好的人(至少是在自己眼中)

1小时前
  • Bagel
  • 力荐

93/100。让观众清晰地看到了两种主体矛盾:一是女主人公自身青春期的叛逆与从小到大被灌输着的那种追求完美主义的思想,每一次的变形都像是一次对于初心的狠狠撕裂,可却又不能彻底将之抛之不顾;另一是东方文化中的一切安好与西方文化中该闯就闯的碰撞,从母亲为了自己的爱情背弃外祖母再到女儿为了自己小小的追星梦给母亲撒下一个个不在预设范围内的谎,一代代传下的冲突却更多的是不同思想面对面后的必然结果。而最后电影也很成功地将矛盾在女主人公身上抚平:她既选择做那个家中可以到处宣扬的乖乖女,也要偶尔为了自己疯狂一把,得到了所有人的理解。但你看不到的却是,这看似简单的选择却是所有像母亲这样女性经历了无数次挣扎后才能得到的稳衡,把所有的掌声献给为了平衡这一切而默默付出的女人们,在她们的肩头上,世界终以豁然开朗。

1小时前
  • raymexic
  • 力荐

我和我的祖传躁郁症

1小时前
  • 時衡
  • 力荐

还是一贯的好莱坞式中国故事,套用一个古代离奇传说设定,表现现代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家庭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和解,又加上了青春期的自我找寻。故事本质还是停留在很浅层的东西,说实话,很难共情。

1小时前
  • 叶笙花
  • 还行

变红一语双关,既指变身红色小熊猫,也指女孩情窦初开青春初潮,变红是对自我的探索,也是对压抑的反抗,这一主题无疑是对千百年古老东方神话的延续,从织女到小倩再到美美,叛逆女孩与完美老妈终有一战。或许也正是这一战,让女孩成为女人,让她懂得你也是曾经的我,我将长成未来的你,一如她牵着妈妈的手从少年走向成人。女同胞们,记住在成为女儿、妻子、母亲之前,你是女人,骄傲地做自己吧,因为你的熊猫(身体),你的选择。

1小时前
  • 天马星
  • 推荐